2023届上海师大附中高三语文仿真模拟卷2_第1页
2023届上海师大附中高三语文仿真模拟卷2_第2页
2023届上海师大附中高三语文仿真模拟卷2_第3页
2023届上海师大附中高三语文仿真模拟卷2_第4页
2023届上海师大附中高三语文仿真模拟卷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1717/17/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23年高考语文上海师大附中仿真模拟卷第一模拟本试卷共25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何以解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短歌行》(2)人生如梦,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李白梦游天姥而非瀛洲,是因为瀛洲“__________”,而天姥山与之相比,却“__________”。【答案】(1)唯有杜康,青青子衿(2)一尊还酹江月(3)烟涛微茫信难求,云霞明灭或可睹【解析】本题考点:默写常见名句名篇以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唯”“子衿”、“酹”、“微茫”、“睹”。2、按要求选择。(5分)(1)找出楹联内容与建筑功能匹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文渊阁(清宫藏书楼):云霞纷绮丽,文物共葳蕤。B.保和殿:(清朝殿试处):开洙泗新传,圣由天纵;集唐虞道统,德合时中。C.上书房(清朝皇子学校):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D.乾清宫(清朝召见群臣处):功德庄严耀宝月,薰闻安乐引祥凤。【答案】C【解析】本题考点:语言表达理解对联含义。A乾隆题弘德殿弘德殿在清代为皇帝办理政务及读书之处。选项标明为藏书楼,考生如将“文物”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文物收藏则选错。B乾隆题至圣先师室,选项标明为清朝殿试处,“集唐虞道统,德合时中”语句可推测为称赞人物,不合乎场景。D乾隆题坤宁宫东暖阁,选项标明为清朝召见群臣处,“引祥凤”可推测为后宫休息之处,不合场景。C项对联内容带有明显的训教色彩,符合建筑功能学校的特点。故选C。(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因为歌德不仅仅是戏剧改编者。他以剧院总监身份把《罗密欧与朱丽叶》搬上舞台,同时强调:“我们减少场景变换,从而赢得更多发展人物的空间,大量采集表演元素,放弃很多东西,以便接近一个真正的舞台形象。”①从舞台效果考虑,他敏锐地意识到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戏剧演出的现场之间存在天壤之别。②歌德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自身兼具改编者和剧院总监的双重身份,最后上演的作品自然不可能同步还原原作或译作。③和挚友席勒一样,他坚信戏剧舞台的教育功能,不满足于只推出观众喜闻乐见但缺乏思想深度、流于小市民情调的作品,致力于拓展“高大上”的保留剧目。④1791—1817年间他担任魏玛宫廷剧院总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大剧院院长”。⑤换言之,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学史地位无可非议,但将其作品在移植到另一时空、从文学艺术形式切换到表演艺术形式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⑥剧院总监需要衡量当时观众的品味和需求,以此建构他的舞台理念,同时需要考虑剧场的灯光、音效和其他舞台硬件设备以及技术等问题。A.④③①⑤⑥②B.④⑥③①⑤②C.②⑥③④①⑤D.②④⑥③①⑤【答案】A【解析】本题考点: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分析选项,起句为④或②。由题干“歌德不仅仅是戏剧改编者”,如以②接,句中“剧院总监”没有前面的交代,比较突兀,可排除C、D。观察AB选项③①⑤一致,剩下问题就是⑥句在前还是在后,比较一下⑥接②比接③更符合语序,排除B。故选A。二 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4分)①情感史这一新兴研究流派已经成为国际史坛最热门的潮流之一。这似乎印证了美国情感史先驱芭芭拉?罗森宛恩的预测:“情感史的问题和方法将属于整个历史学。”②当代史学发展大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没有一个流派能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一个新兴史学流派的勃兴,往往需要兼顾其他相关流派的研究志趣,同时又要与历史学关注的主体对象相连。情感史的兴起和发展明显具备上述特征。就前者而言,情感史与其他新兴的学派,如妇女史、身体史、医疗史、新文化史和社会史都有密切的关联。而以情感史研究与历史研究主体对象的关系而言,《全球化时代的历史书写》指出,历史学的未来走向将就“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展开进一步的探究。亨特认为,历史学的未来将是“自我领域与社会领域会相得益彰,同时向外扩张”。朝着这一方向,情感史作了深入全面探索并取得了耳目一新的贡献,这正是当今情感史日益兴盛并表现出巨大吸引力的原因。③自古以来的历史书写,的确以人为主体,若借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托什的话来说,就是人虽然在历史着述中“随处可见”,其实却往往“视而不见”。此处的“视而不见”,指的是一般的史家虽然注重描述人的活动,但对人的自身亦即亨特所谓的“自我”,没有进行深入的探求。更具体说,人从事或者创造一些活动,背后由什么因素推动?是出于理性的考量还是情感的驱动?情感史研究指出,人的自我由大脑和身体两方面构成,即与心理和生理都相关。比如,我们看待史家治史,以往注重评价他(她)发表的着作即注重其研究的结果,而非其从事研究的起因和过程。问题在于,如果学者从事研究出自其兴趣和热诚,这一因素是如何形成的?他(她)又经历了怎样的情绪起伏波动?这些都是情感史关注的内容。④情感史关注的内容与当今史学界和整个学术界的新动向有着密切的互动,而这也是情感史研究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战后福柯对疯狂的研究,尝试挑战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界限,由此启发了身体史、医疗史的研究。情感史的开展既与性别史、身体史、医疗史相关,同时又作出了不同的贡献。情感史注重身体和大脑,因为情感的生成和波动牵涉二者。比如一个人脸红,可能是由于羞涩,也可能是由于紧张或愤怒。同样,一个人微笑—嘴角两端上翘—这一动作,也具有多重含义。微笑可以表达一种愉悦的心情,但尴尬、心里不安甚至不悦时,也会微笑对待。事实上,情感表达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情感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⑤上述例子既能说明情感史研究的理论基点,同时也有助于理解其兴盛的原因。因为如果要研究人的脸红或微笑,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情感史研究的兴起,本身就是跨学科交流的结果。比如神经医学的研究进展,便部分地刺激了情感史的研究。受其影响,一些科学家希望能通过考察人的面部表情来精确测出人的心理活动(如测谎器),但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则认为人的身体活动表征,虽然有先天的一面,但更多是习得的经验,至少是双方(如生理学、神经学与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之间互动的产物。这个认识既挑战了近代以来的二元论思维,也成为当代情感史研究者的一个共识。⑥情感史研究近年能获得长足进步,与上述这一共识的建立有关。就情感史研究的路径和方法来说,比如一个人愤怒,是否可以随意发泄还是需要受到社会公德的制约,表达的时候是否有性别的差异?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从而展现出情感的历史性?再次,一个人情感的波动是否由于语言引起?波动之后是否选择使用某种词语来表达?这些语言表述是否有文化之间的差异?对情感的研究,通常需要使用语言文字记述的材料,因此如何(重新)阅读、理解史料,发现、解读相关情感的内容,是否十分必要?最后,情感史研究又常常需要走出文字材料的束缚,因为人的情感起伏,也会由于看到一座建筑物、一处风景及一个特别的场景而起,此时语言文字不但无力表达,甚至显得多余。(据《光明日报》2020年09月14日王晴佳文《情感史的兴盛及其特征》删改)3.第②段中的“就前者而言”的“前者”指的是。(2分)【答案】(2分)一个新兴史学流派的勃兴,往往需要兼顾其他相关流派的研究志趣【解析】本题考点: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此题主要根据“一个新兴史学流派的勃兴,往往需要兼顾其他相关流派的研究志趣,同时又要与历史学关注的主体对象相连。”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2分)A.情感史的兴盛,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占据了史学压倒一切的地位。B.人在历史着述中“随处可见”,是指情感史家注重描述人的活动。C.情感史的研究认为,不悦的情感可以通过微笑表达。D.历史学家认为人的身体活动表征,是双方如人类学、历史学之间互动的产物。【答案】(2分)C【解析】本题考点: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排序、补充、判断等。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A.项,第①段,“当代史学发展大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是指“当代史学发展”大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B.项,第②段,“视而不见”,指的是一般的史家虽然注重描述人的活动,情感史家注重描述人的活动是“视而不见”。C项,第④段“但尴尬、心里不安甚至不悦时,也会微笑对待。”D项,第⑤段“但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则认为人的身体活动表征,虽然有先天的一面,但更多是习得的经验,至少是双方(如生理学、神经学与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之间互动的产物。”互动的双方是“生理学、神经学”与“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而不是“人类学、历史学”之间。故选C。5.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2分)A.情感史的研究突破了传统史学研究中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界限。B.情感史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情感表达与语言之间的关系。C.情感史的研究在方法上展现了跨学科的学术趋向。D.情感史的兴盛展现了当代历史学的发展前景。【答案】(2分)A【解析】本题考点:凭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排序、补充、判断等。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第④段“战后福柯对疯狂的研究,尝试挑战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界限,由此启发了身体史、医疗史的研究。情感史的开展既与性别史、身体史、医疗史相关,同时又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只是陈述了福柯“尝试”挑战“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界限”,情感史的研究也作了贡献,但没有明确说明“突破了传统史学研究中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界限”。故选A。6.你认为第⑥段一系列问句是否削弱了论证的力度?请说明理由。(4分)【答案】(4分)划线句子用了一系列疑问句式进行排比,增强了论证力度。内容上:强调了观点,使论证引向深入,脉络清晰,引发读者思考,挖掘出更深刻的论题,拓宽了文章的内容。表达上,无疑而问,强化了问句,从而加深读者印象,使语气得到加强,留有韵味,让读者忍不住心中自问自答。结构上,用一系列疑问语句取代了一般陈述语句,并且用在文章结尾段落,使文章结构错落有致,引导使读者带着问题往下探究,使文章更加耐人寻味。【解析】本题考点: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文章用了一系列问句,属于典型的无疑而问增强气势的写法。根据内容从表现手法的作用角度展开分析即可。7.简要概括情感史兴盛的原因。(4分)【答案】(4分)答案示例(1):情感史兴盛的原因(1)情感史综合了当代史学发展的特征,在扩张自我领域方面作了深入全面的探索并取得新贡献;(2)情感史在理论上关注的内容与当今史学界和整个学术界的新动向有密切的互动;(3)情感史研究是跨学科交流的结果,同时,情感史研究也挑战了近代以来的二元论思维,修正了自然科学的研究。(4)情感史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展现了跨学科的特征。【解析】本题考点:筛选、整合文中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评分说明: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对各段内容加以概括提炼即可。如第①段“情感史的问题和方法将属于整个历史学。”,说明情感史综合了当代史学发展的特征,第②段“一个新兴史学流派的勃兴,往往需要兼顾其他相关流派的研究志趣,同时又要与历史学关注的主体对象相连”,说明情感史研究是跨学科交流的结果;如(2)见第④段“情感史关注的内容与当今史学界和整个学术界的新动向有着密切的互动”如(3)见第⑤段“情感史研究的兴起,本身就是跨学科交流的结果。”“挑战了近代以来的二元论思维,也成为当代情感史研究者的一个共识”如(4)见第⑥段“就情感史研究的路径和方法来说”,展现了需要不同学科的结合研究。(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夜间出没于花园的偷食者谈瀛洲①我的花平时都是养在楼顶的露台上,到开花时搬到楼下的小阳台去欣赏的。梅雨天里去露台上巡视(养花人,最好能每天巡视一遍自己养的植物),发现我放在紫藤树荫下的一棵日本杂交风兰,长出花梗来了!②这棵风兰本来比较迷你,只有十四五公分高的样子,在叶腋间长出一根细细的花梗,上面有五六个绿豆芽似的小小的花苞,还是白色的。这风兰开花是紫色的,开花前花苞会变色。③我立时在脑子里记了一笔:过几天要把这盆花拿下楼去,最好还要给它杀次虫。为害兰花的虫子和小动物真是很多,有一夜之间会把花苞吸到干瘪的蓟马,还有一夜之间就能把全部花苞啃食掉的蛞蝓(鼻涕虫)和蜗牛。去年秋天这棵风兰的花苞连同花梗,就是在一夜之间被啃食掉的。我在风兰的植料里翻找了一会,找出一条躲在树皮下的胖胖的蛞蝓!④今年的梅雨季,常常连着几天大雨滂沱。等我再一次上露台,已经好几天过去了。跑去那棵风兰那里一看,花苞已经变成了紫色,这是要开花了!但等到我把花盆端起来细看,却懊恼地发现,不知是什么虫子,在两个花苞上钻了两个小洞!⑤我知道有些灰蝶的幼虫,会在扁豆之类的豆科植物的花或豆荚上钻个小洞,然后爬进去把里面的所有东西吃个精光,但从未听说它们会对兰花也这么干。这时,我看到在风兰花梗的尖端,有一些亮晶晶的痕迹。蜗牛和蛞蝓爬行时会分泌黏液,这黏液干了以后,就会留下这种亮晶晶的薄膜状痕迹。看来有可能还是蜗牛或蛞蝓干的。我在风兰的植料里翻找了一会,这回没有找到蜗牛和蛞蝓。⑥我把风兰拿下楼,找出一小罐呋虫胺和一小罐吡虫啉,在盆土表面撒了一些,然后又浇上水,让它们渗入盆土。这两种药,只对蓟马和蚧壳虫等小昆虫有用。不管怎样,以防万一,先用上再说。⑦夜间,我又拿了个手电筒,到这个风兰的盆土上去照,因为我知道蜗牛和蛞蝓有昼伏夜出的特性。果然,在风兰花盆里的一块树皮上,我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圆片状物在微动!赶紧逮住它放在地上一看,原来是一只极小的蜗牛!大约只有一片麦片这么大。它的壳的形状也比较特别,是扁圆形的,而不是多数蜗牛的壳那样陀螺形的。⑧看到它,我想起在春天给春兰和蕙兰翻盆时,在这些兰花的根系的缝隙里,也发现过这种小蜗牛,还有马陆(上海人叫“百脚”)。这种小蜗牛在白天可以钻到相当深的地方隐藏起来,怪不得我那天找不到它!⑨看来,风兰花苞上那两个小洞,就是这小蜗牛啃出来的。还好它不是那种大蜗牛,不然,整个花苞都会被它吃掉!⑩我用鞋跟轻轻一踩,就把这小蜗牛碾碎了。有朋友怪我太残忍,我说,对于残害我的花儿的坏东西,我是没有怜悯之心的。?逮住小蜗牛的第二天,风兰就开了。花呈美丽的深蓝紫色。也许是因为这次开花在七月初,温度较高,花的颜色偏蓝,还有像茉莉花香的香味;上次在二月底初春开,那时气温低,花的颜色偏红,也闻不到香味。温度常常会影响到花的发色与放香。最后,蜗牛的啃食只是在两朵花的花瓣上留下了两个小洞,没有严重破坏它们的外观。?这些小动物拓展自己生存领地的本事,还是挺大的。我刚在露台上养花的时候,还没有蜗牛和蛞蝓。我当时想,露台在八楼,楼底下的那些蛞蝓和蜗牛,应该不会爬上来吧。可是过了一两年,这些就都有了。可能是我买的植物的盆土里带过来的;也有可能它们是真的沿着墙壁从楼下爬上来的。?古籍里,《庄子》就曾提到蜗牛。《则阳篇》里有这么个寓言:“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的意思是,蜗牛就已经够小了,它的角更小。可是它角上的居民,还会为了争夺地盘,打个你死我活,牺牲数万名战士,战胜的一方追击战败的一方,还要花去十五天才肯收兵。这在人看来,就非常不值得了。后来,“蜗角蚊睫”就被用来形容地方之小。蜗牛其实有四个触角,前面一对短,后面一对长,长的一对顶端各有一只眼睛。?丹麦作家安徒生也写过一篇关于蜗牛的童话,叫做《蜗牛与玫瑰树》。在这篇童话里,蜗牛看不起玫瑰,说它“没有内在发展”,老是在做同样的事,那就是给世界奉献出芬芳美丽的花。?玫瑰的答复是,“我在欢乐中开花,因为我只能这样。那是我的生活,我做不了别的!”玫瑰只是在尽自己的天性而已。?安徒生的故事里的蜗牛对别人的要求奇高,而它自己呢?除了对这个世界吐口水以外,什么也不做。?当然,蜗牛也因为它的天性,而在不断地啃食着花苞。对这样的蜗牛,应该怎么办呢?我也只能给予它我的鞋跟了。8.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3分)【答案】8.示例:(1)作者标题虽然是夜间出没于花园的偷食者,但实际上是写对花的喜爱。(1分)(2)写夜间出没于花园的偷食者实际是指蜗牛但没有直接明确蜗牛,制造悬念,引人思考,别具特色。(1分)(3)以夜间出没于花园的偷食者暗指作者对于花园的重视,更体现对花园里面的花的喜爱,(1分)(4)以花园的偷食作为线索展开对花的呵护,以及百般施药,杜绝对花的侵害,借以更深刻具体的揭示主题。(1分)【解析】本题考点: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标题为“夜间出没于花园的偷食者”,名义是写动物,实际是暗写作者对花园、对花的重视。以写夜间出没于花园的偷食者为线索,展开对花的珍惜与爱护的情感描写。9.分析第?段在构思上的作用(3分)【答案】9.(1)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作者对风兰花苞被咬的不断追踪并找出原因的过程,写出处理的结果,进而描述花色和花香以及花开被破坏程度,引起下文对花与虫关系的联想。(2)突出主题。用“逮住小蜗牛的第二天,风兰就开了”这一句传达出作者的喜悦感成就感,突出花开的意义。一语传神,既写出作者对花能够正常开放这一结果的重视,又强调花开的原因是蜗牛。在描述花色与花香中写出花开被虫破坏的情状,强调虫偷食花叶如果不加以重视,花就不能正常开放。(3)引发读者对花与虫关系的思考。【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评分标准:采点给分,特点2分,分析2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文学作品中,片段对整篇文章构思上的作用,无非是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突出主题。第?段首句“逮住小蜗牛的第二天,风兰就开了。”小蜗牛成为穿针引线的线索,风兰的开放成为作者主要关注的内容,突出本文写“花”的主题,又用大量细节展开对花被虫“侵害”情状的描绘,用“蜗牛的啃食只是在两朵花的花瓣上留下了两个小洞,没有严重破坏它们的外观”的句子开启下文花与虫关系的联想与思考。10.以⑩?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特色。(4分)【答案】10.清新自然,风趣幽默,富含哲思。本文的幽默并不是来自于耍贫嘴或讲俏皮话,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与文化意蕴,让人粲然一笑之后,又启人以思。即拈花一笑中悟道。如⑩对于残害我的花儿的坏东西,我是没有怜悯之心的。用自嘲,戏谑表达对偷食花叶的昆虫的不满,?又用“鞋跟”借代表达自己的惩罚手段和处理方法。(评分标准:特点2分,分析2分)【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11.本文写花与中国传统或一般写花的文章有不同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评析。(5分)【答案】11.示例:(1)本文不同于传统的写花托物言志写法,赞美花的品格,而是以花为媒,写人与花如同亲人一般的交流。(2)本文以家庭中惯常种植的花草为对象,讲述人与花草,人与虫,虫与花之间的情缘及其相遇共生的故事。(3)本文不仅感情充沛、行文优美,而且是传播花文化、花知识。(4)作者写花时不仅写花草,而且由花展开联想,展开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回味,对世间百态的观照。(评分标准:1点1分,分析或举例2分,如仅答一点但有分析有举例,加满5分为止)【解析】本题考点:比较、整合多个文本的信息,用文本中提供的概念、观点、材料、方法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示例:(1)本文不同一般养花文章的对植物习性、特点、花色等的翔实记录,也不同于传统的写花托物言志,赞美花所所寄寓的品格,而是以花为媒,写人与花如同亲人一般的交流,写花草典故与来历,写读花心语,从而把读者带入一个广阔的空间,享受人与花之外的遐思与美好。(2)本文以百姓家庭中惯常种植的花草,如风兰、春兰、蕙兰等为对象,娓娓讲述人与花草,人与虫,虫与花之间的情缘及其相遇共生的故事,将往事与花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行文陈述植物习性时,与植物和养花之事相关的各类典故和史料记载信手拈来,与今人养育花草之琐事相映成趣;诉说养花琐事时,字里行间流淌着穿越时空的浓浓情思,令平淡岁月因花色和花香的点缀而变得缱绻、温柔、细腻。作者虽然写的是风兰,但展现的却是作者对于宇宙法则的思考。(3)本文不仅感情充沛、行文优美,更是在传播花文化、花知识。作者在记录花事时,信手拈来有关花事的典故、种花秘籍、养花轶事,让人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得到知识的浸润,享受到韵味深长的美好与感动。比如文中,作者不仅提及风兰的品种与种植经验,如“养花人,最好能每天巡视一遍自己养的植物”,如对花喷药中指出该药只对蓟马和蚧壳虫等小昆虫有用等。作者还引用了《庄子》典故,安徒生中花与蜗牛的对话等。(4)作者写花时又跳出花草的藩篱,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回味,对世间百态的观照。文章因此有了哲学意蕴,变得更加有广度、有厚度、有温度。如安徒生中花与蜗牛的对话表达出“玫瑰只是在尽自己的天性而已”这一充满哲学意味的联想,不禁让人思考,思考虫与花,人与自然的共生或竞争关系,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灿烂地迸发,从而更有意义。(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2-14题(8分)[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①(元)张可久梅花浑似真真②面,留我倚阑杆。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③,宝剑羞看。(注)①虎丘:江南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秦始皇东巡时曾来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干将、莫邪、湛卢等宝剑。②真真:唐代美女。③打:拓。12.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解释准确的一项是()(1分)A.[黄钟]是曲牌名B.[黄钟]是词牌名C.[黄钟]是套数名D.[黄钟]是宫调名【答案】12.(1分)D【解析】本题考点: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文化常识。黄钟:宫调名。黄钟宫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13.下列选项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2分)A.“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句中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B.“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松腰玉瘦,泉眼冰寒”二句运用比拟,衬托手法写出了梅花在冰雪中傲然玉立,不畏寒冷的姿态。C.“一丘黄土,千古青山”二句中的一丘黄土,是指传说中吴王圈葬处的虎丘,如今只剩下了黄土。D.“老僧同醉”最后三句是说自已完全被这里的美景所陶醉,对其他美景也不感兴趣了。【答案】(2分)B【解析】本题考点:赏析古诗文内容以及艺术特色。“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并不是描绘梅花,就是描写的“松”和“泉眼”。14.全曲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5分)【答案】(5分)答案示例(1):全曲层次清晰。全曲可分三层。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无情的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情。【解析】本题考点: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以及表现手法。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全曲层次清晰。全曲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后半部分由实转虚,抒发历史盛衰兴亡变化无常的深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则用吴王阖间的丰功伟绩早已成了过眼烟云,而虎丘的青山却亘古永存这一现实来委婉地说明人生短暂,宇宙无穷,表达怀古情感。这是第二层。最后三句是第三层,表现自己已完全被这里的美景所陶醉,又陷入到对宇宙与人生之奥秘的思索之中,对一切不感兴趣了。不要说残碑无心去拍打,就连着名的剑池也无心再去观看了。表达伤今情感。全篇景起景收,情景交融,很有韵味。全曲由写景、怀古、伤今三部分组成,分别写出游虎丘时的所见、所感、所叹,意脉清晰,结构谨严。全曲通过雪中游览虎丘而借景抒情,其中蕴含着国家兴亡之感以及士人人生失意、壮志难酬的悲慨。(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①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②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关白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③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④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注],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15.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2)兖国公主薄其夫()【答案】(2分)(1)放逐/流放/发配(2)轻视,看不起【解析】本题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古诗文中的含义。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1)窜(放逐)或流放或发配(2)薄(轻视,看不起)16.为下列句中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2)顾可缓耶()A.回头B.顾惜C.难道D.只是(1)君实勉之()A.勉强B.努力,尽力C.勉励,鼓励D.赶快【答案】(2分)(1)顾C.难道(2)B.努力,尽力【解析】本题考点:理解实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1)顾……耶:怎么……呢,难道……吗。句意:难道可以缓延吗?17.把第②段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答案】(5分)都知任守忠长期执掌政权,将英宗立为皇帝不是任守忠的本意,(于是)多次离间太后与皇帝的关系,到处传播谣言坏话,使朝廷内外惶恐不安。(评分说明:1句1分。)【解析】本题考点: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关键字词“用事”,“数”“间谍”“播”“汹惧”。18.划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答案】(3分)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1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2分,扣到0分为止。)【解析】本题考点: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19.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达了自己对变法的态度。请结合本文和《游褒禅山记》相关材料,简要概括吕诲和王安石对变法的不同认识。(4分)【答案】(4分)在《游褒禅山记》中作者没有明确提出对变法的观点态度,却含蓄地表达了做任何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这充分表现了王安石变法革新的决心和志气。本文中吕诲认为王安石不懂世事,没有深远的谋略,只会追求标新立异,欺上瞒下,文过饰非,会贻误苍生。【解析】本题考点:比较、整合多个文本的信息。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游褒禅山记》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王安石没有直接说出对变法的态度和观点,只是说“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在艰险偏僻的地方,光有意志不能到达,光有体力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和体力,盲从别人也不可以,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持也不可以。所以“志”“力”“物”缺一不可。“物”与“力”不可强求,只能做到尽吾志”,才不能后悔。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变法的决心和志气,要“尽吾志”。本文中吕诲认为“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变法的态度否定的,认为王安石只会外表装作纯朴实在,内心其实深藏狡诈,没有深远的谋略,只会追求变革来标新立异,欺上瞒下,文过饰非,贻误天下苍生。20.文章主要表现了吕诲怎样的性格?请依据原文分条加以概述。(4分)【答案】(4分)答案示例:主要表现吕诲的鲠直。(1)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2)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3)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解析】本题考点:概括古诗文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评分标准:采点给分,性格1分,例子1例1分,答错、例子错误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参考译文】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父吕端,曾在太宗、真宗时任宰相。吕诲生性纯朴敦厚,在家时就勤奋好学,不随便同人交往。考中进士后,由屯田员外郎升为殿中侍御史。当时朝廷大臣大多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上奏)说:“台省谏官有权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员,这是因为(朝廷)想要广泛采纳(各种意见)来弥补政事的缺失。如果是台省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这是侵犯职权。现在朝臣却纷纷谴责他人的旧事,揭露别人的隐私,刻薄的情状逐渐形成了风气,请求皇上下诏惩办革除。”枢密副使程戡巴结地位尊贵且受皇帝宠爱之人,官位做到了政府要职,吕诲奏论他的过失,(程戡被贬职)以宣徽使的身份任延州通判。(吕诲)又上奏说:“程戡因为才不堪任而被罢免,不应该再委派他去边疆任职;宣徽使位高权重,不是程戡所应当担任的。”兖国公主轻视她的丈夫,夜晚叫开宫门向皇帝陈诉。吕诲请求一并弹劾守门官吏,并追究公主府中宦官的罪过,将他们全部驱逐。英宗生病时,吕诲请求皇太后每天命令一名大臣,同淮阳王一起监督送进药物。都知任守忠长期执掌政权,将英宗立为皇帝不是任守忠的本意,(于是)多次离间太后与皇帝的关系,到处传播谣言坏话,使朝廷内外惶恐不安。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措辞深切,大多是别人难以说出口的。皇帝病情好转,(吕诲)多次请求让皇帝亲自执政。太后归还政权后,吕诲对皇帝说:“太后辅佐先帝多年,经历天下的事已有很多。(遇到)大的事情,(整下)应当(向太后)禀报咨询后再施行,表示自己不敢专断。”于是评定任守忠的平生罪恶,把他及其同党史昭锡一并放逐到了南方。神宗即位后,(吕诲)被授为御史中丞。王安石掌管政事,当时人们都认为国家得到了人才。吕诲说王安石不懂政事,(如果)重用他,那是不合适的。于是(吕诲)上疏说:“王安石外表装作纯朴实在,内心深藏狡诈,陛下喜欢他的才智机辩就委以重任。王安石本来就没有深远的谋略,只会追求变草来标新立异,欺上瞒下,文过饰非,将来贻误天下苍生的,一定是这个人。如果让他长久占据朝廷要职,(那么国家)一定没有安宁的道理。”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吕诲请求辞职,(皇帝)就将吕诲贬出京都(让他)任邓州知州。(当时)吕诲想上书言事,司马光劝阻了他,吕诲说:“王安石虽然有一时的名望,但他好持偏见,轻信好人,喜好别人逢迎自己。听他说的觉得很完善,实施起来却显得粗疏了;(如果)让他居于宰相之位,国家必定要遭受祸患。再说皇上刚即位,早晚与他谈论议事的,只有那两三个执政大臣罢了,如果他们都是一些不当的人,那国家大事就要被败坏了。这是心腹大患,要解救都唯恐不及,怎么还能够拖延呢?”吕诲被逐出朝廷后,王安石更加肆无忌惮。吕诲三次居于言官之位,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朝廷),当时的人都很推崇他的耿直。居家被疾病困扰,吕诲仍然早晚愤慨叹息,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以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到的时候吕诲已经暝目了。听到司马光的哭声,(吕诲)突然坐起,睁开眼睛勉强看着(司马光)说:“国家的事还是有希望的,你好好努力吧。”司马光问道:“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吗?”吕诲说:“没有了。”于是去世,终年五十八岁,全国上下听说此事的人都为之悲痛惋惜。皇帝诏令追赠他为通议大夫。(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3分)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①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注]①俨:陶渊明的儿子舒俨21.(1分)第一段横线处填入虚词正确的一项是()A.以B.其C.则D.而【答案】D【解析】本题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22.(3分)苏辙在本文中引用了较多的苏轼的书信,有什么作用?【答案】使苏轼自己说明自己的态度,把问题说得深切具体,有利于缩短读者距离,讲清了写作理由和内心历程,更有说服力。【解析】本题考点: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苏辙在本文中引用了苏轼的书信23.(6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乡村生活铸就了一种“乡土本色”,他写道:“农业和游牧业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反观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费孝通此段论述是可以相互印证的。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本文苏轼的书信和苏辙的文本也都谈及陶渊明的目的以及你对陶渊明诗歌情感中体现的“乡土本色”的理解(限150字左右)。【答案】苏辙在文中介绍陶渊明,一是符合文章作为引言的写作内容需要,二是表达其对陶渊明的尊敬(1分);苏轼想表达自己对陶渊明的感情深厚,表明不仅喜欢陶渊明的诗,更钦佩陶渊明的为人并且受到感化并有意仿效(1分)。两人都是表达了对陶渊明诗歌所体现出来的“乡土本色”的崇敬和向往(1分),表达对归隐山林,回归大自然的向往(1分)。陶渊明诗歌所体现的“乡土本色”主要有:(1)希望脱离官场、摆脱世俗生活的干扰;希望辞官归隐、回归田园故土,希望回归大自然,回归自由的心灵空间;(2)喜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种农业劳作生活;(3)喜欢乡村田园美丽的自然风光,眷恋土地、殷勤耕作,与山泽草木、禽鸟相依共生的情怀;(4)渴望与乡里乡亲把酒言欢、恬淡自然不客套的生活等等。【解析】本题考点:评价古诗文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相关材料,探究作品内涵,形成自己的见解。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探究能力。首先关于写作目的。本文是苏辙为苏轼追和陶渊明所作诗集写的序。所以在文章中介绍陶渊明,一是符合文章作为引言的写作内容需要,二是表达其对陶渊明的尊敬。而苏轼的书信谈及陶渊明,根据第三段中“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可以看出苏轼想表达自己陷入大难之中,他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表达自己对陶渊明的感怀之情。表明苏轼写作追和陶渊明的原因,赞美苏轼的精神品格。关于陶渊明诗的“乡村美学”。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论述,印证了陶渊明所作诗的“乡土本色”,这种“乡土本色”是与农业生活“直接取资于土地”密切相关,而陶渊明的田园诗所描绘、赞颂的正是最朴素的农业生活,是农人终日与土地相伴的生活。结合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表现出来的辞官归隐、回归田园故土,回归大自然,回归纯朴自在的心灵生活的回归思想;还有田园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的乡村村落风光,,还有田园诗中所流露出的眷恋土地、殷勤耕作,喜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耕种劳作,以及与山泽草木、禽鸟相依共生的情怀;喜欢乡里乡亲把酒言欢、恬淡不客套的“自然”生活观等等加以例举分析即可。24.(3分)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答案】通过苏轼阐明陶渊明诗歌的价值,表明/指出苏轼集结诗集、写作追和陶渊明的原因,赞美苏轼为人和为学的精神品格。【解析】本题考点: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评分标准:采点给分,1点1分,答错不扣分,多答根据合理程度给分,给满为止。题目要求学生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仔细阅读课文,从文章题目“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一文中引用苏轼的信的内容来看,本文是作者为其兄苏轼的《和陶诗一百二十首》专门创作的序言。作为一篇序文,其写作目的是说明集结诗集、苏轼追和陶渊明诗作的原因。从原文“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等内容来看,苏辙不只是停留在说明的层面,还表达了对苏轼为人为学的赞美。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即可。参考译文: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担子过海。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古代的诗人已经有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作品的。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将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一起抄录下来,来送给后世的君子,你替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他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苏轼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一天天地长进,如同河水正奔流而来那样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三写作(70分)25.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火车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参考范文1】电钻优于水穿石画堂红烛再点两千年,神州黑夜里还是不会出现电灯;“輮以为轮”再輮一千年,中原大地就连减震式的马车都发明不出来何论火车;司南在盘子里转悠了几百年,郑和下西洋还是要看星星找方向而不是像哥伦布、麦哲伦一样手握指南针;木棍撬石头一万年,我们还是提不出物理学概念甚至连“杠杆原理”都没人定义过;二十四节气确实有道理,但是它永远不是天气预报;算盘噼哩啪啦一千年,我们还是提不出牛顿的“微积分”;“磨擦起电”磨磨磨磨死你,你也发明不了电动机。前者是生活、是经验、是重复,后者才是发明、是突破、是创新、是科学。世界的发展未必是量变到质变,或者说,许多质量可能基本不需要那些简单的“量”。滴水未必穿石,电钻必能穿岩。孔孟之道再发展,也不会自动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制观念。再多的马车还是马车,它只是农业时代的配置;火车就是火车,它才是工业时代的象征和助推器。中国人之所以过于相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绳锯木断,滴水石穿”“人多力量大”,只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还是停留在经验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或创新层面。人家常常是先有理论再有尝试与发明,我们是先有生活经验再固化生活经验。瓦特绝对不是看到壶盖被水汽顶起就灵机一动想到了蒸气机,他首先精通物理,否则我把你塞到烧水壶里煮三天三夜你也想不到什么是蒸气机原理。爱迪生不是胡乱地尝试了一万种材料才发明了电灯灯丝的,他本身就是科学家然后才是发明家,他说过,“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极为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一个群体,可怕的是只知有马车,更可怕是拒绝火车(怕破坏传统),最可怕的是明知火车的优势非得用马车。就如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的开头,四匹马拉着火车沿铁轨奔跑,就是讽刺这种现象。一个社会,好像都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但乌合之众受不了高于自己的“将才”而只会相互吹捧和自己同类的庸才,受不了绝尘成去的“火车”而只能容忍和自己一样慢吞吞的“马车”。“裨将”就是裨将,再多也不是诸葛亮。所以电钻始终会优于水穿石。【范文参考2】紧跟时代步伐(据王开东文改写)有人说“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火车。”我认为,这个命题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对“得不到”的理解。真“得不到”吗?从物质层面来说,如果卖掉很多辆马车,能不能买一列火车?从实用层面来说,如果轨道坏了,人必须十万火急赶到,那么再多的火车加在一起不也抵不上一辆马车?有人说,马车和火车的材质不同,这还只是表象。一滴眼泪还可以换一点水。我们应该从本质上去把握。马车和火车同样是车,功能一致,但却代表了两个时代的文明。马车是农耕时代的交通,以马为动力,所谓马拉大车。火车是工业时代的交通,用电机为动能,满嘴跑火车,永远跑不死。所以有个词叫风驰电掣。再多的马车都得不到火车,原因是马车的量变无法带来火车的质变,火车是下一个时代的文明,是马车变革之后的产物,所以这个命题的真正的内涵是——必须要拥抱变革之后的新生事物。裂变之后的新事物非常强大,这种强大根本不是旧事物叠加所能弥补。原始交通工具怎么能替代工业时代的科技尖兵呢?交通工具最大的特点就是运载人数和时间成本。列车运载量大,速度快,持续性长。马车不说运载量了,速度慢,续航差。杨贵妃要吃鲜荔枝,不知跑死了多少马,累死了多少人,相信这些人策马狂奔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无数草泥马呼啸而过,如果有列车那就完全不同了。这是两个文明的代差,马接力跑胜过列车是荒唐的。冷兵器的人再厉害,也干不过火枪手。海湾战争时,萨达姆的100多万雄师为何顷刻间灰飞烟灭?盖因美国人的隐形飞机是“火车”,萨达姆看不见,打不着。而萨达姆无数的飞机大炮只是“老马拉的破车”,最终成了人家空中练习的靶子。一定要拥抱变革的新事物,不拥抱变革就是灭亡。这绝非危言耸听,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不会说一声再见。当年柯达建立了世界胶卷帝国。这时候数码相机技术横空出世,而且就是柯达自己研制的。究竟是拥抱变革的新生事物——数码技术这列“火车”,还是继续推进全世界最好的“马车”胶卷?柯达艰苦抉择,但最终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们雪藏了数码相机技术,但科技发展无人可以阻挡,很快数码技术由别人推出,柯达巨头轰然倒塌,直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