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313/13/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陶寺遗址规模宏大,整体布局存在明显的统一规划,功能区划比较清晰,有宫殿区、墓葬区、仓储区、祭祀区等。墓葬规模和随葬品规格差距巨大,出土了陶鼓、石磬、陶埙等乐器;还发现了一座古观象台大型建筑基址。这反映了当时(???)①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②礼乐制度确立和初步发展???????③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④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2.明朝史学家何乔远在叙述明朝中期的婚姻关系时说:(明前期)婚娶,但论门阀;(明中后期),定亲时,女家只重男方财礼;婚嫁之日,男方则非常关注女方的嫁妆。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业发展打破等级秩序 B.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C.经济发展冲击社会观念 D.传统小农经济趋向瓦解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外国商业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成为外商的代理人,还记载早有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A.西方在华商品输出都靠中国人经营 B.民族资产阶级垄断了商业活动C.外资与华资竞争共生关系 D.中国商人在本国市场很难占有优势4.1942年5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总学习委员会,毛泽东负总责。中央总学委成立巡视团明确各巡视员分工,将中央学习组编成十个小组,明确围绕“二十二个文件”展开学习,总学委分组抽阅各系统的学习笔记。由此可知()A.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自我革命 B.毛泽东思想指导党的建设工作C.抗日形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D.党内民主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5.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该战役()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C.已成为进行抗战的主要力量 D.配合了国民党太原会战的进行6.中共中央在1954年对一份报告的批示中指出,对于科技人才,必须合理地使用他们以发挥其专长,必须使他们有可能集中精力和时间于科学研究工作;应当解决他们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缺乏必要的设备、经费和助手的困难和其他困难。这一批示(??)A.为社会主义改造指明了方向 B.加快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步伐C.旨在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D.助推了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7.2020年11月21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这样为当前全球抗疫合作厘清路径:“我们首先要做好各自疫情防控,加强交流合作,并向其他国家施以援手。”“我们要推动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扫除‘政治病毒’,凝聚起各国携手抗疫的最大合力。”习近平在此主要强调了(???)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迫切性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可行性8.君士坦丁一世在营建帝国新都君土坦丁堡时,将帝国各地的建筑师和能工巧匠调集于此,并按照罗马城的样式和规模设计,大量奇石异物从帝国各地运到工地,无数古代的建筑和艺术杰作被拆除,强行从各地运往这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特地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由此可知,君士坦丁堡的营建()A.深受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B.搭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桥梁C.加速罗马帝国灭亡进程 D.体现了君主在治国中的权威9.有学者研究后发现,“《权利法案》颁布后还没有严重的削减英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法国虽然有了1875年宪法,但总统麦克马洪的野心还能看得见;而《德意志帝国宪法》更是不用说了…...”他的研究能反映出(???)A.君主立宪制的弊端日益显 B.封建君主对资产阶级民主进行了抵制C.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之初还不完善 D.资产阶级宪法不能制约国家元首的权力10.“(20世纪后期)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产品的制造地将更加分散,反映在工业生产上就是越来越多的制造商会将其制造业链条混合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新工业革命”的这些特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工业生产呈现分散化的特点 B.工业布局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C.经济全球化趋势正深入发展 D.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11.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已势不可挡。在中国和平改革的思潮渐渐让位于共和革命的思潮,革命活动也在国内风起云涌,围绕共和革命这一中心,新的思想解放潮流在论战中走向深入。从外因的角度看,中国人民的“觉醒”主要缘于(??)A.维新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B.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C.列强侵华的加剧及西学的传播 D.近代民族工业的迅猛发展12.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里写道:“他们(布尔什维克)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这一论述()A.成为俄国新制度建立的依据 B.揭示了俄国革命胜利的原因C.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13.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宣言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89年第九次首脑会议,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C.南北通过对话解决矛盾和争端 D.第三世界国家调整了战略目标14.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被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出当今()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15.下列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权建设的两则史料,对其解读最为合理的是(???)◆在我们边区政府中,共产党员和其他党派的人士,以及无党无派的人士,都很亲密的合作……非共产党员都同样有职就有权,使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村和县的议会出现了,村选是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这真正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革命,农民第一次走进了政府机构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受到广大农民欢迎B.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C.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6.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 B.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C.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 D.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17.1883年美国《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必须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也不得强迫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提供政治捐款;文官在政治上要保持“中立”。《彭德尔顿法》的颁布()A.确保了美国官员的政治中立 B.实现了美国用人制度的公平C.根除了美国社会的政治腐败 D.提升了美国的国家治理能力18.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A.推动了立宪政体的发展完善 B.限制了责任内阁的权力C.利于保证政府施政的独立性 D.有效遏制了腐败的产生19.西方法史学者认为,罗马法为后世欧洲法律提供了许多概念和范式。12世纪意大利比萨利伯维尔的法律制度,采用了一些罗马法的规则,可是,历史公众号山城学术圈“相同的准则具有极不同的含义”;教会法学家更新了罗马私法中的权利概念,把“权利”导入公法领域,彰显个体权利和自然权利。这些学者意在强调()A.西方文明继承了古罗马文明 B.中世纪中期,罗马法得以复兴C.中世纪教会法具有鲜明的世俗性 D.理解西方文明的钥匙也在中世纪20.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先谈判再建交的原则,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同时新中国还取缔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些做法()A.蕴含了“一边倒”的外交理念 B.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是中国意识形态主导的结果21.1984年,全国人大在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时,原来的草案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而正式通过时则改为“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把其中“的民族”三字删掉旨在(???)A.准确界定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 B.扩大民族区域自治适用范围C.向群众宣讲《民族区域自治法》 D.突出强调法律用语的精炼化22.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1985年税则调整旨在(???)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维护国家关税自主权C.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D.促进科学、技术交流23.唐朝两税法把以往的“非法赋敛”并入两税,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中央没有确定全国统一的税率,而是改用摊派赋税的办法;中央派人确定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两税法的这些规定(???)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 B.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24.“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贵时,于其里中买负郭(靠近城郭)常稔(庄稼成熟)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对于此举,解读有误的是()A.体现儒家士人社会责任感 B.宗族成为基层治理重要力量C.起到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D.反映国家救助取得明显成效25.1929年,大危机爆发后,人们以为有了私人办的慈善事业和公私合办的福利机关,老弱病贫的人就会得到照顾了。1932年,美国私人捐款锐减,只占救济金支出总额的6%,有三千万人左右要依靠公办福利事业照顾,而地方政府却负担不起这笔开支。由此推知()A.罗斯福政府面临着严峻挑战 B.联邦体制不能适应严酷现实C.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亟待构建 D.经济危机削弱了人们同情心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剥削阶级法律的本质和特征,固然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但“法密则国无全民”。汉代制定法律凡六十篇,三百五十九章,“律令繁多百有余万言”,到《北齐律》的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隋《开皇律》又约为五百条。唐承隋制,当大乱之后为谋求大治,务须“安人宁国”;故加强法制,力求审慎、简明,于是《唐律》根据隋律再为省并。古代统治者认为,公布法要是国家严肃的大事,商鞅“徙木立信”而令出必从,秦国由此富强;新莽自乱其法,终于崩溃;唐太宗鉴于隋末的法令多变,认为立法要审慎,律条要简明准确,颁行后要有稳定性,便成了后世制定法典的准绳。天下没有“万世不变的法则”,古代法制并不是封建帝王口含天宪“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的那样。从《商君书》的“礼法因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到唐初立法的“取合时宜”,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制。总之,在我国古代史上,一朝结束,一朝兴起都制定法律,本质上是一致的。——摘编自杨廷福《论中国古代法制建设》材料二??明太祖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元败于“纵驰”,因而主张“刑用重典”,即“重典治国”。在立法层面,明朝颁布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来加强对官吏的治理。《大明律》规定,设“六赃”罪,即监守盗、常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和坐赃六种非法占有公私财务的贪赃行为,以显示罪行的严重。明律中严厉惩罚贪赃枉法的条文比前朝法律大为增多,规定也更加细致全面。在刑法制度上,对于违反法律官员的处罚,量刑较之前朝加重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官吏的定罪一旦判定,则该官吏永久被除名,终身不得录用。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说:“明处法令行之久矣,奈何犯者相继?由是出五刑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犯,作《大诰》以昭示民间,使之趋避。”尽管朱元璋明白“明主治吏不治民”的道理,他深知农民阶级的威力之大,因此必须管理好人民,既要体恤民情,又要防止民众力量过于强大。——摘编育蔡芃《论明代法治的“重典治国”及对中国当代反腐倡廉建设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法治政策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运用法律治国与前代的不同。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诏贤良对策,以“改制”问题,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董仲舒通过诉诸春秋公羊学表达自己的“改制”思想,建议汉武帝适时“更化”。董仲舒的改制思想,全部建立在“天人感应”的哲学观基础之上。董仲舒将“五德终始”的学说加以改造,提出“三统”“三世”说,用以解释朝代更替和社会演化。他继续发挥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理论,最终得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摘编自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重新诠释春秋公羊学中的“通三统”“张三世”,托春秋公羊学之“古”,改清王朝之制。康有为认为“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就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人类进化,皆有定……由君臣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孔子之为春秋,张为三……盖为进化之理而为之”。康有为说“太平之治”是“孔子之圣意,改制之大义,《公羊》所传微言大义的第一义”。这样,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理论依据的、以春秋公羊学为代表的西汉经学,到了康有为手里反而变成了反封建的有力武器。——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改制”思想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改制”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匐蓑、秧马等。“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其重视。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270余处,清代3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着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材料二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作物的栽培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十六十七世纪,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土豆对英国农业产量的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在新耕作技术方面,17世纪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大面积推广。在改良农具方面,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推动。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着作。1793年英国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委员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异同,并指出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的不同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技术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答案和解析1.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文化遗址建筑多、功能齐、规模大,有统一规划,成员的随葬品差距巨大,制作有陶鼓等乐器,遗留古观象台基址等,反映了当时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了一定认识,说法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仅有乐器出土,不能说明礼乐制度已确立和发展,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文明正从多元走向一体,说法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2.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之前婚娶双方强调门第对等不同,明中后期的婚嫁更注重双方的财富,反映了经济发展冲击社会观念,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商业发展打破了等级秩序,排除A项;明代婚嫁观念的改变并非政府放松控制的结果,排除B项;传统小农经济趋向瓦解是近代以来的社会现象,排除D项。故选:C。3.C【解析】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可知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出现了外资经济,“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可以得出中国近代经济的产生并与西方展开市场竞争,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故选:C。4.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5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总学习委员会,毛泽东负总责”等措施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表现,说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自我革命,故A正确;此时毛泽东思想还未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故排除B;此时抗日战争仍处在相持阶段,故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党内民主,故排除D。故选:A。5.B【解析】A.1942年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该战役沉重打击了华北日军,卫立煌对此表示感谢,是因为该战役支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故B项正确。C.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故C项错误。D.太原会战爆发于1937年9月,故D项错误。?????故选B。??6.D【解析】根据材料“对于科技人才,必须合理地使用他们以发挥其专长,必须使他们有可能集中精力和时间于科学研究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批示助推了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排除A项;1954年,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B项表述与材料所示时间不符,排除;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当时工作中并没有右倾错误,排除。7.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题干“加强交流合作,并向其他国家施以援手”“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凝聚起各国携手抗疫的最大合力”均强调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题干没有体现“迫切性”,故B项排除。C.题干未涉及“可持续发展”,故C项排除。???????D.“可行性”与题干主旨不符,题干强调当今世界仍然存在不合理现象,故D项排除。??8.D【解析】根据材料“大量奇石异物从帝国各地运到工地,无数古代的建筑和艺术杰作被拆除,强行从各地运往这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特地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可知,君士坦丁一世为了修建君士坦丁堡,将大量的建筑人才、建筑材料运来,并且调动了大量的士兵来进行建造,反映了君主制度下君主在国家的权威,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没有体现希腊化时代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D。9.C【解析】A.本题并非是关于君主立宪制的弊端,故排除A。B.本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C.题干中,《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权力虽受到限制,但并没有完全“统而不治”;1875年宪法赋予了法国总统极大的权力,可能产生政治野心家;德意志帝国宪法赋予皇帝很大权力,举国的民主意识淡薄。这说明近代西方的代议制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故C正确。D.国家元首的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但不是完全被限制,故排除D。故选C。??10.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全球化生产,并非是工业化生产的分散化,排除A项;材料与工业布局的均衡化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产品的制造地将更加分散,反映在工业生产上就是越来越多的制造商会将其制造业链条混合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体现的是当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C项正确;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C。11.C【解析】根据“从外因的角度来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列强侵华的加剧和西学的传入是中国人民觉醒的外因,故选C项;A、B、D项都是中国人民觉醒的内因,与题意不符,排除。12.B【解析】B.根据题干“他们(布尔什维克)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说明民众希望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秩序,这是俄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A.基层百姓不是俄国建立新制度的依据,故排除A项。C.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题干体现的是基层百姓,故排除C项。D.题干提到的是基层百姓,体现不出进一步固工农革命联盟,故排除D项。??13.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不结盟运动的产生反映了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从60年代的会议宣言由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到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可看出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根据时代变化调整了战略目标,D项正确;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未建立,排除A项;两极格局瓦解以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排除B项;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D。14.D【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和平与发展。材料中联合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强调“发展”的问题,说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故D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联合国逐渐重视发展问题,不是多极化问题,故A错误;材料强调联合国重视发展问题,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无直接联系,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努力方向,“确立”说法不符合事实,故C错误。15.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我们边区政府中,共产党员和其他党派的人士,以及无党无派的人士,都很亲密的合作……非共产党员都同样有职就有权,使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在边区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根据材料信息“村和县的议会出现了,村选是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这真正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革命,农民第一次走进了政府机构。”可见在陕甘宁边区实行村选制度,提高了农民参政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可见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担负着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A【解析】题干中“儒家贵族政治”“宗法权威”“温情主义”说明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故A项正确。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儒家色彩,B项错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应该是科举制,C项错误。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7.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彭尔顿法》确立文官竞争择优与保持中立原则,首次确认了联邦政府的人事管理原则,在一定程度减少政府的腐败,改进了文官的素质,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文官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的职业化,有利于提升美国的国家治理能力,D项正确;文官中立不等同官员中立,排除A项;原则上有利于公平,不等同于事实上的公平,排除B项;根除腐败有点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18.C【解析】根据材料“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可知,英国文官制度改革使英国政府工作人员不介入党派活动,保持中立和稳定,这样有利于保证政府施政的独立性,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英国文官制度改革使英国政府工作人员不介入党派活动,这有利于保证政府施政的独立性,没有强调对英国立宪政体的发展完善方面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内容,这不能限制责任内阁的权力,B项错误;材料所述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的出现,但不能有效遏制,表述过于绝对,D项错误。故选:C。19.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西方法史学者认为,罗马法为后世欧洲法律提供了许多概念和范式。12世纪意大利比萨利伯维尔的法律制度,采用了一些罗马法的规则,可是导入公法领域,彰显个体权利和自然权利”可见中世纪的法学思想与实践,对古代罗马法既有继承更有创新,对近代欧洲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其重点强调的是中世纪的“创新”,D项正确;A项不能突出“创新”这一重点,排除A项;“中世纪中期,罗马法得以复兴”的说法重点在罗马法,并未突出其对后世西方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世纪教会法具有鲜明的世俗性,排除C项。故选:D。20.B【解析】A.“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题干国家信息不符合,故排除A;B.据所学知识可知,与苏联、印度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体现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故B正确;C.1953年中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周恩来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成熟,故排除C;D.意识形态主导与题干中国家的社会制度不符合,故排除D。?????故选:B。21.A【解析】A.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改动强调自治的是地方而非民族,更加清晰地界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故A项正确。B.虽然这一改动客观上扩大了民族区域自治的适用范围,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界定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故排除B项。C.这一改动与是否方便宜传无关,故排除C项。D.法律用语的精炼化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