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六)语文试题2_第1页
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六)语文试题2_第2页
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六)语文试题2_第3页
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六)语文试题2_第4页
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六)语文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1615/16/秘密★启用前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思想上有独特见解的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也颇有创新,其中之一就是题材的革新。在先前的民歌中,民间的歌手也曾歌咏过农耕生活,但远不充分,大约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是非常普通的事情,没有必要多唱。《诗经》中还有一首着名的农事诗《豳风·七月》,汉乐府中竟举不出类似的名篇来,陶渊明却以一个隐士的身份大写田园的风光和生活,也咏叹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辛苦,给予人们很多审美的享受,从此以后田园就成了诗歌中的热门题材,唐诗中即有孟浩然、储光义等人的田园诗派。陶渊明又改造了传统的赠答诗,极大地扩展了这一古老题材的艺术容量。赠答诗古已有之,建安以来更为繁荣,佳作不少,但后来颇有流于一味应酬,把彼此的具体关系讲得太多太琐碎,又有或作无聊之吹捧者,可以用于社交,却完全失去文学价值,陶渊明写了不少赠答诗,他一般不去多写彼此关系的细节,而以抒发自己的情愫和感慨为主,成为抒情诗中的一大模式。赠答在他只是一枚钉子,各种内容都可以挂在下面,例如他的《赠羊长史》《与殷晋安别》等篇,都是意味深长的名篇,而绝非只是交游考述的插图。赠答诗的写法在陶渊明手中获得极大的解放,他的家世、生活、思想、感情、政见等等都生动地反映或流露在这里。陶渊明又成功地实行了玄言诗的创新。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诗坛上最流行的是玄言诗,笔者在《玄言诗初探》中写道:“到东晋,玄学在社会上士大夫阶层中广泛流行,懂得一点玄理并拿来装点门面的人多了,能够就玄学哲理进行一对一的辩论亦即所谓‘清谈’的人多了,哲学思辨的平均水平则不免大为下降;此时绝大部分名士并不研究玄学而只是运用玄学,或者简直是在享受玄学,借玄言以自炫,而正在玄学水平并无提高更无突破的时候,玄言诗却极度繁荣。参与某一运动之人数的增加,历来会促使它平均水准的下降,二三流的文人在这当中往往会起相当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玄言诗可以说乃是玄学得到普及以至变成一种时髦的产物。”晋朝的玄言诗后来大量地被时间所淘汰。陶渊明也写过传统的玄言诗,如《形影神》,但已大有改造,其中的思想不是从书本上抄来,而是自己从生活中体会提炼出来的,只是形式上还保持着传统的面貌。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则取消全诗都作玄言的格局,改为在常见的叙事抒情中有机地插入包含哲理的诗句,例如《归园田居》其三,全诗写自己去为豆苗锄草,其中顺便说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为了自由,可以付出各种代价。高级的真理总是朴素的,而且来自生活。陶渊明改造了当时流行的玄言诗,结束了那种哲学讲义似的陈旧模式,直接从生活中提炼哲理,并且与诗中的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多有理趣,而无理障,这就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为后人的诗歌创作开启了新的门径,陶渊明很少写通篇玄言的诗,却把许多看似家常平淡的诗篇写得充满哲理,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摘编自顾农《陶渊明的文学创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拓展诗歌题材,歌咏在以往诗歌中不被重视的田园农耕生活,给人以审美享受。B.传统赠答诗只重视应酬,失去文学价值,而陶渊明的赠答诗重抒情,扩展了艺术容量。C.东晋诗坛流行玄学和玄言诗,但大多数写玄言诗的文人并不在意玄学水平的提高突破。D.陶渊明的玄言诗在形式上保持传统面貌,在思想上直接从生活中提炼哲理,多有理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革新诗歌的田园题材,改造赠答诗和创新玄言诗三个方面论述陶渊明的诗歌创新,层层递进,论证思路清晰。B.文章第二段先交代赠答诗发展概况,然后概括性地列举代表作来说明陶渊明赠答诗的特点,使得说理简洁有力量。C.文章指出传统玄言诗和陶渊明玄言诗的区别,认为陶诗少有通篇玄言之作,注重将叙事抒情与哲理融为一体。D.文章论证方法多样,主要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手法,有利于证明文章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隐逸诗人的陶渊明最先歌咏农事生活的美好与辛苦,对唐代孟浩然、储光羲等人的田园诗派有深远影响。B.后世研究陶渊明的赠答诗,不仅能够考述陶渊明的交游情况,还对了解其家世、思想、政见等也有参考价值C.陶渊明玄言诗的妙处在于其诗并不故作高深、自我炫耀,而是从朴素生活的真实体验中提炼出耐人寻味的真理。D.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把深奥哲理寄寓在日常生活的叙事中,富有理趣,意境悠远,属于新玄言诗。【答案】1.B2.A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传统赠答诗只重视应酬”说法过于绝对。从第二段“赠答诗古已有之,建安以来更为繁荣,佳作不少,但后来颇有流于一味应酬”可知,并非所有传统赠答诗只重视应酬。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层层递进”分析错误。文中三个分论点属于并列关系。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最先歌咏农事生活的美好与辛苦”说法错误。从第一段“在先前的民歌中,民间的歌手也曾歌咏过农耕生活,但远不充分,大约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是非常普通的事情,没有必要多唱。《诗经》中还有一首着名的农事诗《豳风·七月》”可知,先前的民歌和《诗经》中都有对农事生活的歌咏,只是不充分。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态系统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全球变暖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都将带来深刻影响。因此,研究并预测全球变暖所产生的生态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它的响应,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作为生态系统生产者的植物,其组成和生长发育对全球变化表现得十分敏感。许多观测和研究已经证实,一方面,在全球变暖的作用下,植物个体形态首先发生明显的变化,特别在极地等一些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显着,如随着温度升高,苔原植物的枝条显着变长,且叶片增大。全球变暖会影响物种的生长发育过程。其中,最为显着的影响就是物候的变化:随着气温的升高,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导致植物的生长季延长。这一过程可能有利于植物生长量的积累,但物候的提前也会使得植物提前开花放叶,这对某些植物(如早春的林下植物)完成生命周期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全球变暖显着影响物种的分布,不少地区物种分布的“暖化”现象就是明显的证据。譬如,对欧洲山地的研究发现,不同物种的数量有所变化,适应温暖环境的物种增加,而适应低温环境的物种显着减少。此外,随着全球变暖,很多动植物向高海拔和高纬度迁移。例如,20世纪以来,欧洲西部山脉发生了植物物种集中向山顶迁移的现象,每年的平均速度达3m;在英国、美国及芬兰等地发现鸟类大量向北方迁移,其北扩幅度在20年内可高达70km。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组成的影响——例如通过改变物种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分布,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显着变化,最终可能改变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类型,引起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温度升高和干旱的加剧,更有利于喜温、耐旱植物的扩散和入侵;而一些极端气候事件(旱灾、霜冻、雪灾、洪涝、飓风等)的发生则会造成本地物种的快速死亡,从而增加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最终,那些在生态系统中处于“劣势”的物种被迫退出,新的物种侵入,从而形成新的生态系统类型。现有研究表明,极地增温会导致木本植物在极地苔原带扩张,并导致其优势度及群落生物量的增加;相对的,苔藓和地衣的高度、覆盖度出现下降,苔原群落的多样性降低,进而改变极地植物群落的结构。模型研究显示,随着全球变暖,温带将向极地方向扩展,而温带森林也将侵入当前的北方森林地带。对于北方森林来说,高纬度地区显着的增温将使其分布面积缩小;同时温带内陆地区由于受夏季干旱的影响,现有的森林—草原景观将向草原—荒漠景观转变。生态系统类型的变化引起区域乃至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显着变化,并可能打破全球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态。总之,气候变暖使得全球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可能发生改变。生态系统的这种改变又会对全球变化产生反馈作用,减缓或者加剧气候变化的发生。这将深刻影响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能源、粮食和环境问题。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十年,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及其可能后果仍将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选自《科学通报》2018年第2期)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全球变暖将会让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而科学家对全球变暖现象的研究,能使人类在未来避免全球变暖带来的风险。B.随着气温升高,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导致植物的生长季延长。这一过程定会有利于植物生长量的积累。C.由于温度升高和干旱加剧,喜温耐旱植物将会不断扩散和入侵,就会导致本地物种的快速死亡,从而形成新的生态系统类型。D.随着全球变暖,温带将向极地方向扩展,而极地增温将会导致苔藓和地衣的高度、覆盖度出现下降,苔原群落的多样性降低。5.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不属于全球变暖引起的变化的一项是()A.在极地地区,苔原植物较以往长得茂盛茁壮。B.在温带内陆地区,森林的面积不断向四周扩大。C.在美国及芬兰地区,鸟类大量向北方迁徙。D.在欧洲西部山脉,高海拔植物物种向山顶迁移。6.全球变暖将会对植物生态系统产生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答案】4.D5.B6.①植物个体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特别在极地等一些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的地区;②影响物种的分布。不少地区出现物种分布的“暖化”现象;③影响植物生态系统组成,可能会改变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类量,引起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能使人类在未来避免全球变暖带来的风险”于文无据。文章在最后一段只提到“这将深刻影响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能源、粮食和环境问题。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十年,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及其可能后果仍将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并没有说“能使人类在未来避免全球变暖带来的风险”。B.“这一过程定会有利于植物生长量的积累”说法过于绝对。第二段的表述为“这一过程可能有利于植物生长量的积累”,是可能,而不是一定。C.“就会导致本地物种的快速死亡”张冠李戴。第三段的表述为“最终可能改变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类型,引起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温度升高和干旱的加剧,更有利于喜温、耐旱植物的扩散和入侵;而一些极端气候事件(旱灾、霜冻、雪灾、洪涝、飓风等)的发生则会造成本地物种的快速死亡,从而增加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是极端气候事件导致本地物种的快速死亡。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不断向四周扩大”说法错误。根据第四段“随着全球变暖,温带将向极地方向扩展,而温带森林也将侵入当前的北方森林地带”可知,温带森林向北扩张才是属于全球变暖引起的变化,而不是向四周扩大。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第二段“在全球变暖的作用下,植物个体形态首先发生明显的变化,特别在极地等一些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显着”可知,全球变暖将会使植物个体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特别在极地等一些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的地区。从第二段“全球变暖显着影响物种分布,不少地区物种分布的‘暖化’现象就是明显的证据”“随着全球变暖,很多动植物向高海拔和高纬度迁移”可知,全球变暖影响物种的分布。不少地区出现物种分布的“暖化”现象。从第三段“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组成的影响——例如通过改变物种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分布,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显着变化,最终可能改变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类型,引起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可知,全球变暖影响植物生态系统组成,可能会改变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类量,引起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留一饼赵登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谈及店面环境,既能与主人公老牛悠闲自在的人物形象相映成趣,又能将读者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B.文章写买饼时,白净男人的飞扬跋扈与老牛的冷静应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展现立体鲜明的人物形象。C.木文讲述老牛不去给张老爷贺寿、坚持不卖最后一个饼等故事,反映了老牛固执的性格特点,也与小说主题相吻合。D.小说从始至终没有解释老牛要留一饼的原因,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引起读者深思。8.本文塑造了老牛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使小说结构紧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7.D8.①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②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9.首先,小说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集中烘托了老牛技艺的高超: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②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其次,小说在不同事件中,都通过对比手法集中展现了老牛坚守本心、不卑不亢的高洁品性:①众人纷纷关店去给张老爷祝寿,老牛却依然开店给普通人提供吃食;②众人趋之若鹜来看康亲王赐字,老牛却毫不在意,弃置一旁。【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伏笔手法”错,“伏笔”写作上一种叙事的表现技法,指作者在叙述中,对将要描叙的人物、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而为何要留一饼文中始终不说出来,小说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应为“留白手法”。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在饼快卖完了的时候,来了两个人,插队买饼,老牛装作没有听见继续卖饼。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从而可知老牛有着自己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老牛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谁来也不卖,并且每天只做200个饼,即使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并且张老爷过生日时别人都去贺寿,而老牛不去,照样卖自己的饼,从而可以看出老牛固执、倔强的性格特征。老牛年到古稀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从而可以看出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文章,可以看出小说描写的事件虽多,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老牛技艺高超和品格高洁这两个紧凑的中心。首先,从老牛技艺高超这一点来说,结合第三段“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分析可知,老牛的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这是从吃客的角度进行烘托;结合倒数第七段“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分析可知,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这是通过当朝皇帝的亲兄弟的表现进行烘托;结合倒数第四段“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分析可知,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从传言和人们担心的角度来侧面写留一饼的高超技艺。通过这些旁人的侧面描写,集中烘托了老牛高超的制饼手艺。其次,从老牛的人格而言,作者虽描写了几件不同的事,但都通过这些事件中不同人的对比,展现了老牛坚守本心,不卑不亢的高洁品性。比如,从张老爷过生日时“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和“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他不卑不亢的性格特点。从康亲王题字赐匾时“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和“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出老牛坚守本心的性格特点。由此可见,文章描写的事件虽多,但老牛的形象特点却是如出一辙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客说春申君曰:“汤以亳,武王以鄗,皆不过百里,以有天下。令孙子【注】天下贤人也,君籍之以百里势,臣窃以为不便。于君何如?”春申君曰:“善。”于是使人谢孙子。孙子去之赵,赵以为上卿。客又说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今孙子天下贤人也,君何辞之?”春申君又曰:“善。”于是使人请孙子于赵。孙子为书谢曰:“‘疠人怜王’,此不恭之语也,虽然,不可不审察也,此为劫弑死亡之主言也。夫人主年少而矜材,无法术以知奸,则大臣主断国,私以禁诛于己也。故弑贤长而立幼弱,废正嫡而立不义。《春秋》记之曰:‘楚王子国聘于郑,未出竟,闻王病,反问疾,遂以冠缨绞王杀之,因自立也。齐崔杼之妻美,庄公通之,崔杼帅其群党而攻。庄公请与分国,崔杼不许;欲自刃于庙,崔杼不许。庄公走出。逾于外墙,射中其股,遂杀之,而立其弟景公。’近代所见,李兑用赵,饿主父于沙丘,百日而杀之;淖齿用齐,擢闵王之筋,县于其庙梁,宿夕而死。夫疠虽痈肿胞疾,上比前世,未至绞缨射股;下比近代,来至擢筋而饿死也。夫劫弑死亡之主也,心之忧劳,形之困苦,必甚于疠矣。由此观之,‘疠虽怜王’可也”因为赋曰:“宝珍隋珠,不知佩兮;杂布与锦,不知异兮。闾妹子奢,莫知媒兮,嫫母求之,又甚喜之兮。以瞽为明,以聋为聪,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惟其同!”《诗》曰:“上天甚神,无自瘵也。”(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注】孙子:即荀子,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故称孙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B.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天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C.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D.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使人谢孙子”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都表示“辞谢”B.“未出竟”中的“竟”字与“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竟”字含义不同。C.本文中“因自立也”中的“因”字与后文“因为赋曰”中的“因”字含义相同,都表示“于是”。D.“县于其庙梁”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两句中的“县”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客以商汤、武王为例劝说春申君,认为春申君以百里之地礼待荀子,将会对春申君不利。B.赵国尊荀子为上卿后,门客又以伊尹,管仲为例强调贤臣的重要性,劝说春申君请荀子回国。C.荀子讲述崔杼弑庄公的敌事,意在劝说春申君不能偏听偏信,应当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决断,D.荀子作赋,意在劝说春申君不能错勘贤愚、混淆是非,上天很神明,休要以愚昧自惹灾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孙子天下贤人也,君籍之以百里势、臣窃以为不便。(2)以瞽为明,以聋为聪,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惟其同!【答案】10.C11.A12.C13.(1)现在荀子是天下的贤人,您竟想把一百里土地的势力范围给他,我私下认为这对您很不利。(2)把瞎子说成眼光明亮,把聋子说成听觉灵敏,把对的说成错的,把吉祥的说成凶恶的。唉!天啊,为什么如此相同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前有位伊尹离开夏地到了殷地,结果令殷王统一天下,而夏朝灭亡。管仲离开鲁国到了齐国,鲁国衰弱而齐国强盛了。贤人在的地方,那里的君王没有不显达的,国家没有不荣耀的。“夏”是“去”的宾语,“去”与“夏”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君未尝不尊”和“国未尝不荣”,句式结构一致,在“国”的前面应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谢”,辞谢,谢绝/道歉,认错。含义不同。句意:于是就派人谢绝了荀子/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向项王道歉。B.正确。“竟”,通“境”,疆界/结束。句意:还没等他走出境/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C.正确。“因”,都是“于是”的意思。句意:于是自立为王/于是荀子在信尾附了一首诗。D.正确。“县”,通“悬”,悬挂/行政区划单位,州县的县。句意:把闵王挂在庙梁上/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意在劝说春中君不能偏听偏信,应当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决断”错误。原文中荀子讲述崔杼弑庄公的故事,意在说明古代有臣子弑杀君主的先例。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籍之以百里势”,状语后置,应为“以百里势籍之”;“窃”,私下;“不便”,不利。(2)“以……为……”,把……当作……;“瞽”,眼瞎;“曷”,何;“惟”,助词。参考译文:有一个门客游说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说:“商汤靠着毫都兴起,周武王靠着镐京兴起,两个地方都只不过百里大小,而他们却因为它们而占有天下。现在荀子是天下的贤人,您竟想把一百里土地的势力范围给他。我私下认为这对您很不利。不知您以为如何?”春申君说:“说得对。”于是就派人谢绝了荀子。荀子就离开楚国到了赵国,赵王封他为上卿。这时门客又对春申君说:“从前有位伊尹离开夏地到了殷地,结果令殷王统一天下,而夏朝灭亡。管仲离开鲁国到了齐国,鲁国衰弱而齐国强盛了。贤人在的地方,那里的君王没有不显达的,国家没有不荣耀的。现在荀子是天下的贤人,您怎么能谢绝他呢?”春申君说:“说得对。”于是春申君就派人到赵国请荀子。荀子写了一封信辞谢说:“得麻风病的人还可怜被臣子杀死的国王,这虽然是一句很不礼貌的话,但不能不加思考。这是针对一般被臣子杀死的国君而说的。如果人主年轻又夸耀自己的才能,又没有方法和手段识别奸邪的人,那么大臣就会专横跋扈独断专行,为了禁绝自己的灾难,他们就要杀死有才能年长的君主,拥立年幼、体弱的君主,废弃正直的人,抬举不义的人。《春秋》告诫人们说:‘楚国的王子围,到郑国去访问,还没等他走出境,就听说父王生病了,于是他就返回来探问病情,不料却乘机用帽缨把楚王勒死,于是自立为王。齐匡崔杼的夫人长得很美丽,齐庄公和她私通。崔杼率领家臣攻打庄公。庄公请求和他共分齐国,崔杼不答应;庄公又要求到祖庙去自杀,崔杼也不答应。庄公逃命,可他刚跳过外墙。崔杼就射中他的大腿,并杀了他,立庄公的弟弟景公为王。’近来所看到的是:李兑在赵国专擅朝政,在沙丘让赵主父饿了一百天终于困死他;淖齿在齐国掌权,竟然抽齐闵王的筋,然后把闵王挂在庙梁上,隔了一夜闵王被活活吊死。因此说麻风病即使是胎带的肿毒,但是如果往上和古代的帝王相比,还不至干被臣子用帽缨勒死,或者被臣子用箭射死;如果往下和近代帝王相比,也不至干被臣子抽筋吊死,更不会被臣子活活饿死。被臣子杀害的君主,心神所受的忧愁苦闷,身体所受的痛苦,必定比生麻风病的人还要严重。由此看来,麻风病人可怜国王也有道理。”于是荀子在信尾附了一首诗,写道:“珍贵的隋侯珠,不知道佩戴。皇家的龙袍和粗丝,不知道区别。梁国的美女闾姝和郑国的美女子奢,没有谁迎娶。有人却向丑女嫫母求婚,又很喜爱。把瞎子说成眼光明亮,把聋子说成听觉灵敏,把对的说成错的,把吉祥的说成凶恶的。唉!天啊,为什么不分好坏!”《诗经》中说:“天神的眼睛最明亮,不要自取祸殃。”(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声声慢·为高菊墅①赋【南宋】张炎②寒花清事,老圃闲人,相看秋色霏霏。带叶分根,空翠半湿荷衣。沅湘旧愁未减,有黄金、难铸相思。但醉里,把苔笺重谱,不许春知。聊慰幽怀古意,且频簪短帽③,休怨斜晖。采摘无多,一笑竟日忘归。从教护香径小,似东山④、还似东篱。待去隐,怕如今、不是晋时。【注】①高菊墅,南宋初诗人,布衣终身。②张炎,宋末元初诗人,南宋覆灭后,家道中落,曾北游谋官,失意南归。③“频簪短帽”一句语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④东山,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后朝廷屡次征辟,从东山复出。14.下列对这前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描写高菊墅在深秋时节与菊花相对相看,“清事”“闲人”点明其隐士身份。B.上阕写身穿荷衣、采菊拾菊,进而联想到屈原,引发内心的故国之思、家国之恨。C.下阕化用杜牧诗句,写佳节登高引怀古幽思,“休怨”一句,看似旷迖,暗含优愤。D.下阕借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抒发词人对隐士高菊墅的赞赏,一心向往隐逸生活。15.本词借咏菊抒发幽思,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D15.①上阕以“黄金”状写菊花,以“难铸相思”“不许春知”寄托词人的故国之思、国家沦丧之痛。②下阕化用杜牧诗句。借采菊赏菊、簪菊饰帽来抒发怀古之思。想要纾解愁绪却不得。③词人借“东山”典故暗指希冀用世,借“采菊东篱”典故暗指弃世归隐。表露出词人内心仕与隐的矛盾挣扎,以及身世浮沉、仕途多舛的痛苦。【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抒发词人对隐士高菊墅的赞赏,一心向往隐逸生活”错。下阕的末句“待去隐,怕如今、不是晋时”,写词人即使归隐山林,也难如晋时陶渊明那般自由,暗含国家沦丧的悲痛之情。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沅湘旧愁未减,有黄金、难铸相思。但醉里,把苔笺重谱,不许春知”。“沅湘”借用了屈原典故,“沅湘旧愁”是指思故国之愁。菊生秋日,故言“不许春知”,此句也暗指醉中幽怀,不愿世人知晓。意思是故国之思、家国之恨没有减少,看到黄金一样的菊花,难以铸造相思。只是在醉梦里,拿苔笺重谱心曲,不让春天知道。据此可分析出,上阕以“黄金”状写菊花,以“难铸相思”“不许春知”寄托词人的故国之思、国家沦丧之痛。第二,“聊慰幽怀古意,且频簪短帽,休怨斜晖。采摘无多,一笑竟日忘归”。下阕主人公借花饰帽,以此安抚内心幽怀,“休怨”表明仿佛已可消弭所怨。采摘令其享受整日而忘归,众多坎坷,仿佛皆可“一笑”置之,实则难有旷达之情。采摘虽不多,但令其享受整日而忘归。但结合注释及词中相关内容可知,赏菊带来的只是一时的宽慰,国土沦丧之痛、谋官失意的多舛之途使得“痛楚”成为词人内心深处的真正底色。据此可分析出,化用杜牧诗句,借采菊赏菊、簪菊饰帽来抒发怀古之思。想要纾解愁绪却不得。第三,“似东山、还似东篱。待去隐,怕如今、不是晋时”。“东山”,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后来重步仕途。典故暗指“用世”。“东篱”,指陶渊明归隐田园,典故暗指“弃世归隐”,“似”“还似”,作者不知是继续求官好还是归隐好,表露出作者内心深处在继续谋官、绝然弃世两者间的矛盾挣扎之痛。“待去隐,怕如今、不是晋时”,就是去归隐,以我现在的状态,也不会真正安然。用对比手法写出纵归隐也难如晋时的陶潜那般可得心中自由的失落与痛苦。据此可分析出,词人借“东山”典故暗指希冀用世,借“采菊东篱”典故暗指弃世归隐。表露出词人内心仕与隐的矛盾挣扎,以及身世浮沉、仕途多舛的痛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为政》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阐释国家覆灭的原因。(3)李煜《虞美人》中遥望故国展开想象,表达出国土更姓、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学而不思则罔②.思而不学则殆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⑤.雕栏玉砌应犹在⑥.只是朱颜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罔”“殆”“拂”“栏”。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纵观历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①的精神标记,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将中华文化入“网”上“云”,实现在数字世界的永久留存、永续利用,已被纳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将文化素材导入虚拟世界,进而实现深度融合的过程。面对这个与传统文化样式迥然不同的数字空间,()。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中也得以发扬光大。现实中,文化数字化的创造令人②,内涵丰富的文化表现新形式,也为文化生活提供了全新场景。从网络文学、网络视频、数字图书等当下新媒体的③,到云演出、云观展等一个个新业态的层出不穷,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传播和开发,丰满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种类,扩大了产业规模。一言以蔽之,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数字基石”,更让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虎添翼。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用全新的眼光和逻辑语言,能让我们提取中华文化优秀的元素,创造新的文化样式B.我们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和逻辑语言,提取中华文化优秀的元素,创造新的文化样式C.用全新的眼光和逻辑语言,能让我们创造新的文化样式,提取中华文化优秀的元素D.我们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和逻辑语言,创造新的文化样式,提取中华文化优秀的元素【答案】17.①独一无二②耳目一新③方兴未艾18.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传播,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种类,扩大了产业规模。19.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推测下文应该说这些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故可填写“独一无二”。“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第二空:依据“内涵丰富的文化表现新形式,也为文化生活提供了全新场景”推测前文应表达“文化数字化”的创新性,可知应该填写表示新生事物创新和新鲜的相关成语,故可填写“耳目一新”。“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着的变化。第三空:依据“从……到”以及“层出不穷”推断说明新媒体兴起和发展快,故可填写“方兴未艾”。“方兴未艾”: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会很快终止。【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二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利用、传播和开发”逻辑语序不当,应为“开发、利用和传播”。二是搭配不当,“丰满了……类型和服务种类”搭配不当,应为“丰富了……类型和服务种类”。修改为: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传播,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种类,扩大了产业规模。【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空前一句“面对这个与传统文化样式迥然不同的数字空间”中的“面对”,可知补写空应把“面对”的主语(我们)补出来,并放在句首,排除AC;分析B和D,按照逻辑顺序,应该先“提取”学习借鉴传统文化,再“创造”新的文化样式,排除D。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气温30℃时,出门就会满头大汗,而洗澡时把水温调到30℃左右,我们会感到酣畅淋漓。此时,你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30℃的水温让人感觉凉爽,30℃的气温会让人感觉炎热呢?我们都知道,①,恒温动物是指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大体的温度一般恒定在36℃到37℃之间。而维持这个温度的核心就是我们的“下丘脑”,它与我们人体的温度感受器一起完成对体温的调节,这样的调节功能很神奇。我们身体表面有很多温度感受器,主要位于皮肤、粘膜等位置,这些感受器②。在实际生活中,当皮肤温度为30℃时会产生冷觉,而当皮肤温度为35℃时则会产生温觉。既然皮肤温度为30℃时会产生冷觉,那么为什么30℃的气温会让人感觉到热呢?其实啊,气温与我们体表感受到的温度并不是一个概念。在夏季,一般③。我们平常看到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指的是气象站1.5米高处百叶箱中的温度,但是我们平时的生活环境不会和气象站一样,人们的体感温度更高,而由于外界的温度较高,人体散热较慢,聚集在人体内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人体就会感到比较热。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请概括30℃的水温让人感觉凉爽,30℃的气温会让人感觉炎热的原因。【答案】20.①人类属于恒温动物②分为冷觉和温觉两种③体感温度要高于气温21.①下丘脑与人体温度感受器一起完成对体温的调节,而人体在皮肤温度为30℃时会产生冷觉,在皮肤温度为35℃时则会产生温觉,因此,30℃的水温让人感觉凉爽;②在夏季,人们的体感温度高于气温,人体散热较慢,热量无法及时排除,因此,30℃的气温会让人感觉炎热。【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上一段提出的两个问题都是关于人类感觉的问题,而横线后讲的是恒温动物的概念,所以这个横线处应起到勾连的作用,所以应填“人类属于恒温动物”。第二处,根据横线后面的“当皮肤温度为30℃时会产生冷觉,而当皮肤温度为35℃时则会产生温觉”可知,前面横线应该出现这两种概念,所以应填“分为冷觉和温觉两种”。第三处,根据横线前“气温与我们体表感受到的温度并不是一个概念”横线后“人们的体感温度更高”可知,横线处是二者的比较,所以应填“体感温度要高于气温”。【21题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