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件(传染病部分)_第1页
病理学课件(传染病部分)_第2页
病理学课件(传染病部分)_第3页
病理学课件(传染病部分)_第4页
病理学课件(传染病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第一页,共九十九页。1.重要概念: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伤寒小结、树胶肿等。2.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转化规律,原发性与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3.伤寒、细菌性痢疾、化脓性脑膜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4.阿米巴病、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变化及理解临床病理联系5.性传播性疾病的传播途径、病理变化及理解临床病理联系。知识要点第二页,共九十九页。二.分类1.甲类:2种.鼠疫、霍乱、2.乙类:21种.V性肝炎、菌痢、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麻疹、流脑、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乙脑、疟疾.炭疽等21种。3.丙类:肺TB、血吸虫病、丝虫病、麻风病。流感、流腮、风疹、新生儿破伤风等11种。第三页,共九十九页。三.传染病的发病原理

1.病原体侵入人体的途径;绝大多数病原体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少部分直接经血液、淋巴、胎盘输入人体。2.病原体在人体内蔓延扩散;直接在组织内蔓延扩散(与病原体产生的酶有关),经淋巴道,经血道.第四页,共九十九页。四.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三大基本病变变质性炎---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乙型肝炎、乙型脑炎渗出性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脑、菌痢、增生性炎----结核病、伤寒病。血吸虫病。第五页,共九十九页。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结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式。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在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时,应采取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三项措施.。

第六页,共九十九页。传染源是指受感染的人和动物。主要的传播途径有:①消化道传播,经水源及食物传播;②呼吸道传播,经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③虫媒传播,经昆虫携带或叮咬传播;④接触传播,直接或间接通过皮肤或粘膜传播,尤其是破损的皮肤粘膜,包括性接触、输注带病原体的血液、血制品及药物,使用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官移植,日常生活接触等;⑤母婴传播,如HIV可以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播给婴儿。易感人群是指群体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水平低下而易发生流行;新生人口增加、易感人口大量流入、或计划免疫实施情况不佳均可使人群易感性增加。第七页,共九十九页。传染病的结局一般来说早期隔离治疗,加强护理,采取心理治疗、病原治疗及对症治疗、支持治疗等综合措施,可以完全康复或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也有部份病人可发生某些并发症而致死亡。第八页,共九十九页。结核病伤寒细菌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血吸虫病阿米巴病性传播性疾病第九页,共九十九页。结核病tuberculosis

一.概念: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全身各脏器织均可累及,但以肺结核最多见.解放前,占死亡率的第一位,达200—700/10万人,建国后明显减少,但近年来发病率又有上升的趋势.WHO通过世界银行提款治疗此病.病变特征:结核结节形成、干酪样坏死第十页,共九十九页。第一节结核病一、概述结核病一种结核杆菌引起的常见慢性传染病典型病变:结核结节形成伴有不同程度

结核结节形成、干酪样坏死

第十一页,共九十九页。一、全球结核病疫情现状

全球结核病流行加剧!世界卫生组织史无前例地宣布:l993年“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1998年重申遏制结核病的行动刻不容缓。1.全球1/3人口(约20亿)已感染了结核菌,如不采取措施;近10年内还将有3亿人受结核菌感染。2.结核病人不断增加:全球现有结核病人2000万,其中95%在发展中国家,每年还会新发生800-1000万肺结核病,其中75%的病人年龄在15-50岁。如不控制,今后10年还将有9000万人发病。3.结核病死亡达历史最高水平:全球每天有8000人死于结核病。每年的300万人死于结核病;其中98%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成为头号传染性杀手。4.贫穷、人口增多、流动人口增多、多耐药结核病增多以及艾滋病流行使结核病问题雪上加霜。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第十二页,共九十九页。(二)我国结核病疫情现状

1.结核菌感染情况据调查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已感染了结核菌;受感染人数超过4亿。据研究,其中10%的人发生了结核病。不采取有效措施,在未来的十年内可能有3000万人发生结核病。

2.肺结核病的患病情况

目前我国菌阳肺结核患病率为121.6/10万,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为157.8/10万,估算全国现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200万。3.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疫情十分严重: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高达197/10万,呈蔓延趋势;]现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65万。西部地区人口数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数却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第十三页,共九十九页。1、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原菌:结核分枝杆菌(人型)致病因素:与菌体所含的成分有关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为主消化道传播经皮肤、粘膜伤口感染者极少第十四页,共九十九页。脂质糖质磷脂索状因子蜡质D①在物体内有亲和力②破坏线粒体膜,影响细胞R;③.抑制白细胞游走.①引起宿主对结核杆菌剧变②抑制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③剌激T淋巴细胞和巨噬C增殖形成典型的结核性肉芽变及迟发型变态反应.使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形成TB结节.第十五页,共九十九页。结核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感染的细菌数量及其毒力的大小和机体的反应性(免疫反应和Ⅳ型变态反应)结核病的免疫反应与变态反应常同时发生并相伴出现,贯穿在结核病的过程中。见图11-1A第十六页,共九十九页。结核基本病变和机体免疫状态第十七页,共九十九页。2、结核病的基本病变渗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早期免疫力低、菌量多,机体严重过状态多发生在肺、浆膜、滑膜等

增生:结核结节(图11-1B)变质:干酪样坏死三种病变常同时并存,但以增生性病变为主,病变新旧共存,是TB的病变特征。

第十八页,共九十九页。3、结核病的转归转向愈合⑴吸收消散⑵纤维化、纤维包裹及钙化转向恶化⑴浸润进展⑵液化播散第十九页,共九十九页。二、肺结核病1.原发性肺结核病

初染,儿童多见,儿童型。

机体缺乏足够免力,病变不易局限

常经淋巴道、血道、支气管播散

1)病变特点:原发综合征(图11-2)

2)临床表现:不明显OT(+)

(见图11-1)

少数病重者:

中毒症状明显、

咳嗽、咯血、

哮喘、窒息第二十页,共九十九页。3)发展与结局:(图11-3)

98%可自然痊愈

极少数人恶化进展:

a.血道播散

急性粟粒型结核病

亚急性粟型结核病

慢性粟粒型结核病

肺外结核病

b.淋巴道播散淋巴结结核病

c.支气管播散原发空洞、干酪性肺炎第二十一页,共九十九页。2.继发性肺结核病

再染,成人型。

1)继发病灶形成的机理

A.内源性再染学说:

原发性肺结核肺尖TB╋╋╋

原发病灶支气管肺尖

肺外TB再染/血肺尖

根据:再染灶90%在肺尖

80%与原发灶同侧

20%钙化原发灶内有活菌

B.外源性学说:重染,与原发无关

第二十二页,共九十九页。2)病变主要类型及发展变化硬结钙化

局灶型(图11-4)病变增生为主0.51cm

非活动性,临床无症状

浸润型(图11-5A)锁骨下浸润

病变渗出为主,干酪样坏死

不稳定、活动性、开放性

(图11-5B)临床症明显

干酪性肺炎干酪性坏死,质渗出为主,开放性

(图11-6)奔马痨/百日痨

高烧、气紧、咯血

急性空洞薄壁空洞开放、自发性气胸

结核性脓气胸、血气胸

第二十三页,共九十九页。

慢纤空(图11-7A)、(图11-7B)病变多样性、厚壁/薄壁空洞

干酪坏死灶、纤维化、钙化灶、

渗出灶、新老病灶错杂,上旧重

下新轻。开放性重要传染源。

硬化型肺结核

肺广泛损毁、纤维化、气肿、

肺大泡伴肺心病

结核性胸膜炎

湿性/干性

结核球

(图11-8)

第二十四页,共九十九页。三、血源性结核病1、急性全身粟粒型结核病2、慢性全身粟粒型结核病

3、急性肺粟粒型结核病(图11-9)4、慢性肺粟粒型结核病5、肺外结核病第二十五页,共九十九页。四、肺外结核病:1、肠结核病(图11-10)2、结核性腹膜炎3、结核性脑膜炎症4、肾结核病(图11-11)5、生殖系统结核病6、骨关节结核(图11-1211-13)7、淋巴结结核病

第二十六页,共九十九页。第二节

伤寒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表现:持续高烧、相对缓脉、脾肿大、

皮肤玖瑰疹白细胞减少,夏秋流行,青壮年多发病变: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尤以回肠末段淋巴结最为明显见图11-15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G-,内毒素第二十七页,共九十九页。

伤寒杆菌污染食品/水源经口感染。

消化道

回肠末段淋巴组织

G-

痊带肠淋脾肝胆心肌皮

愈菌道巴肌肉肤

者结

典型败血症过程第二十八页,共九十九页。二、病理变化

1.病变部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回肠末段淋巴组织

2.病变特征:伤寒肉芽肿(图11-14)

,急性增生性炎症

3.肠道病变及发展与分期:

髓样肿胀期第一周(图11-16A)

坏死期第二周溃疡期第三周

(图11-16B)

愈合期第四周

第二十九页,共九十九页。4其它组织器官病变:

淋巴结、肝、脾、骨髓:伤寒肉芽肿中毒性心肌炎

胆囊炎并成为重要带菌者

皮肤细菌性栓塞肌肉凝固性坏死

第三十页,共九十九页。三、结局和并发症1、肠穿孔:是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2、肠出血是伤寒常见的并发症3、支气管肺炎以小儿患者为多。第三十一页,共九十九页。第三节细菌性痢疾肠道传染病一、临床特点: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毒血症、夏秋、儿童及青少年多发

二、病因:痢疾杆菌

三、病理特点:纤维素性及脓性炎症

四、类型:急性、慢性、中毒性

见图11-17第三十二页,共九十九页。类型:1.急性菌痢:病理变化:①肠粘膜急性卡他性炎--纤维蛋白渗出性炎---假膜形成;②假膜溶解脱落---不规则浅表溃疡形成;③溃疡大形成瘢痕,但很少引起肠腔狭窄。第三十三页,共九十九页。临床表现:3型,2大症状(全身毒血症,肠道症状)(1)普通型(典型)急、寒、热、痛、泻大便:糊状或稀小便,粘液脓血便量少,里急后重。体检: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注意:年老体弱者的腹泻情况及全身情况。(2)轻型(非典型)多无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轻,里急后重轻,大便3—5次/日,水样或糊状,脓血便少。第三十四页,共九十九页。(3)中毒型:多见2—7岁儿童,起病急,病热险,T40℃以上。①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主要表现感染性休克。②脑型:(R衰竭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脑水肿、脑疝、昏迷、R衰。③混合型:兼有以上两型表现,最凶险病死率高。第三十五页,共九十九页。2.慢性菌痢:

病理变化:①肠粘膜水肿,增厚,溃疡形成,②修复交替,可形成囊肿,息肉,③疤痕易引起肠腔狭窄。

临床表现:腹痛腹胀腹泻或便泌与腹泻交替出现,常粘液或少量脓血。第三十六页,共九十九页。3.中毒性菌痢:最严重多见儿童特点:局部病变轻、全身病变重,多数脏器的MC痉挛及通透性增加,大脑及脑干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及点状出血。注意:中毒性痢疾,多发于儿童,其全身症状重,肠道炎症变化则很轻,表现充血与水肿,很少有溃疡形成。第三十七页,共九十九页。四.临床治疗

原则:1.

一般治疗2.

对症治疗:3.病原治疗:原则:合理选用抗菌药,剂量要足。选用强有力的杀菌药物静滴,如环丙沙星:0.2—0.4,氧氟沙星。4.加强锻炼及时治疗,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生活、饮食等。第三十八页,共九十九页。第四节化脓性脑膜炎脑脊髓膜的化脓性炎症分为流行性脑膜炎和败血症脑膜炎一、病因及传染途径脑膜炎双球菌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二、病理变化脑脊髓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有脓性渗出物,镜下见蛛网膜下腔增宽,其内含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见图11-18、图11-19、图11-20第三十九页,共九十九页。三、临床病理联系1.颅内压升高2.脑膜刺激症状3.脑脊液的变化4.败血症第四十页,共九十九页。第五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encephalitisB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一、病因:乙型脑炎病毒,库蚊重要传媒

二、流行:7上8下(7、8、9)儿童多发

三、临床特点:

高烧、头痛、嗜睡、抽搐、昏迷

第四十一页,共九十九页。四、病理特点:脑实质变质性炎,大脑皮质、间脑、

中脑损害最明显

肉眼:脑充血水肿、点状出血、筛状软化灶、可伴脑疝形成

镜检: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见图11-21

卫星现象

见图11-22

嗜神经现象

筛状软化灶

血管淋巴袖套现象

胶质细胞增生伴质小结形成

见图11-23

临床病理联系

见图11-24

、图11-25第四十二页,共九十九页。第六节阿米巴病病因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滋养体)

一、肠阿米巴病/阿米巴痢疾

1.急性

病变:粘膜溶解坏死

特殊溃疡形成

出血穿孔(图11-26、图11-27)

临床:腹痛、腹泻、粘液血便(腥臭味)第四十三页,共九十九页。2.慢性

病变:粘膜坏死、溃疡形成

与增生修复相交错

肠壁增厚肠腔狭窄

阿米巴肿

炎性息肉

临床特点:轻度腹泻、腹痛/不适、肠梗阻见图11-28二、肠外阿米巴病

肝、肺、脑:阿米巴脓肿

见图11-29第四十四页,共九十九页。第七节血吸虫病一、概述: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见图11-30)病变部位:肝脏、结肠最为显著。临床表现:急性:发热、肝脏肿块,腹泻或痢疾样大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腹泻或痢疾样大便,肝脾肿大。晚期:肝硬化,巨脾,腹水。第四十五页,共九十九页。二、病变:尾蚴性皮炎急性过敏性炎症

急性虫卵结节嗜酸性脓肿

慢性虫卵结节见图11-32虫卵肉芽肿

结肠血吸虫病与肠癌

见图11-31

血吸虫性肝硬化

见图11-33第四十六页,共九十九页。第八节性传播性疾病

一、淋病

1.病因淋病球菌化脓菌人

2.临床特点:潜伏期3—5天

脓尿及排尿困难

3.病理变化:泌尿生殖道化脓性炎症

尿道狭窄

同性恋化脓性咽炎及直肠炎

新生儿淋菌性眼结膜炎

第四十七页,共九十九页。二、尖锐湿疣1、病因:HPV2、部位:潮湿温暖的粘膜和皮肤交界的部位3、临床特点:淡红或暗红,质软,表面凹凸不平,呈疣状颗粒。4、病理变化:表皮浅层凹空细胞出现第四十八页,共九十九页。三、梅毒(一)病因及传染途径

病原体:梅毒螺旋体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传染方式: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二)基本病变灶性闭塞性小动脉内膜炎及周围炎

树胶样肿

第四十九页,共九十九页。(三)后天性梅毒Ⅰ期:下疳(外生器)

感染后3周左右出现(下疳),单个直径1cm。

皮肤/粘膜无痛性丘疹/结节;

7-8周圆/卵圆形洁净溃疡,质地坚韧;

螺旋体多;

1月左右病损自愈。

Ⅱ期:全身皮肤、粘膜梅毒疹(图11-34)

无痛痒斑丘疹,手足、阴部扁平湿疣

4-5年淋巴结肿大

3周—3月自愈

潜伏3—12月后复发

Ⅲ期:晚期梅毒

皮肤粘膜慢性溃疡

10-15年内脏器官肉芽肿(树胶样肿/梅毒瘤)

梅毒性动脉瘤:神经梅毒:脊髓痨、麻痹性痴呆第五十页,共九十九页。(四)先天性梅毒1、早发性先天性梅毒2、晚发性先天性梅毒第五十一页,共九十九页。

四、艾滋病一种由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侵入人体,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第五十二页,共九十九页。(一)病因及发病机制HIV杀伤T细胞

继发感染

免疫缺陷

恶性肿瘤(二)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传染源:病人感染者体液及分泌排泄物

传染途径:性接触、血液、胎盘第五十三页,共九十九页。(三)病理变化免疫系统受损细胞免疫缺陷

血清抗HIV抗体+淋巴器官萎缩

伴机会性感染易并发恶性肿瘤(四)临床病理联系肺部感染脑膜炎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其他症状

第五十四页,共九十九页。习题一、名词解释

1.伤寒细胞2.原发综合征(primaryComplex)

3.梅毒疹4.冷“脓肿”5.结核结节

6.结核球(结核瘤)(tuberculoma)

7.结核性肉芽组织8.硬下疳9.树胶肿

10.干线性肝硬变第五十五页,共九十九页。二、选择题l.我国目前所见的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A.宋内氏菌B.鲍氏菌C.福氏菌

D.志贺氏菌E.舒密次氏菌

2.伤寒带菌者细菌一般居留在

A.小肠B.胆囊C.大肠

D.胆小管E.肝脏

3.伤寒的病理变化主要特征是

A.肠道溃疡B.脾肿大C.肝肿大

D.腹直肌变性E.伤寒肉芽肿

4.下列哪一项不是肠伤寒的临床表现A.相对缓脉B.皮肤玫瑰疹C.脾肿大

D.白细胞计数增多E.高热第五十六页,共九十九页。5.溃疡性肠结核病变特点是

A.溃疡呈带状与肠轴平行B.溃疡边缘整齐.底部有坏死

C.好发于乙状结肠和直肠D.常引起出血穿孔

E.常引起肠腔狭窄

6.结核结节主要由什么细胞构成?

A.浆细胞B.淋巴细胞C.纤维母细胞

D.巨噬细胞E.类上皮细胞和郎罕氏巨细胞

7.伤寒小结由何种细胞组成?

A.类上皮细胞B.多核巨细胞C.淋巴细胞

D.浆细胞E.巨噬细胞

8.结核结节中具有诊断意义的是哪种?

A.类上皮细胞及干酪样坏死B.淋巴细胞

C.郎罕氏巨细胞D.纤维母细胞E.浆细胞第五十七页,共九十九页。9.诊断结核最主要的根据是

A.上皮样细胞B.多核巨细胞C.干酪样坏死

D.结核结节加干酪样坏死E.以上均不是10.哪一项不符合结核病治愈转归

A.吸收消散B.纤维化C.纤维包裹

D.钙化E.病灶周围炎

11.结核性肉芽肿内最基本的细胞成分是

A.上皮样细胞B.郎罕氏细胞C.异物巨细胞

D.淋巴细胞E.浆细胞

12.伤寒病理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肠道发生溃疡B.脾肿大

C.胆囊炎D.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第五十八页,共九十九页。13.树胶肿与结核结节的区别哪项是错的?

A.干酪样坏死不彻底,可有血管壁轮廓

B.可发生于任何器官

C.多见于第三期梅毒

D.可吸收、纤维化.但很少钙化

E.较多类上皮细胞.但淋巴细胞.浆细胞很少

14.有关肺结核原发综合症的描述.下列哪项错误?

A.大多发生在儿童B.原发灶多在肺尖部

C.肺的淋巴结干酪样坏死D.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

E.可发展成为粟粒性结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