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道次第与禅定入门方便北大未名_第1页
止观道次第与禅定入门方便北大未名_第2页
止观道次第与禅定入门方便北大未名_第3页
止观道次第与禅定入门方便北大未名_第4页
止观道次第与禅定入门方便北大未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古人云:“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又云:“气定神闲。”今人云:“淡定。”“性缓”、“神闲”的气象,乃至“淡定”,常人归之为生俱来的“性格”,修行者认为可以“培养”。看传统文化诸家是怎样诠释“静定”功夫的:第1页/共25页第一页,共26页。儒家的“养静”“养静工夫”是修习儒学的重要法门经典例证《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修持方法如云:“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第2页/共25页第二页,共26页。道家的“坐忘”道家功夫坐忘,心斋,守静,存思,守一,服气,胎息……经典例证庄子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第3页/共25页第三页,共26页。佛教的诠释——止观以上内容,在佛教均可摄于“止观”的修习中。憨山大师:“孔子专于经世,老子专于忘世,佛专于出世……工夫皆由止观而入。”“佛言止观,则有三乘止观、人天止观浅深之不同。若孔子,乃人乘止观也;老子,乃天乘止观也。”第4页/共25页第四页,共26页。止观释名“止”是梵语śamatha(奢摩他)的意译,“观”是梵语vipaśyanā(毗钵舍那)的意译。“止观”是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简单诠释: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在戒定慧三学之中,“止”属于定学的领域,“观”则为慧学所概括。第5页/共25页第五页,共26页。止观重要性譬喻止观在佛教修行中的决定性作用,佛经中有一个共同的譬喻:大乘无量三摩地均源于止,大乘功德均源于观,就像所有树木的枝、叶、花、果,都是以树根为本。以“止观”为宗的天台宗自佛陀时代开始,以迄后来的各宗派,都极为重视这一实践法门,尤其中国天台宗。天台宗的根本教义即为止观,别名“止观宗”。智者大师云:“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指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童蒙止观)第6页/共25页第六页,共26页。本次活动学习内容止观的修习道次第——如欲达目的地,先掌握地图,方能知道现在位于何处、下一步去向何方(道次第)及如何能最善巧地到达目标(修行善巧及方便)。修习禅定的入门方便——了解以上内容后,落实到现前禅修,了解必备常识及修习方便。第7页/共25页第七页,共26页。止观的修习道次第止观的修法,仅天台宗就浩如烟海,此处依《入中论未名疏》,以中观方式归纳学习:

1)止观的基本解释。

2)进入止观的前提。时间关系略去。

3)修习止观的善巧。

4)止观的“加行”。

5)止观的“正行”及利益。第8页/共25页第八页,共26页。第9页/共25页第九页,共26页。第10页/共25页第十页,共26页。第11页/共25页第十一页,共26页。说明时间关系仅能学习大略,推荐大家参与社内学习及《中观见与道德经》系统学习……以上《入中论未名疏》全部内容见禅社博客/pkuchan第12页/共25页第十二页,共26页。修习禅定的入门方便第13页/共25页第十三页,共26页。场所不当风。不潮湿。不妨碍他人。洒扫清洁。第14页/共25页第十四页,共26页。若有佛堂,即于佛堂中敷座;若无佛堂,随适宜处均可敷座。要求:座位稳固,不可听其动摇不宁。座位不可太高,高则心易惊怖;愈低愈好,但以不受潮湿为度。敷座之物,以软草为宜,不可太厚,厚则易生热故。座位不可太狭小,致两膝局促。座位须平坦,后部稍高,决不可前部高于后部。坐处光线不可太强,强则令心散乱;也不可太黑暗,暗则易生昏沉睡眠。第15页/共25页第十五页,共26页。调五事——食不过饱过饱则气脉拥塞坐念不安不过少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虚不固不太杂不过于细腻清淡为主不要过辣第16页/共25页第十六页,共26页。调五事——睡眠“养息”——睡眠过程是在养顺气息上下、粗细不紊乱睡眠调不好则心暗昧散乱等等第17页/共25页第十七页,共26页。调五事——身、息、心打坐对身体不做过多的要求身体自然段正则可盘腿:草盘、单盘、双盘第18页/共25页第十八页,共26页。气息的调节——顺势气息就是念头调心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沉默向上调散乱向下调第19页/共25页第十九页,共26页。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沉。何等为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当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第20页/共25页第二十页,共26页。与庸俗状态调心之不同:清净各个方面的障碍和惰性例如,在向上调的时候就自然脱离心性当中习于沉默的惰习在向下调的过程中就自然清理掉了习于散漫的惯习这惰习和惯习就是我们平时的心态第21页/共25页第二十一页,共26页。调心时最重要的是不能执着要有心使自己脱离这种惰习和散漫这是一种觉悟来黄金就放下黄金来白银就放下白银心才能用的健康第22页/共25页第二十二页,共26页。心会慢慢变得听话身心调和烦恼和牵挂在减少第23页/共25页第二十三页,共26页。用心当中”花“”光“....不执著第24页/共25页第二十四页,共26页。感谢您的观看!第25页/共25页第二十五页,共26页。内容总结引言。”“佛言止观,则有三乘止观、人天止观浅深之不同。时间关系仅能学习大略,推荐大家参与社内学习及《中观见与道德经》系统学习。若有佛堂,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