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教育史笔记版_第1页
2023年中国教育史笔记版_第2页
2023年中国教育史笔记版_第3页
2023年中国教育史笔记版_第4页
2023年中国教育史笔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教育史笔记版第一章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性,重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2、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重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3、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解决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4、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5、三大纲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大纲和目的。所谓“三大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抱负目的。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环节。事实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国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6、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豫”是防止性原则,规定事先估计到也许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用防止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观摩,取长补短。7、教学相长: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了教师自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互相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简答:8、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重要奉献:答:第一、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第三、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第四、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第五、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9、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答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提倡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楷模,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在绝对的主导地位。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程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规定,认为当教师应具有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有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10、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第二章名词解1、三大文教政策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涉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董仲舒的这三大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并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反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3、次相授受: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董仲舒是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师,比英国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陷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4、六学二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专家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合。5、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行办法大体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估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故意义的。简答:6、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答: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重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2、要爱与教相结合;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7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要点:答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重要措施涉及: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2独尊儒术政策实行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3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完备,但它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独尊儒术”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试述科举在选士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及对封建政治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见书P101-102。第三章名词解释:1、学田:是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特别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2、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重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建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3、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建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限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称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限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4简答:、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大纲有哪些内容?答:即“教、养、取、任”。“教”是培养人才,要使全国各地各层次都有学校,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取”是选拔人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考核,按德能大小任用为官吏;“任”是使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的职务,并保持稳定。5、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6、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重要特点: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费和经费,得到官府帮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三、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第四、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的。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填补了官学的局限性,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第四章名词解释:1、监生历事:它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局限性的需要创建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碰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2、卧碑明清时地方官学有严厉的学规,如明洪武年间,颁行天下并刻碑立于学校的十二条禁例,其中有严禁学生过问政治、无条件地尊师勤学等规定。这就是有名的“卧碑”。清代于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爱好。(2)在教育方法上,主张采用“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3教学内容上,主张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4)教学活动要注意多种形式搭配进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张分班教学。5、颜元重“实学”和“习行”教育思想的意义何在?答:1)颜元是明末清初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培养实用人才,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突破了千百年来教育为经学垄断的局面,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2)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测,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其思想中已包含了结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查结识的标准等内容,是结识论上的伟大进步。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论述:6、王夫之有哪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观点?答:王夫之的教育思想:1王夫之主张“习成而性与成”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干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当将两者对立起来;2王夫之坚决反对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观,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不能一概地禁欲,要满足人们合法、合理的欲求,但也不赞成纵欲,主张对人欲要进行适当的节制和这种理欲统一、反对禁欲又主张节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3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教必著行”。教的知识,虽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规定学生努力实行,学以致用,才干达成教学的目的;4)王夫之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教师只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因此,他规定学生要勤奋自勉,也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不可为师。第五章名词解释:1、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1862年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涉及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2023并入京师大学堂。2、南洋公学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备。设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成为上海交通大学。3、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2023,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4、庚款兴学192023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提倡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5、学部是清末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2023正式设立。它是在清末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的发展,第一部近代学制颁布实行的背景下设立的。学部与政府其他各部并列,长官称尚书,下设五司: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简答:6、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重要特点?(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4)仍保存着封建教育的重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7、“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改革上有哪些重要举措?答:(1)下令各地建立新式大、中、小学堂,学堂中增长了近代学科内容(2)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这是变法失败之后得以保存的唯一变法成果;(3)下令各地设立农务学堂、蚕桑学堂、茶务学堂,决定兴办矿务、铁路、医学等专业学堂。(4)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并增设近代科学类。8、梁启超关于培养“特色之国民”的观点是什么?答:梁启超认为开民智是自强的必经之路,也是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必备条件。而开民智的基本途径则是兴办教育,基于这一思绪,梁启超指出教育的作用就是在于养成一种“特色国民”,这种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即能自主、自立,又有团队协作精神。梁启超的这一思想显然具有反封建色彩。论述:9“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析。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重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重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主线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第六章名词解释:1、民国元年教育方针192023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毕其道德”。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2、勤工俭学运动192023,蔡元培等人创建了“勤工俭学会”,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吸引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和科学技术,以此来富国强兵。“五四”以后,勤工俭运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批初期共产主义者参与了这项运动。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一批初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并通过工读实践,为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作出了有益的尝试。3、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1924年5月,1926年更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黄埔岛上,习惯上称之为“黄埔军校”。孙中山亲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叶剑英等一批共产党员担任了学校重要教学、管理工作。国共合作期间,黄埔学校共办5期,毕业生近7000人,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人才。4、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讲习所采用短训班的形式,从1924年到1926年共在广州举办了6届,后又在武汉举办了第七届,毛泽东同志主持了第6届、第7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总共培养了1600名毕业生,为中国农民运动作出了卓越奉献。简答:5、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答:192023,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新青年》为重要阵地,同封建复古思潮展开了论争。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规定铲除封建礼教,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实现男女教育平等,并成立了各种教育团队。这一切有助于教育的普及,为教育改革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对当时的教育改革、提倡新教育运动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论述6、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奉献?答:(1)主持制定了民国初年教育方针,有力促进了民初教育的发展。(2)主持改革北京大学,使北大完毕了从封建大学堂向资产阶级大学的转化,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3主张文理沟通和渗透,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立上具有重要价值。(4)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独立,由教育家来办理。7试评192023学制产生的背景、重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答:(1)背景重要是: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规定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规定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规定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限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192023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2)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①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②“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③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称之补习教育。(3)新学制在以下方面体现了进步性:①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②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助于提高中档教育水平,中学分两段提高了办学的灵活性,也有助于中学普及;③取消大学预科,有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④在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六三三”制的基本结构,符合现代教育的规定,故被一直延续下来。但是有些方面不大适应中国国情,实行起来有很大困难,后来又作了些调整。第七章、名词解释: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试行大学院制,以大学院为全国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并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长。大学院设大学委员会,下级若干委员会和直属国立学术机构。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实行,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大院制实行一年后便不得不废止,大学区制则只在江苏、浙江省一度试行,以后也不了了之。2、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中提倡并推广实行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即在儿童教育中采用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方法。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备了山海工学团,在其中的儿童工学团里采用了小先生制。陶行知把“小先生制”看作是普及教育中“攻破先生关”的有效手段。“小先生制”对解放区的普及教育活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山海工学团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实践中筹备的一所集学校、工场、社会于一体的乡村教育机构。1932年9月筹备,位于上海与宝山之间。山海工学团涉及青年工学团、儿童工学团、妇女工学团、棉花工学团、养鱼工学团和山海木工场等。此外,工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