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总论第三章民事主体——自然人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二、宣告失踪制度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四、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五、自然人住所六、监护七、人格权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1、自然人概念: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和存在的生命体。思考:自然人和公民关系?答案(1)公民是具有一国国籍、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2)公民与自然人并非同一概念,自然人的外延比公民广。(3)公民是自然人,但自然人并非一定是公民,自然人还包括在本国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而我国《民法通则》第二章的标题为“公民(自然人)”,对于公民和自然人的区分不严格。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2、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开始的时间: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从出生时开始。问题:什么是“出生”?出生时间的确定有何重要意义?回答:关于自然人出生的时间,传统民法理论众说纷纭,主要有阵痛说、出声说、断带说、一部露出说、全部露出说、独立呼吸说等等。其中独立呼吸说为民法的通说,即以胎儿与母体完全分离而能独立生存时为出生。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出生应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出”,即胎儿应完全脱离母体,成为不依赖母体而获得独立生命的人,至于“出”的方式或原因对此无影响;第二,是“生”,即胎儿在出生时应为活产,至于胎儿出生后存活的时间、是否具备常人的形状以及受孕的时间,在所不问。出生证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条规定:“……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
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3、胎儿的法律保护思考:(1)为什么会提到胎儿的保护?(2)胎儿保护有何重要意义?胎儿的定义:胎儿,是指在母体内的幼体,即自受胎之时起至出生完成之时止为胎儿。保护胎儿的意义:胎儿为母体的一部,不是自然人。然而胎儿迟早终将出生,直接保护胎儿,即间接保护将来出生的人,故各国或地区民法均设有保护胎儿的规定。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胎儿保护的立法例:(1)总括的保护主义。只要其出生时尚生存,则将胎儿视为既已出生者,和已出生婴儿一样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如瑞士民法、台湾地区民法。(2)个别的保护主义。原则上无权利能力,但是若干例外情形视为有权利能力。(3)绝对主义。
我国对于胎儿保护的规定: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1)《民法通则》中没有赋予胎儿权利能力。(2)我国《继承法》第28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问题:(1)出生后的人,是否有权对于胎儿阶段受到的损害请求赔偿?(2)一对男女明知或因过失而不知自己易患遗传性疾病,仍然冒险怀孕生子。子女是否可以起诉父母?(3)父母以其他外在的原因,致使胎儿受损,是否可以起诉父母?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对于第一个问题:如果允许对其胎儿期间的损害请求赔偿,那么是否说明赋予胎儿的权利能力呢?一般的观点是,能否有权提起赔偿,与是否有权利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因为权利能力是法律的拟制。欧洲的一些国家认为,由于胎儿尚未出生,属于母体一部分,因此可以通过起诉对于母体的身体健康权造成侵犯而得到保护。
后两个问题,大家自己思考。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4、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终止于死亡,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1)自然死亡含义:自然死亡,又称生理死亡或绝对死亡,是指自然人的生命最终结束的自然事件。自然死亡时间的确定:自然人是否死亡,直接涉及到其民事权利能力是否终止、婚姻关系是否终止及继承法律关系是否发生等重要问题。因而准确认定自然人死亡的具体时间具有重要意义。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自然死亡标准:在民法学上历来存在争论,主要有呼吸停止说、心脏停跳说、脉搏停止说、脉搏消灭且心脏停跳说、脑死亡说等脑死亡标准的出现及其意义:器官移植参见/zyw/nswlf/index.htm关注脑死亡立法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死亡时间的证明:一般为户籍登记的时间,但是此时间为推定时间,如有其他证明确定时间的,则以实际为准。如果无法证明的,则死亡时间推定(在继承法中)即有相互继承关系的人同一事故中死亡,无法确定死亡时间,推定为:没有继承人的先死亡;都有继承人的,推定长辈先死亡;辈份相同的,推定为同时死亡。
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2)宣告死亡含义:宣告死亡,又称推定死亡或相对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时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宣告死亡的目的:结束被宣告死亡者财产关系的不确定状态。人身关系的不确定状态。保护被宣告死亡者的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申请宣告死亡的条件:①被申请人下落不明须达到法定期限。②须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③须由人民法院进行宣告。宣告死亡的案件只能由人民法院受理。人民法院受理宣告死亡。失踪期限:《民法通则》第二十三条: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一)下落不明满四年的;(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二年的。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
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对于自然人在危险事故中失踪,而根据现实情况可以确认其绝无生存可能时,是否仍需宣告死亡才能产生死亡的法律后果呢?我国《民事诉讼法》认为仍需死亡宣告,只不过不受法定失踪期限的限制。该法第167条规定,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自然人不可能生存,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其死亡的,不受2年时限的限制。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七条公民下落不明满四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二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其死亡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申请书应当写明下落不明的事实、时间和请求,并附有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机关关于该公民下落不明的书面证明。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申请人:有资格提出申请的利害关系人的范围和顺序是(1)配偶;(2)父母、子女;(3)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4)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注意:此处的人,可以是法人。申请宣告死亡的申请者顺序最高法院的关于民法通则的司法解释第25条:“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应依照下面的顺序:(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四)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问:顺序的确定有何利弊?
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对此司法解释的理解是:如果前位的关系认不申请,那么后顺位的人无权申请宣告死亡。问1:该规定是否正确?梁慧星教授认为:宣告死亡是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利益的,因此利害关系人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不应以先后区分。因此,不宜强行确定顺序。
你同意这个观点么?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问2:身份利益和财产利益是一致的么?有人提出的折中做法是:有必要对申请人加以顺序限制。但是,此种顺序并没有绝对意义,前一顺序利害关系人不提出申请,后一顺序利害关系人仍应有权提出申请,只不是两者的申请发生冲突时应以前者为准。问3:如果没有以上范围的人,如何办?台湾的经验值得借鉴:特设检察官代表国家行使职权,提起宣告死亡的申请。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法院的作出宣告:宣告死亡的案件只能由人民法院受理。人民法院受理告死亡案件后,应发布寻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公告期为1年。但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公告期届满后,人民法院作出宣告死亡的判决或驳回申请的判决。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①认定死亡的形式:“推定死亡”或“视为死亡”注意:推定死亡,可以直接通过事实推翻推定结果,而如果是视为死亡,则应该通过撤销死亡宣告的法定程序才可以。②死亡的日期认定有多种学说观点,我国先后出现了“判决中确定的失踪人的死亡日期”和“判决宣告之日”两种规则。以法律的效力规则即后法优于前法,似应为“判决宣告之日”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③宣告死亡的法律效力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人身关系:婚姻关系消灭,但不绝对。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7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销,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如果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则不能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财产关系:与自然人的事实死亡具有同样效果,继承的开始、受遗赠也开始。事实与法律推定的差异的调整:《民法通则》规定“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仍然有效”。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死亡宣告的撤销宣告死亡撤销的事由:①当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有人确知他没有死亡时②我国《民法通则》第24条规定,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无顺序限制)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死亡宣告撤销的法律效果①财产关系方面:《民法通则》第25条“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依照继承法取得他的财产的公民或者组织,应当返还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给予适当补偿。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思考以下问题:①被正常消耗的部分是否应该赔偿?②通过利用被宣告死亡人的财产获得的收益是否退还?③财产上设立的负担是否依然有效?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是:(Eg日本)返还财产以撤销宣告之时的现存利益为限,其以原形存在或以变形存在(如此等财产被转让的收益以及以此等财产作为资本投资取得的财产),在所不问。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已消灭或消耗的财产无返还的义务。从失踪人财产中取得的收入得由收受它们的继承人或受遗赠人保留为自己的财产。但利害关系人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财产的,除应返还原物及孳息外,还应对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②婚姻关系方面: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销,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如果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则不能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③抚养关系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仅以收养关系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3)死亡推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条规定:“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4)问题: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因死亡而终止,而死亡是否绝对导致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呢?侵害生命权是以受害人死亡为其结果,但受害人既然已经死亡,其权利能力随之消失,该侵权法律关系缘何而生?自然人死亡前享有的某些权利,如名誉权和著作人格权等,为什么死后法律还予以保护呢?
二、宣告失踪1、宣告失踪的定义: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2、宣告失踪的意义:维护失踪人财产的管理和利用3、宣告失踪的条件:(1)须有自然人下落不明满2年的事实。(2)须有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3)须由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宣告。二、宣告失踪利害关系人包括:被申请宣告失踪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与被申请人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债权人、合伙人等)。必须经人申请才可以:
人民法院对于宣告失踪的案件,采取不告不理的原则。即法院不得依照职权进行宣告失踪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应当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公告期为3个月。公告期满,该自然人仍未出现时,人民法院才能判决宣告其失踪。二、宣告失踪4、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1)失踪人财产代管人的确立。失踪人的财产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代管。代管有争议的,没有以上规定的人或者以上规定的人无能力代管的,或者不宜作为代管人的,根据有利于保护失踪人财产的原则,人民法院可以指定自然人或者有关组织为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2)失踪人财产代管人的地位。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具有与法定代理人同等的法律地位。二、宣告失踪5、宣告失踪的撤销《民法通则》第22条规定:“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的下落,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失踪宣告。”失踪宣告一经撤销,代管人的代管权随之终止,他就应当将其代管的财产返还给被宣告撤销失踪的人,并告知代管期间对其财产管理和处理的详细情况。二、宣告失踪6、问题1:有人申请宣告失踪,有人申请宣告死亡,如何办理?首先,自然人下落不明,符合申请宣告死亡条件,利害关系人可以不经申请宣告失踪而直接申请宣告死亡。其次,但利害关系人只申请宣告失踪的,应当宣告失踪;同一顺序的利害关系人,有的申请宣告死亡,有的不同意宣告死亡,主张申请宣告失踪的,则应当宣告死亡。二、宣告失踪问题2: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有何关系?(1)首先,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经程序。(2)设置的目的不同,宣告失踪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护失踪人的利益;而宣告死亡则主要是为了保护被宣告死亡人的利害关系人的利益。(3)下落不明的期限不同。(4)申请人不尽相同,宣告失踪的申请人无顺序的限制;宣告死亡的申请人有严格的顺序限制。(5)公告期不同。(5)法律后果不同。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1、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2、民事行为能力的特征3、意思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4、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划分的标准、目的和立法体例5.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宣告
1、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关于行为能力定义的几种学说:广义说认为其指合法行为能力及违法行为能力;狭义说认为其单指合法行为能力;最狭义说认为其为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
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
通说、多数说认为: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据以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以自己的民事法律行为取得权利或者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注意:“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意欲独立参加民事关系,为自己设定权利义务,以实现意思自治的行为。其特点在于必须首先考虑其行为能力。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2、民事行为能力的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之)请问: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之间有何关系?通过比较异同,认识民事行为能力的特征。(1)强制性:民事行为能力是国家法律确认的,其目的在于保护能力薄弱的人。为强制性规定,非依法定条件和程序,他人不得限制或剥夺,本人亦不得抛弃。注:这是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共同点。(2)可变性: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可因其年龄、智力或精神健康状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是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其民事权利能力的又一重要区别。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3)差异性:民事行为能力与自然人的年龄和智力精神状态相联系。民事权利能力则与年龄、智力精神状态无关,一切自然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不一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反之,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肯定具有民事权利能力。(4)对法人而言,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一致,而自然人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区分。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3、意思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①意思能力的定义:意思能力,又称判断能力,认识自己的行为的动机与结果,并据此认识决定其正常的意思之能力。包括合理的认识力及预期力。②意思能力与行为能力之关系:首先,意思能力的存在是法律赋予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前提或标准。有意思能力,始有民事行为能力;无意思能力,即无民事行为能力。其次,意思能力的有无,是事实问题,就各个具体的法律行为考虑行为人的年龄、智力及精神状态而决定。第三,对于行为人的意思能力的单独一一审查,几乎不可能,于是民法采取变通办法,以达到一定年龄且精神正常为基准,对民事行为能力作出划分。
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第四,由于基于类型化的需要出发,民事行为能力并非与意思能力完全一致。Eg早熟的未成年人(10周岁以下),尽管其心理已经成熟,具有意思能力,但仍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因一时的无意识或精神错乱丧失意思能力的,仍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4、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划分的标准、目的和立法体例(1)划分的标准:基本标准:年龄——现代世界各国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均是以意思能力的状态为基础的,而相应年龄阶段可以根据社会经验予以确定。因此,年龄成为划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基本标准。补充标准:精神状态——精神性疾病对自然人的意思能力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故而精神状态又成为了划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补充标准。常见标准:各国在立法上大多采取“年龄主义+有条件的个案审查”的综合判断标准,以企妥善结合以上两个标准。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2)划分的目的第一,保障意思能力欠缺者的合法权益,民法则通过设计专门的能力救济制度,即法定代理人制度、监护制度,以满足这些自然人参与民事活动的需要,确保其民事权力能力的实现。第二,为维护交易秩序,以免因其误入而又不承担法律责任的状况发生,以维护与其发生民事法律关系的相对人的利益。
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3)划分的立法例一是单级制(二分法):成年者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二是分级制(三分法):根据年龄与精神状态,将自然人划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4)我国的权利能力的划分以自然人的年龄与精神状态为标准,将自然人划分为: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③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达到一定年龄和精神状态正常,能以自己的独立行为进行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的规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两种:一般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满18周岁即成年且精神正常的自然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特殊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且精神正常的自然人,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另外,我国《劳动法》第15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又称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那些已经达到一定年龄但尚未成年和虽已成年但精神不健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后果的自然人。
法律效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状况相适应的范围内有民事行为能力,超出此范围则无民事行为能力。即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从事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请问:限制行为能力是限制什么?是范围的限制么?如果在限制范围内,具体到某项权利能力了,它还是”限制“么?比如一个10岁未成年人不能去买电视,而可以买一盒巧克力,当他购买巧克力的时候能力受到限制没?因此:有人对三分法中的“限制”二字有异议:这种认识其实是值得研究的。就民事行为能力而言,只存在有与无之分。所谓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限制行为能力人在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状况范围内有民事行为能力,超出这个范围则无民事行为能力。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人包括:根据《民法通则》第12条第1款和第13条第2款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包括两种:(1)年满10周岁以上且精神正常的未成年人,但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除外。(2)不能完全辩认自己行为的后果且已成年的精神病人。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③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条第2款和第13条第1款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两种:(1)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2)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如果没有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问题: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如何参与民事活动?
注意:讨论的都是民事法律行为,不是事实行为。这些行为都是以意思表示为内容的行为。①对无行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代理。
②限制行为能力人,原则上由法定代理人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后进行。当未由法定代理人同意的行为,如果经法定代理人的追认,就有效,如果拒绝追认的,法律行为就无效。(还记得变动权么?)
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合同法》第四十七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可见:无、限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单独实施的民事行为有①纯获利行为或免除其义务的行为。②其自由财产的处分权。③被许可营业的年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营业收入。问题2:法律虽然对三种行为能力作出了划分,但是,你想过对于一个人而言,他的行为能力可能会变动么?法律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5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宣告
行为能力变动的情形: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导致民事行为能力的变化②已到法定的成年年龄但由于缺乏正确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的自然人,则由法律宣告此状态。宣告行为能力制度的法律意义:一是保护被宣告人。宣告制度的设立,可以避免举证的困难二是保护与其交易的相对人。宣告制度的设立,可使相对人不致受不测的损害。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立法例:一是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禁治产制度”。二是以《日本民法典》为代表的“禁治产与准禁产制度”。三是以前苏联民法为代表的“民事行为能力宣告制度”。我国的规定:《民法通则》第十九条:“精神病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被人民法院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根据他健康恢复的状况,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宣告的条件:①被宣告人须为精神病人(包括痴呆人)。②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没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人民法院不得主动进行宣告。③须经人民法院宣告。问:何谓“利害关系人”?宣告的变更与撤销:当其智力或精神障碍排除,具有辨认事物的能力时,可以根据其健康恢复的状况,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作出新判决或撤销原判决,宣告其为限制民事行为人或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宣告的效力①对民事行为能力的影响②监护的设置精神病人被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应依法为其设置监护人。问:宣告的效力是否及于宣告之前?也就是说宣告时间维度上的效力是什么?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两种立法例:德国:对因精神病而被宣告的,宣告只是对事实的确认,因此本质上对于宣告具有“溯及力”。而对于因浪费、酗洒或吸毒而被宣告的,宣告后才有效力。苏俄:法院宣告有向后效力,无溯及力,即在法院判决登记前其民事行为能力并不因患有精神病等而受影响,但可以行为时不具备辨认能力或意思能力或错误为由主张撤销其行为,或其所作的意思表示无效。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我国《民法通则》第13条明确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那么,你认为我国的上述规定属于何种效力?一般认为,宣告是对事实的确认或认定。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根据学过的知识,分析讨论以下案例:案例1:甲长期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如果甲在其短暂清醒时购买了一个价值2万元的手表,该合同是否成立并生效?如果法庭已经为甲指定了一个代理人乙,规定甲处分其财产的任何行为都必须经过乙的同意,则上述合同的效力如何?案例2:甲15岁,其父母想赠与他一栋价值50万元的房屋,但该房屋上负担30万元的担保,甲和其父母能否签订该赠与合同?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案例3:甲为14岁的中学生,父母每月给与她20元零花钱。在逛商场过程中,她看中了一个价值80元的收音机,她和售货员约定,首付20元钱,然后每月付10元,问:此种约定是否有效?案例4:甲高中毕业后17岁失业在家,经其父母同意准备开设一家小卖部,但是,当他准备花5000元承租店铺并雇用一个帮工时,其父母表示反对,问:在此情况向甲是否可以独立开设该小卖部?三、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案例5:甲的父母在其18周岁前即死亡,在其继承遗产中有一个旧瓷瓶,甲误以为该花瓶只是普通的旧物,便以10元的价格在其提前一天举办的生日晚会上卖与刚刚过完18周岁生日的好友乙。乙父母的朋友丙在到乙家做客过程中觉得该旧花瓶应当具有文物价值,而此前他的好友丁跟他私下谈起他正在四处收集有价值的古物。因此丙以其好友丁的名义以500元买下该旧瓷瓶并一个星期之后从丁处得到包括500元价格在内的1000元的报酬。现经鉴定,该瓷瓶为明朝景德镇官窑出品,价值20万元。事后,甲从其叔叔那里得知瓷瓶的价值,便向乙索要该瓷瓶,乙告知其已经通过丙将该瓶卖与丁。问:甲是否可向丁要求返还该古瓷瓶?请用请求权方法分析之四、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1、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2、民事责任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根据——过错责任制度4、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5、受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1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所谓民事责任能力,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又称为侵权行为能力。2、民事责任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联系:都以自然人一定的意思能力为基础区别:(1)设置目的不同。法律设置民事责任能力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他人和社会利益;而设置民事行为能力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民事主体可以按照自已的意志追求和保护自身利益。四、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2)效力不同。民事责任能力是当事人负担民事责任的根据;而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要件之一。民事行为能力不可能包含民事责任能力。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肯定具有民事责任能力,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一定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3)划分标准不同。民事责任能力是抽象的,一般不受民事行为能力范围的限制;而民事行为能力则是具体的,有一个效力的范围。四、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3、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根据——过错责任制度在传统民法理论中,民事责任能力制度是从过失责任主义逻辑地演绎出来的。即在过失责任主义下,故意或过失构成侵权行为的要件,要追究因过失而承担的责任,就必须以行为人具备一定的能够预见行为结果的最低限的智能和判断能力为前提。这种能够预见行为为民律责任能力。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中,就不需要有民事责任能力。四、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
4、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
对未成年人而言:
(1)以辨识能力或识别能力为标准(2)以上述两种方法相结合为标准(3)以一个固定的最低年龄为标准
对成年人而言,一般的观点为:
(1)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然而在无意识的状态中或在丧失意识或精神错乱不能自由决定其活动的状态中损害他人者除外。(2)但是,如果行为人的无意识状态是由于其酗酒或吸毒所引起,由于其自愿把自己置于这种状态中,所以他是有过错的,因而仍应认为其有民事责任能力,并对其行为负责。四、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民法通则》第113条该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职责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1条第1款中规定:“侵权行为发生时行为人不满18周岁,在诉讼中已满18周岁,并有经济能力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没有经济能力的应当由原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四、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司法解释第148条第2、3款规定:“教唆、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侵权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教唆、帮助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共同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主要民事责任。”四、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5、受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注意:侵权而无责任能力,那么受害者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根据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应承担公平责任。《民法通则》第113条该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职责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侵权责任法:第四章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
第三十二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第三十三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没有过错的,根据行为人的经济状况对受害人适当补偿。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醉酒、滥用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三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第三十九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第四十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五、自然人的住所1、自然人住所的概念与确定标准2、自然人住所与相关概念辩析3、住所的分类4、自然人住所的法律效力
1.自然人住所的概念与确定标准
概念:自然人的住所,是指自然人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要基地和中心场所。我国《民法通则》第15条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之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五、自然人的住所2、自然人住所与相关概念辩析问:怎样区分住所与居所?怎样区分住所与住址?住所与居所:居所是指自然人居住的住所。它可以是自然人暂时居住的处所,也可以是自然人长期居住的处所。五、自然人的住所居所与住所的主要区别:(1)数量上,自然人只能有一个住所,而可以有一个以上的居所(2)目的上,住所是为了一般生活目的而居住的地方,是自然人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要基地和中心场所,而居所则是为了特定的生活目的而居住的地方。(3)时间上,住所是指人持续一段时间的处所,而居所往往是为了暂时居住的住所;(4)法律效力上,住所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而居所一般不具有法律意义,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具有住所的代用功能。五、自然人的住所3、住所的分类:意定住所,又称任意住所,是指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设立的住所;法定住所,是指不依当事人的意思而设立,而是由法律规定的住所;拟制住所,是指法律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把居所视为住所。五、自然人的住所4、自然人住所的法律效力自然人住所的法律效力主要有:(1)有利于确认公民的民事主体状态,(2)有利于确定合同的履行和民事责任的承担地点。(3)有利于确定案件的管辖法院。(4)有利于确定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场所。(5)有利于确定公民的特定法律行为的实施地。(6)有利于确定涉外民事关系的准据法。六、监护1、监护的概述概念:监护,是为了监督和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项民事法律制度。监护人:所设定的监督保护人叫监护人被监护人:被保护的人叫被监护人2、监护的目的:你所了解的监护人的意义何在?六、监护监护制度的目的有二项:一是保护民事行为能力欠缺者即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监护人代替或者协助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二是约束被监护人的行为,通过对被监护人的管教和约束,防止和避免其实施不法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六、监护3、监护的性质关于监护的性质到底是权利抑或义务,学理上认识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1)权利说。认为监护是一种权利,将监护称为监护权,并归入身份权之中。(2)职责说。认为监护的本质为一种职责,或者说是法律课加给监护人的片面义务,而非民事权利。(通说)(3)权利义务一体说。六、监护4、监护制度的沿革监护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罗马法中设监护与保佐制度。5、监护与亲权在传统民法理论中,监护制度是亲权制度的延长或补充在没有行使亲权人或虽有行使亲权的人但无管理财产能力时则设立监护。因此,实际上监护和亲权是区别的。监护与亲权的区别如下:(1)亲权立法采取放任主义,法律对父母持信任态度,而监护立法则采取限制主义
六、监护(2)亲权的成立是以亲子关系为基础,亲权人对子女负有抚养义务;而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则无此种特定的身份关系,因而监护人对被监护人一般不负抚养义务。(3)亲权人对其子女的财产进行处分的限制比较宽松,并享有该项财产的用益权;而监护人处分被监护人财产的权利则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并且监护人不享有被监护人财产的用益权。(4)亲权因亲权人与其子女的血亲关系自然取得,无须经过特别批准,只有在某些法定条件下才受到限制;而监护权则必须经过法定程序才能取得。(5)监护人因监护活动有请求相当报酬的权利;而亲权人则不得因行使亲权而索酬。六、监护
我国《民法通则》将亲权制度与监护制度合二为一,将父母规定为未成年子女第一顺序的法定监护人。这种立法体例显然有欠科学,它忽视了亲权制度与监护制度的区别。《民法通则》第十六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六、监护6、监护的分类:(1)对未成年人的监护监护的开始: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出生就自然成立了监护关系。
六、监护监护人的范围与顺序①父母②父母皆亡或无监护能力:a、祖父母、外祖父母;b、兄、姐;c、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六、监护
③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④委托监护或者遗嘱监护。注意:所谓委托监护或遗嘱监护是指由未成年人的父母通过委托或者遗嘱方式作出,因此,可能不受前三项顺序的限制。但是,目前对此无法律明文规定。六、监护监护人的强制与任意问题:以上顺序的监护人是否可以拒绝监护责任?在外国立法中有两种不同的原则:一种是任意原则,即被指定为监护人的人可凭个人意愿决定接受还是拒绝承担监护职责。一种是限制原则,即被指定为监护人的人,不得拒绝指定,但有正当理由者例外。依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
①对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担任监护人的,采取任意原则;②对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担任监护人的,采取限制原则;③对末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则采取强制原则。
六、监护监护人的撤销根据《民法通则》第18条的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要求变更监护关系的,按特别程序审理。”六、监护监护人的变更①对于指定监护,监护人被指定后,不得自行变更。凡经人民法院或有关单位指定的监护人,在更换时应按原指定的程序进行。②未经人民法院或有关单位重新指定而擅自变更的,由原被指定的监护人和变更后的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
问:夫妻离婚后,对子女的监护权如何?答:夫妻离婚不影响双方对子女的监护权,但一方对子女有犯罪行为、虐待行为或者对子女明显不利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取消其监护权,指定另一方单独进行监护。对不称职的监护人,人民法院也有权撤销其监护权,另行指定监护人。六、监护(2)对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开始的时间:《民法通则》第19条规定:“精神病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因此有观点认为:成年的精神病人监护开始的时间为人民法院宣告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时间。
问题:那如果没有宣告的呢?怎么办?难度就没有监护么?
六、监护监护人范围:成年的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有:①配偶;②父母;③成年子女;④其他近亲属;⑤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⑥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上列顺序,原则上可作为确定监护人的顺序。六、监护7、监护的职责监护人的职责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对被监护人的人身监护、财产监护和教育管教方面的监护。(1)人身方面:维护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对于侵犯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受到损害的,应该代理其提起诉讼。同时,监护人还有义务保障被监护人的生存,即对于被监护人负有抚养之责,不得拒绝,否则将构成遗弃罪。六、监护(2)财产方面:未成年人一般没有独立的财产,但是有时候因为接受赠与或者继承而有可能拥有财产,成年精神病人拥有一定的财产是比较常见的。有效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是监护人的重要职责。在此过程中,监护人必须正确处理好自己的利益和被监护人的财产之间的关系,不能通过监护活动而从中获利。第一,造具被监护人的财产清单;第二,管理被监护人财产,此管理包括积极的投资,也包括偿还被监护人的债务的消极管理。财产的收益不得由监护人享有,同时,在此财产管理中应该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非为被监护人的利益不得处分财产。第三,参与财产争议的诉讼。六、监护8、监护的结束有下列情形之一,监护关系终止:(一)被监护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二)被监护人死亡的;(三)监护人死亡或者丧失监护能力的;(四)经人民法院认定监护关系应当终止的其他情形。
七、人身权请回顾以上我们已经学习的内容,我们曾在哪里学习过有关自然人人身权的内容?
注意:以上大部分都是制度而非权利,此处学习的是权利。
七、人身权1、自然人人身权的概念与特征
自然人人身权的概念与特征概念:自然人的人身权,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且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法律特征:(1)自然人的人身权与自然人的人身紧密联系,具有不可分离性。(2)自然人的人身权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是一种非财产权。(3)它与财产权又有着密切联系。比如,人身权的确认或享有,是某种财产权发生的前提或条件。如养父母对养子女享有亲权。当发生人身权损害时,也有财产损失。七、人身权2、自然人人身权分类:人格权:基于独立人格而享有。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身份权:基于特定的身份而享有。一般包括监护权和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身份权。(1)身份权身份权总体上包含两类:配偶身份权利亲属身份权利
七、人身权
——身份权
配偶身份权利:配偶各自对于配偶身份的权利。该类权利的实现在于维护配偶的身份,包括同居请求、生活互助、家务管理、相互监护、相互继承等内容。亲属身份权利: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外)祖父母于(外)孙子女对亲属身份的权利。在于维护亲属身份,包括赡养请求、抚养请求、监护或者受监护、继承等权利。请问:你认为身份权是绝对权还是相对权?回答:身份权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的二重性。相对性:有权向相对人提出具体请求绝对性:任何第三人应该尊重,否则构成不法侵害。
七、人身权
——人格权
(2)人格权①人格概述:“人格”的三个含义独立法律地位的主体民事权利能力受法律保护的利益②人格权的意义
人格权的概念:存在于权利人自身人格上的权利,即以权利人自身人格利益为标的之权利。
七、人身权
——人格权
人格权的性质
非财产权支配权绝对权专属权人格权制度的两种体例:自然权利论与概括人格权体例(法国)法定权利论与具体人格权体例(德国)
七、人身权
——人格权①法国:现象:民法典中没有人格的措辞和人格权规定。原因:认为自然人对于自身有高于法律权利的支配权,个人先于法律而存在,作为个人据以独立存在和维护人身自由的主体性内容—人格与人不可分割,与生俱来。因此先于法律,不作为法律规定的权利而存在,而是法律中的当然权利。法国民法典还认为,人格权和人格标的不可分,承认自然人的人格权同时意味着承认一个不可分割人格之权。因此,在人格权的立法上,就是概括式的立法。
七、人身权
——人格权②德国:通过法律逐步确认具体的人格权。罗马法通过诉权制度和具体侵权类型的发展,确立了法定人格权,具体有身体、生命、名誉、贞操等人格权利。对于部分的人格内容,如自由则纳入到了主体条件加以规定。德国人格权的立法是法定化和具体化体例,反映了这样的观念:把包括人格在内的各种原权视为一种法定权利而不是所谓的自然权利。
在立法技术上:德国将人格分割为各个要素,择其主要予以维护,成为了一个个独立的具体人格权。七、人身权
——人格权请比较:这两种立法例的优劣?法国的相对抽象概括,与实证主义法学理论不太相符,并且不太关注现代人所关注的私生活范畴。德国的法定主义,虽然具体明确对于人格权进行了规定,但是范围封闭,难以适应现代人格发展的需求。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采取法定主义的国家试图通过创制“一般人格权”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以不断加强对于自然人人格的全面保护。七、人身权
——人格权
在德国,通过一系列的司法判决,通过对于宪法条款的解释,突破民法典中具体人格权的限制,扩大了对人格利益的保护范围。创造了“一般人格权”的观念。但是,一般人格权不太确定,因此对于一般人格权的界定,应该进行利益权衡,避免对于一个人保护而牺牲了其他人的利益。七、人身权
——人格权
(3)一般人格权和特别人格权(参见教材p114)一般人格权是指:关于人之存在价值及尊严之权利,包括生命、身体、健康、名誉、自由、姓名、贞操、隐私等全部人格利益。一般人格权的内容:人格独立人格平等人格自由人格尊严一般人格权的特点:①总括性权利②发展性、开放性七、人身权
——人格权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相比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伦理性2.客体的高度概括性3.内容的不完全确定性区分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的意义:人格利益在法律上有特别规定的,适用该特别人格权的规定,无特别人格权规定的,应该属于一般人格权而适用一般人格权的规定。
七、人身权
——人格权①人格独立:民事主体的人格由自己支配;民事主体的人格不受他人干涉和控制;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他人之上,对他人的精神自由、身体身由横加干涉。②人格自由:是指人格不受约束、不受控制的状态。人格自由包括保持人格自由和发展人格自由两个方面。七、人身权
——人格权③人格平等:人格平等指资格平等、机会平等。人格平等意味着每一个享有平等的机会,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这个机会以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④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是一种观念,是民事主体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人格尊严是一种社会态度,是一个社会、这个社会中的具体的人对他人作为“人”应有的尊重。
七、人身权
——人格权特别人格权(具体人格权),特别人格权是法律就特定人格利益所规定的权利。(一)生命健康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性命维持和以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身体权,是自然人对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完整和支配的人格权。身体权的主要内容有:(1)完整性身体保持权。(2)对自己身体组成部分的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支配权。问题:假肢、假牙等的损坏是否侵犯了身体权?七、人身权
——人格权健康权,是自然人维护其机体生理机能正常运行和功能正常发挥,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的人格权。请思考:生命、健康、身体权之间的关系?①生命权因死亡而受到侵害,身体权因创伤而受到侵害。②侵犯自然人身体权的,不一定侵犯健康权,如非法剪人头发③侵犯健康权的,也不一定侵犯了身体权,如致人患精神紊乱④侵犯健康的行为如果是对生理机能的致命损害或导致致命疾病,生命即将无可挽回,则不属对健康权的侵害而属于对生命权的侵害。七、人身权
——人格权(二)姓名权姓名权主要包括:命名权:姓名有本名、别名、假名、笔名等使用权变更权为了维持社会公共利益,法律对姓名作了如下限制:(1)使用正式姓名的义务:参与各种重要的法律关系并具体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时(如在具有法律意义的证件、契据、文字及司法机关作证)(2)自然人不得基于某种不正当目的而取与他人相同的姓名,并故意造成姓名权冲突。(3)不得滥用姓名权。七、人身权
——人格权(三)肖像权肖像是指自然人个人真实形象地通过照像、绘画、雕塑、录像等艺术方式或其它方式再现的物质形态。肖像权的内容主要有:(1)形象再现权,通常表现为制作肖像的决定权和实施权。(2)肖像使用权,是否允许传播、展览、复制、用作广告或商标等的专有权。(3)不作为请求权,有权请求行为人停止不法行为,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七、人身权
——人格权(四)名誉权名誉有两层含义:①他人对特定人的属性所给予的社会评价,即外部名誉或客观名誉;②人对其内在价值的感受,即内部名誉或主观名誉,亦谓名誉感。作为民法学意义上的名誉应仅指第一层含义,具有社会性、客观性、特定性、观念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名誉权:名誉权是指公民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七、人身权
——人格权侵犯名誉权的要件:第一,散布有关道德品质和生活作风的情况;第二,情况不真实;第三,有损自然人名誉。(此要件如何判断,应该以一般人的通常判断为准。)死者名誉权的保护三种情形:(参见教材p118)①仅死者社会评价降低,与生者无关②侵犯死者名誉导致死者遗属名誉受损③侵犯死者名誉而不侵犯遗属名誉,但有损遗属的敬爱追慕之情请思考:法律效果如何?七、人身权
——人格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问:死者名誉受到损害,哪些人可以作为原告提起民事诉讼?答: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七、人身权
——人格权(5)创作自由与名誉侵权(或者新闻表达与名誉权保护)利益的冲突和协调关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问: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应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答: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
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七、人身权
——人格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问:因文学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应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答:撰写、发表文学作品,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人为描写对象,仅是作品的情节与生活中某人的情况相似,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描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对特定人进行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损害其名誉的;或者虽未写明真实姓名和住址,但事实是以特定人为描写对象,文中有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的内容,致其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编辑出版单位在作品已被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或被告知明显属于侵害他人名誉权后,应刊登声明消除影响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拒不刊登声明,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或继续刊登,出版侵权作品的,应认定为侵权。
七、人身权
——人格权(五)人格尊严(p119)人格尊严:作为人所应有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及应受到社会和他人最起码的尊重。侵害人格尊严的构成要件:实施侵害行为行为已经造成人格尊严的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四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七、人身权
——人格权(六)自由权问:什么是自由?如何理解哲学上的自由、政治上的自由、法律上的自由?自由权的来源:《宪法》第35条、36条、37条自由权的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名师金典】2022新课标高考生物总复习限时检测8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期末测评卷(二)(Lesson10 ~ 12)综合测评卷 2024-2025学年科普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含答案)
- 《AIDS抗病毒治疗》课件
- 【志鸿优化设计】2020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教学案:第6章-第1讲人口的数量变化与合理容量
- 【复习参考】2020高考语文(江苏)二轮专题训练:专题4-散文阅读-1句子作用分析题
-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英语(北师大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综合测评
- 【高考总动员】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常识
- 【KS5U原创】新课标2021高二地理暑假作业四
- 同学造句子一年级简单
- ktv营运总监岗位职责
- 地震监测系统运维方案、重点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 三级配电箱巡检记录
- 《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
- 露天矿安全操作规程汇编
- 胎膜早破的护理PPT
- (新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 小班《火车开了》音乐欣赏课评课稿
- 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课件)
- GB/T 6344-2008软质泡沫聚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 GA/T 798-2008排油烟气防火止回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