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左传》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730ab4c83c69a1e564c07827c42dae8/7730ab4c83c69a1e564c07827c42dae81.gif)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左传》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730ab4c83c69a1e564c07827c42dae8/7730ab4c83c69a1e564c07827c42dae82.gif)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左传》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730ab4c83c69a1e564c07827c42dae8/7730ab4c83c69a1e564c07827c42dae83.gif)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左传》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730ab4c83c69a1e564c07827c42dae8/7730ab4c83c69a1e564c07827c42dae84.gif)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左传》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730ab4c83c69a1e564c07827c42dae8/7730ab4c83c69a1e564c07827c42dae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
曹刿论战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背诵课文。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了解曹刿及他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背诵课文。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教学课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阅读感受,标明不懂之处。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师,军队。
伐:攻打。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察:明察。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种类。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既:已经。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靡:倒下。二、整体感知第一段: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行文思路:迎战——备战——胜战——论战三、梳理文意抽学生翻译课文师生评点强化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总结固趣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布置作业:1.上网搜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2.背诵课文,思考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思考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第2课时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了解曹刿及他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这样的评价: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除了要背诵课文之外,我们还要了解曹刿及他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特点。探究生趣第二步,背诵课文,深入理解一、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然后思考: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中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2.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二、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思考: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三、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思考: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四、从全文看,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明确:曹刿是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五、作者是怎样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明确: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第三步,背诵课文,现代审视1.曹刿的观点现在还有何意义?
2.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3.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总结固趣《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布置作业:预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要求基本读懂,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左丘明简介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家。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16]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左丘明的故事参政议政左丘明与孔子同为春秋末期人,二人关系密切。他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持孔子从政,受到孔子的好评。加上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器重。作为太史,左丘明非常关心国家政事,积极参政议政。如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徒,打算找三桓进行商议,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见。左丘明说:“孔子是当今的大圣人。圣人一当政,犯错误的人就很难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却又想和三桓商量,他们怎会支持您的主张呢?”鲁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同意?”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从前,周朝有个人很喜欢毛皮大衣,同时也很喜欢美味肉食。他想做件价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办桌味道鲜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儿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话还没说完,狐狸和羊儿便都躲藏了起来。因此,五年过去了,这人一件皮大衣也没做成;十年过去了,一次牲祭也没做上。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周人的谋略不对。你打算任命孔子为司徒,却召集三桓来商量,这同与狐狸商量做皮大衣、与羊儿商量做牲祭是同一个道理。”左丘明这样说是因为孔子主张削弱三桓,加强君权,曾向鲁定公提出“堕三都”的建议。“三都”指三桓的三个据点: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睩邑和孟孙氏的成邑。“三都”是三桓对抗公室的私有据点。由于三桓住在国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对三桓本身来说同样也是一种威胁。孔子通过游说曾一度使鲁公拆掉了叔孙氏的睩邑,如此这样,左丘明冷静地分析了三桓不会支持鲁定公任用孔子的原因,看到了三桓与孔子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鲁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见时,他便用两个寓言故事比喻说明,建议避开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鲁定公听从左丘明的建议,没经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纂修史书为了著述历史,左丘明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里查阅档案,回鲁后孔子便写了文字简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则写成了内容浩繁的《左传》。鲁国是周公的封地,相传周公治礼作乐,鲁国保存了前代的多种礼乐制度和文献,所以鲁国一向有“礼乐之邦”的美称。西周灭亡后,周室文化在西方荡然无存,却在东方鲁国保留得相当完整。当时鲁国的各种文献和档案资料,属于太史职掌收藏,左丘明既然为鲁国的太史,自然也就掌握了春秋时代中原最丰富的文献资源。因此,左丘明能够写出《左传》这样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也就不难理解了。《左传》的编撰,是左丘明史官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其在中国思想史、史学史、文学史和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周敬王四十一年(约前479),晚年的左丘明,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左丘明辞官还乡后,建立了左史书舍,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左丘明纂修《国语》的时候已经失明了[20]
。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候的要闻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话记述下来,汇集成著名的历史名著《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与《左传》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前后,左丘明因病去世,并安葬于故乡肥城石横镇衡鱼村东北处。《左传》简介《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并且,本书在我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左传》中的成语1.东道主《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2.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3.及瓜而代《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两人都是齐国的大夫)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及:等到。代:代替,接替。等到瓜熟时派人接替。泛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4.言归于好《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言:句首虚词,无实际意义。彼此重新和好。5.魑魅魍魉《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6.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本谓狼崽子虽小,却具有凶恶的本性。后喻凶暴的人必有野心。7.外强中干《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原指所乘之马,貌似强壮,实则虚弱,后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谓表面强有力,实则虚弱。8.表里山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山:太行山,河:黄河。泛指外有山内有河,地势十分险要。9.厉兵秣马《左传·僖公三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磨,砥砺;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饱马,指作好战斗准备。10.困兽犹斗《左传·宣公十二年》:“困兽犹斗,况国相乎?”比喻在绝境中还挣扎抵抗。11.风马牛(风马牛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言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12.剑及屦及《左传·宣公十四年》载:春秋时楚庄王派往秦国的使臣申舟路过宋国时,被宋人所杀。楚庄王急于出兵给申舟报仇,迫不及待地奔跑出去,奉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的人追到寝门的通道,奉剑的人追到寝门之外,驾车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他。后用以形容行动坚决迅速。13.鞭长莫及(鞭不及腹)《左传·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原意是鞭子诚然很长,但不能打马肚子。后比喻力量达不到。14.城下之盟《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人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在敌人兵临城下时被迫订立的盟约,现指事发因条件限制而不得不做出的让步。15.尔诈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指你诈骗我,我诈骗你。16.贪天之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原意把天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后谓抹杀别人的力量,把功劳算到自己身上。17.居不重席(居不重茵)《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席:铺垫用具。坐卧处不铺设两重垫子,意谓节俭。18.一之谓甚(一之为甚)《左传·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犯一次错误,已经过分了。表示不可一错再错。19.假途灭虢《左传·僖公五年》载:春秋时期,晋国向虞国借路去灭虢,晋灭虢后,在归途中又灭了虞国。后指以向对方借路为名而行消灭对方的计策为假途灭虢。20.经天纬地《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曰比,经纬天地曰文。”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经天纬地,形容有治理天下的经世之才。2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的事情做多了,会自取灭亡。22.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23.居安思危《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24.一问三不知《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其它还有:骄奢淫逸;众叛亲离;大义灭亲;惟命是听;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等等。《左传》中的名言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邪:枉邪不正。宠赂:恩宠贿赂。章:同“彰”,公开进行。这几句大意是:国家的败坏,常常是由官吏的贪赃枉法、邪恶不正引起的;官吏的失德,常常是因上司的纵容包庇,公开地施恩宠、行贿赂而造成的。国家的兴盛,重要的一条要有严明的吏治,使各级官吏廉洁奉公,忠于职守,防止腐败而要使官吏廉正,就须以法治国,赏罚严明,对待贪官污吏施以严刑峻法,不容宽贷。纵观封建社会中,兴盛清明的时代,大都能做到吏治严明,防止腐败。虽是封建社会治国为政的经验总结。今天对我们仍有可借鉴之处。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传名言语录见《左传·昭公十一年》。末:树梢。折(shé蛇):断。掉:摆动。这两句大意是: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末与本,尾与身是矛盾的统一,末大与尾大都超过了树与动物承受力的限度,所以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树被折断,尾不摆动。可用于对世事的体察和对矛盾转化哲理的说明。旧时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上级的指挥调遣。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见《左传·宣公二年》载士会语。这几句大意是:哪一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而能改正,没有比这再大的好事了。确实.每一个人都会有过错。唐代的刘禹锡说过:“贤能不能无过”;宋代的苏辙进一步说:“自古圣人不能无过”。古往今来的名人、伟人犯错误者,比比皆是,关键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如果讳疾忌医,坚持错误,则将一错再错,不可救药;只要知过而改,吸取教训,就能使坏事变成好事,所以古人称为“善莫太焉”。可引用以勉勋犯了错误的朋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见《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指占据高位、享受厚禄的统治者。鄙:庸俗,鄙陋。远谋:作长远打算。这两句大意是:当权的人目光短浅,庸俗鄙陋,不能作出深远的谋划。这两句在原文中是曹刿指责当时鲁国上层统治者缺乏政治、军事才能,不能作细致周密的谋划,去指挥鲁国军队打败齐国,后世多引用以讽刺那些虽身居高位,却昏庸无能的统治者。松柏之下,其草不殖。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殖:繁殖,生长。这两句大意是:在松柏大树的下面,草是不能茂盛生长的。公元前五四四年。楚康王崩,郏敖即位,王子围为令尹。时郑国在楚国的使臣子羽以松柏比权大势强的令尹王子围,以树下草比力小势弱的新君郟敖,说了~两句话。后世遂以~比喻弱者受制于强者,在强大势力面前,弱小者受压抑,遭箝制,难以生存和发展。《国语·晋语》:“松柏之地,其草不肥”与~意思相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
左传好句摘抄见《左传·裹公二十四年》引古语。太上:最高。这几句大意是:人生最高的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这几句把树立德行看得高于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足见古人对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不可忽视。作者在~之后接着说:“虽久不废,此之渭不朽”,意谓树立德行.建功立业并留下言论著作,作到这三点,人虽死了,也永远不会磨灭,这就叫不朽。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见《左传·阳公五年》。这两句大意是: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一二句提醒为官者不能假公济私,既不能借当官的方便报私恩,提拔,赏赐与自已有私交的人,更不能仗势报复,打击、迫害与自己有私仇的人。这一浅显易懂的古训,历时数千年,仍不失现实教育意义。无德而禄,殃也。见《左传·闵公二年》。禄:享受俸禄。殃(yāng央):祸害。本句大意是:没有道德而享受俸禄,就是祸害。享受国家的俸禄,就要有功于国家,就要德高望重,受到人们的敬重。如果道德低下,无功受禄,就会给国家带来祸害,自己也会被人瞧不起,甚而为人所厌恨,最终导致灾祸。这两句可用于说明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必须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见《左传·宣公十五年》。无:不要。尔:你。虞:欺骗。这两句大意是: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楚国围困宋国国都达数月之久,攻打不下。宋国派华元夜间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卧室与他谈判,如果楚军后退三十里,宋国愿意同楚订立盟约。楚国同意朱国提出的条件,实现了和平。后来两国共盟,楚国在盟约上写道:“~”,意思是真诚相待,互不欺诈。现在人们常常反其意而用之,把这两句演化成成语“尔虞我诈”或“尔诈我虞”,意思是:你欺骗我,我暗算你,彼此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玩弄阴谋手段,欺诈坑骗。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这两句大意是:一天放走了敌人,将会给后世几代人带来祸患。此二句是说,对敌人作斗争要抓住战机,一举歼灭之。战机往往稍纵即逝,所以人们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敌斗争尤为如此。因为你不选择最佳的时机打击敌人,敌人就会在他最合适的时机打击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可以此二句说明要抓住战机,彻底消灭敌人。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yì):下棋。耦:(ǒu偶):对手。这两句大意是:下棋的人拿着棋子而决定不了下在什么地方,这样的人必定胜不了对手。现在多引用“举棋不定”形容优柔寡断的人遇到问题犹豫不决,拿不定注意。众怒难犯,专欲难成。见《左传·襄公十年》。众怒:众人的愤怒。专欲:个人专断的欲望。这几句大意是:众人的愤怒难以触犯,个人专权的欲望难以成功。春秋时,郑国发生一次祸乱,邵简公被劫持,几个公子被杀。祸乱平息后,子孔摄取王位,井订立盟约载入书中。郑国各臣属不服,子孔想以武力镇压,政治家子产劝阻说,~。此二句反映出《左传》鲜明的民本思想。在子产看来,若触犯了众人的愤怒,财政权一定不稳,若想专权独裁,实在是难以实现。~说明,任何时候都应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因为群众力量最大,想搞专权独裁,决没有好下场。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左传好句摘抄见《左传·隐公四年》。叛:背叛。离:离开。济:补益。这两句大意是:众人反对,亲信背离,难以于事有所补益了。部众背叛,连亲信也离去,失掉民心,成了孤家寡人了还能做成什么事?后来多用“众叛亲离”形容极端孤立。过而不悛,亡之本也。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七年》。悛(quān):悔改,这两句大意是:有过错而不改正,这是败亡的根源。这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有了错误而不承认,不改正,势必一错再错,终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葬送了自已的名声和事业。~犹如警钟长呜,可引以告诫犯了错误的人;现在常说的“怙恶不悛”,也是指坚持作恶,不思悔改的意思。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五年》。华:同“花”,比喻言论和虚名。实:果实,比喻行为和实际。这两句大意是:空有虚名而无其实,言过其行的人。必然会招来人们的怨恨。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卫国,归途中路经宁邑。小吏宁赢慕阳处父之名,以为他德才兼备,决计随他当差役,后来发现阳处父徒有虚名,言过其行,就离开了他,并说了“~;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的语。成语“华而不实”即从此来,用以形容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名实不副。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载庆郑语。患:灾祸。这两句大意是:不守信义必然惹起灾祸,失去援助必然招致败亡。无信者不能取信于人,因此必然“失道寡助”,引出灾祸。治国处世,都可引以为戒。骄奢淫逸,所自邪也。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载石却(quě却)语。石却:春秋时卫国大夫。逸(yì逸):放纵,着里指放荡。自:由。这两句大意是:骄横、奢侈、荒淫、放荡,是邪恶发源的处所。这两句告诉人们:骈奢淫逸是产生邪恶的根源,人们应以此为戒,这在现代也是有教育意义的.“逸”也作“逸”,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长(zhǎng涨):发展。这两句大意是:好事不能放弃,坏事不可任其发展。~二句告诉人们:为人应耿直、正振,好的传统和品质应保持下去,坏的习惯,恶的东西则不能叫它滋长。简言之,为人之道,应为善击恶,不然的话,“长恶不棱,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好句摘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引古语.共(hóng宏):通“洪”t太。这两句太意是:节俭是一种大的德行.奢侈是一种大的罪恶。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是我们民族自古提倡的黄美德。这两句上古流传下来的宝贵格言,对当今民风具有现实的教育和针砭意义。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无门:没有来路。召:引来。这两句大意是灾祸或福分没有别的来路,全由人们自己召来。无论灾锅或福分,都没有定数,其降临并非出于冥冥的天意,而是由人们自己的作为导致的,这两句体现了古人在祸福问题上的唯物观念,是可贵的。多用于说明灾祸之起由于人事,应注意避祸趋福,不可怨天尤人。临祸忘忧,忧必及之。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年》。临:面临。及:到来。这两句大意是:面临祸灾而忘记忧患,忧患必然到来。人谁不希望避免忧患,而常存愉悦?但面临祸灾却视而不见,无忧无虑,不注意防范,那么祸灾发生之后,忧患就不可避免地会到来,到那时忘忧而得忧,就悔之为晚了。这两句告诫人们要及早警惕和防备祸患的发生,不可盲目乐观。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春秋·左丘明《左传·晤公八年》载叔向语。信:信用。征:证验。这两句大意是:君子说的话,就要讲信用,确凿而有证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说出的话应该有根有据,说到做到,这样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才能把事情办好。这两句可用于表示要言而有信。量力而动,其过鲜矣。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年》。过:过失。鲜(xiǎn显):少。这两句大意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办事,过失就会少些了。做事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按能力的大小决定做还是不做,做到什么程度,不超过力所能及的范围,这样,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而不易出现失误。否则,勉强行事,力不从心,就容易出现差错,导致失败。这两句多用于告诫人做事要量力而行。吃一堑,长一智。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堑(qiàn欠)壕淘,引申为挫折。这两句大意是:遭受一敬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左传》的原文是:“卫侯来献其乘马,日启服,堑而死”。“堑而死”是堕入淘中而死的意思。~告诉我们:受到一次跌落沟中的教训,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起来,变失败为胜利,增长了才智。明代王阳明《与薛尚谦》:“经一蹶者长一智”,与此意相近。~现巳成为精辟的格言,教育人们树立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使失败也变成知识、智慧和财富。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辅:指面颊骨。车:指牙床。这两句大意是:面颊骨和牙床互相依靠,紧密相连;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公元前六五八年,晋国收买了虞国,军队顺利地通过虞国去攻打虢国。三年后,晋国又提出要求,要晋军越过虞国国境再次攻打虢国。大臣宫子奇劝谏虞国国君说:虞、虢两国是近邻,美系密切,就像谚语所说的~一样,一旦虢国灭亡了,虞国就会直接受到威胁。后人多引用此名句说明两个邻近国家(或政党、团体)利害相关、互相依存的关系。冬日可爱,夏日可畏。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七年》杜预注。这两句大意是:冬日温煦,令人喜爱;夏阳酷热,令人害怕。冬天严寒,人们需要温暖,故觉冬日的喜爱;夏日酷暑,人们畏惧炎热,故感夏阳的可怕。这本是自然现象和人们的自然心理,杜预在注《左传》:“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一段文字时,用了~两句话,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春秋时晋国赵衰、赵盾父子的性格特点及晋国人对他们的反映,这种以自然现象比喻人物的方法值得学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语。文:文采。行:流传。这两句大意是:言辞没有文采,流行得不会很远。写诗作文,虽然内容是很重要的,务必力求充实,但语言也是不可忽视的,语言过于浅俗,或者板滞、艰涩、缺乏文采,人们就不乐于诵读,也不会流传久远。这两句可供论述文学创作应力求语言生动传神时引用。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这几句大意是:见着能够获胜的机会就进攻,认识到难以取得胜利就后退,这是指挥军队的一条很好的原则。指挥作战时要审时度势,抓住战机。该战则战,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不该战则退,毫不犹豫地作战略退却,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若该战不战,则会痛失良机,“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不该战硬战,焉能不败?此名句既可用于指挥作战,又可用于指挥生产,作一切工作都要学会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知难而退”现已赋予新义,用为见困难退缩不前,没有勇气去克服的借口。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年》。其:岂,难道。辞:指理由。这两句大意是:想要给别人加上罪名,难道还找不到借口吗?晋献公死后,晋冒发生内乱。大夫里克等立公子重耳为国君,后东周大夫周公无忌又扶持太子申生为君,就是晋惠公。惠公即位后,就赐死里克,里克临死说了~的话。孔颖迭解释这句话为“言君今欲加臣之罪,其畏无辞以罪臣乎!”~今多写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用以谴责那些随意罗织罪名,造借口,诬陷别人的人。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春秋·左丘明《左传·闵公元年》载仲孙语。庆父:春秋时鲁庄公的庶兄。庄公死,子般即位,他派人杀死子般;闵公继位二年,他又派人杀死闵公,一再制造鲁国内乱。未已:不止。这两句大意是:不除去庆父这个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鲁国的灾难就不会停止。《晋书·李密传》引用此语时作“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人们多用这两句比喻不除掉制造内乱的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举:举荐。仇:仇敌。亲:亲人。这两句大意是:举荐一家之外的人不弃去自己的仇人,举荐一家之内的人不失掉自己的亲人。向国家推荐人才,要出以公心,唯才是举,即使自己的仇人,只要有才干,也不因仇隙而不举荐他;即使自己的亲人,只要有才干,也不目避嫌而不举荐他。《左传·襄公三年》载:中军尉祁奚请告老,晋侯问谁可接任他的职位,他推举仇人解狐。解狐未任职而死,祁奚又推举自己的儿子祁午继任。时人称祁奚“能举善”。这两句可用于说明任人或表先要大公无私,不弃仇,不难亲。不以一眚掩大德。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眚(shěng省):眼病,引申为过失。本句大意是:不能因为一次过失而掩盖了平紊的高尚品德和过去的功绩。公元前六二七年,孟明、西乞、白乙奉秦穆公之命,劳师袭远,攻打郑国,归途中被晋军在崤山打得大败,三人被俘。后被放回,秦穆公到郊外迎接他们,深责自己的罪过,并说:“且吾~”,也没有解除孟明三人的职务。这句话现在常用以说明要全面地、历史地看人,不能因为某人一时一事的过错,就抹杀、否定他的全部功绩。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其:指百姓。善:认为好的。恶(wù务);厌恶。这几句大意是百姓认为好的,我就实行,百姓厌恶的,我就改掉。这是春秋时郑国的执政者于产论乡校时说的话。当时,郑国的百姓常在乡校议论政治的得失,有人主张毁掉乡校。子产反对说:“何为?夫人朝夕逞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作为古代的政治家,能体察民心,尊重民意,这是难能可贵的。今天提倡发扬民主,建设民主政治,可以此作为借鉴。从善如流。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从:跟随。善:正确的。如流:如顺流而下,比喻快。本句大意是:听从正确的意见象流水一样快。这句已成习见的成语,在生活中使用率高,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别人好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私仇不及公。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五年》。本句大意是:私人之间的仇恨不涉及公家的事。~,这是处理公私矛盾的一条准则。不能因为个人之间的恩怨仇隙而置公家的利益于不顾仗官依势,挟私报复。本句多用于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这几句大意是: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这几句常省作“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具有深广的警戒意义,无论对治国、理家或其他事业都适用,因而广为人们称引。宽以济猛、盛以济宽,政是以和。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孔于语。这几句大意是:治国以宽厚与严峻相互补充,政事就和美。所谓宽,就是宽松仁厚;所谓猛,就是严厉峻苛。治国之道,宽则人民心情舒畅,无所顾忌,敢说敢言,易于造成一种民主的气氛;但一味地宽,则易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给社会造成混乱,影响社会的安定。猛,可以严肃法纪,使不法分子镇慑于法纪的威力而不敢轻举妄动;但一味地猛,又易于使一些人被逼得铤而走险,一般的人也不易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唯有宽猛相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Nystos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Methyl-tridecanoat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竞业禁止与保密协议
- 植物种植养殖合作协议
- 海关事务代理委托协议
- 私人造型师服务合同协议
- 2025年西宁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试题及答案大全
- 公司团队建设活动筹备与执行方案
- 2025年海南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下载
- 智能家居与物联网设备研发合作协议
- 《土壤肥料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 集合功能的测定(双眼视检查)
- 2024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 2024年《高等教育心理学》考前辅导必背习题库(300题)
- 北京海淀人大附2025届高一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智慧物流作业》模块MC竞赛样题
- ALC板施工施工方案及工艺要求
- 人事专员简历模板
- 地面工程油气集输工艺介绍
- 漂流规划设计方案
- 移动取消宽带委托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