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与电影艺术的结合_第1页
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与电影艺术的结合_第2页
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与电影艺术的结合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与电影艺术的结合

关键词:电影;因特网;第四媒体;网络电影电影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年轻的艺术门类,又被称为“第九艺术”。从诞生之日起,电影就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并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纳西方工业文明的最新技术成果。首先让我们对电影的发明作一个简单的回顾。19世纪后半叶,欧洲工业革命推动了声、光、电等学科的发展。1824年,“视觉暂留”原理在伦敦公布,“诡盘”、活动幻灯与照相机相继问世。之后,科学家又发明了连续摄影机、放映机等。到了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制造了活动摄影机,同年12月28日,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上映了他们拍摄的《火车进站》等几部短片,标志着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正式诞生。以后,电影由黑白发展为彩色,由默片走向有声片,随着科技发展而日臻完善。在技术层面上,电影是物理学、化学、光学、机械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产物;在艺术层面上,电影集中了戏剧、音乐、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可见,说电影是与科技结合得最完美的艺术门类并不为过。早期影片诞生后,“美国的格里菲斯首创蒙太奇手法,前苏联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1]经过这两个提升之后,电影才从一般媒体转化为艺术媒体。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一部电影从制作到发行的全过程,也就是作为传播主体的影片通过技术手段大量复制,向大众传达兼具商品属性与文化属性的信息的活动。和广播、电视一样,电影也属于面向大众的电子传播媒体,同样要面对受众的选择,并在对市场的争夺中逐渐形成独特的传播特性与艺术风格。电影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最大冲击无疑是电视的面世。电视产生于电影之后,吸收了电影几乎所有的艺术特色,却比电影覆盖面更广,接收更便捷。在信息的传达与接受方面,电视具有即时性、连续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人们既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卫星传送目击自己所关注的事态的发展,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可以在另一个时段打开电视了解被自己错过的讯息。在同一时间内,坐在电视机前手握遥控器,显然比面对银幕时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正是这些传播特性拉开了电影与电视的距离,使电影市场一度面临崩溃。然而,正如其他艺术一样,精神快餐带来的不仅是方便快捷的接收方式,同时还会造成艺术作品中“营养”的流失。电视更像是家庭生活中不被关注的一分子,全天连续播出的节目在耳边喋喋不休,插播的广告与家中的琐事时时打断人们的思路,在那方小小的、闪烁的屏幕前,受众不容易全情投入,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大量流失。电影则不然,坐在漆黑一片的影院里,巨大的银幕充斥整个视野,人们暂时忘却了其他观众的存在,甚至忘却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发生“移情”的心理作用,化身为剧中人进入一个全新角色,在半催眠的收视状态下,与主人公一起完成一次心灵的历险。这样的艺术感受是电视所不能达到的。因此,除了提高叙事技巧,使情节更引人入胜外,电影制作者还选择了以高投入大制作来制造气势恢宏的场景等手段,以求获取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也不断提高画面质量与音响效果的技术含量,让观众获得更高的视听享受。在与电视进行的市场竞争中,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使电影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的崛起给电影业以极为深远的影响。电脑时代的数字化技术,首先赋予电影这一视听艺术以更丰富的表现手段,从过去到未来,从历史题材到科幻影片,银幕上的世界几乎囊括了人类的全部生活,包括社会环境与思想感情。虚拟现实与全息图像技术的发展,使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甚至消失于无形。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虚拟现实背后的构想是,通过让眼睛接收到在真实情境中才能接收到的信息,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2]计算机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对我们来说已不再陌生。电影《侏罗纪公园》利用电脑动画技术创造出栩栩如生的恐龙形象,甚至连皮肤的肌理组织都清晰可辨,并藉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阿甘正传》里一个50000多人的反越战大规模示威场面实际只动用了1000名群众演员,其余都由计算机复制完成。以电脑动画人物代替演员的影片也已面世,“电影《超技》中,人们用计算机三维技术对真实的演员进行模拟复制而得到的电影演员的视觉虚像十分完美地替代了真正的演员进行表演”。[3]计算机图形技术在电影特技制作中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电影的制作成本,并悄悄改变着电影艺术中传统的表演与拍摄理念。“全息图像(hologram)就是把一个情境中所有可能的景象聚集在一个光调制模式下的单一平面上。随后,当光束通过这个平面时,或被这个平面反射的时候,原先的景象会在空间中以光学方式重组,成为立体影像。”[2]戴上特制的头盔之后,观众看到的不再是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而是微型显示器上的图像,当观众转动头部改变视角时,景象也随之变化。观众在欣赏这样的影片时,能更彻底地暂时切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完全沉浸到电影世界中,在比较纯粹的状态下真正实现情绪的释放。Internet最初作为军事实验网络在美国建立起来,“1989年,美国的MCImail商业网与Internet联网,从此,Internet逐步真正成为全球网络。同年,万维网推出世界上第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器软件”,[4]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不再是人类的梦想,互联网迅速成长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第四媒体”。“第四媒体”这一概念,是在1998年5月召开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的。有学者认为,“广义上的‘第四媒体’通常就指因特网(因特网是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5]不过,因特网并非只具备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还具有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重要功能。因此,“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因特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5]无论使用哪种定义,第四媒体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传媒,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电影对科技的兼容性,使它理所当然地要介入到因特网这一新的传媒之中。只有借助新的传播手段,电影这一传统工业文明的表达形式,才能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电影与互联网的结合大致有三种形式:互联网作为内容。互联网进入社会生活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他们在网上交朋识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甚至与素未谋面的异性碰撞出爱情火花。电影和小说是最能忠实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艺术样式,于是以网络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和小说应运而生。较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当属台湾网络作家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小说首先在网上发表,描写了一对年轻人以网络为媒介相识相遇并展开一段青涩的恋情。在受到广泛关注后被搬上银幕,它在国内首开网络电影先河。虽然公映后褒贬不一,却不失为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互联网作为载体。互联网仅仅作为信息载体和数据库而存在,给使用者提供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各个电影网站共同构筑起一个信息量巨大的影片库,不分昼夜地提供各类影片,几乎可以满足一切电影爱好者的口味。只要有足够的带宽,人们就可以轻松地选择下载或在线观看感兴趣的影片。最新的VOD点播系统,把最新最多的影片送到千家万户,使观众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在网上,看电影比看电视更加方便。“以电影点播(MoviesonDemand)为例。有了这种服务,用户就无须再为错过某一部影片的播映时间而发愁,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点播贮存在视频服务器上的电影或录像节目,进行暂停、播放、快放、慢放等操作……如果有必要的话,点播还可用覆盖在主画面上的文本、静态图像、音频以及视频提供各种专门的服务。”[6]通过各个站点设置的相关链接,人们还可以了解到与影片相关的更多内容,比如故事背景、拍摄花絮、明星轶事,等等。这种结合方式目前较为常见,除了吸引影迷的视线外,网络也被电影制作单位当作低成本的宣传工具,为影片赢取市场服务。互联网作为手段。将互联网引入电影制作后,电影被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传统电影与网络电影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信息的单向流动,而后者则与受众处于双向、互动式的交流之中。网络电影变情节发展的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或多线性结构,通过网上的多重路径,建构起一个立体的叙事网络,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角度与层次的剖析,以揭示更深层的内涵。观众看这样的电影,就像阅读超文本小说一样,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情节发展走向,不同的链接将会引导观众通往不同的结局,人们可以真正地参与到电影情节当中去,充分享受到网络艺术的交互性特点。“到哪些空间去、按什么顺序去,是你可以自己作出选择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