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问题:

认识是如何发生的?人能够认识到什么?正确的认识是如何可能的?第一个故事: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这就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军方要求厂家必须让合格率达到100%才行。

厂家负责人说他们竭尽全力了,99.9%已是极限,除非出现奇迹。

军方(也有人说是巴顿将军)就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

从此,奇迹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第二个故事:

英国将澳洲变成殖民地之后,因为那儿地广人稀,尚未开发,英政府就鼓励国民移民到澳洲,可是当时澳洲非常落后,没有人愿意去。英国政府就想出一个办法,把罪犯送到澳洲去。

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英国本土监狱人满为患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澳洲的劳动力问题,还有一条,他们以为把坏家伙们都送走了,英国就会变得更美好了。

英国政府雇佣私人船只运送犯人,按照装船的人数付费,多运多赚钱。

很快政府发现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端,就是罪犯的死亡率非常之高,平均超过了百分之十,最严重的一艘船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三十七。

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将付款方式变换了一下:由根据上船的人数付费改为根据下船的人数付费。船东只有将人活着送达澳洲,才能赚到运送费用。

新政策一出炉,罪犯死亡率立竿见影地降到了百分之一左右。

后来船东为了提高生存率还在船上配备了医生。第三个故事:

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

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口口声声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大权独揽,没有制约,也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互相勾结,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

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第四个故事:

有一位行善的基督教徒,去世后向上帝提出一个要求,要求上帝领去参观地狱和天堂,看看究竟有什么区别。

到了地狱,看到一张巨大的餐桌,摆满丰盛的佳肴。

心想:地狱生活不错吗?过一会儿,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人围坐在香气四溢的肉锅前,只因手持的汤勺把儿太长,尽管他们争着抢着往自己嘴里送肉,可就是吃不到,又馋又急又饿。上帝说,这就是地狱。

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这里跟地狱一般无二,同样飘溢着肉汤的香气,

同样手里拿着的是特别长的汤勺。

但是,这里的人个个红光满面,精神焕发。

原来他们个个手持特长勺把肉汤喂进对方嘴里。

上帝说,这就是天堂。

同样的人,不同的制度,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和氛围以及差距巨大的结果。

这,就是制度的力量!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主体客体工具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1、什么是认识主体?(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社会物质性

主体的基本特征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客观性(2)客体的基本特征对象性可知性

2、什么是认识客体?(1)认识客体: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成为认识对象的事物。)古人问天飞船上天认识客体的特点客观性人类登月认识客体的特点对象性客观世界客体认识客体的特点可知性世界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尼斯湖水怪,喀纳斯湖水怪,恐龙灭绝…客观世界客体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认识客体的特点(3)客体的基本形式自然物自然客体

人化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客体形式

社会客体人与社会的关系

主观精神(感觉、想象、思维)精神客体客观精神(语言、文字、图象、传媒)3、认识工具(1)什么是认识工具?

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认识工具(2)认识工具的类型A、物质工具认识工具B、观念工具认识工具民族语言柴门霍夫世界语言C、语言工具认识工具4、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环节确立实践的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来源)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目的)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动力)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徐悲鸿画马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亲口尝一尝。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断向前发展。哥白尼第谷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卫星天线电子对撞机高能加速器结绳记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断向前发展。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指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问题:再进一步,认识到底是怎样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三)辨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一)认识的本质是什么?1、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白板说”、“镜像说”)2、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认识是先于经验而存在于人脑之中的。(“内心反省说”、“天才说”)3、辨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物(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反映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认识论。

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费尔巴哈反映论

马克思荀子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先验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无论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否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

王守仁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先验论贝克莱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

被动的反映论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反映论

1、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1)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考察认识(刺激-反应的模式)

(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机械-呆板的反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基本观点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物论)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辩证法)(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观)

3、能动反映论的意义(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3)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不可知论可知论

先验论

反映论被动反映论能动反映论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问题:

认识到底是怎样在实践基础上辩证发展的?它的活动过程具体如何展现?有没有规律可循?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阶段)

(1)感性认识及形式和特点什么是感性认识?

指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表象是主体对过去感觉与知觉到的客体的回忆和再现感觉硬!红!甜!圆!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什么是理性认识?

是主体通过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2)理性认识及形式和特点

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___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本质的反映。

判断___是运用概念揭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属性之间的联系。

推理___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猫头鹰长羽毛猫头鹰是鸟类动物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鲸用肺进行呼吸鲸不是鱼类动物鸟鱼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推理判断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

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抽象性——

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画面1:一小人猫着腰一个手捂着嘴一个手捂着屁股画面2:一个鸟笼子鸟笼子里面有一个王八这个王八脑袋在鸟笼子外边探着王八身子在鸟笼子里边画面三:七个骆驼,信的这边画了一颗大树,树叉上边落了两只苍蝇,树底下趴着四个王八,立着两把酒壶,旁边还有一个鸡蛋

。画面四:两个水桶,水桶扣着搁着,底儿朝上,扣着搁着,水桶上边落着两个苍蝇。再往边上看画着一个大圈儿,画着一个小圈儿,大圈儿里边放着一个炮仗,小圈儿里边放着一个蚕茧(可以作丝线的那种)。画面五:两只鸽子一只鸭子,两只鸽子一只鸭子,一共四只鸽子,两只鸭子。信的这边画着一只大象,象鼻子上边卷着一口刀,这个刀尖扎在一只鹅的脖子上把这鹅给扎死了,鹅脖子直流血。信的底下画着一个藕断开了,但是丝还连着,还有一节小木炭。再往底下画了一个小人留着一个三七开分头,穿着一个紫色西服,

这手拿着一百块钱,这手拿着一条烟。这花是红的感觉判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那树是绿的概念语言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1)必须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2)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及其正确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注意: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和途径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洛克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而轻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而轻视感性认识培根笛卡尔

(二)从认识到实践(1)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实现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1)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

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才能达到目的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2)实现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1、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2、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3、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4、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回路、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1)从客体看: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2)从主体看:人认识的能力有一个提高过程。(3)从社会历史看:

人的认识和实践受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1)客观过程的推移是没有终点的(2)人的认识运动也没有止境(3)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3、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光的本性之争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光的本性之争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1、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所反映的内容具有不以任何阶级、集团、权威的意志为转移。

(2)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地心说日心说真理的客观性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真理的内容及其标准是客观的真理没有阶级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

(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

(2)人类的认识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认识的可知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绝对性伽利略的胜利真理的绝对性a2+b2=c2ACBcab

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毕达哥拉斯真理的绝对性

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2、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

(1)从广度看,真理只是部分地反映客观世界。

(认识有待于扩展)

(2)从深度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达到某种程度,是近似正确的反映。

(认识有待于深化)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a2+b2=c2AbCBaca2+b2≠c2BacCAb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的相对性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相对真理日心说正确反映能够正确反映部分反映近似反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

绝对性

相对性

确定性、无条件性近似的、有条件的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3.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向绝对无限转化的过程

★批判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确定性、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反对绝对主义反对相对主义(三)真理与谬误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和谬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1)区别: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生(2)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认识真理谬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真理和谬误的统一真理向谬误转化的情况:①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都有它适用的时空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②真理是全面的,如果把其中某一方面片面化,真理也会变成谬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情况:

①失败乃成功之母。

②谬误可以从反面向人们提出发现真理的正确道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情况:①失败乃成功之母。

②谬误可以从反面向人们提出发现真理的正确道路。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对真理标准问题的不同观点

(1)“权威”标准;(2)众人标准;

(3)“实用”标准;(4)实践标准。孔子亚里斯多德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权威标准孔子亚里斯多德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权威标准众人标准实用标准胡适实践标准马克思反对“两个凡是”真理标准讨论

(1)这是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所以主观和客观任何单方面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这是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与客观的能动的感性活动,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普遍性:相同条件必然产生相同结果。直接现实性:使理论变为现实2、实践为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真理谬误相符不符真理的本性: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我的矛无坚不摧!!?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不能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外星人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及其特性(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人类实践既要遵循真理的客观性原则又要遵循主体的价值选择性原则

认识和探寻真理的活动:主观符合客观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按照主体的需要去选择对象(一)价值及其特性

人类实践既要遵循真理的客观性原则又要遵循主体的价值选择性原则实践的真理尺度实践的价值尺度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真理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1、什么是价值?——价值是一种意义关系的范畴。(1)指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2)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有用性。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价值及其特性2、价值的特性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价值的客观性(1)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2)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3)用来满足人的需要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价值的主体性(1)任何具体价值关系的形成都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2)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意义和有用性会因主体的不同(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三个特点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依评价主体的需要和特点为转移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主体性认识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价值评价的作用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第二节真理与价值2、树立正确价值观意义【圣贤教育改变命运】被判死刑的女大学生第一集_标清.flv(1)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价值本质、价值评价的标准、原则和方法的观点体系。(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四)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1、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成功实践的前提人们的实践只有把“按科学规律办事”与“满足人民需要”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第二节真理与价值2、价值的形成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是有价值的(1)真理的价值性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有用性)(2)真理的客观性是价值存在和实现的基础。(科学性)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