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品德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知识点_第1页
冀教版五年级品德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知识点_第2页
冀教版五年级品德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知识点_第3页
冀教版五年级品德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知识点_第4页
冀教版五年级品德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冀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导学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是《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的第六册,在教材的编写中注意把握和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设计思路主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学生中的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题,力求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持。本册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遵循综合课程的特点,主要是以主题构建教材的方式,从学生认识社会和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从认识自我开始,逐步扩大到认识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和世界,努力做到点面结合,使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三个要素“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教材在设计中以单元为综合“主题”,每个单元即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内容,每个综合主题下,又有若干个内容彼此联系的小学习主题,每个小主题的学习时间大致需要1-3个课时。本册教材注意与上一册教材相衔接,在上册教材总体上认识祖国的自然概况和古老文明的基础上,用对比的方法,从东西南北的差异上,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域的生活,特别是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工业的认识上,了解它们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本册教材安排了“锦绣中华在我心中”、“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三个主题单元。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本单元内容为了与上册内容衔接,从了解祖国不同地域的生活入手,从认识不同差异的角度,了解不同地区人们和生活状况,选取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方言与节日等几个方面,用对比的方法,体会不同的差异,了解祖国不同地域人们生活的特点和方式,认识它们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收集祖国各地不同的自然、历史、衣食住行等资料,将锦绣中华的特色自由制作成墙或者专栏;用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感觉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材编排了“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多种多样的住房”、“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中华美食名扬天下”、“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锦绣中华在我心中”七个主题内容。第二单元“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文明国家之一。农业生产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材引导学生从家庭日常生活中体会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生产。我国的农作物是十分丰富的,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不断丰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创造着我们的生活。但也应该看到,农业的自然灾害还是很多的,面对自然灾害,人们能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抵抗自然灾害。通过对农业历史的考察,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改变和创造生活的历程,引导学生看到党的农村政策带来的新气象。教材编排了“我们的衣食之源”、“农业大家庭”、“面对自然灾害”、“考察‘农业的历史’”、“蒸蒸日上的新农村”五个主题内容。第三单元“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和农业生产一样,我们的生活同样与工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业的发展变化与各行各业也有着必然的联系。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从了解身边的工业产品开始,让学生体会工业生产与我们生活的必然联系,工业的变化带来了我们生活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生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工人间的协作是十分重要的,每件产品都需要工人的协作。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成长手册,体验合作的快乐。教材编排了“生活中处处有工业”、“我们的生活在变化”、“我国工业的发展”、“体验工作流程”四个主题内容。第一单元教学计划首案编写贺荣一、教学目标态度:通过学生对我国各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体会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珍惜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看图、读图、用图的方法和习惯。培养他们乐于合作、做事认真和观察探究社会事物的精神。能力:提高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和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知识:通过吃、穿、住、行、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和影响。二、单元内容1.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2.多种多样的住房3.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4.中华美食名扬天下5.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6.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7.锦绣中华在我心中三、单元教学基本思路本单元是五年级上册认识祖国的延续。如果说前面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祖国的自然概况,那么本单元的重点则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并探究这些差异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所以这部分内容既是“可爱的中国”的延续,又是“可爱的中国”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小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和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材在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视角下,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领域呈现学习内容,以吃穿住行切入,通过展示住房、交通工具、食品、服饰以及节日和“方言”的千差万别,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和体验我国存在的地域差异,研究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知道和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达到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反复比较、分析、探索、总结,从而认识到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中,老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自己总结,大家交流,要给学生创造学习的环境,如组织他们收集资料、图片,进行社会调查等,使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提高认识。教师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这个单元的内容蕴涵着爱国主义精神,处处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才智,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贴近学生的生活,启发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最后安排了“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选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让学生把收集的资料、图片、照片以及感想,制作成班级板报,通过这一活动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的责任感。本单元内容中穿插了很多地图,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些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四、单元教学指导建议由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丰富面宽泛,所以教师要抓住两点:一是要认真备课,结合教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同是了解和利用当地的学习资源,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二是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学习主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1.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教师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学生生活的特点,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认识身边的自然环境开始,逐步扩展到周围人们的社会生活。例如“饮食”,先让学生从自己家乡的地方风味说起,然后扩展到自己品尝到的其他地方风味,再研究“差异”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吃”的不同。同时使学生明白所学内容对认识社会的重要性。2.拓展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方法是着眼家乡,纵观全国。鉴于小学生认知范围受年龄限制,对自己家乡以外地区知之甚少,所以建议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一些图片、照片、实物、史料等资料,尤其是要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只有具备了丰富的资料,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才能锻炼他们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同时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地建立起自己的资料库。3.创设情境,设置活动,启发学生探究。本单元的学习不是资料的罗列,不要将学生作为盛资料的容器,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和探究“铺路、搭桥”。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条件和环境,即设计学习活动。例如,结合“中华美食名扬天下”,组织学生开展“东西南北,美味会餐”活动等。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合作研究读图,合作完成黑板报的布展等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做的时间、说的机会、展示成果的场所。5.本单元虽然内容较多,但是教师不要忽略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在每个主题内容中都安排和渗透了相关的内容,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状况,自然和谐地渗透,切记说教、贴标签式的思想品德教育。五、单元教学评价建议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丰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建议教师要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掌握基本方法(整理资料的方法)、运用地图、善于观察联想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主要指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讨论、交流、操作时,积极与同学合作,有探索和实践的主动性。掌握基本方法,指能初步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和整理资料(归纳、分类、装订或建立网页等)的简单方法。能看懂地图上各种符号,运用地图简单地分析社会事物。并能较好地表现出合作意识。善于观察联想,指能够随时捕捉身边的相关信息,举一反三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经验,进行比较和对比,阐明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评价,对活动后的不同结果给予不同评价。以此来鼓励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课题:祖国疆域有多大主备人:苏粉梅审核人:课型:自主探究第一课时学习小主人: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2.学会看中国地图,知道图例、比例尺的含义。通过地图和生活实例初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自主学习,我尝试(10分钟)活动一:看一看——从温差上感受祖国之大出示城市天气预报表。新华网北京5月1日电中央气象台5月1日下午发布以下中国各大城市5月2日天气预报:城市天气现象温度风向风力北京晴1430<3哈尔滨多云06193-4长春多云08213-4太原多云1526<3南京多云14243-4上海阴17224-5武汉多云1626<3长沙阴19243-4南昌多云2027<3杭州多云1726<3福州中雨2129<3广州多云2632<3香港雷阵雨26303-4澳门雷阵雨25303-4议一议:从天气预报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造成南北气温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活动二:算一算——从数学上感受祖国之大。我国南北到底相距多远呢?请同学们先从3页地图上找到祖国最南端和最北端各伸到哪里,在图上把位置标了,再看一看所处的纬度是多少。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算一算:1、纬度相关1度,距离约110千米,我国南北跨度约50度,我国南北相距约是多少千米。2、我国南北相距5500千米,如是一个人每天步行8小时,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从南端走到北端,大约走多少天?通过5500千米,约步行138天等数据,你感受到什么?3、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算一算东西相距多少千米?活动三:比一比——从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中感受祖国之大,出示主要国家的国土面积统计表。国别面积(万平方千米)居世界位次俄罗斯17101加拿大9972中国9603美国9364巴西8515教师补充材料:全世界有独立的国家190多个,我们排第三,位次是比较靠前的。我国国土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中国的国土相当于日本的25倍、英国的40倍、法国的17倍、韩国的97倍,除了这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外,我国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合作交流,我参与(10分钟)1、请在小组内按题顺序交流每个人的想法。2、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用红笔勾画出来,可在其他小组展示时学习。3、小组达成共识,安排人员展示。展示探究,我愿意(15分钟)1、展示时,每组选择一个内容作为主要展示内容。2、精彩之处要学会欣赏,错误之处能诚恳纠错。3、及时补充点评,适时与老师同学互动,丰富展示内容。达标测试,我能行(5分钟)找一找我国的邻国:这节课我的收获是:__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第一课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教学目标态度:通过了解祖国的不同地形、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使学生初步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培养关爱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阅读地图的能力。知识:从中国地形图上了解和熟悉我国地形的特点,一些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教学准备1.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地貌的知识;收集有趣的中国气候特点的资料。2.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教材重点:通过观察人们活动的变化来理解区域间自然环境的差异。养成教育训练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3.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一)祖国知识抢答赛1.中国的哪座城市被称为东方威尼斯?江苏苏州市2.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珠穆朗玛峰3.冰雕艺术节在哪个城市举行?哈尔滨4.我国的哪座城市是文明中外的春城?云南昆明5.教师简单小结评价。(二)欣赏图片引入1.出示祖国各地风景图片,师生共同欣赏。2.激发兴趣,引入新课(三)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1.学生小组交流2.师补充不同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故事。3.放录音:东北虎、梅花鹿、棕熊在诉说着自己家乡的变化。4.出示书中诗歌,了解诗歌中东北地区的美丽。5.读完诗歌,你了解到哪里些知识?(师出示图片使学生对东北美丽的风景有所认识)补充知识: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6.听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谈对这首歌曲的了解,使学生懂得要保护动物。徐秀娟(1964—1987)女,1964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个满族渔民家庭,一个养鹤世家。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徐秀娟小时候常帮着父母喂小鹤,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丹顶鹤。1987年为寻走失的天鹅溺水牺牲。被追为烈士,誉为“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的护鹤天使,江苏盐城和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分别修建了纪念馆、纪念碑,宣传徐秀娟的事迹,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情。另外,徐秀娟烈士也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中的为救丹顶鹤而牺牲的小女孩的原型。还有,徐秀娟的一篇作品——《灰椋鸟》还被选为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正是这篇课文,让更多孩子知道并了解了这位伟大的大姐姐。(四)探究新知1.了解祖国五种不同的地形以及面积比例山地:百分之三十三高原:百分之二十六盆地:百分之十九平原:百分之十二丘陵:百分之十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高耸入云的山脉,雄伟壮丽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起伏不平的丘陵,群山环抱的盆地,各种地形齐全,为我国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山地面积大,对发展林业、旅游业、采矿业有利,不利于大型的机械操作,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少。2.学会看地形图a.出示文字灯片黄高蓝水绿平原沙漠黑色一片片棕色本是最高处白色终年积雪寒(黄山蓝水绿平原沙漠黑点连成片棕色本是最高处白色终年是积雪)b.了解中国地形的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高东低三级阶梯)西南部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和北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东部以丘陵为主,海拔在500米以下c.查找地形小组合作,找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和最大的沙漠。(五)实践活动1.写赞美家乡的小诗.2.查找保护动植物的感人故事一到两个,与同学交流.3.建立资料库.板书设计: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地形种类: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教学反思:这一课,一课时上不完,我用了两课时时间。第一课时的关键是读图,接受上册课本的教训,课前就布置学生准备彩色中国地形图,所以课上的很是得心应手。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运用上册书中学过的知识——圈点勾画来自学课文,然后课堂发言,学生也很踊跃,结合语文课本中徐秀娟写的《灰椋鸟》一课来学习丹顶鹤的故事,学生更有兴趣。第二课多种多样的住房教学目标:态度:通过介绍祖国--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们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知识:了解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学准备:1.收集不同住房的照片、图片和资料。2.学生调查自己家庭住房的变化。3.彩色笔。教材分析:1.本主题是对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导入。学生已经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祖国的概况,现在是引导学生深入到我国的一些区域去继续了解自己的国土和人民。重点是通过观察人们活动的变化来理解区域间自然环境的差异。2.教材首先从两幅图自然环境景观图片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体会与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异同。这里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教材呈现了中国地图;还编排了学生的小文章、歌谣、故事和小资料等内容。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是把区域的差异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发他们的联想和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地去了解和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人们活动的变化来理解区域间自然环境的差异。养成教育训练点: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合作交流习惯2.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主动参与探讨的习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猜谜语:背上长满鳞,背下都是筋,张开大嘴巴,可以吞活人。(房子)2.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而住房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我国多种多样的住房。(出示课题)二、新授课1.房屋的起源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会盖房子,“久居野处,构木为巢”。(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生活在荒山野岭的山洞里和草窝树洞中。)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砍伐树木,建筑上面有顶、四周有围挡的房子躲避风雨。)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它凝聚着中华民族许多代人的聪明才智。(出示教科书12页上的图片)从古人居住的山洞发展到我们现在居住的高楼大厦,由于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我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会“走”的房子大家来猜一猜会“走”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图中这位小朋友从服饰上你能不能看出他是哪个民族的?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房子,把它画下来。(学生展示)为什么说蒙古包是会走的房子呢?这种住房说明什么呢?(图示)现在很多游牧民族都建立了定居点,有商店、学校和医疗站,老人和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这种房子相似的还有什么样的?(藏族的帐篷、哈萨克的毡房)刚才了解的是游牧民族的住房,在我国南方还有一种会走的房子,你知道是什么吗?(船)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湖泊众多,河流纵横交错,船成了必背备的交通运输工具,为什么它也被称为会走的房子呢?(学生回答)会走的房子还有房车:房车又称“车轮上的家”,兼具“房”与“车”两大功能,但其属性还是车,是一种可移动、具有居家必备的基本设施的车种。其车上的居家设施有:卧具、炉具、冰箱、橱柜、沙发、餐桌椅、盥洗设施、空调、电视、音响等家具和电器,可分为驾驶区域、起居区域、卧室区域、卫生区域、厨房区域等,房车是集“衣、食、住、行”于一身,实现“生活中旅行,旅行中生活”的时尚产品。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住房,同学们谁的家住在平房里?说一说平房院落的布局?(北面、南面、西面都有房子,再有东房就是一个四合院了)二、新授课1.老北京的四合院(1)谁来说说四合院名字的由来?说起四合院,就会想到老北京的四合院(图示、音乐),北京是古城,胡同里留下了大大小小许多四合院。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可是北京的一大特色,连外国游客到了北京都想游览四合院。这是北京的一大景儿,叫做“胡同游”。(2)四合院的特点?(房子很独特,房房相连,院院相通,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邻里互助,相对封闭、安全,有利于阻挡北方的风沙,院落有利于晾晒粮食、储存农具。)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的家乡的四合院。向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小时候住过的四合院的布局,邻里之间的亲密关系。(3)在我国各地,至今还保存着许多著名的老房子,谁知道?(乔家后院、图示)(4)你们知道这些房子的价值和意义吗?(学生回答:历史悠久,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观赏价值,有独特的风格,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有典型性和代表性。)(5)师总结:北京四合院——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古都北京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特点。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首先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时,四合院就出现了。其次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北京的四合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形制规整,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后,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民俗学的殿堂。步入其间,既会得到美的享受,又会使人增长许多知识。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2.我国地域辽阔,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住房,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下面我们就去看看不同风格的住房,(出示图片教科书16页)小组讨论看看这些房子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并将结果在全班展示)这些屋顶构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地区有不同风格呢?不同地域的民居与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3.刚才我向大家介绍了几种老房子,也请大家欣赏了代表民族特色各种各样的住房,下面请大家看一看这几幅图片,我们再来介绍一种有着特殊含义的住房——窑洞。(1)窑洞分布在哪?(我国秦岭以北、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境内。)(2)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为什么要挖窑洞居住?“我国秦岭以北、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境内,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被称作“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直立不易坍塌的特点,挖窑洞居住。窑洞既省工省料,又冬暖夏凉。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建起了新瓦房。”“我的家乡在延安,我们住的窑洞冬暖夏凉。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就是在这些窑洞里,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3)结合你的体验,说说窑洞冬季温暖、夏季凉爽的原因?向学生讲解一下窑洞的挖建原理,配合示意图。讲解红薯窖的原理,理解窑洞冬暖夏凉的原因。(窑洞的温度冬天和夏天没什么变化。说它冬暖夏凉,是因为它保温性能好。窑洞挖在山坡上,因此它的“屋顶”和“墙壁”都相当厚。人们挖窑洞时,都选择土质比较坚硬的地方,这种厚而坚硬的墙壁不容易传热。所以,窑洞的顶和壁既不能直接从大气中吸热,也不能直接向大气中散热,只有窑洞口能够直接和外界接触。因此,窑洞里的气温变化总是落后于外界的气温变化,而且温差变化不大。)4.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同学们说一说你家住房的变化。(填表)三、学生交流学习感受四、作业同学们想当设计师吗?请你们来设计未来的理想住房,比比谁的设计最有创意。板书设计:多种多样的住房远古时代:穴居野处构木为巢(荒山野岭草窝山洞)始祖黄帝: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土坯房茅草屋砖瓦房高楼大厦)会“走”的房子:游牧民族(蒙古包帐篷毡房)南方地区(船)传统住房:北京四合院乔家大院风格迥异的住房:平顶房竹楼吊脚楼窑洞教学反思:这节课前,我首先检查了本单元第一课的课堂笔记,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堂注意听讲,认真记笔记的好习惯,检查以后的结果将计入平时成绩。所以学生课堂的表现很积极、很认真,课堂上,我结合学生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讲四合院、讲红薯窖、讲窑洞,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再次说明,品社课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第三课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教学目标态度:通过了解一些地区各具特点的交通工具,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知识:知道车船的发明源自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知道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适应的交通工具,说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让学生了解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明白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养成教育训练点: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地图、比较社会事物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车、船模型,彩色笔教师准备: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地图教学过程一、南北方不同的交通工具1.组织学生看图比较南北方的畜力和人力交通2.让学生看图说说这些交通工具一般在什么地区使用?为什么人们仍在使用这种比较落后的交通工具,他们有什么特点?(青藏高原:牦牛东北地区:狗拉爬犁西北沙漠地区:骆驼江南水乡:摆渡船)3.教师总结4.组织学生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交通工具?哪些交通工具在家乡看不到?家乡的特色交通工具:驴、驴车、骡车、牛车……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裕,这些交通工具已经被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农用车、拖拉机、汽车等代替,只有在比较落后的地方还有那样的交通工具。5.在中国政区图上明确南北方的划分。明确:南方船多原因是河多,水资源丰富,马车多在北方平原或草原地区使用方便。5.讨论我国南北方交通工具的不同,说说为什么南方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船。明确:因为南方湖泊众多、河网密布,水路四通八达。二、船的发展1.小组讨论:船的发展过程。船的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A.舟筏,独木船、木筏、木板船、竹筏、皮筏---B.帆船C.蒸汽机船D.柴油机船---船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讨论:哪些仍在使用?今天的哪些交通工具是由他们发展而来的?(2)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资料,说明我国明朝造船业的发展。三、自行车王国1.角色扮演:自行车与汽车的对话。2.辩论会:发展自行车还是轿车?人人拥有轿车好吗?3.讨论会:轿车走进家庭的利与弊。4.教师总结听了同学们的辩论,老师真为你们的表达分析能力所折服。看来,任何事情都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在发展交通工具的同时还要积极倡导环保、节能、安全的理念。我想聪明的人类既然能够发明出先进的交通工具就一定有能力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挽救我们的地球。这个艰巨的任务要靠我们几代人的努力来完成。四、作业课后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新型的交通工具。把你的设想画出来,写出来,说出来。板书设计: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牦牛(青藏高原)狗拉爬犁(东北地区)骆驼(西北沙漠地区)摆渡(江南水乡)现代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船自行车:体积小,灵巧方便,节约能源,锻炼身体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看图说交通工具时,很容易把东北的爬犁说成是雪橇,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识广、肯定了他们原理相同,但又说明了它们的不同之处。雪橇要比爬犁大,拉雪橇的是一群狗,是在更北的爱斯基摩,而爬犁则简陋一些,一般拉爬犁的狗也只有两个。在说到我们这儿独特的交通工具时,我说到了解放前妇女的小脚,回娘家时骑着驴,既学习了知识,又增强了趣味性。4.《中华美食名扬天下》教学案例本课讲述了我国南北方人们不同的饮食习惯,初步探讨了每个区域人们不同的饮食习惯与地域物产的关系,体现着人类依赖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从中华民族丰富的美食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了解到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以及我国不同地区的饮食风俗特色。本课重点应落在探寻饮食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片段:活动一:展示调查结果并且小组进行统计学生展示自己通过家庭走访和网络书籍调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美食名称主要那些地方人们喜欢吃这种美食这个地方的主要农业产物通过统计你发现了什么?1.主要通过统计找出饮食习惯和物产之间的关系出示物产分布图:请大家借助图例看图,动脑筋想一想“饮食习惯和物产之间有何关系?”小结:大家说得很对,因为我们北方盛产小麦,南方盛产大米所以在饮食上出现了“南米北面”的大致惯差异。刚才部分同学也提出了我们在北方可是我们习惯吃米饭这也是说明了饮食习惯和产物之间的关系。2.口味“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引导步骤:a【教师课件出示儿歌】找学生读一读《口味歌》b以饺子为例,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差异。c学生拍手打节奏,齐读《口味歌》加深认识。小结:口味概况为“南甜北咸,东酸西辣”,虽然不太准确,但也反映出区域的饮食口味的是有差异和区别。3.其他小组还有别的发现吗?(生继续谈)4.请大家看一个短片,让我们看看“影响饮食习惯的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呢?”(是随机做出解说:粮食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爱惜粮食。)小结:影响我们饮食习惯的除了地域的物产外,还有地理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以上结合儿童生活实际进行调查统计符合“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一个理念,同时也体现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学生调查家乡以及其了解其它地方的饮食习惯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调查发现并把信息进行归类。通过大家交流调查资料,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孩子们合作交流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探讨饮食习惯形式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能客观分析饮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运用拍手说儿歌的方式总结地方饮食的口味特色。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了起来;二是切合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一直很热烈;三是学生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老师的帮助,及与同学的协作、交流,同时利用学生已知信息为基础,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认识,符合教学规律。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也深刻认识到: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实际能力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高效率学习!第五课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教学目标:态度:通过了解我国不同区域人们服饰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祖国地域的辽阔和差异,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国家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和提高,培养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知识:知道我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丝绸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产物;知道服饰与当地气候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服饰在不断变化;知道什么是不文明的生活陋习。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人们服饰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难点:掌握服饰的不同变化及勇于向不文明的生活陋习宣战。养成教育训练点: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社会事物和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可以是文章、采访记录,图片)1.了解服饰的学问。2.搜集一些传统服饰的故事和传说。3.看视频资料,懂得服饰文化的差异。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一段服装模特表演)同学们,看完表演后你有什么感想?我们可以看到,模特们的服饰不但色彩鲜艳,而且款式也多种多样。你们想对服饰有更多的了解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二、新授课(一)衣裳的传说1.师:关于衣裳还有美丽的传说,你们想不想听?师讲述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过程。2.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衣裳的传说?3.生简单介绍衣服的起源和发展。(从远古时代的穿树叶,披兽皮.发展到现在多姿多彩的服饰)4.教师小结:远古时代穿树叶、披兽皮——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人们做鞋子衣帽——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现代多姿多彩的服饰。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使我们的服饰多姿多彩。现在,我们衣服的面料有棉麻丝腈纶等等。(拿出一件丝绸衣服)同学们猜猜我拿的这件衣服是什么面料的?(丝绸)你们知道丝绸的故乡是哪里吗?(中国)丝绸是我国的所特有的。早在四千年前,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养蚕、缫丝,织出灿若云霞的丝绸。那么对于丝绸你了解了它的哪些有关知识呢?(二)绚丽的丝绸1.生依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丝绸的特点、制作过程及其他。(预设:丝绸的颜色色彩斑斓、灿烂夺目,深受人们的喜爱。丝绸的质地柔软、光滑,凉爽透气,对保护皮肤十分有利它的纺织过程非常复杂。丝绸可以出口换取外汇呢……)只是得到它的原材料----蚕丝就相当麻烦。自学28页,说一说丝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交流明确:养蚕——结茧——缫丝——织布——上色——绚丽的丝织品2.教师小结:丝绸确实以其复杂的织造技术和文化艺术令世界所折服。通过你对丝绸了解,你有什么感受呢?(预设:从丝绸的身上我感受到我国纺织丝绸的历史悠久。我国劳动人民是非常勤劳的。他们具有高超的纺织技术……)(三)不同地域的服饰1.教师小结过渡:正因为有了劳动人民,我们才有了绚丽多彩、形式各样的美丽服装,才有了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谁来说说你一年四季都穿什么样的衣服?(生自由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随季节的不同更换不同的衣服呢?(服饰受到自然环境中气候差异的影响,主要是在气温的影响时,而发生变化。)人们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在衣服原料的制造上,对于服装的设计也是因地制宜的。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因为地形、气候的不同,服饰的差异也很大。2.(出示29页图片)生观察,说说这些服装的特点有哪些?生观察后汇报。(分别从寒带、热带、水乡等几方面进行介绍)3.教师小结:同学们介绍得很好。让我们再想想:在同一个时间,尤其是冬天,人们的服饰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谁来给大家介绍。(预设:北方,最北边的大兴安岭,一片冰天雪地。那里气候寒冷,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五十多摄氏度。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森林,那里的人们靠打猎为生,所以人们为了抵御风寒,都喜欢穿以兽皮为主的衣服。但总的来说,北方地区的人们,到了冬天,人们在衣服上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厚。江南水乡气候怡人,比北方地区要暖和的多。因此,那里的人们都喜欢穿长布衣、长布裤,头上还围着蓝布包头,脚上穿的是绣花圆口的布鞋。我国南方福建沿海的惠安县。那里的妇女叫惠安女,她们穿的服装就叫惠安女服饰。她们带的帽子叫斗笠,斗笠边缘两侧还缀有塑料花或者是绢花来作为装饰。她们除了带黄斗笠特别外,头上还围着花头巾。因为她们居住在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再加上她们常年居住在海边,带黄斗笠,围花头巾,是为了防止日晒的。)4.同学们,你们刚才介绍的三个不同地区的服装都属于我国的汉族服装。让我们再回到地图上来看看,同一个时间,尤其是冬天,我国的气候是北冷南热,因此说,不同地域,由于气温的影响,人们的服饰各不相同。那么,在同一地区,一天之内人们的服装有没有变化?假如有,你知道是哪些地区吗?(预设:在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流传着“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这是因为吐鲁番地区昼夜温差非常大,气候影响了人们的穿着。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人们穿皮袄是“山上穿着、山下围着”,这样的服饰也与地形、气候有关。)5.大家还知道哪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服饰吗?学生用放映幻灯片的形式,边放映边解说。6.教师总结:我国的服装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并对世界服装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着装更是异彩纷呈。(四)实践活动1.组织开展“服饰变化你我他”活动。课下我们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新、老照片,谁能当一名解说员,为大家介绍介绍。(生分小组进行解说)2.通过介绍,我们感受到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服装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那么,这些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3.组织开展“班级服装模特大赛”活动。课前大家通过自己的巧手设计了一些服装,现在我们来展示给大家看?(生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简单的介绍。)4.看了大家的作品,我仿佛看到了我们中华服饰的未来,我们用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双手把我们的中华服饰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五)向陋习宣战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穿衣从只求保暖到追求时尚,追求美,说明了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些美丽的身边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请同学们看图片:(师出示33页图片)2.讨论:你认为他们的行为对吗?为什么?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陋习?他们的危害是什么?3.生汇报交流。4.我们怎样纠正自己和别人的这些陋习呢?(大家共同制定倡议书在学校广播站播出,同时针对自己家庭的问题,把制定的倡议书宣读给爸爸妈妈,共同督促改正。希望大家都做一名文明的公民。)三、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服饰不仅面料好,设计也非常多样化。我们对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真是无比赞叹。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服饰文化,我们为之感到自豪。那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服装的变化不仅受气温、地形、社会发展的影响,职业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穿着。课下同学们可搜集不同职业的人们的穿着。板书设计: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衣裳的传说绚丽的丝绸不同地域的服饰服装的变化向陋习宣战教学反思:在介绍服饰的变化这一内容时,书上介绍了50年代到80年代服装色彩的变化,我就地取材,挑选了穿着蓝色、蓝灰色衣服的几个同学往讲台上一站,告诉大家,那时候,无论男女,衣服统统是这样的颜色,大家马上惊呼,给同学们以震撼,对服饰的变化感受也深刻了。第六课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教学目标态度:通过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富裕。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知识: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表达交流的习惯。教学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我国地域性节日的图片和资料。2.侯宝林的相声“戏曲与方言”。3..搜集有关“方言”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和你们说两句话,但这两句话与众不同,你一定要认真听哟,看自己是否明白它的意思。教师用方言讲话,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用方言导入新课:前几课,我们了解了祖国各地不同的衣食住行,今天我们来了解祖国各地不同的语言文化和节日文化。根据学生的反应初步说说运用方言的利与弊。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二)新授课一、谈方言1.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了有关方言的资料,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方言?(大屏幕出示方言的定义,并指名读)2.谁能说一说本地有哪些特色方言?(学生交流,教师总结)3.师讲述一些外地方言引起的笑话。4.在你上学的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同学从他的家乡转到了我们的学校,但他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上课老师提问,他回答问题的时候的时候,你以及同学们有怎样的表现?这样会对同学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做?师生互动、讨论、小结。明确:中国各地方言具有丰富性和独特性,不能歧视地方方言,对同学的乡音不能嘲笑,要真诚交流、帮助,同时要知道国家大力提倡推广普通话,我们要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二、欣赏相声《戏曲与方言》1.通过刚才一系列围绕方言的活动,大家对方言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2.学生汇报。3.组织学生讨论“方言”的利与弊。(利:体现家乡人的亲情,海外游子倍感乡音的亲切。弊: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4.教师小结:乡音,体现了家乡人的亲情,但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5.那么推广普通话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后回答)6.教师小结: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三)地域性节日1.学完了普通话,我们现在就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看有什么特色节日?课前,老师留了作业,让同学们搜集一下有关我国不同区域特色性的节日,不知同学们搜集的如何,现在把小组资料汇总分类一下。2.小组讨论,汇总资料。3.(大屏幕出示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等)提问:知道这是哪里吗?4.根据大屏幕图片与查找的资料对号入座,并介绍该节日。(师随机给予表扬、肯定和补充。)5.把这些节日放在一个统一的地方,那肯定玩儿得很痛快呀!这样做,行不行呢?这些节日能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呢?(不能,地域性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有密切关系。)6.学生讨论回答。(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呀?(生谈收获)板书设计: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不同地域的方言:利:体现家乡人的亲情,海外游子倍感乡音的亲切。弊: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地域性节日: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教学反思:用方言导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有学生欣喜地问我,老师,你是不是阳城的?我说,哦,你听出来了,在老师这儿听到家乡话是不是挺高兴的?其次是有同学说,老师,你说的话我有的就没有听懂。还有的说,老师课堂上你用方言讲课不好吧,不尊重同学。由同学们的反应,我正好顺理成章地归纳了使用方言的利与弊。6.《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3、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说说我们熟悉的阳城话。二、不同地域的方言1、说一说不同地区的方言2、了解什么是方言。师:课前,我们查找了有关方言的资料,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方言?(大屏幕显示方言的定义,学生读。)。3、欣赏侯宝林的相声《戏曲与方言》4、讨论说方言的利与弊。师:通过刚才一系列围绕方言的活动,大家觉得说方言到底好不好呢?利:体现乡情,显得亲切。弊: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5、理解推广普通话的意义。(1)结合教材讨论:怎样对待有“口音”的同学。(2)阅读小学生日记(3)师亮明正确观点:国家大力提倡推广普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我国地域辽阔,许多地域形成了自己的“方言”。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提倡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三、不同地域的节日师:学会了普通话,我们就可以全国各地走一走,来看看不同地域的节日。1、多媒体课件显示一组组带有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及视频。(1)、阳城当地的节日:“二月二”尖山庙会(2)、龙舟节(3)、风筝节(4)、冰灯节2、讨论:这些地域性节日为什么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师提问:把这些节日放在一个统一的地方,那玩得多痛快呀!行不行?生讨论回答。四、拓展延伸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资料。五、总结,下课。《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教后反思《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这节课,通过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所要突出的主题思想进行教学设计,第一部分通过谈方言(本地、外地)、通过欣赏相声《戏曲与方言》引发讨论:说方言的利与弊,从而引出说普通话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地域性的节日通过大屏幕显示一组组带有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和视频,例如: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等把学生引入其中,并出示资料介绍该节日。然后问这些节日为什么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呢?最后让学生明白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整堂课下来,只能说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还有待教师继续引导,继续培养。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有待完善。《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说课稿本节课的题目是《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通过学生学习,在思想认识上主要是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富裕。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比较社会事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知识积累方面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授课之前,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所要突出的主题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一个脑筋急转弯的导入从而揭题,然后通过谈方言(本地、外地)、以及师生共同谈让学生对方言进行初步了解;通过欣赏相声《戏曲与方言》引发讨论:说方言的利与弊,从而引出说普通话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地域性的节日通过大屏幕显示一组组带有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例如: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等把学生引入其中,根据大屏幕图片与查找的资料对号入座,并介绍该节日。然后问这些节日为什么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呢?最后让学生明白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整堂课下来,只能说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教学环节上有些虎头蛇尾,对于第二部分的教学环节设计上不是很满意,有待改善。《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说课稿教学过程一语言文化活动一:说方言,解方言。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节课的课后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收集有关方言的资料。我随机引出两个话题:A同学们,你们先来听一听老师说什么了。(让学生猜一猜意思)B你能不能和你同桌说一说方言,让同桌也猜一猜。这两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学生参与很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走进了课堂。根据学生查找的资料,总结什么是方言?(我国很多地区说话都有自己的腔或调,形成了方言。方言的表达的内容和文字是一致的,只是腔调不同)2.播放一段侯宝林的相声“戏曲与方言”。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把不同地域的方言这个抽象概念直观生动的表达出来,也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现代教育引进了课堂,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动二:学生讨论“方言”的利与弊。教师总结。乡音,体现家乡人的亲情,海外游子倍感乡音的亲切。朗读唐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要求学生从诗中去体会这种情感。弊:不同区域人民交流困难。活动三:多媒体出示案例:嘲笑有乡音的同学。他们这样讲话对吗?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做?这个活动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入情入境,兴趣盎然,既升华了情感又训练了行为。活动四:讨论推广普通话的意义结合教材的小学生日记学生讨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教师总结: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提倡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二节日文化学会了普通话,走遍全国都不怕。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到全国各地区看看不同的节日文化吧。活动五:小小展示台。现在把你们收集的关于区域性特色文化的资料给你的朋友们看看吧。在小组内把资料汇总分类一下:小组讨论汇总资料。活动六:小小导游家多媒体展示一组组带有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例如: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等。并提问:知道这是哪里吗?要求小组内学生根据大屏幕图片与查找的资料对号入座,并介绍该节日。教师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讨论。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再一次运用多媒体把大量的信息有效地带到课堂中来,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教学容量。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活动七:拓展延伸讨论:这些地域性节日能成为全国性节日吗?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了解这些地域性节日与当地的环境,资源有关系。这样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拓宽了课堂的广度与深度,使知识得到升华。活动八:升华情感,真情赞美。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学完有什么感受?2.你能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吗?(如诗歌,图片,歌曲,绘画等)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在歌颂自己祖国的同时,升华了情感,也发散了他们的思维。七、说板书板书是学习的导游图,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板书是老师的微型说课稿,浓缩了教学思路。这样的板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内容清析,本课的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板书设计: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1不同地域的方言利:倍感亲切弊:交流困难→推广普通话2地域性节日尊重文化差异,热爱自己的祖国。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它是河北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锦绣中华在我心》的第六个主题。主题的学习内容是通过了解我国一些地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知道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一些地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在本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富裕。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一些地域存在着方言和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在本课中并没有呈现大量的知识点,而是以日记、图片的形式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方言和节日文化,让学生学会利用课外书籍、网络等媒介,搜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则成为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法、设置活动法、合作探究等方法,课内外结合,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功能,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以活动形式贯穿整个课堂。活动一:创设情境(听相声)上课前,我用多媒体播放相声《说相声》,由此引入本课的课题《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学生相声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调动他们以往的学习、生活经验,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主题。活动二:互动交流(说方言)在说方言的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让学生用自己所知道的方言说一说“鞋子”“爷爷”“奶奶”等常用的词语。然后出示书本上的案例:我们班有同学嘲笑新转来的郭化,嫌他说话有口音,太难听。他们这种行为对吗?为什么?你认为该怎么做?通过学生自己说的方式进行对比,了解每个地域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语言腔调,这就是我们说的方言。方言表达的内容和文字是一致的,只是腔调不同而已。活动三:合作探究(议方言)在学生对方言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后,我以教材35页的日记一则入手,让学生自已阅读日记之后,分组讨论两个问题:1、方言有哪些有利的地方,又存在哪些局限性?2、全国有推广普通话活动周,你认为有必要推普通话吗?为什么?在这个环节中,我以出示活动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先从贴近学一生活实际的日记入手,以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明白:方言能够体现家乡人的亲情,海外的游子备感乡音的亲切,但是不同地域的方言也造成了语言交流的困难。而在全国推广普通话,能促进各地域各民族的交流和团结。活动四:展示自我(我来当小导游)同学们学好了普通话,也可以利用假期到全国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请我们班的小导游们带领大家去感受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并且要选出我们班最优秀的小导游。要求小导游们根据大屏幕上的图片,与课前所查找的资料对号入座,形象具体的为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地方节日。大屏幕上出示一组组带有地方特色的节日图片,如:龙舟赛、风筝节、冰灯节、泼水节等等。在这个环节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互动平台,通过全班交流、自我展示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活动五:总结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语言和节日文化,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体会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富裕生活。最后,学生在《五十六个民族》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评价总结:本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思品课,在本课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资源,搜集丰富多彩的图片进行教学,开展了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努力使思品课真正成为开放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学习乐园!《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说课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一、说教材。“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是“锦绣中华在我心中”这个主题单元的第6个话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祖国各地的不同生活、住房、交通工具、美食、服饰”。教材从不同地域的“方言”和节日进一步介绍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3、通过了解我国一些地域的“方言”和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了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方言”和节日,养成讲普通话的好习惯,珍惜祖国的传统文化。四、说教学方法。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探究法。五、说教学准备。师生课前收集有关方言、节日的图片、文字资料,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六、说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播放录象,质疑导入。播放方言录象《戏曲与方言》,让学生欣赏,问:同学们,你听懂了吗?在学生感到有点莫名其妙时,老师引出“方言”这个话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个环节:讨论交流,学习新知。首先,我引领学生一起去了解“不同地域的方言”。让学生打开课前收集的有关“方言”的资料,说说自己了解到的“方言”的一些特点。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我用广东话、永丰话、井字话等方言说“我”这个字,让仔细听、辨别,及时点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方言(乡音)。方言表达的内容和文字是一致的,只是腔调不同。接着,让学生试着用自己会说的方言说“吃饭”这个词语。让学生自由说,同桌之间互说,指名学生上台试着说。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三个问题:1、“方言”的利与弊?2、如何对待有“口音”的同学?3、说出自己的建议。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集中汇报讨论结果。这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唐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体会“乡音未改”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懂得乡音(方言),有利于家乡人之间的沟通与感情交流,体现家乡人的亲情;在班里,不嘲笑有“乡音”的同学,在社会上,不嘲笑讲“方言”的人。随即,我说一个因说方言(鞋子与孩子)而发生误会的故事(有一个妇女在外地坐车,不小心将“鞋子”丢了,她大喊:“我的‘孩子’丢了,我的‘孩子’丢了。”大家十分着急,纷纷帮忙去找,还是没找着。她说:“没找着,就算了吧!”其他人不理解,纷纷说她这样做是不对的。她连忙说:“不要紧,我还带了一双。”大家哭笑不得,原来丢了一只“鞋子”。)来说明方言的弊端:不利于不同地域人们之间交流,容易引起误会。为了便于交流,提倡使用普通话。我们要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在了解完“不同地域的方言”后,让学生一起了解“不同地域的节日”。我利用大屏幕出示图片、文字,让学生看图片,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将图片与节日连接起来,再小组合作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节日的一些来历、传说、活动形式、特点以及与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关系做一个介绍。指名学生发言,我点拨:地方节日与当地的环境、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珍惜!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言。我的寄语:不歧视地方方言,要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珍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爱祖国。并作了如下板书:不歧视方言养成讲普通话的好习惯地方节日丰富多彩第七课锦绣中华在我心中教学目标态度:通过“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能力: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知识:学会按专题如人物、风景、节日、民族等类别将收集的资料完成手抄报。教学重点通过动手制作手抄报,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劳动和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动手、动脑能力。教学准备1.师生将收集的有关图片和资料进行分类整理。2.八开手抄报纸和黑色书写笔、彩笔。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动手、动脑能力。教学过程:(一)策划手抄报1.学生分小组讨论手抄报的形式、内容,有总体设计和各小组的分工,选出美术基础好的学生负责总体规划方案。2.大家讨论并通过总体规划方案。3.各小组分工,提出自己组的任务。4.小组讨论分工,每个同学领取任务。(二)小组合作完成自己组的“小专栏”1.学生汇总资料,选取相关的资料。2.共同设计布置。3.完成小组的手抄报。(三)展示交流1.各小组组长展示本组作品,并作简单介绍。2.评选优秀作品。3.将优秀作品张贴于教室文化墙上,供学生赏析。(四)教师总结,激励评价板书设计: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策划分工合作完成交流评优展示赏析教学反思:我把小组的资料搜集、办报策划、报纸制作都放在了礼拜天,来了以后,专人负责收起来,统一张贴在教室墙上,上课大家主要对报纸做了评比、评论,指出优缺点,让同学们有所收获。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单元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知识要点1、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高耸入云的(山脉),雄伟壮丽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抱的(盆地),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各种地形齐全,为我国(农、林、牧、副、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2、中国地形国上标有不同的颜色。西南部(粉红色)地区海拔大约是(3000米以上),中部和北部的(土黄色)地区海拔大约是(1000-3000米),东部(绿色)地区海拔大约是(500米以下)。3、在我国,山地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与山地相比我国的平原较少,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2%)。我国人口多、山地多平原少耕地十分有限。所以我们要特别(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4、(1991)年(6)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6、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7、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8、我国云南南部有一个神奇的地方----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是个美丽的热带植物王国.还有“药材之乡”的美称,药用植物有500多种。还是我国(第二大)橡胶生产基地,也是闻名全国的(普洱茶)故乡。9、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天高地寒是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这里冬季严寒、夏季凉爽。10、糌粑是藏族人民喜欢的主食。11、东北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