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天诗歌鉴赏形象类试题(物象、人物、意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效孟郊体(其一)谢翱①闲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忽忽如有人,起视不见处。牵牛②秋正中,海白夜疑曙。野风吹空巢③,波涛在孤树。[注]①谢翱。南宋遗臣,景炎元年七月,文天祥在南剑州建都督府。谢翱倾家募乡兵役效,任咨议参军,文天祥殉国后流浪浙江。②牵牛:星名,俗称牛即星。③南宋遗民惯用“秋风吹巢薄”喻指国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不着一字表现了秋夜月光的明亮、皎沽。B.诗人心意烦乱,夜不成寐,步于空旷庭院,疑心有人,却又百寻不见。C.“海白夜疑曙”,其实天并没有发亮,只是海色生白,令诗人有了错觉。D.尾联的景物描写暗喻亡国之状,隐含着诗人对元兵扫荡南宋的痛恨之情。2.诗的首联写到庭院、柏影、荇藻,对表达诗歌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B2.首联描绘了月光皎洁、庭院冷寂、柏影交横的秋夜之景,渲染了冷清、孤寂的氛围。奠定了诗中悲凉的抒情基调,表达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和哀伤。【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却又百寻不见”不正确。“忽忽如有人,起视不见处”意为:我心神恍惚不定,似乎看到有人,抬头一看又不见人处何地。“百寻不见”对诗意理解不正确。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闲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闲庭”,空庭;“荇、藻”,两种水草。这两句写月光如水,照着柏树,而柏影映在路上,如有荇藻浮在水中。渲染了冷清、孤寂的氛围,奠定抒情基调。颔联以鸟去巢空,但余孤树,暗喻南宋灭亡,帝后被掳北去。人民流离失所。根据注释①内容分析,首联写景渲染气氛,表现出诗人的哀伤、孤独。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4题。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杨果一杯聊为送征鞍。落叶满长安。谁料一儒冠,直推上,淮阴将坛。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杯”句直陈其事,写与朋友举杯相别,表现出二人深厚真挚的情感。B.“落叶”点明了送行是在秋季,这句体现出萧瑟的氛围,表现了离别之情。C.“谁料”句,“谁料”有调侃意味,表现作者对朋友的赞美和自己淡淡的失落。D.“直推”两句,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祝贺之情以及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望。4.“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三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答案】3.C4.这三句词描绘出一幅深秋萧瑟的万里送别图。西风萧瑟,旗帜在风中飘舞;夕阳西下,斜晖照射野草和树木;空中的大雁,朝着天际飞去。词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淡淡的失落”错误。“谁料”指的是谁也没想到,“儒冠”指的是儒生戴的帽子,代指朋友,本句表达出乎作者的意料,让作者很吃惊,表现的主要是词人对朋友的一种赞美和戏谑,表现二人的关系密切。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注重把握词句描写的具体景物,分析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这三句,描写了“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这些景物中,“西风”展现了季节特征;“旌旄”是离别的特殊景物;“斜阳”“草树”“雁影”是离别时的环境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悲凉的氛围,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瑟的万里送别图,词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故人寄茶李德裕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注]作者一说曹邺。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扣题,“缄题”扣“寄”,“剑外”“玉京”暗寓千里寄茶情意深厚。B.作者将茶碾碎烹煎,已至半夜还邀请僧人前来品饮,足见其爱茶之深。C.绿色茶汤悦人眼目,香气四溢,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D.作者不愿耗用余茶,要留下在读书时饮用,表现了对茶和友情的珍视。6.“微月”“泉声”“竹”三个意象对写饮茶一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5.C6.“微月”点明开茶的时间,渲染了清幽的气氛;“泉声”以动衬静,突出了碾茶时环境的清静;“竹”写出了饮茶之处的雅致。三个意象展现了烹茶饮茶的美好环境,从侧面烘托出饮茶的清雅脱俗之趣。【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C.曲解诗意。“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不当。“香泛乳花轻”是说茶汤表面泛起如花般的茶沫,茶沫轻盈,茶香四溢。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颔联“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意思是“打开的时候月牙初上,碾茶声听起来似乱泉跃动”,可见这里的“微月”暗示打开茶叶包装的时间,与“乱泉”对应,动静结合以声反衬环境的静谧清幽,这样的环境氛围下是很适合品茶慢享自在闲适的怡然时光的。颈联“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大意是“不忍独享,夜半时分邀得僧友在稀疏竹影下共品赏”,其中的“竹”不仅是客观实写的物象,更象征比喻诗人有朋友高洁的情操。作者这首诗词不仅反映了唐代的茶文化,更突出了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与怀念,对友情的珍视。作者由于朋友寄的“九华英”珍贵无比,邀僧人一同品茶、赏月吟诗。诗句意境高雅清新,透射作者好茶,惜故,乐众的高雅情操。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寄宿田家(节选)高适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家老翁忘却自己的年岁,看到山色转青才知又过一年,飘然有隐者之风。B.田家老翁在自己门前种柳成巷,引泉入池,营造了居处清幽脱俗的环境。C.田家老翁的日常生活充实而意趣盎然,以耕地扫屋为事,以饮酒吟诗为乐。D.本诗语言朴素淡雅,多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物与景物的传神韵味。8.诗人笔下的田家老翁与一般的农人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简析。【答案】7.C8.①说道“平生隐在兹”,说明田家老翁具有隐逸情怀,与一般耕田为生的农人不同;②情趣高雅,在门前栽柳引池,营造清幽环境,既符合其隐逸身份,又表现其审美情趣的高雅;③文采斐然,田家老翁闲来无事,兴之所至,便会吟诵诗歌,可见其具有一定的文学造诣。【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以饮酒吟诗为乐”概括有误。诗中说的是“客来满酌清尊酒”,饮酒是在客人到访之时,并非日常行为。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型属于“比较鉴赏型”,要看清比较点,才能有的放矢。首先要明确“一般的农人”是怎样的形象,功夫在诗外,需要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其次,要明确诗中的田家老翁有哪些形象特征。最后,两者比较,只谈“不同”。“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田家老翁住在东面山坡,说自己一辈子隐居在这里。说明田家老翁具有隐逸情怀。“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门前所种柳树已高同深巷,山间清泉流响进入池塘。在门前栽柳引池,符合其隐逸身份,表现其高雅的审美情趣。“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有客远来就用美酒招待,兴致浓厚常常吟诵先人的诗。文采斐然,田家老翁还会吟诵诗歌,可见老翁有一定的文学造诣。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邵陵作张谓尝闻虞帝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已道一朝辞北阙,何须五月更南巡。昔时文武皆销铄,今日精灵常寂寞。斑竹①年来笋自生,白蘋春尽花空落。遥望零陵见旧丘,苍梧云起至今愁。惟馀帝子千行泪,添作潇湘万里流。[注]①斑竹:传说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千里追寻舜帝,到君山后,闻舜帝已崩,抱竹痛哭,流泪成血,落在竹子上形成斑点,故名“斑竹”,又名“泪竹”或“湘妃竹”。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属于古体诗,三次转韵,韵脚依次是“身”“巡”“寞”“落”“愁”“流”。B.“苍梧”的意象不仅承载了虞帝济苍生的坚毅,更承载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情。C.作者借舜帝二妃抒发恋君之情,表现作者客居他乡的迷茫与归乡无望的凄怆。D.这首诗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出了张谓诗作的语言风格。10.诗的七、八两句分别写到“斑竹”“白蘋”,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9.C10.①写“斑竹”是用娥皇、女英千里追寻舜帝的典故,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极度忧伤;②写“白”是以白起兴,暗寓作者常年漂泊在外不能与友人见面带来的内心伤悲。【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和思想感情的能力。C.“表现作者客居他乡的迷茫与归乡无望的凄怆”错,结合“笋自生”可知,斑竹收到冷落,无人欣赏,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感伤。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斑竹”“白蘋”,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解答时结合“斑竹”“白蘋”的意象特点,分析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蕴含的思想感情。“斑竹年来笋自生,白蘋春尽花空落”意思是,斑竹笋一年又一年随季节自生,白蘋随春去而花落。“斑竹”“白蘋”是诗歌的重要意象,“斑竹”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感念舜帝流泪滴血而成,“白蘋”是一种浮萍,漂泊无根;“自生”“空落”表现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氛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感伤以及漂泊在外的伤悲。从表现手法看,结合注释可知,“斑竹”是用娥皇、女英千里追寻舜帝的典故,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感伤。“白蘋”是托物起兴是手法,借“白蘋”引发诗人的漂泊之感,表达作者客居他乡的迷茫与归乡无望的凄怆。六、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1-12题。玉华山明刘崧翠巘千峰合,丹崖一径通。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注)刘崧生活于元末,时局动乱,诗人家乡江西地区也战乱频繁,玉华山是江西省樟树市境内的一座山,距离刘崧的家乡泰和数百里之远,这首诗是他第一次游山所写的。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千峰”与“一径”对比鲜明,表现出峰峦的众多与山路的险隘。B.颔联诗人登顶之后,感觉楼台之上云雾缭绕,花草树木在天风中动摇。C.尾联以“伤心”二字揭示了“烟雨冥蒙”的“伤感”“愁苦”等意蕴。D.全诗对仗工整,巧用手法,写景抒情鲜明,语言典雅蕴藉,富有韵味。12.“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对诗歌的情感表达起到什么作用?【答案】11.D12.辽阔的田野里,行人络绎不绝,平静无波的水面,落下栖息的大雁,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意境。视觉描写,远近、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时局动乱,百姓流离失所,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为下文表达伤感愁苦之情做铺垫。【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语言典雅蕴藉,富有韵味”错误,此诗语言朴实质朴、清浅易懂。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意境理解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浅层意思:眺望山外旷野无际行人踟蹰,山中江水平缓鸿雁低飞。然后点明意境“视野开阔、行人来往不断、堤岸平整,波平浪缓,纷飞的大雁时不时落下来”。明确手法及表达效果,通过视觉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反衬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以开阔的背景反衬内心的孤独寂寞,以环境的静谧、水面的平静、大雁的栖息反衬时局动乱,百姓流离失所,难以安居乐业,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关爱,对发动穷兵黩武战争的统治者的憎恨,期盼战争早日结束,社会太平,百姓和乐,对仗工整,用白描手法写实景,为下文抒发“伤心”之情张本铺垫蓄势。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14题。夏州(注)胡常侍罗隐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候。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注]夏州:故址在今陕西靖边东北。晋代时为夏王赫连勃勃建都的统万城,后北魏灭夏,改名夏州。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写夏州城楼巍峨,武器精良,从而说明夏州是军力强大、固若金汤的城池。B.诗的首联明写夏州城的险固,暗赞胡常侍统御有方,是国家戍守边境的得力将领。C.作者赞颂守边将士披肝沥胆,已准备好献身国家,却没有为子孙谋取丝毫的财产。D.国家虽已不是多事之秋,可喜的是,戍边将士年富力强,仍是为国效力的大好时期。14.这首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全诗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3.D14.画面:作者的视线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高远寥廓的西北秋景图。由夏州城楼上远远望去,雁阵渐渐消失在天际,秋日的天空更显得空阔辽远;夏州城下,战马悠闲地啃食着野草。作用:雄健浑厚的景物描写,为下文赞颂守边将士为国奉献的豪情作了充分的铺垫。【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国家虽已不是多事之秋”错,诗的尾联“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意思是,听说陇蜀一带现在事端仍旧多发,可喜的是您正值盛年还未白头。可是选项中却说国家已经不是多事之秋,所以错误。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意象、分析表达作用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颔联描绘的画面特点及在全诗中的作用。颔联“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描写的是塞外的秋景,意思是,鸿雁远飞,消失在辽阔的天际,战马闲来,牧放在塞上的草原。“征鸿过尽”为远景,“战马闲”为近景,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高远寥廓、潇洒悠闲的景象,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从侧面反映出夏州在胡侍卫的镇守下,兵强马壮,战士骁勇善战。以景寓情,表达了对胡常侍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为下文赞颂守边将士披肝沥胆,献身国家的豪情壮志作铺垫。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岑参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注]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B.“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C.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16.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作答。【答案】15.C16.(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2)这样写表现了天气的严寒,烘托了裴判官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英雄胆气与一腔豪情。【分析】15.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无中生有。结合诗下注释可知,尾联“翩翩去若飞”写的是“去河阳幕府”的情形,并不是表达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故选C。16.本题考查概括诗句的内容并分析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颈联描绘了的画面内容及其用意,答题时首先翻译诗句,再分析作用。“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大意是:我与裴判官卷帘望山,举杯对饮,上马时激起的雪花打到衣服上。诗句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雪沾衣”“山对酒”渲染了装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结合下文“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可分析出烘托了装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九、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7-18题。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而作。②黄华,菊花。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B.颔联言近意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C.颈联虚写,说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18.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7.C18.①意境特点: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C.“颈联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落日斜晖,均是作者登高所见之景。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比较阅读能力。题目学生简要分析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上有何不同。题目已经确立了比较阅读的比较点“意境营造”。答题时要先比较两首诗选取的意象,再比较意境特点。本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本诗意象众多,首联写清蝉、颈联写斜阳、暮鸦、衰草,尾联写秋风,这些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可见杜诗写急风、高天,颔联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①宋·林逋②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③。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注)①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用作和尚的尊称。②林逋: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③葑[fēng]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将湖泽中的葑泥铺在木架上,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份第3季度《观察鱼》群体智能算法在捕食行为教学中的应用
- 2025年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点评意见
- 护士不良事件书写规范
- 尿潴留中医护理
- 多模式镇痛新理念
- 人员管理与工作分配培训
- 第5章 动态标志设计
- 德国培训总结
- 护理高血压指南
-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私立蓝天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化学试题(含解析)
- 实时数据驱动孪生-全面剖析
- 2024年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上半年甘肃省农垦集团限责任公司人才招聘38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执法检查重点事项指导目录
- 中考语文文学批注-病句表达欠妥(含答案)
- 15 一分钟(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2025年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整
- 2024年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创新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防护服穿脱流程》课件
- 2025年山东省职教高考(车辆维修专业)综合知识高频必练考试题库400题含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