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T 41815.1-2022 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呈现攻击检测 第1部分:框架》是一项国家标准,旨在为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中的呈现攻击检测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导框架。该标准主要针对如何设计、实现和评估能够有效抵抗欺骗性尝试的技术措施,以提高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验证系统的安全性。

标准首先定义了相关术语,包括但不限于“呈现攻击”、“呈现攻击检测”等概念,确保行业内对这些关键术语有一致的理解。接着,它概述了不同类型呈现攻击可能采取的形式及其潜在威胁,如使用照片、视频或三维模型来冒充真实用户。

在技术层面,《GB/T 41815.1-2022》提出了一个结构化的框架,用于开发和部署有效的呈现攻击检测机制。这包括但不限于建议采用多层次防御策略,结合物理安全措施与软件算法分析,以及推荐使用特定类型的传感器(例如活体检测传感器)来增强系统的抗欺骗能力。此外,还强调了持续监控与定期更新的重要性,以应对新出现的安全挑战。

对于评估方面,本标准也提供了详细的指南,涵盖从测试方法到性能指标等多个维度。通过设定一系列具体要求,帮助组织机构客观评价其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在面对各种形式的呈现攻击时的表现情况。同时,鼓励开发者考虑用户体验,在不影响便利性的前提下加强安全性。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22-10-12 颁布
  • 2023-05-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T 41815.1-2022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呈现攻击检测第1部分:框架_第1页
GB/T 41815.1-2022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呈现攻击检测第1部分:框架_第2页
GB/T 41815.1-2022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呈现攻击检测第1部分:框架_第3页
GB/T 41815.1-2022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呈现攻击检测第1部分:框架_第4页
GB/T 41815.1-2022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呈现攻击检测第1部分:框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ICS3524001

CCSL.6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8151—2022/ISO/IEC30107-12016

.:

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呈现攻击检测

第1部分框架

:

Informationtechnology—Biometricpresentationattackdetection—

Part1Framework

:

ISO/IEC30107-12016IDT

(:,)

2022-10-12发布2023-05-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418151—2022/ISO/IEC30107-12016

.:

目次

前言

…………………………Ⅲ

引言

…………………………Ⅳ

范围

1………………………1

规范性引用文件

2…………………………1

术语和定义

3………………1

缩略语

4……………………2

呈现攻击的特性描述

5……………………2

总则

5.1…………………2

呈现攻击工具

5.2………………………3

呈现攻击检测方法框架

6…………………4

呈现攻击检测类型

6.1…………………4

质询响应的作用

6.2/……………………5

呈现攻击检测过程

6.3…………………5

生物特征识别系统架构中的呈现攻击检测

6.4………6

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中假冒呈现攻击的阻止手段

7………8

参考文献

………………………9

GB/T418151—2022/ISO/IEC30107-12016

.:

前言

本文件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GB/T1.1—2020《1:》

起草

本文件是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呈现攻击检测的第部分已经发

GB/T41815《》1,GB/T41815

布了以下部分

:

第部分框架

———1:;

第部分数据格式

———2:。

本文件等同采用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呈现攻击检测第部分框

ISO/IEC30107-1:2016《1:

》。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

本文件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SAC/TC28)。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想中天科技有限公司平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市熠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赛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旷视科

、、、

技有限公司北京万里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眼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虹霸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中科虹

、、、

星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麦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景联文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新大陆

、、、、

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学院天复东莞标准技术有限公司西安交

、、、()、

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广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依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澎思科

、、、、

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国网区块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钟陈王思翔史春腾冷霜王文峰宋继伟刘倩颖王衍强蒋慧石红岩

:、、、、、、、、、、

何智勇梅敬青张小亮杨春林李星光何召锋雷震樊磊李军李海青崔峰科刘云涛傅山宁华

、、、、、、、、、、、、、、

李霖林冠辰罗中良王成蔺琛皓张玮张辰宇谢佩博王力宽蒋增增张慧张默男黄剑锋

、、、、、、、、、、、、、

秦日臻

GB/T418151—2022/ISO/IEC30107-12016

.:

引言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利用人的生理和行为特征对个人身份进行识别因此经常被用作安全系统的组

,

成部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辅助安全系统以尝试识别朋友或敌人也可以尝试识别系统未知的人

。,。

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开始使用以来该技术被攻击的可能性已被公认因此采取措施检测和防御颠

,,

覆性的识别企图和呈现攻击是必要的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预期功能的攻击可以在安全系统内的任何

时刻任何环节发生也可以由任何实施者发起无论是系统内部或外部人员本文件的范围限制在呈现

,,。

和采集相关生物特征时自动检测生物特征采集主体实施呈现攻击的技术即呈现攻击检测

,“”(PAD)

方法

作为生物特征采集对象的个人在数据采集时存在潜在安全隐患这限制了生物特征识别在不受系

,

统所有者代理监督的应用程序中的使用例如在不受信任的网络上进行远程采集例如关于电子认证

,。,

的准则不建议为此使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认证因素在无人值守的应用程序中例如通过开放网

。,

络进行远程身份验证可以应用自动呈现攻击检测方法来减轻攻击风险标准最佳实践和独立评估的

,。、

技术可以提高所有采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系统的安全性无论是使用有监督或无监督的数据采集包

,,

括使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来确保在线交易安全的系统

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一样技术也会出现错误包括假阳性和假阴性假阳性指示错误地将正

,PAD,:

常呈现归类为攻击从而损害了系统的效率假阴性指示错误地将呈现攻击归类为正常呈现没有防止

,,,

安全漏洞因此决定采用何种具体实施方式将取决于具体应用以及在安全和效率方面的权衡

。,PAD

考虑

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呈现攻击检测规定了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呈现攻击检测相

GB/T41815《》

关的框架数据格式测试相关的内容以便于对呈现攻击检测功能的设计及其能力的评估

、、,。

拟由部分构成

GB/T418153。

第部分框架目的在于建立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中呈现攻击检测相关的整体框架适用于生

———1:。,

物特征识别系统的设计和使用

第部分数据格式目的在于规范呈现攻击检测相关的数据格式适用于生物特征识别系统

———2:。,

间的数据交换

第部分测试与报告目的在于明确呈现攻击检测能力评估时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以及评

———3:。

估原则和方法适用于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呈现攻击检测能力的分析与评估

,。

对呈现攻击检测相关对象进行标准化需要首选从整体上明确呈现攻击检测框架以指导对攻击的

,

分类及工具的定义其次为了将相关数据元素进行交换和共享需要定义明确统一的数据格式最后在

,,、,

对呈现攻击检测能力进行评估时需要明确测试对象测试环境以及测试指标指导对呈现攻击检测能力

、,

的科学客观评估

、。

GB/T418151—2022/ISO/IEC30107-12016

.:

信息技术生物特征识别呈现攻击检测

第1部分框架

: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常用于呈现攻击检测方法的规范特性描述与评价的术语和定义

、。

本文件不涉及的范围如下

:

具体呈现攻击检测方法的标准化

———;

关于对策如反欺骗技术算法或传感器的详细信息

———()、;

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级安全或漏洞评估

———。

本文件中所要考虑的攻击是在呈现和采集生物特征识别特性期间发生在传感器上的攻击

其他攻击不在本文件的范围内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

本文件

信息技术词汇第部分生物特征识别1)

GB/T5271.37—202137:(ISO/IEC2382-37:2017,

MOD)

注被引用的内容与被引用的内容没有技术上的差异

:GB/T5271.37—2021ISO/IEC2382-37:20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