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市永宁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复习精选专题巩固练(人民版,含解析):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下列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朝建立三省六部制B.汉代废除宰相制C.唐代开始建立监察制度D.清朝设立军机处2.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主张加强相权B.主张建立内阁C.反对中央集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3.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共同特征不包括()A.都曾注重民众参与政治 B.都曾经历过君主制C.都不重视妇女的地位 D.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4.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5.皇帝对待丞相礼仪的变化:由赐座、探病到站着奏事,由站着奏事到必须跪着奏事,其实质可以反映出()A.皇帝对大臣的要求提高B.皇帝与大臣的隔阂不断加深C.朝廷礼仪的不断完善D.皇权加强,大臣地位不断下降6.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这两种法律()A.都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B.都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C.都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D.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7.观察下列图片,其中所反映的历史朝代最早的是()8.唐代有人在中央负责政令的草拟工作,那么他应该任职于()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吏部9.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10.“郡县制把平民的流动性引入官场,而此制度则设定了平民进入国家管理部门的普遍统一标准。”材料所述的“此制度”是指()A.三省六部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1.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国语·晋语九》载:“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与叔鱼以求直(按:使自己在争讼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材料表明了()A.贵族之间争田的现象逐渐多起来B.战国时期的政治日趋腐败C.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渐遭破坏D.统治阶级制定严酷的法律来保护其阶级利益13.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14.“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一部《道德经》,逍遥函谷行;一篇《将进酒》,饮者留其名;一卷《漱玉词》,云中叹飘零……”这是歌手李玉刚的2023开年作品《李》,木到200字的歌词竟化用各类诗词和典故多达32处,被称作“史上最牛神曲”,令无数网友叹为观止。下列关于该歌词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姓氏的演变和宗法制有直接关系B.《道德经》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C.唐诗的繁荣受科举考试影响较大D.词的出现是北宋市井生活的需要15.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16.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17.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18.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世亲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史稿》载:“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材料二中国近代著名民主人士、民主同盟的领导人黄炎培,曾于抗战胜利前夕,以国民政府参政员身份访问延安,当时他有感于“历史上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力求从万死中求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一新。及至环境渐渐好转,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于是惰性发作,日趋下坡,或政怠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荣取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故在临行前,他向中共领袖毛泽东表明了自己的忧虑,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居安思危,在将来带领全国人民跳出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黄炎培在后来发表的《延安归来》一文记录了他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后,毛泽东当时给他的回答,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段对话在当时就引起了强烈的反映,被时人称为堪与千古“隆中对”媲美的“延安对”。……黄炎培提出是“历史兴衰周期率”是客观存在是,它存在的条件就是封建主义的专制制度、及其长期实行的统治时期形成并遗留下来的种种封建余毒盛行的社会基础。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概括材料二作者认为出现“历史兴衰周期率”的客观因素。(3)毛泽东认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防止历代王朝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一历史规律。其办法是什么?建国后又是如何实践的?20.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都有着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公元前3世纪统一中原的秦王朝,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它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1)英国和秦王朝都曾经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请举例说明。材料二内阁是政府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行政机构。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在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最初始于英国,由英王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比较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在权限、性质方面的不同。材料三“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马克垚《世界文明史》(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以美国1787宪法的内容说明“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措施有何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例如:“以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材料二西汉王朝首先创立了察举制度。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材料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极盛,完全臻于成熟,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选用官吏包含着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叙用才三个完整的环节。这种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材料一、二、三均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出现的新选官方法,并概括它与材料二中西汉的察举制度在人才选拔要求方面的相同点。(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三中两种选官制度选拔人才的途径,并任选一种选官制度作简要评价。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材料二: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论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流徙各地……宋太祖太宗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士大夫不能不为皇帝所用,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摘编自费孝通、吴晗等著《皇权与绅权》士绅、宗族所支配下的乡村社会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城市,疏离、独立于国家权力,……乡村社会一般不会随着国家的瓦解而瓦解,反而会担负起文化储存器的功能,保护了一批社会精英,使社会政治秩序得以重建,中华文明得以积累传承。——摘自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材料二从12世纪末到15世纪,是英国贵族“白日中天”的兴盛时代。他们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于是,明确规定贵族与君主封建关系的《大宪章》被认真制定并被屡次颁布,独具英伦特色的议会两院产生了……他们从此成为英国世俗贵族和议会上院的主体力量。……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世袭贵族终于到了穷途末路。——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至19世纪中期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建立的,所以A项错误。废除宰相制是明朝,不是汉朝,所以排除B项。监察制度开始建立于秦朝,所以排除C项。故答案选择D项。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监察制度的发展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材料中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由此可知他是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的,故该朝臣主张加强相权。所以应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大•中央官制3.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代中国并不注重民众对政治的参与而是强调愚民政策,因此A项符合题意要求,BCD是三者的共同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考点:东西方政治的巨大差异点评:材料比较了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共同点,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比较项已经确定,总体难度较小。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可知是分化地方权力,结合所学,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B不对,这是手段而非主要目的;C不对,这与民族关系无关;D不对,这反而容易降低地方行政效率。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5.D【解析】试题分析:封建君王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对臣子进行严格的“规定”与“规范”。君主专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封建制度。相应的加强了皇权,大臣的地位就会不断地下降。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秦统一六国后,《秦律》”、“罗马法,向万民法方向发展”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出,本题实际上考查法律对维护统治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符合题意和史实。其余BCD三项的表述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的作用;法律的作用·《秦律》的作用7.C【解析】第一幅图片是秦兵马俑,第二幅是唐三彩,第三幅是商周青铜器,第四幅是《窦娥冤》图片。8.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唐代三省六部的运行机制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唐代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如果审核不合规,发回中书省重新拟定,审核通过,尚书省负责执行。因此答案为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比较美国三权分立月三省六部制的异同:①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②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③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④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9.D【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也不是入仕做官的新途径,六部也不是其下属机构,故排除ABC,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10.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社会平民进入国家管理部门的主要途径只能是科举制,所以,科举制设定了平民进入国家管理部门的普遍统一标准。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1.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片信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相关政治制度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秦朝建立后,嬴政创立了皇帝制,①正确;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②③正确;从几个古印文看都是秦朝的小篆,秦朝统一了文字,④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贵族为了争田互相残杀,从贵族争田的激烈可知周朝的井田制即土地归周王所有的国有制逐渐遭到破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制度13.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D项符合题意;A项中“遏止”、B项中“严密”、C项中“有效”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AB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的政治制度【名师点睛】巧解高考历史文言文材料题要注意借助最为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切入正题。(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3)时间信息,本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1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古代姓氏演变是宗法制有关,故A正确,不选;《道德经》含有辩证法思想,故B正确,不选;唐诗发展与科举制有关,故C正确,不选;词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错误,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古代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宋词15.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时间范围是“西周时期”,其中“天子”、“侯伯”、“子男”都属于爵号,并且题干中说明了各种等级所具有的城市范围,这些都体现了等级的变化。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16.D【解析】试题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材料中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判断封德彝供职于中书省,魏征供职于门下省。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由“尽收天下劲兵”可以判断A正确;由“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判断B正确;由“内外相维,上下相制”判断C正确;D与史实不相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济贫积弱的局面。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8.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是指西周实行分封制;而“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是指汉代实行察举制,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制19.(1)现象:明朝罢相,裁撤中书省。(2分)根本原因:封建社会末期,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加强的障碍。(4分)(2)客观因素:封建主义的专制制度及其种种封建余毒盛行。(4分)(3)办法:实行民主,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4分)实践:建国后建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分)【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和归因,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关于“现象”,比较简单,即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关于“根本原因”,组织答案时候,要把握住“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加强的主要障碍”维度,围绕此维度展开,言之有理即可。(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的能力。在审题和作答时候,要注意从微观上把握材料二信息,注意题干“客观因素”要求。根据材料二信息,把握住“封建专制制度的及其种种封建残余”,言之有理即可。(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比较、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的“办法”,要注意把握住材料核心意思,即实现民主政治。关于第二小问的“实践”,实际上考查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主题。围绕此维度展开,符合相关史实,重点注意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20.(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英国: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责任内阁制等。(2)权限:英国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供咨询,掌票拟权。性质: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明朝内阁是君主的内侍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3)美国:联邦制原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国会参众两院议席的分配体现了大小州之间的妥协;宪法关于黑人公民权的规定体现了南方与北方的妥协。【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审题和作答的时候,要注意题干“开创”要求。此问总体上比较简单,围绕所学关于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及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相关史实展开即可。即A.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B.英国: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责任内阁制等。(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说明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的“不同权限”,根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直接分析、认知得出。即英国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没有决策权。关于第二小问的“不同性质”,需要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二者有本质不同,重点把握以下维度:A.英国内阁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B.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抓住材料三核心意思,即“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具体作答时候,要以深刻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的“分权与制衡”智慧。具体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妥协”:A.中央主要职权部门(行政、立法、司法)的妥协;B.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C.大小州之间的妥协;D.南方与北方的妥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制;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美国1787年宪法·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21.(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审核;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2)措施:在军事上收回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在行政上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并设通判监督;在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影响:阻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官僚机构膨胀,在北宋后期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造成靖康之变,北宋被金灭亡。(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起草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第(2)问,第一小问,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第二小问,影响要从积极性和消极性去分析。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战胜地方分权,此后再也没有出现长期国家分裂局面。消极:三冗二积局面和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局面。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宋代的地方制度、元代行省制度22.(1)方法:唯功唯贤(或按功劳和贤能)授予官职。(4分)相同点:选官时都注重官员的才能和品德。(4分)(2)途径:察举制是层层推举有才能和孝行的人;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拨人才。(6分)评价示例:察举制:积极作用:使一般地主子弟和少数出自社会下层的平民,也得到了人仕的机会;注重德才兼备,提高了官员的素质,这对加强皇权、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具有重大的意义。局限:由于选拔权掌握在大官僚手中,易结成官宦集团和门阀大族,严重影响到汉政权的稳定。(8分)科举制:积极作用: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通过考试选拨把选官、用官的权利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局限:这种选官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8分)(任选一种制度评价且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中可以得出战国时期出现的新选官方法。材料二“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和材料一“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相比就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二“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和材料三“选用官吏包含着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叙用才三个完整的环节”就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察举制23.(1)西方教权与君权并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权力,中国君主拥有一切权力;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自君权。(9分)目的:古希腊—维护自身民主政治的需要;18世纪—启蒙思想家反对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冷战时期西方用以攻击或丑化社会主义中国。(6分)(2)原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政治上—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思潮成为时代主流;民族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民主政体;思想上—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发展壮大;近代报刊杂志等媒体的涌现。(10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尽管材料一仅仅描述了西方的政治状况,但是直接根据西方的政治状况就可以对比概括出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例如,西方西方教权与君权是并列的,而中国则是君权神授的,这就是区别之一。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不同时期”包括古希腊时期、启蒙运动时期、冷战时期,古希腊时期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赞美或者维护希腊自身民主政治的需要。启蒙运动时期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自身专制统治、追求民主政治、建立民主政治的需要。冷战时期把中国(亚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酒店会议室场地租赁及旅游套餐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户外运动俱乐部装修设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第3章电子发票电子合同操作规范3篇
- 二零二五版文化创意产业试用期员工激励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物业经理竞聘选拔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环保型厂房买卖合同范本3篇
- 幼儿园2025年度教学计划设计与执行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综合性商业地产合作开发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无抵押个人宠物医疗借款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甲乙间设备租赁借款合同6篇
- 无脊椎动物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2024年银发健康经济趋势与展望报告:新老人、新需求、新生态-AgeClub
- 2024年江西省“振兴杯”家务服务员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吉林省2024年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 长链氯化石蜡
-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方程计算题
- 春节英语介绍SpringFestival(课件)新思维小学英语5A
- 进度控制流程图
- 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化学真题
- 【阅读提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要素解析 类文阅读课外阅读过关(含答案)
- 现在完成时练习(短暂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的转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