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证资料汇总_第1页
2023年教师资格证资料汇总_第2页
2023年教师资格证资料汇总_第3页
2023年教师资格证资料汇总_第4页
2023年教师资格证资料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单、判)人们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教的开端。(多)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多5)高教层次多样化。如美国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判)新高等教育概念:“中档后教育”,“第三极教育”。(单)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多、简)高教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高教的制约:①政治决定了高教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接受高教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教体制(美国:分权管理,法国中国中央集权管理)④政治制约着高教的方针和目的2、(多)高教的政治功能:①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最主线功能②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③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单)政权的性质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单)政体决定教育体制。(单)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人力资本理论: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应关系作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作为衡量符号。(单)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奉献是33%。(多)阿什比认为教育史发生过“四次教育革命”1.学校的出现;2.将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3.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基本依据;4.光电磁等科技广泛应用与教育领域。(论述)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多选)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①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②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行③(单选)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④此外,文化影响着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2.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①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②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多)高校三大社会职能。: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1、18世纪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2、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判断)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2023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3、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威斯康星大学。(判)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多)直接为社会服务范围涉及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多)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的和实行的途径。(多)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拟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判)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抱负,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判)教育目的与高教的目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判)高教目的与高校培养目的是抽象与具体关系。(多、简)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激励作用。(简)制定培养目的应拟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4、总结。(判)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简)高等学校智育的重要任务。1、进行普通科学文化知识教育;2、进行专业知识教育;3、在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学生各种基本技能和各种专业技能;4、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5、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多)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行途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单、判)高等教育的两种价值取向,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多)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完满幸福;健全的人格等。(多)个人本位价值观主张实行:自由教育、人文教育、普通教育。(单、判)社会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重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知识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单、判)纽曼——人文教育思想;赫钦斯——自由教育理念。(论述)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1、“个人本位说”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社会本位说”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2、不同的社会背景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和与之相相应教育价值取向;3、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社会本位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合理性),但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在一定限度上克制了其积极性与积极性的发挥(局限性)。个人本位提出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思想(合理性),但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个人社会责任感下降(局限性)。4、在现实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互相间的协调与整合。杜威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单、判)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是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判)通才教育又称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多、简)通才教育的3个特性。1、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2、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单、判)专才教育指培养比较狭窄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重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多、简)专才教育的3个特性。1、专才教育重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3、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单、判)高等教育按办学规模分为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马丁特罗提出,某一国家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教育;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多、简)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是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使受高等教育人数快速增长,促使了人口素质的提高,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做出了重大奉献,同时也带来了两个重大问题:高等质量下降和毕业生就业难。为此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多、简)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抱负应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平等;2、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3、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判断)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瑞典胡森认为,教育平等涉及起点、连续的过程、最后目的(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单、判)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是一对互相对立和统一的范畴。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多、简)世界各国高教办学体制的四种基本类型及代表国家。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意大利;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法国;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中国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日本、美国。(单)现代学位制度的创建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单、判)我国学位的授权体系:1、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2、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3、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4、学位授予权利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估委员会。(多)各国招生制度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中国)2、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日本)(单、判)高校教师职务设立总体原则: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多)高校教师职务涉及:助教、讲师、副专家、专家四级。(多、判)高校教师岗位设立四个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单)高校教师的聘用期一般为2年。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多)高教管理体制是指与高教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涉及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立、组织机构间的从属关系,以及互相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选)中央集权型,法国、意大利、瑞典等;权力分散型,美国;集权与分散相结合型,德国、日本、英国。(多)高校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德国)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2、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3、英国模式以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为主。(单)我国高校的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简)我国高校领导体制改革趋势。目前我国高校改革重点是在强调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办学效率的同时,应当适本地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进一步提高学术委员会机构的地位,加强其学术决策职能。目的在于建立由高校党委、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互相协调和互相制约的机制。党委承担监督作用,行政系统负责学校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负责管理学术事项。(简)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1、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现权力中心的下移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涉及职称评估与职务聘任、分派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多5)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重要涉及: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多4)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重要涉及: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多)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1)经济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单、判)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单、判)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限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互相关系。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单、判)能级结构重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规定和培养目的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多)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1)学术因素;2)体制因素;3)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多)高校教师的任务重要有如下几点: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多)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高校教师劳动的发明性;3)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多)高等教师结构重要涉及四个方面:1)职务结构;2)学历结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简)高等教师结构的优化:1)完善教师聘任制;2)运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多)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性: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单、判)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角色,也是整个高校内部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单、判)高等教育实践早已证明,在对教师和学生两者的关系上,任何偏执一端的思想(学生中心主义、教师中心主义)都是有害的。(论述)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下如何改善师生关系。1、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有:1)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2)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认知关系、情感关系);3)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道德义务)。2、高校师生关系应当具有教育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心灵的健康,尚有助于促进教师感受价值实现的愉悦,同时,也有助于高等学校的发展。但是,在高等教育现场,师生关系出现了异化现象,重要表现是师生关系情感的冷漠。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3、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是: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重新审阅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干来影响学生;3)要树立对的的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立与人才培养(单、判)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重要特点之一。(多、简)专业设立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自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设立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多、简)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规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未来社会规定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未来社会规定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未来社会规定人才具有现代意识;4)未来社会规定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单、判)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多、简)教学过程除了具有一般结识过程的共同属性外,还具有特殊属性: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多、简)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对的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单、判)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的的基本途径。(多选)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单、判)高校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结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多、简)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发挥各自的专长;第二,按照大纲的规定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第三,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由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由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第四,运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第五,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简)教学原则体系的最优化:1)教书与育人相一致、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两原则是为全面实现教学过程三个紧密联系的基本任务而提出的原则,忽视其中任何一条原则就有也许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影响人才的质量;2)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想结合、面向群体与注重个体相结合两原则是为了充足调动参与教学过程所有成员的积极性而提出来的,这两条原则不仅规定教师要有教的积极性,并且学生要有学的积极性;3)掌握一般理论与注重实际应用的原则则是贯穿于学习结识活动始终的原则,理论知识要运用于实践,实际知识要上升到理论,通过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的结识逐渐深化。这五条原则贯穿于同一过程之中,彼此互相补充,只有全面考虑、妥善安排、灵活运用,才干取得最优效果。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多)课程分类: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构成上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上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单、判)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的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献。(多)教学计划的组成:1)专业培养目的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立;3)重要教学活动;4)时间分派;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单、判)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客体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重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献。(多)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规定):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合用性。(单、判)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多、简)课程建设的意义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2、从整体上结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互相联系;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多、简)课程建设的内容:1)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2)课程教学设施(涉及实验设施)的建设;3)课程教学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4)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进度表等教学文献的制定;讲课、答疑、辅导、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组织实行等。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单、判)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体相同的年龄和知识限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做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采用班级授课制。192023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单、判)19世纪美国巴达维教学法;欧洲的曼格依木教学法;英国的开放教学;50年代初英、美的协作教学。(多)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多)其中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涉及:备课,上课,课后总结,布置作业。(多)撰写毕业论文的环节与方法:1、选择课题,拟定题目;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4、撰写初稿,修改定稿;5、论文答辩,审评质量;(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时遵循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简)学分制(含义)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毕学位规定所作奉献的一种管理方法。(特点)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2、有助于充足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充足发展,并有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沿学科的发展。(对比)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最大的优点在于灵活性强,但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即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单、判)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毕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结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多)高校教学方法重要特点: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间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互相渗透和结合。(简)讨论法与讨论法的合用范围:讨论法: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结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合用范围:1、从教学内容看,讨论法更适合于应用概念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也适合于旨在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教学;2、从教学对象看,高年级的学生更适合于讨论法,班级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也利于选用讨论法;3、从教室素质看,规定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各种见解,乐意与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心平气和地进行讨论,善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4、从教学环境看,讨论法适合较小的班级或小组。(简)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三个共同趋势: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互相配合。(多)教育技术的领域涉及四个方面:1、学习者;2、学习资源;3、教育开发职能;4、教育管理职能。(判)教育管理职能:管理的中心是指导和协调一个系统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实现特定的目的。(多)传统教学媒体的分类: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单)教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单)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多)按评价对象来分可将教学评价分为:办学水平、专业水平、课程评价、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评价四个层面。(多)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涉及: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多、简)高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教发展的客观规定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多)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互相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多)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2对的解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第十三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单、判)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重要在于培养学生。(多)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1、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3、发展大学生的发明才干和组织才干4、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别:1、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2、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3、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单、判)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教学外社会实践: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起、组织。(多)活动计划的内容一般涉及:活动目的、参与人员、过程安排、预算活动经费等。(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1、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单、判)。2、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3、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4、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第十四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1、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2、高等教育规律;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多)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是哪三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个人努力。(判)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归根到底是:通过受教育者的思想矛盾运动实现的。(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规定与个性化结合的原则(多、判)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2说理启迪法3情感交流法4楷模教育法5参观访问法。(多、判)参观访问法指:运用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对典型人物进行采访,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扩大视野、树立对的的思想观念。(判)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1、精神性;2、发明性;3、复杂性;4、长期艰巨性。第一章、心理学概论(单、判)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多)个体心理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性。(多)心理动力分为心理动机、需要、爱好、世界观(单,判)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多)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涉及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多,判)认知过程分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判)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阻力,意志可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情绪(多)心理特性涉及能力、气质、性格(单)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毕某种活动所必须具有的心理特性(单)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映特性。(单)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判)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限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单,判)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楚察觉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性(单,判)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单,判)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判)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不是个体心理特性的简朴总和(单,判)迪卡尔提出唯理论(单,判)洛克提出经验论,主张“白板说”(单,判)1879年德国冯特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单)美国人华生是行为主义创始人,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单,判)格式塔的德文意思是整体。(单,判)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赛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判)教育心理学是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交叉学科(单、判)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科学(单)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1924年廖世承的《教育心理学》(单)教育心理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单、判)高教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简答)高教心理学的重要作用: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多)高教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单,判)高教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观测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法。添加概念:P20-21(单)观测法即: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测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单)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单)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核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单)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进一步而详尽的观测与研究。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单,判)良好的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有效的前提(多,简)教师角色: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评估者2、父母长者、朋友、管理员3、楷模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多)教师的领导方式有4种:1、强硬专制型2、仁慈专断型3、放任自流型4、民主型(最抱负)(单)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专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多)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单,判)教师对学生的盼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习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盼望效应(多)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有3点。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多)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重要条件:1对的结识教师职业2树立学习楷模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多)教师的能力素质:1、教学效能感;2、教学反思;3、教学监控能力;4、教学机智。(单,判)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种活动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单,判)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提出)。(多)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简答)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限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判)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判)内部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单)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阅和分析的过程(多)教学反思的成分:1认知成分2批判成分3老师的陈述(多)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成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自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积极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单)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多)教学监控能力的特性:1能动性2普遍性3有效性(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到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单,判)敏感性是衡量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4迁移性逐渐提高,(单,判)迁移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单,判)教育机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可以及时作出灵敏的反映,并采用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简)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单,判)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能否表现教学机智的前提(多)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单,判)教师威信:使学生感到尊严而有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简)教师威信如何维护和提高1、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对的结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多)师爱的特性:1、职业对象性;2、原则性;3、广博性。(多)师爱的心理功能:1、激励功能;2、感化功能;3、调节功能;4、楷模功能。(简)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惜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盼望与严格规定。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单,判)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次广义学习指人类的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以语言为中介掌握个体和社会的经验过程。狭义的学习指学生的学习。(判)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多)学习的内容分3个方面:1、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2、智能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3、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多)加涅的学习结果(类型)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多)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单)陈述性知识:关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描述性经验(单)程序性知识:关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操作性经验。(单)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规定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活动主体所作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判)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判)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单,判)学习的联结理论是S-R公式(单)巴甫洛夫是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单)对刺激进行分化,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忍让和退缩,规定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单,判)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映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映概率的手段(多)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判)无论是阳性强化还是阴性强化都是增长发生反映的概率逃避条件是指当厌恶刺激或不快乐情境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映,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快乐情境,则该反映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长。(单)回避条件作用指: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快乐情景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可以自发地作出反映,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快乐情景(判)回避条件作用和逃避条件作用都是悲观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判)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判)处罚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克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单,判)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判、单)布鲁纳(结构学习论)提出学习的本质是积极的形成认知结构,主张学习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法,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多)学习的过程:1、新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转化;3、评价(单,判)教学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单,判)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重要是故意义的接受学习(多)奥苏泊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单)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单)接受学习的实质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单)“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自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单,判)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单,简)加涅提出信息加工学习论(简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3:1、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第五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单、判)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多)动机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单,判)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的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单、判)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多)学校情境中的学习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①(单、判)认知内驱力:规定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获得地位、威望的需要;③交往内驱力:获得长者的赞许、同伴的接纳的需要。(单、判)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单、判)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程相联的。(判)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①学习动机的多元性;②学习动机的间接性;③学习动机的社会性;④学习动机的职业性。(单、判)大学生的直接性学习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弱;间接性学习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加强。(单、判)间接性学习动机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动机。(判)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单、判)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克服学习障碍,施展才干,又快又好地解决某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多)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单、判)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也许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假如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多)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多)行为责任重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限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多)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判)在某种限度上学生缺少学习动机是由于某种低档需要没有得到充足满足。(多)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可以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多)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代替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楷模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多)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判)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空气、难度)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会减少效能感。(判)学习动机是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前提,学习动机的巩固和发展又依赖于学习效果。(单)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二是间接转化途径。(论述)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单)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中档限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单、判)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档,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就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单、判)3)充足运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罚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妥,也会产成悲观作用。(判)4)运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对的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判)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单、判)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判)学习迁移想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并且也存在于态度和品德的学习之中。(单、判)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的作用。(单、判)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的作用。(单、判)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重要是指处在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互相影响。(单、判)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是指处在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互相影响。(单、判)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单、判)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多、简)按迁移内容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通迁移。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普通迁移也叫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判)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单)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干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单、判)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单、判)“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学习者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忽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单,判)整合是一个过程,是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单)同化指已有经验结构吸取新的经验成分或把新的经验成分纳入已有的经验结构中去的过程。(单)顺应指已有经验结构不能把新的经验成分吸取和纳入自身之中时,个体调整原有经验结构,从而形成能包含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变化的过程。(简)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共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判)凡事所掌握的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也许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单、判)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对后来课题学习起促进作用。(判)定势对于学习迁移既有也许产生积极影响,也有也许产生阻碍作用。(*论述)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1)合理确立教学目的;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5)专家学生学会学习。

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略(单)观测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故意识的、积极地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简答)大学生观测发展的特点?1)一般知觉能力达成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测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测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单)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素。(多)思维品质重要指思维的灵敏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多、简)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1)言语前思维阶段:未掌握语言之前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3岁前婴儿的典型思维就属直觉行动思维(单选)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7岁前幼儿的典型思维就属具体形象思维。(单选)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形式逻辑思维是初中生的典型思维。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是大学生的典型思维。(简)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在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发明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多)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性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结识的认知活动。(多)直观可以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多)模像直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测和演示。(多)感知规律: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单)强度律: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像或言语)必须达成一定强度,才干为学习者清楚地感知。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单)组合律: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简)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1)观测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测的目的任务;2)观测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测的技能和方法;3)观测后,规定学生对观测结果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测报告。(多)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涉及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判)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单)综合有两种形式,联想式综合和发明性综合。在教育中,学生重要运用的是联想式综合。(单、判)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

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单、判)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工程。(单)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或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单)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保持是第二个环节,再认或回忆是第三个环节。(多)记忆的类型:形象记忆、情景记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多)语义记忆是人们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或逻辑记忆。如:字词、符号、概念、公式、规则、思想观点等。(单、判)语义记忆特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只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单)运动记忆也叫动作记忆,人的各种生活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都要依靠动作记忆。(多)按保持时间长短:瞬时记忆(储存时间约为0.25-2秒,相称大的容量(单))、短时记忆(时间5秒到2分钟,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编码方式以语言听觉形式为主(单))、长时记忆(一分钟至终生)。(简)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单、判)大学期间是人生记忆力达成成熟和最旺盛的时期(单、判)识记是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多)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重要方式:视觉编码、语音听觉编码、语义编码、语言中介编码。(单)语音编码或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系统的重要编码方式。(单、判)对于人类长时记忆系统中的故意义的学习材料,人们重要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行加工。(简、08论)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重要因素: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2)识记的目的性与积极性;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4)组块化编码;5)尽也许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单、判)保持: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多)知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形式:空间组织、系列组织、联想组织、网络组织、更替组织。(单)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单、判)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单、判)前摄克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单、判)倒摄克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单)一个学习材料两端的项目学习快、记忆得牢一些,二中间部分的项目学得慢,记得差一些。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较差,是由于同时受到前摄克制和倒摄克制双重干扰的结果。(2023论述)合理复习,防止遗忘:1)复习时机要得当;2)复习方法要合理(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总账”;3)复习次数要适宜(单):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成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判)纯熟限度达成150%时,记忆效果最佳;复习次数并非总是越多越好。

第九章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多)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单)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故意识的提供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重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们样的问题。(单)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少故意识的提供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重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与实践操作密切联系,具有动态的性质。(单)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多)许多心理学家提出了四种一般性认知策略:1)寻找深层意义的策略;2)认可局部目的的策略;3)灵活探索策略;4)将部分综合成整体的策略。(单)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多)元认知涉及两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多)元认知策略大体可以分为三种: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单)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单)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形式。(多)心智技能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区别于程序性知识(判),心智技能是一种动作经验;2)区别于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3)区别于习惯行为(判),心智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单、判)注意策略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在阅读材料中附加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注意策略,并观测其对学习的影响。(单、判)精细加工是指学习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长相关的信息来达成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单)记忆术是典型的精细加工技术。(单)做笔记是复杂知识精细加工的例子。(单、判)复述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反复的过程。例如,在阅读时对材料的重点、难点和要点用划线、圈点、加注符号等方式将其突显出来。(简)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1)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专家元认知;2)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3)在积极积极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专家认知策略;5)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专家认知策略。(多)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单)原型定向阶段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单)原型操作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行。(单)原型内化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简)心智技能的培养规定。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积极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性,对的使用言语(单)心智技能的培养,始于主体所建立起来的原型定向映像。(判)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而实现的。

十六章、教学成效的测量(判)教学测量的目的应以教学目的为依据,测量目的应与教学目的相一致。(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单、判)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的对的性和有效性,即它可以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性的限度。(单)效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体系。(多)效度的类型: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实证效度;(单、判)测验的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限度。(单、判)高信度是使测验有效的一个必要条件。(单、判)项目难度指测验题目的难易限度。用通过率来表达难度。一般在0.3-0.7为宜。(单、判)区分度又称鉴别力,是指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性的辨认限度,也就是项目的效度。第十章、问题解决和发明性的培养(多)问题一般涉及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2)目的;3)障碍。(单)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多)其基本特点:1) 问题情境性;2) 目的指向性;3) 操作序列性;4) 认知操作性。(多)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发明性问题解决。(单)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判)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多)尝试错误也是有规律的,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单)效果律指在试误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假如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映之后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单)练习律指在试误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映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练习的时间越近,连接保持的力量越大。(单)苛勒的顿悟模型(德国心理学家苛勒于192023提出一种阐明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过程的模式)(单)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单)瓦拉斯的发明性解决问题模型(多)发明性解决问题四个阶段:1)准备期;2)孕育期;3)明朗期;4)验证期。(多)问题解决过程可分为问题表征、选择操作、实行操作和评价当前状态四个阶段。(简)问题解决的重要影响因素有6:1)有关的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单)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单)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简)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环节有7: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3)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陷;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单)发明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判)发明有真发明和类发明之分。类发明只对个体而言有独创性。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判)发明性不是少数天才的私有物,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判)低智商者不也许有高发明性;(判)高智商者也许有高发明性,也也许有低发明性;(判)低发明性者的智商水平也许低,也也许高;(判)高发明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判)高智商虽非高发明性的充足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发明性的必要条件。(单)发散思维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的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也许的方向辐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多)发散思维有三种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单)流畅性指在限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出可供选择的多种解决方案。(单)灵活性指对某个给定的问题产生可供选择的多种解决方案。(单、判)发散思维是发明性的核心。(单)聚合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做出唯一对的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单)发明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单)分析逻辑即逻辑思维,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单)直觉思维是依靠直觉忽然的看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预感到问题或情境的意义和结果。(多)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发明想象。(单)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而相应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单)发明想象比再造想象具有更多的创导致分,是发明性思维中最积极、积极的因素。(论述)发明性思维的培养:1)创设有助于发明性发挥的环境;2)发明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3)发明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需要补充完善)

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单、判)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多)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结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单、判)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重要的方面。(多)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多)从自我观念来看,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抱负自我。(判)抱负自我和现实自我不一定是一致的。(多)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多选)(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1、自我意识的分化;2、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3、自我意识的统一;4、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单、判)青年中期是抱负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突出的时期,也是趋向统一和转化的关键时期(单)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上是随年级上升而发展,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简)大学生自我结识的发展特点有3:1、自我结识更具积极性和自觉性;2、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3、自我概念的变化;(简)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3、自尊感和自卑感互相交织;(单、判)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级表现(简、论)如何自我教育P169:1、全面结识自我:(1)通过对别人的结识来结识自我,(2)通过度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结识自我。(3)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结识自我。(4)通过自我比较来结识自我,(5)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结识自我。(6)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结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己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3、努力完善自我:(1)树立对的抱负自我;(2)努力提高实现自我。(单、判)是否悦纳自己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

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单、判)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单、判)态度与行为不是一一相应的(判)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多)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行为成分;(单、判)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和倾向。(简)品德具有两个基本特性:1)稳定的道德行为2)以道德观念为基础,是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单)道德行为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判)假如没有形成道德观念,即使个体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也不能称之为(非)道德行为。(多)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结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单、判)道德结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判)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判)态度和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单、判)皮亚杰的研究:儿童6岁以前处在无道德规则阶段;6-10岁处在他律道德阶段;他们往往是从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从行为的动机来判断行为责任。10岁以后进入自律道德阶段,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单、判)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达成自律道德。(单、判)柯尔伯格的研究:提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多)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水平二:习俗水平(好孩子取向阶段);水平三:后习俗水平;(单)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施加爱慕的刺激以增强良好的行为,负强化是消除讨厌的刺激,强化其优良的行为。(判)对行为施加正强化和负强化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强社会认可的行为(多)强化涉及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形式。(单、判)替代强化即观测到楷模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

(多)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遵从;认同;内化。(多)遵从包含从众和服从(分清两者的区别)。(多)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单、判)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积极接受别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别人接近,其实质是对楷模的模仿。(单、判)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别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多)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巩固与稳定阶段。

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试(单、判)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涉及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判)社会助长的因素在于群体的背景增长了人们的内驱力(不是凝聚力)。(单、判)群体背景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性质的复杂限度。(单、判)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毕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毕时偏少的现象。(单、判)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本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单,判)从众是指与大多数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服从指个体按照社会规定、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单、判)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别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别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多)模仿有两种,一种是故意识的模仿;一种是无意识的模仿。(多)模仿产生的影响因素:年龄与阅历;楷模行为的社会称许性;相似性(单、判)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见解。(单、判)集体规范是指用以约束集体成员的行为和价值的一个统一的标准。(判)集体规范只有真正被成员内化,才干发挥稳定的约束作用。(单、判)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集体成员乐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简)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1、发明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3、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多)班集体内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心理相容;凝聚力强;会产生非正式领导;(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重要表现在: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交往系统的开放性;交往观念的自主性;(多)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限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三种。(单、判)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就是交往双方自我暴露的水平。(多)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将人际交往分为四个阶段: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多)人际交往的4个基本原则:交互性原则;社会互换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简)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敢于认可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

十四章、心理健康教育(单、判)健康涉及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内容。(多)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其二指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多)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防止和治疗心理疾病,二是促进和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单、判)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1、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2、传播心理卫生知识;3、建立完善的心理征询机构。如何培养学生适应大学生活: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2)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别人3)对的结识和评价自己4)端正专业思想,掌握对的的学习方法。(简答)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1.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2.引导大学生树立对的的学习目的。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4、注意用脑卫生。5、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追求平等;2、情感性强;3、富有抱负;(简)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1、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2、通过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泄性能量;3、教育学生积极积极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4、教育学生对的解决恋爱挫折;(简)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2、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3、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4、求职技巧指导;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解读(单、判)道德依靠人们的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道德的功能:1.结识功能2.教育功能3.调节功能。(单、判)职业道德: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不用背)(多)职业道德的特性:1稳定性2具体性3适应性(单、判)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表现出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多、简)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性:1鲜明的继承性2强烈的责任性3独特的示范性4严格的标准性(多)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1教育价值2文化价值3伦理价值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单、判)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多、简)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关系。1、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提出的最基本的规定,是道德体系的核心。2、道德规范则是比较具体的道德原则,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人们立身处世和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外在规定)3、(多、简)道德范畴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中,是反映人们道德关系和行为调剂方向的一些基本概念(本人形成):(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范畴都是由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派生出来的;(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范畴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展开、补充和具体化。(多、简)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1必须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主线规定2必须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规定3必须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多)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1指导作用2统帅作用3载决作用。第三、四章职业道德规范解读(多、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六条):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爱国守法是对教师的基本道德规定。

①爱国守法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责任。

②爱国守法是高校教师应有的道德担当。

③爱国守法是高校教师的应有之义。2、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抱负,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规定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①“敬业”的前提是爱液;关键是激情。

②“爱生”的首要是知生;原则是公平;关键是尊重;境界是严格。3、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行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规定。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核心工作。

①教书育人要把握教育的规律。

②教书育人要坚持以学生为本。4、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敢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别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严谨治学的核心就是弘扬和践行科学精神。5、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是高校教师应尽的责任。

高校教师还要热心公益,服务大众。6、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以崇高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规定。

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②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③清廉从教,以身作则。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视野(多、简)创新是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规定。1、创新是科学技术和经济连续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规定2、创新是受教育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规定。3、创新是教师职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规定。(多、简)教师在时间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有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保证。具体规定如下: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教师要具有独立获取、解决新信息的能力。3、教师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多、简)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2、教师要敢想敢做、不断探索。3、学校要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条件。(单、判)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多、简)教师网络道德修养:1、教师要对的享用网络的服务功能。2、教师要对的地进行网络道德评价。尽管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经常成为网络社会中的假、恶、丑,以致于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的基本内容应当是一致的。网络社会的道德评价标准与一般的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同样,必须把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有小弟结合起来。3、教师要及时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单、判)环境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