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监测与应急监测_第1页
海洋生态监测与应急监测_第2页
海洋生态监测与应急监测_第3页
海洋生态监测与应急监测_第4页
海洋生态监测与应急监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洋生态监测与应急监测

第一节海洋生态监测生态监测的含义我国海洋生态监测现状我国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规划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一、生态监测的含义生态监测是广义的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态监测手册”一书:生态监测是一种系统搜集地球自然资源信息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技术,能够相对便宜地搜集大范围内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这些数据牵涉到人、动物、植物及地球本身等等。

生态监测的含义:各种看法前苏联一些学者早在70年代未就提出了“生态监测是生物圈综合监测”的概念。认为生态监测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生物圈状况变化的观测、评价和预测的一套体系。监测内容:生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监测等级:全球级、区域级、局部级80年代初波兰完成了全国生态系统监测纲要的编制工作。认为“生态监测”是对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的观测。监测内容:生态系统的功能变化以及生物体的污染程度监测等级:点上监测和面上监测美国环保局A.Hirch博士把生态监测理解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监测监测内容:主要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改变

对生态监测的共识将生态学的原理作为生态监测的理论基础;监测对象是生态系统,广义说是生物圈;监测内容不只局限于环境污染物的浓度,而着重于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整体影响和变化国家环保局生态监测定义:生态监测: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织要素等进行系统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结果用途: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国家海洋局在“中国海洋生态监测建设规划研究”中,对海洋生态监测定义:为了保护人类海洋生态环境的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可以比较的技术和方法,对海洋生物种群、群落要素及其非生物环境要素进行连续观测和评价的过程二、我国海洋生态监测现状起步较晚。自70年代开展海洋污染调查(包括污染生态调查)以来,随着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多源化以及对海洋环境保护内涵认识的提高,在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中,有些监测站陆续增加了一些浮游生物、叶绿素、大肠杆菌的监测项目国家海洋局、国家环保局、农业部及中国科学院相继建立了各自的专业性海洋生态监测站或生态研究站我国海洋生态监测现状各监测站的监测目的:中科院生态研究站:深入认识与研究海洋生态系及其结构、功能变化。国家海洋局、国家环境保护局的生态监测站:有效管理和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其他生态监测站:为本行业生产服务或防止其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因经费和技术等原因,这些生态监测站和生态研究站尚不能全面开展正常的监测业务。依靠这些为数极少的专业海洋生态监测站或生态研究站,既不能覆盖众多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也不能掌握我国整个海域生态状况的全貌及其变化趋势三、我国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规划我国海洋生态类型复杂多样:可分为5个温度带(包括过渡带)16个海区很多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滩涂湿地、河口、海湾、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按海区离大陆远近分:海岸、浅海、外海、大洋等生态系统根据受人为活动影响程度分:自然、人工及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为建成一个生态类型比较齐全、布局相对合理、基本覆盖我国管辖海域的生态测站网,至少需要建立60个左右的海洋生态监测站。我国海洋生态监测站建设规划另外,在渤、黄海、东海及南海各设一处控制性海洋渔业生态监测站,对重要渔场及增养殖区进行控制性监测这样,建设一个我国海洋生态监测网络骨架,可从大面上掌握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概貌及其变化趋势四、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优先监测指标指标体系指应用生态学原理,结合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特点,从生态学角度归纳出的能够分析和评价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一系列监测项目(或参数)《中国海洋生态监测网建设规划研究》非生物生态指标系列生物生态指标系列指标系列指标组指标非生物生态指标常规水质pH、悬浮物、TOC、浊度、DO、COD、BOD常规底质有机质、硫化物、粒度、氧化还原电位营养盐类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水文要素水深、水温、盐度、海流、海浪、透明度、水色、海冰污染物油类、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硫化物、挥发酚、氰化物、放射性核素、汞、铜、铅、镉、锌、总铬、砷其他河流径流量生物生态指标浮游植物群落细胞总数、种类数、优势种及优势度、甲藻数量/硅藻数量浮游动物群落生物量(或个体总数量)、种类数、优势种及优势度底栖动物群落生物量、种类数、优势种及优势度、种类丰度潮间带生物群落生物量、种类数、优势种及优势度微生物异养细菌总数、异养细菌树组成、石油烃分解细菌数/异养细菌数、弧菌数/异养细菌数、化能无机菌数/异养细菌数、大肠杆菌群数、粪大肠杆菌群数渔业资源渔获总量、渔获物种类、渔获鱼类年龄组成、增养殖种类的存活率、肥满度生产力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优先监测指标浮游植物群落指标组底栖动物群落指标组潮间带生物群落指标组生产力指标组浮游植物群落指标组细胞总数量:是衡量海域营养盐丰富度的重要标志。种类数:种类多样性反映了生态的相对稳定性。优势种及优势度:优势种是生态环境类型的代表。优势种的生态生理特点反映了生态环境的特点。优先监测指标底栖动物群落指标组底栖动物一般定生或活动性小,是反映底栖生态环境条件的优良指标。大型底栖动物生命周期长、世代交替慢,其群落状况反映的是长期累积的生态效应常用指标:生物量、种类数和优势种及其优势度优先监测指标潮间带生物群落指标组潮间带生物群落包括潮间带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常用评价指标:生物量、种类数和优势种及其优势度优先监测指标生产力指标组生产力指标组中作为各生态监测站共同监测的指标仅为叶绿素a指标叶绿素a代表

有周期性的季节变化。但含量年平均值及最高值大致分别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升高和降低均反映生态环境状况,特别是营养状况的变化优先监测指标浮游植物群落细胞总数量初级生产力课后自学内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程

国家海洋局(2002年4月)通则监测方案设计监测指标与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分析评价技术与方法监测报告与数据资料

通则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基本条件质量控制仪器设备检定监测人员素质监测方案设计

站位步设监测范围一般不少于200km2,每15km2应布设1~2个监测站位除特殊需要外,所有站位应在监测海域内均匀布设(可采网格式、断面或梅花式等)站位一经确定,不轻易更改,不同监测航次的监测站位应保持不变监测方案设计

监测时间与频率背景调查背景调查监测应在一个年度内完成,调查频率应不少于4次,分别在四季各开展一次监测时间和频率常规监测两次/每年,可选在主要监测对象的生物成熟和非成熟期监测指标与监测项目其中生态压力指标可依据生态环境监测目标适当增减有特殊要求的生态环境监测应按照监测目的的需求,增加生态压力和生态效应指标的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分析生物体污染物含量生物体内细菌学指标富营养化水平生物群落指标评价技术与方法生物质量评价富营养化评价生态压力评价生态效应评价评价技术与方法

生物质量评价应用生物质量指数法进行评价,公式为Pi=Ci/Csi式中Pi为第i种污染物的生物质量指数,Ci为第i种污染物的实测值,Csi为第i种污染物的标准值评价生物质量的判别标准为:当Pi≤1.0时,生物质量符合标准;当Pi>1.0时,生物质量超出标准评价技术与方法

富营养化评价应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进行评价,公式为:

NQI=CCOD/C`COD+CT-N/C`T-N+CT-P/C`T-P营养水平判断标准为:NQI>3富营养水平NQI=2~3中营养水平NQI<2贫营养水平

评价技术与方法生态压力评价:对污染指标、富营养化指标、生境改变指标和过度捕捞、陆源排污、养殖排污等生态压力指标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生态效应评价:对初级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结构、特定种类种群结构等内容的现状和时间、空间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监测报告与数据资料文本格式生态环境监测报告编写内容监测数据资料

2006年8月上海市海洋环境监测简报海洋水环境质量

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严峻。监测海域67.4%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上海市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占全市海域面积的89.6%,其中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长江口、杭州湾北岸水域。主要污染物: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二者含量近年均在高位震荡;其次为铅、汞和油类。海洋生态状况与去年同期相比,除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等个别指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外,其它指标均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升高,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标均有增加,但都基本保持稳定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状况良好,个别站位沉积物铬含量超标海洋生物质量海洋生物质量差,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铅,超标率为100%。赤潮监控区长江口赤潮监控区海域具备发生赤潮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赤潮生物种类较多,达44种,其中有毒藻类4种水质富营养化状态明显在长江口锚地海域没有检出入侵种,但检出DSP的藻类1种监测期间未发现赤潮第二节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概念应急监测的目的和特点溢油应急监测赤潮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概念指在突发性海洋污染损害事件发生后,立即对事发海区的污染物性质和强度、污染作用持续时间、侵害空间范围、资源损害程度等的连续的短周期观察和测定应急监测的目的和特点及时、准确掌握和通报事件发生后的污染动态,为善后治理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为执法管理和经济索赔提供客观公正的污损评估报告特点: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期限内完成对经常可能发生的污损事件预先制定应急监测计划溢油应急监测溢油概念溢油等级定义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变化及归宿溢油的危害溢油处理技术溢油示踪技术溢油应急监测预计划国际典型溢油污染事故溢油概念溢油(oilspill):主要指沿海和海上石油生产、贮存和运输设施因事故所造成的石油泄漏事故溢油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的损害十分严重,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形式溢油等级定义1级:能通过使用该地的溢油反应资源加以处理和控制的较小的溢油事故2级:需要地区内其他溢油反应资源协助处理和控制的较大型的溢油事故3级:需要国内甚至国际溢油反应力量协助处理和控制的大型或灾难性的溢油事故国际上:溢油等级定义小型溢油:溢油量10吨以下中型溢油:溢油量10-100吨大型溢油:溢油量100吨以上国内: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变化及归宿扩散、漂移、蒸发、溶解、分散、乳化、生物降解、氧化作用、沉积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变化及归宿溢油扩散:在油的重力、粘度和表面张力联合作用下产生水平扩散溢油漂移:由风和海流引起的油膜运动溢油蒸发:溢油中易挥发组分的蒸发能够导致溢油特性的变化溢油溶解:石油中的低分子烃向海水中分散的一个物化过程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变化及归宿溢油分散:海面的波浪作用于油膜,产生一定尺寸的油滴,小油滴悬浮在水中,而较大的油滴升回海面溢油乳化:许多油类易于吸收水而形成油包水乳化液,体积会增加3-4倍生物降解:海洋环境本身净化油最根本的途径氧化作用:石油的烃分子与氧作用不是分解为可溶性物质就是结合为持久性焦油沉积:经过蒸发、乳化等变化,密度增加,有些重残油海水中下沉溢油的危害健康危害:油对健康的危害最典型的是苯及其衍生物安全危害:由于油具有易燃易爆危险性,当其溢出后,对个人安全和公共安全都会产生威胁环境危害环境危害溢油对鸟类及其他动物的危害溢油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溢油对渔业的危害溢油对水产业的危害溢油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危害溢油对浅水域及岸线的影响溢油处理技术机械回收喷洒消油剂物理消散现场焚烧生化补救海岸线清理

溢油处理技术机械回收:在不改变溢油形态的情况下利用围油栏将溢油进行水面围控并利用收油机将油从水面分离出来,以清除水面的溢油优点:将溢油影响区域化以减少污染;可使溢油逐渐集中,增加油层的厚度以简化溢油回收;将溢油从海面上回收以便进一步的处理、提炼或倾倒局限:有赖于在一定的海况下使用围油栏

溢油处理技术喷洒消油剂:化学消油剂使油膜分散成小油滴。被分散的小油滴的表面积远远大于油膜原来的表面积,他们随着海水的流动而不断扩散溢油处理技术物理消散:浮油表面有自然分解和损耗的趋势。在某种情况下,这种趋势可能会加速。这种分解的可能性和速率取决于以下几点:油的类型(轻油、低腊油分解的更快)海况(运动剧烈的海况会帮助分解)风(大风有助于分解)如果发生的溢油对重要海区、浅海或近岸海环境不发生威胁,这种选择是可行的溢油处理技术现场焚烧:是一种考虑用于开阔海域的反应对策,主要用于美国和加拿大。所产生的巨大的油烟会影响到人员、设施、船舶和飞机的安全现场焚烧技术的受制条件很多,既要有一定的油膜厚度、油膜面积,还要有与燃烧速率相适应的集油速度以及适宜的现场气候、海况和溢油的乳化程度等,同时还应有相应的设备溢油处理技术生化补救:包括向溢油增加肥料助长和激活噬油细菌和真菌使用人工合成,培养或移植的微生物,把他们放置在浮油和浸油的海岸线上溢油处理技术

海岸线清理溢油追踪技术油指纹:不同条件或环境下产出的油品具有明显不同的化学特征,其光谱、色谱图因此而不同。同时,因制造、储存、运输、使用的环节不同,更增加了油品光谱、色谱图的复杂性。油品光谱、色谱图的复杂性如同人类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因此,人们把油品的光谱、色谱图称为“油指纹”

DNA标记:把人工生成的具有唯一代码的DNA标记添加到油中,发生溢油事故后,只需通过检测DNA代码就可确定溢油源

实际案例2000年6月18日,烟台港26号泊位发生开埠以来最大的港内溢油污染事故,烟台海事局水域环境监测站参与采集三条嫌疑船油样品共12个,经化验分析,得出了利比里亚籍“冷藏1号”轮的机舱舱底污油样品与海面溢油指纹特征一致的鉴定结论,为案件的侦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溢油应急监测预计划

溢油监测应掌握和收集的资料事故类型和等级的确定原则测站的布设原则和方法监测内容和项目

监测方法:按有关规范执行监测程序:根据监测内容和项目以及监测手段(如飞机、船舶等)确定监测结果

条件保证测站的布设原则和方法测站的数量、密度及具体方法依据事故类型及等级而定通常的布站方法是以溢油点为中心作同心圆式、网络-断面式或放射型布站监测内容和项目事故现场观测:船舶或平台等设施的状态、准确地点、水深、油类排放方式、油类通过指定点的宽度和厚度、采集油样、录像、摄影、现场污染情况描述等跟踪漂泊带:漂油带的宽度、长度、厚度、漂流方向,表层流油膜覆盖的范围、覆盖率、形状、色泽、厚度等岛礁、海滩和渔具受污情况等监测项目

气象要素: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

水文要素:水温、盐度、水深、表层海流、水色、透明度、海况等。

水质:溶解氧、化学需氧量、pH、油类等

底质:沉积物类型、氧化还原电位、油类等

生物:浮游生物、鱼类试捕(含底栖生物)监测结果溢油动态通报:在溢油应急监测过程中随时向上级部门、地方政府及有关方面通报溢油污染动态和预测发展趋势的主要报告形式,包括文字报告、录像和现场照片等监测报告:应急监测后关于整个监测工作的总报告.包括文字报告、监测数据汇编、相集、录像带等溢油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程序

污染源的诊断油源相关参数变化的实验室测定风场、流场及潮流情况分析溢油漂移、扩散数值模拟溢油物理归宿分析损害对象及程度确定污染损害对象确定程序损害对象及程度确定实验室生物毒理试验利用GIS图形叠加等空间分析技术确定利用相关文献确定生态损害评估损害评估包括海洋生态直接损失评估和恢复海洋生态措施评估直接海洋生态损失可以用环境容量损失、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衡量恢复海洋生态包括恢复海洋生境(即采取何种办法使受损的海洋生境如海水质量、海洋底质环境、海岸、保护区、湿地、乌类栖息地等恢复到溢油前的功能)和恢复物种最后,还要对公众意愿进行评估,通过经济评价,将上述各项进行货币化,即可得到环境与生态损害的总费用国际典型溢油污染事故1967年3月12万吨英吉利海峡英国空军10万吨42艘船只,1万吨清洁剂3个公约1000万英镑

TorreyCanyon国际典型溢

油污染事故1989年3月24日ExxonValdez威廉王子湾3.6万吨1609公里、7770平方公里90余种、10~30万只、约4000头33亿美元跨世纪官司ImagesoftheOilSpill

赤潮应急监测赤潮相关概念赤潮应急监测预计划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赤潮相关概念赤潮(redtide)是海洋中某些微小(2-20微米)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更小的细菌,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突然性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水华(bloom)是一种在淡水中的自然生态现象,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细菌、绿藻、硅藻等赤潮相关概念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为赤潮生物大量增殖和赤潮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海水富营养化的决定因素是氮、铁,而淡水富营养化的决定因素是磷赤潮应急监测预计划

测站布设原则监测内容和项目

监测方法:《赤潮监测技术规程》HY/T069-2005

监测程序:根据监测内容和项目及监测手段(飞机、船舶等)确定

监测结果

测站布设原则以获取该海区反映总体环境质量状况的代表性样品为目的进行布设。一般可根据赤潮发生的范围、漂动状态,在赤潮发生区的中心及周边设站采样在赤潮发生区外设部分对照测站。测站数应视赤潮发生区范围的大小而定监测内容和项目赤潮现场观测:准确地点、周围环境、赤潮带形状、面积、色泽(包括录像、摄影及现场描述等)跟踪赤潮带:赤潮的宽度和长度变化、漂移方向、表面流等监测项目:色、嗅、漂浮物、气压、风向、风速、气温、透明度、水色、水温、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铵-氮、浮游生物、赤潮生物(赤潮生物样品要求尽可能地在现场定性、定量,作出初步的鉴别.并保存一定量的标准样本,回实验室进一步分析鉴定)、叶绿素a、底泥孢囊等。有条件的还应增加赤潮毒素工作人员在安装赤潮监测浮标

监测结果赤潮监测通报:在赤潮发生期间随时向上级部门、地方政府及有关方面通报的包括赤潮发生的范围、种类、生物量、水文气象和理化要素监测数据、危害程度等内容的动态性信息监测报告:整个监测结束后的总报告、包括原始资料、公文资料、现场图片、录像、发生区海图、监测数据汇编、现场描述笔录以及对该次赤潮发生进行判断和评价的文字报告等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海洋局2005.11)

总则赤潮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赤潮应急工作程序

赤潮信息发布技术规定

奖励与责任附则赤潮应急工作程序

一级应急工作程序

一级应急启动条件:在我国管辖海域发生的赤潮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程序:无毒赤潮面积8000平方公里以上(含),或有毒赤潮灾害面积5000平方公里以上(含)因食用受赤潮污染的海产品或接触到赤潮海水,出现死亡病例10人以上一级应急处置:

当赤潮达到一级应急响应条件时,获知现场确认信息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在3小时之内以传真形式通报国家、海区和省三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海区分局和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每日将赤潮监测预测信息和采取措施情况通报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赤潮应急工作程序

二级应急工作程序

二级应急启动条件:

在我国管辖海域发生的赤潮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程序:发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含)、8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无毒赤潮或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含)、5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有毒赤潮因食用受赤潮污染的海产品或接触到赤潮海水,出现身体严重不适的病例报告50个以上或死亡5~10人

二级应急处置:

在6小时之内以传真形式通报国家、海区和省三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通报频率不小于1次/2日

赤潮应急工作程序

三级应急工作程序

三级应急启动条件:

在我国管辖海域发生的赤潮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程序:发生1000平方公里以上(含)、3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无毒赤潮或500平方公里以上(含)、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有毒赤潮因食用受赤潮污染的海产品或接触到赤潮灾害海水,出现身体严重不适的病例报告50个以下或死亡人数5人以下

三级应急处置:在24小时之内通报海区和省两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通报频率不小于1次/3日

技术规定现场监测分析预测赤潮减灾防灾措施赤潮应急终止条件赤潮灾害评估技术规定

现场监测赤潮灾害发生时间、地点、面积(范围)赤潮发生海域内各项水文、气象、理化和生物指标的变化情况赤潮生物种类与毒性,赤潮区域内藻类、贝类和鱼类的毒素含量技术规定

分析预测

赤潮灾害发生地点、面积、海区气象、海况等,评估赤潮灾害的可能规模,初步预测赤潮灾害的发展趋向赤潮灾害是否对生态敏感区如浴场等造成的影响赤潮灾害是否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赤潮灾害是否对养殖区环境状况和海产品质量构成威胁技术规定

赤潮减灾防灾措施

及时对赤潮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危害做出通报说明在渔场、养殖区发生赤潮灾害,根据赤潮毒素情况,由沿海地方人民政府采取禁捕、封闭等措施赤潮灾害发生地人民政府开展鱼贝类食物中毒防治等与赤潮灾害有关的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加强食用海产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做好中毒病人的应急医疗救治;有毒赤潮灾害发生后,通过媒体及时对公众进行宣传,避免食用污染的水产品技术规定

赤潮减灾防灾措施选择合适的赤潮灾害消除方法,如化学消除法、高岭土沉降法、围隔栅法、气幕法和回吸法等物理、化学或生物法消除赤潮采取切实可行的减灾和防灾措施减轻赤潮危害,如指导养殖户采取迁移、沉放养殖网箱,采用清洁饲养或臭氧处理快速清除经济贝类体内赤潮毒素等海上应急人员应配备必要的海上救生设备、防水服、防水手套、口罩等,尽量避免皮肤与赤潮水体直接接触技术规定

赤潮应急终止条件无毒赤潮完全消失时有毒赤潮完全消失,且赤潮毒素含量低于人体安全食用标准时技术规定

赤潮灾害评估直接经济损失包括渔业资源损失、水产养殖业损失、旅游业收入减少或人体健康损失等间接经济损失包括水产品质量的下降、水产品加工业产量及质量的下降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我国较严重

赤潮灾害1999年7月13日,渤海6300平方公里,7亿2000年5月,长江口舟山海域,5800平方公里

厦门杏林湾赤潮第三节渔业水域环境污染

事故的调查一、有关概念渔业水域:指鱼虾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鱼虾贝藻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的增养殖场。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指由于单位和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该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该生物有毒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二、调查程序一般调查鱼的形为、形态及环境特征调查污染物及污染源调查实验室分析污染死鱼技术鉴定报告、渔业损失评估报告三、调查内容1、一般情况调查(1)死鱼事件当事人及报告人的姓名、单位、职业(2)死鱼发生地点(3)死鱼的范围及面积(4)死鱼品种、数量及个体大小(5)死鱼的水体类型及特征(6)死鱼前各种异常情况(7)死鱼之前投饵和摄食情况2、鱼的行为、形态及环境特征调查(1)死鱼发生的时间(2)鱼类死亡速率及死亡持续情况(3)浮游动物品种、数量变化(4)浮游植物品种、数量变化(5)死鱼发生季节及水温(6)死鱼个体大小的选择性(7)死鱼品种的选择性(8)鱼的行为反应(9)鱼的形态特征(10)其它水生植物、动物受害状况(11)鱼体附着物检查(12)病原体检查(13)死鱼发生形式(孤立发生或流行发生)(14)水体溶解氧状况(15)水体PH值(16)水体味道(17)水体颜色、浊度、漂浮物、泡沫等(18)急性致死试验3、污染物及污染源调查调查项目根据中毒鱼的行为、形态及环境特征调查结果及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选择。(1)死鱼水体及其周围地区固废情况调查(2)农药、化肥使用及流失情况调查(3)污水库、污水管泄漏、溢流情况调查(4)水上化学物运输情况调查(5)水下工程(如疏浚河道)情况调查(6)化学物容器清洗情况调查(7)化学物加工情况调查(8)化学物投放情况调查(如灭螺、杀蚊等)(9)人为投毒情况调查(10)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及排污情况调查,特别是非正常排污和事故排污情况调查(如超标排放、超量排放、不应排放毒物的排放、工厂运行事故后不可避免的毒物排放等),应调查其排放时间、方式、路线、排放量、排放物的性质、种类(产品、中间产品、原料等)。4、实验室检验分析(1)死鱼现场、参考点及排污口水样分析(2)死鱼现场、参考点及排污口底泥样分析(3)死鱼现场及参考点鱼体残毒分析(4)死鱼现场及参考点鱼体生化指标分析(5)毒性再现试验(6)鱼体组织解剖检查四、样品的采集固定保存分析1、采样布点原则(1)样品采集应在事件发生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2)死鱼现场、参考点、污水排放口,渔业用水进口都应设采样点;(3)参考点应放在死鱼区的水流上游没有发生污染死鱼的水体,大水面参考点应放在远离死鱼区的水体,池塘参考点可设在条件相当,相邻的没有发生死鱼的池塘。(4)布点应考虑样品的代表性。较宽水体可在一个断面两个近岸水体及中间设三个采样点,较窄水体可在每个断面中间设一个采样点,大面积死鱼可设2—3断面。并考虑沿水深上、中、下三层取样,但根据受损鱼的生活习性,取样深度应有所侧重。2、鱼样的采集、固定与保存取样(1)在死鱼现场所取鱼样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合格样品(即一级样品和二级样品)一级样品:较长时间在浅水区游动,即使受到惊吓也不立即游去;较长时间在水面上飘浮,受到惊吓也不立即下潜或者下潜后又马上浮出水面;游泳行为异常,形态发生变化(体色、鳍条、鳃盖等部位)的鱼。二级样品:刚刚死亡不久,没有出现腐败现象的鱼。(2)所取鱼样应包括受影响的不同品种和不同个体大小的鱼。样品大小:取决于所分析的项目(1)无机物分析样品:每一取样点,每一品种至少三个样,而每一个样要大于100g(可以是几条鱼重量之和)。(2)有机物分析样品:每一取样点,每一品种至少三个样,而每个样要大于250g(可以是几条鱼重量之和)。(3)挥发性分析样品:每一取样点,每一品种至少三个样,而每一个样大于100g。样品的现场处理和保存活鱼样品:应放入聚乙稀袋中并充氧,高温季节要将聚乙稀袋放入含有碎冰的容器内。死鱼样品:应冷冻、低温或加固定液保存。因检验项目不同,处理方法不同。(1)用于化学分析的鱼样a)用于农药和有机物测定的鱼样,要用干净清水清洗数次,然后用铝箔将鱼卷包起来,尽快冷冻。用于有机氯农药和石油烃测定的样品,在采集和预处理过程中应避免采用塑料器皿和含有卤代烃或石油烃的试剂。对于挥发性强的样品应放在隔绝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并尽快冷冻。b)用于金属或其它元素测定的鱼样,在聚乙烯塑料瓶中冷冻保存。c)用于特殊分析(主要是用于乙酰胆碱脂酶等分析)的次级样品(如脑、鳃、血液等)应在现场取出后放入干净的玻璃瓶内,尽快冷冻。(2)用于组织检查的鱼样最好现场检查,如有些项目不能进行现场检查,则取样后马上放入固定液中(不能冷冻保存),固定液与鱼样体积比为10:1固定液为10%的缓冲的中性福尔马林液,长时间保存可以移至70%的酒精液中。五、化学物急性中毒死亡的确定1、诊断程序2、诊断指标及指标特征根据对各种死鱼原因造成的鱼的形态、行为反应和环境特征的异同分析,选择十八项指标(见表A)作为区别不同原因死鱼的诊断指标。3、诊断(其它原因死鱼排除和化学物中毒死鱼确定)造成鱼类死亡的原因主要有鱼病、缺氧、有毒藻类、化学物中毒等,通过对各死鱼原因指标特征的分析,可以对各种死鱼原因的诊断指标及其特征给出明晰的比较(见表B)

4、可疑毒物的确定重金属污染中毒死鱼鱼鳃部分泌大量粘液并形成许多絮状沉积物。呼吸障碍,出现浮头现象。鳃部损害明显,皮细胞受到破坏,甚至整鳃叶潰烂、脱落。水体常呈酸性,有时pH<6。水体中有许多死藻细胞或将死的藻细胞。农药污染中毒死鱼

浮游动物品种和数量大量减少,甚至全部死亡,浮游植物品种和数量基本正常,甚至可能有所增加(杀虫剂类农药)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品种和数量都会大量减少,特别是浮游植物甚至可能全部死亡(杀藻剂类农药)。水体和鱼体(特别是鳃部)常会带有农药的气味无机物和有机物中毒死鱼氨污染中毒死鱼

水面游泳,张大口挣扎眼球突出体表粘液增多全身性出血,肛门红肿鳃部受损、鳃盖张开水体呈碱性鱼体鳃部及水体有氨刺激气味氰化物污染中毒死鱼鳃丝鲜红,鳃盖张开血液鲜红血液不易凝固水中溶解氧基本正常pH常为中性或酸性石油类污染中毒死鱼鱼游动缓慢、乏力体表及鳃部有油污附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