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区域活动_第1页
第十一章 区域活动_第2页
第十一章 区域活动_第3页
第十一章 区域活动_第4页
第十一章 区域活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区域活动讨论:请回忆你到幼儿园见习的经验,谈一谈你在幼儿园见过的区域活动。第一节区域活动的基本问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定义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特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性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意义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定义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情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樊红霞

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在当前的幼儿园,特别是在城市幼儿园中颇受重视。它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所谓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设置各种活动区,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所谓活动区(或活动区域)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提供并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幼儿创设的分区活动的场所。如把活动室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把幼儿活动材料按类别分别放人这些区域,并设有屏障构成若干个相对固定的半封闭区域。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特点自由性——每个幼儿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活动。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这样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别化的需要。自主性——按照自身发展水平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学习。个性化——不同的活动区从不同的侧面促进幼儿的发展。活动区活动多为小组教育活动,这就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理解,尤其是对同伴在集体活动中所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优点的了解。指导的间接性——依靠环境、材料为媒介,以语言为媒介。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情境及相应的活动中的。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三、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性质区域活动具有自主游戏的性质,对幼儿来说,区域活动是一种自主的游戏活动,活动的类型是幼儿感兴趣的,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同时幼儿可以自已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对教师来说,区域活动可体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和要求,教师可以通过确定的活动目标制订计划,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并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积极实践、操作探索,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由此得出,区域活动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它可以容纳多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如以听说为主的阅读区、故事区;以做为主的美工区、建构区;以探索为主的科学区、益智区等等。四、幼儿园不同活动区的划分语言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角色游戏区、数学区科学区、木工区建筑区五、区域活动的意义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要求幼儿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以相同的速度与方式进行。这样的学习,老师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这时教师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追求知识掌握的多少,而要追求学习方法的获得。因为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将使幼儿终生受益。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借助于操作摆弄,与客体交往进行发现性学习,这能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真正满足每位幼儿的学习需求。还可以实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学优势互补,使两者相得益彰,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区域活动就是在教师创设的宽松、开发的环境下,幼儿进行探索性学习,并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责任感、坚持性等情感态度。

(一)区域活动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提供有效途径通过积累“非正式学习”中的经验、感受实现良好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动手能力的提高等。1、区域活动多数是属于自选活动,能为幼儿提供更多地按照自己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使幼儿更多的体验成功感和愉快感,这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2、区域活动通常是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加了同伴间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对同伴在课堂教学和一般集体活动中所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优点的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相当一部分幼儿的“威信”和受欢迎程度。3、区域活动可以增加教师直接接触幼儿的机会,使每个幼儿更加有机会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二)区域活动可以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经验,使他们在一种没用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区域活动的内容是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和教育目标的要求设置的。如为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知识,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可组织幼儿郊游、参观农贸市场、游动物园等活动,然后在建构区增设各种小动物,角色区增加“小市场”等。

活动中幼儿通过联想,“动物园”、“小市场”等活动就出现了。可以说有些知识不是靠他人传授的,而是自己观察、自己发现的。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亲自探索和发现的机会,使幼儿能在自己的认知水平、操作水平上进行学习,把环境中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真正的现实价值,得到课堂时得不到的东西。(三)区域活动是幼儿分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的主要场所,能促使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幼儿园课程形式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各有其应用价值和意义。儿童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自由游戏中学习、个人学习、与同伴一起学习等。第二节区域活动的理论依据首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模式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和前运算阶段,强调活动的重要性,提出“操作活动是孩子最重要的活动”。其次,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们也很有启发。他认为“游戏活动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得出区域活动是儿童在最近发展区里的活动,能为每个孩子提供发展潜能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超越自已原有的水平,获得新的发展,这完全符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再次,国内外有关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的成功范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第三节区域活动的开展方式1.把区域活动视为分组教学的一种形式。教师重点在在一个区域指导一组幼儿学习新内容,其余的幼儿或者在其它区域作自己喜欢的事,或者按教师预先提出的要求复习(包括应用)以前学习过的内容,然后交换。

2.把区域活动视为集体教学(上课)的延伸。考虑到集体教学不容易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故在集体教学之外,利用幼儿的其它自由活动时间,在相关的区域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作些必要的辅导;有些内容的教学(如有些主题活动)需要多种活动形式配合或补充才能完成,才能加深印象,促进幼儿理解和应用;有时由于教学设备的不足,做不到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教师只能在课上演示,课后把操作材料投放到有关的区域,让幼儿自由操作。3.把区域活动视为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幼儿创设的一种自由活动的形式。幼儿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玩伴,通过游戏和自由交往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有关经验。第四节区域活动的创设严格地说,区域活动的设计,设计的不是具体的教育活动,而是活动的材料、环境。将教育意图或目标转化为活动材料和环境,通过创设环境来影响幼儿的活动,再通过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发展。以下是区域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拟订区域的种类1、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决定了活动区的种类。2、创设活动区的目的本就是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创设时,就要考虑尽量满足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3、幼儿人数与活动室面积决定了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一般来说,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纳量是5~7人,因此在设计活动区时,必须考虑幼儿的人数及活动室可能提供的空间,不能过于拥挤。二、选择适当的活动材料活动区的种类确定下来之后,教师就应去选择、收集适当的活动材料。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材料的性质及其使用方式决定了幼儿能学到哪些方面的经验。一般来说,各活动区都有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材料。积木区:中大型号的积木。需要的话,还可以有一些辅助性的材料,如易拉罐、各种小动物造型等。角色扮演区:各种可以根据需要而变化其用途的服装、道具、家具等。科学区:放大镜、天平、尺子等工具和各种适宜于幼儿探索的材料。操作区:桌面积木、积塑片等各种拼插玩具、串珠、七巧板等各种拼图等。语言区:图书、录放机、故事磁带等。如有可能,也可准备一些小木偶、小幻灯机,另设一个小剧场。美工区:纸、笔、画架、橡皮泥、胶水、剪子、各种空纸盒等制作材料。木工区:锤子、钉子、锯子、各种木条、木块等。但活动区材料的这种稳定性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需要根据幼儿的能力或特殊需要与兴趣加以适当的调整或改变。三、思考各活动区的活动内容与目标区域活动虽然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活动的机会,但并不排斥教师加以巧妙的安排与干预。因此,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和主要任务,思考各区的活动内容和具体目标。每隔一段时间,视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学习情况,删除已达到的目标,代之以更高一些的要求。当然,这必然伴随着材料的相应调整。如何科学的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区域活动是否发挥了它的应有作用关键在于材料,材料是幼儿参与活动的物质基础。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复杂性体现在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还要保证达到教育目标。作为幼教工作者,应怎样科学的投放区域活动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呢?1、围绕教育目标、内容投放活动材料。2、活动材料设计要针对年龄特点。适合中班适合小班适合大班3、投放多用性和开发性的材料。还可以排序、分类……只要开动脑筋思考,材料是随手可得,尤其是身边看不起眼的东西。4、活动区提供的材料要丰富,足够幼儿选择和操作。5、活动材料要具有趣味性。6、活动材料具有层次性。(材料的投放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第二阶段,直接拼凑。第一阶段,提供对应图7、挖掘可以废物利用的材料,多研究开发一些半成品材料或原始材料。8、鼓励幼儿、家长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区域环境创设的依据1.围绕目标创设活动区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因此,活动区域的创设不仅仅是多增设一个区,而更重要的是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区域的大目标明确后,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拟定各区的具体目标。其原则如下:(1)活动区域的活动材料要紧扣目标。根据目标提供操作材料,以便吸引幼儿,使幼儿能自觉、主动地去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幼儿的发展,达到教育目的。(2)同一内容,各年龄班制定的活动目标各不相同如同一科学发现区里的“磁铁”,中班的目标是能发现磁铁和了解磁铁能吸住铁的特征,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大班的目标是能利用磁铁与一些辅助材料制作简单的玩具,培养幼儿的制作能力。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探索愿望,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

(3)活动区域的目标尽可能与正规性活动目标相联系。在制定各活动区域的具体目标时,最好能联系教学活动,使非正规性活动与正规性活动结合起来。当然这种结合必须是自然而不是勉强的,本质而非形式的。2.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提供材料有关研究发现幼儿的竞争性、侵犯性和破坏性行为在空间小、活动材料贫乏的情况下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空间大、活动材料丰富的情况。因此,在活动区域的材料提供上应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做到多层次多侧面,尽量要丰富多彩。(1)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幼儿对新鲜、变化的事物较易产生兴趣。因此,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完成某一教育目标时所设计、提供的材料力求做到角度不同、充分多样,以满足幼儿反复操作的需要。

(2)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知识层次及时变换与之相应的材料。在活动中要让幼儿保持新鲜感,乐于动手动脑,提高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要适应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开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3)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材料。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应及时观察、分析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根据幼儿个体发展差异,为幼儿设计、提供多层次、不同要求的材料,让幼儿量力而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表现能力和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布置区域活动的基本程序一、确定各个活动区的空间位置教师首先要根据各个活动区的特殊需要在现行的活动室空间内为其寻找最佳的位置。如,美工区经常需要水,所以它最好离水源近些。科学区、生物区需要自然光线,而且要便于将活动延伸到户外场地,因此,最好选向阳的一面,并能方便地通往阳台、院子等处。1、动静尽量分开,避免相互干扰。有些区活动量小,需要安静,而有些区则比较热闹,容易喧哗。因此这两类活动区最好离得远些,以满足各自的需要。2、区域之间要有适当的“封闭性”,避免因“界限”不明确而产生消极影响。可以利用各种玩具柜、书架、地毯等现有设备作为各区的分界线或屏障。同时又要考虑各区活动的方便程度。3、活动室内的“交通路线”力求畅通无阻,以避免幼儿在活动时产生拥挤、碰撞等情况。为此,活动室中央和各个门口最好不要设置活动区。4、最好留有一块供集体活动用的场所。当然这个场所不一定非要单独开辟,如果有的活动区能够容纳下所有的幼儿则完全可以代替之。5、避免出现“死角”,即教师视线不能随时看到的地方。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二、逐一布置各个活动区要注意的问题:1、安全问题。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是安全的。如,家具的摆放要牢固、平稳等。2、自理问题。投放的材料应该是幼儿自己就能取到,并放回去的。3、心理气氛问题。应努力为幼儿营造活动所需的心理氛围。如,图书区,就应以安静为主,不要大声说话或喧哗等。规则问题。由于幼儿可能并不熟悉材料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可能会对其安全造成潜在的危险,或因此而起冲突,妨碍其他幼儿的活动,所以在把活动区完全开放之前,应首先让幼儿知道并熟练掌握相关的规则。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区域活动的指导原则区域活动的指导模式区域活动的指导步骤区域活动的指导误区及解决方法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及定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原则1、目标性原则这是区域活动实施中首先考虑的问题。教师要依据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确立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并在区域的创设、材料的提供、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要与目标保持一致。

2、自主性原则这是区域活动性质所决定的。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自由选择区域、选择材料,自由操作、摆弄,活动的时间、次数、速度都让幼儿自已决定,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已的设想,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提高。3、兴趣性原则区域活动的内容、设备、材料都应符合幼儿的要求,满足幼儿的愿望,使幼儿对它们感兴趣,并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4、探索性原则区域活动的环境应该富有童趣,引起幼儿联想,思索;活动的内容应丰富多彩,玩具,材料要多种多样,引发幼儿独立思考和想象勇于探索和创造;教师的指导要避免直接指导,应让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自已操作,探索,思考解决面监的各种问题,积累经验。5、多样性原则:包括区域内容、材料提供、教师指导、援助方法等方面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真正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6、适应性原则幼儿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同的幼儿,其发展状况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必须从幼儿实际出发来决定活动内容和教育要求,要有层次有递进性,以适应幼儿的不同需要,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合适自已的位置,充满自信的活动。7、互动性原则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师通过设置的有关的情景,向幼儿提出教育要求,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幼儿在活动中反应出来的各种情况又可改变老师的情景和指导要求。在活动中教师采用师生同步的指导行为,使孩子觉得老师是他们的伙伴和朋友,共同享受活动的乐趣。因此,活动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活动的效果也会随之提高。活动区活动的指导的一般性的原则和方法:①要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幼儿的需要。②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来弥补幼儿园条件之不足。③要坚持必要的教育管理。④要时刻注意幼儿的活动安全。⑤要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要急于提供答案。⑥要注意发挥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⑦要注意进行个别指导。⑧要进行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以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模式一、区域活动指导模式的目标:我们把区域活动指导模式目标概括为:创设与利用良好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依靠自已的兴趣,能力去感知、思考、探索、尝试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自主、独立、自信、创造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区域活动指导模式的结构

结构是模式的表现形式和核心部分。根据区域活动的性质特点,我们把区域活动指导模式分为以听说表现为主,以动手操作为主,以探索发现为主的三种类型:1、以听说表现为主区域活动的指导模式:(适用于阅读、音乐、美术等区域)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感知,观察援助→展现交流,分享成果①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目的是引起幼儿的内在动机,使幼儿积极地投入多种形式的活动,主动学习。教师的任务是为幼儿创设特定的环境:安静、舒适的活动空间,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如图书,画报,幻灯,录音故事,音乐等)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和愿望。②引导感知,观察援助:区域活动是一种自主性游戏,应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内容,自主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听、说、表达的有关内容,观察捕捉援助的时间,指导幼儿学会初浅的知识和技能。③展现交流,分享成果:通过作品展示,互动交流,分享成功的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可采用故事表演、美术作品的介绍等方法来实现。2、以动手操作为主区域活动的指导模式:(适用于建构,手工制作等区域)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观察引导,鼓励探索→展示作品,交流分享

①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目的同前一模式。但教师的任务是为幼儿提供能满足需要的材料,并设置有关的问题情景,供幼儿观察感知之用。如折纸步骤逐一呈现构建好的积木“飞机”、“汽车”等,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感知、发现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进而自己进行操作探索。②观察引导,鼓励探索: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相关物体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当幼儿操作时发生困难,应及时给予启发或援助,帮助鼓励幼儿获得成功。③展示作品,交流分享:可让幼儿介绍自已探索操作时碰到的困难、作品制作方法的演示等,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坚持性及探索精神。3、以探索发现为主区域活动的指导模式:(适应于科学区,益智区等)

感知讨论,激发兴趣→引导探索,尝试发现→验证交流,迁移应用

以探索发现为主的区域活动指导模式的构建,力度改变以教师讲、示范为主和幼儿听、模仿的被动接受局面,把幼儿推在前面,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体,教师退至幼儿的后面,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分析指导的对象和决定指导的方法,哪些幼儿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以游戏伙伴的身份作隐性的指导,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引发幼儿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①感知讨论,激发兴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目的是让幼儿在感知或讨论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的任务是让幼儿明确感知的目的和任务,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提出一些引起幼儿思考的问题,组织幼儿开展讨论,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引起幼儿探索,思考的兴趣。②引导探索,尝试发现:要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对于幼儿的探索尝试不要多加干涉,要善于等待。因为受能力和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幼儿的尝试、发现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教师要有耐心,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帮助和鼓励。③验证交流,迁移应用:这是探索活动的最后一环,也是提高幼儿迁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可让幼儿将探索尝试的结果进行当众验证演示,也可以启发幼儿把探索发现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应用到新的探索活动中去。通过这样的活动既使幼儿自信心和成功感得到了增强,又使幼儿的探索尝试、迁移应用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区域活动的指导步骤活动区虽然是幼儿自由活动、自主学习的场所,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教师对活动区的活动的积极关注、悉心指导,才能使其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从创设活动区到完全开放活动区,使幼儿达到自由选择、自主活动、自我教育的水平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过渡阶段这是幼儿尚无活动区活动经验的时期,对于该阶段的幼儿来说,活动区是一个新鲜刺激,他们很愿意进入活动区活动,但往往不清楚该怎样做,于是,容易出现到处乱窜的现象。所以,教师一开始就要向幼儿介绍各活动区的内容、材料和使用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起活动规则,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介绍活动区时,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做法:①先介绍,后开放。介绍一个区,开放一个区,以提高活动区的功效,增强有序性。②开始最好以小组教育活动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每位幼儿都能熟悉各区的内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③每天每组只介绍一个活动区。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有助于幼儿很好的领会和掌握。④介绍的同时,就可以给幼儿提供实际练习的机会。二、自主阶段这一阶段,幼儿不再按组进入活动区,而是按各自意愿有序地进入活动区。此时,教师的角色、工作重点、指导方法都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其主要任务:一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根据幼儿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区;二是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可见,这两个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以观察与评估为前提:一方面是对活动区设置情况的观察与评估;另一方面则是对幼儿活动状况的观察与评估。对活动区的观察与评估包括:①各个活动区的使用频率;②活动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③幼儿间的冲突与环境的关系;④事故与环境的关系。对幼儿的观察与评估包括:①幼儿的兴趣;②活动参与情况;③社会交往水平;④认知发展水平;⑤遵守规则情况。实例1、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创设环境,提供充足的材料供幼儿选择。首先为幼儿每人准备进区卡,每个区域插卡的可供六位幼儿插卡进入区域活动,这样既便于教师观察每位幼儿的活动,又让幼儿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能参加到每个区域中去。材料的选择内容服从于教学活动目标,创设开发性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没有完成或延伸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区域来实施。如在区域中,幼儿可以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通过“玩牌”的游戏,既可以排序、依样接画…...又可以找相同的图案、拼图等,既有数学概念的学习,又是拼图能力和讲述能力的培养。其次材料投放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暗示性。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比如在益智区中的数字、圆点、实物,幼儿可以在相同材料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匹配、分合式、连线、用数字列算式、口头编应用题列算式等操作,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三是培养幼儿参加区域活动的兴趣。幼儿在选择区域活动时受材料本身的吸引,不能关注到所有的活动区,我就向大家展示幼儿在各个区域的探索成果,来引起其他幼儿的兴趣。这时老师不失时机的做“广告”,并激励幼儿有更多、更规律的玩法。如在美工区中幼儿展示了自己的捏泥作品,教师可引导幼儿有规律的采用各种颜色,再添上一幅背景图或剪纸作品等,让幼儿向更深层次的开展活动,效果会更好。同时在活动中向幼儿介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幼儿在开放性的区域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并激励幼儿把自己获得成功的办法介绍给大家,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会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后是给幼儿创设一个安静、独立的区域空间。让幼儿专注的投入到自己的探索中去,给幼儿更多的练习、自主学习、探索、积累经验和拓展认知的机会。如我把相对安静、探索的阅读区、探索区、益智区安排在相邻的地方;把动手操作的建构区、美工区安排在一起;把需要用听、讲、唱、敲打、等来完成的音乐区、表演区单独隔开,做到互不干扰,互为方便,让幼儿充满自信的专注在自己的探索上。区域活动指导的误区和对策区域活动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教师是组织区域活动的主导者,但在指导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本文通过对教师指导错误分析,该如何避免这些指导错误,更好地发挥教师指导作用,来满足幼儿的求知愿望。误区一:教师没做到耐心,细心观察,快速给予幼儿指导。情景1:橙橙是个做事较慢,自理能力及体力较差的孩子,找了半天他终于找到自己的区域,但还找不到托盘玩具,教师便帮他找来了印画的托盘玩具,知道他动作慢,也不会印,便握起他的小手教他如何画了。评析:教师没有经过仔细观察就进行强行指导,针对性不强,教师的指导不但没有起到支持,帮助的作用,反而干扰了幼儿的活动,不便于幼儿继续活动,甚至挫伤儿的积极性。误区二:教师强行干涉幼儿活动,剥夺幼儿自主权。情景2:在蒙氏教学当中,莫老师已经教过小朋友几何拼板这个教学玩具,但由于这套教具比较多拼板,又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幼儿基本上不会拼出来,收拾起来又不方便,没等幼儿玩到几分钟,教师就要求幼儿把玩具收起来。幼儿显得很不舍,问为什么啊,教师说这个小朋友还不会玩,快把它收起来。在教师的再次要求下,幼儿闷闷不乐地把教具收起来了。评析: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没有干涉的权利。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指导,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而不至于让幼儿产生不欢的情绪,间接削弱了幼儿探索学习的愿望。误区三:教师指导语言的表面性和随意性。情景3:凯凯在玩小丑叠叠乐的,幼儿并没有根据大小的顺序来叠小丑,而是显得不够专心,也不太想玩的样子,教师走过去说道:“不是这样叠的,你要按照最大的叠起来,不能乱叠啊。”教师站到幼儿旁边,看幼儿慢慢叠,幼儿还是叠不出来。评析:教师的语言及引导性方式不对,并没有进入幼儿的活动思维,没有与幼儿一起参与到玩乐的游戏当中,只站在了大人的角度想问题,这样的方式也激不起幼儿再试试看,从新来一次的愿望。误区四:利用教师权威,进行“高控行”,自问自答的指导。情景4:在蒙氏教学活动当中,很多幼儿在学习插座圆柱体的大小,粗细,高矮的排序,有些幼儿一时掌握不了排序的规律,把顺序给排错了。教师一急之下,说道:“老师说要从最大的找起,给他们从大到小排排队,有些小朋友不够聪明,不够认真找一找,乱给他们排队,这样对不对呢?”接着又意正词严地说:“这是不对的,为什么不认真找,把最大的找出来,而是乱拿呢?希望小朋友认真做事情。”评析: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属于“传统模式”,以讲解传授为中心,重在知识技能的训练。但我们的教育理念应是鼓励幼儿主动学习,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带着孩子走向知识”,加强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熏陶。教师不要低估孩子,要敢于“放手”,给孩子留出思考和探索的时间。误区五:放任自流式,对幼儿发出的邀请视而不见。情景5:铭杰因为觉得自己做的手工很棒,希望与教师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不由自主地大声说:“老师,我做的花好不好啊?”教师简单地回答说:“好。”老师觉得幼儿不应该在教室安静工作的时候大声说话,所以回答得不带感情,也没有走进欣赏幼儿的作品。对于幼儿丰富的情感世界,怎能一个“好”字了得。评析:教师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关注到铭杰的工作过程及结果,漠然后以对,这不仅会丧失教育的良机,而且也会扼杀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及和老师交流的主动性。教师在孩子区域活动时不是什么都不必管,而应积极地关注孩子,及时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以上所述几点,从幼儿教育的对象来看,幼儿的活动主要不是服从目标,而是服从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也就是说,幼儿的学习活动主要是由兴趣和需要维持的,他们还不具备为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来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意识和能力。当前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使幼儿主动、活泼地学习,强调的是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同时也是《新纲要》的精神所在。实施区域活动指导模式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素质,这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关键。在实施区域活动指导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求新求异,创造性地设计和安排区域活动,教师要有自已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随机调控,对区域活动指导模式进行再创造。其次,在运用区域活动指导模式的过程中,要从幼儿园的实际、班级幼儿的实际量力而行。因为任何一种模式既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同时又不是唯一的、绝对的,也就是说指导模式的结构程序是可以变式的。我们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另外,我们对区域活动指导模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还很不完善。愿和广大教师进一步加强学习与探讨,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幼儿教育规律的,可供广大教师借鉴的区域活动指导模式,从而优化区域活动质量,这是我们教研工作的目标。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和定位一、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确把握。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的。也就是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陈鹤琴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物质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区角活动游戏材料,促进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点燃幼儿创新的火花,激励幼儿动手的愿望,养成动手的习惯,掌握动手的技能,体验动手的收获,力求让每项活动成为幼儿发展的契机,让每个角落成为幼儿游戏的乐园,让每面墙成为幼儿展示才能的空间,让每样废旧材料成为幼儿创造的资源,让每簇花草的朋友!在区域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在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节者。”具体活动时东看看,西瞧瞧,走马观花似的,未能致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指导无计划、无目的,比较随意。《新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角活动中,幼儿需要教师的帮助和知道,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待,将教师是“传授者、维持者、调节者”的角色转换为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1、教师是观察者。要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首先要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的活动,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关注、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了解什么是幼儿喜爱玩的,什么是他们不喜欢玩的,然后根据观察所得,考虑教师在哪方面给予帮助,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切忌在幼儿活动时,教师以“导演”的身份控制游戏活动,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标准去要求幼儿。这样会剥夺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打断幼儿活动的思路,造成活动的停顿。应保证幼儿在游戏中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与可能。而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贯彻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和自己觉得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喜欢的活动”,而不致使活动失去“灵魂”。2、教师是参与者。有些教师在区角活动时,较少置身参与孩子们的共同活动,只是象征性地巡视一番,走走过场,不能充分引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其实在区角活动中不但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在了解和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参与活动,以角色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影响带动幼儿的游戏并巧妙地把教师的意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幼儿自身的意愿。在活动中,切忌用“你必须要这样做”等命令式、控制式的指令,企图以自己的意愿去控制幼儿的活动,去抑制幼儿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出现皮亚杰经常说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而应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过程,协调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关系。3、教师是指导者。在用心地观察、适时地参与幼儿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在幼儿需要帮助时,教给幼儿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激发幼儿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教师的指导应有的放矢,而不是没有重点,没有观察作铺垫,在每个区域都是走马观花般地“游导”。恰当的指导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并注意在活动常规、语言交往、知识技能、创新性和坚持性的全方位指导,如此才能有效地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值得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所采取的指导语也不同:小班幼儿年龄小,对语言理解力差,教师在用语言指导时力求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即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对于语言有了一定的发展,理解能力已逐渐增强的中班幼儿傲视应采用启发诱导的语言,多运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孩子们主动参与活动;而对于已有一定理解分析问题能力的大班幼儿,教师在活动中语言的指导要趋于理性,使幼儿能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4、教师是评价者。活动后开展的评价活动是教师指导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的形和内容要反映出教师是否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在评价过程中还要多鼓励幼儿自己的游戏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有针对性的评价,有利于深化活动内容,并为下次游戏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指导、和活动后的评价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促进区角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三、区域活动要体现教师的隐性指导。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在活动区中,如果老师的指导太突出,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有时反而会限制、影响幼儿的活动。比如在指导创造性游戏时,当面对孩子的无所事事,老师此时的适时引导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老师的隐性参与指导要适度,只要达到引发、深入游戏的目的即可,不必长时间参与游戏,尤其是对自主能力强的孩子。而且这种长时间的参与还会影响老师对其他孩子的观察和指导。首先教师要观察区域活动的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其次教师要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习、探索的情况,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中有什么困难等,尊重每位幼儿的想法、做法,给幼儿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三以间接指导为主,以适时指导为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以材料提出问题,来指导幼儿的学习。如幼儿在建构区中,对各种建筑物已驾轻就熟、兴趣下降时,教师要及时投放更多的图片,激发幼儿再次探索学习的激情,在学习探索活动中,幼儿有点疲软时,教师可以假设问题引导幼儿继续去探索、发现:“你再试试看,换个方法也许还会有新的秘密呢”“再试试看还可以拼出什么图案来”等等,激发幼儿继续学习的欲望。当幼儿在探索问题难以继续或缺少材料、发生纠纷时,教师要适时给予支持、帮助,尽量让幼儿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