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转变、赶超战略与科技第二次解放思想的论文_第1页
模式转变、赶超战略与科技第二次解放思想的论文_第2页
模式转变、赶超战略与科技第二次解放思想的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式转变、赶超战略与科技第二次解放思想的论文模式转变、赶超战略与科技第二次解放思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在1978年后30多年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得到了印证。今天,我们处于从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型国家向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产业型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强国转型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尤为重要。持续发展和模式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根据世界经济增长方面的核算专家麦迪逊的计算,中国在公元1700年时的规模占全球总规模的22%,1840年时占32.9%,在农业文明和财富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自工业革命以来,到1949年,由于教育科技落后、对外闭关自守、帝国列强侵略、排斥工业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革命等原因,导致中国在全球的比率下降到了5%。而建国后的30年,由于特殊原因的干扰,我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2~1957年为27.78%,1957~1965年为8.24%,1965~1976年为4.12%。1978年时,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创造的,只占全球总规模的1%。1978年以来的30多年,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9.7%,2010年全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97893亿元,①约合6.04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规模也从1978年占世界总量的1%上升到7%。这30年中,从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左右,上升到改革开放1980~2007年间的45.62%,②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无疑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1665.cOM通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发展质量等四个方面若干指标的计算,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1949年后的30年,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从建国初的21%只推进到了1978年的30%,30年中只推进了9个百分点;到2008年,中国的发展总体上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68.5%,改革开放后30年的现代化推进了38.5%,中国到了工业化,也即现代化的中后期。③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改革开放后,我们国民经济在高速增长,但是增长的;主要是资源和一般劳动的投入。如有关专家计算,1980~2007年间,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4.38%。其中:资本的贡献为44.14%,包含资本积累的贡献19.29%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24.84%;一般劳动力数量的贡献为10.25%。④经济增长45.62%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还是自然资源的投入。何传启教授将现代化分为经典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第二次现代化。与发达国家两次现代化在时间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分界不同的是,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传统工业化为主的第一次现代化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信息、互联网等内容为主的第二次现代化的交替和混合的过程。⑤未来30年,乃至建国100周年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会达到什么样的格局呢?如果没有特殊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果未来30年中,全球除中国以外的经济每年平均增长4%,中国年平均增长7%,那么中国规模将从当前占世界总量的6%上升到13.69%。如果未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0%,到2040年时,中国将会恢复到公元1700年时其经济发展占世界总量1/4的水平,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50年时,中国将恢复到公元1820年时占世界总量1/3的水平。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经过近20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将在21世纪中叶实现伟大的复兴。①然而,上述发展的前景虽然美好,但是发展却受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约束。比如到2040年,城市交通水利等建设需要近3亿亩土地,人口增长和饮食结构变化还需要7亿亩耕地,土地缺口在10亿亩左右;2040年时,水资源供给对需求的缺口仍然在3011亿~1911亿立方米之间;国内用尽2008年探明的铁矿金属储量后,供给的缺口,为400亿吨;如果全球能源产量在2008年的水平上不变,到2040年时,中国按照高中低不同的方案,将分别消费掉全球能源产量的70.5%、56.4%、42.3%。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未来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如果全球能源产量不变,中国的发展和消费模式不变,即使按照发达国家中下消费水平,可能也要消耗掉全球能源总供给量的50%左右。②这里我们不考虑水和空气污染等问题,仅就碳排放来看,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一些专家认为,即使中国保持承诺到2020年单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45%,但如果中国的经济按8%的速度增长,其总排放量仍可能增加一倍。法国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关系研究所〔iddri〕的气候分析专家emmanuelguerin认为,按8%的增长率,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74%。中国200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为72亿吨,到2020年将达到126亿吨。emmanuelguerin认为,为了限制全球变暖不超过2摄氏度范围,世界到2020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应不超过440亿吨。届时,中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将为世界排放量的29%。③因此,面对中国人口众多,土地、矿产、淡水等资源相对缺乏的国情下,以及全球都在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限制碳排放的严峻氛围中,下一步我们不能再走消耗资源和环境的发展道路,那么,依靠什么来持续地推动我们的经济增长呢?在劳动力等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我们要依靠什么来持续获得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呢?毫无疑问,除了发展服务业,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等战略外,主要还是要通过科技进步来解决这些瓶颈问题。未来30年,我们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格局上讲,不仅要提升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还要推动我们国家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护和建设,也要推动我们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还包括推动我们国家和民族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现代化。赶超型科学技术进步战略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我们国家当前在世界科学技术竞争力方面还较为落后的处境来看,以及从我们国家转变发展模式需要科学技术进步来主导来看,就大的思路而言,我们需要追赶和赶超型的科学技术进步战略,通过快速的科学技术进步,将传统技术支撑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世界先进技术支撑的产业结构。总体上讲,就是建设一个科学技术方面跨越式的创新型国家。通过建设创新型国家来实现科学技术赶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关乎全局的重大战略选择。从当前学者们的研究看,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国家。它主要与依靠自身自然资源或者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来增加国家财富,以及主要依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技术的国家相区别。按照现在权威的表述,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4个基本特征:一是科技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科技研发投入占的比例在2%以上;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四是创新产出高。当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那么,中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如何呢?不同的国际学术组织有不同的排名,主要有如下几种:〔1〕排名第20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57个全球最具代表性经济体中,中国内地比上年报告排序下降3位,排名20,得分76.6分。中国台湾地区排名第21位。2009年的报告是根据4个大指标〔经济表现、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及其下属的329多个小指标来进行竞争力评估的。①罗德曼认为,虽然中国经济表现突出,特别是在经济预测与展望上排名世界第一,但中国在增长速度的持续性问题上仍存在问题。首先,中国经济发展基础还有很多瓶颈,比如在科技领域,其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财经教育、人口问题等方面,都排在后面。其次,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有限,像大企业效率、经理人员不足、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等都存在问题。除此之外,中国的金融系统、企业的环保因素、与企业的监管等方面也存在不足。②罗德曼〔2〕排名第27位。2010年9月9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10年至2011年度全球竞争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竞赛中,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科技技力报告〕。中国排名上升两位至27位,在发展中经济体中继续领先。这份〔全球竞争力术进步的马太陷阱。即发达国家依靠其先发优势,科技报告〕的竞争力排行榜以全球竞争力指数为基础,该指数又以12个主要竞争力因素为基础,全面反映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世界各国的竞争力状况,这些因素包括机构、基础科技水平越来越先进,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容易;而发展中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等。①什么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赶超战略呢?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科技水平方面,可分为三类的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包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中等科学技术水平国家和地区,如中国等;低等科学技术水平国家和地区,如孟加拉、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中等或者低等科学技术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采取三种战略思路,一是无为战略,即因生产力水平、财力、教育、人才等方面的限制,无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能接受先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扩散和辐射,并不主动进行科学技术进步方面的努力;二是跟进战略,大多采取拿来外部科学技术主义的态度,自己只进行引进、消化和吸收,以学习和模仿方式为主,不主动进行科学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不以拥有最先进科学技术为目标;三是赶超战略,就是中等或者低等科学技术水平的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了学习和模仿,即引进、消化和吸收外部现成科学技术等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创新和自主再创新而实施跨越式的追赶,在科学技术方面整体赶上,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和重大项目上超过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并构建起促进本国抢夺科学技术制高点的战略路径。执行科学技术赶超型战略,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1.在规定时间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目标。要规定一个长期的时间,在长期的时间中划分出若干个时段。然后在一个长时间的总的赶超目标下,在每个时段均设置出要达到的约束性的阶段性目标。在目标上,有赶上性目标,即某项成熟的技术,我们在什么时间可以攻克其难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超过性目标,即拥有由我们自主创新及知识产权的独占性的科学技术;还要有预备性的目标,即预测发达国家可能在科学技术的某个领域在未来会有什么样的进展,我们应当有什么样的追赶实施预案。2.在科学技术赶超型战略方面,非常关键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度,并且要有跨越式的进步。因为我们本来就处在全球科学技术进步赛跑的后面,在一定的时间内实施科学技术进步赶超战略时,先进国家也在不停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只有积累暴发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加速度,比他们的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还要快,才能实现赶超型战略要求的目标。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竞赛中,发展中国家存在科技技术进步的马太陷阱,即发达国家依靠其先发优势,科技资源越来越向发达国家集中和积累,其科技势力越来越强,科技水平越来越先进,科技技术进步越来越容易;而发展中国家在落后的位置上,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和不利的地位,付出的教育成本随着人才的外流而转为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资源,同时遇到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封锁,凭着自己的科研力量研究出来的成果往往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已经被淘汰或者被更先进的技术所代替。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科学家技术方面越来越落后,越来越弱;发达国家则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强。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马太陷阱。中国未来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显然不可能采取无为战略。那么中国已经跨过了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马太陷阱吗?是采取跟进战略,还是选择赶超战略?这是一个重大的科技进步战略的定位和选择。我们认为,中国应当有信心选择赶超战略。理由如下:一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对外开放,包括引进、吸收和消化技术,在一些重大领域和整体技术水平方面已经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些方面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二是中国30年的国内教育,包括鼓励出国及人才的回流,以及科研院所的培养,形成了世界上人数规模巨大的科技人才积累。三是与人口和国土中小国家和地区不一样的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和国土大国,中国有丰富的用于科技进步的人力资本资源,有规模巨大的消化科学技术应用的市场。四是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反过来推动经济更快速的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和科技加速进步之间会形成良性循环。当然,稍一松懈,也有重新跌入马太陷阱的可能。但是,从当前看,中国已经基本上跨越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科技进步的马太陷阱,并且在科技加速进步、实施赶超战略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实力。五是中国具有低成本研发优势和低成本制造优势,两种优势的结合,为实施科技赶超战略提供广阔的空间。中国人力资源规模巨大,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市场竞争压力倒逼企业更加注重研发和技术,低成本的研发优势将推动技术创新进入新的阶段。技术研发和制造的低成本优势相互结合,促使低要素成本的竞争向低研发成本的竞争转变,必然给技术研发和创新带来丰厚的利润,刺激更大规模的创新。如果将工业化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通过数据的计算和比较,十二五标志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刚刚迈入工业化的后期,即第一次现代化的后期阶段。①今后30年科技工作的中心是什么?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需要深入进行探讨。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在科技工作领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战略思路,确立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形成落实建设创新国家战略的体制与机制,实现中国科技生产力的第三次大解放。赶超战略:以能源技术路线为例能源发展能不能实行赶超战略?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看,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供给毫无疑问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无论是从资源供给看,还是从减少排放考虑,需要进行能源革命,选择新能源。然而,新能源有不同的类型,也有中间过渡技术能源和终极技术能源,如何选择,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问题。1.能源战略应当选择最先进的技术路线首先是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能源技术路线?新能源技术分成三类。一类是传统技术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由此产生二次能源电。第二类是中间过渡技术能源,如动力煤改油,这是过去的内燃机用能源;动力油改电,这是现在汽车用电瓶等技术;还有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第三类是人类需要能源的终极技术能源以太阳能和风能等形成氢组合能源。常规的技术演进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能源替代战略,即先是传统能源,如煤油气所发的二次能源电,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用作车的动力;然后发展技术较为成熟的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替代一部分传统能源;最后到发展终极氢组合能源。赶超战略,就是要提前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等组合能源。从中国的情况看,路径可能是水能发展;煤的二次能源电替代石油和天然气,进行技术研发,将其产业化,并回收投资;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技术研发,并产业化以及投资被回收;最后到终极能源氢组合能源的研发成熟,产业化并替代中间过渡技术能源,以及回收投资,并永续利用。这样在时间的安排上,2010年到2020年,还是主要用传统能源,开始发展中间过渡技术能源,20世纪末期,形成混合能源结构;2020年到2040年或者到2050年,主要发展中间过渡能源产业,替代传统能源,开始发展氢组合能源;最后到2040年或者2050年时再大力发展氢组合能源,让它产业化,替代中间过渡技术能源。这就是循序渐进的能源发展战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采用常规能源技术演进路线,即采取能源发展的跟随战略吗?产业规划中遇到的难题是,如果能源发展采取跟随战略,或者称之为跟进战略,就是跟在发达国家能源技术和产业演进的后面,与他们有一个时间差,他们先研发和发展中间过渡技术能源再产业化,然后他们将技术和产业转移给我们,他们再研发终极技术能源,并将其产业化。他们用终极能源技术和产业替代中间过渡技术能源产业时,我们正处在大量使用中间技术能源的阶段。也就是说,在发达国家可能用终极能源替代中间过渡技术能源后,我们还要运用中间能源过渡一段时间以后再接纳终极能源,别人发展完了我们再跟随。能源跟随战略,有利有弊:利就是研发在先,技术成熟,可以引进、消化,国内也有现成的技术,初始投资和产业化成本相对较低;弊就是,氢组合能源和其他新能源的关系如何处理如液晶替代显像管、数字替代磁带的关系,煤电替代石油和其他受限制新能源毕竟是中间过渡技术。如果氢能源技术成熟很快,中间能源过渡技术产业的投资将会是巨大的损失和浪费。紧接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是:中国在能源技术和产业升级方面有没有可能采取跨越和赶超战略呢?也就是说,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能源技术发展进程,跨越中间过渡技术能源阶段,直接进入终极技术能源阶段。中国与发达国家氢组合能源技术的研发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甚至国内有的研究更加先进和更加实用,并且成本比国外低。那么在解决好关键部位的技术之后,是不是一定要按照能源技术和产业淘汰替代,再淘汰再替代这样一个路径来发展我们的能源呢?紧接着还形成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中国在能源技术和产业类型的选择上为什么不能跨越式发展,为什么不能采取赶超战略?第二,中国为什么还要像黑白电视、彩电、显像管电视、录像机、胶卷等技术一样,非得走引进被淘汰,再引进再被淘汰的老路?第三,中国为什么要作为国外中间过渡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基地,让他们赚回中间过渡能源技术的投入和研发成本,再赚取利润呢?我建议,中国在能源技术方面,没有必要再经过能源的中间过渡技术这一阶段;中国在能源战略选择上,应采取赶超战略,即主攻氢组合能源的战略。发展氢组合能源战略的利不言而喻。比如,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形成的氢燃料,不会形成诸如废弃电瓶等固体污染,氢的碳排放几乎为零,能极大地缓解中国未来碳排放压力。如果是煤二次变电还得排放,煤变成电,电用到电瓶上,电瓶用到车上还得是煤来发电,还得有排污。氢能源如果代替煤,今后矿藏煤加工的附加值比现在用来烧的附加价值要大得多。氢组合能源如果替代煤变电,可以减轻煤的运输压力和运输能源消耗。如果以后国际贸易中有碳关税,我们采用氢组合能源,那么产品的竞争力也比较高。不同能源技术战略选择的背后有利益博弈。传统技术、中间过渡技术和最终技术都有既定的利益,诸如其研发投入的利益,技术偏好的利益,正在运转的不同技术能源厂商的利益,这些利益不可能不影响中国能源技术路线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障碍。比如,一些厂商在动力车的电瓶、动力装置等方面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如果某一天停止其应用和产业化,而改为终级技术能源氢,则研究和投资电瓶车的投资者和厂商,损失将非常巨大。但是,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国家来说,要选择对国家、民族和未来有利的能源发展技术路线。假如国家最终选择走终极能源技术的路线,那么有一些国家过去鼓励过的中间过渡能源技术,甚至已经建设了中间过渡技术能源工厂的,如电瓶、电动车等等,其遭遇的损失,国家应该给予补偿。中国能源技术路线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做到几个避免:第一,避免中国在能源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方面总是跟在发达国家后面;第二,避免中间过渡能源技术投入造成巨大的被替代损失,包括投入成本和退出成本;第三,避免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收回中间过渡能源技术研发投资成本,并赚回利润的场所。2.能源技术应当采取赶超型进步战略在下一个20年中,主要发展中间过渡技术能源,还是中间过渡技术能源与终极技术能源混合发展,还是主要发展终极技术氢组合能源,这是三种不同的模式选择。另外,推动模式也不一样,主导先选择中间过渡技术能源,还是中间过渡技术能源与终极技术能源共同发展;或者两种技术能源发展都试点,这均是不同的推动模式。对此,我们建议:〔1〕由于能源技术战略选择非常重大,希望组织各方中立的专家形成多个背靠背的研究组来论证这个问题。对中间能源技术与终极能源技术的可行性、成本、风险进行评估,得出意见。〔2〕对国内氢能源技术研发、应用等情况进行一次普查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3〕了解世界各国氢能源研究应用的情况,进而考虑能源技术的引进,是引进中间过渡技术还是引进终极技术。另外,建议国家给中间过渡能源技术应用推广和氢组合能源技术应用推广以同样的试点场所。但从长远来看,在政策支持力度上国家应该着力支持终极能源的技术路线。科技领域需要再次解放思想建国后的30年,正规的教育受到冲击,1978年科技领域需要再次解放思想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主要谈话: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同志在科技领域的解放思想和拨乱反正,开启了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现代,使中国从那年起,走上了科学技术现代化之路。如前所述,使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左右,提高到了改革开放30年的46%左右。那么,今天我们科学技术领域,还需要解放思想吗?我们认为是需要的。改革开放30年后,我们到了一个发展的转折期。面向未来,发展面临着两个重大的挑战:〔1〕前30年,我们的经济增长中,资源和环境消耗较大,随着中国经济产出的规模越来越大,资源和环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也越来越紧张。对此,我们还能在传统粗放的发展道路上走下去吗?如果不能,科学技术进步在转变发展模式方面能起什么作用,能起多少作用,是否能满足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实现发展目标的要求?〔2〕如果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在世界各国竞争力排名中列前几位,就需要实施科学技术进步的赶超型战略,也就是科学技术方面要比当前排在前面的国家进步速度还要快一些。对此,我们当前的科学技术进步战略、规划、年度计划、体制机制、政策体系等等能适应这种科技赶超战略吗?面临这样两个严峻挑战,中国科学技术领域需要再次解放思想。那么,在哪些方面解放思想呢?第一,要从按部就班工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思想上要有紧迫感,要有全球科学技术竞争的危机与忧患意识。改革开放30年来,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技部门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然而,需要看到的是,虽然我们可能已经越过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科学技术进步的马太陷阱,但是,发达国家也在不断地推进着他们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稍有松懈,就有可能落在后面,甚至有可能跌入马太陷阱;正是因为发达国家仍然在不停地推进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要从当前竞争力在全球第20位,赶超到前10位以内,甚至前5位以内,即需要我们在条件比发达国家薄弱的起跑线上,必须只争朝夕,必须付出更加艰苦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赶超战略。第二,要从短期科技工作的思维定式上解放出来,确立长远和明确的中国科学技术赶超战略,形成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思路。如果2040年时的战略目标,定在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国家竞争力水平排在世界前五位之内,那么,就必须构建起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思路、约束条件、规划、主要措施、不确定性评估、战略执行、反馈和调整机制等等工作要素。第三,要从科技工作就是完成部门和体系内日常事务的思维定式上解放出来,树立抓关键、抓重点、抓大事的意识。特别是国家层面的科技和一些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要考虑整个国家和地区在实施科技赶超战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