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_第1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2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3页
《故都的秋》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手法;2、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3、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教学重点】1、听读朗读,品味语言;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教学难点】掌握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色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1、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3、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二、题解“故”,就是老,就是历史悠久,年代久远;就是旧,就是繁华落尽,一派荒凉。时值秋天,更给人落寞的意绪、无尽的惆怅。“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表明描写的内容,暗含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三、整体感知1、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的秋?描写了几幅秋景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内容。明确:从3到11自然段。五幅秋景图:小院秋晨(3),秋槐落蕊(4),秋蝉残声(5),秋雨话凉(6-10),秋果奇景(11)。2: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描写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明确: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描写江南之秋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这样就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3、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4、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5、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综上分析,全文思路结构如下: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1)总写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2)小院秋晨(3)秋槐落蕊(4)记叙(五幅秋景图)秋蝉残声(5)故都的秋秋雨话凉(6-10)分写秋果奇景(11)议论:虽国有异,秋感略同;故都之秋,别有深味。(12)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13)总写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14)四、文本赏析我们知道,《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描写景物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才能描绘清楚。但本文的五幅秋景图既没有按时间顺序,也没有按空间顺序来描绘,但我们读上去并不觉得文章很乱,它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1、那么,把这五幅画面连接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明确: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作者在对这些秋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明确:(1)牵牛花:“静着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2)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3)“衰弱”“残声”“啼唱”,从听觉的角度,以动衬静,突出了蝉声的微弱以及环境的静谧。秋天到来,蝉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4)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常常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