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代,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安史之乱)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叙事诗——《石壕吏》,思考诗人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24
唐诗三首第1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石壕吏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精读课文05学习目标01
CONTENTS教学目录初读课文04课堂小结06教材课后习题07必备知识02
CONTENTS教学目录
CONTENTS教学目录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学习目标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因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风沉郁顿挫)。走近作者必备知识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围攻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创作背景必备知识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必记字词字音字形逾(
)
戍(
)老妪(
)
幽咽(
)yúshùyùyè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越过;翻过1投宿逃跑初读课文疏通诗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译文: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前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跑,老妇出门查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多么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文:差役吼叫得多么凶恶!老妇哭得多么悲伤!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防守最近3走上前去说话捎信回来还在吃奶的孙子停止,结束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译文: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已经结束!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离开完整的衣服请你们允许我译文: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是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无法出来见人。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你连夜归营,赶快去投向河阳的兵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饭。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夜深消失,停止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前行的道路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老翁告别。第三部分(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4)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的情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2-3)写老妇诉说遭遇,并以老迈之身应征。划分层次初读课文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人”?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捉人”二字为诗眼。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叙写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分析讨论精读课文2.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句?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顺受的形象,为下文写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3.老妇“致词”是围绕“苦”字来写的,她苦在何处?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老年丧子之苦
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老妇有三苦4.“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泣?你是怎么理解的?诗人没有明说是谁在哭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哭泣的或许是老翁,又或许是寡媳,旧伤添新痛,隐忍苟活;哭泣的也可能是“我”,“我”为这一家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感、担忧。5.“独与老翁别”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独”字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已回到家中。仅一个“独”字,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6.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差役深知壮丁难抓,选择深夜突袭。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平静。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7.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不是。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既忧民又忧国,他支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全诗通过叙述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含蓄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课堂小结课文主旨课堂小结写作特色1.虚实相间,构思奇巧诗歌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只用“吏呼一何怒!”点出其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而明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差役的凶横残暴不言而喻。诗中“暮投石壕村”“听妇前致词”的“我”,是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见证人、旁听者,是诗歌叙事的线索,“我”的出现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2.用语精练,感情深沉全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句句叙事,无抒情议论语,而将深沉的感情融于具体的形象中。诗歌简洁洗练,却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如“老翁逾墙走”一句,透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再现了当时民不聊生的惨况。石壕吏开端——有吏夜捉人高潮——听妇前致词结局——独与老翁别三子亡二子有孙母未去请从吏夜归同情人民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吏——奴妇——哭发展教材课后习题一、这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巧妙构思,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答案见“课堂小结”
二、背诵这首诗。提示:这首诗篇幅比较长,一定要在理清诗歌的结构和层次、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感受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我们今天将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24
唐诗三首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精读课文05学习目标01
CONTENTS教学目录初读课文04课堂小结06教材课后习题07必备知识02
CONTENTS教学目录
CONTENTS教学目录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2.体会诗歌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诗中对环境的精彩描写。3.感受诗人身遭苦难却希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培养爱国爱民的优秀品质。学习目标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杜甫曾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好景不长,到了八月,一场大风把杜甫苦心经营的草堂吹破,茅草被卷走,大雨又至,草堂漏雨如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痛苦的不眠之夜。命运多蹇、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创作背景必备知识文学常识必备知识歌行体歌行体的特点:(1)篇幅可短可长。(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必记字词字音字形怒号(
)
三重茅(
)突兀(
)
沉塘坳(
)俄顷(
)
衾(
)
háo
chónɡàoqǐnɡwùqīn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挂住1大声吼叫多层茅草水势低的地方初读课文疏通诗意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转沉到池塘水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狠心如此2毫无顾忌拄着拐杖喝止不住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3战乱,指安史之乱接近睡相不好破雨点到天亮译文:一会儿,风停了,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孩子睡相不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好,把被里蹬破了。茅屋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是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自从历经安史之乱后,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哪里4遮蔽贫寒的士人安稳高耸的样子译文: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子,广泛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安稳如山。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破败,我受冻而死,也是心满意足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怒号”把秋风拟人化,从听觉上写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卷”字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强劲,生动地写出茅草随风卷起的情态;“三重”既写出了风的猛烈,也写出了茅屋受灾严重。分析讨论精读课文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使用的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细致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写出秋风对茅屋的破坏,流露出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3.“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我”叹息什么?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南村群童幼稚无知,不明自己的痛苦。三叹黎民百姓生活困苦。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极力渲染大雨将至的景象,渲染阴暗、凄苦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凄伤、愁苦的心情。5.“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无干处”写室内漏雨之严重,突出了雨夜室内环境的艰苦。“雨脚如麻”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6.第三段诗哪些词语用得传神?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冷似铁”中“铁”字表明被子很破旧,很冷,很硬,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7.“长夜沾湿何由彻”中“何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何由彻”以反问式的慨叹,表达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急切心情。8.在凄风苦雨、辗转难眠的漫漫长夜,诗人想的是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9.诗歌写诗人的不幸遭遇,仅仅是为了写诗人自己的痛苦吗?诗人的不幸是接二连三的。秋风、群童、破衾、夜雨使得诗人的痛苦逐层加深。而这一切,都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杜甫一家的不幸更是千千万万处于战乱动荡的社会大背景下的老百姓的不幸。所以这首诗写诗人的不幸遭遇,不仅仅是为了写诗人自己的痛苦,其中折射出的是当时黑暗的现实和人民大众的疾苦。10.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示例一: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想的是“大庇天下寒士”,表现了杜甫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示例二:杜甫身居漏雨茅屋,却突发奇想,要“大庇天下寒士”。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所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这是一种饱尝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种忘我的精神、宽广的胸襟,是非常可贵的。这首诗从秋风吹破茅屋开篇,叙述了屋漏难眠、彻夜寒雨的悲惨困境,然后由己及人,想到战乱中的贫寒士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课堂小结课文主旨课堂小结写作特色1.叙事抒情相结合诗歌的前三节以叙事为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秋风破屋的苦况,透露出诗人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第1节通过描写狂风的强劲与无情,表达了诗人的痛苦与焦灼;第2节勾勒出南村顽童公然欺负年迈无力的诗人的情形,诗人喊得唇焦口燥,还是追不回茅草,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第3节写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苦况,“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从深度和广度上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第4节在前三节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情,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画龙点睛,水到渠成。2.语言明白如话本诗明白如话的语言,如脱口而出,无铅华之色,无扭捏之态,无矫饰之音。白描式的勾勒,形象逼真。加之语句参差错落,基本为七言,间之以二言、九言,有助于跌宕起伏的感情的表达,增强了诗的感染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狂风破屋:深秋风号→风卷茅飞→不可复得群童抱茅:公然抱茅→无力阻止→倚杖叹息长夜沾湿:风定天黑→布衾不暖→床头屋漏→长夜难眠期盼广厦:大庇天下寒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板书设计课堂小结一、《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教材课后习题《石壕吏》直接将目光投向底层劳动人民,老妇一家的遭遇就是千千万万底层劳动人民的遭遇,老妇的故事本身就足以令人动容,无需议论和抒情。这样写,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意蕴丰富。另一方面,当前的这场平叛战争,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大敌当前,人民也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所以诗人的内心也是矛盾的,尽管他痛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此时对残暴的统治阶级爪牙的揭露也较为含蓄,这样写更有余味,更令人深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秋雨中的经历,诗人并未停留于对自身不幸境遇的描述,而是推己及人,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不借助议论和抒情,读者是无法感受到的。二、这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答案见“精读课文”
三、背诵这首诗。提示:这首诗篇幅比较长,一定要在理清诗歌的结构和层次、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那《卖炭翁》这首诗是为何事而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24
唐诗三首第3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卖炭翁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精读课文05学习目标01
CONTENTS教学目录初读课文04课堂小结06教材课后习题07必备知识02
CONTENTS教学目录
CONTENTS教学目录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2.学习文章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对比手法。3.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学习目标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曾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并序)》等。走近作者必备知识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诗人写这首诗,就是为了抨击这样的黑暗现实。创作背景必备知识鬓(
)
辗()
敕(
)
系(
)
bìnniǎnchìjì必记字词字音字形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木柴1灰白谋求希望初读课文疏通诗意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灰白,十个手指也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好价格,还希望天更寒冷。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天亮轧着冰冻的车辙困倦,疲乏译文: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的道路中歇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皇帝的命令2轻快的样子握,持挂同“值”,价格吆喝太监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译文:那两个轻快地骑着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掉转车头,吆喝着把牛牵向宫中。一车炭,很多斤,太监差役们硬要拉走,老翁百般吝惜,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一车炭的价钱了。1.诗歌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罪恶、统治者残暴,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分析讨论精读课文卖炭老人辛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和爪牙掠夺。2.诗歌是怎样刻画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烟火色”指脸上的颜色,“苍苍”指耳边鬓发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十分艰辛。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年迈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无限的同情。“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卖炭翁却“愿天寒”,只为将炭卖个好价格,以维持生计。这种极度矛盾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的悲惨境遇。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赶路的辛苦。“辗”这个动词既写出了天气寒冷,车辙已经结了冰,突出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沉重,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辛劳。动作描写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3.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卖炭翁是普通百姓的典型代表,是生活在苦难之中贫困艰辛的劳动者形象。4.诗歌是怎样刻画宦官的人物形象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翩翩”形容轻快的样子,写出了宦官使者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与卖炭翁困苦凄惨的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外貌描写“手把”“口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牵”等动作,刻画了宫使蛮不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秋色中考语文作文
- 移动网络安全防护与加密技术考核试卷
- 矿产勘查样品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考核试卷
- 淀粉在宠物食品的营养配比考核试卷
- 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教材考核试卷
- 客运站服务创新与差异化发展考核试卷
- 烘焙食品销售策略考核试卷
- 社交电商平台的多元化发展与创新模式探索考核试卷
- 无线广播电视传输中的信号传输距离扩展考核试卷
- 教案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1单元检测题
-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课件
- 2024 Roadmap模板 真实项目案例 P PT可编辑 附配套方案【营销干货】
- 温泉度假酒店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文化产业股东权益合作协议书
- 数字华容道+课时2
- 2024年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培训课件
- 小学语文教材的变迁
- 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平台构建方案
- 2024年21起典型火灾案例及消防安全知识专题培训(消防月)
- 2024年个人之间清账协议书模板
- GB/T 36187-2024冷冻鱼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