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比兴与诗体文学(《蒹葭》)_第1页
意象比兴与诗体文学(《蒹葭》)_第2页
意象比兴与诗体文学(《蒹葭》)_第3页
意象比兴与诗体文学(《蒹葭》)_第4页
意象比兴与诗体文学(《蒹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3意象比兴与诗体文学——以《诗经·秦风·蒹葭》为例引子:艺术>审美?自然而然使然而然视域: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风光

韩国庆尚南道咸阳郡上林公园在水一方在水一方秋色秋色秋色艺术视野:蔬菜的意象表达桔多淇(Ju

Duoqi)的《蔬菜博物馆》《自由引导蔬菜》《伏尔加河上的酱黄瓜》《姜人之最后的晚餐》《莱普教授的解剖课》《沉睡的芋头》《豆腐梦》《红薯的呐喊》《韭菜上的凡高》《卷心菜·梦露》《萝纳斯的诞生》《蒙拉豆腐丽莎》《青菜头之死》《土豆上的拿破伦》桔多淇(Ju

Duoqi)桔多淇(Ju

Duoqi)是一位颇具才华与创意的年轻艺术家。在《蔬菜博物馆》系列中,她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了西方大师们的杰作。中国人日常餐桌上常见的蔬菜、粮食如豆腐、白菜、姜、莲藕、胡椒、白薯等,一并被混杂排列起来构成一幅幅蒙太奇式的照片。在《蔬菜博物馆》这一系列作品中,蔬菜们颠覆了他们以往平凡、廉价、不起眼、易腐坏的形象,摇身成为举世瞩目的经典之作。桔多淇以艺术的形式表达着蔬菜的平庸与不凡,她的作品使我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蔬菜的价值。意象化意象化:诗意的感生意象化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诗人通过意象经营来象征、隐喻主体情感。言指表意-意境:象征隐喻意象的三维结构心物:拟容取心(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形神:神用象通(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言意:言授于意(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意象审美心理现象。有一定意义的明白的形象。它使深化的美感有所寄托,把审美中所获得的诗意般的认识相对地固定起来,既脱离个别存在,又是具体可感的,但可感触的意象却隐含在主观想象的世界里,隐隐约约呈现在眼前,就象朦胧的幻象一样,仿佛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经过形象思维的加工,在具有理性内容的想象和联想等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催化中诞生。意象创生的心理步骤意象形态创造的过程,分成互相融贯的四个心理步骤:(一)体验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二)扬弃偶然的形象枝节,吸取能显示本质的形象特征;(三)调动记忆中的经验;(四)融汇创造出与审美对象的特殊性相契合、但又带有新特点的意象形态。意象的审美功能意象形态朦胧虚幻、若隐若现的特性,给审美者的想象创造带来极大便利。人们不必去改变审美对象的客观形态,却尽可以根据对象的基本特性,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审美意象来。罗丹在谈到人体美时说:“人体,由于它的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有时象一朵花,体态的婀娜仿佛花茎,乳房和面容的微笑,发丝的辉煌,宛如花萼的吐放;有时象柔软的长春藤,劲健的摇摆的小树。”意象的分类有引伸性意象,即从某一点出发,按可能有的次序和位置把其它形象细节想象出来所构成的意象,是审美者通过“想象和推测”,“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的结果。意象的分类又有综合性意象,即把许多分散的形象细节按可能有的逻辑结构加以综合所构成的意象。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一诗中,杜甫把分散的四组景物,运用综合性意象创造力使之有机地调和起来,从而想象出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意象的分类还有错觉性意象,即在审美错觉影响下捕捉美的意蕴,重新组合或改造客观对象的细节所形成的意象。“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在审美错觉影响下产生的心理现象。意象的文化特性意象具有积累性和传承性,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被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一再袭用,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如芳草斜阳、梧桐秋雨、断鸿声里、烟波江上等特定地点、时间、景物等,超越了浩渺的时空,成为表达凝聚着我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最基本因素的深沉的离情别绪的典型意象群。唐诗、宋词所创造的辉煌的意象体系,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意象在反复运用中,既会丰富其内蕴,也会产生僵化现象。但传统意象并不因此而消失,只是溶入意象体系的基础,在“无痛苦的死亡”过程中,催促着新鲜的、动人的意象的诞生。“意象”溯源“意象”一词早见于《易传·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象”论诗之先声唐代诗人皎然《诗式》:“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王昌龄《诗格》:“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意象生成的途径有意偶然性感生(有意而偶得)阅读感悟性感生(无意而偶得)心领神会性感生(有意而自得)心物交融象-象外:想象空间-心灵场个体-主体:类型特点-特征化言-言外:普世关切-个性化(吴世常、陈伟等主编,新编美学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意象的剪裁与组联关系诗眼+文心→心物交融→心手双畅意象剪裁:视野+思考力→切入点→以意(生活内容+核心关切+审美趣味)运象(风物+时空+三维透视+感性呈现)→美+情+思(主题延伸+视野拓展+画面感)→典型化(特征+个性+互文)组联关系:俗而不俗/常而非常/和而不同/触类相感→特定的时空交叉→意境营构《诗经·秦风·蒹葭》《诗经·秦风·蒹葭》《秦风·无衣》的启示:军旅题材;粗犷简质的格调;《秦风·蒹葭》的情韵:阴柔风格;企慕情境的创设;“秦风”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赋、比、兴1.赋:朱熹之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把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赋是基本的表现手法,运用最广泛普遍,可叙事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三者中的基础。赋中夹比、或兴起后再用赋,都很常见,三者交错使用。2.比:朱熹之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3.兴:朱熹之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是触物兴词,即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比兴合用,指通过联想、想象来寄寓情感于形象之中的手法,发展为隐喻、象征、意境创造诸手法。“兴”有两种情况:①只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联系并不明显。②兴句与下文有委婉、隐约之联系:或烘托渲染气氛,或比附象征题旨。形成象征暗示关系。钟嵘《诗品·上》从表现艺术感觉入手,言:“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目写物,赋也。……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杭州西溪湿地景观蒹葭泛月蒹葭泛月该景点位于五常港东御田里。明人施万于月夜泛舟西溪,有诗写道:“白露带蒹葭,月光翻在水。恍若御天风,高歌云汉里。”湖北仙桃湖区的芦苇编织蒹葭意象蒹葭意象蒹葭意象蒹葭意象文学层面:或然>已然生活层面:情话>情诗赵孟頫:“我为学士,你为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管夫人:“你侬我侬,忒杀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问题:蒹葭是怎样的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时令转换白露为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白露: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更是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以及酉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9月7日到9日,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礼记》:“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孝纬经》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意象与情感文学意象:自然节令与风物描写。典型情境:隔水相望,可望不可即。写作体验:如何进行语言转换?如何利用意象的组联关系?文字的纹理蒹葭——草本植物(芦苇),秋天(白露),露水在《诗经》中常喻男女关系或婚姻。营造氛围:露水凝为霜,触动抒情主人公思念“伊人”之情。深秋清晨河滨图景烘托怀想“伊人”心情。在水一方——隔水相望。溯洄、溯游——两番模拟,历尽艰难,不计反复。文字的纹理所谓——带有不一定性,是传说?是听说?是幻觉?宛在水中央——追求,梦幻,幻灭。“宛”——似有似无,虚无缥缈。姚际恒《诗经通论》:“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模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清·刘淇《助字辨略·自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问题一:《蒹葭》的情感密码我之独见问题:《蒹葭》的奥秘:为什么一直写蒹葭的茂盛(苍苍、凄凄、采采)?关键词:变与不变写白露,写到了三态(固态、气态、液态)的变化,借白露的三态变化,写难以自持,自伤心事,邂逅难永。从时间维度上写思念:“白露为霜”,季节的变化意味着岁月的变迁;“白露未晞”,黑夜和白天,意味着一天的心路历程;“白露未已”,瞬间即永恒。后面用动作写心理,富有象征意味。在在寻觅,触目皆是对方的影像,是从空间上写感情的强度。关键词:变与不变借蒹葭意象的不变,写对方的影像,念兹在兹,永远那样,散发着青春的活力。那实际上是心灵层面定格的印象,就像是人生初见的高峰体验。“变中不变”,执着难忘。借变写不变,借变的无可逆转,无法自主,写感情的宿命,无以自持。时空场都是感情的磁场。企慕的背后,最打动人的,就在于体现了宿命感。比兴的内在逻辑蒹葭和白露的关系,意味着:看似依存,却原来只是邂逅的幻梦啊。由此生发出无限的企慕和惆怅。这其实就是本体和兴体,内在的逻辑关联。问题二:如何理解“在水一方”?此在与彼岸:这里意味着高山深水。在现实生活里,可能就是无法穿越的年龄、家世、容貌、地位等等的沟壑。当然“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都是关联感情的波澜,试图追寻对方的所自、所在、所往。都是写对方的不知所往。写感情的失落,无所依凭。其实一首好诗,有很多想象的空间,有很多空白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蒹葭》也可以说是一首真挚隽永的朦胧诗。主题一说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主题二说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主题三说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亨、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由于此诗所写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郭沫若译文我昨晚一夜没有睡觉,/清晨往河边去散步。/水边的芦草依然还是清清的,/草上的白露已经凝成秋霜了。/我的爱人明明是站在河的那边,/我想从上渡头去赶他,/路难走又太远了。/我想从下渡头去赶他,/他又好像站在河水的当中一样。/——啊,我所追逐的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