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_第1页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_第2页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_第3页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貌用语中的问候语与人进行交流的第一步就是打招呼,打招呼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礼貌与否。在中英文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也总是使用截然不同的打招呼用语。下面是一些例子:Hi./Hello.Howareyou?/Howdoyoudo?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你好。/您好。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吃了吗?干啥去?你干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在表示单纯的你好。早上好。等最简单的打招呼用语时,两种语言不存在语意差别。但是在一些更接地气的打招呼用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说话者问出的问题非常具体但又不要求听话者作出具体的回答。只是因为人际交往中较之于英语文化多了一个和谐准则。人们倾向于以一种言语的关切来表示和善,热络和对听话者的关心。从而构建出关系紧密,没有距离感的说话氛围。因此,我们不能就字面意思机械翻译,那样反而会破话会话语境,使原本的交际功能丧失。如果我们问一个西方人,Haveyoualreadyate?,照字面理解,他一定会认为说话者要约他去吃饭。从而产生交流障碍。另外,在英语文化中,人们注重隐私,崇尚个人空间,不喜欢家长里短。因此我们打招呼时问:“你在干什么?”“你多大了?”这样的涉及到隐私的问题显然是不够礼貌的。如果问了,说不定还会被对方一句“It’snoneofyourbusiness.”噎倒。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打招呼一定要注意为对方预留出合适的空间,不要寒暄太多。礼貌用语中的告别语作为结束一段见面的结束性语言,人们往往使用一定的告别语。一方面是总结此次见面,有时还表达了对下一次见面的期待,或者对双方的美好祝愿。Goodbye.Bye.Seeyou./Seeyounexttime.Haveaniceday!再回。回见。慢走,不送了啊。有空常来。别送啦,请留步。从这两种表达方式来看,中英文在告别方面的表述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人的告别方式比较简洁。仅仅是表达自己度过了愉快的时光,表示期待下次见面,显得比较短促。而中国人告别用语简直是五花八门。“不好意思,打扰了。”“慢走慢走。”“请留步”“有空常来。”如果要向西方人解释清楚这些用语的语用含义,着实要费功夫。因为从字面来看,“慢走”难道要翻译成“walkslowly”吗?如果要这样翻译,难免会让西方人产生,我难道是小孩子吗,怎么走路快慢你都要管的抵触感。礼貌用语中的称赞语称赞在交际中起到了融洽气愤、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的作用。在称赞过程中,有可能巩固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关系。比如,我们称赞朋友,都可以积极促进友谊。但值得一提的是,称赞过多可能演化成恭维。比如下级恭维上级,谋求利益。这在中国可以说比较常见。但是,西方仿佛是相反的。常常是上级称赞下级,希望他们可以更加努力的工作。Goodjob./Welldone.Lovelydress./Youaresobeautiful.你今天打扮的真美。哪里哪里,还是你看着更年轻漂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强调淡化自我。面对夸赞,总是倾向于稍微贬低自我。从而达到一种平等的地位。这一方面也体现了和谐准则。而西方人面对称赞,总是欣然接受,并表达出对称赞者的感谢。“Thankyou.It’sveryniceofyoutosaythat.”礼貌用语中的答谢语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帮助也是促进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而接受帮助的人也往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感谢。尤其是在英语国家中,这一点相当明显。Thankyousomuch.Notatall.It’smypleasure.过奖了。别客气。这是我该做的。首先从称赞的时机来说,英美国家就要大得多。他们不吝惜向家人、朋友、陌生人表达自己的感谢。甚至是很小的事情,比如指路、让座。而在中国,人们对自己亲近的人比如家人、好朋友是不常表达感谢的。这是由于集体主义下,我们强调人与人关系密切,融洽。答谢则显得客套、生分。其次,在我们收到了赞美时,也倾向于贬低自己,而不会直接答谢。而英美人群由于社会制度,思维方式的差异,更倾向于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价值。因此总的来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更加直接。他们所听即所想,在礼貌用语的表现方面展现出直接、热烈、真诚的特点。他们的思维方式偏向于直线型,因此对于中文中逐字翻译的话语,往往无法理解。如“请慢走”“打扰您了”。等等客气,谦逊的说法。而中国人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和谐、逊、隐匿小我,成就大我。如:“您贵姓?”“鄙人”这两种关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表述。这都使得我们的礼貌用语委婉,多样。为了维护良好的关系,总是倾向于用更隐晦方式表达观点。同时,我们以将自己融入社会为己任,以为社会贡献作为自我价值所在。因此,在说话时总要追求和谐准则。即通过弱化自己来融入周围。这也反映出“儒”家“和”的观点。通过比较,我们并不是要分出孰优孰劣。只是想通过分析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差异,从而对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差异有所理解。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