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散文研究7500字(论文)》_第1页
《萧红散文研究7500字(论文)》_第2页
《萧红散文研究7500字(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萧红散文中的悲剧性目录TOC\o"1-3"\h\u18483引言 318494一、萧红悲剧性的人生 425901(一)感情之路的坎坷 47131(二)新旧文化的碰撞 424911二、女性悲剧在作品中的体现 524238(一)观察角度细腻 67892(二)传递爱与温暖 74424(三)生死对立中的人不如物 720008三、女性悲剧意识的审美表达 85120(一)悲剧意象的苍凉渲染 824953(二)小说结构的“散文化” 87868(三)“诗化”的语言 911739结语 1117398参考文献 12

引言这位女作家有着传奇性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她一生流浪,命运悲惨,爱情道路坎坷,却早早的离开了人世,但她为现代文坛留下了非常多的文学作品,她被称为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洛神”。她就是萧红,我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萧红作品有着独特的女性化笔触与思想深度,她的作品自始至终都隐藏着对社会底层人们的深切关怀和对女性命题的执着[[]祁郁,张晓东.女性“失乐园”——试论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59-162.]。同时,萧红的文学创作深刻的表达了对我国底层女性悲剧命运以及人类命运悲剧的关怀,这些都是导致萧红小说表现出强烈而深刻悲剧意识的关键。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以及《马伯乐》等,另外,萧红的作品不但有女性化的细节和观察,也具有深入和独特的详细描述。这些都可以增加作品的新鲜感,也能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刻的反思。除了小说这种文体之外,她还有一些散文作品,例如,《孤独的生活》和散文诗《沙粒》等。本篇文章以萧红的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萧红小说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祁郁,张晓东.女性“失乐园”——试论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59-162.一、萧红悲剧性的人生(一)感情之路的坎坷1911年,萧红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虽然她出生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但是却没有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相反,由于她的性别,让她自出生那天起就遭到封建文化的毒害,导致她在婚姻、爱情和教育上都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障碍。由于萧红诞生的那天恰好是端午节,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但据说那天被人们称为鬼节。传说那天出生的女孩子会与自己的父母相克,所以被认为是一个坏兆头。这也是萧红家人把她的生日往后推迟三天的原因,从五月初五改成五月初八。亲情的缺失无疑是对萧红造成致命伤害的主要原因,同时她又生性敏感,需要别人的关爱。因此,萧红根据个人经历塑造的女主人公大多都有着相似的共同点,都缺乏亲情的关爱。由于父权和男权的双重压迫,萧红当时生活的非常痛苦,也没有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同时,萧红和表兄的初恋也因为她的出生日期而遭到男方家人的阻挠,她的表兄不久后就在其父亲的安排下和别人结婚了。而萧红也被家人做主和一位地主家庭的儿子订了亲。但是好景不长,她的表兄抑郁而死,这让萧红也陷入了严重的抑郁中。在1926年的秋天,萧红已经高小毕业了。但是她想继续上学接受教育,这是因为学校能够让她获得短暂的快乐。然而,这件事却遭到了签订婚约双方父母的反对。因为封建男权社会很少可以允许女性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他们甚至无知的认为,妇女接受的所有教育内容都必须和男子有关,女人生来就是为男人服务的。但萧红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抗,她利用消极的抵抗、抑郁以及欺骗等方法,最终赢得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在当时,她的未婚夫从师范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哈尔滨的一所小学任教,这也就提供了萧红可以与他进行短暂交往的机会。但萧红在与他的交往过程中发现他抽鸦片,所以萧红就想退了这门亲事,并想到北平接受教育,但这个想法被双方家长否决了。萧红受到当时婚恋自由以及解放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为了能够逃离父母的包办婚姻,她开始与命运抗争,继而离开了“封建的家”,过上了期盼已久的流浪生活。她先后遇到三个比较重要的男性,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他们基本上都处于始乱终弃的结局,她和汪恩甲的孩子,由于汪恩甲的抛弃,她不得不把孩子生下来,送人,开启下一段和萧军的感情,但是在她和端木蕻良交往的时候,又发现肚子里怀了萧军的孩子,所以只能把孩子生下来送人。同时,在她和端木蕻良一起生活的期间,生重病,在她身边照顾她的而是另一个男性,骆宾基,所以说,萧红生命中比较重要的三个男生在最后都弃他而去,这个可以说是萧红生命中最悲情的一段。(二)新旧文化的碰撞“作家自身经历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对其悲剧意识有着深刻的影响。直接经验主要是指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体验,也就是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中收集的个人体验和成长体验。并且直接经验对个人悲剧意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也需要重视个人的间接经验。”[[]张智明,陈珊.女性悲剧的自我体验与情感认同——论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16(4):145-147.]个人的间接经验主要由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构成,同时社会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又是传统文化的基础。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推动了新文化的诞生和培育。不管是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新文化的融入,都影响着创作主体的审美能力和成熟度。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萧红的思想观念和兴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萧红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绘画,现在还继承了“人的文学”这一新时代的文学思想,另外,她还支持人格独立和解放个性的思想。在当时,鲁迅、胡适等人开始详细介绍易卜生,传播他的“个人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想。《新青年》也在1918年6月发行了《易卜生[]张智明,陈珊.女性悲剧的自我体验与情感认同——论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16(4):145-147.从文化影响的角度看,萧红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悲剧意识和形象映射出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思想和新主义,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外部冲突和矛盾。萧红的小说集将“乡村文学”和”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纵向挖掘特定社会结构中存在的群体意识,从不同方向思考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感和文化负担,同时这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人类解放文学在深层次上的传承和创新。另外,萧红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农村,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她的成长背景。二、女性主体色彩浓郁《商市街》中,萧红从她自身生活和经历出发,用一种女性的视角来观察体悟生活,真实地书写了女性的生命体验。特殊的生活经历和自身的性格使萧红变成了一个尤为细腻敏感的人,任何话语都可能激起她敏感脆弱的神经,任何景物都有可能触动她女性的意识。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用她蒲草般的自强和追求自我的执着感染着大家,她的散文不仅仅是一些文字,更是一种指引。阅读《商市街》,恍若在听萧红细细叙说,感受她的脉搏,触摸她细腻柔软的内心,并且再次为她坎坷的经历扼腕叹息,叹服于其真挚感人的文字,致敬她澄澈高贵的灵魂。在萧红饱经摧残的灵魂背后,有她对现实的有力抗争,有她清醒的认识,闪烁着女性对于生命的热爱尊重和对性别公平的渴望,她的文字彰显了她对女性苦难的思索。萧红基于女性性别立场,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眼光观察生活,以敏感灵动的心灵传递爱与温暖,以丰盈的笔触抒发了女性主体意识。(一)观察角度细腻萧红的散文,有着女性的敏感和细致,善于从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碎片中找到深刻的暗示。萧红将观察、捕捉、描绘三个环节进行和谐,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以其细腻敏感的观察力,把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又不甚留意的内容捕捉到自己笔下,以简捷的描写笔法,辅以形象的描写,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萧红的细腻在叙事过程中中也表达得淋漓尽致,许多看似平常的事件,在她笔下总是异常生动有趣。因此萧红的爽朗、真挚和朴实在《商市街》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也存在一个问题,她的叙事散文时常语言不够精炼,稍显芜杂,偶尔还会夹杂地方色彩比较浓厚的词语,显得语言风格比较杂乱,不够统一,后来有明显改善。可以说,积极饱满的生活态度与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的观察力是萧红散文创作的坚实基础。《商市街》中,哈尔滨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生活场景、时代风貌在她笔下真实地再现出来,萧红通过其细腻的观察,以超强的细节描写能力将哈尔滨描绘得格外生动、充分。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春意挂上了树梢》萧红.商市街(散文《春意挂上了树梢》)[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北方的春天不比江南的草长莺飞、花团锦簇,城市里的自然风貌也不具备明显的春日特征,但萧红观察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的一些变化,创造性地捕捉了这些变化,加以细节的描绘,虽然笔墨不多,却把北方春天的生活色彩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此外,萧红对春夜的描写更是细腻到位,声影交融。那在街头快活得意地交游聚会的外国绅士、贵妇、流氓,那被音乐环绕的春夜,那蜷缩在街角的贫民、乞丐,构成了一幅生动真是充满立体感的图景。女性情感特征之一就是关注细节,女性作家也多以擅长细节描写而著称。散文创作也的确离不开细节,散文需要细节来抒发情感,倾诉思想。萧红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来体验生活,抒发感想,无一不是通过细腻的观察,以细节描写的方式呈现出来。精当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底层人物因为一个个细节而丰盈饱满。可以说,细腻感人的细节描写突出了萧红散文的独特气质,角色厚重丰实,情节跌宕起伏。(二)传递爱与温暖萧红的散文讲述的是真实的事件,但她所呈现的这些事件已不再是简单的复述,她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叙事中。所以,读者在《商市街》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事件的本身,更多的是萧红隐藏在文字中的真实情感。而萧红给读者传递的都是她心中不变的爱和温暖。1935年的3月至5月,萧红开始了《商市街》的写作。那个时候,萧红和萧军已经搬到上海,因为鲁迅先生的帮助,萧红开始进入文坛,并一举成名。至此,萧红和萧军两人摆脱了之前在哈尔滨生活时期的贫困,但两人的关系已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已经有了很深的裂痕。这就是为什么萧红在《商市街》中有着对过去甜蜜生活怀念的主要原因所在。所以,虽然《商市街》这部作品的基调是迷茫和孤独的,但仍有爱情中甜蜜恋爱的影子。以《饿》这篇文章为例,萧红独自一人住在小旅馆里,又饿又冷,听着外边的寒风。有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还在寒夜里乞讨,萧红非常同情她们,却不知所措,无可奈何。她一边忍受着饥饿带来的痛苦,一边忍受着道德上的折磨,但她还是会关注那些乞讨的妇女和儿童。《商市街》这部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在讲述生活、描绘现实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表现出萧红内心深处的悲悯,给读者带来一种特别的温暖。事实上,萧红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本质情感并没有脱离当时社会中的小资本主义范畴,同时还有一些模糊和抽象。但其作品和其他人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就算她饱受生活和岁月的摧残,在她的心中还是永远坚信爱和美好,并且她也一直走在追求爱和美好的道路上。当然,萧红也很看重现实,而不是假装一直活在想象的美好里。虽然她在对爱和温暖的渴望中,但也能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的黑暗与丑陋。所以,在她的身上有着一种理性与乐观并存的魅力,而不是一种绝望的悲叹。这种情感之所以能轻易的打动人,是因为它植根于现实的艰辛,但又在现实中有着坚实的基础,同时它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空想的主观猜测,可以说,萧红作品的积极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张燕芳,张霞.生死挣扎:论萧红的悲剧与她小说中的女性悲剧[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21(5):84-87(三)表达女性主体意识《商市街》不仅仅是萧红对过去真实生活的记录,它必然包含着萧红以女性的角度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与体悟。萧红从生活小事入手,在性别、民族与阶级的不同立场对个人的遭遇与现实环境进行了深如思考,通过刻画一些和她自身一样苦苦挣扎在生活底层的贫苦大众,使个人的忧虑和悲剧凝结为时代的悲剧。萧红是一位有着清醒深刻的女性主体意识的作家,《商市街》中时常表露萧红对女性的自爱自尊、自我价值的追求以及对男女平等的渴望。由于个人少时经历,萧红发自内心地厌恶和反感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生都在执着追求女性的独立自强。而且她也一直在经历被男性抛弃、欺骗的遭遇,这些变故无疑加快摧毁了男性群体在她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更使她进一步加强了女性要自尊自爱、追求自我等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商市街》中,萧红笔下的爱人郎华(即萧军)也是一个大男子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朗华常常罔顾悄吟(即萧红)的感受,不在意伤害悄吟的自尊,两人之间的拌嘴吵架也多由此爆发,这些都更加使萧红坚定了从真正意义上去追求男女平等。萧红和萧军二人居住在哈尔滨期间,萧军独自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二人过着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在萧红看来并不是一种享受,她并不满足于这种现状,反而时常感到寂寞、孤独、委屈。她每天静坐在家中,什么也不能做,了无生趣。这一切都让她觉得压抑、折磨,以至于到了怀疑自己价值的地步。萧红觉得自己好比井底之蛙,又如笼中之鸟,视线都被墙体遮挡,连看看窗外的麻雀都是奢望。一向热爱自由渴望呼吸自然新鲜空气的萧红当然不会愿意屈服,此时在她心中房屋的墙体和窗子都成了困住她自由的罪人,她的躁动不安可见一般。因为失去自由,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即使有家也不能派遣萧红内心的孤苦不平,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安宁幸福。在萧红看来,女性应该享有和男性一般能够出去工作的权利,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这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萧红的女性主体意识认为:女性的理性境界应该充满自由平等的尊重与理解,充分实现女性自我价值。三、呈现出小说化结构细读萧红散文,不难发现她采取了一种小说式的表达方式来作为她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注重对话的组织,注重心理的描述,注重细节的呈现,使得萧红的叙事散文接近于小说。”小说创作中为了塑造人物,通常采用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这些小说中的表达方式在萧红的散文中得到了最大化的呈现。《商市街》中各篇散文几乎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叙述,近乎于一部记叙真人真事的小说。如《他去追求职业》一篇中写到郎华外齿谋求工作,冒着风雪赶回来,带回了二十块钱。“这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句话就是此篇的结尾,读者就会带着这样一个悬念开始一篇《来客》的阅读。这似乎与电影片段式的表现方式有点相似,一个故事由一个镜头表现,多个镜头拼在一起就成了整个故事。《商市街》整本散文都是由一个个平常的小故事组成,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萧红在哈尔滨的全部生活记忆。萧红将小说中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带到散文创作中来,使她的散文独具一格,别韵味。(一)采用对话体文学语言一般讲求凝练含蓄和形象化,作为文学语言中的人物语言,又会对语言的个性化提出要求。萧红的散文中既有凝练的语言又不乏富有个性的对话,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对话,拉近了读者与萧红之间的距离,并且还产生一种以对话抒发情感,以对话丰富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商市街》中存在大量的对话。如《欧罗巴旅馆》中的白俄人经理和郎华的一段对话,拍卖家具中收旧货的商人和悄吟的一段对话,还有《雪》中悄吟与郎华二人关于馒头够不够的对话……这些对话不仅内容独特,而且表达方式各有不同,语气不同,腔调不同,无一不体现各自的身份特征、教养人品以及情怀心境。这里详细分析《雪天》这一篇:当他问我时,他和呆人一般,直直的腰也不弯:

“饿了吧?”

我几乎是哭了。我说:“不饿。”为了低头,我的脸几乎接触到他冰凉的脚掌。

他的衣服完全湿透,所以我到马路旁去买馒头。就在光身的木桌上,刷牙缸冒着气,刷牙缸伴着我们把馒头吃完。馒头既然吃完,桌上的铜板也要被吃掉似的。他问我:

“够不够?”

我说:“够了。”我问他:“够不够?”

他也说:“够了。”——《雪天》萧红.商市街(散文《雪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萧军先问萧红馒头够不够吃,萧军体格健硕,然而由于贫困,萧红萧军二人时常忍饥挨饿,甚至某些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因此读者可以想见仅仅凭借两个馒头,萧军是不可能填饱肚子的。这里是一种明知故问的情景。而萧红则先写自己想要把桌上的铜板也吃掉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明白她也没吃饱。萧红却反问萧军够不够,这样一番对话充溢着二人在艰难中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感人深情。《商市街》中的人物对话,既来源于真实生活情境,又经过了自己的精心锤炼,因而具有精炼含蓄又质朴真挚的特征。萧红刻画出的人物常常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揭露出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二)运用线性时间叙事萧红的散文侧重叙事,议论不多,直接感悟丰富,艺术剪裁简洁。她在散文创作中没有写作方式和表达手法的禁忌,这让萧红得以不用遵循一般的创作规则,而是运用一自己感到最舒适最惬意的语言模式和表达方式。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萧红的散文不仅多用对话,而且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商市街》按照线性的时间叙述顺序,构建了萧红萧军二人在哈尔滨两年期间的完整生活,萧红用完整的时间顺序,清晰简捷地交待了这段生活经历的来龙去脉。《商市街》中的四十一篇作品的排列顺序是按照二萧的生活经历顺序排列的。因此,后人尽无法得知萧红在哈尔滨生活的确切时间,但是可以根据《商市街》中各篇的时间关系得到一定启发,找到其中联系。萧红在创作中并没有明确告知在哈尔滨生活的确切时间。在整本书中,除了春夏秋冬这样的季节时令和早晨晚上这样概念式模糊的表达方式外,萧红没有写出任何具体日期,仅在最后一篇文章《最后一个星期天》写完时署上了一九三五年五月十五日表示作品的完成时间。而且这个日期距离萧红萧军二人离开哈尔滨已经近一年了。按照《雪天》、《春意挂上了树梢》、《又是冬天》等几篇文章可以大致推算二萧在哈尔滨大致生活了两年时间。从内容角度看,开篇二人住在欧罗巴旅馆,因为萧军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二人搬到了商市街,生活条件有了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