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水平能力测试试题_第1页
2023年教师水平能力测试试题_第2页
2023年教师水平能力测试试题_第3页
2023年教师水平能力测试试题_第4页
2023年教师水平能力测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承担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的陈述方式的:(C)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与,养成D.解释,完毕,背诵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的是指(D)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D.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A.讲解——接受式B.示范——模仿式C.探究发现式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行的过程是(B)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1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A.学生B.教材C.教师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涉及(C)A.学科学习目的B.一般性发展目的C.学科学习目的和一般性发展目的D.情感目的二,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的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尚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善教学方式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A.档案袋评估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估C.表现展示评估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对的的是(BCD)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故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沉默知识对人类的结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发明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师生关系应当是(ABCD)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B.定向者C.促进者D.定论者7.新课程结构的重要特点(ABC)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D.平均性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涉及(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的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2023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B.全局性C.基础性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重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B.制订课程实行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行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重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性(BCD)A..可操作性B.验证性C.教育性D.探索性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的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估的重要特性有(BCD)A.评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估是不断探索改善的过程三,判断(×)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2.新课程目的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3.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规定和最高规定.(√)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6.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的的活动.四,简答1.新课改的具体目的有哪几项2.课改的重要任务是什么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4.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8.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规定10.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五,论述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解决"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行要点.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四,简答1.新课改的具体目的有哪几项P8答:有六项具体目的,它涉及: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2.课改的重要任务是什么P15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P34-35答案: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提倡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4.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P43答案:(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立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立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动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结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答:一方面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发明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自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故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125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解决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8.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41①一方面,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另一方面,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运用,是学生运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通过教师的实行,抱负中的课程与教师实行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规定P150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规定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连续性.10.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答: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五,论述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P26答:第一,在课程目的的设计上,新增长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的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足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实行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互相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解决"预设与生成"的关系.P50答案要点:一方面,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本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规定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设计上,尽也许地将"三维目的"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也许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毕,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也许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解决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的,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的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干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发明性地学习,又达成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规定.(举例略)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行要点(P67—74)答案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的;(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一)评价的主线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行.(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规定;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测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善计划的拟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新课改组织推动基本思绪:开放、民主、科学。课改的基本方针: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课改的重要特性:设立综合课程。课结调整原则和特性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课改主线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规定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改六大目的: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和关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课程改革实验的重要任务:1、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布各学科课程标准;2、形成教材编写、审订和选用的有效机制;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5、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6、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如何保证新课程有效贯彻?1、要在课程实行前和实行过程中开展高质量的师资培训;2、建立科学的实验方案和评估体系,保证课程实行的有效开展;3、要提供必要的配套措施,避免外部因素的悲观影响;4、把好教材关,建立教材编写出版的科学机制。课程资源: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行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分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课程和课程资源的关系:课程和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介它们毕竟不是一回事,课程资源的外延范围远远大于课程自身的个延范围,它只有通过相应的加工并付诸实行时才干真正进入课程,课程实行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限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限度。校外课程资源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及乡土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1、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2、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墨迹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积极性;3、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墨迹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在激发教师的发明性智慧。新教材的特点:1、新教材注重了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2、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4、新教材为发明性学习留有余地;5、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课程资源的筛选原则:优先性和适应性。教学活动资源的开发途径:1、调查研究学生的爱好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2、拟定学生现有的发展基础和差异;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5、制定参与性的技能清单;6、总结与反思教学活动。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跟踪的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2、审查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入为实现自己目的的过程中可以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3、开发和运用课程实行的各种条件;4、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5、鉴别和运用校外课程资源;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识,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成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其开发重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的,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在充足运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区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很需要价值。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在具体实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足运用本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教材管理制度追求的目的:教材的多样性、选择性和高质量。新的学校评价体系:学校领导班子、制度与管理、教学研究制度。课程实验区应注意:抓重点重实效、重过程促发展、重可行。新课评价变化:1、改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2、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3、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结识。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好处:1、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2、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长作为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3、家校协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家长评价教师是家长应有的权利,也是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4、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学生家长参与评价的原则:1、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2、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爱惜互相了解的机会;3、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4、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指导。教师自评建议:1、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对的的结识,创设具有支持性教师自评氛围;2、帮助教师掌握科学自评方法;3、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4、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师发展改善计划:1、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的术语来描述教师改善的要点;2、拟定改善教师教学和教师素质的指标;3、描述评价教师向改善目的努力的具体方法。教师评价的内容:职业道德、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学设计与实行;交流与反思。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2、直接影响教师重新构建“智力观”;3、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如何建立生评价体系1、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善要点制定改善计划。建立评价学生体系应注意:1、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2、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矛盾。学生评价的内容: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发展性评价的内涵:1、评价的主线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3、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4、评价内容综合化;5、评评价方式多样化;6、评价主体多元化;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课程主人改革应注意:1、要善于从以往的工作中总结经验和教训;2、要关于借鉴和学习别人的经验;3、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动评价改革工作。教育评价工作的突破口:1、前期工作经验;2、最容易操作和见初次的方面;3、热点问题和的矛盾集中的方面。考试改革重点:1、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考试方式方面,提倡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解决方面,规定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提倡改变分数简朴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课程实行评价改革重点: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课程的实行与以展。教师评价改革重点:打破“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作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提倡多元共同参与、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学评改革的重点: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3、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新课程评价的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性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现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课程评价改革理念:立足过程,关注发展新学校教学制度应: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3、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旧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1、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2、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3、以“权”为本,权力至上。现代学习方式特性:积极性、【首要、被动】独立性、【核心、依赖】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学方的重要目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规定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①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规定教师应当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规定教师应当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规定教师应当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师生关系涉及: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体现尊重民主、发展精神。伦理关系要努力: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了的,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发明性得以充足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和性情和灵魂提高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情感关系要努力:1、教师要正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惜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新课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学生是责权主体。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学生的发展。理念的体现意味着: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趣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目中无人”的教学表现为:1、重认知轻情感;2、重教书轻育人。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献),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当重过程;教学应当关注人。新教改的重要任务: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对的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2、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课标的特点: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4、体现评价促进常委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5、为课程实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23年初课标项目申报,2023年5月审议,2023年7月,18种课标实验稿颁布。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大纲性文献,是国家结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规定,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内涵有:是按门类制定的;规定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不涉及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派等具体内容;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成的基本规定。课标的指导作用:重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的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及评价的基本标准。课标与教材的关系: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者必须领略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足体现,课标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依据,教材又是课标的最重要载体;2、义教课标应适应普及义教的规定,让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成;3、教材是对课程的一次再发明、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查课标的合理性,一是教材编写可检查课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二是通过使用教材为断检查完善教材和课标。“大纲”改“课标”的因素:由于旧大纲有以下弊端:目的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规定;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规定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少弹性和选择性。而新课标体现了:1、从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2、课程目的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行过程;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课标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的、内容标准、实行建议、附录等各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任务:1、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2、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3、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因素:由于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的提出新的挑战,特别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规定,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与读写算并列,作为基础教育应培养的学生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新劳技教育的特点: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立;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的体系;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确立了旨在促进学习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区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目的: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别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爱好与专长。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内容:服务社区、走进社会、爱惜环境、关爱别人、善待自己。为什么要设立"研究性学习"课程:1、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性,往往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狭隘视野,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属于经验课程的范畴,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面向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强调操作与体验,强调综合运用学生的所有知识;2、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手段的、辅导的性质,往往服从于学生掌握系统学科知识的需要,而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把研究性学习自身视为直接目的,它强调学生需要的优先性,强调对学生独特经验的尊重,强调学生从自己的立场与世界交互作用出发,建构自己的意义。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在联系:两者都强调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两者的终极目的都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尽管直接目的有别。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归纳、整合、开拓、提高;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则可从学科领域细化、深化生活中的主题。两种“研究发性学习的关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从人的发展而言,这两中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结识活动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课改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说“接受性学习不好”,南昌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它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足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助于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综合实践订须遵循的原则:1、对的解决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解决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的、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行四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和实行有机整合起来。课题展开阶段的组织方式: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合作探究、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跨学校合作探究、跨地区合作探究等。综合实践课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课的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综合实践课与各学科的联系:它们形成有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既有其相对而言的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1、学科领域的知识也许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高;2、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3、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打通进行。、实行综合课程就注意:1、知识琐碎化问题;2、教师知识和经验问题;3、管理的问题。新课程分科课程特点:1、在目的上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2、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分科课程的优点:1、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是学生简捷有效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2、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分科课程的缺陷: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的思维广度。如何在实践层面上贯彻课程结构的均衡性:1、要认可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2、要认可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行课程目的的必然规定;3、要认可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2、设立综合课程;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型:属性分: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组织方式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实行规定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高度科学文化和人文素养的人的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的问题解决;二是具有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对的的价值观。时代发展的特性: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国际竞争空前剧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新课程的特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新基教课程体系: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被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良好的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十六大)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一、依法执教。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树立新的课程观,实行素质教育;自觉参与政治学习活动;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学校;遵纪守法,为人师表。二、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自觉维护学校利益,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工作时间里不干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不迟到早退;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注意减轻学生过重承担。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惜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规定,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积极、健康发展。四、严谨治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在职进修,树立优良学风,该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坚持因村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五、团结协作。弘扬关心别人、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同事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维护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六、尊重家长。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经常与家长沟通,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树立为学生、家长服务的思想,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讲究沟通艺术,不谴责、指责学生家长。七、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不搞不正之风,不搞小团伙、小集团;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成为学生的表率,自觉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八、廉洁从教。坚守崇高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运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九、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乐于承担学校分派的各项工作,并认真完毕。十、积极参与有益扩大学校影响,有利学校声誉与形象的社会活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23年修订)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惜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行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五、为人师表。坚守崇高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运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敢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12、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师爱?13、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14、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个材料:老师说“这个问题我都讲几遍了,你们还没听懂?”另一个老师说“我讲的同学都听明白了吗?”)15、有个学生总是犯错误,有一次他又把学生的杯子打坏了,老师把向他爸爸告状,当老师走时听到他父亲的谴责和孩子说:“我看到杯子里有蚂蚁,我怕同学把蚂蚁喝到肚子里了”。问假如你是这个老师,你应当怎么做?这个案例对你教育学生有什么启示?16、有个班级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运动会,可有些学生体育成绩不好,可学生热情很高,最后老师只好让没参与其他项目的学生进行接力。学生的情绪都很好。讨论“成长在前,成绩在后”的理解?实践中如何关注学生成长?17、(22分)“轻承担高质量”是2008年教育的主题。(1)讨论“承担与质量的关系”?导致学生承担过重的因素有哪些?(2)在教学实践中,你们学校轻承担,高质量的途径有哪些?对于这样的考试题目,我认为还是可以的,只要是老师,都会有话可说,只但是不知道判卷的标准是怎么样的?尚有是否认真判卷?一、判断题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错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应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对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取者。这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观。错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对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错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重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错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干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错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10、在新课程推动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行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对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对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二、单项选择题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立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立,每周平均_课时。A?B?A、必修33B、必修11C、选修33D、选修34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主线目的是A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相应的课程是A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必修课程D、综合课程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立重要性的结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可以填补单一国家课程的局限性B、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C、可以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足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本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重要说明新教材C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④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重要条件是D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三、多项选择题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C、有助于学生的发展D、有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2、实行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提倡的重要观点有ABCD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B、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3、综合实践活动重要涉及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B、课外爱好小组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绪,它具体表现在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C、提倡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6、校外课程资源重要涉及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运用网络资源A、有助于开阔学习思绪,拓宽知识面;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C、可以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D、有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四、简答题1、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这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这里,“关注人”的含义是什么?2、请简要谈谈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当如何重建,才干符合素质教育的规定,才干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答: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发现其存在的弊端有: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教管理;第二,以“拿”为本,形式主义泛滥;第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可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重建。重建的学科管理制度要致力于: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使教学研究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使广大广大教师学生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上,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发明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规定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考评的组织实行上,杜绝一切形式主义,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教主义,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3、在语文课上,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提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规定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规定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快乐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请问: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对的?为什么?答: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对的的。其因素是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一方面,该教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的独特性。第四,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五、分析说明题1、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数学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合法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忽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厉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恳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如何做?答:本人认为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由于他的做法违反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他的做法的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朴的方法进行教育,应当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并帮助他指出他在学习上的努力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教导主任做法的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有所有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并且体验着所有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假如我是张主任,我一不会这样做,发现了王林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与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局限性,提出努力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此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2、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由于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