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11《核舟记》第2课时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11《核舟记》第2课时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11《核舟记》第2课时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11《核舟记》第2课时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11《核舟记》第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精读课文02积累拓展04

教材课后习题05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情回顾01课堂小结0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这节课我们深入理解文章。学情回顾分析讨论精读课文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印证了“奇巧”二字?阅读第一部分雕刻材料的微小雕刻内容的丰富雕刻者构思精巧,技术高超(1)径寸(2)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1.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核舟?阅读第二部分船舱船头船尾2.作者在介绍船头时,用了一系列方位词,请找出来,想一想这些方位词有何作用?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用“中”“右”“左”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后用“左”“右”描绘苏、黄的姿态、神情和动作,表现二人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时的神情。进一步显示了王叔远雕刻刀法的奇巧,也表明了作者观察之细腻,描写之逼真。3.船头三人各有何特点?苏轼和黄庭坚陶醉在书画长卷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表现出豁达放旷的胸怀,其中苏轼表现出长者的慈爱,黄庭坚表现得心有所悟又自由自在。佛印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放浪形骸,洒脱不群。4.作者描述的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这样写?①两个“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专注听“茶声”。但营造了一个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②再加上舟楫的“横卧”,更加展现出一种有楫等同无楫、有舟子等同无舟子的放任自流的情形。③这样写,是为了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景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5.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主题为“大苏泛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上雕刻的人、物进行了分类统计。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进行的。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刻有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核舟视觉上的“主体”。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介绍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主体”已经明了,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而苏东坡、黄鲁直、佛印是主要人物,所以先介绍。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所以后描写。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逻辑顺序。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阅读第三部分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整体探究核舟的设计是如何体现雕刻家的艺术构想的?(1)苏轼游赤壁,大部分时间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雕刻家利用桃核“修狭”宜于刻成舟形的特点,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形成了“泛舟”的主题。(2)以“峨冠而多髯”表现主角苏东坡。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中都没有指明同游者,雕刻家以自己的想象,艺术地在作品中加上了苏轼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并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为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位置,就突出了雕刻作品的主体部分。(3)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雕刻家巧妙地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刻上《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大胆的艺术创造,更好地体现了作品“大苏泛赤壁”的主题。(4)精心设计“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两个舟子都很悠闲,给观赏者带来江上泛舟的实感。(5)佛印“矫首昂视”,使人感到他似乎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一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使人感到江上确有徐徐吹来的“清风”,这就把“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展示了出来。本文通过对王叔远所刻核舟“大苏泛赤壁”的细致描绘,表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课文主旨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课堂小结苏轼(中)鲁直(左)佛印(右)——绝类弥勒核舟记总说——由奇巧人王叔远引出核舟由来及主题船舱——箬篷、小窗、雕栏、对联分说船头船尾共阅手卷总说——总计核舟“容量”,再叹技艺“灵怪”船背右舟子作啸呼状楫(中)左舟子视端容寂题名色墨篆章色丹技艺精湛

构思巧妙积累拓展

古人的座次尊卑我国古代人们十分重视座次,将座次作为区别尊卑的重要标志。在封建官场中,人们是以官阶大小来分座次的,而座次的尊卑则是通过方向来表示的。如皇帝与群臣聚会,最尊贵的皇帝座位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帝叫作“南面”,而把称臣叫作“北面”。大臣们一般面向北而坐,按官位高低从东往西排列。这样,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这便是古代“右为上”的道理。一、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教材课后习题①善于在小中寓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如船体“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长曾不盈寸”,却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和篆字图章共三十四个字,可见雕刻技艺的精湛。②善于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核舟上共雕刻了五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现。苏轼是黄庭坚的前辈,所以他是“左手抚鲁直背”;黄庭坚是苏轼门生兼友人,所以与苏轼共处时,他是心有所悟又自由自在,表现出来的是“如有所语”。佛印是僧人,洒脱不群。两个舟子,动静相宜,互为补充,富有情趣。③于精细微小处展现刀笔之神与“象”外之韵。如八扇窗是“左右各四”,既有数量之美,又有对称之韵。雕刻着花纹的栏杆也是对称的。窗上的对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内容相对。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讨论的答案详见本课课件说明顺序见“板书设计”。三、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试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为了说明雕刻之能,先说尺寸之短——“径寸之木”,而后再说“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再进一步总结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就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了。这样先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微雕艺术之高明,再以“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后文对核舟的具体介绍。(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话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见核舟确实很小;因未经准确测量,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可见作者用语很有分寸感。(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的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写面部,后写举止,重点在表现其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写举止,后写面容,重点在表现其面容。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出。四、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看看不同在哪里。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翻译详见本课课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