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4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4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4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4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皇权不稳。②明初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③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3)影响①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被废除。②皇帝集决策权和行政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的设立(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过程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③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内阁地位日益提高。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易错辨析]宰相、内阁首辅、军机大臣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备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易错提醒]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近代内阁中国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2)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3)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2.建立(1)时间:雍正帝时。(2)原因:办理西北军务。(3)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3.影响(1)提高了行政效率。(2)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数字助记]用“一废二设三极端”概括明清政治[教材断点补遗]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土司即少数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主题一内阁和军机处史料一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神宗实录》卷解读史料一反映了明朝内阁的特点。此史料表明阁臣仅限顾问的职责,不具宰相之权,一旦威胁到皇权,还会招来灾祸,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史料二雍正年间,①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②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解读史料二叙述了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①反映了军机处设立的背景。②反映了军机处便于皇帝控制。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说明内阁有何特点?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概括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和影响。答案(1)特点:内阁大臣只是皇帝顾问,不具备宰相的职权。实质问题: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①背景: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皇权;对西北用兵,需严守军事秘密。②影响:军机处便于皇帝控制,强化了皇权,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对明朝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强化皇权的认识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后来设置的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2.清朝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皇帝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3.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主题二明清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极端,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2)消极作用: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2023年T28,清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僵化(内阁依样画葫芦)T29,古代中国专制政治发展特征(趋势)2023年(卷Ⅱ)T4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023年(卷Ⅱ)T27,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卷Ⅱ)T40,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2023年——2023年(乙卷)T27,明代地方行政管理1.(2023·全国乙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不论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排除C;明朝时,地方权力分散,难以与中央政府形成对立,排除D。2.(2023·课标全国卷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明代废丞相、设内阁以及后期内阁地位的上升,内阁首辅可以操纵朝政等都是皇帝意志的反映,是皇帝权力的延伸,是君主集权加强的表现,所以正确选项为B项,A项亦可排除。C、D两项并不符合明代史实,故可排除。3.(2023·课标全国,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的特征。A项表达不确切,中央集权制、思想大一统等都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D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古代中国专制程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4.(2023·海南高考)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答案B解析我国古代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说明朱元璋在明初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故B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为治国的根本,故C项错误;“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5.(2023·广东文综)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注意把握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充当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秦朝御史大夫、汉朝丞相和唐朝六部尚书的权力都来自于制度而非与皇帝的私人关系,故排除A、B、C三项。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故选D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3·江门质检)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A.秦始皇 B.唐太宗C.宋太祖 D.明太祖答案D解析结合史实可知,秦朝、唐朝、宋朝都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但也采取不同方式限制和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体现出“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平衡”,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使皇权强化,故体现出打破这一规则,选择D项符合题意。2.(2023·武汉质检)“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B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官员晋升相对容易,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信息可知,明朝初年对中枢机构的设置进行调整,即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选拔趋向严格,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3.(2023·菏泽一模)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1.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2.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3.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4.受制于司礼监太监,矛盾深刻A.唐朝尚书省 B.元朝中书省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答案C解析唐朝尚书省、元朝中书省均是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根据材料“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故A、B两项错误;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形成时间较长,且与六部、司礼监等矛盾重重,故C项正确;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特有的机构,故D项错误。4.(2023·兰州三模)“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阻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答案B解析六部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中“部权尽归内阁”说明内阁权力逐渐强化,故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皇权是逐渐加强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内阁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5.“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这说明当时的内阁()A.是国家主要决策结构B.成为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C.成为位高权重的事实上的宰相D.属于皇帝的参谋、秘书机构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可知内阁不是国家的决策机构亦不是国家的正式行政机构,故A、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就已经废除丞相,而且内阁成员仅备皇帝顾问,不置官属,所以地位并不高,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可知内阁属于皇帝的参谋、秘书机构,故D项正确。6.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可知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内阁都一定程度上对皇帝有所约束,故B项正确。7.(2023·凉山质检)历史学家钱穆以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设立枢密院④清朝设置军机处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九品中正制导致豪强实力壮大,不利于皇权的加强,故①错误;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故②正确;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枢密院管理军事,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③正确;军机处进一步加强皇权,使之达到顶峰,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8.(2023·淄博期末)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但不乏与之相悖的特殊现象,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C.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答案D解析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与“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符,故A、B、C项错误;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力,由此可见与“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违背,故D项正确。9.(2023·潍坊联考)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一、起草谕旨二、备充顾问三、议决政务四、审议文件和案件五、荐举官员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起草谕旨、备充顾问”等信息可判定考查的主题是清代军机处的职能,故D项符合题意,而其他三个备选项内容分别是汉代、唐代、明代的历史现象。10.(2023·西宁二模)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A.极具机密性 B.参与军政决策C.办事效率高 D.办理军政要务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极具机密性,故A项正确;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但只跪受笔录,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办事效率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着重强调军机处办理军政要务的职责,故D项错误。11.(2023·贵阳高三模拟)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从中可看出清廷军机处的“廷寄”制度()A.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军权B.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兵部办事效率C.成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D.便于皇帝控制全国军政大权答案D解析材料无法体现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军权,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军机处“廷寄”制度,并未体现提高兵部办事效率,故B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立成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而非材料所述的“廷寄”制度,故C项错误;据材料“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和“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可知“廷寄”制度便于皇帝控制全国军政大权,故D项正确。12.《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答案B解析史官记录皇帝言行并传之后世,对皇帝日常行为有一定约束作用,但到后来皇帝干涉《起居注》的编撰甚至停止编撰,说明史官对皇帝的制约逐渐消失,皇权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23·湖北百校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皆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答出两点即可)(2)原因: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