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篇_第1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篇_第2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篇_第3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篇_第4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品尝本文简洁,精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学问。

驾驭说明文的几种说明依次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酷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打算: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沟通,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观赏图片1观赏图片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在告知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觉。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

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倾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老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化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行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高校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高校地学系主任、中央探讨院气象探讨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高校校长,在抗日斗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高校办成了全国闻名的综合性高校,在中国高等教化史上写下了刺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探讨》、《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沟通:(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探讨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朗读1段,品尝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爱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立春过后,大地慢慢从沉睡中醒悟过来。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燥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无影无踪。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打算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五.摩拳檫掌:观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漂亮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驾驭它们的词义;积累“无影无踪、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学问,丰富学生的科学学问。

实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根据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实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依次,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精确严谨、生动美丽的特点,增加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酷爱科学探究科学奇妙的志趣,培育他们注意视察、讲究实证的科学看法。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依次,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精确严谨、生动美丽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依次,并探究这样支配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依次;探究局部说明依次,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得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的语言”。也有“语言”吗?它告知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的语言”的说明文《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老师提示须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孕育(yùn)簌簌(sù)

载途(zi)连翘(qiáo)萌生(méng)

农谚(yàn)纬度(wi)悬殊(xuánshū)

侵害(qīn)竺可桢(zhúzhēn)

草长莺飞(yīng)无影无踪(nì)

多音字:

载zi(登载)(转载)(一年半载)

zài(载重)(载人)

翘qiáo(连翘)

qiào(翘起来)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依据要求,快速精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探讨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探讨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简单驾驭,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支配播种日期;支配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开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也许是第(4)题。老师可提示学生留意一些标记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记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依次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其次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探讨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依次,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依次。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探讨的对象,然后以详细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终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纳的说明依次有三种,时间依次、空间依次、逻辑依次。逻辑依次也就是事理依次,如由一般到特别,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洁到困难。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亲密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其次部分对此作详细阐释,第三部分是其次部分的进一步深化,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纳逻辑依次,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学问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依次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依次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支配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索,同桌之间沟通。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根据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终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依次。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其次”“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楚,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学问。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精确严谨、生动美丽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长,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学问。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精确严谨、生动美丽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老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留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支配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详细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老师应以激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慢慢从沉睡中醒悟过来。”采纳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醒悟”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呈现了“醒悟”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溶化,草木萌发”,“萌”字精确地反映了草木起先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慢慢变黄”,“慢慢”准确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慢慢从沉睡中醒悟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打算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似乎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似乎在示意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起先唱歌……”。好像有人的思想感情,好像都在为农夫操劳,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改变规律和气候的亲密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剧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老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爱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老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学问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精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加劝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爱好,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凝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家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安逸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特别辉煌。”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获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擅长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觉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老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视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三、延长拓展,转化课堂学问

1.老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学问。

“清明前,开秧田”是依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依据物候现象支配“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依据云彩的形态预料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报晴天到”依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料天气状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依据物候现象预料天气状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学问。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学问,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季节巡游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觉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不自胜,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白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好玩味。全文采纳逻辑依次说明,思路清楚明白: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说明——追究因果关系——阐述探讨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相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知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酷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举一个你熟识的“人类挚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利用课余时间视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视察日记。

2.假如有机会视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觉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向日葵向日之谜。

植物学家发觉,葵花盘的背后有一种对光的辨析实力特殊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喜阴不喜阳,为了避开受到光的照耀,就使花盘的正面不断地改换方向,恒久跟着太阳转。

二、实践活动

1.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农田地头,向农夫伯伯请教他们熟知的物候学问,丰富他们的科学学问。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学问试着分析一下。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精确、生动美丽的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精确、生动美丽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翘尾巴()观测()道观()差异()差遣()差劲()参差()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萌发(翩然()孕育()簌簌()无影无踪()风雪载途()衰草连天()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人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日我们不是去领会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奇妙,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学问的说明文。

(二)相识作者,检查预习状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画出自己喜爱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索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学问的?

(五)合作沟通,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依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起先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精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精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加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加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教后感

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依次,。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了解物候学问,激发学生酷爱科学、探究科学奇妙的志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学问。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研讨4-12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依据老师提出的思索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探讨,沟通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相互评议,老师适时点拨,最终归纳小结。

(一)自学思索题:(投影)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

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白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依次排列的?能否打乱依次?为什么?

4.探讨物候学有何意义?

(二)再次朗读6-10段,思索:

(1)物候现象的确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依次介绍物候现象的确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3)第10段中,“依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三)老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纳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会学”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觉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休戚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说明。)

八年级语文学案

16.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精确、生动美丽的特点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精确、生动美丽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翘尾巴()观测()道观()差异()差遣()差劲()参差()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萌发(翩然()孕育()簌簌()无影无踪()风雪载途()衰草连天()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相识作者,检查预习状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的精确流利,画出自己喜爱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索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学问的?

(五)合作沟通,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依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起先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精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依次,。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了解物候学问,激发学生酷爱科学、探究科学奇妙的志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学问。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内容,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研讨4-12段

(一)自学思索题:(投影)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

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白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依次排列的?能否打乱依次?为什么?

4.探讨物候学有何意义?

(二)再次朗读6-10段,思索:

(1)物候现象的确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依次介绍物候现象的确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3)第10段中,“依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觉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休戚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说明。)

四巩固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字留意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雪溶化(róng)孕育(yùn)翩然归来(piān)农谚(yán)

B.簌簌落下(shù)了解(jiě)无影无踪(nì)纬度(wěi)

C.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o)层峦叠嶂(zhàng)弋阳(yì)

D.风雪载途(zhài)隧道(suì)头晕目眩(xuàn)窥见(kuī)

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

(1)A.百感交急B.斤斤计较C.满院狼藉D.昂首阔步()()

(2)A.得心应手B.迫不急待C.原形毕露D.令人喷饭()()

(3)A.在所不昔B.谈笑风声C.难能珍贵D.记忆犹新()()

(4)A.哭笑不得B.以物谕人C.入木三分D.花团锦族()()

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运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困难()得多,

()的多。

A.灵验B.灵敏C.敏捷D.灵活

(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视察B.观测C.预料D.观望

(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之谜,()了这些重大历史事务发生的时间。

A.确定B.制定C.确定D.确定

(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的力气,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A.神圣B.奇妙C.神异D.神奇

4.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柔,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依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确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5.下列句子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觉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很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B①③⑤④②⑥C②⑥⑤③④①D①⑤③④②⑥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根据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依次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7.下面是一则广告,有人对其中六处提出修改看法,这些看法分成四组,最恰当的一组是()这个工厂经工程技术人员细心探讨设计,推出新产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观,瓷面光滑,色调艳丽,质量稳定,经久耐用等特点,适应中、高档宾馆、饭店及现代住宅志向卫生洁具。

(1)“经久”改为“坚实”(2)“洁具”改为“用具”(3)“适应”改为“宜作(4)“志向”前加“的”字(5)“卫生”前加“的”字(6)“新产品”后加破折号

A、(1)(4)(6)B、(1)(2)(6)C、(2)(3)(4)D、(3)(5)(6)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

“画人画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筹”,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日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

A.,,《》。B.。;“”。C.,;《》?D.。,“”?(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留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支配农事。杏花开了,就似乎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似乎在示意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起先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1)说明“据以支配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分。()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

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确定农事的支配。

D.要留意视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依次是()

A.时间依次B.空间依次C.逻辑依次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慢慢地沉睡中_______(A.醒悟B.醒悟;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接连;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燥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无影无踪。到

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打算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留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支配农事。杏花开了,就似乎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似乎在示意要赶快种谷子布

谷鸟起先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说明词语:

无影无踪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改变;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改变。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三、课外阅读

气候的威力(节选)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干脆、最常常的对手则是变化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恳求,又敬畏;既感谢,又恐惊,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事实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究竟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遇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经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威逼。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所终。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觉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干脆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101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

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逼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寒冷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化莫测上,经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打算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终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限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

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许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依据自己驾驭的气候方面的学问,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详细,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纳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纳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试依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依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四.实力提高

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色调是迷人的。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

妙的图画。当你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对大自然的斑斓色调欣喜感叹之际,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而当夜幕驾临 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这其中很有一番道理呢!

大自然的这些色调都与太阳光有关。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亮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单色光,而汲取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确定的。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绿叶只反射绿光,看上去呈绿色;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汲取,因此是白色的;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汲取。当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汲取,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亮的。水晶和水晶般的冰都是这样。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的光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当阳光通过地球四周的大气层时,其他波长较长的光,不受大气中的碳粒、尘埃、水蒸气的影响,而蓝色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望见天空是蓝的。

日落以后,物体没有阳光可反射,大自然就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了。

1.这篇短文围绕中心,主要从哪三方面来说明?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2.天空呈现蓝色的缘由是(不得超过20个字):

3.给这则短文拟一个小标题(不得超过10个字):________

16课《大自然的语言>>答案第一课时(四)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

素、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探讨物候学的意义。

(五)明确: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依次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讲析: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精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明确:写春:大地慢慢从沉睡中醒悟过来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醒悟”将大地拟人化,呈现一幅春回大地,朝气勃发的景色。

“溶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示意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朝气和活力。“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喧闹情景。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特别高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气勃勃的漂亮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快飘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宠爱之情。“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密、强壮之态。写秋天:昆虫无影无踪到处衰草连天打算迎接叶子籁籁落下“无影无踪”描写了昆虫(打算)为过冬作好了一切打算工作,写得有情有感,非常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似乎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簌簌”写飘飞的落叶,绘声绘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以上这些词语,高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打算。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接。

第2自然段一起先并未干脆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似乎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似乎在示意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示意”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非常亲切可爱。“布谷鸟”起先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奇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终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非常清晰。

其次课时明确:

二(一)1.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其次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探讨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明确: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

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有劝服力。

②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

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③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

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④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觉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

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胜利,在山脚反不相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⑤依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化浅出,把抽象的事理详细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晰。

3.明确第7段至第10段说明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根据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依次来说明的,依次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依次来说明事理的,否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

4明确:探讨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支配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

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开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2段总结强化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二)1(纬度,经度,高下,古今)抓住关键词:首先,其次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依次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依次。2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白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3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科学性。:

巩固练习答案《大自然的语言》

1.C2.(1)AB(2)BC(3)AB(4)BD3.(1)B(2)B(3)(4)B4.C

5.A6.D7.D8.A

(二)(1)依据这些来支配农事。

(2)荣枯去来

(3)……据以支配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4)①传语②示意③唱歌

(5)A.×B.√C.√D.×

(6)B

(7)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起先唱歌……

(8)A

(二)1.BAC

2.无影无踪:这里指消逝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依次;举例子

5.不行。以上状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1、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化莫测。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很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难,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3、记叙(或叙述)这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逼(或南极大风的威力,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4、举例子列数字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5、南极的气候的确显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陆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神奇的面纱,从而造福于人类。

四.1.(1)大自然的各种色调与太阳光的关系。(2)天空呈现蓝色与太阳光的关系。(3)日落后大自然变成黑色与太阳光的关系。2.蓝色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和折射。3.大自然色调的奥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4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问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精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理清说明的依次、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通过学习,驾驭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实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

课时支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纳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依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其次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探讨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索: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依次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美丽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依次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打算迎接,条理非常清晰。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细致揣摩、品尝。

答:开笔用“沉睡”“醒悟”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醒悟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溶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画出一片朝气勃发的春色,显得非常伸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喧闹景象,用“溶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详细描绘出大地醒悟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灵巧的身体、轻快的飘舞姿态,非常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慢慢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绘声绘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无影无踪”、“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好像有了灵性,说“打算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精确又形象,犹如呈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学习其次、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其次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指名回答,老师总结。

(见下面板书)

草木荣枯杏花传语耕地桃花示意种谷子

候鸟去来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示意”“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加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按时间支配农事的依次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化浅出,浅显易懂。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依次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学问到科学,言之有序。

细致体会说明语言的精确严密:

“很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有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非常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细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详细、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白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非常清晰。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加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1.熟读第一自然段,细致品尝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2.驾驭本文所学的六个多音多义字。

3.用“籁籁”、“无影无踪”、“翩然’等词造句。

其次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上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较简便,简单驾驭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劝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索: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依次是怎样的?

1.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第一个因素是维度的差异(7)

其次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大—小主要—次要(7—9):空间(10):时间

提问: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依次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留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着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

②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胜利,在山脚反不相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古今差异)

这些例子的运用能使读者更详细地理解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劝服力。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索:探讨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支配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开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完本文,我们知道: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休戚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亲密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爱护大自然,去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呢?(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组织学生探讨、发言,培育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纳“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白物候对于农事支配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五、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其次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总.

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支配、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别。说明语言非常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加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1.举例说明几种文具的运用方法。(字数在200字左右)

2以“我的卧房”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比较简便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简单驾驭

避开损失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三、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培育速读习惯和实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

速读的习惯和实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翘尾巴连翘

观测道观播种耕种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2.查工具书,说明下列词语。

(1)溶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妙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视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索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茅塞顿开,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事实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奇新颖,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留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探讨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改变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其次段:从物候观测运用的到就可能避开。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确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说明确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探讨到完。

说明探讨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根据什么依次?

探讨并归纳:根据春、夏、秋、冬的时间依次。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探讨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打算迎接等词语,改变敏捷。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高雅?

探讨并归纳;

(1)大地慢慢从沉睡中醒悟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溶化萌发次第用词高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飘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非常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高雅,假如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高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无影无踪。(无影无踪指消逝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高雅。假如改为消逝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打算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高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高雅,有文言色调。)

以上以美丽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呈现一幅

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高雅。

6提问:其次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留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支配农事。

探讨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根据什么依次?

探讨并归纳:按时间先后依次。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探讨并归纳:

(l)用传语示意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高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仿照布谷鸟的叫声,说成督促农夫刚好耕作的话,非常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

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探讨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学问来探讨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依次是怎样的?

探讨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学问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美丽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白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②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④立春过后,大地慢慢从沉睡中醒悟过来。⑤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无影无踪。③于是转入燥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则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打算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届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1.请按时间依次,重新调整语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拟人句,并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拟人句:_

好处:_

3.上文用词高雅,假如把下面的词改为口语说法,其意思不变,应当怎么改?

A.溶化()B.萌发()C.次第()

D.簌簌()E.无影无踪()F.衰草连天()

G.风雪载途()H.年年如是()

4.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6

教学理念:给学生多一些参加机会;多一点参加的空间;用爱和激情点燃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在新课程实践中,老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当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建者。

大教化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知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须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独创者、探讨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须要特殊剧烈。”我们的课堂应当成为满意孩子的须要的主阵地!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留意说明的依次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肯定的速度;注意视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育学生酷爱大自然、酷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洁的物候学问。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学问,驾驭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实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根据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实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依次,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精确严谨、生动美丽的特点,增加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

培育学生酷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究科学奇妙的爱好。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依次,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精确严谨、生动美丽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意学问与实力、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详细如下:

1.探讨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才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共享合作的乐趣,感受胜利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2.竞赛激励法。初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