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理论课件_第1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课件_第2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课件_第3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课件_第4页
中医学基础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手三阴手三阴中医基础理论论绪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主要内容

1、中医学发展简史

2、中医学的学科性质

3、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5、中医学学科优势6、中西医学之比较7、中医学发展展望绪论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般了解:中医学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中医学的学科优势。

一般了解:中医学学科性质,未来的发展展望。

难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中医学发展简史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发展简史(-)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自然观、方法论和医学观的基础。中医学发展简史(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医学发展简史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计3卷(或分为5卷)。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原题秦越人撰。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学发展简史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全书内容概括了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八法,为中医临证(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优秀的经典临床医学基础名著,迄今仍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发掘。

中医学发展简史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共3卷(亦有作四卷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根据药物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还概括地论述了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发展简史

(-)魏晋隋唐时期—继承整理经典理论,总结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这一时期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为:

一方面继承整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并阐发其理论。

另一方面重视总结临床经验,揭示疾病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如晋·王叔和的《脉经》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基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和证候学专著,它反映了我国11世纪时中医学理论与临证医学的发展水平,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我国第一部证候学专著。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首次记录了消渴病的证候和治法。

中医学发展简史(二)宋金元时期---创新和突破性发展,金元四大家

宋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在继承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创见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大大地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刘完素(河间)

张从正(子和)后世尊之为金元四大家。

李杲(东垣)

朱震亨(丹溪)中医学发展简史

刘完素(1120~1200)字守真,创河间学派,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用寒凉,所以被称为“寒凉派”。其火热理论对温病学说的形成给以深刻影响。

张从正(约1156~1228)字子和,传河间之学,力倡“攻邪论”,主张“邪去则正安”,临证善于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称之为“攻下派”。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的致病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黄帝内经》关于心身医学、社会医学的思想。

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创“脾胃论”,治病重在“调理脾胃”,“升举清阳”,被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号丹溪。力主“相火论”,其学术思想的根本观点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被称之为“养阴派”。中医学发展简史

温病学派:

吴又可创立了传染病病因学的“戾气学说”的新概念,提出治疗传染病的较完整的学术见解,著成《温疫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叶天士《温热病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中医学发展简史(四)近现代时期---发展缓慢,中西汇通,中西并重1.近代时期(1840~1949):从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猛烈地冲击着封建思想体系,形成了新旧并存,中西混杂的态势,出现了“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这种“新旧”、“中西”之争贯穿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

中医学发展简史

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特点:

一是继续发展而极度缓慢。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科学化思潮。

中医学发展简史

外科妇科儿科针灸学方药

外科:晋代《刘涓子鬼遗方》是现存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还有唐代的《千金方》,宋元两代的《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外科精要》《世医得效方》等,均对外科病的辨证及治法有独到的见解。中医学发展简史

妇科:关于妇产科学,早在《内经》中就有许多记载,如不孕、不月、子瘤、血枯、石瘕等。唐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宝》。清代《傅青主女科》使妇产科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儿科:西汉初期的《囟卤经》是我国儿科第一部专著。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元代《活幼心书》。建国后,儿科迅速发展,儿科四大症――痘、疹、惊、疳,分别指天花被消灭,麻疹已控制、破伤风发病率大大下降、疳积少见。中医学发展简史

针灸:针灸学历史悠久,也最具特色。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造铜人模型,上刻经络循行路线及穴位,作为考试之用。针刺麻醉。

方药:《神农本草经》之后,唐代《新修本草》记载药物近850种,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16世纪中叶,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编撰了《本草纲目》。它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广泛、影响深远的药学巨著,不仅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研究的成就,而且还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做出了详细的论述,极大地发展了中医药学理论,丰富了世界科学宝藏。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中医学的学科性质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中医学的学科性质(二)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第三节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1、元气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2、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3、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4、其他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支撑力点阴阳五行方法论元气论哲学基础脏腑经络理论核心理论其它理论支撑力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理法方药第四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整体指的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观念就是强调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内在脏腑器官之间,心理,生理活动之间,以及人与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独特整体观念。这一观念始终贯穿在中医学对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中。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它具体体现在三大方面:①就形体结构而言。②就基本物质而言。③就机能活动而言。病理及诊断:治疗上: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整体观念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它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所谓“证”有“证据”之意。辨证的“证”,指的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主要是指症状,是病人诉说的不适,如头痛、腹痛等等,同一症状可以由多种不同的病因引起,病理机制常大相径庭,基本性质也可以完全不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辨证的关键是“辨”。所谓“辨”,有审辨、鉴别的意思,辨证是根据症状,体征以及四诊收集的所有资料,通过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为何证,既属于何种类型。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前后衔接,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融汇运用。

症状和体征其他有关材料证候辨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治则治法方药因证立法据法选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患病的对象、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反应等的不同,或疾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它的本质特点有所不同,表现的“证”也就有所差异,治法亦应不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疾病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近似的本质特点,出现相同的病理机制,因此,就可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三)恒动观念

1.恒动观念的含义: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2.

恒动观念的意义:阴阳动静对立统一观点,贯穿于中医学各个领域之中,正确地指导着人们认识生命与健康、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预防与康复等。简要介绍中医的健康思想。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机体经常处于阴阳动态变化之中,才能保持和促进健康。健康和疾病,在同一机体内,阴阳此消彼长的关系,是二者共存的主要特点。阴阳动态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疾病。“阴平阳秘,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