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本量利分析_第1页
第七章本量利分析_第2页
第七章本量利分析_第3页
第七章本量利分析_第4页
第七章本量利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本管理会计学

CostandManagement

Accounting主讲人:戴月娥

参考书籍管理会计原理与个案杨文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管理会计贺颖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管理会计王光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唐·R·汉森)高级决策会计学何学斌上海大学出版社成本管理会计王立彦等经济科学出版社管理会计于树彬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管理会计戴维·怀特中国经济出版社高级管理会计[美]罗伯特·S·卡普兰等三友会计名著译丛管理会计学孙茂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管理会计的理论思考与架构孙茂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七章本-量-利分析及利润规划

本量利依存关系分析是研究企业在一定期内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量利依存关系分析可用于企业的预测、决策、利润规划和成本控制等。由本量利依存关系分析可以引出盈亏临界点、安全边际、安全边际率、经营杠杆等用于预测和决策的重要概念。

【学习目标】

1.本量利依存关系分析的意义与基本模式

2.本-量-利依存关系分析的应用①盈亏临界点分析②实现目标利润分析③本-量-利依存关系中的敏感性分析

3.本-量-利依存关系分析的扩展4.作业成本性态与本量利分析的调整

第一节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依存关系分析也称CVP分析,是在变动成本计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研究的内容是产品的成本、销售量、价格和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成本、业务量和利润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几种数学模式来表示:损益方程式、贡献毛益式和本量利依存关系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边际贡献和盈亏临界点。

一、损益方程式

(一)基本的损益方程式

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其中:总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收入=单价×销量假设产量和销量相同,则有:

利润=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

这是个基本的损益方程式,它明确表达了本量利依存关系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损益方程式的变换形式根据基本损益方程式进行恒等变换,可以得出四个损益方程式的变换形式。1.销量=2.单价=3.单位变动成本=4.固定成本=

例1:企业生产一种产品,单价20元(含税),单位变动成本12元,固定成本5000元,增值税率17%,所得税率33%,计划销售2000件时,税后净利是多少?当税后目标利润6700元时,销量应当为多少?

(三)计算净利的损益方程式

实际上是将损益表数学模型化。损益表的格式有单步式和多步式。1.单步式损益表

其基本格式:销售收入减:成本净利润其计算净利的损益方程式,实际上就是本量利依存关系的基本损益方程式。

即:净利润=销售收入—成本

2.多步式损益表(1)全部成本法下其基本格式:销售收入减:已销产品成本毛利减:期间成本税前净利减:所得税税后净利

其损益方程式:

税前净利=销售收入-已销产品成本-期间成本=销售收入-(变动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固定销售和管理费用)=单价×销量-(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单位固定生产成本)×销量-(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固定销售和管理费用)

注:此公式只适用于生产一种品种的企业

(2)变动成本法下销售收入减:变动成本贡献毛益减:固定成本税前净利减:所得税税后净利

公式化为:税后利润=税前净利-所得税=〔(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所得税=销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所得税

(四)多种产品的损益方程式为了使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能够使用上述本量利方程式,人们创造出了“联合单位”这一概念。所谓联合单位,是指按一定实物量比例构成一组产品,可以用它来统一计量多种品种企业的业务量。例2:某企业生产A、B、C三种产品,其销量分别为100件、300件、500件,三种产品的实物量比例为1:3:5。我们把1个A产品、3个B产品和5个C产品构成一组产品,称为1个联合单位。企业的总销量为100组,即100个联合单位。利用联合单位概念,就可以使用损益方程式表达多品种企业的本量利依存关系。

二、贡献毛益方程式

(一)贡献毛益贡献毛益又叫边际贡献、边际利润,是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差额。用公式表示为:

贡献毛益=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如果用单位产品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贡献毛益=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例3:某企业生产A产品,单价25元,变动成本15元,销量800件,贡献毛益和单位贡献毛益各是多少?

贡献毛益还可分为制造贡献毛益和产品贡献毛益。用公式表示为:

制造贡献毛益=销售收入-变动生产成本产品贡献毛益=制造贡献毛益-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通常贡献毛益就是指产品贡献毛益。

例4: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价10元,单位变动生产成本4元,单位变动销售费用0.5元,单位变动管理费用1元,销量1000件,则其制造贡献毛益和产品贡献毛益各是多少?

(二)贡献毛益率

贡献毛益率即贡献毛益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百分率,反映了产品为企业创利的能力。

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

依前面例3、例4,计算贡献毛益率。

(三)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率是指变动成本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百分率。即:变动成本率=

(四)基本的贡献毛益方程式由于创造了“贡献毛益”这个新的概念,可把基本的损益方程式改写成新的形式:

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销量×单位贡献毛益-固定成本这个方程式也可以明确表达本量利依存关系的数量关系。同时,该方程式可根据需要变换为其他方程式。

例5:某企业只生产A产品,单价18元,单位变动成本9元,销售量500件,固定成本1500元,则该企业的利润、单位贡献毛益各为多少?

同样,贡献毛益方程式也可使用“联合单位”作为销量的计量单位,使之适用于多种产品的企业。例6:企业生产A、B、C三种产品,固定成本1500元,有关资料如下表: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位贡献毛益销量A20155100B15123300C1082500请计算企业的预期利润是多少?

(五)贡献毛益率方程式上述贡献毛益方程式还可以利用“贡献毛益率”改写成下列形式:

利润=销售收入×贡献毛益率-固定成本依例5资料,请计算该企业的贡献毛益率、利用贡献毛益率计算该企业的利润。

课堂练习1

三、本量利图将成本、销量、利润的关系反映在直角坐标图中所构成的图示,称本量利图。因其能清晰地显示企业不盈不亏时应达到的产销量,故又称为盈亏临界图或损益平衡图。(一)基本的本量利图

例7:假设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价10元,单位变动成本5元,每月固定成本1000元。根据所给资料绘制本量利图如下图:

S(销售收入)

金额40003000a+bX利润区变动成本2000Q

1000a固定成本

亏损区0100200300400500销量

绘制基本本量利图的步骤:1.选定直角坐标系,以横轴表示销售数量,纵轴表示成本或销售收入金额。2.在纵轴上找出固定成本数值,以(0,固定成本)为起点,绘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即固定成本线。3.以(0,固定成本)为起点,以单位变动成本为斜率,绘制总成本线a+bX.4.以坐标原点(0,0)为起点,以单价为斜率,绘制销售收入线S。

基本本量利图表达的意义:1.固定成本线与横轴之间的距离为固定成本值,它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2.总成本线与固定成本线之间的距离为变动成本,它随产量变动成正比例变化。3.总成本线与横轴之间的为总成本,它是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4.销售收线与总成本线交点Q在横轴上对应的销售量是保本点,表明企业在此销售量下总收与总成本相等,既没有利润,也不发生亏损。

(二)贡献毛益式的本量利图根据例7所给的有关资料绘制贡献毛益式的本量利图,如下图:

金额

S50004000贡献毛益

利润3000利润区a+bX2000亏损区1000固定成本bX

0100200300400500销量(元)变动成本

这种图绘制的特点是先画变动成本线bX,然后在此基础上以(0,固定成本)为起点画一条与变动成本线平行的总成本线a+bX。其他部分的绘制与基本本量利图相同。

贡献毛益式本量利图的主要优点:

可以表示贡献毛益的数值。企业的销售收入随销售量正比例增长,这些销售收入首先用于弥补产品自身的变动成本,剩余的是贡献毛益,即S线与bX线所夹的区域。贡献毛益随销售量增加而扩大,当其达到固定成本值时,即Q位置,企业处于保本状态,当贡献毛益超过固定成本后,企业进入盈利状态。成本与流程优化低杠杆企业低杠杆企业的特点1、变动成本高,贡献毛益低2、保本点位置较低,但盈利空间小3、经济萧条时收入的减少对企业经营影响不大,企业抵抗不景气能力较强4、经济繁荣时收入增加,但企业利润的增加不是十分明显如何增强低杠杆企业的经营体质提高规模效益,设法降低原材料、运输费等变动成本增加贡献毛益高的产品/服务项目,调整产品/服务结构由于定价的影响比较大,经营重点应放在价格政策上成本与流程优化高杠杆企业高杠杆企业的特点1、变动成本低,贡献毛益高2、保本点位置较高,但盈利空间大3、经济萧条时收入的减少对企业经营影响大,企业抵抗不景气能力较弱4、经济繁荣时收入增加,但企业利润的增加十分明显如何增强高杠杆企业的经营体质注意控制固定资产的扩张规模,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收入,用较高的贡献毛益将固定成本抵消掉采取各种手段控制固定成本

(三)销售量-利润图

下图是本量利图的另一种形式,销售量-利润图,简称利量式本量利依存关系图,它表现了利润与销售量的直接关系,简明扼要,更易于企业管理人员理解。

A、绘制方法:(见下页)

1.确定直角坐标系。2.在原点以下的纵轴上找出固定成本点,通过点(0,-a)画一条与横纵平行的固定成本线。3.任取一个销售量(X),计算其相应的利润(P),通过点(X,P)和(0,-a)画一直线,即利润线,它与横轴的交点(Q)为保本点。

利润利润P贡献毛益

利润区0Q销售量固定成本

B、销售量-利润图表达的意义:

本量利依存关系的基本模型主要用于企业盈亏临界状态的分析与目标利润的分析。第二节盈亏临界点与目标利润分析

一、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与基本关系(一)基本假设或称本量利分析的局限性1.相关范围的假设1)期间假设2)业务量假设或产销量是唯一的独立变量2.模型线性假设1)固定成本不变假设2)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的假设3)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3.产销平衡假设4.品种结构不变假设或单一产品分析

(二)基本关系本量利依存关系分析中用到如下基本关系:1.总成本等于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之和2.营业利润是营业生产的总收入减去营业所引起的总成本(不考虑所得税),即:

营业利润=总收入-总成本3.净利润是指营业利润加上非营业利润(如利息收入)减去非营业成本(如利息费用),再减去所得税后的余额。为简明起见,我们不考虑非营业收入和非营业成本,因此,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净利润=营业利润-所得税

二、本-量-利分析(一)盈亏临界点(保本点)分析1.保本点销售量:即利润为0的销售量。

2.保本点销售额:3.保本点作业率:

4.安全边际的确定与分析:1)安全边际销售量2)安全边际率3)安全边际与保本点的关系分析4)安全边际与利润的关系分析

5.各因素变动对保本点影响的分析1)价格变动对保本点的影响2)单位变动成本变动对保本点的影响3)固定成本变动的影响4)产品品种构成变动对保本点的影响

(二)实现目标利润分析

1.实现税前目标利润的模型

例8:公司产销某产品40000件,单价18元,单位变动成本10元,固定成本135000元,本年可获税前净利润185000元,根据市场部调研,把计划年度目标税前利润定为250000元,请计算实现税前目标利润的销量和销售额。

2.实现税后目标利润的模型

依前例8,假设公司的所得税税率为30%。其余条件不变,把计划年度目标所得税税后利润定为250000元,请计算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销售额,并计算所得税。

3.相关因素变动对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

1)固定成本变动对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2)单位变动成本变动对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3)单位售价变动对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4)所得税税率变动对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5)多种因素同时变动对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

4、实现目标利润应采取的措施单项措施:1)提高单价2)增加销售量3)降低单位变动成本4)降低固定成本5)调整产品结构

综合措施:依例8,请逐个计算影响计划年度利润的各个因素应如何变动才能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

课堂练习2-3

一、有关因素临界值的确定

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变化,都会对利润产生影响。当这种影响是消极的且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企业的利润为0进而转入亏损状态。盈亏临界值的分析,即使利润达到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和单价的最小允许值以及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最大允许值。所以,这种方法也称为最大最小值法。

第三节本量利依存关系中的敏感性分析

例9:设某企业为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企业。计划年度内预计有关数据如下:销售量为5000件。单价为5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固定成本为60000元。则目标利润为:P=5000×(50-20)-60000=90000元1.销售量的临界值(最小值)。V=FC/(SP-VC)=60000/(50-20)=2000件

2.单价的临界值(最小值)

SP=FC/V+VC=60000/5000+20=32元3.单位变动成本的临界值(最大值)VC=SP-FC/V=50-60000/5000=38元4.固定成本的临界值(最大值)

FC=V(SP-VC)=5000×(50-20)=150000元

练习:(1)依例8,计算各因素的盈亏临界值。(2)依例9,假定目标利润为100000元,计算有关因素变动对目标利润的影响。

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变化,都会对利润产生影响,但在影响程度上存在差别。有的因素虽然只发生了较小的变动,却利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利润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十分敏感,这些因素称为敏感性因素。与此相反,有的因素虽然变化不算小,却利润的变化不大,即利润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并不敏感,这些因素称为非敏感性因素。这样,有利于企业决策人员分清主次,抓重点,确保利润的实现。

反映敏感程度的指标称为敏感系数。计算公式为:目标值变动百分比敏感系数=因素值变动百分比二、有关因素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

例10:设例9中的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均分别增长20%,则各因素的敏感系数分别计算如下:1.销售量的敏感系数

V=5000×(1+20%)=6000件P=6000×(50-20)-60000=120000/利润变化百分比=(120000-90000)/90000=33.33%销售量敏感系数=33.33%/20%=1.67

其他计算请大家比照销售量的敏感系数计算,自己计算。

说明:

1.关于敏感系数的符号。符号为正,说明该因素与利润的变动关系为正向关系;符号为负,说明该因素与利润的变动关系为反向关系。2.关于敏感系数的大小。(说明什么问题请同学自己完成下面的练习题后分析)

练习题: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价2元,单位变动成本1.2元,预计明年的固定成本为40000元,产销量计划达100000件(1)预计明年利润(2)有关因素发生多大变化,能使企业由盈转亏?(3)请以10%为间隔,列表各因素从-20%~20%变动百分率及相应的利润值。(4)各因素变化对利润的敏感程度,并说明其经济含义。

四、本量利分析中有关指标的综合分析(一)反映贡献能力大小的指标(1)贡献毛益(2)贡献毛益率(3)单位产品贡献毛益

(二)反映安全程度的有关指标(1)安全边际与安全边际率(2)保本点作业率(3)经营杠杆——实际上就是销售量的敏感系数。第三节本-量-利分析的扩展(省)

主要内容:

★不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依存关系★不完全线性关系下的本量利依存关系分析★非线性关系下的本量利依存关系

一、不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依存关系分析

本量利依存关系分析的重要假设之一就是价格和成本确定不变。但在实际生活中,不确定性和风险无处不在。因而在经营决策中,有必要进一步考虑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影响。严格来讲,风险是指已知变量的概率分布,而不确定性则连变量的概率分布也无法确定。在此论述中,不对二者加以区分。

(一)不确定情况下的盈亏平衡点分析

在引起利润变动的因素的变动情况无法准确地预期的情况下,就只能作大概的估计,确定这些因素的变化范围,以及在这个范围内变量值出现的概率是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利润将相应地增加或降低的情况就有多种可能。因此,我们需要对其预期的变动进行概率分析,然后确定在不同概率下的盈亏平衡点和利润的变化情况。例如:假设某企业通过对影响售价、变动成本各个因素进行综合调查与仔细分析,确定其预期值及其相应的概率,如下表所示: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组合盈亏临界点联合概率期望值(1)(2)(3)(4)(5)(6)(7)=(5)×(6)10(P=0.9)6(P=0.8)50000P=0.71125000.504630040000P=0.32100000.21621607(P=0.1)50000P=0.73166670.063105040000P=0.34133330.0273608(P=0.1)50000P=0.75250000.063157540000P=0.36200000.0275409(P=0.1)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总期望值

(二)不确定情况下的利润分析销售量单价销售收入(万)单位变动成本变动成本(万)固定成本组合利润联合概率期望值(1)(2)(3)(4)(5)(6)(7)(8)(9)(10)=(8)×(9)30000(P=1)10(P=0.9)306(P=0.8)1850000P=0.71700000.5043528040000P=0.32800000.216172807(P=0.1)2150000P=0.73400000.063252040000P=0.34500000.02713508(P=0.1)2450000P=0.75100000.06363040000P=0.36200000.0275409预期利润

二、不完全线性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

当本-量-利依存关系的诸因素表现为不完全线性关系时,收入线和成本线就会表现为一条折线,两条折线的交点就可能不止一个;亏损区域与盈利区域也就可能不止一个,且区域界限也会变得模糊。此时,可以将业务量划分为若干区间,每个区间内的收入、成本与业务量之间要么完全呈线性,要么接近完全线性关系。三、非线性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如果划分区间后,收入、成本与业务量不仅不完全呈线性甚至于不接近完全线性关系;或者区间必须划分得非常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曲线分析方法。

(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曲线方程转化为多元方程,再进行回归分析

(二)非线性关系下的本量利分析

第四节作业成本法对本量利分析的调整(省)一、作业成本法(ABC)对本量利分析的影响传统的本量利依存关系分析是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假设企业的所有成本都可分为两类:随产销量变动的变动成本和不随产销量变动的固定成本;并且还假设成本是产销量的线性函数。不过,目前许多公司都意识到这种固定和变动成本的分类过于简单化。

1.作业成本法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技术上的重大变革以及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带来了企业生产管理上的重大变革,伴随这种变革,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应运而生。其中,日本企业界采用的适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ProductionSystem)曾经引发了成本管理会计史上的一场革命。这种管理系统是假设在一个理想化的环境中,企业所需的原料及部件都能适时的购入企业并投入生产,各种零部件都能适时的加工并完成,整个产品组装完成后又能适时地销货上门。

亦即:要求企业以理想化的最低消耗进行生产,确保生产过程中无任何多余的、无价值的环节。

这一系统的特点,要求企业必须以高度的电脑化和自动系统综合成为一个整体,由中心电脑室统一调控,这必然导致一种结果:先进设备被引进生产领域,原材料消耗下降,人工成本下降,而折旧费、修理费、产品的开发设计费等这些制造费用不断上升,这就对以人工为主的传统成本会计计算体系产生了冲击,以“数量基础”来分摊制造费用的一贯做法被动摇了。为了适应新的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1984年,哈佛商学院鲁宾·库怕教授首次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即: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又简称为ABC法)

2.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理论内容

作业成本法这一个新的成本计算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中间引入一种中介——作业,把企业看作是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作业集合体,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如图一所示)产品成本实质上是产品形成并达到顾客手中需要全部作业所耗费的全部资源的综合。(图一)作业资源产品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核心在于对成本动因的认识,也即“成本发生的因果性”,而现行的成本计算法考虑的是“成本分配的因果性”。成本动因是指确定某项作业工作量或工作负担的变量,引起成本发生的作业,如订购次数、材料搬运次数、检验次数、维修次数和机器小时等等。在作业成本法的计算中,成本动因即为各项作业,发生的成本按作业的消耗量进行分配,如维修成本引发的动因是“维修”这一作业,其成本就是按产品所消耗的维修作业量进行分配。

3、成本动因

通常可将成本动因区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前者反映作业中心对资源的消耗情况,是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标准;后者是反映产品消耗作业的情况,是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的标准。(如图二所示)

全部资源成本作业1作业2作业3A产品B产品

4、作业成本与现行成本法的区别

这里须注意的是:作业成本法与现行成本计算法的区别仅在于制造费用的分配上。前者选择多个分配基数(多个成本动因)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后者则是对所有的制造费用均按同一个数量基数进行分配。对于直接费用的处理两者并无差异。

在作业成本计算制度中,最典型的是将成本分为单位基准成本和非单位基准成本两类:前者会随产量或销量的变动而变动,而后者则随其他作业水平的变动而变动。

于是,作业成本计算法假设公司的成本用三对变量来解释:单位基准作业动因—产销量批量基准作业动因—生产准备次数品种基准作业动因—工程小时∴作业成本法下总成本关系可表示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工程成本×工种小时数)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固定成本+(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工种成本×工种小时数)〕/(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作业成本法下盈亏平衡点与传统的盈亏平衡点相比,其重要差别:(1)固定成本不同:一些成本原来被确定为固定成本,实际上它随非单位基准作业变动而变动,如生产准备成本和工程成本。(2)作业成本法下盈亏平衡公式中有两种非单位基础变动成本:批量相关作业成本和产品维持作业成本。

4.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方法(1)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程序在实际运用中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程序如下:

1)确认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部分,如检验中心就是一个作业中心,按照作业中心披露成本信息,便于管理层控制作业,评估业绩,在确认作业和作业中心时,应注意以下作业:①资源昂贵,金额大;②产品之间的使用程度差异极大;③需求的形态与众不同。

2)将归集起来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每一个成本库所代表的就是它那个中心所执行的作业。因此,这步骤的成本动因是要确认每个成本资源耗用量。这步分配工作,反映作业成本的基本规则:作业量的多少决定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多少与最终的产出量没有直接关系。这些资源动因是该步基础,如当检验部门被定义为一个中心,则“检验小时”就可成为一个资源动因,许多与检验有关的成本将会归集到消耗该资源的作业中心。3)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出(如产品、顾客或劳务)将成本库中的费用分配到各产品中去。这样,企业才可以获得作业成本中的某一项重要成本值,其基本规则是: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耗用量,即作业动因。

二、传统本量利分析与ABC下的本量利分析比较假设某公司要计算实现税前利润$20000的销售量。有关数据如下所示:作业动因单位变动成本作业动因水平有关变量数据销售量$10—生产准备100020工程小时301000其他数据:总固定成本(传统)$100000总固定成本(ABC)50000单价20要求:用两种方法计算实现税前利润20000元的销售量。(承前)

假设在传统CVP分析后,市场调查显示销售量只可能达到10000单位。公司要求采取措施降低成本,设计人员收集了传统成本议程的有关资料,其中:固定成本10000元,单位变动成本10元,直接材料5元,直接人工4元,变动性制造费用1元。采用新方案可使人工成本降低2元,请计算盈亏平衡点和预计收益。假设新的产品要求更复杂的生产准备,使每次生产准备成本从1000元增加至1600元,使工程辅助时间从1000小时增加至1400小时。请用ABC法计算盈亏平衡点和预计收益。

并请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三、

采用作业成本法的现实意义1.

通过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优化企业各项决策(1)生产决策

企业在决定产品的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