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_第1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_第2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_第3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_第4页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宋代工艺美术

《千里江山图》[1]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当时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第六章宋代工艺美术

要点:天下名窑;

染织工艺;

服装工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宋朝(960年—1279年)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虽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不敌北方邻国,另一方面,相对而言,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农业发展迅速。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儒学复兴,政治较稳定,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相对较少较小。科学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居于领先地位。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其中的三项——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就是在两宋时期完成或开始应用的。而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认为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其他比如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方面两宋时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科技的高度发达,都给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时机与条件,宋朝的工艺美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宋朝的丝、麻、毛、棉纺织业都非常发达,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中心。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宋朝时期,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秆等。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朝流行理学,认为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工艺美术受到了文人情怀的极大影响,文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了工艺美术的设计与生产,有宋一朝的工艺美术因此具有文人审美趣味的主流倾向。宋瓷一扫唐之鲜艳雍容,追求细腻浸润、色调单纯的趣味。宋代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无间的亲密交融和牧歌化的心情和思绪。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形态上不像唐代的华贵、夸张和开放;色彩质朴而洁净。

经济的发展,文人的参与,程朱理学的流行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发达的手工业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宋代工艺美术充分地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它体现和揭示的创造原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二节天下名窑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名窑遍布,品类繁多,各领风骚,南北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生产优质瓷器的名窑,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称,事实上远不止这五大名窑。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1、定窑定窑在河北定州,即今天的曲阳县。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以烧白瓷为主。宋代定窑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是当时最有名的白瓷,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北宋中后期,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第二节天下名窑定窑白釉盏托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

定窑也烧制酱、红、黑、紫、绿等其他名贵品种,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是传世稀少的珍品。宋代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定窑产品常常装饰着划花、刻花或者印花,纹饰题材有莲瓣、龙凤、牡丹、莲池游鸭、婴戏、鸳鸯等。

“覆烧”是定窑发明的一种烧制碗类器物的先进的装烧技术,即把过去一个匣钵里装一件碗坯,变成多件器物扣叠在一起,形成一个筒形的组合式匣钵,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装烧量,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可节省燃料,降低成本,又可防止器具变形。因这种烧制方法的诸多优点,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但是,覆烧的瓷器口沿不能上釉,于是工匠们又在这些芒口的碗、盘口上镶包了金、银或铜口,成为一种特殊装饰。2、汝窑。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汝州,即今天的宝丰县,制品为青瓷,传世器物有盘、碟、洗、瓶、樽、碗、盏托、水仙盆等。汝窑曾烧造供宫廷使用之器大约20年,御用瓷作品很少,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汝窑天青釉碗汝窑天青釉弦纹樽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从传世品看,胎体较薄,胎质细腻。器物成型和修坯工艺一丝不苟,烧制也十分考究,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器物底部的支烧痕迹小得如同芝麻粒,底部施满釉。“玛瑙为釉古相传”,汝窑以名贵的玛瑙为釉,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天青、天蓝、茶色、葱绿等。尤以天青为贵,釉色温润柔和,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面开细碎的冰裂纹,形状如同蝉翼纹。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因而汝瓷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北宋末年,汝窑被毁,技艺失传。3、官窑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专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内有冰裂、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南宋官窑瓷器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青瓷盘、碗、碟、洗、炉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及玉器的造型。官窑瓷器胎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体较薄,施釉较厚。釉色是官窑瓷器技术和艺术上的最高追求,它创造出青釉的粉青、月白、米黄等釉色,这些釉色色泽幽雅,透明感降低,釉层厚而匀净。由于胎体中含铁量较高,大部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古代文献称为“紫口铁足”。官窑青釉弦纹瓶官窑青釉方花盆官窑青釉盏托4、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宋代著名的民窑。哥窑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灰和土黄等多种色泽,釉色更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不同,而以油灰为主。哥窑瓷器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就是“开片”。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瓷胎比瓷釉的膨胀系数大,瓷器烧成冷却的时候,收缩幅度大的胎体就会把玻璃质的釉层拉碎,釉面出现开片。哥窑八方碗哥窑葵花洗

开片原本是一种釉面缺陷。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制出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且效果精美绝伦,浑然天成,让自然延伸、交错的开片裂纹与温润的釉面和谐搭配,给单色的器物平添了天然的美感,开片是极典型的化腐朽为神奇的残缺之美。哥窑就是以其自然的开裂现象而博得人们的喜爱。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有这种产品,以哥窑产品最为著名。按开片裂纹稀密、形状与颜色,有不同的分类,比如鳝血纹、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百圾碎、蟹爪纹、牛毛纹等。纹片细碎的叫“百圾碎”;较粗疏的黑色龟裂和细密的黄色裂纹交错着,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叫做“金丝铁线”。哥窑烧制的青瓷有各式碗、盘、瓶、炉等,造型幽雅有古韵,典型器物有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莲瓣碗等。有的器物有刻划、堆塑等装饰。5、钧窑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青瓷工艺的创造和突破。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

宋代钧窑创用了以铜为呈色剂的釉料,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由于它掌握了窑变的规律,所烧成的瓷器釉色变化万千,其色调之美,语言难以表达,历代都被看作珍品,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中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被认为是钧窑最为的名贵红、紫色,被称为“钧红”、“钧紫”。6、景德镇窑

CHINA,china,“昌南”,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北宋时期,创烧“影青瓷”。影青瓷又名青白瓷、隐青、罩青,釉色釉色近白,在积釉处显出湖绿色的青色,青色在若有若无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明澈淡雅,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

宋代景德镇的影青瓷以湖田窑烧制的为最著名,胎质洁白细腻,器壁极薄,呈半透明状态,釉色青白,光泽度强,透明度高。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发展到半透明的胎,这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北宋前期的青白瓷并无花纹,以器型的规整和玉一般的釉质取胜。中期以后,它的装饰以刻花为主,兼有印花、浅浮雕、镂空、堆塑,色调雅致大方的青白瓷釉里藏花,若明若暗,韵味无穷。7、吉州窑吉州窑也称永和窑,在江西吉安永和镇,隋至宋称吉安为吉州,故名。吉州窑宋代南方最大的民窑,与北方的磁州窑风格接近同,为南北两大民窑体系。吉州窑瓷器种类繁多,纹样装饰丰富多彩。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吉州窑瓷器吉州窑瓷器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木叶贴花、划花和堆塑等。其中剪纸贴花和木叶贴花装饰仅见于吉州窑,是风格独具的装饰。剪纸贴花多运用在碗盏内壁,采用同一样式的剪纸,三点或四点均齐排列,口沿衬以二方连续的带状花边。木叶纹多装饰在黑釉碗(盏)内,有单片的木叶,有半叶挂于盏边的,也有双叶或三叶散点的。

吉州窑黑釉彩绘瓷多为月光底下的梅树、竹枝、飞蝶或风雪中的芦花,有含蓄的风味和浓厚的国画意境,开创了釉上彩绘的先河。也有文字装饰,多为吉祥语,比如“福”、“太平”,或剪纸“金玉满堂”、“长命富贵”和“福寿康宁”等,表达了民间习俗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8、磁州窑磁州窑以今河北省邯郸市观台镇一带瓷窑为代表,当时属磁州,故名。这一窑系历史悠久,规模冠于北方的民窑体系。“白地黑花”是磁州窑的典型产品,以黑白色造成的强烈对比来装饰器物,也是磁州窑系装饰工艺最醒目的特点,形成了粗犷豪放、简洁明快的独特风格。其器物造型追求生活实用、大方朴素、坚固耐用,富于浓烈的乡土气息。

磁州窑9、建窑建窑在福建建阳水吉镇,主要产品是黑釉茶具,这与宋代的“斗茶”之风有关。黑釉中含有较多的铁化合物,它们在烧制的高温中熔解并产生气泡,气泡在高温中又形成不同的形状,有的如斑点银星,称为“油滴”,有的如丝丝细毛,称为“兔毫”,有的如鸟雀羽毛,称为“鹧鸪斑”。兔毫是建窑名器。据史书记载,宋人斗茶品茶专尚兔毫盏。宋徽宗说“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各种窑变色斑犹如云雾、细雨、芦花、玳瑁的甲壳、虎皮的纹斑或青、蓝、绿、紫的火焰。10、耀州窑耀州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窑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20世纪70年代,耀州窑的传统技艺得到恢复。耀州窑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

总的来说,宋瓷具有以下特点:1、突破了唐朝“南青北白”的局面,呈现出天下名窑遍布的盛况。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并极具特色的有“梅瓶”、“玉壶春”等。3、釉色优美,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流,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的体现。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1、宋锦宋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宋代由官府锦院主持生产的织锦;二是指自隋唐开始生产,宋代大盛,明、清时期由苏州织造府继续主持生产的宋式锦,是用彩纬显色起花的丝织物。两个概念联系颇多又不尽相同。后者跨越了时间纬度,强调织锦的组织、形式;前者强调宋代锦院生产的织锦,当然主要是宋式锦,由于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故名,也故衍生了第二种产品和第二层含义。宋锦具有独特的风格,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繁复,图案花纹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而又流畅生动,常见的有龟背纹、绣球纹、剑环纹、古钱套、席地纹、八达晕等四方连续的图案作为骨骼,再加填翠池狮子、宜男百花、花鸟、林禽、聚八仙等纹样,百吉等字形图案也很常见。配色典雅和谐,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质地坚柔,平服挺括。宋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程朱理学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美学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朴素、保守、典雅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宋代三百余年的女子服饰,除了因袭唐代的款式外,也产生了具有宋代的时代特征的衣服背子、文公兜等,表现和塑造了宋代端庄、婉约、素淡、保守的女子。

背子,是宋代最具时代特色的服饰,男女都可穿。女用背子多以直领为主,其具体形态也不尽相同。从大量史料来看,背子是宋代妇女通常的服饰。宋代的背子是对襟,窄袖,长袖,长衣身,领、袖口、衣襟下摆都镶有缘饰。腋不缝合,即衣服的前后片在腋下不缝合的服装样式,在腋下缀有带子作装饰。冠饰文公兜第四节宋代家具唐宋以来,尤其是宋代以来,进入高型家具时代,改变中华民族自商周以来的跪地、席地而坐的习惯,进入垂足而坐时期。宋代是中国高坐家具发展的关键阶段,缺少此时的积累,后来明式家具的繁荣便无从谈起。宋代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现在我们使用的家具类型几乎全部出现。《营造法式》第五节宋代建筑第六章宋代工艺美术1、宋锦。2、介绍宋代家具发展趋势。3、选择五个著名瓷窑,对其代表性瓷器进行介绍。4、背子。元代工艺美术史7.1陶瓷工艺7.2染织工艺7.3金属工艺7.4漆器工艺7.1陶瓷工艺元代的陶瓷基本上处于宋明两个陶瓷高峰之间的低谷阶段.与宋明相比有衰落迹象,但在制瓷技术和工艺方面所取得的新的发展,使其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元代的主要窑场有钧窑、磁州窑、德化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以景德镇窑最为出名。景德镇窑在元代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景德镇窑的最大成就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成功,这也是元代陶瓷的最大成就。7.1陶瓷工艺7.1.1青花和釉里红

青花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绘瓷器,是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再施透明釉,在1300度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出白地蓝花的效果,英文称为BlueandWhite。严格意义上的青花是在元代烧制成功的,它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单色釉的新突破和多彩瓷开发的良好开端。7.1陶瓷工艺青花瓷一经烧制成功,便受到人们的喜爱,经久不衰,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一钴原料储量丰富,容易获取且着色力强,呈色稳定,具有制作上的便利性;二釉下彩形式,安全无毒,干净卫生且蓝色给人以明净素雅之感.具有使用上的实用性;三青花既简朴而又华美,既繁复而又统一,色彩单纯,所以简朴、统一,在统一的色调中追求色彩的微妙变化,所以繁复、华美,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艺术特色和极高的审美情调;四青花含蓄、深沉,质朴,与东方民族的气质和性格不谋而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说青花贵贱相宜,雅俗共赏,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具生命力的陶瓷之花。7.1陶瓷工艺元代的青花八棱罐,口边绘菱形柿蒂纹,肩、颈部饰折枝花,腹部八面菱形开光内绘有松、竹、梅、鸳鸯等纹样,底足饰变形荷花瓣纹带,通体青花彩绘,釉色鲜润淡雅,是元代青花中极罕见的珍品。7.1陶瓷工艺釉里红是以铜为着色剂烧制而成的白地红花的釉下彩瓷,其做法是: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纹样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出红色花纹,因在釉里呈红色,故称釉里红,又称釉下红。釉里红是景德镇陶瓷艺人们的重大发明和创造,它和青花虽同为高温釉下彩瓷,其装饰技法也大致相同,但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要求严格,烧制难度大,产量低,釉里红瓷器比青花少得多,纯正的红色更是难得。7.1陶瓷工艺故宫博物院现藏元代釉里红松竹梅纹瓶一件,此器红色透亮,为元代釉里红的优秀作品。北京丰台出土的釉里红玉壶春瓶,红色艳丽,是一件难得的珍品。7.1陶瓷工艺青花和釉里红相结合,为元代首创的一种装饰技法,称为“青花加紫”或“青花釉里红”,它是釉里红中的珍品,传世稀少。1964年在保定出土的青花釉里红盖罐,器形硕大圆润,保存完好,彩、釉皆精,红色的热烈奔放和蓝色的明艳淡雅形成鲜明的对比,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为元代不多的青花釉里红作品中难得的上品,极为珍贵。7.1陶瓷工艺7.1陶瓷工艺7.I.2陶瓷的造型和装饰元代陶瓷的造型一般器型很大,胎骨厚重,粗犷有力。主要品种有:盘、罐、瓶、壶、杯等。陶瓷器皿多大型的作品,可能与贵族统治者嗜于大吃大喝的生活习惯有关。元代陶瓷造型中以玉壶春、梅瓶最有特色,玉壶春口部呈喇叭形。颈部修长,腹圆圈足,重心位于器皿下部,稳重优美,为元代最流行的品种。梅瓶小口.丰肩,收腹,口部加高,一般不带盖。7.1陶瓷工艺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瓶7.1陶瓷工艺元代陶瓷的装饰方法主要有:印花、刻花、划花、贴花、捏塑、绘花等,而绘花己成为元代陶瓷装饰的主流,也开了明清陶瓷以彩绘装饰为主的先河。元代陶瓷的装饰纹样题材广泛:动物纹有龙、凤、麒麟、仙鹤、水禽、狮子、海马、鱼等;植物纹有松、竹、梅、菊、荷花、牡丹、宝相花、石榴、山茶、萱草、葡萄、海棠、蔓草、芭蕉、水藻等:此外还有云纹、海涛、山石、八宝和人物故事等。其中以松竹梅最县时代特色,它具有清高、坚贞不屈的含义,表现出汉族文人高洁的品质,以及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这类题材在以后的明清时代被广泛应用。通常龙纹常和云纹以及波涛汹涌的海水相结合,凤纹常和各式花草相结合,各种鱼类、水禽则多与莲池、水藻相结合。7.1陶瓷工艺元代统治者崇尚金银,不如宋代统治者那样嗜好瓷器,所以元代陶瓷远不及宋瓷的精美考究。然而,元代有巨型大器的烧制和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这是元代陶瓷在制胎和釉色方面的巨大进步。元代陶瓷以硕大、厚重、粗犷之风代替了宋代陶瓷的素净、典雅的文儒之气,表现出特有的时代风尚。7.2织绣工艺

元代统治者为加强对染织工艺的管理,曾在一些手工业机构中设立管理染织生产的司或局,规模极为庞大。元代的织绣工艺以金锦、毛织和棉织最有代表性。元代丝织品以织金最为有名。丝织加金,早在战国时便有,但到了元代才达到极盛,丝织品从唐的以色彩为主变到元的以金银线为主。织金又称为纳石失、纳失失、纳失思、纳克实等,它采用捻金和片金两种加工方法织造而成。7.2织绣工艺

捻金是将薄金缠在线上捻成金线,片金又称平金,即用薄金片切成极细的片条,织在锦中。元代的加金织物可分为金线织出和织后加金两种制作方法。用金线织出的,称为金缎匹,全部用金线织成的称为浑金缎。此外还有拍金、印金、描金和点金等方法,制作出各具特色的金锦:拍金又称箔金,即先用凸板花纹用粘合剂印在织物上,然后贴以金箔,元代称为“金答子”的就是用拍金方法制作的一种金锦;印金是用凸板花纹涂上粘合剂先印出花纹,再撒上金粉,或是用粘合剂调以金粉。直接印在织物上;描金是用金描绘出金色花纹;点金又称撤金,是在织物上用金粉撒出点子。金锦的花纹主要有:团花、团凤、宝相、龟背纹、回纹等。元代的织金锦具有金碧辉煌、富贵华美的艺术魅力.迎合了元代统治者追求奢华生活、显示无尚权威的审美情调和社会风尚(100p)。7.2织绣工艺

缂丝工艺在元代得到发展,据记载:“克丝(即缂丝)之工,妙于南宋。而元制用尤广,进御服饰,参以真金,组织华丽,过于前代,而精雅渐非古法。”现存故宫博物院的缂丝作品《东方朔偷桃图》轴,以汉代文人东方朔得道成仙之后私闯蟠桃盛会的神话故事为题材,形态生动,色彩鲜明,具有很强的质感和装饰效果,是元代缂丝品中工艺水平最高的一件珍贵作品。7.2织绣工艺

元代的毛织很发达,这是适应蒙古民族游牧生活的一种染织品。有剪绒花毯,颜色有五色、七色、九色及十色不等,花纹多为山水、楼阁、花鸟、人物、动物、云纹等。棉织是元代发展的一种新兴染织工艺,产地遍及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及关中渭河流域各省,仅松江一地,以棉织为副业的就有1000多家。元代著名的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织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黄道婆出生于宋末元初,江苏松江乌泥泾人,南宋末年流落到崖州(今海南岛),向当地的黎族妇女学习了一整套棉纺织的技术,晚年回到家乡,对劳动妇女传授棉织技艺,大大促进了我国棉织工艺的发展,她们织造的“乌泥泾被”,能织出棋局、折枝花、团凤等纹样,坚实精美,受到劳动人民的欢迎。黄道婆因此也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著名的工艺家。7.2织绣工艺

此外元代的刺绣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元代刺绣的针法较多,主要有辫针、平针、打子、抢针、鳞针、网针、切针等。现存西藏布达拉宫的一件元代的刺绣密集金刚像,绣品上的金刚形象三头六臂,上身袒露,头戴宝冠,身佩缨珞;以朱红色背景及红裙衬托青色金刚上身,外围再以浅蓝色作第二层次对比,既辉煌富丽,又丰富多彩,于精细的绣工之中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101p)。7.3金属工艺元代的统治者生活奢华,重视和崇尚金银器,因此元代的金银工艺得到长足发展。1955年,安徽合肥小南门内原孔庙大成殿西出土元代金银器具11种,计102件,有金碟、金杯、银碟、银杯、银匜、银碗、银勺、银果盒、银筷子等。1959年,江苏吴县元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器,有金碗、金盘、八棱银果盒、银杯、梅花银盒、银水盂、银尊、银匙等,其中的四合如意金盘,以四个如意头组成四瓣花式,中间作柿蒂纹,并刻饰西番莲缠枝花纹,造型优美,做工细致,具有吉祥之含义。1966年在江苏金坛出土了元代银器50余件,有银碗、银盏、银盘、银镯、银条脱等多种器具。7.3金属工艺7.3金属工艺1964年在江苏苏州出土的一件银架,是罕见的银器杰作。银架折高34厘米,由前后两个支架组成,后支架上部成方形,上面雕镂双凤戏牡丹纹:下部中间捶饰团龙,两侧镂雕牡丹纹。前支架为“H形,中心饰六瓣花形,花内饰浮雕状玉兔、蟾蜍、灵芝纹;底部隔板起固定支架的作用,中心也成^瓣花形,花内锤饰折枝花和鸟纹,每个横粱两端都饰以云头。该银架专为承镜而设计,既可立放又可折合,纹饰优美,造型端庄,设计新奇,是一件实用和陈设巧妙结合、装饰和设计融于一体的银器精品(102p)。7.3金属工艺元代著名的金银器工艺家有朱碧山、谢君馀、谢君和、唐俊卿等人,尤以浙江嘉兴的朱碧山最为出名。故宫博物院现存有朱碧山的一件代表作品——银槎chá

,实为酒杯,高18厘米,长20厘米,由白银冶铸后加以雕刻而成。槎chá身作老树桠杈之状,瘿yǐng结错落,枝权纵横,一道人倚槎而坐,右手执卷,专心研读,树干中空,可以盛酒作杯。道人的头、手及云头履等,皆铸后焊接而成,但浑然如一次铸成,毫无痕迹。槎尾刻“龙槎chá”二字,尾后刻作者款识,腹下刻五言绝句:“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刘伶,知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这是一件极富诗情画意和雕塑味的作品,造型奇特,创意新颖,制作精巧,代表了元代金银器工艺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元代金银器名匠卓越的艺术水准。它把文人士大夫的高雅情趣和工匠艺人们的娴熟技艺巧妙结合起来,是一件元代工艺美术的杰作。7.3金属工艺7.4漆器工艺7.4漆器工艺

漆器在元代得到了较大发展,著名产地有福州、杭州、嘉兴、大都(北京)和云南等。元代漆器的著名品种有雕漆、戗金和螺钿等,成就很大,名家辈出。雕漆是元代漆器中最为突出的品种,其中尤以剔红最为出名。浙江嘉兴的张成,杨茂以制剔红著称,不仅闻名国内,而且流传海外。在日本,以张成、杨茂的名字各取一字,而称为“堆朱杨成”,沿用至今,成为漆艺专用的姓氏。故宫博物院藏有张成的剔红山水人物圆盒和剔红花卉圆盘各一件,剔红山水圆盒呈枣红色,底及里为栗皮色,涂漆约80层,有针刻“张成造”字铭。盒面刻观瀑图,上有人物山石树木,装饰性极强。整件作品刀法圆润,藏锋不露,构图简练,浑厚耐看。别红花卉圆盘,彩漆髹至近百道,漆层肥厚,盘中刻栀子花一枝,不刻锦地,形成不规则的圆形适合图案,花叶婉转自然,布满全盘,筋脉舒展有力,主次分明,气韵生动,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鲜明的装饰意味,为元代雕漆工艺中的精品之作。7.4漆器工艺7.4漆器工艺故宫博物院现存有杨茂的剔红花卉渣斗和剔红观瀑图八方盘各一件,前者全身朱漆,涂漆约五六十层,颈部饰缠枝牡丹,腹部为盛开的山茶花,以两方连续图案形式围绕器身,形象写实,花叶茂密,不刻锦地,藏锋不露;后者中间八方开光雕松轩,轩右一老人临曲槛,眺望对山瀑泉,轩内外童子各一人,天空、地面和水用三种不同花纹锦地雕成,盘旁雕仰俯花朵组成的图案,山树人物凸起,低一层的天空水面铺衬各式细密的锦纹,形成了藏锋不露、隐起圆滑的山水人物雕漆风格,这是元代一件杰出的雕漆作品。“花卉纹剔红尊”也是杨茂的一件雕漆精品。7.4漆器工艺7.4漆器工艺戗qiāng金指在漆器上进行雕刻,再填以金彩,填以银彩者称为戗银。戗qiāng金银法在《辍耕录》中有详细记载。元代最出名的戗金高手是嘉兴斜塘杨汇人彭君宝,其所制的山水树石、花竹翎毛,亭台屋宇,人物故事,都极精巧工细,“种种臻妙”。螺钿也是元代漆器的一个重要品种。近年在北京后英房元墓曾出土螺钿残漆盘一片,画面中殿阁高耸,仙云缭绕,表现出广寒宫华丽的建筑和云、树,五彩斑斓,嵌片精细,是一件十分精美的螺钿作品。I7.4漆器工艺I此外元代的玉雕工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元代最有名的玉雕作品是“渎dú山大玉海”,又称为渎山玉瓮,因其体量巨大,元世祖忽必烈称其为海,又因玉材得于渎山(今四川岷山),所以被称为“渎山大玉海”。它完成于元二年(公元1265年),高70厘米,口径182厘米,重约3500公斤,用整块墨玉雕成,为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件大型玉雕。玉海器体奇伟,形若天地,纹饰雕刻既粗犷豪放,又细腻精致,具有强烈的神秘感和浪漫色彩,是一件划时代的艺术珍品。第六章明代的工艺美术8.1陶瓷工艺8.2织绣工艺8.3宣德炉和景泰蓝8.4漆器工艺8.5明式家具(公元1368-1644年)8.1陶瓷工艺

瓷器工艺明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分界线。明之前,我国陶瓷的釉色,是以青瓷为主,明之后,则主要是白瓷。白瓷的发展,为陶瓷工艺的装饰,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因而,明代以来,原有的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的陶瓷装饰方法逐渐退居其次,代之而起的是青花、五彩等画花的方法。这是中国陶瓷装饰进入成熟阶段的的关键时期。明代以来,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有“瓷都”之美誉。明代陶瓷工艺在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并有新的创造,但总体而言,以景德镇为代表的明代瓷器:主要在青花、斗彩、五彩和单色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陶瓷工艺

(1)青花青花在元代烧制成功后,到明代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由于明代民窑禁烧五彩瓷器,惟独青花不限,因此全国各地官窑和民窑都大量烧制青花,为明代青花辉煌成就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代宣德时期是我国青花的黄金时代,素有“青花贵宣德”之说。宣德青花具有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色泽浓艳的主要特征。

其所用青料有三:一是采用进口的青料,据说是郑和下西洋时带回的“苏泥勃青”,其色浅者如天蓝,深者似靛蓝,鲜丽纯正,浓重处有铁锈似的黑斑,闪烁出金属般的光泽,层次丰富,产生深浅浓淡的自然美,大有写意水墨画的意趣;二是采用国产青料,其色泽淡雅,纹饰清晰;三是采用进口料和国产料混合青料,所制青花色彩有浓淡阴阳之分,层次感强,装饰效果好。历代评瓷家对宣德青花予以高度评价,盛赞其“造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堪称瓷、色、画三绝”宣德青花装饰花纹题材多样,有鸟兽、鱼虫、花卉、草本、云龙、海水、人物等,尤以海水云龙和缠枝牡丹为盛。花大叶小,往往先画细线再行渲染。器皿多大盘,有直沿、折沿等式样。如明代宣德青花海水双龙扁壶,以“苏泥勃青”为釉料,色泽深艳,腹部饰满海水龙纹,颈部饰卷草纹、缠枝莲纹各一道,龙腾水溅,画意豪放,笔触流畅,为明代青花中的代表作晶。传世的景德镇官窑宣德款青花瓷器还有《青花龙纹高足碗》青花是明代陶瓷装饰的主流,其艺术风格多姿多彩:宣德青花之浑厚,成化青花之清雅,嘉靖青花之逸趣,万历青花之秀美,可谓姹紫嫣红,风采各具,共同创遣了明代青花的辉煌。青花海水龙纹扁壶明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明成化青花五彩婴戏大碗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款识

永乐瓷器的款识为“永乐年制”。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竖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书款后来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

宣德的款识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书写。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书也有篆书,其中楷书占了绝大部分。字数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竖行。款识有用毛笔书写的,也有刻写的。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而且"德"心上一横省略,十分特别。

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成化鸡缸杯

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汉族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是在直径约八厘米的撇口卧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细线淡描出纹饰的轮廓线后,上釉入窑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胎体,再用红、绿、黄等色填满预留的青花纹饰中二次入窑低温焙烧。外壁以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将画面分成两组,一组绘雄鸡昂首傲视,一雌鸡与一小鸡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鸡玩逐。另一组绘一雄鸡引颈啼鸣,一雌鸡与三小鸡啄食一蜈蚣,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后世多有仿制。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的。除写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万历款识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明万历青花二龙戏珠盘(2)斗彩斗彩在成化时期烧制成功并取得了突出成就。斗彩又称为逗彩,即在胎上先用青花釉料画出部分花纹,又在釉上与之相适应的加以彩绘,使青花和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装饰效果,上下斗合,构成全体,故名“斗彩”。明斗彩海水龙纹盖罐成化斗彩烧制成功:一是因为它改变了过去较为单一的釉上红、绿彩,开始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新工艺,且色彩丰富,协调融合,争奇斗艳;二是因为它改变了过去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彩单一独立的特点,而是釉上各种色彩按图秉填绘在釉下青花轮廓线的中间,如弛朵及叶子均有青花勾的边,而五彩则不然,花朵和叶子均无青花勾边,青花色泽单独存在于某一纹样上。明成化斗彩蔓草纹瓶斗彩有填彩、点彩、覆彩、染彩、加彩多种技法:填彩即先在胎上用“苏泥勃青”画出花纹轮廓,然后在花纹轮廓内再填以彩色釉料;点彩即釉面仝部为青花,偶尔加几点彩色作为点缀;覆彩即将彩色覆盖在青花花草之上;染彩是指在青花花纹的边外,渲染浓淡深浅如晕状的色彩;加彩是在青花的某一部分增加一种彩色,与青花显出两种色调的对比。这些多样的施彩方法,是成化时期新创造的。

成化斗彩造型上小巧,多小件作品,尤以酒杯著名。成化鸡纹酒杯,又称鸡缸杯`以子母鸡为题材,表现母鸡带小鸡觅食、玩耍的情景,颇具浓厚的天伦之乐的生活气息。造型小巧玲珑,制作精致,为人珍爱。成化斗彩胎釉精细,呈乳白色,莹润似玉;色彩绚烂,色调鲜明而柔和;绘画线条精细流利,纹样设计精巧,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斗彩子母鸡纹缸形杯(3)五彩五彩指以红、绿、黄、褐、紫等釉上彩为主,或以釉下蓝色为主,交替错综,华美艳丽的一种彩绘瓷器(彩图51)。明代最有代表性的万历五彩瓷器,主要是釉下彩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瓷器。当时尚未出现釉上蓝彩,故以青花的蓝色作为画面的一种颜色,同釉上的红、绿、黄、紫、褐等构成丰富多样的色彩。万历五彩,花纹布满全器,以色彩饱和浓艳而著称,有纯朴豪放之感。

五彩鱼藻纹罐万历五彩瓷器造型除传统的盘、碗、洗外,还追求形制高大而新颖奇巧的罐、瓶、尊、提梁壶、鼎、笔船、印盒等造型。在装饰上多采用镂空和开光工艺,纹样主要有:龙风花鸟、婴戏、百鹿及具有道教、佛教思想意识的图案。色彩浓艳凝厚,青花不仅作局部的渲染,而且与红绿彩共同起主要色调的作用。有专家认为,传世万历青花五彩瓷器确实达到了玲珑华丽的境地。

明万历青花五彩莲龙纹镂空盖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便是此时的一件代表作品。该瓶腹部镂雕九个形态各异的凤凰作主纹,辅以如意、蕉叶、折枝花鸟、锦地花卉等纹样,色彩华丽,装饰新奇,代表了这一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高超水平(4)单色釉明代的陶瓷艺人们在单色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不同时期取得了不同的成就,成为明代瓷器中的一绝。大大丰富了陶瓷的装饰技法。突出的成就有:白釉,永乐年间的“甜白”最有特色,它呈色温涧,恬静洁白,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美誉,很适宜填绘五彩,成为彩瓷发展的先决条件。

甜白釉爵红釉僧帽壶红釉,有永乐“鲜红”,“殷红灼烁,宝光耀目”。如永乐红釉高足碗,印有云龙纹,釉色鲜艳,碗心篆刻“永乐年制”字样。有宣德的“霁红”,“其明如贵,其润如玉,其红如鸡血”,又称为鸡红、积红、宝石红等蓝釉白花牡丹纹盘蓝釉,有永乐的“翠青”,深蓝厚润,闪宝石光泽,纯静稳定,又称“霁青”。有宣德的“霁蓝”和嘉靖的“霁蓝”,前者釉色纯静明亮,深沉古朴,常于眙上划出阴纹,使釉内含有暗花,为蓝釉上品;后者色泽妖艳,是由崔国懋仿宣德的制品。黄釉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黄釉,有弘治的“娇黄”,色彩纯正,匀净莹润,以“浇釉法”施釉,又称,“浇黄”。有嘉靖的“深黄”,呈色柔和文雅,万历年间流行,后又演变成“鱼子黄”、“鸡油黄”等色釉。黄色为宗庙祭器用色,嘉靖九年定名“方丘黄色”绿地金彩缠枝花纹碗绿釉,有宣德的“绿釉”,成化和正德的“孔雀绿”。如上海博物馆藏有成化孔雀绿青花龟藻盘一件,呈色碧翠明丽而雅致除景德镇窑外,明代的龙泉窑和德化窑也相当出名,烧造的瓷器也十分精美。故宫博物院现存有明代著名瓷塑艺人何朝宗印款达摩立像一件,是一件传世绝佳之作。该像胎骨厚重洁白,细腻坚实,通体白釉,纯净莹润,呈象牙白色相。整件作品雕作精细,形态优美,衣纹生动,为德化瓷之典型。何朝宗又名何来,故德化瓷之“象牙白”又有“何来色”之别称何朝宗”款白瓷达摩立像明龙泉窑壶陶器工艺明代的陶器则以宜兴窑生产的紫砂陶器最为出名,尤其是驰名中外的紫砂茶壶。宜兴窑在江苏宜兴县的丁山和蜀山镇,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生产紫砂陶,宋代诗人梅尧臣诗中所说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即是对宜兴烧制紫砂陶的反映。紫砂陶所用原料为紫砂泥,在宜兴陶原料的开采中,大约采1000吨泥料,才能得到1吨的紫砂泥,可见紫砂泥的难得和紫砂陶的珍贵。紫砂陶的主要优点和魅力如下:①本色之美。紫砂陶不挂釉,充分利用陶泥的自然本色,色泽紫红,古朴沥着,具有天然的质地美、肌理美和色彩美。②造型之美。紫砂陶器形繁多,造型千态万状,形态优美,正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紫砂壶中有仿古代器物或商周青铜器造型者,有仿自然物者,攵南瓜、桃、菊花、松竹梅等;有仿实用器物者,如升、斗、蟹篓等;有几何图案的组合者,如圆形壶、方形壶等,以造型取胜。③精致之美。紫砂陶器多制作精致,有工巧之美。④实用之美。紫砂壶不起腻苔,便于洗涤;紫质传热缓慢,便于提携,不烫手;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内壁不刷而无异味:紫砂壶为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式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能吸收茶之香味较长时间,故用之泡茶,味道香醇另外,紫砂壶壶盖有细孔能吸收水蒸气,不致在盖上形成水珠,滴在茶水中搅动茶液,加速茶的发酵,因而能大大降低使茶发馊和变味的速度。这些卓著的实用功能,使得紫砂壶的生产和流行具有坚实的基础。紫砂壶在明代即著名,涌现了许多制壶高手。正德年间,出现了一位紫砂艺人供春,专以制紫砂壶为业,所制壶质朴古雅,称为“供春壶”,供春壶非常名贵,被誉为“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现存故宫博物院的紫砂树瘿壶为供春壶惟一的一件存品紫砂壶名家辈出,有被称为四大家的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有供春的三个徒弟时大彬、赵良璧和陈鸣远等,都是明代紫砂壶的制作高手。陈鸣远号“壶虑”,善仿古,所作紫砂瓜形壶,敦厚周正,古朴可爱,为紫砂壶中的典型陈鸣远紫砂南瓜壶“时大彬”款紫砂提梁壶时大彬为时朋的儿子,其制壶富于巧思,常杂以砂石冈土,使紫红陶胎上呈现星星白点,形制工整而简洁浑厚,极富艺术情趣。三此,其制壶有“干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乏大彬壶”之说,这说明大彬壶在明代地位极高明代陶瓷以景德镇为中心,其他官窑和民窑生产各具特色。但概而论之,多是胎七厚重,造型丰满,釉质肥厚,滋润。纹饰多以龙为题材,姿态各异。构图疏简雅致,笔势豪放潇洒。有敦厚、浑朴、精致的艺术特色。明代的织绣工艺,在工艺技术、花色品种方面都取得了比元代更大的成就。明代之治者一方面采取了对桑、棉、麻种植的强制政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染织生产的管莛,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许多管理机构,如工部所属有文思院、织染所,内府监局所虞肓内织染局、针工局、巾帽局、尚衣监等,迁都北京以后南京有南京织染所、南京内织染局等,许多地方则设有织染所,这些官方机构管理和垄断着明代的染织生产。同时,民间染织工艺生产也得到继续发展。明代的织绣工艺成就主要体现在丝织、顾绣、棉毛麻织等方面。织绣工艺1丝织明代的丝织有四个大的产区,即江浙、四川、山西和闽广地区。江浙是明代丝织生产的中心,产量最大,质地较精美,苏州、杭州、嘉兴、南京等都是丝织品的重要产地。明代的锦缎按制作技术和艺术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妆花、本色花和织金银三种。妆花是明代新创的一种多彩丝织物,用许多不同色线织成,花纹—般较大,色彩异常丰富,故有“走马看妆花”的比喻。其织法是:将一般通梭织彩改作分段换色,用各色丝线的纬管,以通经断纬之法作局部控花妆彩,使—件织物⊥可织出十多色以至二三十色,绒纬突起,精美富丽。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的“绿地花卉樗薄纹妆花缎”一件,以牡丹、莲花、茶花、菊花组成樗蒲纹,花纹横向排列,纵向交错,整幅作品构图匀称,色彩丰富,织工精细,采用金线绞边方法,更使其辉煌悦目,这是一件明代妆花丝织物的优秀作品。明绿地缠枝四季花卉纹妆花缎明蓝地妆花缎蟒袍料本色花又称为库缎或摹本缎。是在缎地上起本色花,有亮花和暗花两种,亮花织纹组织多浮于缎面,暗花织纹组织很少浮于缎面,都是由经纬组织的不同变化而形成的。织金银是在缎地上用金线或银线织出花纹。定陵博物馆藏有明代的“团龙纹织金妆花缎”,富丽华贵,工艺细腻,为明代一件重要的织金银丝织物。明缠枝花纹锦明代锦缎的图案组织形式多样,主要有团花、折枝、缠枝、几何形等。其中的缠枝最具时代特色,是明代甚为流行的一种图案组织,它以连续的波状为骨架,相问排列各种花朵,枝间饰以勾卷状的叶片明代锦缎的装饰纹样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云龙凤鹤,这类纹样在明锦中比重最大:②花草鸟蝶(彩图55);③几何纹,有万字、锁子、回纹、龟背、盘绦、如意、八达晕等,多具有吉祥祈福之含义(图8-16);④古祥器物福寿字等:⑤樗chū蒲纹,樗蒲本是古代一种赌具,为两头尖呈果核状的形式,后成为明代一种流行纹样,樗蒲或本身作为纹样,或作为图案的轮廓,内饰其他纹样,变化多端,形式优美,为人们所喜爱(图8-17)。

总的来说,明锦缎纹样单纯明快,气魄豪放;色彩饱和而讲究对比;装饰精致而富于程式化,具有淳朴大方的艺术特色,完全有别于清锦缎之细腻繁密、纤弱繁冗。明中期织锦云鹤纹一品方补明牡丹花纹锦八达晕加金锦“卍寿”折枝花卉纹改机花纹摹绘图明锦樗蒲纹2顾绣明代的刺绣分为南北两大体系,北绣讲求实用,南绣注重观赏,画绣中最出名者为“顾绣”。

明嘉靖时,有进士顾名世,居住在上海露香园,顾氏一家,几代都善于刺绣,故称之为“顾绣”,又称为“露香园绣”。顾名世之子顾汇海之妾缪氏所绣字画,气韵生动。到顾汇海之侄顾寿潜之妻韩希孟最有成就。她谙通六法,刺绣最精巧,鉴赏水平高,刺绣粉本多临自宋元名画,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既富有质感又有气韵,同时富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是对宋元名画的再创造,很受当时的文人墨客的喜爱。其所绣作品被称为“韩媛绣”,名噪一时,为人们所珍爱韩希孟顾绣洗马图顾绣具有鲜明的特点:①多选择古人名迹为绣稿;②在绣法上,凡针法不及之处,均以彩笔接色,追求绘画效果;③擘丝极细,其发绣中的发丝,有的仅为0,03毫米,绣出的线条比男子的一根头发还细:④针法丰富,常用针法有擞和针、滚针、施毛针及网绣等。这种仿画刺绣对以后欣赏性刺绣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西池王母》,高66.3厘米,长48.1厘米,绣品为八仙庆寿挂屏十二轴之一,画面上西王母乘坐彩凤持寿桃从天而降,旁有婢女伺候,作品色彩柔美,针脚细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显示作者高超的绣工技术和艺术造型能力,这是顾绣艺术的典型代表作之一8.3宣德炉和景泰蓝

明代的金属工艺得到了较大发展,金银器运用多种制作技术和技法,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明十三陵所出的金冠、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种金银饰品均是明代金银器中的代表作。北京西郊大钟寺的大钟,高6.75米,口径3.3米,重量达44.6吨,是明代一件形制宏大的铜器,为我国目前存在的—座最大的铜钟。明代金属工艺中最有特色和有突出成就的是宣德炉和景泰蓝

8.3.1宣德炉宣德炉是制作于宣德年间的一批小型铜器,当时,从南洋输进3万多斤的优质风磨铜(洋铜),为了供宫廷、郊坛、宗庙作祀祠或薰衣之需,以及赏赐之用,由工部组织生产了117不中、近2万件铜器,主要是香炉、鼎、彝等,用金600两,用银2000多两,用料达30多种。因器型多为炉式,故称宣德炉。器型有两大类:素炉和华炉,素炉以造型色彩取胜;华炉雕花嵌宝以纹样华丽见长。明—宣德炉-错金波斯文纽耳铜炉宣德炉的艺术特色如下:①造型多样。宣德炉的造型参照了古代的铜器和瓷器,而加以变化创新。如炉耳有50多种,有冲天耳、桥耳、鱼耳、螭耳、如意耳、环耳、连珠耳等;器边有20多种,有回纹边、云文边、百折边等;器口有10多种,有平口、侈chǐ口、反唇口、卷边口等;器足有40多种,有圆足、乳足、马蹄足、象鼻足、环足等,集各式造型之大成,对工艺美术创作有巨大的借鉴作用。②色彩丰富。宣德炉采用鎏金、渗金、金屑等方法,合金冶炼,制成青绿、黄褐、古铜、蟹壳青、栗色、梨色、枣红、原砂等多达60多种颜色,“珠光宗色”、“奇光在里”、“彩烂善变”,给人以富丽多彩的艺术感受。所以宣德炉“妙在宝色,内含珠光,外观淡淡穆穆而玉毫金栗隐跃于肤里之间”。装饰较少,常见川不同金属色泽装饰在炉的上半部的云形称为覆祥云,在下半部的称为涌祥云,用渗金方法形成雨点、雪片、碎玉等各种斑点,呈现金属的色泽美,造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明-宣德炉-錾铜鎏金异兽纹龙首耳胡文明款香炉③制作精巧。为保证制作质量,由张护、许百禄警监,以名匠吴邡佐、李澄德等64人组成专业机构制造,铸造一器炼铜9~12次,可谓精雕细琢之物。典型素炉有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双龙抱柱铜炉、兽耳活环钵式炉、冲天耳乳足炉等,华炉有错金仿古簋式炉、镂空云纹熏炉等。宣德炉制作精美,以后历代均有仿造铸作的,都统称为宣德炉明-宣德炉-云纹铜熏炉

8.3.2景泰蓝景泰蓝是明代一种著名的金属工艺,其学名是铜胎掐丝珐琅。珐琅,为搪瓷的旧称,起源于日语,又称为佛林、佛郎、发蓝等,是以石英、瓷土、长石、硼砂及一些金属矿物为原料进行粉碎制成珐琅粉并加以熔炼,用时涂饰在器物上的一种玻璃质釉料,经熔融后略带浅蓝或浅绿近似透明的玻璃,俗称熔料或玻璃料。通常认为这种工艺发展于景泰年间,而釉料多为蓝色,故称景泰蓝,实际上,景泰蓝一词在辛亥革命前后才被采用。它是用铜丝在铜胎上掐出种种花纹,然后填以各色珐琅彩料烧制,再经过打磨,并在露出的铜丝部分镀以金银而成。其制作一般分为七个过程: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掐丝珐琅工艺多用于制作礼器、陈设品及实用品,也可用于首饰装饰。大型器物造型端庄浑厚而优美柔和,小件作品如盘、盒、碗等则精巧典丽。这种掐丝珐琅工艺到明代景泰午间吏加繁荣起来,釉色有天蓝、宗蓝、赭、鲜黄、红、浅绿、深绿、羊脂白、葡萄紫、翠蓝、紫红等十多种,它们多以天蓝色作地,故俗称“景泰蓝”。其纹饰主要有龙、凤、宝相花、狮子戏球、菊花、葡萄、云纹、荷瓣等,多以宝相花为母题。景泰蓝掐丝娴熟整齐、磨光细润、色彩柔媚光亮,实为明代金属工艺的杰出代表。明代景泰蓝造型多仿古尊、壶、觚、瓶、鼎、碗之类,但仿古而不泥古、有创新,整体器形光素无华,和谐端庄。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有明代景泰蓝薰炉,高28.3厘米,长29.6厘米,炉⊥有高大的镂空盖,焚香时可以散烟。其形制华贵,色彩艳丽,为明代景泰年间铜胎掐丝珐琅器的经典之作著名工艺史家田自秉先生认为:景泰蓝工艺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作品,首先要有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要有优美的纹样——这取决于掐丝;要有华丽的色彩——这取决于蓝料的配制;要有辉煌的光泽——这取决于打磨和镀金。因此,景泰蓝是我国传统工艺中造型、色彩、装饰三者完美结合的特种工艺品明代的漆器工艺得到很大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明代设立了专门的制漆和管理机构,除御用作、油漆作外,还于永乐时期开设了果园厂,专门为宫廷制造各种漆器。果园厂由元代著名漆艺家张成之子张德刚管理工艺事务,所出雕漆、填漆两种,制作精美,称为厂制。同时,民间漆器生产遍及南北各地,并涌现出许多制漆名家,明代的漆器工艺呈现出普遍繁荣的势头。漆器工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雕漆、螺钿和百宝嵌、金漆等方面以及漆艺专著《髹饰录》的完成上。8.4.1雕漆作为明代官营漆器生产机构的果园厂,以产雕漆著称。永乐时,由著名漆艺家张德刚和包亮掌理制漆技艺,而一时名声大噪。嘉靖时,又吸收了云南优秀的制漆艺人,技术力量雄厚使明代的雕漆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果园厂雕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特征:明初雕漆受浙江雕漆的影响,注重磨工,边角圆润,藏锋不露,堆漆肥厚,浑厚沉稳,多以花鸟云龙、山水人物为题材;明中期加进了云南雕漆的风格,刀法棱线清楚,不藏锋,雕活渐见棱角,题材广泛,有龙舟竞渡、聚宝盆、货郎图、吉祥文字、吉祥图案、福禄字等;明晚期,刀法繁密,构图谨严,形制和器型由较小的盒、盘一变为高大的屏风、桌、椅等几乎一切日用家具,开创了严谨细密的先河。上海博物馆藏有明宣德云龙纹剔红圆盒,盒面雕云龙,立墙雕云纹,足内左侧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款,此款的字体、刀工为宣德时期的标准风格。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明万历的龙纹剔彩长方盒,木胎,色漆自下而上为黄、深绿、深黄、黄、绿、红等。开光内坐龙两臂擎盘,锦地下陷极深;开光外锦地下陷颇浅,使龙纹突出。盖边刻饰花卉,花叶红绿或黄绿相间,通过磨显,色彩绚丽多变,锦地细密谨严,为万历时期的雕漆精品明剔彩龙纹长方漆盒明代的漆器工艺得到很大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明代设立了专门的制漆和管理机构,除御用作、油漆作外,还于永乐时期开设了果园厂,专门为宫廷制造各种漆器。果园厂由元代著名漆艺家张成之子张德刚管理工艺事务,所出雕漆、填漆两种,制作精美,称为厂制。同时,民间漆器生产遍及南北各地,并涌现出许多制漆名家,明代的漆器工艺呈现出普遍繁荣的势头。漆器工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雕漆、螺钿和百宝嵌、金漆等方面以及漆艺专著《髹饰录》的完成上。明-时大彬造-山水人物纹紫砂胎剔红壶8.4.2螺钿和百宝嵌螺钿分为硬螺钿和软螺钿两种,均为明代流行的漆器种类。硬螺钿即厚片螺钿,往往用于大件家具,如床榻桌椅及箱笼柜架等,以黑漆为多,虽不十分精细,却粗犷醒目,宜远观不宜近玩;软螺钿即薄片螺钿,今称螺甸,明代的软螺钿比硬螺锢有更大的发展,光泽美丽,纤巧精工,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贝壳色有青、黄、赤、白等壳屑有粗、中、细之分,也有用螺片捣成甸砂,洒贴在漆器上,造成彩色斑点的,或为树下苔藓,或为石面皴纹,或为山头霞气,或为汀上细沙,在漆艺家的巧妙运用之下,加上金银片屑的配合使用,漆器熠熠生辉。软螺钿漆器到明代后期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螺钿巨匠江千里,号秋水,可和当时名画家查士标称雄,有“杯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二瞻”之誉,其所制螺钿,风格独特,称“江千里式”。明代的一件缠枝莲纹螺钿黑漆长方盘,为木胎,黑漆嵌牙黄色螺钿,盘中心开光,嵌缠枝花8朵,上承8宝,底足内髹红漆,风格豪放厚拙,是一件典型的明代厚螺钿漆器明-缠枝莲纹嵌螺钿黑漆洗百宝嵌是用多种珍贵材料在漆器⊥镶出华美的图案的一种名贵漆器,远在西汉时已见端倪,而在明代达到了兴盛的阶段。传说为明末扬州人周翥所创,被称为“周制”。其做法是: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砗磲、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材料,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草翎毛,嵌于檀犁漆器上,大的有屏风桌椅、窗格书架,小的有笔架茶具、砚匣书箱等,有五彩陆离、华贵精美的艺术效果。8.4.3金漆金漆以其金碧辉煌而为人所喜爱,有描金、描金加彩、彩漆描金、描金罩漆、罩金漆、戗金、洒金等,明代最出名的金漆高手是苏州艺人蒋回回,他擅长于金漆彩绘,制作精湛。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万历龙纹黑漆描金药柜一个,柜高94.1厘米,长78.9厘米,柜门外面锦地开光,内描双龙;里面分两格,描花卉蜂蝶;款识在背面上格正中,楷书“大明万历年制”。柜门之下有抽屉3个,柜内两旁各有长抽屉10个,各分3格,中部在可转动的立轴上,安装抽屉80个,可贮药物140不中,取用方便。其制作为打金胶后筛扫真金粉末,敷著成纹。药柜虽以实用为主,却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此器以方形为主,但柜中大大小小的长方形药盒的组合,使其显得大方、清新;器面上繁复的描金云龙纹,因器构图,或龙体弯曲,驾云疾驰,或曲体盘绕,在云中舞动,其多变而华美的纹饰形象,使药柜在简朴的格局中显得极为富丽;而药柜内门上对称地描绘有蜂蝶飞花图,则使素雅的药柜更具有装饰性。这是一件制作讲究、装饰精巧的金漆作品(彩图60)。此外,杨埙也是著名的金漆能手,他继承父业,专工金漆,曾去日本学习漆艺,仿制倭漆并自创新样,所制漆器以愈用愈鲜亮为特色,人称“杨倭漆”。描金云龙纹黑漆药柜8.4.4《髹饰录》明代漆工艺的辉煌成就,一方面表现在漆艺产品的制作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漆艺专著《髹饰录》的完成上。《髹饰录》是明末安徽新安著名漆艺家黄大成所作的漆艺专著,传说南唐曾有《漆经》,但已失传,因此《髹饰录》成为我国古代漆艺的惟一专著。黄大成,新安平沙人,为明代一位著名的漆工,他精通古今髹法,其剔红刀法圆活清朗,可与果园厂制晶相媲美。他根据自己的制漆经验,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写成此书,全面叙述了有关髹漆的各个方面。此书在明末天启五年(1625年)经另一位漆工浙江人杨明为之作序并逐条解注,使内容更为全面。全书共分乾、坤两集,有利用、楷法、质色、纹匏、罩明、描饰、填嵌、阳识、堆起、雕镂、戗划、偏斓、复饰、纹间、裹衣、单素、质法、尚古等18章,共186条。《乾集》主要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主要讲漆器的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髹饰录》系统阐述了漆艺的创作原则,如“巧法自然,质则人身,文象阴阳”,称为三法。即创作要以自然条件为设计依据;其内质要像人体的结构一样和谐,骨肉相连,肥瘦得体;其纹饰则要阴阳呼应,虚实相生。这些精彩论述,对我们今天的设计和创作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髹饰录》在总结和传授漆艺技法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为我国传统髹漆工艺之建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8.5明式家具我国的家具工艺历史悠久,而明代家具发展达到了我国家具的顶峰时期,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家具的造型和工艺技术更趋成熟,并一度对欧洲的家具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留下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为我们研究家具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在学习明代的家具工艺之前,明代家具和明式家具这两个概念是要弄清楚的,明代家具是指整个明朝时期的家具;而明式家具则是指明代和清初在结构上、榫卯构造上、装饰手法上、造型意味上都具有比较一致的时代风格的家具式样,所以明式家具并不限于明代。8.5.1明代家具发展的原因明代家具之所以得到巨大发展,其原因主要如下:①生活方式的改变。唐以前人们大都席地而坐,宋时才渐渐从席地而坐改变到垂足而坐,开始使用现今的桌椅等家具,生活方式的改进成为明代家具△艺发展的原动力。②园林建筑的兴起。我国园林到明代己进入极盛时期,明代计成所著的《园冶》一书即是对当时园林艺术的总结。园林建筑的兴起,带动了作为室内陈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具设计和制作的发展。③木材的丰富。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交往增多,这些国家的优质木材如花梨、红木、紫檀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为家具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料。

④木工工具的提高。硬木质地坚韧,需要更加优良锐利的木工工具,而明代锤锻技术的提高使木工工具的种类增加,锋利程度大为改观,适应了家具制作的需要。8.5.2明代家具的材料明代家具主要采用紫檀、红木、花梨、杞梓(鸡翅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柳木等优质硬木材料制成,又称“硬木家具”。这些硬木材料具有天然的质感和色泽、纹饰、肌理乃至气味,很适于制作高档次的家具。如紫檀是来自印度、菲律宾的进口木料,一般为深棕色,质密而坚,表面温和如玉,经磨洗后成为红色,浸油后变为优美的深紫色,这是明代家具制作中最重要的一种木料,最贵重者称“金丝紫檀”。花梨木来自云南、浙江、湖北、印度、马来群岛等,其质地比紫檀更硬,纹理优美,有的纹理抽象如大理石,色彩由蜜黄到深度不同的黄色,表面温和光滑,清香如攻瑰,这是明代家具中第二种常用的木料。鸡翅木产于东印度,色泽较浅,纹样状若鸡之羽翅,光辉灿烂,故名鸡翅木。它因年久易变灰,故鸡翅木家具外表多以一层漆保护。楠木来自我国西部,一度曾为帝王专用,其纹理细密,有香气,易制作且耐久,多作庙宇、棺木、橱柜等用料。8.5.3明代家具的种类明代家具的种类可分以下6类:①椅凳类,有官帽椅、灯挂椅、圈椅、方凳、条凳、鼓墩、床式椅、交椅、统背椅、太师椅等(图8-29);②几案类,有炕几、茶几、香几、书案、平头案、翘头案、架几案、琴桌、供桌、方桌、八仙桌、月牙桌等;③橱柜类,有门户橱、书橱、书柜、衣柜、百宝箱等;④床榻类,有架子床、木榻等(图8-30);⑤台架类,有灯台、花台、镜台、衣架、面架、承足(脚踏)等;⑥屏座类,有插屏、围屏、炉座、瓶座等。明-黄花梨寿字纹玫瑰椅紫檀南官帽椅黄花梨琴桌香几、方凳组合黄花梨架格黄花梨亮格柜黄花梨罗汉床明-黄花梨带门围子架子床8.5.4明式家具的美学特征明式家具从选料、工艺、功能到美化等方面真正达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巧妙运用了工艺美术的设计原理,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并对国际家具设计和制作产生了重大影响。18世纪,英国家具大师齐本德尔(Chippendale1718~1779年)出版了《家具指南》一书,该书刊有几乎所有类型的家具图谱,其中便有中国“明式家具”的式样,它和哥特式、洛可可式并称为家具三大类,对欧洲家具设计和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明式家具的审美特征主要有:①意匠美,明式家具巧而得体,精而合宜,适用,耐用,色调深沉,质感坚实,情趣高尚。②材料美,明式家具使用优质木材,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质感,一般不用油漆,不加遮饰,以显示其自然的材质美,达到稳定而和谐的艺术效果。同时硬木家具体现出坚韧、力度、强度和本色,并符合回归自然之心态,这符合中国人师法自然的审美情调。③结构美,明式家具采用榫卯结构制造家具,不用钉,不用胶,家具可以接合,结构坚固而结实。这种榫卯结构和家具接合的方法,早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匠师就已开始使用,明代工匠们将它发展到极致。榫的种类很多,有明榫、闷榫、格角榫、半榫、长短榫、燕尾榫、夹头榫等,不同部位运用不同形式的榫,既符合功能要求,又使之坚固结实。榫卯结构的家具,既便于家具在运输时的拆卸,又利于修复时不伤整体木质,同时结构本身又成为家具装饰的一部分,这与现代人所追求的“结构性装饰”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明式家具的“攒边”技法也是其重要的结构特征。其做法是:在四边用45°格角榫攒起来,中心板四周出榫装入四边的通槽,不仅使木板的结构得到加固,而且使木板有伸缩的余地,同时也使木板不露截板纹,增加了美观。这些都使明式家具有—种天然的结构美,朴素、自然而功能性强。④工巧美,明式家具做工精致,工艺考究,面的处理,有适当的比例和尺度;线的运用,自然流畅,简洁利落:而在家具造型的结束处和转折部位,加以不同的变化,形成直与曲的形式对比,产生丰富的造型形象;注重对牙子、卷口等重点部位的装饰,增加了家具的形体美,这些都增加了在工艺方面的独特韵味和艺术魅力。⑤装饰美,明式家具的装饰美体现在少而精致、以少胜多上。第一,明式家具多以木材的自然纹理、肌理作花纹,不加修饰,本色为纹;第二,明式家具主要利用家具本身的线性结构来成就外观之美,相当于现代人所称的“结构性装饰”;第三,明式家具也巧妙运用一些装饰方法,如雕饰、金属饰件和蜡饰等,但多属巧借外力、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笔,使明式家具装饰少而精的艺术魅力更加突现。

所以,著名的工艺史论家田自秉先生认为明式家具的艺术特色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简、厚、精、雅,可说是非常深刻和精到。简是指它造型洗练,落落大方;厚是指它浑厚稳重,庄穆质朴;精是指它做工精巧,严谨准确;雅是指它风格典雅,令人耐看。明式家具在实用与审美、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国乃至世界家具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当今的家具设计乃至其他工艺美术设计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明-黄花梨浮雕螭纹圈椅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黄花梨浮雕螭纹圈椅,其后背及扶手顺势而下,成优美的马蹄形曲线,柔和婉转,自然美观。特殊的构造使得人就坐时,肘部及腋下臂膀、背部都得到支撑,最大限度增加了人体与坐具的接触面积,舒适而不疲劳。靠背用整板浮雕两螭,肢尾衍成卷草,左右回旋,生动有致明-紫檀坐墩承德避暑山庄藏有明代紫檀四开光坐墩,坐墩开光作圆角方形,沿边起阳线;开光与上下两圈鼓钉之间,各起弦纹一道;四足里面削圆,两端格肩,用插肩榫与上下构件拍合,了无痕迹。此墩造型敦硕,做工精致,圆浑可爱,为明代坐墩中的上品明黄花梨圆后背交椅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黄花梨圆后背交椅,全身光素,惟靠背板雕有云头及双螭图案,后腿弯折处,用角牙填塞支撑,椅面软屉用丝绳编成,下有踏床,既可翻转,又可卸下,各构件交接处及踏床床面均用铁饰仵加固,造型简洁明快、使用方便舒适,为明代交椅的基本式样9.1陶瓷工艺9.2织绣工艺9.3金属工艺9.4雕塑工艺(公元1644年-1840年)第九章清代的工艺美术

陶瓷工艺清代的陶瓷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在生产技艺⊥继承明代的传统且有创新。清代陶瓷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色,尤其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成就最为突出。清代陶瓷具有形式多样、纹饰繁杂、技艺精湛等特点。其成就主要体现在青花、古彩、粉彩、珐琅彩、珍玩瓷器等方面。1青花经历了元明数百年烧造历史后,青花的烧造在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今人对国瓷器的收藏、流通情况看,几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