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第二章林业行政复议第三章林业行政诉讼第四章林业行政侵权赔偿责任林业行政执法基础知识第一章行政法概述第一节行政法的基本概念一、行政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法上所指的行政是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公共行政具有一下特征:
(1)公共行政的管理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
(2)公共行政是一种国家职能活动,公共行政的目的在于谋求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福利。
(3)国家行政机关在公共行政活动中享有许多特权。
二、行政权力的概念和特征行政权力是指法律授予行政主体的、在管理公共行政的过程中所享有的为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一种可以命令他人服从的力量。
(1)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力由法律赋予。
(2)行政权力为行政主体履行行政职能所必须。
(3)行政权力具有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公共行政与一般行政的区别:
公共行政一般行政行为者国家机关单位(小团体)对象公共事务单位事务目的谋公共利益谋单位利益特权有无
三、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力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对其后果予以补救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这一概念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理解:(1)授权的法律规范
(2)规范行政权力的法律
(3)对行政权力监督、救助的法律
四、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1.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由行政法规范调整的权利、义务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是指行政法权利的享受者和行政法义务的承担者。
(2)客体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3)内容指行政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1.主体必须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2.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3.权利、义务是由行政法预先规定的。
4.在行政管理职能活动中产生。
5.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具有统一性。
6.在解决争议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五、行政法律事实
1.行政法律事实的概念: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客观存在的
(2)导致法律后果
(3)法有明文规定
2.行政法律事实的种类行政法律事实可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六、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1.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1)有主、客体
(2)有法可依
(3)有法律事实
2.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和内容变更。
3.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行政法律关系权利义务的消灭,包括当事人消灭和权利义务消灭。第二节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规范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法则。
一、责任行政原则
1.责任行政原则的含义是指行政机关必须对自己所实施的行政活动承担责任。
2.责任行政原则的内容
(1)有责任状态
(2)有明确的主体
(3)法律责任有规定
(4)建立实现责任的法律制度
二、行政合法性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含义是指行政机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即“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之”
2.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容
(1)依法行政
(2)必须合法
a有据可查
b不越权
c程序合法三、行政合理性原则
1.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涵义是指行政行为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则。
2.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内容在法的范围之内,又不能随意扩大范围。符合法律的目的、具有合理的动机、考虑相关的因素、符合公正法则。
行政合理性原则有利于对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加以规范和判断。第三节行政主体一、行政主体的概念和特征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组织。其特征:
(1)承担行政职权,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2)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3)承担实施行政活动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二、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1.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区别
(1)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
(2)行政机关并非在所有场合都能成为行政主体。
(3)某些非行政机关依法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
2.行政主体与公务员的区别行政主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必须能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公务员是接受国家的委托,公务员并不承担由此承担的法律效果,其实施行政职务而产生的责任归属于国家,因此,公务员不是行政主体。三、行政主体的种类
(一)行政机关
1.行政机关的概念和特征行政机关是指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国家机关。
2.行政机关的分类
(1)按职权管辖范围:中央行政机关,地方行政机关。
(2)按权限的性质:一般权限行政机关,部门权限行政机关。
(3)按管理对象:外部管理行政机关,内部管理行政机关。
(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组织。四、国家职务关系
(一)国家职务关系的概念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接受国家的委托,担任国家职务,与国家产生的一种法律关系。在行政执法中,行政执法人员接受国家的委托,行使职务,便形成了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国家职务关系。
1.行政执法人员的权利
(1)行政执法人员职务上的权利:
①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利;
②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③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2)行政执法人员的保障权利:
①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行政处分的权利;
②提出申诉和控告的权利。
(3)行政执法人员的个人权利:
①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的权利;
②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辞职的权利。
2.行政执法人员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
(2)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公务;
(3)努力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
(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7)公正廉洁,克己奉公;
(8)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它义务。
(二)公务员与行政执法人员
1.公务员的概念和范围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行政执法人员的概念和特征行政执法人员是指经国家特别选任,在行政主体中依法从事行政执法任务的人员。依法享有行政执法权的公务员才是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也不全是公务员。行政执法人员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特定组织的成员;
(2)特定职业的人员;
(3)特殊选任的人员;
(4)特殊地位的人员。
2.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行为的识别行政执法人员具有双重身份,即国家工作人员和一般公民,只有当他以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时,才是执行公务的行为,其行为的责任也才归属于国家,否则该行为的责任只能由自己承担。
3.国家职务关系的保障国家职务关系的保障分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保护和国家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追究两个方面。
(1)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保护。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保护时指行政执法人员的权利和利益收到侵害时所具有的救济手段。如《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受法律保护。”①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不受干扰和破坏,以暴力、胁迫方法阻碍公务员依法执行职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②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有关当事人有服从或者配合的义务。③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由此所发生的责任问题,原则上由所在机关或组织承担。④行政执法人员对所在机关或组织作出的对自己的行政处分或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可根据《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等法律的规定依法提出申述。
(2)国家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追究。对行政执法人员设定了职业纪律和职务要求,行政执法人员违法这些要求,相关国家机关或组织有权给予必要的处分:
①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
②追偿权:行政人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违法执行职务给相对人造成所害的,相应的国家机关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要求该公务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③追究刑事责任。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节行政行为一、行政行为的概念和成立要件
1.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其特征有:
(1)执行性;
(2)单方性;
(3)裁量性;
(4)职权与职责的统一性。
2.行政行为成立的要件:
(1)是行政主体的行为;
(2)是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
(3)是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
二、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所作出的处理决定。
2.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1)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明确规定了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形式、程序、方法等。行政机关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而作出的行政行为。
(2)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仅规定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幅度和种类等,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如何适用法律而作出的行政行为。
3.行政行为的其它分类
(1)根据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前提条件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和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依申请行政行为是指行政行为以相对人的申请为前提条件,行使行政权利而作出的行政行为。依职权的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主动行使行政权利而作出的行政行为。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破坏林地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是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2)按照行政行为能否因为行政机关单方意思表示发生效力为标准,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单方行政行为和双方行政行为。单方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单方意思表示就能够产生法律效力,具有强制力、确定力和拘束力。双方行政行为是指必须经过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行为。
(3)按照行政行为是否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为标准,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要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具备某种方式或形式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非要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没有明确行政行为的具体形式,行政机关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各种形式的行政行为。三、行政行为的实施形式
(一)行政立法是指有权的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并颁发有关行政管理事项的、普遍适用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二)行政许可是指具有许可职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以颁发书面证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申请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或资格的行为。
(三)行政监督
1.行政监督的概念和特点行政监督,又称行政监督检查或行政检查,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依法对行政相对人是否遵守行政法规范和执行行政决定等情况所作的事实行为。其特点有:
(1)主体是依法授权的组织
(2)对象是行政相对人
(3)属于一种事实行为
2.行政监督的作用行政监督既是行政法规范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行政执法的重要环节。
3.行政监督的方法
(1)实地检查
(2)书面审查
(四)行政处罚是指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法对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违法行为给予的制裁。种类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照、行政拘留、劳动教养、驱逐出境等。
(五)行政强制执行
1.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和特征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相对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时,由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政行为。其特征有:
(1)以相对人逾期不履行义务为前提。
(2)目的在于保证法定义务的履行。
(3)主体是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
(4)依据是由行政机关作出的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
2.行政强制执行的种类和措施包括间接强制执行和直接强制执行。
(1)间接强制执行是指通过间接手段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或达到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强制措施。它包括代执行和执行罚:①代执行是指义务人不履行义务时,由他人代替其履行,并由义务人支付其执行费用的强制执行方式。②执行罚是指义务人不履行义务时,执行机关按日科以新的金钱给付义务促使义务人履行义务的强制执行方式。
(2)直接强制执行是指针对义务人的人身、财产或行为,直接采取强制手段,使义务得以履行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的强制措施。
(六)行政合同
1.行政合同的概念和特征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目的而与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之间基于意思一致而缔结的契约。其特征有:
(1)行政合同的一方为行政主体。
(2)行政合同是以公法上的效果发生为目的的合同。
(3)行政合同是基于当事人意思一致而成立的合同。
(4)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享有一定的特权。
(5)行政合同纠纷通过行政法上的救济途径解决。
2.行政合同的作用概括为:实现目标、激发活力、投诉有门、立据为证。
3.行政合同的具体表形形式
(七)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和法定程序,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民事、经济纠纷进行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其特征有:
(1)主体是法律授权的特定行政机关。
(2)对象是特定的民事、经济纠纷。
(3)形式上具有准司法性。
(4)效力具有强制性。四、行政行为的内容是指行政行为所包括的意思表示以及行政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其内容可以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
(1)赋予权利或者免除义务。
(2)设定义务或者剥夺权利。
(3)确认法律事实或者地位。五、行政行为的效力
1.行政行为效力的内容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行为对于行政相对人以及行政机关本身发生的影响。其效力包括确定力、约束力、执行力。
(1)行政行为的确定力。行政行为的确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并发生效力,非经法定程序,行政行为不得任意变更或者撤销,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相对人都受到行政行为确定力的约束。
(2)行政行为的约束力。行政行为的约束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所具有的约束、限制相对人的权利,无论是具体行政行为还是抽象行政行为都具有这种效力。
(3)行政行为的执行力。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作出后,相对人应当履行,相当人不履行行政行为时,行政机关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自行强制执行。
2.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是指行政行为合法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与合法要件是不同的,生效的行政行为不一定合法。合法的行政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行政行为的主体合法。
(2)行政行为的证据充分。
(3)行政行为的程序合法。
(4)行政行为使用法律、法规正确。
3.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和废止
(1)行政行为的无效。行政行为的无效是指行政行为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对相对人没有约束力。一般包括以下情况:
①行政主体没有职权或者超越职权;②行政行为适用法律错误;③行政行为程序违法;④行政行为没有事实根据,没有证据支持;⑤行政机关滥用职权。
(2)行政行为的撤销行政行为的撤销是指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因其违法或不当,有权机关对其撤销,否定其效力。行政行为的撤销与无效不同,其区别在于:
①行政行为撤销的原因是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违法(不具备合法要件)或不当;②行政行为的撤销只能由法定机关依法定程序作出决定,相对人不能自行否定行政行为的效力;③被撤销的行政行为从撤销之日起无效。
(3)行政行为的废止是指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因具有法定情形经法定程序宣布废止,使其失去法律效力。行政行为的废止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被修改、废止或撤销;②行政行为所针对的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使该行政行为失去继续存在的意义;③行政行为的存在将有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④行政行为的目的已完全实现,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六、行政程序
1.行政程序的概念行政程序是指法律规定的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作出行政行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及时限的总和。
(1)行政程序是行政行为的程序。
(2)行政程序是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顺序和时限的总和。
(3)行政程序由法律明文规定。
2.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1)程序法定原则
(2)程序公正原则
(3)程序公开原则
(4)效率原则
3.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
(1)情报公开制度
(2)调查制度
(3)职能分离制度
(4)回避制度
(5)辩论制度
(6)听证制度
(7)告知制度
(8)案卷制度
(9)时效制度
(10)权利救济制度第五节行政侵权责任与行政救济一、行政侵权责任
1.国家责任的概念国家责任是指国家对其工作人员行使权力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2.行政侵权责任的概念和追究方式行政侵权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或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行为违法、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依法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二、行政救济
1.行政救济的概念及法律基础行政救济是指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因其合法权益受到国家行政机关的违法或不当行为侵害时,依法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提起诉讼,要求纠正或给予补偿的制度。
2.行政救济的途径行政救济是指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行为的侵害时请求救济的渠道。目前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有:
(1)监察救济
(2)立法救济
(3)复议救济
(4)诉讼救济第二章林业行政复议第一节林业行政复议概述一、林业行政复议的概念和特征林业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认为林业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机关依法定程序对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决定的活动。其特征有:
(1)依申请行为
(2)主体是复议机关
(3)对象是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行为
(4)具有行政监督性和行政救济性
二、林业行政复议的原则
1.合法原则是指行政复议的主体、权限、程序、决定必须依据法律和符合法律。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1)主体应当合法。
(2)依据应当合法。
(3)程序应当合法。
(4)作出的复议决定应当合法。
2.公正原则
是指林业行政复议机关在行使行政复议权时,应当公平地对待双方当事人,不得偏颇。
3.公开原则
是指林业行政复议案件的受理、调查取证、审理和决定、送达和执行等程序依法必须公开,采信证据、认定事实、复议决定及其依据须向当事人、社会公众和舆论公开。
4.及时原则及时原则又称效率原则,是指林业行政复议机关在复议案件的受理、适用程序、审理方式、做出复议决定应在合法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在法定复议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复议相关工作。
5.便民原则便民原则是指行政复议活动应当在合法的前提下尽可能为申请认提供便利和减少维权成本。
6.实行一级复议制原则一级复议原则是指林业行政复议案件经过一级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审查并作出复议决定,行政复议程序即告终结,行政相对人不得再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7.全面审查复议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即要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又要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审查的原则。
8.书面复议原则是指行政复议机关仅就行政复议案件的书面材料进行审理的原则。
9.有错必纠原则应当遵循有错必纠原则、不适用调解的原则。第二节林业行政复议的范围和管辖一、林业行政复议的事项范围
(1)对林业行政处罚主体做出的罚款、没收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2)对林业行政执法主体作出的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许可证或申请林业行政部门审批、登记有关事项,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依法办理的。
(4)对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出的有关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件、批准进口文件、允许进出口证明等证书的变更、中止或者撤销决定不服的。
(5)认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侵犯其合法承包经营权的。
(6)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森林、林木、林地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7)认为林业行政主体违法要求其履行非法定义务的。
(8)认为林业具体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及其所依据的部分抽象行政行为不合法而一并申请行政复议的。
(9)认为林业行政主体拒绝为其依法办理林业行政许可证、未依法保护其财产权等合法权益而不作为的。
(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二、不可申请林业行政复议的事项
(1)抽象行政行为
(2)林业行政主体内部行政行为
(3)林业行政主体居中调解、仲裁的行为三、林业行政复议的管辖林业行政复议的管辖,是指不同职能和不同层级的林业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1.一般管辖。一般管辖是指按照行政机关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确定行政复议案件的管辖。
2.特殊管辖。不适用一般管辖,依法需要特殊对待的行政复议管辖。
3.转送管辖。
4.指定管辖。第三节林业行政复议参加人一.林业行政复议申请人
1.林业行政复议申请人的概念是指认为林业行政行政主体侵犯其合法权益,以其名义向复议机关申请对该具体行政行为审查并作出复议决定的行政相对人。
条件:(1)是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2)有直接利害关系
2.复议申请人的资格转移:是指法定条件下,复议申请人的复议申请权由有权代为申请行政复议的个人或单位行使的情形。有3种:(1)自然人为无民事行为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
(2)人死
(3)法人.组织终止.二.林业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是指林业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或不作为被行政复议申请人认为侵犯其哈发权利而提出复议申请,受案复议机关通知其参加复议活动的林业行政主体。条件:
(1)必须是依法拥有林业行政管理职能的林业行政主体。
(2)对不作为行为申请行政复议的,应当以负有行政管理法定职责的林业行政主体为被申请人。三、行政复议第三人是指认为自己与申请人申请的行政复议案件有利害关系,申请参加或被复议机关通知参加复议活动的复议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以外的行政相对人。四、行政复议代理人是指接受行政复议申请人、第三人的委托,代为参加行政复议活动的律师或其它公民。第四节林业行政复议机关一、申请与受理
1.林业行政复议的申请
(1)林业行政复议申请的概念。林业行政复议申请是指林业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指向的相对人在法定复议申请期限内,向行政机关申请涉及其权利义务的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律行为。
(2)申请复议的方式。采取书面申请或口头申请的方式。
(3)申请行政复议的条件。①申请人必须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政管理相对人。②有明确的被申请人。③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④申请复议的事项属于林业行政复议的决定范围且受案复议机关拥有管辖权。⑤符合行政复议申请的法定期限。
(4)复议申请书的内容。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被申请人及其基本情况、复议请求、事实和理由、要求复议的行政机关、日期以及有关证据等附件材料。
(5)申请复议的效力。
2.林业行政复议的受理
(1)受理行政机关和复议机构。受理是指复议机关对符合条件的复议申请决定立案的行为。受理行政复议的机关是有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行政复议机构是指享有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的专门负责行政复议案件的受理、审理和裁决工作的办事机构。
(2)处理方式。复议机关在收到复议申请书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初步审查并作出处理。二.审理与决定
(一)审理。林业行政复议的审理,是指林业行政复议机关对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的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的过程。包括:
1.审理前的准备工作。
2.审理的方式。即对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提供的书面材料依法审查。
3.审理范围。行政复议的审理实行全面审理原则。包括:①复议机关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②审查事实是否清楚、定性是否准确、适用法律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文件是否正确,程序是否正确、行政处理是否适当、合理。③审查该具体行政行为有无遗漏及未作处理的问题,又审查被申请人有无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等内容。
4.审查标准。
(1)证据是否确凿、充分。
(2)适用依据是否正确。
(3)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4)是否超越职权。
(5)是否滥用职权。
5.审理的期限。复议机关应当在受理复议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
(二)决定行政复议决定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后,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以及其它规范性文件作出的审查结论。种类有:
(1)维持决定。
(2)限期履行决定。
(3)变更决定。
(4)确认决定。
(5)撤销决定。
(6)责令赔偿的决定。行政复议决定书的内容包括:复议申请人、被申请人、复议申请人请求、事实和理由;被申请人的主张、复议机关认定的事实和复议决定等。
复议机关做出的复议决定具有决定力、约束力和执行力。行政复议决定分为终局决定和非终局决定。
三、送达和执行
1.送达行政复议机关向行政复议案件的参加人送达行政复议决定书,是行政复议法为其设定的一项法定义务,同时又是行政复议决定书发生法律效力的必备条件。
2.执行对终局复议决定,当事人依法必须履行,并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对非终局决定,如果申请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次日起15日内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第三章林业行政诉讼第一节林业行政诉讼概述一、林业行政诉讼的概念及特征
林业行政诉讼是指林业行政相对人认为林业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审理并做出裁判的活动。其特征:
(1)林业行政诉讼中的原、被告都是特定的。
(2)林业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纠纷的一种诉讼活动。
(3)林业行政诉讼的标的主要是林业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4)林业行政诉讼的性质是人民法院对林业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二、林业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1.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行政案件审判权的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3.合议、回避、辩论、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的原则。
4.当事人诉讼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
5.林业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原则。
6.行政诉讼主要审理具体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三、林业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1.林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依据林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林业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即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哪些行政案件,或者说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依法对哪些行政争议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2.林业行政诉讼的具体范围
(1)行政处罚行为;
(2)行政强制措施;
(3)认为侵犯其法定承包经营自主权的行为;
(4)行政许可行为;
(5)认为林业行政主体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行为;
(6)认为行政主体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
3.人民法院不受理的事项范围
(二)林业行政诉讼的管辖
1.林业行政诉讼管辖概述林业行政诉讼的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林业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特征:
(1)行政诉讼管辖是普通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
(2)行政诉讼管辖具有排他性和恒定性。
(3)行政诉讼的管辖有别于主管和主审。
2.级别管辖是指按照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是从纵向上解决哪些第一审行政案件应由哪一级法院审定的问题。其内容包括:
(1)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2)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行政案件。
(3)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林业行政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林业行政案件。
3.地域管辖地域管辖,又称区域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横向划分其各自辖区内受理的第一审林业行政案件的权限。
(1)一般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是以被告所在地为标准确定的诉讼管辖。
(2)特殊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是根据法律的特别规定所确定的管辖。
①专属管辖②共同管辖
4.裁定管辖裁定管辖是指根据人民法院的裁定而不是法律的直接规定而确定的管辖。
(1)移送管辖。
(2)转移管辖。
(3)指定管辖。第二节林业行政诉讼参加人一、林业行政参加人概述林业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起诉、应诉或与具体行政行为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参加全部或部分诉讼活动的人。参加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和诉讼代理人。
1.林业行政诉讼参加人与林业诉讼当事人的区别:诉讼当事人是指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以自己名义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行政诉讼当事人具有以下特征:
(1)利害关系
(2)以自己名义
(3)受裁判拘束
2.林业行政诉讼参加人与林业行政诉讼参与人的区别:行政诉讼参与人是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为履行公民义务或工作职责的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和勘检人等。二、林业行政诉讼当事人
1.原告是指认为林业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依法提起诉讼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被告是指其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被原告认为侵犯其行政法上的合法权益,而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林业行政主体。
3.共同诉讼人是指原告或被告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的诉讼。
4.第三人是指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申请参加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的个人或者组织。三、林业行政诉讼代理人
诉讼代理人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法定代理人的委托或者人民法院指定,在代理期限内以当事人的名义代理进行行政诉讼活动的人。
1.法定代理人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代替无诉讼能力的公民进行行政诉讼活动的人。
2.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是基于指被代理人的委托而发生的代理。
3.指定代理人是指被人民法院指定代理无诉讼能力的当事人进行诉讼的人。四、林业行政诉讼程序
(一)第一审程序林业行政诉讼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林业行政案件的步骤、方式、时限等的综合过程。第一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首次审理林业行政诉讼案件的程序。
1.起诉
2.受理
3.审理前的准备工作
(1)送达诉讼文书;
(2)组织合议庭并决定案件是否公开审理;
(3)依原告、第三人、共同诉讼人的申请和和依职责调查证据;
(4)确认、更换和追加当事人;
(5)通知和公告。
4.开庭审理
(1)宣布开庭
(2)法庭调查
(3)法庭辩论
(4)合议裁判
5.判决
(1)维持判决
(2)撤销判决
(3)变更判决
(4)履行判决
(5)驳回判决
(6)确认判决
(二)第二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终审程序,是指当事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做出的尚未生效判决或裁定不服的,依法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请求上一级法院对案件重新审理和裁判的程序。
1.上诉的提起上诉是指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提请二审法院行使审判监督权的诉讼行为。
(1)实质条件
(2)形式条件
2.对上诉的受理
3.上诉案件的审理程序
(1)开庭审理
(2)书面审理
4.裁判
(1)维持判决
(2)依法改判
(3)发回重审
(三)审判监督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又称为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经审判委员会决定再次审理的程序。
1.再审案件的提起
2.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
3.再审案件的裁判
(1)维持原判
(2)依法改判
(3)依法判决或发回重审表1起诉、上诉、申诉的主体、对象、期限和条件名称提起主体针对对象诉权期限诉讼条件起诉林业行政相对人林业具体行政行为①直接向法院起诉,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②行政机关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当事人诉权或起诉期限的,从当事人实际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时计算,但逾期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③经过复议程序的,申请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起15日内向法院起诉;④复议机关逾期不做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起诉。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①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相对人;②有明确的被告;③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④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⑤在法定期限内起诉。上诉一审诉讼当事人一审未生效裁判对判决的上诉期为15天,对裁定的上诉期为10天认为一审未生效裁判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或审判程序有错误申诉一、二审诉讼当事人一、二审生效裁判申诉无法定期限,申诉再审须在裁判生效后2年内提出当事人认为生效裁判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或审理程序有错误
(四)执行程序
1.行政案件的执行条件行政案件的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或行政主体依法定程序,强制当事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义务的行为。可分为司法裁判的执行和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申请执行司法裁判和行政决定的法定条件、期限见表2。表2申请执行司法裁判和行政决定的法定条件和期限当事人申请执行司法裁判行政主体等申请执行行政法律文书执行条件①必须以生效行政裁判文书为依据;②必须具有可执行的内容;③必须是义务人拒绝履行司法文书规定的义务;④申请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执行申请;⑤符合人民法院的行政诉讼执行管理的规定;⑥行政主体没有法定强制执行权或没有启动自行执行权。①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可以由人民法院执行;②具体行政行为已生效并具有可执件内容;③申请人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④被申请人是该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人;⑤被申请人在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或行政主体另行指定的期限内未履行义务;⑥申请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⑦被申请执行的行政案件属于受案的人民法院管辖。法定期间(限)①申请人是公民的,申请执行生效司法裁判的期限为1年;②申请人是法人或其它组织的,申请执行生效司法文书的期限为180日。①行政主体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其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定期限,自相对人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6个月内;②行政裁决中确定的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在行政机关未申请执行其生效行政裁决的,可以在上述①规定6个月期限届满后的3个月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行政案件的一般执行程序
(1)提起执行的方式
①移送执行
②申请执行。
(2)审查立案
(3)调查了解
(4)指定履行期限和督促履行
(5)制定强制执行方案,依法强制执行第三节被告应诉方法和胜诉方法一、庭前准备应诉的方法诉讼程序规则是行政案件当事人参加诉讼应当熟悉、掌握和循从的各种强制性程序规则。包括法定的显性规则和司法实践中的隐性规则。
被告应诉的程序规则和技巧主要包括:
1.积极应诉,在举证期限内筛选、完善、提供适格证据。
(1)明确举证责任范围,并根据证据规则整理证据材料。
(2)根据证据规则筛选、完善、提供适格证据。
2.向人民法院提供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3.被告及其代理人在诉讼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4.依法适时补充证据。
5.制作证据分类编组清单、法庭调查提纲和法庭辩论提纲。
(1)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对证据进行分组号、制作证据清单。
(2)拟定法庭调查提纲。
(3)拟定法庭辩论提纲。
二、法庭调查应对方法
1.举证顺序
2.组织运用证据的方法
(1)直接证明法和间接证明法。
(2)要素证明法和系统证明法。
(3)质证规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7村党支部书记述职报告范文3篇
- 胎盘EVs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应用-洞察分析
- 碳金融产品创新案例-洞察分析
- 专题2.1 有理数的加法【八大题型】(举一反三)(人教版2024)(解析版)
- 无人驾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研究-洞察分析
- 投资管理行业数字化转型-洞察分析
- 艺术教育政策环境分析-洞察分析
- 私募行业的大数据挖掘与价值发现-洞察分析
- 响应式UI框架探索-洞察分析
- 甜菊苷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洞察分析
- 2024年泉州德化城建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负指数幂的计算题50道初一
- 压力管道无损检测通用工艺
- 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小学六年级上册期末数学试卷及答案
- 北京二中学教育集团2024届数学八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甲基丙二酸血症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液压气动技术》形考任务1-3参考答案
- 移动时代腾讯O2O战略研究
- 公司劳动纪律考核办法
- 21ZJ111 变形缝建筑构造
-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9课吉祥虎 赣美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