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要求规划_第1页
建筑要求规划_第2页
建筑要求规划_第3页
建筑要求规划_第4页
建筑要求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城市规划的要求城市的总体规划、区域的控制规划、详细规划,是根据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和城市、区域发展要求,结合具体条件对城市的各项建设用地所进行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计划,可使各项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协调发展。作为规划的执行和实施操作部门,会对场地建设提出一系列具体的要求;另外,国家现行的规范也对建设项目提出些限制。规划限制条件(一)用地范围及界限一般在项目建设之初,由规划部门提供的建设项目定点通知书上划定几条线的控制如道路中心线、道路红线、绿化控制线、用地界限、建筑控制线等(如图2—2—10所示)。(二)与城市道路的关系1、基地与道路红线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其连接部分的最小长度或通路的最小宽度,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制定的条例。基地与道路红线连接时,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如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红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建筑物一般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建造。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建筑红线一般由道路红线和建筑控制线组成。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基底与道路邻近一侧,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如果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一般称后退道路红线。)建筑红线是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又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的外立面所不能超出的界线。建筑红线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一般在新城市中常使建筑红线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以便腾出用地,改善或美化环境,取得良好的效果。用地红线是围起某个地块的一些坐标点连成的线,红线内土地面积就是取得使用权的用地范围。开发建设这个地块的建筑小区时候,还需要退红线2米左右,这个数字各地不一,要看当地规划局的规定。小区的建筑必须在退红线范围内,退出的这块地不准占用。也就是说,尽管你已经为退出的这块地付出了土地出让金,但就是不准占用。用地红线只是标注在红线图上,现场是看不到的。不过退界线就一目了然:小区的围墙就是退界线。2、建筑与道路红线(1)不允许突入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

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均不得突入道路红线。(2)允许突入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在人行道地面上空,2m以上允许突出窗扇、窗罩,其突出宽度不应大于0.4m;2.5m以上允许突出活动遮阳,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度减lm,并不大于3m;3.5m以上允许突出阳台、凸形封窗、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1m;5m以上允许突出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度减lm,并不应大于3m。在无人行道的道路路面上空,2.5m以上允许突出窗扇、窗罩,突出宽度不应大于0.4m;5m以上允许突出雨棚、挑檐、突出宽度不应大于1m。建筑突出物与建筑本身应有牢固的结合,建筑物和建筑突出物均不得向道路上空排泄雨水。(3)可突人道路红线的建筑物属于公益上有需要的建筑物和临时性建筑物,经当地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突入道路红线建造。(4)骑楼、过街楼、悬挑建筑骑楼、过街楼和沿道路红线的悬挑建筑,其净高、宽度等应根据当地规划部门的统一规定。

(三)场地出入口1、基地通路出口位置

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包括出租汽车站、车场等),其通路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地铁出入口)员边缘不应小于5m;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当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时,应按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2、人员密集的建筑基地电影院、剧场、文化娱乐中心、会堂、博览建筑物、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在执行当地规划部门的条例和有关专项建筑设计规范时,应保持与下列原则一致:基地应至少一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其沿城市道路的长度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基地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出口;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积和长宽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人数确定,绿化面积和停车场面积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

(四)建筑限高1、限制建筑物高度的范围下列地区的建筑高度的限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部门和有关专业部门的规定:当城市总体规划有要求时,如在古城保护区范围内,视线景观走廊及风景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应按规划要求限制高度;市、区中心的临街建筑物,应根据面临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高度;航空港、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物,当其处在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应按有关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2、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的部分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及烟囱等,在城市一般建设地区可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但突出部分的高度和面积比例,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实施条例的规定;当建筑物处在建筑保护区、建筑控制地带和有净空要求的控制区时,上述突出部分仍应计入建筑控制高度。

(五)停车场车位数量除按建筑规模对停车场车位数量与面积进行估算外,规划部门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及场地位置做出特别要求。(六)指标控制在进行场地设计时,城市规划.一般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往往提出一系列控制指标及相应要求,以保证场地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并与周围环境和城市公用设施协调统一。

1、容积率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对于发展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2,绿地率应不低于30%。但由于受土地成本的限制,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做得到。2、建筑密度建筑密度-建筑密度=建筑首层面积/规划用地面积。比如一块地为1000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3000平方米,这块用地的建筑密度就是3000/10000=3.3、建筑系数“建筑占地系数”的简称,指建筑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占地的面积与用地总面积之比,以百分率计。用以说明建筑物分布的疏密程度、卫生条件及土地利用率。合理的建筑系数应在节约用地的原则下,尽可能满足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防火、防爆等方面的空间要求,并保证足够的道路、绿化和户外活动场地。建筑系数=(建筑物占地面积+构筑物占地面积+露天堆场占地面积)÷厂区占地面积×100%

4、绿化覆盖率指基地内所有乔灌木及多年生草本植物覆盖土地面积(重叠部分不重复计)的总和,占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一般不包括屋顶绿化。绿化覆盖率直观反映了基地的绿化效果,但覆盖面积统计较繁杂。5、绿地率指建筑基地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各类绿地包括;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宅旁绿地、防护绿地和道路绿地等,但不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6、人口密度(1)人口毛密度人口毛密度主要反映居住区用地使用的经济性,指单位面积的居住区用地上容纳居住人口数量。(2)人口净密度人口净密度侧重于表示住宅用地上容纳的居住人口数量。人口净密度(人/公顷)的使用情况,反映居民的居住疏密程度.第二节、总平面设计一、建筑布局二、道路交通组织三、绿化布置四、竖向设计五、管线综合一、建筑布局(一)功能分区为了更好地组织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必要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使用功能、交通运输联系、防火和卫生要求等,将性质相同、功能相近、联系密切,对环境要求一致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分成若干组,结合用地内外的具体条件,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区。因此,功能分区就是确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位置。它应根据项目的生产流程、使用的先后顺序、相互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等要求来确定。如图2-3-1所示为某中学功能分区示意,它将用地划分为:A.数学区,B.运动区,C.行政后勤区,D.科学实验区。各区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适当加以分隔。功能分区功能分区要充分结合自然地形起伏和场地的平面形状,合理使用土地,特别是在山区要因地制宜,灵活分区。一般功能分区是以道路作为边界的;因此,道路网的组织对于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区至关重要。另外,河流、绿化带等也往往作为功能分区的界限。(二)建筑朝向与间距1、建筑朝向建筑朝向是指一幢建筑的位向,影响朝向的主要因素是日照和通风。(1)日照影响从日照的角度分析,建筑物不同的方位,可获得不同的日照效果。各地区由于纬度、气候的差异,具有各自适宜的建筑朝向。建筑朝向①东西向:东西向建筑上午晒东,下午晒西,日照效果好,但夏季过热。温带、热带、亚热带地区不适宜,北纬450以北的亚寒带、寒带可以采用。②东南向:东南一面全年具有良好的日照,西北面获日照较少,且受西北风影响较大,北纬400一带可以采用。③西南向:西南一面,夏季午后热,东北一面日照不多,一般较少采用。④南北向:南向,冬季中午前后均能获得大量日照,夏季仅有少量阳光射入;北向,阳光较少,冬季较冷,北方寒冷地区应避免北向,南方可以适当采用。一般说来,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最佳的建筑朝向为南向,适宜朝向为东南向。建筑朝向(2)通风影响从自然通风看,应使建筑朝向当地夏季主导风向,以获得“穿堂风”。有时可利用地形起伏、自然环境条件(如绿化、河流等)、建筑组群的布置,局部使风向有所改变,形成场地内的小气候,以改善通风条件。总的来说,建筑的布局应有利于在夏季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在冬季又需防止寒冷地区和多沙暴地区风害的侵袭。建筑朝向3.道路走向道路走向也是影响建筑物朝向的重要因素。沿东西向道路布置建筑物,取得较理想的南北向,但在南北向道路布置建筑物,若一味沿路布置则形成过多的东西向。这时,应结合道路空间的处理,形成较灵活的布置方式,如垂直道路布置或与道路形成一定夹角等。2、建筑间距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之间,外墙面相距的距离。影响建筑间距确定的主要因素同样是日照和通风,另外还有防火、防噪、卫生等要求。(1)日照间距①日照标准:日照标准是确定日照问距的依据,有日照要求的建筑物,应达到相关规范规定的日照标准。Ⅰ、《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住宅应每户至少有一个居室,宿舍应每层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居室能获得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少于1小时;托儿所、幼儿园和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住宅的主要居室,医院、疗养院至少有半数以上的病房、疗养室,应获得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少于3小时。Ⅱ、《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对住宅的日照做了更详细的规定(见表2—3—1)。住宅日照标准日照间距②日照间距:日照间距是根据日照标准和当地计算日太阳的高度角(h)和方位角(r),以前幢建筑遮挡高度(H。)来计算的。如图2—3—2所示。日照间距计算日照间距折减系数(2)通风间距通风间距就是为了获得较好的自然通风,不应使后幢建筑位于前幢建筑由于风压所形成的负压区内所需保持的两幢建筑间的最小距离。一般来讲,只要满足日照间距,通风间距也能满足。(3)防火间距除满足建筑的日照,通风间距外,还应满足建筑的防火间距。建筑的防火间距与建筑的耐火等级有关(见表2—3—3和表2—3—4)。防火间距(三)建筑布局方式场地内的建筑布局受到气候、地形、地质、现状条件,以及建筑性质和使用功能等多方面的制约。应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手法,以便取得具有明显特点的建筑形体组合。建筑布局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建筑布局方式第一,与场地的地形起伏、形状取得适宜的关系;第二,要充分结合总体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组织;第三,具有建筑形体组合的整体观念,在统一中求变化主次分明;第四,注意建筑组群的性格要求,如纪念性建筑要求庄重、大方、严肃;而文化类、教育类建筑则要求活泼和灵活;第五,注意对比与和谐手法的运用,以及建筑组群整体轮廓线的层次与变化节奏。

建筑布局方式建筑布局的方式从形体组合的关系上来分有集中式、分散式和组群式(如图2—3—3所示)。从组合手法来分,有规整式、自由式和混合式(如图2—3—4所示)。建筑布局方式建筑组合手法(四)外部空间设计外部空间指建筑物以外的空间,它由建筑的外墙、绿化小品、环境设施围合而成,是没有屋顶的空间。在场地设计中,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1、外部空间的类型2、外部空间的处理手法1、外部空间的类型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依据,外部空间可以划分为开敞空间、适宜空间和封闭空间(如图2-3-5所示)。外部空间的类型(1)开敞空间当人的视线与围合外部空间的界面构成180以下的夹角时,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空间的围合感较弱,这种空间为开敞空间。(2)适宜空间当人的视线与围合外部空间的界面构成的夹角在180~450时,空间有围合感,但又不会对人形成压抑感,这种空间为适宜空间。(3)封闭空间当人的视线与外部空间界面构成450以上的夹角时,人有一种封闭感,或界面对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压抑感,这种空间为封闭空间。2、外部空间的处理手法(1)对比与变化(2)渗透与层次(3)空间序列(1)对比与变化指外部空间的形状、大小、方向、高低的对比与变化,以此形成空间组合的韵律与节奏,烘托主体空间(如图2—3—6所示)。(2)渗透与层次指两个或多个空间采取一定的处理手法,模糊其局部的空间分隔界限,以期使空间之间产生视觉上的联系,形成空间层次(如图2—3—7所示)。(3)空间序列所谓空间序列就是综合运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渗透与层次等多种处理手法,以人的视觉心理作为变化的依据,将多个不同性质、不同大小、形状、质感的空间进行有秩序的组合。人在观看景物时,其观赏距离和角度不同,观看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见表2—3—5)。空间序列正是利用这种规律,形成空间的序列关系。如图2—3—8所示,为一个纪念碑的环境设计。它由三个各自相对独立的空间构成——入口广场、休息广场、纪念广场。它们分别位于观看纪念碑视角18。、27。、450的位置上,使在每个广场上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总体上,随着人的行进,在逐渐走近纪念碑的同时,视觉心理也由平缓趋向紧张,由此烘托出主体空间——纪念广场的空间气氛。二、道路交通组织道路交通组织是场地总平面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的交通组织是场地设计能否满足功能要求和技术上经济合理的前提。交通组织的目的,就是根据场地内容的使用活动路线与行为规律,或生产作业流程的要求,进行合理布线和设施安排,以使各组成部分形成有机整体。道路交通组织

(一)道路的分类与分级(二)道路布置的一般要求(三)道路网布置形式(四)道路的主要技术要求(五)停车场

(一)道路的分类与分级可分为工矿企业生产区道路和居住区道路。前者从人流、车量大小和频繁程度分为主干道、次干道、辅助道(支路)、车间引道、人行道和停车场;后者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道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二)道路布置的一般要求道路网布置应密切结合功能分区和生产流程,满足各种交通运输的要求.线路网均匀布置,道路间距不宜大于160m。人流、车流尽量分开,避免交叉。车行交通避免穿越人流密集区和安静区。必须符合消防规范与规定;沿街建筑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4m的消防车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对于高层建筑,若沿街总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中间应没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道路布置的一般要求道路布置应注意为建筑取得较好朝向提供条件,同时,还应为建筑布置留有较大的灵活性。另外,场地内车行道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外墙的距离不应小于3m。道路布置应结合道路一侧或两侧建筑物、构筑物、路灯电杆、绿化带、广场和各种工程技术管线进行统一整体规划布置,既使它们各得其所,又使它们统一协调,为人流、车流创造适用、美观的通行环境。道路布置的一般要求当场地在丘陵或山地时,道路布置应适应自然地形的起伏,以利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桥涵等工程设施,缩短工期和节约投资。道路布置应做到既适用又节约用地和投资,线路布置尽量短捷、顺直和避免迂回,以缩小道路面积和用地;道路网应合理划分用地,使用地不致于零散或出现难于利用的三角、小块地段;应尽量利用现有线路设施;另外,在与自然地形的结合、路基断面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加快施工进度和节约投资。

(三)道路网布置形式1、方格网状2、环状3、枝状4、混合式1、方格网状如图2—3—9所示,方格网状道路适用于地形较平缓地段,线路横平竖直、短捷通畅,有利于建筑物布置,但空间呆板,不利于组织街道景观。2、环状如图2—3—10所示,环状道路交通便捷,道路面积较小,有利于人、车分流,街道空间丰富,景观组织较好,但是环状路网划分用地出现过多扇面形地块,不利于充分利用。此种形式同样适用于地形平缓地段,它又分为闭合环状和非闭合环状。3、枝状如图2—3—11所示,枝状道路网密度低,路面面积最小,交通短捷,但交叉口较多,使交通组织复杂,适合于地形较复杂地段。规范规定,长度超过35m的尽端路,需设回车场,一般回车场为12×12m,大型消防车回车场为15×15m。4、混合式混合式道路网有方格网加环状和枝状加环状两种,具有两种路网的优点布置的方式,也是较常用的道路网形式(如图2—3—12所示)。(四)道路的主要技术要求1、车行道(1)道路断面形式及宽度道路的断面形式一般有三块板、二块板和一块板式(如图2—3—13所示)。车行道单车道宽度一般为3.5m,路面宽度根据行车的数量、种类确定。厂区内单车道3.5m,双车道6—7m;生活区主要车行道5.5—7m,次要车行道3.5—6m,若考虑机动车与自行车混行,其单车道宽度不小于4m,双车道不小于7m,消防车道不小于3.5m,人行道不小于1.5m。车行道(2)道路平曲线半径指道路转变处或交叉口的平曲线半径,应根据车的种类、型号、速度和有无挂车确定,如图2-3-14所示。(五)停车场1.停车场车位指标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旅馆、饭店、商店、体育场(馆)、影剧院、展览馆、图书馆、医院、旅游场所、车站、码头、航空港、仓库等公共建筑物和商业街(区),必须配建或增建停车场。专为公共建筑物配建的停车场,原则上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内。停车场车位指标见表2-3-8。2.停车场用地面积停车场用地面积,一般按小汽车25~30m2/辆计,然后乘以不同车辆的换算系数,微型汽车、摩托车为0.7,中型汽车为2.0,大型汽车为2.5,铰接汽车为3.5。对于多层和地下车库,每个小型车位面积按30~40m2/辆估算。3、车辆停放方式停车场车辆停放方式一般有以下3种,如图2—3—15所示。(1)平行式:所需车带窄,车辆出入方便,但每车位停车面积大。(2)斜列式:对场地形状适应性强,出入方便,但每车位占地面积大。(3)垂直式:停车紧凑,出入方便,但停车带宽度和所需通道宽度大。车辆停放方式停车场的设计参数见表2—3—9。4、停车场出入口(1)出入口数量:车位大于50辆时,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车位大于500辆时,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出入口间距须大于15m。(2)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m。(3)出入口坡道坡度:出入口坡道横坡,直线形坡道为1%~2%,曲线形坡道应保持横向超高,采用5%~6%。坡道的纵向坡度,见表1—3—10。停车场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4)出入口视线要求:在出入口后退2m的通道中心线,两侧各600范围内,不应有遮挡视线的物体,以保证车辆进出安全。(5)出入口位置:出入口距大中城市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70m;人行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应大于5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最边沿不应小于5m;距公交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5.停车场地坪停车场地坪一级采用混凝土刚性结构,排水坡度不大于0.5%。三、绿化布置(一)绿化的作用1、调节气候的作用绿化具有调节气温、湿度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夏季树荫下的气温约比裸露地面的气温低3℃;草地上的气温比沥青路上的气温低2~3℃;夏季沥青地面上的地表空气相对湿度为37%,而草地上空则为50%。绿化还具有调节气流的作用,可以减低风速,改变气流方向。绿化的作用2、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绿化植物可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吸收有害气体,滤尘杀菌;植物能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土壤中溶解的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水土的作用;另外,植物的枝叶、浓密的灌木丛能隔离噪声,减轻噪声对医院、学校、居民区的干扰。绿化的作用3、美化环境、休息游览的作用绿化布置能衬托建筑,组织空间,丰富环境色彩,调节季相变化,供休息游览,丰富人民文化生活。4、生产、战备与防灾的作用绿化覆盖地面,能保持水土,减少流失,减轻水旱灾害。绿化结合种树,种果,种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收益。绿化结合战备,还可以阻止火灾的蔓延。

(二)绿化的布置形式绿化的布置形式一般可概括为规则式、自然式、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的混合式三种(如图2—3—16所示)。绿化的布置形式1、规则式布置形式较规则严整,多适用于平地。采用严整的对称布局,轴线明确,道路多用直线和几何规律形式,树丛绿篱修剪整齐,在道路交叉点或视线集中处,布置雕像、喷泉、亭台等景物。绿化的布置形式2、自然式非对称布局,依山就势,道路弯曲自然,空间组合有开有合,植物配置、水面组织采用自然式,强调自然之美。适合于山丘或地形变化较大的地区。绿化的布置形式3、混合式既不完全采用几何对称的布局,也不过分强调自然面貌,吸收规则式、自然式二者特点,使布置既有人工之美,又有自然之美,可适应不同的要求。(三)植物种植1、植物的种类绿化植物依其外部形态分为乔木、灌木、藤本、竹类、花卉和草地6类;依四季变化可分为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依其叶子的形状可分为阔叶植物与针叶植物。植物种植2、植物的选择绿化布置在选择树种时,首先应考虑以当地地方树种为主,以引进树种为辅。同时,应根据植物在环境中的用途选择合适树种。(1)防风应选择根系发达、性喜丛生、枝干叶不易被吹折吹落的植物,如杨树、刺槐。(2)防火应选择水分多、树脂少、重生力强,如柳树、芭蕉、珊瑚树等植物。植物种植(3)减噪应选择枝叶丛密、不易透过视线的植物。(4)抗污染应选择树冠较密,雨后能自然洗刷,适应能力强的植物,如梧桐、悬铃木、合欢、槭树等。(5)观赏在观赏方面,具观赏姿态的有棕榈、苏铁、雪松、银杏、榕树等;观赏花卉有木棉、玉兰、樱花、梅花等;观赏叶色有松竹枫等;观赏果实的有柿、桔、杨梅、枇杷、南天竺等。3、植物的种植绿化种植要与总图布置密切配合。一般有整形植与不整形植之分。整形植如行植、条植、带植等,不整形植如孤植、对植、群植、丛植等。也可整形与不整形配合栽植,满足不同要求。整形是栽植整齐,株行距一致,适用于行道树、防护带、绿篱等。不整形多适用于自然式的园林绿地,孤植主要作视线集中的对景,宜选用有观赏价值的树木;对植可植在主体建筑的正门两侧,对称植、均衡植均可;丛植、群植多散植在园林绿化的草地中。植物的种植植物种植不应与建筑物、构筑物及地上、地下管线设施发生矛盾。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的水平间距,见表2—3—11。植物的种植植物与地下工程管线水平间距见表2-3-12。四、竖向设计建设用地的自然地形,往往不能满足场地设计各种标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将自然地形加以改造平整,进行垂直方向的竖向布置,使改造后的设计地面能满足建设项目的使用要求。一般来说,根据建设项目的使用要求,结合用地的地形特点和施工技术条件,研究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相互之间的标高关系,充分利用地形,少开土石方量,经济、合理地确定建筑物、道路等的竖向位置。这就是场地设计的竖向布置工作。(一)设计地面的形式将自然地形加以适当改造,使其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地形,就叫做设计地面或设计地形。设计地面按其整平连接形式可分为三种:1、平坡式2、台阶式3、混合式1、平坡式平坡式是把用地处理成一个或几个坡向的整平面,坡度和标高没有剧烈的变化,如图2-4-1所示。2、台阶式台阶式是由几个标高差较大的不同整平面相连接而成的,在连接处一般设置挡土墙或护坡等构筑物,如图2—4—2所示。3、混合式即平坡和台阶混合使用,如根据使用要求和地形特点,把建设用地分为几个大的区域,每个大的区域用平坡式改造地形,而坡面相接处用台阶连接。设计地面的形式选择设计地面连接形式,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自然地形的坡度大小;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及运输联系;场地面积大小;土石方工程是多少等。一般情况下,自然地形坡度小于3%,应选择平坡式;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时,应选择台阶式;但当场地长度超过500米时,虽然自然地形坡度小于3%,也可采用台阶式。(二)设计标高的确定1、设计标高确定的主要因素(1)用地不被水淹,雨水能顺利排出(2)考虑地下水位、地质条件的影响(3)考虑交通联系的可能性(4)减少土石方工程量设计标高的确定2、设计标高确定的一般要求(1)室内、外高差当建筑物有进车道时,室内外高差一般为0.15;当无进车道时,一般室内地坪比室外地面高出0.45~0.60m,允许在0.3~0.9m的范围内变动。设计标高确定的一般要求(2)建筑物与道路当建筑物无进车道时,地面排水坡度最好在1%~3%之间,允许在0.5%~6%之间变动;道路中心标高一般比建筑室内地坪低0.25~0.30m以上;同时,道路原则上不允许有平坡部分,其最小纵坡为0.3%,以利于建筑物之间的雨水排至道路,然后沿着路缘石排水槽排入雨水口,如图2-4-3所示。(三)场地排水1、场地排水场地排水一般有两种形式。(1)暗管排水多用于建筑物、构筑物较集中的场地;运输线路及地下管线较多,面积较大、地势平坦的地段;大部分屋面为内落水;道路低于建筑物标高,并利用路面雨水口排水的情况。(2)明沟排水多用于建筑物、构筑物比较分散的场地,断面尺寸按汇水面积大小而定,如汇水面积不大,可采用图2—4—4所示三种断面尺寸。明沟排水坡度为0.3%~0.5%,特殊困难地段可为0.1%。明沟断面形式2、场地排水坡度为了方便排水,场地最小坡度为0.3%,最大坡度不大于8%,各类场地的地面种类适宜的排水坡度,见表2—4—1。五、管线综合各类场地设计,除对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进行布置外,还须考虑各种工程技术管线的综合布置,布置的简繁程度取决于管线的种类和线路的多少。各种管线最终要在总平面中布置落实。建筑师必须了解各种管线的特性、用途和设计要求,了解管线的走向、位置、敷设方式及其和建筑物、构筑物的水平、垂直距离等,以便于从全面出发,对各工种提出的管线布置进行综合调整。(一)管线分类与用途1、给水管2、排水管3、热力管4、电力线5、电讯线6、燃气管7、其他管线1、给水管给水管系由水厂经加压后送至用户的管路。包括工业给水、生活给水、消防给水。多用铸铁管、钢管、石棉水泥管等。一般为埋地敷设,生活给水和消防给水可合用一管;当生产用水水质与生活用水水质不同时,须另设生产用水给水管。2、排水管排水管系由用户将使用后的污、废水经管道排入污水净化设施。包括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雨水等。一般为自流和埋地敷设的管道,采用混凝土管、陶土管和砖、石砌筑管沟,当承压大时采用钢筋混凝土管。3、热力管蒸汽管、热水管均为热力管。系将锅炉生产的蒸汽或热水输送给用户的管道。一般用钢管外包石棉水泥等保温材料。敷设方式多采用埋地、地沟和架空方式。4、电力线电力线系将电能从发电厂或变电所输送到用户的线路。在厂区和生活区外的输电电压为220kV、110kV和35kV;在厂区内一般为35kV、10kV和0.4kV。为了保证电力线的绝缘性能和人生安全,电力线四周必须有足够的安全距离。电力线有架空线和埋地电缆两种敷设方式。5、电讯线电讯线系指电话、有线电视等线路。由于其电压较电力线低而称为弱电线路。可用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