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整体阅读宝鉴_第1页
专题0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整体阅读宝鉴_第2页
专题0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整体阅读宝鉴_第3页
专题0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整体阅读宝鉴_第4页
专题0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整体阅读宝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学科测评测评内容:诗歌鉴赏整体阅读(6)测评总分:45分测评时间:45分钟班级:姓名:分数:(-)诗歌阅读(9分)(衡水金卷202()年高三第二学期先享题五月语文压轴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送字文太守赴宣城王维寥落云外山,迢遥舟中赏。镜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时赛敬亭神①,复解罟师网。何处寄相思?南风吹五两②。【注】①赛神:神祗崇拜的一种活动方式,赛神活动方式很多,有赛大猪、赛大鹅等,即各家各户的猪鹅宰杀后,摆在一块设祭,让神明评比,看哪一家的大。敬亭:敬亭山,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②吹五两:古代以风力足以鼓动起船帆为吹五两。五两:由鸡毛做成的重五两的觇测风力之物,系在船尾以候风。.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至四句视听结合,写云外远山稀疏冷落,清亮的晓歌在秋空中回响。B.五、六旬写大地辽阔,古城长满了野草,月光明亮,江中的寒潮广布。C.七、八句明写当时百姓的活动,暗写朋友治理当同渔夫解网,井井有条。D.此诗写送友人,景物信手拈来,淡远之境自见,具有华美富丽的美感。【答案】D【解析】“华美富丽”错,应是淳朴深厚。2.本诗的末两句是如何表达相思之情的?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①设问:发问哪里可以寄托相思之情,突出了对宇文太守的深情;②借景抒情:借南风吹送船帆,朋友的船很快消失在远方,形象地表达了对朋友的依恋和牵挂;③以景结情:结尾描绘南风吹送船帆的画而,收束全篇,含蓄形象,意蕴绵长;④以无情衬有情:南风无情,吹舟远去;诗人有情,却只能目送归舟,突出了相思之情的浓挚绵长。(任选三条作答;每条2分,其他答案如有道理亦可酌情给分)【赏析】这首诗前四句是倒写,实际上应是“饶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寥落云外山,迢递舟中赏。“诗人的船从西江出发,秋天的天空发出清脆的响声。外面的云山外多么冷落,清静。诗人从舟中远远地看着两岸,欣赏这自然景色。其时据《王维年谱》载:〃王维……迁殿中侍御史。是冬,知南选,自长安经褰阳、郢州、夏口至岭南。〃接下来四句〃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写诗人己到夏口接近宣城地界看到与想到的。着到的是,古城荒芜,月明清辉,寒潮阵阵;想到的是,宇文太守赴宜城,宣城一是能治理好的。王维把宇文太守比作比敬亭神还灵验的人。据文献记载,当时宣城已早了五年,当地有些农民竟自逃至山洞中,聚众反抗官府。民穷豪富,境遇迥异,急需一个能干的太守到来。刘禹锡作为〃知南选〃,王维挑选宇文作宣城太守,他是充满信心,寄于厚望。诗人接下又说,宇文太守的到来,好像替渔夫解开乱网。事实证明,宇文太守到宣城以后把宣城治理得津津有条,得到人民的爱戴,秩序很快安定。最后两句"何处寄想思,南风摇五两”,写诗人对宇文太守的思念,表现他与宇文太守的友情。送走了宇文太守,诗人折回前往岭南。一路上南风习习,刘禹锡作还想着这段时间与宇文太守相处的情况,仍念念不忘。诗人自问自答:〃何处寄想思,南风摇五两。〃这里的“想思〃作〃想念〃讲。五两,谓两只配成一双。《诗经•齐风•南山》:"葛屐五两,冠^双止。〃朱熹集传:〃两,二履也。〃王夫之神疏:〃按此'五'字当与伍通,行列也。言陈履者,必以两为一列也。〃作者借用此典,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这首诗写送友人的诗,景物信手拈来,淡远之境自见,借景寓情,以景衬情。诗中用典,直抒胸意,感情真挚,具有淳朴深厚之美,也流露诗人自己的隐痛。(二)诗歌阅读(9分)(衡水金卷2020年高三第二学期先享题五月语文压轴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干戈王中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踪迹大纲王桀①传,情怀小样杜陵②诗。靖鸽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注】①王粲(177年〜217年):东汉末年文学家。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曾于颠沛流离中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而不得伸,心怀抑郁。②杜陵:唐代杜甫。.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干戈”句与《过零丁洋》表达的情感相同,都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鹘鹑”常比喻兄弟之情,该句表明自己在离乱中无可奈何的痛苦之情。“乌鹊”出自曹操《短歌行》,暗写自己虽受战乱之苦,仍有一枝可依。【).诗人内心煎熬,有了逃避心理,甚至想要以千日喝酒之法麻醉自己。【答案】C【解析】“乌鹊”句并不是说诗人有枝可依,而是讽刺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诗人如栖息于枝头独望孤月的乌鹊,表明孤独与无可奈何之情。.诗歌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作者以王粲、杜甫的经历自比;(3分)②表达了诗人面对凄凉悲苦命运的无奈,以及对和平的渴望。(3分)【赏析】两鬓丝,这里就是两鬓白丝的意思。大纲,意思是大致相似。小样,差不多相像。鹊鹑,一种鸟类,古人常用它的叫声断续来比喻兄弟之情。乌鹊巢寒月•枝里面用到的典故是:曹操《短歌行》里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意思是空有才智没有用武之地。千口酒,喝了可以使人醉一千天的烈酒。战争还没有结束,能到什么地方去呢?到现在我两鬓斑白还是一事无成。细算算自己的行踪好像东汉遇到战乱的王粲一样,天南地北颠沛流离,情怀和一生坎坷的杜少陵一般苍凉忧伤。鹊鸽的叫声停止后它们也就分别了,人分离千里后其实和鹊鹑鸟是一样的,再难得知消息,孤独的我呀,空有报国的志气,没有报国的机遇。寻来中山人所酿的千日酒吧,喝下去醒来后世间就已太平了。战争还没有停止,我该何去何从?虽然已是两鬓斑白的年纪却还一事无成。虽然在颠沛流离中算是在天南地北留下了足迹,但情怀终于还是和历经挫折的杜少陵一样满是忧伤苍凉。鹤鸽只有在分离后才停止鸣叫,人们隔着千山万水,其实就和这种鸟一样,彼此难通迅息了,空有才志要报效国家,可实际上只能到处流浪罢了。最好能找到中山人酿制的千日酒,喝下后一醉醒来天下就已平定,太平重乂来到了世间诗里有着对混乱局势的批评,也有对和平的渴望。诗人的那种忧虑却无可奈何的心境使我这个读者生出了同情。对当时的历史,我知道的很有限,从诗里来看,那时的人逃难的很多,“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是诗人这样的人的心怀,因为战祸,许多人一事无成。对这样凄凉的遭遇,诗人觉得人的命运好像禽鸟一样,面对乱世中的别离,没有任何办法。朝廷用人不善,统治者没有挽回家国沦丧的能力,这一点诗人用“乌鹊巢寒月一枝”来讽刺。由于长期流浪,甚至有了逃避的心理,想要避过这苦难,用什么方法,竟然是喝千日酒。我乂想也许这样写的用意还有批判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吧。全诗都是满腔的悲愤,里面夹杂些对和平的向往。有律诗固有的浪漫色彩,也有得到很好排解的感情。如果用的文字再严厉些,就失去了诗的一些特质,如果说得再轻些,就没有了批判的作用。看似悠然的诗人,其实对家的感觉更深刻,或者说更思念。这或许就是在表露心里对和平的渴望。只读诗,诗人的感情我其实很难把握,诗里的感情有种遮遮掩掩的迹象,或许这就是当时诗人茫然失望的写照吧。(三)诗歌阅读(9分)(辽宁本溪202()模拟训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疏雨韩傀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卷帘燕子穿人去,洗砚鱼儿触手来。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注】傅野:殷代名相傅说曾筑室于傅岩之野,后用“傅野”借指贤人隐居的草野。.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迅疾的雷声仿佛是被疏雨送走,“送”字将疏雨描写得富有情趣,极具表现力。B.疏雨为小院带来凉意,莓苔如洗,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也孕含了诗人的感受。C.诗人卷帘时,燕子从身旁飞过,洗砚时,鱼儿触手可及,画面宁静祥和,充满生机。D.尾联用典,含蓄蕴藉,意在表明诗人想要脱去戎衣,像傅说一样隐居草野。【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尾联用典,含蓄蕴藉,意在表明诗人想要脱去戎衣,像得说一样隐居草野”理解错误,从尾联来看,这一联流露出的是诗人闲居于此的不甘与无奈。故选D。.诗歌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二者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诗歌前两联描写环境的清幽和谐,表现闲居生活的美好。后两联抒发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②“但欲”“唯将”构成情感上的转折,流露出诗人闲居于此的不甘,将前后两部分关联起来。【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最后分析效果。“但欲”“唯将”构成情感上的转折,将前后两部分关联起来。诗歌前两联画面宁静祥和,充满生机,表现闲居生活的美好;后两联“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表达了诗人想扶持危难中的百姓,抒发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渴望;”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赏析】迅疾的雷声仿佛是被疏雨送走,"送"字将疏雨描写得富有情趣,极具表现力。疏雨为小院带来凉意,莓苔如洗,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也孕含了诗人的感受。卷帘时,燕子从身旁飞过,洗砚时,鱼儿触手可及,画面宁静祥和,充满生机。诗歌前两联描写环境的清幽和谐,表现闲居生活的美好。颈联写只想把一些贤能的人才推荐给君主而从中得到奖赏,并想指解救百姓的危难。"戎衣一挂清天下〃,直接写自己要披上戎衣为天下效力的愿望,最后一句用典,说此处虽然适于隐居但仍有济世之才,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但欲“唯将〃构成情感I:的转折,流露出诗人闲居于此的不甘,将前后两部分关联起来。(四)诗歌阅读(9分)(2020年青岛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江上吟李白木兰之槌①沙棠②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伎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注】①枇,同“楫”,船桨。②沙棠,一种名贵的树木。.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四句,描绘了一个超世绝尘、自由美好的理想化世界,令人向往。.五、六句诗人自比海客,堪称仙人,借黄鹤之典,表达陶然忘机之情。C.七、八句将屈原、楚王的两种典型人生做了鲜明的对比,语有警意。D.九、十两句,表现了诗人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形象。【答案】B【解析】“堪称仙人”错误,自比海客与仙人对比。“黄鹤之典”改为“海客之典”。“仙人有待乘黄鹤”说明仙人有所待,“海客无心随白鸥”说明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本诗最后两句,有人认为有消极之嫌,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看法:这两句诗是李白对于功名富贵的鄙簿,表达的是诗人淡泊清净的人格追求,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①功名富贵在诗中指的是楚王的“台榭”,而诗人推崇的是屈原的积极人生。②诗人醉心于眼前的游乐,表达的是对现实失望后,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不是消极颓废。(其它看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赏析】⑴江上吟:李白自创之歌行体。江,指汉江。此诗宋本、王本题下俱注云:一作“江上游”。⑵木兰:即辛夷,香木名,可造船。ffi:同“楫”,舟旁划水的工具,即船桨。《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枇"。沙棠:木名。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汉成帝与赵飞燕游太液池,以沙棠木为舟。其木出昆仑山,人食其实,入水不溺。”木兰枇、沙棠舟,形容船和桨的名贵。⑶玉箫金管:用金玉装饰的箫笛。此处指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⑷樽:盛酒的器具。置:盛放。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极多。古时十斗为一斛。⑸妓:歌舞的女子。⑹乘黄鹤: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黄鹤山上,下临江汉。旧传仙人子安曾驾黄鹤过此,因而得名。一说是费文祎乘黄鹤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⑺海客:海边的人。随白鸥:一作‘'狎白鸥"。《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近鸟者,每旦之海上,讴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泅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近鸟舞而不下也”。⑻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大诗人,著有《离骚》《天问》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评价《离骚》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嘲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二⑼台榭:台上建有房屋叫榭。泛指楼台亭阁。楚灵王有章华台,楚庄王有钓台,均以豪奢著名。(10)兴酣:诗兴浓烈。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山岳。⑴)凌:凌驾,高出。沧洲:江海。古时称隐士居处。⑫汉水:发源于今陕西省宁强县,东南流经湖北襄阳,至汉口汇入长江。汉水向西北倒流,比喻不可能的事情。这首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开头四句,虽是江上之游的即景,但并非如实的记叙,而是经过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木兰之枇沙棠舟”,是珍贵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响:“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见酒量之富,酒兴之豪:“载妓随波任去留”,极写游乐的酣畅恣适。总之,这江上之舟是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仙人有待乘黄鹤”,即使修成神仙,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己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因此,俯仰宇宙,纵观古今,便得出了与“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认识:“屈平词赋忌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这一联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属于进步的终归不朽,属于反动的必然灭亡;还有文章者不朽之大业,而势位终不可恃的这一层意思。结尾四句,紧接“屈平”一联尽情发挥。“兴酣”二句承屈平辞赋说,同时也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极其豪壮,活画出诗人自己兴会晦举,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摇五岳”,是笔力的雄健无敌:“凌沧洲”是胸襟的高旷不群。最末“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承楚王台榭说,同时也把“笑傲”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来一个假设,便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另•方面,诗人把纵情声色,恣意享乐,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颂,则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箫,携酒载妓,也是功名富贵中人所迷恋的。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有明白的表现,成为很有个性特点的局限性。全诗十二句,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读起来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而从全诗的结构组织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写,把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诗意则正反相生,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笔跌宕多姿。结尾四句,极意强调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这是经过细心体会后的符合创作实际的看法。虽然在后世或许是因为什么“载妓随波任去留”又或者是“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消极观点的原因,这首诗未被选入课本之中,名气也不如将近酒之类的名篇,但也是李白三四十岁的大成之作,它相对中规中矩,但磅礴流畅,犹如大江之来,一气呵成,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豁达的心态,睥睨天下的磅礴气势,读过此诗,让人久久沉静在作者营造的恢弘之境中。(五)诗歌阅读(9分)(陕西省西安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署热思风

王令

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

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

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标题从暑热人笔,写遭受赤热之苦,希望清风为自己和天下人驱除暑热,寄情深远。B.“放天高”一语双关,既写出风吹云散后天空的高阔,又喻示时运清平,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C.颈联写风变化多端,既随虎口呼啸而生,也助鸿毛高飞远行,“虎口”与“鸿毛”形成鲜明对比。【).尾联写江海的可爱就在无边无际,必须借助风的威力,才能兴起雄波巨澜,给人以深刻启迪。【答案】C【解析】颈联“岂随”“愿助”表明这些只是作者的希望,并非实写风的变化多端。10.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心忧天下、济世救民之情。作者身受着热,渴望风能带来降雨,使百姓免受旱灾。②渴望社会清平之情。作者希望风吹云散,天空清明,寄寓了对海清河晏的吩望。③对趋炎附势者的劝诫之意。作者不愿意风助虎啸,暗喻有能力者不要助纣为虐。④对卑弱者的怜悯之情。作者希望风助“鸿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