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内容。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史记・孙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注:“将孙膑”是使动用法。)(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例: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郑亡)*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注:*不能病T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T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例: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天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汉书・武帝纪》*△分辨及物动词是否用作是动的方法①认真分析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最主要)。②破读。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下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2、意动用法(1)定义: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格式:主语+认为+宾语+名、形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 ・也。《战国策・齐策一》(意动用法:主观认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使动用法:客观命令)*(2)分类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格式:主语+把+宾语+看作+名例: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格式:主语+认为+宾语+形例: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韩非子■五蠹》*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3、名词用如动词(1)名词的使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3)名词用如一般动词。①普通名词用作动词。例: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脱赵太后》*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朔方城。《汉书・武帝纪》*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阴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②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徐宏祖《游天都》*(三)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活用为动词。①主谓结构。格式:名+名T名+动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起义》*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②动宾结构。格式:名+名T动+名例: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面山而居。《列子■汤问》*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辅助性代词)字后面,活用为动词。格式:所+名T所+动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曹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世之所高,莫若皇帝。《庄子・盗跖》・・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格式:能愿动词+名、形T能愿动词+动例: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厌(厌:堵塞)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荀子・修身》・・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格式:副+名T副+动例: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缗单衣。《史记・西门豹治邺》・・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格式:名、形+代词一动+代例: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荀子■儒效》•・•・•・••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既臣大夏而君之。《汉书・张骞传》・・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6、名词后面用介宾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格式:名+介宾结构T动+介宾结构例:请勾践女女于王。《国语・勾践灭吴》*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格式:(名)+而+名T(动)+而+动例: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8、名词后面有“者”,活用为动词。格式:名+者T动+者例: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沈括《梦溪笔谈》*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脱赵太后》*△名词用作状语(不是词类活用,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中少见)(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在+名例: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范睢至秦,秦王庭迎。《战国策・范睢说秦王》*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汉书・高帝纪》*(2)表示工具或依据。译为:用、依照+名例: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范睢说秦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国志・华佗传》*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起义》*(3)表示对人的态度。译为:用对待+名+的态度例: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三》*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史记・韩信破赵之战》*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4)表示比喻。译为:像+名+一样例: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JL啼。《史记・循吏列传》*雁鹜行以进,平立。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熊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柳宗元《熊说》*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1)古今用法一致: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用在动词前。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2)古今用法不一致:“日”、“月”、“岁”等作状语。①用“而”或“以"连接起来,这种格式现代汉语里没有。译为:在……的时候。例:长驱至齐,晨而求见。《战国策・冯客孟尝君》*②在具体行动前表示频数、经常,“岁,”月”、“日”作状语十行动性动词。译为:“岁岁”、“月月”、“日日”或“每年”、“每月”、“每日”。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③表示情况逐渐发展,日、月十形、动。译为:“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地”、“一月月地”。例: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柳宗元《捕蛇者说》*④表示对往事的回溯,用在句首。译为:“往日”或“从前”。例: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国语・晋语》*古代汉语的词序(一)主: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在宾语之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这在古今是一致的。(二)次:在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词序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这有如下三种情况:1、疑问代词作宾语(1)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前面。例:先秦: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睢说秦王》・・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秦后(拟古):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吾何以传女曹哉?汪琬《传是楼记》••△介词“以”的宾语常常为了强调而前置。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古:凭什么?(凝固形式)△何以(实际是以何”'今:为什么?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睢说秦王》••吾何以传女曹哉?汪琬《传是楼记》••「古:像什么(前期)?怎么样(后期)?(凝固形式)△何如(实际是如何)TL今:怎么样?例: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一》••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古书上“如何”又可以说成“若何”、“奈何”。例: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三》••△“如何”、"”若何、“奈何”的当中还可以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成为“如……何”等格式,意思是“对……怎么样”。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晋侯谓庆郑日:“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条件①宾语必须是代词。②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否定代词“莫”。(1)用否定副词“弗”、“勿”的否定句一般是不带宾语的,但如果出现宾语,而且又是代词,同样要放在动词之前。例: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墨子・非攻中》*(2)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但也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不前置的例子,即这两种情况并存。I前置: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不我知者,谓我土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I不前置: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夫不恶女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前置: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汉书・李广传》民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秦后(拟古),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不前置:汉果不击我矣。《汉书・赵充国传》・・・△以下三种情况不用宾语前置:①即使是否定句,但宾语不是代词。例: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未绝鼓音。《左传・童之战》・・・・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为王。《战国策・齐策一》・・・・・・・・②宾语是代词但不是否定句。例: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③在否定句中,具有称代作用的名词,而不是代词。例:若不许君,将焉用之。《左传・昭公四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3、宾语用代词复指(1)此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放在动词前面的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起强调宾语的作用。例:秉国之均,四方是维(维四方。维:保护)。《诗经・小雅・节南山》・・・・将虢是灭(将灭虢),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今吴是惧(惧吴)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吾以子为异之问(问异),曾由与求之问(问由与求)。《论语■先进》・・・・・・・・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有何后)?《国语・勾践灭吴》・・・・△这种宾语前置格式,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明显。例: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求敌)。《左传・宣公十二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唯视利)。《左传■吕相绝秦》・・・・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论语・为政》•・・・•(2)如果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有两种情况:①仍旧用这种语法格式强调宾语,只是用来复指的代词一般只用“之”,不用“是”。例: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谓我)矣。《左传・宣公二年》・・・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谓斯)与?《谷梁传・僖公二年》・・・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亡是)也。《论语・阳货》・・・△由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一种凝固形式。例: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谓是)政令行。《荀子・王霸》・・・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谓此)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此之谓”(叫它、把它叫做、说的就是这个)还可以不带其他宾语单独形成一个分句。例: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左传・宣公十六年》・・・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②不用复指代词,直接把代词宾语放到动词之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只限于“是”。例:维叶莫莫,是刈是濩(刈是濩是)。《诗经・周南■葛覃》・・・・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寡人问是)。《左传・齐桓公伐楚》・・・・4、数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是把数词和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后(如“去三回”、“看两遍”),古代汉语有两点不同:一是一般不用动量词,二是数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例:又与之遇,七遇皆北(遇七)。《左传・文公十六年》・・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设九),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反)。《列子・汤问》・・△从句子成分看,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数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的。在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可把数词移到句尾作全句的谓语,并在其前用代词“者”字复指,使“者”字前面的词语成为全句的主语。例: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三辞让),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三》・・・・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举)。《史记・鸿门宴》・・・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定义: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两种,判断句中的“是”叫做判断词(也叫系词)。(二)分类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格式:主语+谓语+也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王,人君也;斶,人臣也。《战国策・齐策四》・・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2、在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格式:主语+者+谓语+也例: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吾所欲者,土地也。《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3、在主语后面加上代词“者”复指,省略“也”字。格式:主语+者+谓语例:兵者,不祥之器。《老子》陈轸者,游说之土。《史记・张仪列传》4、省略“者”、“也”,这是“……者……也”的省略形式。格式:主语+谓语例: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5、判断句的主语有时根本不出现,有时承上文省略,这时,句末的“也”字必不可少。例: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日:“隐者也。”《论语■子路从而后》・・・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天子日:“嘻!退,酒也!”谷阳日:“非酒也。”・・・・・《韩非子■十过》项王按剑而跽日:“客何为者?”张良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区分“是”为判断动词还是指示代词。①先秦时代,“是”字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例:公日:”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日:“是何也?”日:“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国平养侠儒,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②“是又”等于“此又”,意思是“这些又”。如果“是”是判断词,就应该说成“又是”,而不能说成“是又”。例:繁起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③先秦时代,有没有判断词存在,目前正在争论中,讨论“为”。A“为”字是动词,不是真正的判断词,其作用很像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例: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路从而后》.B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例:余为伯倏,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④“是”作为判断词,汉代就有了。从汉语发展来看,判断词“是”从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例: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于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范缜《神灭论》・・⑤秦后,由于拟古,有时“是”也不是判断词,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的形式。例: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柳宗元《封建论》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总叙》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上“乃”、“即”等副词或“维”、“惟”等语气词,起加强判断、肯定、否定等语气的作用。例: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我马维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尔惟旧人。《尚书・大诰》*△①加“乃”和“即”的,先秦不太多,后代比较多;加“维”和“惟”的,先秦较常见,后代不多见。②语气词“维”和“惟”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它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例: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蚩尤惟始作乱。《尚书■吕刑》*③这些副词和语气词常常和否定副词“非”配合起来使用。例: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7、古代汉语表示否定语气,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格式:主语+非+谓语例: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耕渔与陶,非舜官也。《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非”字可译为“不是”,但它是副词,并不表示判断。(三)活用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主语和谓语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复杂的内容。例: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白居易《轻肥》3、用判断句的形式说明原因(因果复句)。例: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触龙脱赵太后》 *4、用判断句的形式解释词语。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孟子・滕文公上》・・・・厥,其也。《尔雅・释言》:・・代词(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1)吾、我、予(余)朕等例: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 ・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战国策・勾践灭吴》・・居,予语汝!《庄子■达生》*日:“余病矣。”《左传・童之战》*皋陶日:“朕言惠。”《书经・皋陶谟》*朕皇考日伯庸。屈原《离骚》*△①魏晋前,“吾”字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例: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②否定句中,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可以用“吾”。例:居则日:“不吾之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③魏晋后,“吾”字可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例: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蜀志・先生传》*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柳宗元《捕蛇者说》*(2)谦称(名词,包括自称)。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范睢说秦王》*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记・孝文本纪》*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文(田文,即孟尝君)倦於事,愦于忧,而性儒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战国策・齐策四》*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二人称代词(1)作主语、宾语、定语:“女(汝)、尔、若”等。例: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齐桓公伐楚》*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国语・勾践灭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起义》*吾语若。《庄子・人间世》*(2)一般只作定语,偶尔也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而、乃”等。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记・平原君列传》*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3)尊称(包括称字、官爵等)。例:子将若何?《左传・晏婴论季世》*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一》*先生奈何而言若此!《战国策・范睢说秦王》・足下事皆成。《史记・陈涉起义》・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战国策・魏策四》・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东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韩愈《送孟东野序》・・3、第三人称代词(1)其、之(先秦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其”、“之”可起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其”只作定语,“之”只作宾语)。例:公室将卑,其宗族先落,则公从之。《左传・晏婴论季世》・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名词加“之”与后面的“其”在意义上相等。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⑵他①其他、别的。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②唐代之后,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3)彼:他例: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第三人称作主语,古代有两种表达方法:①重复前面出现的名词。例: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襄公十五年》・・②省略主语。例: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丈人」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①古代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分别,人称代词代表单数还是复数要根据上下文才能决定。例: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若皆能去归矣!《史记・西门豹治邺》*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②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可以加“辈”、“属”、“曹”等字,表示不止一个人。例:吾辈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后汉书・马援传》・・吾何以传女曹哉?汪琬《传是楼记》・・总的来看,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比现代汉语用的少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没有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二是谦称和尊称较多,代替了人称代词。(二)指示代词1、近指:此、是、斯、兹等。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此谁也?《战国策・齐策四》*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是梁史也。《左传・昭公十二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挹彼注兹。《诗经・大雅・洞酌》*2、远指①指代性强:彼例: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或问子产。子日:“惠人也。”问子西。日:“彼哉!彼哉!”《论语・宪问》・・②指代性弱:夫(不必翻译)例:食夫稻,衣夫锦。《论语・阳货》・・10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左传・成公十六年》.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庄子・大宗师》*乃歌夫“长铁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四》*3、泛指:作定语或宾语:之。例: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4、特指:作定语,其,译为“那个、那种”。例: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日:“死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史记・西门豹治邺》*5、作定语:若。作谓语:然、尔,译为“如此、这样、那样”。例: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战国策・齐策六》*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荀子・劝学》*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汝乃我家出,亦敢尔邪?《后汉书・登B禹传》*6、焉①指示代词,指代范围或方面,常与人物或处所有关,译为“于是”。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许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汤问》*△“焉”字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后,“之”字一般用在及物动词后。同一动词,加“焉”和加“之”意义也不同。例:君何惧焉。《左传・襄公十八年》*奈何以死惧之。《老子》*②语气词,以引起人的注意。例: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南方有鸟焉,名日蒙鸠。《荀子・劝学》*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国语・晋语》*7、诸①之于例: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许行》*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左传・襄公十五年》*②之乎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人孰敢不听而化诸?《庄子■应帝王》*(三)疑问代词1、指人:谁、孰(禅母)。(1)谁: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⑵孰:①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但不能作宾语。例: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②指人时,也可以不表示选择。11例: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孰为夫子?《论语■子路从而后》*③指事物时,表选择。例: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天下之大孰为大?《墨子・兼爱下》*两者孰足为也?《荀子・强国》*④凝固形式:孰与,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译为“何如”。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2、指事物:何、胡、曷、奚(匣母)。(1)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译为“什么”、“为什么”、“怎么”。例: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日:是何也?日:无何也。《荀子・天论》*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生坐,何至于此?《战国策・魏策四》*弟子何久也?《史记・西门豹治邺》*⑵胡①作状语,译为“为什么”、“怎么”。例: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②作宾语,见于“胡为”,译为“为什么”。例: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3)曷①作状语,译为“为什么”、“怎么”。例: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②作宾语,见于“曷为”,译为“为什么”。例: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4)奚①作状语,译为“为什么”、“怎么”。例: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②作宾语,表示事物或处所。例:“许子冠乎?”曰:“冠。”“奚冠?”日:“冠素。”《孟子■许行》*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3、指处所:安、恶、焉(影母)。(1)作状语,表示反问,译为“哪里”。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墨子・兼爱上》*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2)作宾语。例: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礼记・檀弓上》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四)无定代词1、或:肯定性无定代词。(1)指人,作主语,译为“有人、有的人、某人”。例:或劳心,或劳力。《孟子・许行》・・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起义》*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12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亡曹。《左传・哀公七年》.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2)指物,作主语,译为“有的”。例: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孟子・许行》・・・2、莫:否定性无定代词。(1)先秦:无定代词,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例: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一》*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公输》*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虎负嵎,莫之敢攫。《孟子■尽心下》*吾楣之坚,物莫能陷也。《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2)汉后:否定副词,用于祈使句或陈述句,译为“勿、不要”。例: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日:“莫如商鞅反者。”《史记・商君列传》*诸将皆莫信。《史记・韩信破赵之战》*(五)辅助性代词“者”和“所”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构成句子的一个成分。1、者(1)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译为“的、的人、的东西”。例:庸者笑而应日。《史记・陈涉起义》・・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鸿门宴》•・・・・・•王莽徵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后汉书・光武纪》•・・・・・•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李斯《谏逐客书》・・・(2)放在数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译为“样、种、类、方面”等。例:必不得以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史记・游侠列传》・・(3)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现在无法翻译。例: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史记・韩信破赵之战》・・(4)用来复指主语,引出谓语。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2、所:代指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1)位于动词性或动词性词组之前,构成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例:民无所依。《左传・晏婴论季世》・・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史记・鸿门宴》・・・・“所”字后面必须是及物动词,并可另带宾语。如果是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要变成具有及物动词性质的词。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庄公十年》・・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诗经・小雅・小宛》・・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庄子■德充符》・・・・“所……”=”所……者”指代行为对象,“……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例: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史记・酷吏列传》・・・・・・13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4)行为的主动者+(之)+所字结构(包括“所……者”)例: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是又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战国策・赵策三》・・・・・・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5)”所”字结构可扩展。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史记・刺客列传》・・・・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史记・项羽本纪》•・・・•总之,“所”字常见的用法有四种①所食②所食者③民之所食、民之所是者④所食之粟△①凝固形式:所谓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齐策一》②凝固形式:所以(古:代词+介词;今:连词。)A第一种意义比较具体,相当于“用来……的方法”“凭它来……的",说明“怎样”。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B第二种意义比较抽象,相当于“导致……的原因”,说明“为什么”。例: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荀子■哀公》・・③所从、所由、所与、所为例: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是乱之所由作也。《荀子・正论》・・其妻问其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三》・・④被动句式介词、连词(一)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于(於、乎)以、为、由、自、从、向、在、用、被”等。1、于侬、乎)△“于”和“於”的区别①上古不同音。②主要区别在于书写形式上,即“于”产生的时间比“於”早(甲古文中只用“于”,战国后多写作“於”,后有简化为“于”)。(1)①表示处所,包括方位和方向,此时“于”字可不出现。例: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越王勾践栖於会稽之上。《国语・勾践灭吴》*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论语・季氏将伐颛臾》・・颜成子游立侍乎前。《庄子・齐物论》*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史记・西门豹治邺》・・・・②表示时间。14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韩非子■五蠹》・・有志乎古者希矣。韩愈《答李翊书》*(2)介绍涉及的对象。例: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略》*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於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利泽施乎万物。《庄子・大宗师》*(3)表示比较。例: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荀子・劝学》・・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於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脱赵太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4)表示被动。例: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2、以(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为“用”或“拿”。例: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左传・童之战》*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2)表示凭借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率领或依照。例: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3)表示原因,译为“因”、“因为”、“由于”。例: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四》*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起义》*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表示时间,译为“于”、“在”。例: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韩说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厚墓志铭》*△①“以”字的位置:用在谓语动词之前或谓语动词之后。例: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②把“以”的宾语提前,以突出或强调。例: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桓公伐楚》・・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③“以”字的宾语上文出现过,这时宾语可省略。例: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柳宗元《钻金母潭西小丘记》*④“无以(亡以)”是一种凝固形式,“以”后可不带宾语。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15⑤“以”可作连词,作用略同于“而”。例: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史记・孙膑》.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王勃《滕王阁序》*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为“为”(四声)经常和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关系。例: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触龙脱赵太后》*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灭。《荀子・天论》・・汉族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史记・项羽本纪》*“为”后面的宾语可省略。例:禹之时,十年九涝,而米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庄子■秋水》・・居辎车中,坐为计谋。《史记・孙膑》*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西门豹治邺》*(3)表被动,读二声。(二)连词1、定义: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2、分类(1)与①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例: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吾与女同好弃恶,复忧旧德,以追念前勋。《左传■吕相绝秦》*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汉书・刑法志》*△现代汉语连词“和”连接三个以上的并列成分,一般只在末一项前用一次。②介词:它前后的成分不是并列的,而是和它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鸿门宴》*△①介词“与”的宾语可省略。例: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史记・陈涉起义》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徐宏祖《游天都》②介词“与”和连词“与”的区别。A介词前有状语修饰。B介词后的成分可以省略。C介词的成分可以前置。D连词的成分位置可互换。(2)而①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例: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执其手而与之谋。《国语・勾践灭吴》*△A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例: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故令尹诛而楚姿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战国策・范睢说秦王》*16B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但作谓语且带有描写性质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除外。例: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C用于顺接和逆接,但并不是“而”本身有这两种性质。a顺接是指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是并列的,或者是相承的,中间没有转折。译为“而且、就”等。例: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山海经■精卫填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韩非子■五蠹》*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b逆接是指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是相对的或相反的,即含有转折的意思。译为“但是、却”等。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柳宗元《钻金母潭西小丘记》*②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意思上是一种顺接,但并不是并列和转折的意思。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业。《荀子・劝学》*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夸父逐日》*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起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柳宗元《捕蛇者说》・・③用在主谓结构里,放在主谓之间,意思上是一种逆接,表示不该有而有的事,或含有假设的意思。例:先生独未见夫偻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不如安,愿无变国俗。《说苑・奉使》・・⑶则、然则①则A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的相承,译为“就、便”。例: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史记・秦始皇本纪》*人情一日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论贵粟疏》・・B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译为“那么、那么就”。例: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民贫则奸邪生。晁错《论贵粟疏》*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苏轼《日喻》*△这种“则”,如果用于平行的两个分句,那就形成对比。例: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韩非子■五蠹》・・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史记・秦始皇列传》・・C表示假设,译为“如果、假如“。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日:“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史记・项羽本纪》*D表示发现,译为“原来已经”。例: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E表示让步,译为“虽然、倒是”。17例: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蹿》.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②然则A指示代词加连词,表示顺着上文的语义,申说应有的后果。例:今后有构木钻燧于夏后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禹、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蠹》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李斯《谏逐客书》B凝固形式,译为“那么”。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汪琬《传是楼记》・・(4)虽、虽然①“虽”表示让步,译为“虽然、即使”。例: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荀子・劝学》*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韩愈《张中丞传后叙》*②“虽然”是连词和指示代词的连用,译为“虽然如此”。例: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许行》・・虽然,犹有未树也。《庄子・逍遥游》・・(5)然、然而①“然”表示转折,译为“可是、但是、然而"。例: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左传・童之战》*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史记・高祖本纪》*②然而A指示代词加连词,译为“如此,而”、“虽然如此,但是"。例: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荀子・议兵》・・B凝固形式,“然”字用来肯定上文的事实,“而”字转折引出下文的结论或另一事实,译为“可是、但是‘。例:步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柳宗元《封建论》)(6)之①代词②连词A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译为“的”。例: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精卫填海》*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淮南子・女娲补天》*足下尚未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传之手。《战国策・范睢说秦王》・・・・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B插在主谓结构之间,也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使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用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18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都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几上,不肯出师救。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一)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它的作用就是表达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各种语气。句首和句中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句尾语气词从古至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句尾语气词(1)也: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①主要用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例: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②用在复句、祈使句、疑问句中,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如必自为而后用也,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荀子・天论》*赏罚不信,故土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欲呼张良与俱去,日:“毋从俱死也!”《史记・鸿门宴》*南冠而执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2)矣:表示报道新情况。△“也”和“矣”的主要区别:前者表静态,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没有和它相当的语气词;“矣”字表动态。后者表动态,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①A表示已然,即事情已经发生。例: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余病矣。《左传・童之战》*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史记・鸿门宴》*B表示将然,即事情尚未发生。a单句: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b复句: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勾践灭吴》*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左传・宣公二年》*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战国策・燕昭王求士》*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②用在各种句式中。A描写句,这种带“矣”的宾语提前,感叹意味更明显。例: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一》*19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起义》.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庄子・天子方》*B祈使句。例: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四》*若皆能去归矣。《史记・西门豹治邺》*C疑问句。例: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③作用相似于表偏重限制的语气词“已”。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货殖列传》*(3)乎、与、邪(耶):表示疑问、感叹的语气。①非问句里:发问者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做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译为“吗”。例: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乐正夔一足,信乎?《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今》*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起义》*商君日:“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商君列传》*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风赋》*②问句里。A选择问。例: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庄子■秋水》・・子以为秦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二》・・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黄宗义《原臣》・・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日:“天下之利也。”《墨子・兼爱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B特指问。例: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C反问句。前面必有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宁、况”字等相呼应。例: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非攻》*况日不悛,其能久乎?《左传・晏婴论季世》*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不敢不走乎?《战国策・楚策一》*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起义》*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D感叹句。例:善哉,机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③凝固结构。A"不亦……乎”。20例: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左传・僖公十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B"其……乎”。例: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C“得无(该不会)……乎”。例: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D“无乃(恐怕)……乎”。例:出三日而五灾至,无乃不可乎?《荀子■儒效》・・・E“何/奚/恶以/用……为”,译为“为什么用得着……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恶用是显薪鸟者为哉?《孟子・滕文公下》・・・(4)哉:表示感叹语气。①感叹句,译为“啊”。例: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张中丞傅后叙》*楚国若有大事,子自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快哉此风!宋玉《风赋》*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②反问句,一般需要疑问代词或“岂”字与之呼应。例: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庄子・逍遥游》・・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表感叹语气的还有“夫”。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5)句尾语气词的连用。①最常见的是“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面。例: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传・成公二年》・・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战国策・齐策六》・・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连用的语气词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后一个语气词上。②“矣、已、与、邪、夫”等也可以放在其他语气词的后面。例: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何愚也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此是命矣夫!赵壹《刺世疾邪赋》・・③三个语气词也可连用,最常见的是“哉”放在另外两个语气词之后。例: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21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2、句首和句中语气词(1)夫:作为句首语气词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叫句首发语词或提顿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例: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晁错《论贵粟疏》*△“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译为“且、故、像、至于说到“。例: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政。《韩非子■问辩》*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范仲淹《岳阳楼记》・・今夫螟滕峋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商君书・农战》・・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柳宗元《封建论》・・⑵惟(维、唯)①句首A一种作用是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例:惟辟作福,惟辟作威。《书经・红范》・・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书经・红范》*维禹浚州,九州攸宁。《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治平四年七月日。欧阳修《祭石曼卿文》*B另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杨恽《报孙会宗书》*②句中:主要起引出谓语的作用。例:蚩尤惟始作乱。《书经■吕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厥土惟白壤。《书经■禹贡》*⑶其①用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推测、拟议,译为“大概、恐怕”。例: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晏婴论季世》*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逍遥游》*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韩愈《祭十二郎文》・・・②A祈使句中,加强祈使语气,有劝勉、期望、命令等意思。例: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齐桓公伐楚》*吾子其无废先王之功!《左传・隐公三年》*B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例: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书经・盘庚上》*若阙地及泉,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4)也①用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②用在句中或复句的前一分句之后,表示停顿。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22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③在主谓之间加上“之”字,变为偏正结构。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左传■僖公三十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宙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韩非子■五蠹》・・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公而告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④位于主语之后,与“者”字相结合,起提示谓语的作用。例: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荀子■致土》・・竽也者,无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韩非子・解老》・・(5)系、伊、思(二)词头(发语词、语首助词)、词尾(发声词、语中助词)1、词头⑴有①常用在名词前。例: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书经・召诰》・・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号之日有巢氏。《韩非子・五蠹》*子欲左右有民。《书经・皋陶谟》*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诗经・小雅・巷伯》・・・②用在形容词前。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2)其:用在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面。例: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唐风・扬之水》*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3)言、于、薄:放在动词前。例: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诗经・召南■草虫》*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天》)*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2、词尾(1)然、如、尔、若:放在形容词后作状语或谓语,译为“……的样子”、“……的貌”。例: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2)与、乎:作用同上。例:潸焉出涕。《诗经・小雅・大东》*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一)含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乾■文言》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系辞》(二)分类:1、消极修辞:指遣词造句用语,使文字通顺流畅的方法,如增字,删字,颠倒,炼字等。2、积极修辞:指广泛使用的各种修辞方式。23(1)引用①目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②分类:A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例: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楚人谚日:“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列传》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巫山・巫峡》B引事:引用历史故事。例: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土,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李白《与韩荆州书》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取于管库。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C引文: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a明引:直接说出引文的出处,或书名、作者,使人一看即知。先秦以引经书为主,如《孟子》引《诗经》26次,《荀子》引《诗经》70次。b暗引:不指明引文出处,甚至把引文和本文合在一起。如《岳阳楼记》的“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赤壁赋》的“逝者如斯”引自《论语・子罕》。c略改:左相日与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杜甫《饮中八仙歌》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韩愈《送孟东野序》王朗健笔善翘楚。到如今,落霞孤置竞传佳句。辛弃疾《贺新歌赋滕王阁)》(2)譬喻(比喻)①作用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生动形象。②分类:A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犹、譬之、犹、若、如”等词语加以表明。例:背如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肤如凝脂。《卫风・硕人》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B隐喻:不用“譬喻”等比喻词,而是直接表述。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步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柳宗元《封建论》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除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电气安装挑战-全面剖析
- 载纳米氧化锌的nHA-β-TCP-SA水凝胶复合支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靶向药物在GIST治疗中的应用-全面剖析
- 低共熔溶剂提取芝麻蛋白及芝麻肽-亚铁螯合物的制备研究
- 职业培训机构健身课程计划
- 联产LNG与天然气提氦工艺模拟优化研究
- 微量营养素强化技术研究-全面剖析
- 设备预测性维护研究-全面剖析
- 虚拟现实交互技术-第1篇-全面剖析
- 2024年贵航贵阳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含答案
- 2025春粤教粤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反思、教学计划(附教材目录P103)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求职信撰写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金融云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陕西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天津市红桥区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课件
- 2025河北省国内旅游组团合同示范文本
- (高清版)JTGT 3360-01-2018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 DB11-T 527-2021配电室安全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