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作物秸秆利用相关概念、理论及文献综述,农业经济学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第一章】【第二章】农作物秸秆利用相关概念、理论及文献综述【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结论/以下为参考文献】2相关概念界定、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2.1概念界定。2.1.1农户行为。农户是生活在农村地区,以血缘、婚姻为基础组成的经营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5],根据其在农村所处的生存发展状况能够分为生存型农户、追求收益型农户和经济发展型农户。农户行为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知足本身需要,在生产经营经过中表现出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总称,包括生产决策行为、劳动力投入分配行为、收入分配行为、消费行为。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农户行为主要是指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即农户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下,根据市场上生产要素和农产品价格的变动所做出的关于生产经营投入、种植选择、技术采纳应用、资源利用等决策行为。本文主要对农户生产决策行为中的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进行研究,即农户在资金、机械、时间、技术、市场等不同因素的制约和本身拥有的不同资源禀赋下,做出的能否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行为决策。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农户的行为有其本身的产生机制,并受来自农户内部及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对农户行为进行研究时,假定农户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他们追求本身效益的最大化,但由于受本身认知水平、资源信息不对称等多种条件的限制,这种经济理性只能表现为有限的经济理性。2.1.2农作物秸秆。对秸秆定义的不同,使得很多学者和机构在对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进行测算的时候存在很大差异。(当代汉语词典〕将秸秆定义为:农作物脱粒后剩下的茎[7].毕于运[8]将农作物秸秆解释为:收获农作物主产品之后所留下的农作物副产品,不仅包括稻谷、薯类、棉麻、油料作物的茎叶,还包括糖料作物、滕蔓作物、药材收获后的残留物,扩大了人们对农作物秸秆的理解范围。谢光芒[9]在(辞海〕中从内涵和外延方面对秸秆进行了更为广义的解释,即从生产的不同环节,将秸秆定义为农作物主产品收获后残留在田间的茎叶等田间秸秆,以及农作物粗加工后构成的玉米芯、稻米壳等加工副产物。本文所研究的农作物秸秆是参照农业部在2018年开展的(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中对农作物秸秆的解释,即农作物秸秆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过中,收获了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和其它农作物的籽粒后,残留的不能食用的茎叶穗等副产品[10].河北省农作物秸秆主要是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华而不实小麦秸秆主要以还田为主,因而本文研究的农作物秸秆利用主要是指玉米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行为。2.1.3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有多种途径,很多国家将其称为5F,即Fertilizer〔肥料〕、Fodder〔饲料〕、Fuel〔燃料〕、Fiber〔基料化〕和Feedstock〔原料〕。在这里基础上,结合河北省农户秸秆利用现在状况,本文所指的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主要包括:秸秆的肥料化利用行为、秸秆的饲料化利用行为、秸秆的能源化利用行为、秸秆的基料化利用行为以及将秸秆用作工业原料的行为等。秸秆肥料化利用是指秸秆还田,主要包括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堆沤还田、覆盖还田、保卫性耕作、加工有机肥还田等。秸秆饲料化利用主要是通过机械或物理方式方法处理秸秆后直接用作饲料,或利用氨化、青贮、微贮、压块饲料等处理技术使秸秆成为优质的家畜饲料。秸秆能源化利用主要包括将秸秆直接作为农村生活燃料、秸秆发电、秸秆热解气化、秸秆炭化和秸秆制沼气。秸秆基料化利用是指将秸秆作为食用菌、苗木、花木和草坪幼苗培育的栽培基料。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是指对秸秆进行板材、建材加工、造纸、编织工艺品或用于化学加工。另外结合笔者在调研中所了解到的情况,很多农户会对秸秆采取出售行为,华而不实一部分农户能明确知道自个秸秆出售后的利用处径,如出售给沼气站或养殖场,另一些农户并不知晓秸秆出售后被用作何种途径,但鉴于任何秸秆收购者购买秸秆均不会出于废弃和燃烧的意图,因而本文将农户的秸秆出售行为也归为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除此之外本文所指的秸秆非资源化利用行为是指农户对秸秆采取废弃或大田燃烧的行为。2.2相关理论基础。2.2.1农户行为理论。国内外关于农户行为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流派,分别是:以恰亚诺夫为代表的组织与生产学派,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派,以黄宗智为代表的历史学派。组织与生产学派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该学派以为农户家庭并不是资本主义世界所描绘叙述的纯粹的经济组织,而是更具有社会属性、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组织,农户在兼具生产单位的同时也作为基本的消费单位存在,所追求的是一种劳动生产投入的辛苦程度与家庭消费需要的知足程度之间的平衡。理性小农学派以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户是贫穷但理性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懂得趋利避害的投资者。同时也强调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由于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农民已经用尽了所有有利的生产可能,对现有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已无助于经济增长。因而,需要对传统农业进行当代化改造,引进技术这一新的农业生产要素,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黄宗智通过长期的研究将农村经济的发展归纳为密集化阶段、过密化阶段和发展阶段,并提出了着名的小农命题-拐杖理论,即农业收入和兼业收入共同构成了中国小农家庭的经济收入,后者作为前者的拐杖必不可少。20世纪的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的改革就是一个反过密化的经过,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消耗损费更少的人力投入,换取更大的农业产出,养育全体人口。固然对农户行为理论的研究,不同的学派持有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关于农户行为理性与非理性的争论更是存在很大分歧,但这主要是不同研究地域和不同时间维度所造成的,因而现已构成的三大学派的观点对于我们国家开展农户行为研究仍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2.2.2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系统原理和资源经济学原理。这一理论的产生是人类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解决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问题情况之下,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入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反思当下发展形式的产物。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目的是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生产者从生态环境中获取各种物质和生产资料,并对其进行生产和加工,来知足消费者的生存需求;微生物再对消费者所产生的代谢废物进行分解复原,将矿物质元素、可再生资源返还给生态环境,最终构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迅速扩张,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人类单纯攫取和消耗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式逐步开场转变,一种新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发展理念促使人们开场将废弃物这种放错位置的资源重新利用起来,这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具讲服力的理论根据[11].循环经济理论阐述了一种全新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和生产观,指出在人类、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组成的大系统中,人类的经济活动要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其目的是使生产和消费经过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毁坏最小,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好像本研究中的农作物秸秆固然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产出,却是很好的畜禽饲料、沼气原料,对其进行还田、饲料化、燃料化、食用菌基料以及工业原料利用,都是对农业资源的循环应用。2.2.3成本收益理论。成本-收益理论最初是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可直观反映出经营主体盈利水平、盈利能力以及将来发展的潜力。如今常用于资源与环境领域,用于研究各种政策的施行效果、各种条件下的行为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从纯经济学角度看,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出发点,是理性经济人的首要原则。对于同属理性经济人的农户来讲,在进行能否采用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决策时,也会充分考虑成本与收益。从微观农户的角度出发,秸秆资源利用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利用的方式不同而产生的收益差值。比方,农作物秸秆还田,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而且能够减少化肥的投入;农作物秸秆进行燃料,能够节约液化气或蜂窝煤的购置费;秸秆制沼,所产的沼气可用于取暖、照明、做饭,节约燃料与电力使用,同时入池后的沼液、沼渣还是很好的叶面肥和有机肥料,有助于作物增产;秸秆出售,能够带来更高层次的经济收益,但却对秸秆收购市场、中介组织、机械运输作业的要求比拟高。无论上述哪种秸秆利用方式,在增加农作物产量,节省其他投入的同时,均需投入一定的人力与时间成本,甚至对资金、技术、机械水平、秸秆利用市场存在较高的要求。因而,理性的农户在面临资金、机械、市场、时间、技术约束的条件下,或者在其他更高层次收益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就会结合本身资源禀赋及所处的外部环境,做出现有条件下最经济可行的行为决策,进而实现本身利益的最大化[12].2.2.4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它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收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三个特征。对公共产品的分类有很多方式,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据能否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将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就是纯公共产品,比方通常所讲的国防、环境、法律和治安;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但有竞争性的公共产品称为公共池塘类准公共物品,比方地下的矿产资源、共用的草地资源和公共池塘中的水;而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收益上具有可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如此图书馆、公园、戏院等,又称为俱乐部类的准公共物品。秸秆的利用问题既是环境问题,又是资源问题。正是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使得人们在消费时往往以自利性为目的,不想付或少付成本来享受公共物品,进而产生了搭便车的现象。很多农户在农作物秸秆处理时不愿付出较高的资源化利用成本,而采取最简单的秸秆废弃或燃烧的处理方式。至少在现有的政策下,试图通过市场机制对农户的秸秆燃烧行为进行治理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是由于对秸秆燃烧的监管成本较高,而且对燃烧秸秆的责任人难以明确,使得虽有燃烧秸秆的处理惩罚政策,却难以见到执行效果;另一方面很多地区为了鼓励秸秆资源化利用施行了秸秆禁烧的补贴,但这些补贴对象却并没有针对施行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体--农户,因而也很难发挥作用。因而,在促进农户施行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时,不仅需要强迫性的行政管制,将秸秆燃烧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而且需要对秸秆的利用主体--农户进行适当的补偿,使其秸秆利用的外部收益内部化。2.3国内外研究现在状况。2.3.1关于秸秆利用方面的研究。〔1〕国外关于秸秆利用方面的研究。日本、丹麦、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秸秆的资源化利用[13].日本最注重土地的用养结合,每年约有75%的农作物秸秆被还田。当前日本利用秸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其混入土中作为肥料或者与家畜粪便混合用做肥料进行秸秆还田,比例约占秸秆总量的10.5%;另外一种是作为粗饲料养牛或作为家畜栅栏里的草垫,约占秸秆总量的4.7%.另外,日本也非常注重秸秆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升级,经日本微生物学家岛本觉研发的秸秆发酵菌技术,不仅具有很好的还田效果,还大大提高了秸秆肥料化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为了避免对于燃料进口的过度依靠,日本本田技术研究所和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已经将研究重点放在利用秸秆纤维素提取酒精燃料上。丹麦是世界上最先采用秸秆发电的国家,也是欧盟诸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如今丹麦已经建立起了13家秸秆发电厂,再生能源消耗占到了丹麦能源总消耗的12%,华而不实秸秆发电占再生能源总量的81%.另外,为了鼓励秸秆发电,丹麦施行了积极务实的鼓励政策,包括税收减免、高价补贴、投资补贴。税收减免即对进行生物质发电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高价补贴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电网企业根据国家制定的合理价格全额收购生物质发电的产电量,同时还会给予每千瓦1欧分的价格补贴;投资补贴是指给予生物质发电企业每年40万欧元的投资补贴,银行以低于市场50%的贷款利率向生物质发电企业提供低息贷款[14].在美国,秸秆发酵提取乙醇已经成了秸秆利用的一大新途径。美国24个农业州,每年仅小麦秸秆的可利用资源量就有4500万吨。为了开发新的替代燃料,十分是秸秆生物质燃料,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联合出资1800万美元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秸秆等生物质燃料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如今,美国在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研究的、通过稀酸处理玉米粉碎后的秸秆来提取乙醇的技术已经获得很大突破。当前,美国的16个乙醇提炼厂家,每年利用该技术能够生产59亿加仑的乙醇。2018‐2018年,美国仅乙醇玉米用量就高达1.28亿吨,占当年美国玉米产量的40.3%[15].为了鼓励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美国还会给予秸秆生物质提取的乙醇每加仑51美分的补贴[16].〔2〕国内关于秸秆利用方面的研究。当前,我们国家秸秆利用的途径主要有5种,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工业原料。秸秆还田是我们国家秸秆肥料化利用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农户选择最多的秸秆利用方式。秸秆还田包括机械粉碎直接还田、堆沤还田和高留茬还田[17].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国家秸秆还田面积仅有135万公顷。随着秸秆还田技术改善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2008年我们国家已经有2676万公顷农田实现了秸秆还田[18].秸秆饲料化利用在我们国家主要以秸秆养畜和过腹还田的方式进行。1990年至2000年,这十年间我们国家饲料化利用秸秆共11亿吨,节约饲料2亿吨。当前,我们国家已经投资建成秸秆青贮氨化池667.5立方米,秸秆氨化站165个,配备小型秸秆饲料加工机械4.96万台套,每年秸秆饲料化利用高达2.11亿吨。秸秆能源化的利用方式包括农户直接薪柴燃烧、秸秆气化、秸秆沼气和秸秆发电等。截止2008年底,我们国家共建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150处,秸秆发电项目40多个,秸秆固化成型和热解气化站共958处。另外,金洪奎[19]、刘罡[20]、白宏明[21]还分别从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技术在不同秸秆分布情况下的发展潜力和经济规模优化进行了研究。史青山[22]、冀永杰[23]等分析了秸秆基料化发展的现在状况、问题和原因。曹林奎等[24]研究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在食用菌栽培方面的生态效益,为秸秆基料化利用提供了更好的完善对策。发改委、农业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们国家秸秆固然逐步开场应用于板材加工等工业原料发展,但利用水平还比拟有限。张燕[25]在研究中也提到,在工业产业规模化、竞争剧烈化的今天,实现秸秆的产业化发展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我们国家秸秆的产业化发展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2.3.2关于农户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农户行为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知足本身需要,在生产经营经过中表现出来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通常以为农户行为是多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受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社会条件、地域差异、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1〕国外对农户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场,国外相关学者就已经从资源禀赋、技术偏好、技术可获得性、农户风险偏好等方面对农户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Schultz[26]、Ericksen[27]等通过对农户农作物生长激素和水土保持技术利用行为的研究,表示清楚教育程度对技术的理解、接受能力与意愿、介入技术变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Azhar[28]、Saha[29]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总结基础上,构造了农户技术采纳决策模型,也表示清楚了农户教育水平能够影响农户的认知,进而影响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除此之外,Tanny[30]等在对撒哈拉地区的农户进行调查后得出:年龄和家庭务农劳动力数量都会对农户的技术利用行为产生影响,并表示清楚年龄越大,采纳技术的意愿越低;劳动力数量越多,采取的意愿就会越强。Fischer[31]等对坦桑尼亚农户的奶牛养殖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另外,农户的家庭收入、兼业化程度、同伴之间的互相影响也会对农户行为产生作用。Ervin[32]对农户可持续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进行研究的经过中发现,具有较高家庭收入的农户意愿比拟强,可能是由于这些家庭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能够承当因技术失败所导致的风险。Adestina[33]以为农户的兼业化程度会影响农户新技术项目的介入行为,兼业化程度越高,农户对新技术的需求越低,介入到项目中的积极性越低。Rera[34]运用实证分析方式方法验证了农户之间的互相作用,结果表示清楚,所有农户都有自个的认知和见解,通过与其他农户的互相沟通和接触,对自个的观点做出调整,进而改变自个的行为。可见,其他行为人的决策也会影响农户的个体行为。同时Rogers[35]、Doss[36]等人,从技术采纳的不同阶段对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农户在决定采纳某项先进农业技术,或决定能否施行某种农业可持续发展行为时,大致要经历认知、兴趣、试用和采纳等阶段。这一经过中技术早期采纳者的评价、农技推广水平、技术便利性和适用性都会影响农户的最终决策行为。Wood[37]以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行为受生产要素的价格稀缺程度的影响,当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加剧,农户就会寻找替代品或者采纳新的节约该要素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格里克斯[38]、斯莫克勒[39]则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以为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只要一种新技术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较之现有的技术具有优势,就会产生对新技术的需求并构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格里克斯还以杂交玉米的推广和使用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杂交玉米的市场盈利性是一个主导农户能否选用杂交玉米品种的主要影响因素。Lee和Stewart[40]以为,土地所有权的不同会导致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的不同,佃农更看重短期的农业利润,他们不情愿在租用的农地上采用精细农业耕种技术,而更愿意在自有的农地上采用精细农业耕种技术。Caswell[41]以为,农户在作出任何一项技术采纳决策之前都会考虑技术的制度适应性,进而到达趋利避害的目的。Jamnick和Klindt[42]的研究表示清楚,假如能够参加有效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户的技术采纳障碍和采纳风险就会大大消减,技术采纳意愿就会加强,有助于农户行为趋于资源循环利用。〔2〕国内对农户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农户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工作开展的就比拟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场构建数学模型运用定性研究的方式方法,对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90年代才逐步利用现实数据,通过定量分析来研究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林毅夫[43]通过对农户杂交水稻新品种采用情况的研究,发现农户的教育程度、耕地规模与品种的采纳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宋军、胡瑞法和黄季焜的研究表示清楚,教育程度对不同技术的影响方向也存在差异,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往往越偏向于采纳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而对高产型农业技术的采纳却不会有明显的偏好[44].朱希刚[45]、孔祥智[46]的研究结论表示清楚,非农收入越高的农户对农业新技术的兴趣越低。这是由于,这些农户对农业收入的依靠很低,甚至为使用这些技术还需付出较高的时机成本。而经济条件比拟差的农户急需通过技术的变革实现本身的脱贫,其对农业新技术的欲望比拟高。朱明芬[47-48]在对绍兴、兰溪的农户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农户的兼业化程度对农业行为具有显着作用,兼业化程度越高,技术采纳的积极性越低,进行技术投资的动机越小。另外,农业经营规模、农户之间的互相影响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产生作用。同时,他还对农民的创业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个体素质对农户行为的影响会由于寓居区域的不同有所差异,对远郊农户创业行为影响较大,对近郊农户几乎没有影响。赵龙群[49]、朱明芬[50]、林毅夫[51]等以为,农民技术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最终决策往往是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对于技术的预期收益已经成为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最基本的动因。另外,我们国家学者汪三贵、刘晓展[52],也对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进行了研究,表示固然边际收益与边际风险是农户决策时的考虑因素,但农户在一定的经济能力和和信息约束的条件下,通过慎重权衡往往会倾向于回避风险,追求收入稳定。因而,风险偏好是农户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吕玲丽[53]也从信息供应角度考虑,以为全国性信息不灵及规划不全,使得农户作为信息缺乏的生产者只能被动地接受的决策,在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时经常无路可问,无人可寻。管红良[54]从技术供应的角度,研究了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把农户采用新技术分成不同的阶段,以为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民釆用新技术选用的推广方式方法是不完全一致的。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在新技术采用经过的不同阶段,应正确选择合适本身需要的推广方式方法。何子文[55]指出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人际关系和传统的生活习惯会使农户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姜明房等[56]运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方法分析了技术的成本与效益、政策、市场、意见领袖和推广服务体系等因素对农户行为的作用。韩青[57]通过对农户灌溉技术的选择行为的研究,证明了有效的鼓励机制对农户行为的影响,以为鼓励制度的缺失,一方面导致了节水农业技术供应的缺乏,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农户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意愿。因而,提高水价,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完善鼓励机制和政策法规有利于促进农户施行节水灌溉行为。2.3.3关于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农户行为研究。关于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农户行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的。理论方面,Huang[58]通过构建了一个经济学分析模型,对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在这里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最优形式。Rosentrater[59]等通过构建经济模型,以成本收益理论为基础,对玉米秸秆进行饲料化加工的不同方式方法做了经济可行性的模拟分析和比拟。Anders[60]对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源进行研究经过中,构建了经济学的供需模型,分析了生物质能源的市场竞争力、供给成本、需求函数、政策支持以及将来的发展前景。国内的很多学者也从还田、饲料加工、生物质发电,气化等不同秸秆利用终端对技术采纳的成本、收益以及经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冯伟[61]在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之上,建立了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理论模型,对农户秸秆利用行为进行经济学分析,发现秸秆资源私人最优利用量与社会最优利用量存在很大差距,并从公共政策和技术进步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李振宇[62]和赵学平[63]分别从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不对称的视角出发,就农户秸秆燃烧行为进行了研究。李振宇指出,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农户燃烧秸秆会污染环境,产生负外部性;农户利用秸秆会产生正外部性,却需支付较高的成本。这种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的无法内部化,导致了制度的失灵。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创新会比制度创新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因而需要转变职能,发挥其在技术创新经过中的推动者和领导者的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解决秸秆燃烧问题。赵学平以为农户秸秆燃烧的原因能够有下面几点:信息的不对称、监管成本过高,使在农户秸秆燃烧的监管经过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户秸秆利用投入的劳动力和成本过高,却没有相应的鼓励机制,使农户秸秆燃烧动机加强。因而,若要遏制农户秸秆燃烧,制定有效的鼓励机制、降低监管成本非常重要。实证研究方面,王晓凌[64]对河南省150户农户的秸秆利用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尽管国家和地区一直在鼓励农户施行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但农户燃烧秸秆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仍有高达69.33%的农户采取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烤炉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康行为改变理论考察试题及答案
-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考临考冲刺物理试卷含解析
- 医学基础知识实务考查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潜水呼吸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滑轮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游乐园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清热药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淀粉衍生物市场销售规模及供应前景可行性研究报告
- 故障测试题及答案
- 企业级SaaS软件服务合同
- 【课件收藏】幼儿园《古朗月行》教学课件
- 电气自动化行业中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 第四章 经典营销知识框架
-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全套教学课件
- 震雄注塑机Ai操作说明书
- 标准日本语中级单词
- 【正版授权】 IEC 60335-2-40:2022 EN-FR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40: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al heat pumps,air-conditioners and dehumidifiers
- 2024年中考英语真题-带答案
- 2024年郑州轨道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Web前端开发案例教程(HTML5+CSS3)(微课版)教学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