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1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2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3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4页
中医学基础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基础绪论教学要求掌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两大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药学发展形成概况。了解中医学的思维方式。2023/2/62一、中医学的发展史1、原始社会——中医学的萌芽阶段在长期与自然猛兽的斗争中逐渐积累了一些治病的医药知识。2023/2/632、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的发展阶段由于有了文字,中医药知识积累大大增加了,公元前的中国百科全书——《山海经》记载有100多种中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出现了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使中医药知识得到了普及和提高,并为针灸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灵枢),从而使医战胜了巫、中医药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和提高。2023/2/64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成书于战国时期。每部分又分九卷八十一篇,共计十四万余言。采用黄帝与歧伯相互问答的体裁,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来阐述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为中医药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主张人与自然是相应的,在论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时,处处结合四时气候、地理水土、社会生活及思想情绪等诸方面变化,其观点主要是重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内经》对人体解剖知识,如脏器质地、大小、肠胃及血管的长短等,都有详实的记载,为人体解剖学开了先河。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就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它提出了经络学说--明确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初步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提出了寒、热、温、凉四气及酸、苦、甘、辛、咸五味的概念;并指出五味入五脏理论,也是后世归经学说的本源。在方剂方面,它收载了12个处方。《灵枢经》对针灸学作了较系统的总结,故其初名曰《针经》。2023/2/65难经难经——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的简称,是中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难经)之一。相传为战国秦越人所撰。全书共81难,合计11700字左右。篇幅不长,但涉及的内容却是从理论到临床,面面俱到。既有藏象经络、又有疾病和诊法,还有俞穴及针刺补泻等。既解内经之难,又有所发挥和创见。2023/2/663、封建社会——中医学成熟阶段秦汉时代,我国出现了第一本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晋代出现了皇甫谧(mi)的《针灸甲乙经》,把经络理论与针灸临床密切结合,推进了针灸学的发展。东汉末年,张仲景编著了《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对外感伤寒证提出了398法和113方。2023/2/67神农本草经秦汉时代最著名的成就则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学著作,全书共收载药物365个,所收载的药物疗效确切,为后世历代本草的蓝本。它对药物的产地、采集、炮制方法,剂型与疗效的关系,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也都作了记述。它举出的例证有:水银治疗疥疮,麻黄发汗止喘,常山截疟,大黄泻下。2023/2/68伤寒杂病论东汉未年,医圣张仲景,著出《伤寒杂病论》后人整理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伤寒论》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形成了理、法、方、药比较完整的治疗体系。收载100多个经典处方。这些处方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小柴胡汤、四逆汤等,仍然被奉为经方而被广泛应用着。《金匮要略》则论述了各种杂病的病因、诊断和预防等,为后世医学对杂病的诊断治疗奠定了基础。(郝万山统计结果为112方,76种药)2023/2/69宋元时代,中医学逐步向专科发展,分为大方脉(内科)和小方脉(儿科)、妇产科、外科、杂病、五官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记载药1892种,附图1109幅,附方11000多首。纠正了历代文献的错漏,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并被译成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遍传世界各地。2023/2/610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丹溪:养阴派2023/2/6114、近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全面整理和提高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得到全面整理和提高。1956年国务院批准开办中医高等院校,从此,中医人才有了高等学历。1982年国家把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正式载入宪法总纲第二十一条,传统医药的发展有了法律的保证。1986年中央批准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此中医有了最高行政管理机构。2023/2/612到1992年全国已有中医院2187所,病床182728张,中医技术人员362612人,中医药大学30所。1956年开始,全国各地普遍开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对中医理论的“肾”、“肝”、“脾”、“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脉诊”、“经络”、“气功”的研究和对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乙脑、肝炎、慢性肾炎、冠心病的治疗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23/2/613中医药的辉煌成绩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重视,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数度出现了国际性“中医热”、“针灸热”、“中药热”,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先后成立了“国际针灸学会”、“国际耳针协会”、日本的针灸师达10余万人,目前世界上已有近三分之一人接受过中医中药、针灸、气功、按摩的治疗。2023/2/614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形体结构:五脏六腑、四肢、五官都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2)生命基本物质:气血精液也是机体的一部分,互相转化维持机体的机能活动;(3)机能活动:身体各种机能活动是通过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四肢,互相协调。2023/2/615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体生活在自然界,主动适应自然;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的精神压抑或紧张,影响身心健康等。2023/2/616(二)恒动观念(书上没有)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心脏跳动);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上午恶寒、下午高热)2023/2/617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中医学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就是运用运动观点去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2023/2/618(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2023/2/619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理性认识的方法学。学习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入门途径。深入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手段。2023/2/6201、司外揣内:指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以表知里”。理论基础就是“有其内必开诸外”例:心主血脉,其华在面。2023/2/6212、注重整体联系: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与身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局部的病变会影响整体,通过调节整体的机能,又能使局部的机能恢复。2023/2/622

3、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形状特点的认知方法。中医学通过“取象比类”,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特点,按照五行各自特性相配相属。2023/2/6234、试探与反证——试探是通过对研究对象不断地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对原设想做出调整或修改,消除误差,以寻求逼近的一种认知方法。反证,是指从结果来证明已有的结论、或追溯及推测原因的一种逆向的认知方法。2023/2/624四、中医预防学思想及措施中医的养生学说是中医学预防学思想最早的体现,它阐述了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及病后调理,防病复发,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2023/2/625(一)未病先防1、调摄精神《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调摄精神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如:“怒伤肝、思伤脾”都说明了情志异常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2023/2/6262、锻炼健身中医学很早就注意锻炼身体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的一向重要措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的健身运动。2023/2/6273、预防疾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了在疾病还没发生之前,就要治疗的预防思想。2023/2/628(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也是中医学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023/2/629思考题1、试举例说明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试说明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3、中医学的发展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主要成就?2023/2/630冯武臣1991年6月1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的第14届发明家博览会上,中国咸阳的中医冯武臣,在博览会展览大厅演示台四周聚集了各方面的专家,他们要对中国中医的诊脉技术看个究竟。10名美国患者端坐在冯武臣对面。他们将对这位中医仅凭三个手指,就能说出各人所患端正症的快速诊脉进行验证。当冯武臣把10个患者的病症逐一写出书面报告后,评审组当众宣布,诊脉结果与10份经过现代化医疗器械诊断的结果完全一致。2023/2/631《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之节选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而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2023/2/632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2023/2/633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歧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盛,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坚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2023/2/634

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2023/2/635黄帝内经·素问原文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