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学概论课件ppt 第九节 玺印_第1页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件ppt 第九节 玺印_第2页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件ppt 第九节 玺印_第3页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件ppt 第九节 玺印_第4页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件ppt 第九节 玺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节中国古代玺印一、玺印的产生及发展二、玺印名称三、玺印材质四、印纽五、玺印种类六、印文书体的演变七、封泥一、玺印的产生及发展玺印产生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进入形成时期。秦汉时期玺印制度趋于成熟,玺印艺术出现繁荣。六朝时期是玺印发展进入了低谷阶段。隋唐时期是古代玺印发展上的一个分界线,之前,官印占主导地位,私印受其影响;之后,官、私印分道扬镳,同时发展。明清时期,官印甚至受私印的影响。一、玺印的产生及发展宋代玺印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九叠篆,以规格化替代了原有的艺术品味。元代私印出现了繁荣。官印出现了两种文字,即汉字和八思巴文。明清时期,在质地方面石质印章大量使用,在印文方面,艺术流派印章兴起,篆刻艺术家大量涌现。二、玺印名称自战国以来,玺印名称屡有变化。秦以前的官、私印皆称玺,秦统一六国之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可称为玺,一般人只能称印。汉代制度略为宽松,诸侯王及王太后的印也可称玺。武则天时厌玺音同“死”,故改玺为“宝”。中宗即位后复称玺。玄宗开元六年,玺又被称为宝。自宋至清,玺、宝并行。二、玺印名称印字在秦代已使用,如“昌武君印”、“大夫奕私印”等。据汉代文献记载,凡吏二千石以上者用银印,其文曰章。如传世品中有“琅邪相印章”、“广汉大将军章”。汉魏时有“印章”、“印信”连用的。宋代称印章为“记”、“朱记”。南宋及金官府发行纸币都用合同印,如“一贯背合同”。明代起,有称印为“关防”者,多用在长方形的铜币上。明末,李自成因其父名印家,故改印为苻、契、信、记。宋代至明清,还称印为“押”,尤以元代为甚。三、玺印材质按照印章的材料性质,大致可分为六类:1、金属质:金、银、铜、铁,锡。2、玉石质:白玉,青玉、翡翠、玛瑙、水晶、绿松石、叶蜡石等。3、化石质:琥珀、三叶虫化石、木化石等。4、陶瓷质:陶、瓷、紫砂、砖。5、动物质:象牙、兽骨、犀角、牛角、鹿角、贝壳、珊瑚。6、植物质:黄杨、紫檀、沉香、竹根、果核。铜印铜印使用最为普遍,古代的官、私印多以铜为印,即使到了明清时代,大量的私印使用叶蜡石,官印仍以青铜为主。

金印是古代官阶的象征,最早见于战国楚、秦等地。到了两汉时代,金印已比较多,如云南出土的“滇王之印”,陕西出土的“朔宁王太后玺”,江苏出土的“广陵王玺”等。从魏晋至清代,都有金质官印出土,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有少数金质私印。金印金印在演变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即汉代以前含金量较高,有的甚至达到98%以上,而后世递减,清代一些亲王之印,含金量不足60%。叶腊石叶蜡石是一种含水的铝硅酸盐矿物。颜色有浅黄、浅绿、紫褐多种,蜡状光泽,具韧性而不崩裂,有滑感,小刀很容易刻动,是雕刻的传统工艺石料。中国的叶蜡石矿产地很多,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两省的中生代火山岩区。质纯色美的叶蜡石用作印章石。它们又以产地命名,浙江的青田石和福建的寿山石,早已蜚声五洲。内蒙的巴林石则是后起之秀。印石中以“红、黄、青”三绝奉为国之瑰宝,往往作为礼品馈赠外国元首。红的是产于浙江临安县昌化玉岩山的鸡血石;“黄”的是田黄石,产于福州市郊的寿山乡(后经先进仪器测试查明,田黄不是叶蜡石而是珍珠石);青田石中的珍稀品“封门青”,呈半透明状,温润细腻,莹洁如玉,青翠可爱,照之灿若灯辉,故又名“灯光石”,数量很少,比玉珍贵。田黄石石印在汉代已有使用,但多为随葬品。明代石印大为发展,明清文人多用石印。芙蓉石鸡血石

水晶、玛瑙印玉印从战国以来就有。从考古发现来看,汉代官印多用玉,而且多限于侯王级以上。如“皇后之玺”、“淮阳王之玺”等。秦汉之后,玉印较少。

象牙印产于南亚、南非等热带地区,其质地细密坚韧,具密格状年齿纹。汉代即有牙印,唐宋元更为普遍,因其易刻,又耐磨,坠地不易碎,钮雕显浑朴,故被文人雅士所喜,高手所制印,不逊于石。木印竹印果核印三叶虫印四、印纽古玺印均有纽,以备系绶而佩带。隋唐时,官印加大,遂不能贴身佩带。由汉代至清,官印之纽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印纽的形状很多,概况起来有三大类:鼻纽类、模仿类、人和动物形类。每一类中都有许多具体造型。

1、鼻纽类:最古老的钮式,从商周就使用鼻纽,使用时间也最长,演进序列最为清楚。虽然在官印中级别不高,但却是中国古代玺印最为重要的纽式系列。

鼻纽演变序列2、模仿类纽:此类纽的形式与数量比较庞杂,在中国古代玺印中使用也比较多,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演变序列却不清楚,对印章制度的影响也不大,只能算是人们对玺印纽置的一种审美取向。其具体形状有:覆斗纽、坛纽、台纽、亭纽、环纽、提梁纽、泉纽、柱纽等。3、动物纽:这类纽的艺术情趣较浓。其中某些品类的演变序列比较清楚,如龟纽;而一些纽的使用有特定的政治或等级含义,如龟纽、龙纽、螭虎纽、蛇纽、狮纽、羊纽、驼纽、马纽等。龟纽是中国古代玺印中仅次于鼻纽,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又有着明细的演变规律可循的纽式。据说龟纽最早见于秦代,但最早的实例为湖南出土西汉早期的“长沙丞相”铜印。自汉代开始,文献中出现了使用龟纽印章的制度规定,以后历代相沿袭。龟纽印龟纽演变举例狮纽羊纽人物纽印无纽印无纽印五、玺印种类1.战国古玺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不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五、玺印种类2.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五、玺印种类3.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官印东汉、三国五、玺印种类4.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私印东汉五、玺印种类5.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五、玺印种类6.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元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文物。五、玺印种类7.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为书画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末元初的书画家赵孟頫对篆刻艺术大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婉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圆朱文”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五、玺印种类8.画印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羊的“四灵”入印,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西汉鱼鹤图案铜印肖形印天皇上帝之印黄神越章五、玺印种类9.宗教印宗教用印也是玺印的一种,如“黄神之印”、“道法法宝”、“佛法法宝”等。五、玺印种类10.花押印

花押印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之兴与蒙古人、色目人不谙汉文有直接关系,所以很多花押印杂用汉文蒙文,往往上为汉姓,下为八思巴文,还有一些元押干脆纯用八思巴文。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六、印文书体的演变历代印章多用篆字,印文有阳文(朱文)、阴文(白文)之分。战国时乃用战国文字。秦代官、私印皆用秦篆,方中略有圆味,多为阴文,偶有阳文。汉代官印皆出铸造,用阴文,与秦印文字相比,显得气势恢弘,笔触恣意;汉印中还有鸟虫书。魏晋多用悬针篆,其竖笔长而下垂,书法艺术不及汉篆均匀。唐宋时官印加大,用阳文,书体为小篆。宋代开始用屈曲篆书,金、元、明、清继之,尤其明清官印篆书屈曲更甚,俗称九叠篆。

春秋战国官印秦代官印(小篆)秦代官、私印皆用秦篆,方中略有圆味,多为阴文,偶有阳文。西汉官印(汉篆)汉代官印皆出铸造,用阴文,与秦印文字相比,显得气势恢弘,笔触恣意。汉代鸟虫书私印魏晋私印(悬针篆)魏晋多用悬针篆,其竖笔长而下垂,书法艺术不及汉篆均匀。唐代官印(小篆)唐宋时官印加大,用阳文,书体为小篆。北宋官印宋代开始用屈曲篆书,金、元、明、清继之,尤其明清官印篆书屈曲更甚,俗称九叠篆。南宋官印金代官印(九叠篆)九叠篆篆刻印鉴用的篆字别体是九叠篆,这种工艺始见于宋代。这种篆刻别体的最大特点集中在笔划处,给人的第一直观感觉是笔划折叠均匀,笔划布局呈正方形,填满了印面。折叠多寡,则是根据笔划繁简而定,有多到十叠以上者,九为数之终,九叠即形容其折叠之多。用九叠篆形式刻制官印,以朱文凸出九叠笔划特征,九叠篆盛行于宋、元、明,一直延续至今。元代官印明代官印清代官印七、封泥《国语》曰:“鲁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追逆而予以玺书”。又注:“玺,印也。玺书,封书也”。《尔雅》释名:“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这是关于封泥的最早记载。目前发现最早的封泥为战国时期,但为数较少,居众者当属汉代。此期的封泥实物有:昌阳丞印、齐卫士印、营陵侯相等。这些封泥对于研究玺印的发展及古代官制、行政区划及历史地理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七、封泥又称泥封,清道光年间始于四川出土,其后在山东、陕西等地亦多有发现。战国秦汉时期,纸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