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隋唐考古课件 魏晋9.北方地区魏晋北朝墓葬_第1页
魏晋隋唐考古课件 魏晋9.北方地区魏晋北朝墓葬_第2页
魏晋隋唐考古课件 魏晋9.北方地区魏晋北朝墓葬_第3页
魏晋隋唐考古课件 魏晋9.北方地区魏晋北朝墓葬_第4页
魏晋隋唐考古课件 魏晋9.北方地区魏晋北朝墓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北方地区墓葬(一)概论主要有本区东部的慕容鲜卑(三燕)墓葬、中部的拓跋鲜卑(迁洛前北魏)墓葬、河西一带的魏晋十六国墓葬。背景资料:鲜卑一世纪末,匈奴分裂(南匈奴降汉,北匈奴西迁),乌桓入居塞内。鲜卑“转移居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是渐盛”(《后汉书》鲜卑传)。魏晋以来成为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十六国中鲜卑建立的政权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西燕、土谷浑、代(北魏)。(二)辽宁西部的慕容鲜卑墓葬慕容鲜卑为东部鲜卑的一部(还包括段氏、宇文),主要活动在辽宁西部。早期东部鲜卑的墓葬主要有科左后旗舍根墓地(文物1981-2)、科左中旗六家子(考古1989-5)、北票房身墓地(考古1960-1)、喇嘛洞墓地(内应有三燕墓葬)。三燕墓葬主要在辽西。六家子墓地陶器曹魏初,鲜卑慕容部入居辽西,后迁往辽东北。289年慕容廆(音伟)迁回辽西,337年慕容皝建立前燕,352年慕容儁都邺城称帝,372年被前秦灭。384年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407年冯跋代后燕,建立北燕,436年为北魏所灭。辽西是慕容鲜卑的兴起之地和三燕都城所在,墓葬材料丰富。本节主要参考文献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燕文物精粹》,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田立坤《三燕文化遗存的初步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第1期。孙机《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文物》1991年第11期。王巍《从出土马具看三至六世纪东亚诸国的交流》,《考古》1997年第12期。北票房身M3房身M2金步摇铜覆面契丹的金面具。辽上京博物馆三燕墓葬主要有:锦州李廆(音伟)墓(前燕,324年)(文物1995-6)(东晋纪年)朝阳崔遹(读如玉)墓(后燕,395年)(考古1982-3)北票冯素弗墓(北燕,415年)(文物1973-3)朝阳袁台子壁画墓(文物1984-6,2002-9)前燕(284-360),后燕(384-407),北燕(409-436)崔崔遹墓冯素弗墓北燕天王冯跋之弟。梯形石椁墓,椁壁绘壁画,墓内的梯形木棺外涂红漆,上绘彩画(“朱画秘器”),但都保存不好。出土器物中有陶器、提梁罐等铜容器、鸭形玻璃水注、杯、碗等玻璃器,斧、铲等铁工具,铁兵甲具等。印章有“范阳公章”、“辽西公章”、“车骑大将军章”、“大司马章”。冯素弗墓M2与冯素弗墓同坟异葬。推测是其妻妾墓。“辒辌车”(专用的丧车构件?)《晋书》慕容廆载记:“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5世纪中叶前北方佛法稍盛之地,西北之凉,东北之燕。“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荀子》《汉旧仪》:“丞相,大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朝阳袁台子壁画墓《晋书》慕容廆载记:“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房身M2金步摇北票征集的铜鎏金鞍桥包片(文物03-3)朝阳十二台营子墓地鞍桥包片北票征集的铜鎏金寄生当卢及其上的摇叶杏叶袁台子壁画墓喇嘛洞ⅡM28冯素弗墓喇嘛洞ⅡM148朝阳十二台砖厂88M1田立坤(2001)将三燕墓葬分为八类:1、梯形土坑竖穴木棺墓(慕容鲜卑文化因素);2、矩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夫余文化);3、砖室墓(中原汉文化因素);4、石板搭盖石室墓(辽东魏晋、高句丽因素);5、石块垒砌石椁墓(以下等都是辽西本土、慕容鲜卑文化、辽东魏晋文化因素的结合);6、石板搭盖石椁墓;7、石块垒砌石室墓;8、石块垒砌券顶石室墓;三燕墓葬特点小结以土圹石椁墓为主,石椁木棺多是前大后小的梯形(鲜卑民族传统)。随葬陶器以小口广肩壶常见。以鎏金铜镂空鞍桥包片为代表的马具系统、以金步摇为代表的各种冠饰和头饰等数量较多,极富特点。(慕容氏马具——高句丽——朝鲜半岛(新罗、百济、加耶)——日本列岛)田立坤《论喇嘛洞墓地出土的马具》,《文物》2010年2期。步摇装饰起源于西方,步摇冠约在公元前后形成(阿富汗shibarghan大月氏墓葬就出土过)。后经欧亚大陆向东传播到日本。《晋书·慕容廆载记》:“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日本奈良6世纪的藤之木古坟。仍可看到步摇的影响。(三)(拓跋鲜卑)早期北魏墓1、拓跋鲜卑的迁移路线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后,始祖神元帝力微入居塞上。258年力微迁于定襄之盛乐,迄道武帝天兴元年(399)又迁都平城,拓跋氏的活动中心多在盛乐一带。

凉城小坝子滩窖藏中的金器(文物2002-8)呼和浩特美岱村的北魏初期墓葬(考古1962-2)大同附近的北魏墓葬(文物1977-11)(477年宋绍祖墓,文物2001-7)——方山永固陵(文物1978-7、司马金龙墓(文物1972-3)——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固原早期北魏墓葬(文物1988-9,《固原北魏墓漆棺画》《原州古墓集成》)嘎仙侗凉城小坝子滩窖藏窖藏出土一批兽纹金饰和驼纽“晋鲜卑归义侯”金印、“晋鲜卑率善中郎将”银印等重要遗物。金饰中的一件透雕四兽纹样的牌饰,背面刻出“猗

金”三字,猗

即神元帝力微之孙猗(桓帝),明确了这批遗物的所属。

内蒙古凉城鲜卑金牌饰达茂旗出土玻璃片拓跋居塞上后,亦用步摇装饰新罗的冠唐代渤海的冠达茂旗出土金龙(五兵佩?)呼和浩特美岱村墓美岱村发现大约是4世纪末5世纪初的拓跋贵族的砖室墓群,随葬器物主要有细泥轮制陶器,斗、勺、灯等铜器,漆耳杯,漆鞘铁刀和较多的铜钱,这些都已和当时中原汉族墓葬没有太大的差异。但随葬品中保存了与札赉诺尔、二兰虎沟墓葬相似的铜鍑;与南杨家营子、二兰虎沟墓葬相似的铜铃;墓中还出有铜制的羊距骨,这应是拓跋鲜卑墓葬中常见的羊距骨的仿制品。1、呼和浩特美岱村墓2、大同沙岭壁画墓(太延元年,435)3、大同上泉村尉迟定州墓(太安3年,457)4、大同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厂梁胡拔墓(和平二年,461)5、大同雁北师院宋绍祖墓(太和元年,477)宋绍祖墓477年,大同地区带双天井与过洞的长斜坡墓道的形制,目前来看,以此墓为最早。精美的石椁在北魏墓中非常罕见。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司马金龙夫妇墓484年卒,是降伏于北魏的东晋皇族(受刘宋迫害北奔。“痛哭去旧国,衔泪届新邦”)。砖室墓,由甬道、前室、东耳室、后室组成。出土大量陶俑。墓内的漆屏风(石屏趺)精美,上彩绘帝王、列女、孝子、高人、义士等题材的图象并附榜题(帝舜二妃娥皇女英、汉成帝班婕妤、卫灵公夫人、孝子李充、蔡顺等)。该墓形制和墓内布置继承了中原魏晋传统,而大量甲骑具装俑和马驼畜群,则表现了游牧民族特色。《文物》1972年3期、8期。484年寿忍冬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现存5幅较完整,每幅约长80厘米,宽20厘米,两面绘制分上下4层。其上朱漆髹地,线描勾勒人物,墨书榜题。画面内容沿续汉代以来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传统故事,如帝舜、周太姜、卫灵公、齐宣王、晋文公、孙叔敖、汉成帝与班婕妤,以及孝子李充、卫灵公夫人、蔡人妻等与顾恺之《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内容风格接近。《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科学出版社,2006年)收录北魏墓葬167座,墓葬形制有土坑竖穴墓(17座)、竖井墓道土洞墓(50座)、长斜坡墓道土洞墓(98座)、长斜坡墓道砖室墓(1座)。随葬品以陶器(少量釉陶)为主。族属为拓拔鲜卑。有些器物具有鲜明的西方特色,为丝绸之路的舶来品。河间王琛“常会宗室,陈诸宝器……有水晶碗、玛瑙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洛阳伽蓝记》)玻璃壶,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出土(《文物》2006年10期。《北史》列传85“太武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固原北魏漆棺墓时代约在484-486年间。棺上漆画分上中下三栏,上为孝子故事(蔡顺,丁兰,舜,郭巨),中栏是联珠龟甲装饰图案,下栏是狩猎图。《隋书》经籍志记,魏迁洛后,以夷言译孝经之旨,教于国人,谓之国语孝经”。宁夏固原北魏墓漆棺画????鲜卑帽漆画人物均着鲜卑装菩萨像嚈(叶)哒风格嚈哒,大月支的后裔(白匈奴),5世纪中叶分布于今阿姆河之南。每遣使节到北魏。后为突厥所破。郭巨“佛狸(拓拔焘)以来,稍僭华典,胡风国俗,杂相揉乱。”(《南齐书》魏虏传(冯太后、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二十四孝?萨珊(卑路斯)银币方山永固陵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陵(490年),冯氏两度专政,是北燕冯弘孙女,虔信佛教。陵园现存22米多高的封土坟丘,前有方形塔基遗迹。陵墓和佛寺结合的布局很有特点。墓为单砖室墓,金代即被盗,随葬品无存。方山永固陵小结:汉魏传统与鲜卑旧俗并存:盛乐、平城地区的北魏墓葬,其形制有砖墓、土洞墓、土坑竖穴墓。随葬品分为鲜卑、汉文化两个系统(也有西方因素的器物)。前者包括铜鍑、陶器(壶、罐等,多带有网状暗纹);后者主要是青瓷器及陶砚台、灯等。壁画中的墓主人坐在帷帐下的题材,沿袭自魏晋,一些壁画的服饰为鲜卑式样。倪润安:《北魏平城时代平城墓葬的文化转型》,《考古学报》2014年第1期。(四)河西一带魏晋十六国墓河西一带曹魏属凉州,西晋因之。西晋灭亡后,这一带先后建立的“五凉”统治河西160年。439年凉州并入北魏版图。前凉(301—376)、后凉(386—403)、南凉(397—414)、西凉(400—421)、北凉(397—460)孙彦:《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文物出版社,2011年。河西一带的魏晋十六国墓集中分布在酒泉、嘉峪关、敦煌等地,永昌、武威、高台也有一些发现。大规模发掘的墓地有酒泉丁家闸、嘉峪关新城、敦煌祁家湾、佛爷庙湾等。特点是:聚族而葬,排列有序,墓地外有石围墙。均为凿建于戈壁砾石上的有斜坡墓道的洞室墓,有些洞室中加砌砖室。大墓往往为多室,室壁砌题材多样的画像砖或绘制壁画,地域特点鲜明。随葬品与中原地区魏晋墓相近,以”斗瓶“最具有地域特色。茔域河西地区的魏晋十六国墓葬茔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学界一般称之为“坟院式茔域”。从现有发掘资料看,茔域一般平面为方形,少数呈长方形,面积大小不等,其内有的有祭台,茔域入口处有的残存墓阙,有神道与之相接。茔域的规模、神道的长短以及墓葬封土的大小都是家族实力强弱、官爵高下的体现。茔域中墓葬的排列体现了家族的礼仪空间。“斗瓶”,朱书或墨书镇墓文,破除祈祝。第一期曹魏到西晋前期第二期西晋后期到前凉第三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