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七(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95241291628bd83e7e441f3ef06388/1995241291628bd83e7e441f3ef063881.gif)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七(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95241291628bd83e7e441f3ef06388/1995241291628bd83e7e441f3ef063882.gif)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七(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95241291628bd83e7e441f3ef06388/1995241291628bd83e7e441f3ef063883.gif)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七(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95241291628bd83e7e441f3ef06388/1995241291628bd83e7e441f3ef063884.gif)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七(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95241291628bd83e7e441f3ef06388/1995241291628bd83e7e441f3ef0638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装…………○…………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一、诗歌鉴赏(共10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咏怀(其十四)(魏)阮籍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注释)肇:初始。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内容来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B.从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格律诗。C.“蟋蟀鸣床帏”采用起兴手法触发情感抒发。D.“晨鸡鸣高树”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描写环境。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高亢豪放
B.蕴藉深沉
C.清新雅丽
D.平实质朴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情诗曹植微阴翳阳景,清风扠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一首哀伤宗周覆灭的诗。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役夫家中的亲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旧说是黎国诸侯为狄人所逐,寄居卫国,臣子劝归之作。这里取其劝归之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引发诗人的联想。B.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乐情的手法,色彩鲜明,境界开阔,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现了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D.九、十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2.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特点,二者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A.时代
B.韵脚
C.句数
D.平仄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3.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魏)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注)。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注)(北林)出自《诗经》“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含思念与忧心之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B.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C.五六句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夜不能寐的场景。D.结尾两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蝶后“蘧然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2.试从意象和意境的角度分析诗歌第五六句的含意及作用。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怆悢(liàng):悲伤。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一二句中“奇”字,总写出了凤凰自视甚高、不同凡俗、高蹈于世的形象特点。B.第三到六句以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等举动刻写了凤凰品格、志向和抱负。C.第九十句中“商风”即秋风,点明了凤凰的艰辛处境,写出了其自珍自爱的形象特点。D.凤凰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诗中以此来比兴和象征,使诗歌主题隐晦而曲折。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主旨。6、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代指酒。B.青青子衿
子衿:衣领。C.鼓瑟吹笙
鼓:弹奏。D.山不厌高
厌:厌恶。2.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四句一节,共八节。开头两句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
慨。首句“对酒当歌”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B.三、四节在内容上,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艺术手法上则是巧借“引用”,诗人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C.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时忧时喜,感情有起伏。D.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3.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用“朝露”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4.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5.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从诗歌体裁上来看,《短歌行》是一首____________。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忧叹人生苦短,看上去是要人们对酒当歌,及时行乐,实则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余年渐少而功业未成的感慨,表达出时不我待的急迫。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承接前句而来,其中“君”不再指一个具体的人,泛指曹操心目中的贤才;“沉吟”,沉思,深思,指对贤才的思念与倾慕。C.“越陌度阡”四句,实写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举杯畅谈不忘旧谊,因贤才既得而喜不自胜,感情由忧转喜。D.全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写忧思,无处不在,难以排解,引人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豪杰气象,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博大胸怀。3.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杂诗曹植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注)东路,指曹植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C.“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2.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杂诗曹植微阴翳阳景①,清风吹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游者叹黍离②,处者歌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①阳景:太阳光。②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③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有盼役夫早归之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怀。B.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僻邈远,又显人物内心的愁苦无助。C.役夫征发时严霜凝结前路茫茫,归家时白露已晞苦尽甘来,物候变换中寓含着人物内心悲喜变化的今昔之感。D.九、十两句借典抒情,感怀深沉,游者和处者同心离居,一悲叹乱离,一殷切劝归,对举并写,倍显凄恻动人。2.三、四句对诗歌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舟行西郭即景①庞树柏一棹夷犹去②,三桥寻梦痕。夕阳红纤路③,春水绿柴门。樵笠歌松顶,渔榔④响苇根。野桃开又落,何处武陵村?注:①西郭:即诗人家乡附近江苏常熟西城门。②夷犹:从容。③纤路:江河边拉纤的小路。④渔榔:渔人捕鱼时用以敲击船症、惊鱼入网的长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题意,诗人荡舟悠闲,顺水而下,寻找旧游痕迹。着一“寻”字,承首句之“去”字,又领起所写之景。B.颔联侧重写景,平常的景物夕阳、纤路、春水、柴门,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景色图,优美动人。C.颈联侧重写人,椎歌飘忽,渔榔阵阵,写出了江南人民勤劳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人物怡然自乐。D.尾联由“寻”之所见,直抒胸臆,发出由衷感叹;此地美景如画,人们安居乐业,何必羡慕武陵之桃花源呢?2.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运用了哪些具体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一、诗歌鉴赏1、1.C2.B3.一二句借景抒情,一入秋而凉气生,蟋蟀悲鸣床帏,抒发内心悲凉之慨;三四句直抒胸臆,抒发有感于外物而产生的由盛转衰的深沉忧伤;五六句通过反复叙说内心无所倾诉,突出内心的悲愤之情;七八句以微风清冷、月光凄凉进一步烘托作者内心的无限悲凉;结尾两句借晨鸡晓鸣之时吩咐车夫驾车归去的叙述,表达了远离纷扰现实的愿望。【分析】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诗歌的文体知识、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A项,“送别诗”错误,本诗是抒发情怀、寄托抱负的咏怀诗,并不是送别诗。B项,“格律诗”错误,本诗应为五言古诗。D项,“虚实结合手法”错误,“晨鸡鸣高树”是写早晨鸡在树巅鸣叫,是实写,不是“虚实结合”。故选C。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平时复习中有意识地拓宽诗歌的阅读面,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常见风格类型,答题时要结合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从内容、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本诗作者是阮籍,他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他的诗歌多隐晦含蓄。本诗开篇先写开秋的微凉,紧接着就是深秋的肃杀,再写诗人观看自然景物变化,内心感到悲伤却无处倾诉,流露出生命有限的忧虑,结尾表达归去之意。再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来分析,可知此诗还以秋的凄凉萧瑟象征了整个时代的悲凉。整首诗蕴藉深沉,故选B。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可通读全诗,逐句分析诗歌内容,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本诗中,开篇两句“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意思是秋天开始清凉的气候,蟋蟀在床帷前鸣叫,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写秋天特有的景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凉感受。三、四句“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意思是诗人有感于景物变化内心怀着深深的忧虑,无言默默地伤悲,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的是悲伤之情。五、六两句“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意思是满腹的言语何处倾诉,无数的话语向谁表达,抒发出诗人的悲愤之情。七、八两句“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意思是微风吹动着诗人的衣袖,明月闪耀着它的清冷的光辉,运用了烘托的手法,微风是凉的,月光是清冷的,更加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意。结尾两句“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意思是早晨鸡在树巅鸣叫,命令车夫驾起车子归去,这两句是在叙事,表达的是诗人远离现实的愿望。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点睛】第3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2、1.B2.《情诗》:①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③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愁苦之情以及对施展才华的渴望。《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功业未成的忧思;②表达了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③抒发了诗人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B项,“以乐景写乐情”错。“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写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故应改为“以乐景写哀情”。故选B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人象、物象、景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注意把握两首诗词的异同,准确作答。《情诗》中,“客”“归”等词以及“式微”的典故等蕴含思乡之情;“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以友“游者叹黍离”体现了诗人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同情;“慷慨对嘉宾”是说面对嘉宾,岂能失去慷慨的姿容,这体现了诗人渴望一展抱负的情怀。《短歌行》中,“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内容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慨叹、对贤才能士的渴慕以及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点睛】诗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仍与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①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需要注意:①知悉感情基调术语来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②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3、1.B2.C3.要点: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整首诗寄托遥深。【分析】1.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体诗。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本题考查辨析古代诗歌的体裁。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一、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二、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三、以句数分类: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四、以用韵分类:古体诗:1.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2.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3.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4.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5.允许散文化的句子。近体诗:1.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2.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3.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4.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5.都用平声韵。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根据以上的分析,从时代、句数、平仄方面看,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古体诗。2.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情感表达。读懂全诗,再做出正确判断。C项,错误。“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传说中鸿鹄精神高居,以象征鸿鹄之高洁,而不是仅仅写其“现实习性”。3.试题分析:题干是“刘勰《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首先要读懂全诗,指出表现手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读诗:“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双翮”两句以“临”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量方面,写出了鸿鹄的高洁品质。诗的前六句通过对鸿鹄相随相伴,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神高洁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逃遁世俗、超凡高标,不为世俗所束缚的志向。“抗身”二句语气强烈,运用反语,收束了前面六句对鸿鹄描绘。结尾“岂与”两句,从描写“鸿鹄”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表达了对谄媚之人为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本诗是借物咏怀诗,托物言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借鸿鹄抒发诗人自己高洁的志向,抒发了对“乡曲士”的极大蔑视。整首诗寄意深远。点睛:分析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借物喻人相似,都是借别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4、1.C2.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前之物、眼前之景,又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它孤独地飞翔在慢慢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外野”与“北林”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塑造了诗人孤寂郁闷的形象,表达愁闷凄苦之情。【分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情感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动静结合的手法”错,手法应该是以动衬静。故选C。2.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试从意象和意境的角度分析诗歌第五六句的含意及作用,然后结合第五六句“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从意象和意境的角度分析含意及作用。这两句中意象有“孤鸿”“外野”“翔鸟”“北林”,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这里“孤鸿”“翔鸟”是诗人的眼前之物、眼前之景,同时“孤鸿”“翔鸟”也喻贤臣孤独漂泊在外,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孤鸿号”与“翔鸟鸣”是作者形象的表现,而“外野”与“北林”则营造一种寂静凄清的氛围,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点睛】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5、1.C2.本诗托物言志,以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的形象自喻,抒发抒情主人公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以及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恨非处位,怆恨使心伤”抒发了诗人极度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同时也借“商风”和“非位”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的不满之情。【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意思是秋风摧折了羽翼。“摧藏”在《孔雀东南飞》中“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歌主旨”,题干已经明确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主旨。作答时明确诗歌的题材、诗歌的主要内容及由此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中凤凰,应为阮籍自况,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作者以凤凰自比或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点睛】解答诗歌思想主旨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6、1.
D
2.
D
3.
人生的短暂
贤才投主
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4.
诗末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5.
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山不厌高”中“厌”如解释为“厌恶”,则与语境不合,从诗中来看,这句话是说“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厌”应解释为“满足”。故选D项。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错误,从诗中来看,最后两节应是运用比兴和引用的手法,而不是借代,如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来比贤才的投奔,故选D项。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鉴赏诗歌的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分析这些比喻的含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譬如”意思是“比如”,由此可知,此处是把短暂的人生比作“朝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意思是“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句中用“乌鹊”来比喻贤才,而“乌鹊南飞”则比喻贤才投奔明主;“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山”“水”比喻明主,也暗指自己,而“不厌高”“不厌深”则是比喻自己渴望多纳贤才。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的要求,如本题“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然后找出使用典故的诗句,结合典故的内容来分析在诗中的含义。本诗中,“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说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表现出周公对贤才的态度。诗人使用这一典故,以周公自比,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然后分析“怜才”的意思,再结合诗歌的内容、主旨进行分析。答题的时候,先明确态度,即“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怜才”即“爱惜人才”,开头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愁的原因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接着八句情味则更加缠绵深长,表达对贤才的渴求。第三个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最后八句的前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7、1.古体诗(古风)
2.C
3.①借用周公有时吃一顿饭都要中断数次,唯恐接待贤才迟慢而失掉人才的典故,②点明了全诗的主旨,突出地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虚心待贤成就伟业的心情。
【解析】1.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古代诗歌的体裁有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即所谓的格律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此诗不讲究对仗和格律,属于古体诗。2.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实写”“贤才既得”错误,“越陌度阡”四句是诗人想象贤才来归,主客畅饮的情形。故选C。3.此题考核分析诗句的含义和情感的能力,分析诗句的含义首先明确字面意思,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分析诗人运用什么方式表达更隐晦的意思,此题诗歌的最后两句借用的“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心理,答题时注意才能够典故入手进行分析。【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8、1.B2.①诗人虽济河无舟,征伐无路,但仍壮志不衰,想远游“赴国忧”,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②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③设问、反问以及动词“骋”“赴”等的使用,明朗自然,干练有力,语言有刚健之美。【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诗人远游遇到”分析不正确。诗人尚未远游,“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只是诗人的想象。故选B。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风格。这是对诗歌整体风格的鉴赏,较之语言风格更不要把握。鉴赏整体风格可以从诗中塑造的形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语言特点这几个角度分析,最后总结出诗歌的整体风格。诗歌风格是“刚健之美。”从诗歌塑造的形象来看,这是一个充满豪情、慷慨激昂的形象。“吴国为我仇”语意慷慨,感情激昂,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掷地有声的战斗誓言,它赋予了这次“远游”以及不平凡的意义,使诗歌一开始就涂上了豪迈悲壮的色彩。“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以欲渡江河而无船比喻自己空怀壮志却不被任用、报效无门。作者在诗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这一志向在他的其它诗文中多有流露,然而在此诗中多了几分凄怆与苍凉。可见这一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这一首写作者自己立功立业殉国赴难的志愿。本篇可能作于黄初四年(223)诗人辞别洛阳东归封地鄄城的途中。诗人不得不奉命归藩,然而他的心却向往着南征东吴,征战沙场。“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他多不愿意踏上东到鄄城的路啊!长江上激越的风声,滚滚东去的淮水泗水,都在召唤他,令他浑身热血沸腾。他多想渡过江啊!“惜哉无方舟”!诗人表面上是惋惜无舟可波,实质上是暗喻自己名为藩王,实为囚徒,被剥夺了参政权利,报国无门。他在诗中委婉地控诉了曹丕对他的压制,痛切地呼喊:闲居不是我的志向,我情愿为解除国患而赴汤踏火!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从语言风格看,“将骋万里途”着一“骋”字,便一扫可能因此而产生的悲凉气氛,反而有力地衬托出壮士出征的豪迈之情。“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赴”字写出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加上设问“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反问“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使得语言明朗自然,干练有力,有刚健之美。【点睛】关于诗词的风格,这是前人对于作品在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过程中,为了适应某种特定的题旨、情景所体现出来的语言格调及风貌。前人对作品风格多有总结,如刚健、柔婉、简约、繁丰、平淡、绚烂、明快、含蓄、庄重、幽默、工丽、直率、雄奇、清新、奔放悲慨、洗练、沉郁、空灵、风趣等等。9、1.C2.①寓情于景,鱼儿在禄水下自在潜游,鸟儿在高天上振翅翱翔,它们自由自在、各得其所,这幕景象中寄寓了作者对生命自由的喜爱与憧憬,②反衬下文行役之人身不由己、有家难归的悲惨境遇,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他们命运的悲悯和同情。【分析】1.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的存储效率提升
- 员工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指南
- 幼儿园教育故事小熊的圣诞节
- 2025年DVD播放设备合作协议书
- Sulfamonomethoxine-sodium-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工作解决方案方案
- 艺术品展览销售合作合同
- Antimycin-A2-生命科学试剂-MCE
- 8-Hydroxyquinoline-hemisulfat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物流仓储设备采购与维护服务合同
- 1.1原子结构-12课时课件高二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 如何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
- 个案护理工作中的病情观察与风险评估
- 研发项目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分析方法
- 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
- 供应链行业年终述职报告总结
- 临时用地土地复垦方案
- 肝硬化中医护理查房
- QAV-1自我监查确认表
- 防范非煤矿山典型多发事故60条措施培训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核心素养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