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
——潘文国目录总述对比与对比史的研究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1977年以来英汉对比研究的八大趋势总述
百年汉英对比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77年以前,主要是由一些语言学家个人为了探讨汉语的特点而进行的研究;1977年以后,是为了建立汉英对比语言学而进行的大规模的研究。学者潘文国参考多方资料,从中总结过去经验,进行分析,并对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一、对比与对比史的研究1.1比较在语言研究中的运用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曾说:“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引自王力,1983:40)
吕叔湘先生也说:“假如能时时应用这个比较方法,不看文法书也不妨;假如不应用比较的方法,看了文法书也是徒然。”(吕叔湘,1942:7)
由此可见,比较在语言研究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1.2比较方法的使用范围
1)从语言种类划分:在同种语言内部;或不同语言间展开
2)从时间概念上划分:历时或共时1.3
对比研究的定义及目的
所谓对比研究,是比较研究方法的一种,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以促进人们对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语言学中的这种比较研究,称作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CA),也称作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Linguistics),已成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1.4西方对比语言学发展史
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语言哲学家洪堡特,他最早提出了语言比较与探索人类精神的关系的思想。但是直到20世纪对比语言学才作为一门学科形成。
1)对比语言学有两个源头:欧洲: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最早提出了对比语法的设想。他在其名著《语法哲学》一书末尾指出“创造一种新的比较语法”,就是指对比研究。他主张的是一种多语言的对比,正是通过这种多语言间的对比、分析,许多语法现象与问题在叶斯柏森笔下得到了清晰的展示和阐述。美国:美国的对比语言学肇始于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与叶斯柏森相同,他把对比研究作为比较研究的对立面提出来,并且最早提出了“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2)对比语言学的发展
二次大战以后,由于外语教学的需要,语言学家弗里斯在《论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一书中提出了以对比作为教学基础的设想(Fries,1945:9)。根据这一构想,拉多于1957年出版了《跨文化语言学》一书,全面讨论了如何对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文化进行对比。现代学者一般以此作为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正式成立的标志,尽管此书并没使用“对比”这一字眼,而其实际所做的只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把比较扩大到了“任何两个语言与文化”之间。(Lado,1957:vii)
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年轻,但对比的方法在语言研究中的运用,却有着相当漫长的历史。有的语言学家明确地指出:“语言之间的比较源远流长。自有语言研究以来便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J.Ellis,1966;转引自许余龙,1992:21)1.5
我国对比语言学发展史1932年,赵元任先生发表了汉英语调对比的论文《英汉语调初探》。1933年,林语堂和黎锦熙分别出版了以对比为主要方法的《开明英文文法》和《比较文法》。20世纪40年代,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汉外对比,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汉语语法体系。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在北京语言学院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演讲,标志着中国的对比语言学学科的形成。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在长沙成立,组织队伍,提供阵地,出版会刊《英汉语比较研究》,更将汉外对比、特别是英汉对比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潮。1.6我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划分
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中国英汉对比学界前辈刘重德先生最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第一个提出了中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框架,他指出:
“我国的对比研究可分如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应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诂》算起,到四十年代末。在这一时期,赵元任、黎锦熙、王力、吕叔湘等都对汉外对比研究,尤其是英汉对比研究做出了可观的贡献,可惜对这段历史我们还没有人认真总结。1949-1976年这个时期,中国的对比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第三个时期是从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开始的。”(刘重德,1996:v)
刘老的这一说法是很有见地的,并且得到了杨自检、连淑能等众多学者的赞同。但这三个时期各有特点(我们撇开了第二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一时期的特点是大家林立,巨人辈出,但是他们的如椽之笔主要在于从总体上构建汉语语言学,并没有以对比研究或构建对比语言学作为根本追求,因此他们的对比思想、对比理论,乃至对比实践,往往掩藏在对汉语的具体分析之中,不像第三时期的诸多研究者那样有明确的理论追求和实践目标。因此我们觉得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把这两个时期分别称之为“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和“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比较好。对这两个时期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二、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时期特点第一时期的对比研究,由于学者并没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只是感到在汉语语言自身的建设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因此可以说是各自为战,自觉地将汉语与各种外语特别是英语作比较,并关注如何将国外的种种语言学理论运用于汉语。研究方法由于这个时期语言学大家辈出,所以在研究时不妨采取以人为中心、适当加以拓宽的方法,选择在现代中国语言学史上成就最为卓著的几位大家,研究他们在汉外对比研究上的贡献,然后穿插其他学者一些比较突出的成就。2.1普世语法观观照下的对比研究
1)《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早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著作。在汉语语法史上,《马氏文通》一向以其“模仿”受人诟病,其实正如王力所言,“马氏以后,有许多人都批评他照搬西洋语法,这其实是没有细读他的书。”(王力1981:178)马氏的比较研究体现在他的“后序”中:
“斯书也,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马建忠,1898:13)
“因西文已有之规矩”是借鉴,在当时也是不得已之事,因为汉语没有现成的语法体系;“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是比较,也是马氏用功最勤、成绩最大之处;“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是目的,建立一个汉语语法体系。由于马建忠以构建体系为目标,因此可以说他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细致的对比。2)20世纪20年代初黎锦熙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马氏文通》之后极为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既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之作,又是第一部将现代汉语与英语作对比的著作。1933年,黎锦熙又出版了一部《比较语法》,这是汉语历史上第一部以“比较”命名的语法著作,作者第一次给“比较文法”下了汉语的定义,而且强调:
“所谓比较,重在异而不在同:同则因袭之,用不着一一比较;唯其异,才用得着比较,或大同而小异,或小同而大异,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黎锦熙,1933)
他并且批评《马氏文通》“一手把住拉丁文法而遂挪作中华文法”,是一部“拉丁文法汉证”。但是《新著国语文法》与《马氏文通》一样,仍不免被批评为“模仿语法”的代表作。这是因为在根本的语言观、语法观上,他同马建忠没有很大的区别。马建忠认为思想乃至语法都是全人类共同的,而黎锦熙也同样认为:“思想的规律,并不因为民族而区分,句子底逻辑的分析,也不因语言而别异,所以熟悉了国语的句法,无论学习何种外国语,翻译何种外国文,自然要觉得工作容易些。”(黎锦熙,1924:1)
将上述思想贯彻到他的汉语语法研究中,就出现了以英语语法为“先存之理”来看待汉语的词类、句子等,并使它们尽可能地和英语语法保持一致。因而尽管马建忠的研究方法是刻意求同,而黎锦熙的研究是有意求异;前者发现了“助字者,华文所独”,后者找到了“句本位”“位”(相当于半个世纪后开始热闹起来的汉语格语法研究),但从总体来说,《马氏文通》固不能逃脱“模仿”之诟病,《新著国语文法》也只落得“英文法面貌颇浓厚,颇狰狞”之自嘲(今序(1951),见黎锦熙,1924)。3)在这一时期的语法研究著作中,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1922年)很值得注意。吕叔湘先生在5《重印<国文法草创>序》中说:
《国文法草创》是五万字左右的一本小书,但是里面包含许多宝贵的东西。‘以少许胜人多许’的评语,著者是可以当之而无愧的。0(吕叔湘,1982a:3-4)
这本书在对比研究上的贡献是彻底批评了《马氏文通》以来的比附性做法,提出了以汉语为主的原则。可以说,这本著作所显示的卓见预示着中国语法研究将开始向注重汉语语法自身特点的方向发展。2.2普通语言学观照下的对比研究
汉语语法研究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经具备了改革的基本条件。一方面是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语法研究者们在肯定它的“首创之功”的基础上,对其研究目的、对象、材料、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特别是对它一味模仿西洋语法,忽视汉语自身的特点,削足适履的研究方法表示不满。这些批评和不满体现了人们希望摆脱旧的、比附的语法体系,建立符合汉语自身特点的新体系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20世纪初,西方语言学界开始以全新的眼光重新检视传统语法体系,对传统语法研究忽视各族语自身的特点,将现成的语法范畴套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以及研究时忽略各语言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用“原子主义”的观点孤立地观察各种语言现象进行了大检讨,并产生了一批体现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语法著作。
总的说来,新的思潮就是要求更多地注意语言自身的特点和系统性。1)林语堂的《开明英文文法》(1933)就是在这些思想影响下出现的第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语法书,对于对比语言学来说尤为如此。他采用了叶斯柏森的“从内到外”亦即从意义到形式的语法研究思路,是世界上这种写法的语法书的第一次实践,比叶氏本人依此原则写的《英语语法精义》还要早三年,比后来盛行的“交际语法”、“意念语法”、“功能语法”等更要早几乎半个世纪。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写法还不仅仅是切入点的变换,而且是语言观、语法观的转向。他接受了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的语言观,认为“语法是表现的科学,一切语法形式和结构只是表达意念的手段。”(序言,见林语堂,1933)
当前在英汉对比研究领域已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认为对比研究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结构层次,其二是表达法层次,其三是语言心理层次。林语堂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已经到达了第二层次,并且已经关注到了语言心理层次,比起80年代以后很多搞对比的人还是停留在表面的结构层次,这简直是一个奇迹。2)在汉语语法学界,王力1936年在《清华学报》上发表了《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马氏文通》以来汉语语法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以西洋文法来支配中国文法”的现象提出了批评。王力声明:
“我们并不反对从比较文法学上悟出中国文法的系统来,我们只像陈氏(文国按:指陈承泽),反对削足适履的文法,,此后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在乎寻求中国文法的特点”。(王力,1936:99)
王力的这篇文章发出了文法革新运动的宣言,标志着中国文法研究新纪元的开端,并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紧接着,从1938年至1943年,中国语法学界展开了一场有关文法革新问题的大讨论。讨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反对汉语研究中单纯模仿、照搬西洋文法的研究方式,主张针对汉语的特点建立独立的汉语语法体系。
20世纪4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一些颇具研究个性,并突出汉民族特点的汉语语法新体系纷纷建立,像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以及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都产生于这一时期。王、吕、高三家体系都十分关注汉语语法自身的规律及其系统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汉语语法特征的把握,是通过各种比较的方法实现的(包括中西语言的对比,古今汉语的比较,方言与官话的比较,方言之间的比较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汉外对比。因此,从对比语言学研究方面来考虑,这一时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与思考。2.3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1)王力
王力先生无疑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两部力作,对汉语语法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王力研究汉语语法的最大特点在于具有一种普通语言学的眼光,他认为:
“中国语法学者须有两种修养:第一是中国语史学(Chinesephilology);第二是普通语言学(generallinguistics),缺一不可。”(王力,1943:16)
其实,这也是吕叔湘、高名凯两家的共同出发点,这是20世纪40年代三大巨著出现的学术背景。
王力研究的第二个特点是鲜明的民族语言观和“以我为主”的语法研究观,这一点可说是跟马建忠的普世语言观针锋相对的。他强调:
“语言是社会的产品,所以每一个社会自有他的特殊语言。民族和民族之间,语言的歧异更大。”“咱们想要为全世界创造一种普遍的语法固然是不可能;就是要想抄袭西洋语族的语法来做汉语的语法,也是极不自然、极不合理的事。”“因此,本书的目的在于表彰中国语法的特征,汉语和西洋语言相同之点固不强求其异,相异之点更不强求其同,甚至违反西洋语法书中的学说也在所不计。”(王力,1943:3)
第三,王力还有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可说至今未有人能够企及的,是他对“欧化的语法”的研究。如果说马建忠的“助字者,华文所独”之类是以西律中的剩余物,是对汉语特点的被动的发现,则王力对汉语中欧化语法的发现则是立足地道的汉语,比照西洋语法的主动研究的结果,这是汉外对比研究的终极目标之一,可惜王力之后,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令人振奋的进展。王氏的研究几成绝唱。2)高名凯
高名凯研究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理论的自觉性。他早年学过哲学,这使他养成了一种喜欢理论思辩的习惯。从负面说,这使他的著作常显得比较艰深,难以普及;从正面说,能使他的见解常有一种理论的深度。二是比较研究的自觉性和洋为中用的目的性。三家中,如果说王、吕还主要只注意到汉语同外语的比较以及现代汉语同古代汉语的比较(王力的例子还涉及方言)的话,高氏却同黎锦熙一样明确提出要重视与同族语言或方言的比较。而高氏作比较研究的目的是为发掘汉语特点的目的也十分明确。3)吕叔湘
吕叔湘先生是中国语言学将近半个世纪的领军人物,在英汉对比研究中,他也是积极的提倡者、勤奋的实践者和卓越的领导者。与前面说的几位着重通过对比研究汉语不同,吕叔湘是个双向对比论者,他说:
“文言里一句话,白话里怎么说;白话里一句话,文言里怎么说,这又是一种比较。一句中国话,翻成英语怎么说;一句英语,中国话里如何表达,这又是一种比较。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吕叔湘,1942:7)
这段话里有好几点是新鲜的:第一,他不像以前的学者那样,光是拿不同语言的语法体系比来比去,而是拿具体的话来比较;第二,他把翻译作为比较的手段,这也是前人所未曾有过的;第三,就是双向性,他的目标不仅是借外语来看汉语,也要借汉语来看外语(英语)。这就使他的对比研究,又比别人提高了一个层次,可说是到了理论语言学的高度。
在《中国人学英文》里,吕叔湘强调区别比较与比附、求同与求异,他说:
“比较是比较,比附是比附。要按主张纯粹直接教学法的人们的说法,简直不必比较。可是我们的意思,不但是不妨比较,有时候还不可不比较。比较是要注意英语和汉语不同之处,让学习者在这些地方特别小心,这是极应该的。而且,英语在咱们是外国语,汉语是咱们的本族语,要是我们不帮着学习者去比较,他自己会无意之中在那儿比较,而只见其同不见其异,那就是我们所说的比附了。”(吕叔湘,1947:2)
对照20世纪80年代一度盛行的“比较”实为比附,不可不认为吕先生早有了先见之明。
1947年吕叔湘先生编选了一本《中诗英译比录》并为之写了一篇长序,这篇长序实际上是将对比的内容从语言、音律、翻译更拓宽到了文学和文化,这是吕先生对对比研究的又一贡献。1977年他又正式倡导对比研究,为新时期的对比研究吹响了号角。吕先生对对比研究的必要性作了最高度的概括,他说: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比如人类的特点直立行走,制造工具,使用语言等等,都是跟别的动物比较才认出来的。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无论语音、语汇、语法,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研究。“(吕叔湘,1977)
他并且具体分析了比较中会出现的三种情况及处理的办法,以生动的例子树立了对比研究的一个样板。正是在吕先生的倡导和身体力行之下,对比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4)赵元任
赵元任先生在汉语音韵学、方言学、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开创之功。他的语法研究在三个阶段几乎影响了国内半个世纪:
他发表于1948年的《国语入门》,通过丁声树、李荣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从50年代一直影响到70年代;
他的《中国话的文法》(1968)一书中的许多观点,通过吕叔湘的翻译及吕氏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影响了整个80年代;他的《汉语社会语言学面面观》(1976)中有关“字本位”、音律节奏等理论又影响了90年代的汉语研究。赵氏在语法上每一个重要理论的提出,都是将外语(主要是英语)同汉语比较,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而他也是一针见血地提出“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的学者,为对比研究作了最科学的定位。三、1977年以来汉英对比研究的八大趋势
综观1977年以来这20多年汉英对比研究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八大趋势:3.1学科的自觉意识越来越强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前面把百年来的汉英对比研究划分为两个时期,分别称之为“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和“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划分以1977年吕叔湘先生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一文为界。学科意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烈主张把汉英对比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吕叔湘先生的文章吹响了对比研究的号角,但他仍还未提出建立对比语言学的问题。经过赵世开、丁金国、胡壮麟、方梦之、严学宭、张麟声、罗启华等的大声呼吁,或介绍国外的经验,到杨自俭、李瑞华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1990)出版,汉英对比研究日趋成熟。赵世开为该论文集写的序(1990)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可说最早构勒了汉英对比作为一门学科的构架。
1991年出版的刘宓庆的《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与1992年出版的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概论》在汉英对比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者标志着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成立,而前者则为汉英对比建起了第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框架。
其后,连淑能、潘文国、熊文华、邵志洪等分别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汉英对比研究体系。1998年,刘重德提出了一个更宏伟的蓝图,他主张:“英汉比较语言学的微观研究,应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应包括英汉比较语音学、英汉比较词汇学、英汉比较语法学、英汉比较语义学、英汉比较语用学、英汉比较语篇学、英汉比较文体学、英汉比较修辞学等。应用研究部分,应将上述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英语与对外汉语教学、英汉互译(包括机器翻译)和英汉汉英词典编纂中去,比如可以进行下述这些项目的研究:英汉语法比较研究与英语教学、英汉语篇比较研究与翻译、英汉语义比较研究与词典编纂等。”(刘重德,1998:2)
杨自俭(2000)则对学科的名称、性质等进行了讨论,几经斟酌,提出了一个较为广泛接受的学科的定义:“英汉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兼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理论研究和语言应用领域。”(杨自俭,2000:13)
从20世纪初开始构建的汉外对比研究,终于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2)专业学术团体的成立和专题论文集的编纂
学科自觉意识的第二个标志是专业学术团体的成立和专题论文集的编纂、出版。在汉英对比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杨自俭、李瑞华的《英汉对比论文集》的出版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正是该书的出版,才使得在此之前各自在英汉对比领域孤军奋战的研究者找到了同道和知音。如果说论文集的编纂集中展示了学术研究的成果、凝聚了人心的话,则全国性学术团体的建立则更是为学术交流、以文会友提供了非常宝贵的阵地。90年代以后,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前身为中国比译学会)先后成立,为学科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成立不到7年,已经推出了4本高质量的论文集。我们看90年代以来出版的论著,其作者几乎全是该会会员,便可见其所起到的核心作用。3)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
学科自觉的第三个标志是汉英对比作为课程进入高校以及各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方案。吕叔湘先生于1978年就开始亲自指导汉英对比语法的研究生,他所培养的王菊泉、周流溪、陈平三位先生至今活跃在国内外英汉对比研究的领域,并成为这一领域出色的带头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英汉语言对比相继进入了本科生的选修课、必修课以及研究生课程;90年代初开始,华东师范大学等相继招收汉英对比方向的硕士生;90年代末,连淑能、潘文国和许余龙先后开始招收汉英对比或对比语言学方向的博士生。这种从本科到博士培养模式的建立,为汉英对比研究的深入与理论上的提高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3.2学科的理论自觉意识越来越强
第二个大趋势是学科的理论意识越来越强。一个学科的成熟,有待于理论意识的自觉,而且一定程度上还会伴随着理论与实践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作一些“形而上”的思考。英汉对比开展以来,也有一些学者开始认真思索一些理论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刘宓庆、钱冠连、潘文国、杨自俭等。
刘宓庆可说是在汉英对比领域最早进行哲学思考的学者,他发表于1991年的《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上、下)是汉英对比理论建设的一篇重要文献。如果说在此之前王菊泉(1982)只是从实践层面批评了类比方法论的不可行的话,刘文则从理论上论证了这个问题。刘文的要点有二:一、强调语言的“异质性”,也就是使一种语言有别于另一种语言的“各种内在机制”,这是对比研究的重点所在;二、语言对比研究的层次,即对比应贯彻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方法,由语言表层进入中介层或称表现法层面,再进入语言深层即思维形态层面。这一理论影响很大,潘文国(1997:360)、刘重德(1998:2)都接受了这一观点。
钱冠连则指出忘记一项研究的理论目标,“往往会导致重大损失”。他认为,
“双语对比研究的理论目标是,各个民族的哲学、美学直接或间接促成了某个语言群体的语言心理倾向的形成。”(钱冠连,1994:27)
1998年他更进行了一次独特的“语言学理论框架的跨国对比”,通过比较,暴露出了中国语言学家“缺乏创造的勇气”和“缺乏定量研究”两大不足,并从比较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三点启示:1)中国的语言学家应该自觉地加强哲学修养,以哲学带动语言学,这是一条使语言学深刻起来的路子;2)极严格的方法论训练,是一个语言学家学术生命的基础;3)语言学家必须以当代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抓住科学发展的契机。(钱冠连,1998:44-48)
潘文国于1995年发表了《语言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一文,提出了要从哲学上思考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问题,并具体建议以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作为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认为只有先解决语言观问题,才能正确处理对比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对比的基础、可比性问题、从形式还是从意义出发等。他认为语言世界观有四个方面的意义:1)给语言以本体论地位,是开展语言研究的强大动力;2)是认识共性和个性的基础;3)决定了语言对比必须联系文化和心理背景,以语言的“内蕴形式”为重点;4)是正确认识语言影响、语言渗透、语际转换和语际翻译等问题的基础。
1996年,他发表了《关于对比语言学理论建设和学科体系的几个问题》等论文,对对比研究的定位、主体性、目的性、方法论、视野和体系等问题,作了一系列思考。
杨自俭一贯重视学科的理论建设,在一系列学术会议的报告和给不少学术著作写的序言中一再表示他对理论问题的忧虑和关心。他在1992年就批评我国语言研究有忽视理论研究的传统。1998年他再次指出有些人重视实践而忽略了理论的总结。近年来他特别关注学科发展史的研究。
2000年他又说,理论建设一靠认真研究英汉对比的发展史,二靠借鉴先进的理论与方法,三要关注中外哲学的发展。他对研究模式、研究的内容与重点、优化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等问题也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3.3从微观走向宏观
近20多年来汉英对比发展的第三个大趋势是从微观走向宏观。在语言学上,谈论宏观与微观有两层含义。第一个含义相当于索绪尔所说的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第二个含义指结构语言学内部句子以下的层面与句子以上的层面。因此对比研究的趋势从微观走向宏观也有两个方面。1)语言层面的提升
萧立明(1994)曾把语言的结构划分为十大层面:区别性特征;音位;音节;词素;词;词组;从句;句子;句群;语篇。微观分析一般在前八个层面进行,是一种静态研究,相应的语言学分支是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宏观研究涉及到后两个层面,同时从语言转向言语,因而是一种动态研究,相应的语言学新分支是话语分析、语用学、篇章语言学、修辞学、文体学等。2)从结构走向思维。刘重德认为:
“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语言表层结构,第二个层次是语言表达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语言哲学。我这里说的宏观研究,就是这第二、三个层次的研究。表达法表现一个民族认知世界的方法和规则。要考究这种语言的表达法是怎样形成的,那就要寻求其心理、文化和哲学上的根据。”(刘重德,1998:2-3)
这20多年的汉英对比研究大体经历了从第一个层次向第二、三两个层次发展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第一层次,90年代初刘宓庆(1991)最早提出了三个层级的理论并作了一些实验,其后的第一个成果便是连淑能的《英汉对比研究》(1993)
在连淑能之后,从表达法角度进行汉英对比取得突出成绩的是赵世开先生主编的《汉英对比语法论集》(1999)。90年代以后汉英语的宏观对比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兴趣。吕叔湘为《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题词指出:
“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吕叔湘,1990)
赵世开也说:
“通过两种语言结构的对比可以更好地认识语言的结构,进一步认识语言的本质。”(赵世开,1979)
从事宏观研究的人通常都把这两条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在这方面比较引人注目的有申小龙、刘宓庆、王寅、徐通锵、潘文国等。
申小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掀起的文化语言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别注重语言的本体研究。他在中西(其实是汉英)句型的对比研究上提出了四对区别:焦点视与散点视;主谓视与非主谓视;单域视(词组独立即为句子)与双域视(词组只是句子的构件);层视与核视。(申小龙,1988:442-467)
他进而从哲学上进一步思考汉语句法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认为汉语在实体论上的特点是语词富于弹性,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从组块到流块,在方法论上是以神统形,而不是西方语言的以形摄神;东西方语言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对立,汉语的人文精神表现在重意合不重形合,重了悟不重形式论证,重整体思维不重个体思维。(申小龙,1998:468)502)
刘宓庆(1991a)率先提出了汉英对比三个层次的理论,并在思维方式比较上作了尝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立: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悟性与理性;主体意识与非人称主语;对立与并联;具体与抽象。与此相仿,王寅在《汉英语言宏观结构的区别特征》(1990、1992)两篇文章中也总结了汉英语法在宏观上的9条区别特征:形合法与意合法;葡萄型与竹竿型;后续型与前置型;正三角与倒三角;剪辑型与临摹型;名词化与动词化;虚用型与实说型;具体词与概括词;浓缩型与展开型。
比起上述几位仅仅列出汉英语在思维方式方面的一些对立性特征,徐通锵和潘文国的思考似乎更深入一些,他们希望解决的不仅是说两种语言的人在思维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而且还要能从根本上得出对两种语言的性质的认识。徐通锵的基本观点是,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不同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编码方式、编码原则的差异。汉语是直接编码型语言,因而其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一致;英语是一种间接编码型语言,因而其语言范畴和概念范畴不一致。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英语是语法型语言。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而英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语法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主语-谓语”,语义型语言的结构框架是“话题-说明”。印欧语的句法结构是以“大”制“小”,即句法层控制句子以下各级单位的结构;汉语的结构是以“小”制“大”,即以“字”为本制约大于字的各级单位。
潘文国吸收并发展了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从最本质的角度看,前者是隐性的、柔性的;后者是显性的、刚性的。并根据这两个特征为汉英语言定性,归纳为汉语是语义型语言、音足型语言;英语是形态型语言,形足型语言。对于语序的研究,他总结出汉语的逻辑律对英语的形态律,汉语的音韵律对英语的贴近律两条根本规律。对虚词的研究,他得出这样两条结论:汉语的虚词是语义虚化的产物和填补语义空缺的语音手段,而英语的虚词是形态的补充和替代;汉语虚词的使用是柔性的,英语虚词的使用是刚性的,等等。3.4微观研究的深化
在宏观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的同时,微观研究也摆脱了80年代初期的那种幼稚状态,逐渐向纵深发展。这方面的表现有:1)微观研究越来越“细”化。
傅新安、袁海君的“汉英语法比较指南”在比较的“细化”上下了一番功夫,内容和举例都比80年代的书充实了许多,也没有那么多常识性错误。再如词语的比较。像连淑能(1997)那样,从“英汉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分为26类那样细的研究以前还是少见的。近年来,这一范围又扩大到季节词、人体器官词、服饰词、自然气象词等有象征意义的词语。这类微观研究的实用意义很大。
又如刘英凯的《英汉语音修辞》(1998),这可真是“小题大做”的典范,一个小小的语音修辞现象,居然写出了这样一本洋洋20余万字的大著,作者深厚的中英文功底及敏锐的语感可见一斑。2)微观研究注意与宏观相结合。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邵志洪的《英汉语研究与对比》(1997)。杨自俭认为他的研究基本上属于微观研究,但却并不就事论事,而能重视理论上的总结,不但从微观现象上总结出规律,而且努力从宏观上探索规律形成的原因。
3)微观研究注意吸收国外理论成果典型代表是熊学亮的《英汉前指现象对比》(1999)。称代问题是汉英对比的一个老题目,这个问题鲁健骥写的较好。熊学亮在此书讨论的中心就是“零前指”问题,足见他起点之高。如果说鲁文更多地用的是传统方法,则熊书更多地引进了西方的现代语言学理论,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理论。这也是微观研究值得称道的一个新趋向。3.5积极引进和运用国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20年来汉英对比的又一个趋势就是积极引进国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如果说80年代的一些研究主要还是在传统语言学至多加上结构主义理论模式基础上进行的话,进入90年代,努力运用国外新理论、新方法的倾向就越来越强烈。2000年以来,接连出版了五部与篇章或话语英汉对比的著作,内中有四部就明显运用了国外的理论。胡壮麟先生对于介绍引进这一理论起了巨大的作用,二十几年论著不断,并且培养出了不少人才。3.6理论与方法的多元化
由于积极引进国外的理论加上自身的创造性努力,就使这20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汉英对比研究出现了理论和方法多元化的喜人局面。正是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百花齐放,造成了这十几年来学科发展的繁荣景象。例如马秉义(2000)的《英汉语句子结构常式比较》作者将“老掉牙”的传统学说提到了认知心理和思维逻辑的高度,从某种角度看,也是认知理论中国化的一个尝试,值得引起重视。孟华(1998)的《动机性文字与任意性文字》,这篇文章通过中西文字比较,阐述了一种符号学的文字观。值得注意的是它引用了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德里达的“文字学”理论,这一理论重新论述了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对于索绪尔以来的当代语言学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3.7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的关注这20年来汉英对比研究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对研究者知识结构的关注。套句老话,路线问题解决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汉英对比研究归根结蒂是要由人来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如何,对这项事业的成败有决定的意义。潘文国(1997)最早提出从事对比研究需要四个条件,缺一不可,这就是:“现代英语知识;现代汉语知识;普通语言学的知识;汉、英语历史和文化有关知识。其中前三项是基本的,第三项尤其重要。二十世纪是语言学大发展的时期,语言和语言学的重要性已经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如果对此认识不足,或者没有明确的语言观和语言研究方法论的指导,对比研究就无法在一个高起点进行。”(潘文国,1997:19)
关于人才素质问题杨自俭最近更具体地论述了知识结构问题,提出:
“一个英汉语对比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似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比较丰富的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的基础知识;二是英汉语言及其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三是英汉语言史及其语言学史;四是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包括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五是方法论基础(包括哲学、逻辑学、系统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方法等);六是对比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杨自俭,2001:XIV)
不管是潘的四条还是杨的六条,要真正做到还是很难的。最基本的,一个人要做到同时兼通英语和汉语就很不容易。潘文国在1997年的一次会议上提出:
“反观我们今日的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队伍,由于上面说的学科越分越细的原因,偏科相当严重。学中文的外语往往不行,学外语的汉语功底不够;搞理论的汲汲于引进,不惜生搬硬套;搞翻译的不重视理论,好坏全凭经验,,汉英对比,本来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泔水回收与环保设施投资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矿山土地及资源使用权转让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白糖进口许可证申请代理服务合同下载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驾驶员押运员安全责任及培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企事业单位节能环保办公电脑采购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电子商务平台借款及库存商品质押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纺织原料市场调研与分析合同2篇
- 小区下水管网清理疏通承包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房产买卖合同含抵押权转移及贷款利率协商协议0183篇
- 2025年度农业科技推广财产赠与合同3篇
- 高中英语名词性从句讲解
- 计算机二级wps题库及答案
- 整套课件:工业催化
- 爆破安全管理知识培训
- 旅游地理学教案
- 煤矸石综合利用途径课件
- 企业信息公示联络员备案申请表
- 卫生部关于发布《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通知((78)卫医字第1689号)
- 挑战杯生命科学获奖作品范例
- 医院岗位设置与人员编制标准
- 部编版八上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