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电大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复习资料_第1页
2023年电大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复习资料_第2页
2023年电大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复习资料_第3页
2023年电大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复习资料_第4页
2023年电大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复习资料第一编导论第一章行政法概述填空、选择(1)行政:广义的行政是泛指政府的各种实际活动,而不专指政府的任何一方面,涉及整个政府的活动在内;狭义行政仅指行政机关的活动而已。(2)行政法: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3)行政关系: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称为行政关系。(4)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也称行政法主体或行政法律主体,是指参与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5)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涉及物、行为和精神财富。(6)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义务。行政法律关系既然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那么,由权利、义务构成的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也是行政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要素。简答论述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关系的区别;答:1、行政法律关系属于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的意志,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违反、破坏行政法律关系的行为,则要受到法律的追究。而行政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不反映国家的意志。2、行政法律关系以行政关系为基础,但不等于行政关系。只有当行政关系为行政法调整,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时才转化为行政法律关系;未经行政法调整,不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关系,均不能转化成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答: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在解决方式及程序上有其特殊性。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答: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也称行政法主体或行政法律主体,是指参与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涉及物、行为和精神财富。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义务。行政法律关系既然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那么,由权利、义务构成的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也是行政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要素。行政法律事实的分类;答:行政法律事实可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大类:法律事件。是指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那些法律事实,重要涉及:1)人的出生、死亡2)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3)时间的流逝和物的灭失2、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故意识能产生相应法律效果的活动。它可以是合法行为,也可以是违法行为。(5)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答: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除了必须存在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以外,还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的条件:具有相应的行政法律关系赖以发生的法律根据,即有行政法律规范的存在。具有导致行政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6)行政法的几种法源形式;答: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行政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7)行政法的特点;答: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2、行政法规范是以多种多样的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是由多种不同效力等级的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3、行政法规范的数量多,内容广泛4、行政法规范具有明显的易变性5、行政程序性规范是行政法特有的一类行为规范,与行政实体性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共存于同一个法律文献之中(8)行政法的分类答:1、一般行政法与特别行政法;这是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来划分的。2、实体行政法与程序行政法;这是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3、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及行政监督法;这是以行政法的作用为标准而进行划分的。(9)行政法的作用。答:1、保障行政权有效行使,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2、贯彻实行宪法,推动民主政治进程,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3、促进经济文化建设,保护社会经济、文化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填空、选择:(1)行政法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所有行政法律规范之中的,是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所有行为的基本准则。(2)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规定,不能与法律相抵触。(3)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机关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并且规定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简答论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容及其具体规定答:行政程序合法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任何人不能成为审理自己案件的法官。执行这一原则的制度是回避制度。(2)行政机关在裁决行政纠纷时不能偏听偏信,应当给予当事人同等的辩论机会。(3)决定对当事人不利的事务时,应预先告知当事人并给其发表意见的机会。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规定:(1)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干存在这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行政专业部门与综合部门的权限划分、上级与下级的权限划分等都必须依据法律确立。各部门不能超过法律赋予的职权范围,否则即构成违法。(2)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应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这就规定行使行政权力不仅应遵循实体法规范,并且应遵循程序法规范,两者不能偏废。(3)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和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宗旨。行政合理性原则的表现及具体规定。答:重要表现在:(1)法律不也许规范所有行政活动(2)法律对行政活动的规范,应留出一定的余地,以便使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决。假如法律对行政活动规定得面面俱到,毫无裁量余地,则最终也许导致行政机关束手无策。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规定:(1)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法律目的(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合法考虑的基础上,要有合法的动机所谓合法考虑、合法动机,是指行政机关作出某一行政行为,在其最初的出发点和动机诱因上,不得违反社会公平观念或法律精神,必须客观、实事求是,而不是主观臆断,脱离实际,或存在法律动机以外的目的追求。第二编行政法上的主体第三章行政主体概述填空、选择:(1)行政主体: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2)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也称行政法主体或行政法律主体,是指参与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3)行政职权:国家行政权的表现形式,是行政主体实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4)行政立法权: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规章的权力。(5)行政职责: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简答论述:行政主体的特性;答:行政主体具有以下特性:(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行行政活动的组织这一特性将行政主体与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区别开来。(2)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这重要是指行政主体应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能独立地对外发布决定和命令,独立采用行政措施等。(3)行政主体是可以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2)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之间的关系;答:(1)行政主体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不同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一切可以享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内容的主体,指行政法律关系的双方当事人,涉及行政主体和行政管理相对方以及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范围要大于行政主体范围。行政主体必然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但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仅仅涉及行政主体,还涉及相对方和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等。(2)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不能简朴地等同。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机关并不是惟一的行政主体。行政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假如得到法律、法规的授权,也会拥有一定的行政职权,享有与行政机关同样的法律地位,成为行政主体。此外,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如政府某些临时设立的机关只负责管理内部事务,并不对外行使职权,也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不能成为行政主体。行政机关也不是在任何场合都能成为行政主体。当行政机关以。机关法人"的身分从事民事活动而成为民事主体,如租用办公用房、购买办公用品等时,它就不是行政主体。(3)行政主体与国家公务员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虽然是通过各个公务员的公务行为得以实现的,但公务员并不是行政主体。由于公务员所实行的公务行为是以国家机关的名义实行的,公务员只是具体的操作者;公务员的公务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和责任,并不直接由公务员承担,而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承担。(3)行政职权的特性;答:行政职权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的外部表现形式,它具有下列特性:(1)强制性(2)不可处分性(3)职权与职责的统一性此外,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还享有行政优先权和行政受益权。(4)行政职责的内容;答:行政职责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其具体内容涉及:(1)行政主体必须按照法定职权,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履行职务,不得失职、越权或滥用权力。(2)行政主体实行的行政行为,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避免程序违法。(3)行政主体还必须遵循合理、适当的原则,避免行政失当。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的关系。答:概念: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表现形式,是行政主体实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关系: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具有密切的联系,行政职权是行政主体所享有的行政权力的具体表现,而行政职责则是行政主体履行其法定义务的具体表现。任何行政主体在享有或行使行政职权的同时,必须同时履行职责。行政职责随行政职权的产生、变更或消灭而在相应变化。行政职责的核心是依法行政。案例:运用有关行政法上的主体的理论和知识,分析相关案例。第四章行政机关填空、选择:(1)国家行政机关: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2)地方行政机关:活动范围及于国家一定地区范围的行政机关。(3)首长制:凡政府组织法定的最高行政决策权力和责任赋予一人承担者,称为首长负责制,简称首长制。(4)委员会制:赋予委员会议集体承担者,称为委员会议负责制,简称委员会制。(5)层次制:层次制又叫层级制、分级制,是指政府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所管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层负责,但其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6)职能制:职能制又叫分职制,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为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体相同。(7)集权制: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有自主权,一切均需按照上级机关的指示去办。(8)分权制: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自主决定权。上级机关对其权限内决定的事项不加干涉。简答论述:国家行政机关的特性;答:1、国家行政机关是具有国家强制性质的社会组织2、国家行政机关是具有较强的执行色彩的组织3、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组织起来(2)国家行政机关的种类答:1、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2、按行政机关的工作权限划分,可分为一般权限机关和专门权限机关3、按照行业和产品不同划分4、按照行政管理活动的环节划分,可分为决策机关、执行机关、辅助机关、征询机关与监督机关(3)行政机关组织法所包含的基本内容答:法律依据;从属关系;职责权限;任职期限;机构设立;人员编制(4)可以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的范围答:国务院;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国务院各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5)国务院拥有的行政职权;答:制定行政法规权;领导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权;领导和管理全国各项行政工作权;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授予的其他职权国务院的各组成部门答:国务院除办公厅外设29个部委,即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教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安所有、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生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务院各部、委和行、署在行政法上的职权重要有:制定规章权;本部门所辖事务的管理权第五章公务员简答论述:(1)公务员的双重身份:任何一个公务员,不管其职位高低、职务大小,一方面是一个公民。(2)公务员的权利(P55)1、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2、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3、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4、参与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5、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6、提出申诉和控告;7、依照本法的规定辞职;8、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3)行政职务关系消灭的几种情况。答:职务关系的消灭,是指由于发生某些事实或行为致使职务关系不能继续存在。重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死亡、丧失国籍、辞退、开除公职、被判刑罚、离休退休等。第六章被授权的组织和被委托的组织填空、选择:(1)行政授权: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行政职权及行政职责的一部或所有授给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行使的法律行为。(2)行政委托:行政委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将某项行政职能委托给某一机关、机构、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办理的行为。简答论述(1)行政授权的特性1、行政授权是依照法律和法规的有关规定作出的。2、行政授权引起职权和职责的同时转移,被授权的组织在接受职权的同时,也必须接受行政职责。3、被授权的组织在被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自主地行使行政职权。(2)行政委托的特性1、行政委托的委托人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其他非行政机关的委托不能称为行政委托。2、行政委托中的委托事项必须在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内,不能超过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范围。3、在行政委托中,被委托的对象可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也可认为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3)被委托的组织与被授权的组织的区别。1、性质不同。被委托组织不是行政主体,被授权组织属于行政主体。2、产生的依据不同。被委托组织只能依行政主体的行政委托行为产生,被授权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由法律、法规的授权而产生。3、行为的后果不同。被委托组织的行为后果由行使委托权的行政主体承担,被授权组织则对其行为后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第七章行政相对方填空、选择:行政相对方:行政相对方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组主体相相应的另一方当事人,是其权益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组织。简答论述:(1)行政相对方的权利;A.提出申请的权利B.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利C.听证的权利D.了解情况的权利E.申请行政法上的救济的权利(2)行政相对方的义务。A.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B.协助行政主体执行公务的义务C.遵循法定程序规定的义务第八章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填空、选择:(1)行政法制监督:行政法制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和是否遵纪守法行为所进行的监督。简答论述:(1)行政法制监督的构成;行政法制监督是由主体、对象和内容三部分构成的。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法制监督的内容是监督行政主体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以及监督国家公务员及被授权组织中的工作人员是否遵纪守法。(2)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我国《宪法》和组织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由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是全面的,具有最高权威性的。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方式重要有以下三种:A.法律监督B.工作监督C.人事监督(3)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可以成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行政机关重要涉及: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和上级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方式不同于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外部监督,它属于内部监督,有较大的监督范围。A.行政监察机关。行政监察机关重要是对国家公务员遵纪守法情况进行监督。B.国家审计机关。国家审计机关重要是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财政收支行为进行监督。C.上级行政机关。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活动负有领导和监督职责。第三编行政行为第九章行政行为概述填空、选择:(1)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可以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5)要式行政行为: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必须根据法定方式进行或者必须具有法定的形式才干生效的行为。(6)不要式行政行为:不要式行政行为指不需要具有特定形式或特定程序,只需行为人口头意思表达可生效的行政行为。(7)抽象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行的行政行为,涉及行政主体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也涉及行政主体制定行政措施、发布行政命令、告知、通告、决议、决定的行为等。(8)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行的行政行为,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行为。简答论述:(1)行政行为的特性(1)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任何行政行为均须有法律根据,具有从属法律性,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或授权,行政主体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为。(2)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3)行政主体在实行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不必与行政相对方协商或征得其批准,即可依法自主作出。(4)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行的,带有强制性,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并配合行政行为。(2)对行政行为进行分类的各种不同标准以及根据不同标准对行政行为所分的不同种类;1、依据实行行政行为时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司法行为。2、以行政行为是否具有一定的法定形式为标准,可分为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3、根据行政行为实行的对象及合用力的不同,可以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4、依据行政行为的实行是否须由行政相对方的申请为标准,可分为依职权行政行为与依申请行政行为。5、根据决定行政行为时参与意思表达的当事人的数目为标准,可分为单方行政行为、双方行政行为和多方行政行为。(3)行政行为的重要内容行政行为的内容是指某个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力、义务等产生的具体影响。重要有:1、赋予权益和剥夺权益2、科以义务和免去义务3、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4)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1、公定力。2、拟定力。3、拘束力。4、执行力。(5)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1)主体合法(2)内容合法(3)程序合法案例:运用有关行政行为的理论和知识,分析相关案例。第十章行政立法填空、选择:(1)行政立法: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4)行政立法主体: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简答论述:(1)行政立法的特性行政立法既有行政的性质,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又具有立法的性质,是一种准立法行为。A.行政立法的行政性质行政立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立法所调整的对象重要是行政管理事务及与行政管理密切关联的事务;行政立法的主线目的是实行和执行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实现行政管理职能。B.行政立法的立法性质(a)行政立法是有权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制定行政法律规范的活动。(b)行政立法所制定的行为规则属于法的范畴,具有法的基本特性,即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c)行政立法必须遵循相应的立法程序。(2)行政立法的分类1、职权立法与授权立法2、中央行政立法与地方行政立法3、执行性立法与创制性立法(3)行政立法的原则从法律意义上讲,行政立法程序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民主原则,二是效率原则。1、民主原则:A、情报公开制度B、征询制度C、听证制度2、效率原则:A、时效原则B、代理制度(4)行政立法程序的重要环节1、起草2、征求意见3、审查4、通过5、签署6、发布与备案(5)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的几种形式。1、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2、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立法的监督3、人民法院对行政立法的监督。第十一章行政许可填空、选择:(1)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行使某项权利,获得某种资格和能力的具体行政行为。(2)排他性许可:排他性许可又称独占许可,是指某个人或组织获得该项许可后,其他任何人或组织均不能再获得该项许可,最具代表性的是专利许可、商标许可。(3)非排他性许可:非排他性许可又称共存许可,是指可认为具有法定条件的任何个人或组织所申请并获得的许可,大部分行政许可是非排他性许可。(4)一般许可:一般许可是指行政主体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许可申请人直接发放许可证,无特殊限制的许可,如申请驾驶执照的许可。(5)特殊许可:特殊许可是指除符合一般许可的条件外,对申请人还规定有特别限制的许可,又称特许。(6)行政许可设定权分派:行政许可设定权分派是指各种重要法律渊源形式在设定行政许可上的权力配置。简答论述:(1)行政许可的特点1、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2、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国家一般严禁的活动3、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赋予行政相对方某种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具体行政行为4、行政许可是一种外部行政行为5、行政许可是一种要式行政行为。(2)行政许可的作用1、行政许可是国家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有助于从直接命令式的行政手段过渡到间接许可的法律手段;2、行政许可有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广大消费者及民众的权益;3、行政许可有助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4、行政许可有助于控制进出口贸易,保护和发展民族经济;5、行政许可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健康、协调发展。(3)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1、合法性原则2、公开、公平、公正原则3、便民原则4、救济原则5、信赖保护原则6、行政许可一般不得转让原则7、监督原则(4)行政许可的设定原则1、设定行政许可应当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2、设定行政许可应当有助于发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积极性、积极性,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3、设定行政许可应当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5)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的种类行政许可监督重要涉及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和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两种。1、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2、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书面监督抽样检查、检查、检测与实地检查被许可人的自检制度对取得特许权的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第十二章行政强制填空、选择:(1)行政强制:所谓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对行政相对方的人身及财产自由等采用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2)代执行:代执行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者第三人代替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并向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强制执行措施。(3)执行罚:执行罚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替代的作为义务的义务主体,科以金钱给付义务,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执行措施。(4)即时强制:这是指行政主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免受侵害,依法定职权,防止或制止某种也许或正在发生的违法行为或危害社会及公民个人安全的行为的紧急性的行政行为。简答论述:(1)行政强制执行的特点(1)行政强制执行以行政相对方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为前提(2)行政强制执行由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或者人民法院来实行(3)行政强制执行的对象范围广泛(4)行政强制执行不允许进行执行和解(2)行政强制的种类A.以行政强制行为所调查的对象和内容为标准,可分为:a.对人身的强制b.对财产的强制c.对行为的强制B.以行政强制行为的目的和程序的阶段性为标准,可分为:a.即时性强制b.执行性强制(3)行政强制执行的性质1、行政性2、强制性3、执行性(4)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处罚的区别A.性质不同。B.目的不同。C.原则不同。第十三章行政协议填空、选择:(1)行政协议:行政协议,是指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双方意思表达一致,而确立、变更或消灭互相权利与义务的协议。简答论述:(1)行政协议的特性A.行政协议的当事人一方必须是行政主体B.行政协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的C.行政协议的双方意思表达必须一致D.在行政协议的履行、变更或解除中,行政主体享有行政优益权(2)行政协议的缔结原则;依法原则是行政协议缔结的基本原则。在何种情况下需要采用行政协议的方式必须有法律法规上的根据。一方面,从依法行政的角度看,法律法规假如明确规定了必须采用行政协议这种特定行政行为的话,则行政主体不得任意改变,行政主体必须根据有关规定实行行政管理,不能以强制代替协商。另一方面,从行政协议内容上看,行政主体必须严格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第三,行政协议的缔结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限,不得擅自违反,否则所缔结的行政协议无效。第十四章行政指导填空、选择:(1)普遍的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行业、地区和行政相对方所进行的行政指导。(2)个别的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针对特定的行业、地区和行政相对方所进行的行政指导。(3)调整性行政指导:调整性行政指导是指行政相对方之间发生利害冲突,而又协商不成时,由行政机关出面调停以求达成妥协的行政指导。(4)助成性行政指导:助成性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为行政相对方出主意以保护和帮助行政相对方利益而为的行政指导,又称为出主意型行政指导。领略:(1)行政指导的特性(1)行政指导是非权力行政活动(2)行政指导是一种事实行为(3)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思表达,属于单方行为(4)行政指导是一种合用较大幅度的弹性的管理领域(5)行政指导合用法律优先的原则(6)行政指导是一种外部行为(2)行政指导与行政协议的区别1.行政指导是单方面的行为,行政相对方可以服从行政指导,也可以不服从行政指导,并不因此影响行政指导的成立。行政协议是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方意思表达一致的产物。行政相对方不乐意签订行政协议,行政协议便不能成立。2.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的一种事实行为,它不产生任何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行政协议是基于双方意思表达一致而签订的关于确立、变更或消灭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3.行政指导对于行政相对方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不管行政相对方是否服从行政指导,均不受约束和处罚。而行政协议一经成立,就是法律效力,协议双方必须信守协议,如有违反,应负违约责任。第十五章行政处罚填空、选择:(1)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2)人身罚:人身罚也称自由罚,是指特定行政主体限制和剥夺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3)行为罚:行为罚又称能力罚,是指行政主体限制或剥夺违法行为人特定的行为能力的制裁形式。它是仅次于人身罚的一种较为严厉的行政处罚措施。(4)财产罚:财产罚是行政主体依法对违法行为人给予的剥夺财产权的处罚形式。(5)行政处罚的主体:行政处罚必须由享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实行。(6)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是指行政处罚决定在被作出之前,在非本案调查人员的主持下,举行由该案的调查人员和当事人参与的公开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以及与调查人员辩论的听证会。简答论述:(1)行政处罚的特性A.行政处罚是以对违法行为人的惩戒为目的,而不是以实现义务为目的。B.行政处罚的合用主体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C.行政处罚的合用对象是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属于外部行政行为。(2)行政处罚与刑罚、行政处分的区别(P151)行政处罚与刑罚区别:1)制裁的性质不同。2)合用的违法行为不同。3)处罚的限度及合用的程序不同。4)制裁的机关不同。5)作出处罚的形式不同。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区别:1)制裁的对象不同2)制裁的行为性质不同3)制裁的原则不同4)处罚的范围和限度不同5)采用的形式不同6)两者的救济途径不同(3)行政处罚应遵循的各项原则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A.处罚法定原则,其内容重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a)处罚依据是法定的(b)实行处罚的主体是法定的(c)实行处罚的职权是法定的(d)处罚程序是法定的行政机关合用行政处罚时,必须依照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进行。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保障。处罚机关在合用处罚中假如不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如备案、调查取证、听证、期间、送达处罚裁决书等程序,就会损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违反程序所作出的处罚是违法的、无效的。B.处罚公正、公开原则公正,是指公平、正义。其基本精神是规定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办事公道不循私情,平等地对待不同身分、民族、性别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公正是国家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公民所应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在行政处罚中,公平原则行为规定行政主体必须依法裁判,公平地处罚违法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做到同样的违法行为受到同样的处罚,不同的违法行为,不应受到同等的处罚。同时,必须以公正而无偏私的程序达成公正的结果。行政处罚公开原则是指行政处罚的依据及处罚中的有关内容必须公开。具体表现为:(1)作为行政处罚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法律文献必须事先公布,否则不能成为行政处罚的依据;(2)实行行政处罚的主体及具体人员的身分必须公开(3)行政主体在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必须向被处罚人公开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4)行政处罚的听证会必须公开。C.处罚与违法行为相适应的原则,其具体内容重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违法行为相适应。2.行政处罚的轻重限度与违法行为相适应。3.行政处罚的减免与违法行为相适应。D.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行政处罚是法律制裁的一种形式,具有惩戒与教育双重功能。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处罚达成教育的目的。行政主体在行政处罚的合用过程中,对违法者要始终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分别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对于情节显著轻微,积极认可错误并能及时改正的,可以从轻或免予处罚。对于应予以行政处罚的行为,也要注意轻重之别,施以必要的,恰当的处罚,从而达成特殊防止和教育的目的,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E.不免去民事责任,不取代刑事责任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其违法行为对别人导致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F.救济原则这一原则是“无救济,则无权利(力)”这一行政法基本原则在行政处罚中的具体贯彻。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主体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行政补偿规定。(4)对行政处罚设定权限划分的界定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可以设定任何种类的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来设定。2)国务院是我国最高的国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的,行政法规不得超越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来规定行政处罚。3)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公司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的,地方性法规不得超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规定行政处罚。4)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和直属机构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关于行政处罚规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法规的,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的罚款的行政处罚。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关于行政处罚规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的,上上述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具体限额由省级人大常委会规定。除上述规定外,其他任何规范性文献不得设定任何形式的行政处罚。(5)行政处罚合用的条件和方式合用的条件:行政处罚合用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否则即为违法或无效的行政处罚。1.行政处罚合用的前提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行政违法行为客观存在。2.行政处罚合用的主体是享有法定的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3.行政处罚合用的对象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