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分类汇编:文学类阅读专题_第1页
广东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分类汇编:文学类阅读专题_第2页
广东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分类汇编:文学类阅读专题_第3页
广东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分类汇编:文学类阅读专题_第4页
广东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分类汇编:文学类阅读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分类汇编:文学类阅读专题

广东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阅读专题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精选高三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文学类阅读专题

(2022届广东省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麻雀

周立波

三天以前,上海捉篮桥西牢五层楼上九号房间的小陈,在午睡时间,捉住了一只飞进铁门里来的麻雀。他从白色斜纹布的囚衣的袖子上,撕下两片小布条,缠住它的脚和翅膀根,藏在叠着做凳子坐的三条绒毯的背后。晚饭后,这件事情被许多人知道,近边几个房间里的年轻点的人都要求传过去看看。在外面,谁都不会喜欢麻雀这种过于平常的小鸟,但在囚房里,它变成了诗里的云雀和黄鹂。

传到我们房里来,我把它放在手掌上,要它尝尝我们特别为它留下的饭粒。它不吃,眼睛只望着铁窗子外的一小块还很明亮的天空,拍动它的小翅膀,想飞出去。它真像一个第一次被捕的囚人,没有食欲,而且是极度的不安和焦躁。

大家决定把麻雀留到第二天中午再放,并且请它顺便带封信出去。写上这样一句话:

“请爱惜你的每一分钟的自由,朋友。捉篮桥监狱囚人启。”

我们发出快乐的笑声,这是在牢监里的十分愉快的一晚。麻雀从后面的房间传回,传到十二号房间的隔壁,小柳伸手到门外去接,没有接到麻雀,手被一个人的皮鞋踢了一下,通夜不熄的昏黄的电灯的光亮里,二十七号英国人的高大肥胖的身子显现在他的房间的前面。

二十七号是狱卒里面的有名的人物,他的有名,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全监狱的所有的橡皮鞭体罚,都是由他来执行。他的样子不凶恶,红润的、丰满的脸上倒是常露着笑容。但他有一个特别的脾气,常常是出人意外地,他停止在什么人的房间的前面,用生硬的中国话问道:“喂喂,讲把我听听,猪头三是啥意思,嘿?”刚说完就走,并不等待着回答。显然的,他只是在欣赏自己说的这句中国话的发音。和别的英国人一样,他常常无缘无故地打打人玩玩,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是他不用手打,总是打开囚房的铁门,从黄色制服的裤袋里拖出粗短的黄色警棍来,手捏着棍身,用那系在柄端的白色细麻的绳圈,在你的手背上、眼角上随意地抽打两三下。给你留下两三条精致的、红色的鞭痕以后,他用生硬的上海话,嘱咐你:“下次当心。”他关上铁门,心满意足地走了,在他的背后,留下一阵风。

麻雀就是落在他的肥大的手掌里,他把它丢在走廊上,用他穿着硬底皮鞋的右脚踩在它身上,抄下小柳的号码,他心满意足地走了,在他的背后,留下一阵风。

那一夜,我们都睡得很迟,也再没有人说话。这狭小的囚房显得更加的狭小,这三面深绿色的墙壁,一面深黑色的铁门,好像都在追拢来,迫得人透不过气。

第二天早晨,打扫走廊的囚人捡起麻雀的尸体,抛到了窗子外,我们好像看见我们对于自由生活的一个黄昏的快乐的梦想也被抛到了窗子外,剩下来的只是铁门、饥饿、无聊、英国人的皮鞋。

第二天,小柳被判决吃三天冷水饭。冷水饭是一个恰当的名词。翻译这名词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精妙的感觉的人。这不是在你吃的米饭里放些冷水的意思,而是原来只能吃到半饱的定量的米饭,每顿再要减少一半,或三分之二。两三口吃完一顿饭以后,眼睛贪馋地望着空的盛饭的洋铜罐,全身真像淋了一大瓢冷水。

去年冬天很冷。小柳扯下了牢牢地缝在棉裤腰上的一条紧裤的带子,每天晚上用来扎紧盖在脚上的绒毡,免得被掀开,透进风来,吹得全身整夜都冰冷。后来二十七号查到了这一条带子,他认为这是小柳想要自杀的证据,他很郑重地从别的牢监里叫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替他做翻译。他首先问小柳为什么忽然想要上吊了。小柳很吃惊,说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要这样,只是怕冷。他不相信。小柳告诉他,自杀的行为是和他的人生观绝不相容的。还是不相信。不知道为什么,二十七号在那天显得特别的仁慈、和蔼和聪明,非常爱说话。他向小柳开始了一篇相当长的,关于“家庭和自杀”的讲演,首先他赞美中国人浓厚的家庭观念的可贵,其次说明了英美的家庭和中国的家庭的不同,这中间,为了增加他的演辞的风趣,他还用上低音唱了一曲不知谁作的《甜蜜的家》的短歌,并且引证说,孔夫子也曾经说了“甜蜜的家”是很重要的。孔夫子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说过“甜蜜的家”的呢?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

那一番对话,只引到了那个预备好了的判断,就是,小柳一定会自杀,而且就在当天的晚上。当一个人的青春的生命的火簇正熊熊地烧着,正在渴想着自由和生活,对祖国和人类光明的愿景抱着热切的希望的时候,另外一个人走到你面前,带着悲悯的眼睛,说你一定会上吊,而且就在当天的晚上,你会以为这是和你开玩笑,但是,这一切在这里面都是只能叫作严肃的,而且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冬天太冷了,为了一条小小的裤带的缘故。

为着“人道”,也许是为要替中国革命“保存”干部的缘故,那一次二十七号灌了小柳三天冷水饭。这一次因为麻雀的案子,又是三天。小柳拒绝了我们代吃冷水饭的请求,他说:“我这几天也实在吃不下饭去,我好像有点神经衰弱的样子,总想着那只麻雀……”(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者们曾寄希望于麻雀往牢监外带信,联通外界,获得营救和自由。

B.小麻雀没有食欲,表现出极度的不安,暗示了它将死于非命的悲惨结局。

C.狱卒的中国话不很流利,但他喜欢说,并不是因为他愿意与犯人们交流。

D.小柳曾经两次受到吃冷水饭的惩罚,心情不一样,第二次是心甘情愿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麻雀死后牢狱中“再没有人说话”,与前文“快乐的笑声”对比强烈,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转折。

B.小说详细地描写了制服和警棍的颜色以及绳圈的材质,说明鞭打给犯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而表现了狱卒的冷血和暴戾。

C.小说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时会以“我”的口吻发两句议论,对翻译“冷水饭”的人的感慨,意在突出这种刑罚的残酷。

D.小说写狱卒平时残忍地对待囚犯,又会耐心劝慰他认为要自杀的小柳,展示人性的复杂,避免了人物形象的符号化。

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上的讽刺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两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9.主角是囚房里的革命者,小说却花费大量笔墨写麻雀和狱卒,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解析】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联通外界,获得营救和自由”错,由“请它顺便带封信出去。写上这样一句话:‘请爱惜你的每一分钟的自由,朋友。捉篮桥监狱囚人启。’”可知,文中革命者们并未有过希望通过麻雀联通外界获得营救的想法;

B.“暗示了它将死于非命的悲惨结局”错,“小麻雀没有食欲,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只是因为它被囚在牢中,失去自由,没有暗示它“将死于非命”的意味;

D.“心甘情愿的”错,由“我这几天也实在吃不下饭去,我好像有点神经衰弱的样子,总想着那只麻雀……”可知,小柳因为那只麻雀的死去而没有食欲,他第二次受到吃冷水饭的惩罚并非出于自愿。

故选C。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耐心劝慰他认为要自杀的小柳,展示人性的复杂”错,小柳根本没有自杀的念头,狱卒劝小柳不要自杀,完全出于主观臆断,是为惩罚革命者找理由,并非缘于善良,也没有表现人性的复杂。

故选D。

8.【答案】如“他很郑重地从别的牢监里叫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用“郑重”这样的反语,明褒暗贬,以造成讽刺效果;如“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借“我”的口吻插入议论,压抑的愤怒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如“为着‘人道”,也许是为要替中国革命‘保存’干部的缘故”,运用引号,表示否定和讽刺,“人道”辛辣地讽刺了狱卒打着正义的旗号摧残革命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先“讽刺”手法是用夸张的手法暴露对象的缺点和可笑之处,以达到贬低的效果。再从文中举出带有讽刺效果的语言,结合具体语境加以分析即可。

如“他很郑重地从别的牢监里叫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郑重”原本是褒义词,“严肃认真”之意,此处用于一个叫“二十七号”的狱卒,为了查找小柳想要自杀的证据,专门找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替他做翻译。“郑重”一词褒词贬用,刻画了狱卒丑恶的嘴脸。

再如“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原文“他还用上低音唱了一曲不知谁作的《甜蜜的家》的短歌,并且引证说,孔夫子也曾经说了“甜蜜的家”是很重要的”一个根本不懂《论语》的外国狱卒居然用孔夫子的《论语》来说教,“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正话反说,这句议论,是真正读过《论语》的中国人对狱卒的蔑视和讽刺。

类似的讽刺语言还有“为着‘人道”,也许是为要替中国革命‘保存’干部的缘故”,加引号的两个词“人道”“保存”运用反语,表达了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含义,是“非人道”“摧残(迫害)”之意,这种反语加强了否定和讽刺意味。

9.【答案】①写麻雀是为了衬托囚房里的革命者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②写狱卒,是以他的冷血和残忍,反衬革命者不屈的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③一正一反,塑造了革命者丰满的形象,他们既是普通人,也是反抗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形象塑造和构思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合“它不吃,眼睛只望着铁窗子外的一小块还很明亮的天空,拍动它的小翅膀,想飞出去。它真像一个第一次被捕的囚人,没有食欲,而且是极度的不安和焦躁”“我们好像看见我们对于自由生活的一个黄昏的快乐的梦想也被抛到了窗子外”可知,麻雀被关在牢房,失去了自由,但向往外面的蓝天,写麻雀是为了衬托囚房里的革命者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结合“小柳被判决吃三天冷水饭”“手捏着棍身,用那系在柄端的白色细麻的绳圈,在你的手背上、眼角上随意地抽打两三下。给你留下两三条精致的、红色的鞭痕”“那一次二十七号灌了小柳三天冷水饭”“他把它丢在走廊上,用他穿着硬底皮鞋的右脚踩在它身上”可知,狱卒用吃冷水饭虐待监牢中的革命者,残忍的抽打他们,而在这种冷血和残忍之下,革命者顽强生存,写狱卒反衬革命者不屈的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可见,写麻雀是从正面塑造革命者向往自由和美好的形象;写狱卒,是从反面衬托革命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2022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沂州道上

邓友梅

赶车人个子魁梧,黑地里看不清脸相,问过我俩的来处后,骡车就摇晃着出了村子。

风悠悠地大着。一团街黑云从沂蒙山顶往东南涌过来,一带山峦成了墨黑色。沂州道上,一片肃穆景象。

坐在我对面黑影中的是顾彤,一个热情而容易激动的人。我俩来临沂采访,对象是一位出色的农业社主任。顾彤望望四周,充满感慨地说:“这条道,我十年没走了。十年前,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个人,那人高大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我眼前,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这两天,看到这久别的景象,他的影子又在我眼底活了过来。”

他说的是什么人呢?我禁不住要求他讲下去。

一九四七年夏末,我们那个纵队奉陈毅将军的命令从鲁中插到鲁南敌后,破坏敌人的重点进攻。

西进第一天,火药烟似的黑云连成一片,从西北方压下来。风带着沂河两岸的砂石,滚卷过鲁南平原。我们用毛巾包上脸,走一二十步睁眼看看前边的人。夜里,风小了,翻了海似的大雨砸下来,转眼就没了路。我们把绑腿解下来,从头到尾连成一根长索,抓着走路。沂蒙山虎啸似地吼着。离我们三四里地远有部队在打阻击,我们却连枪声都听不见。到天亮,总共才走了二十来里路。上级命令休息两小时,分班做饭。

我在连里当文书,通讯员给我送来一茶缸煮黄豆。这时,从我们的来路上,不慌不忙地走过来一个人。这人好魁梧的个儿,长脸,高颧骨,一双大眼滚满了红丝,左胳膊挂在胸前的一条草绳上,整个袖子全被血染成了深褐色。

他走到我面前,看看煮黄豆,爽快地说:“同志,给我吃些行不?”

我把茶缸递给他,他就地一坐,一会儿就吃光了。放下茶缸,他问:“咱们连上有药没有?我这胳膊还没包扎呢。”

我问他是哪个单位的,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湿了的土皮夹,又从皮夹里抓出一张复员军人证明书,上面印着:临沂县支前大队二中队,中队长。

我们连的卫生员上个星期牺牲了,留下一瓶红药水和一个救急包在我皮包里。我把红药水倒在手巾上,轻轻给他一抹,手巾被一件硬东西挂住了。他浑身紧张了一下,用力推开我,两眼注视着伤口,两根指头捏着一块弹片,狠命一拔,随手扔到泥里,抢过药水,往伤口浇,拿救急包按住,又用破袖子一裹,一声不响地走了。

我们连队有任务,不能帮他。但到了休息站,我们捡了一匹骡子,指导员令我拉着它等那位同志。

我找个树下坐好,不知不觉睡过去了。睡着睡着,一阵机枪声惊醒了我。四架野马式飞机在东边开阔地上空俯冲,响起一阵阵枪声。地面有一个人,一会儿倒下,一会儿跳起来往这边跑。

他看见我,怔了一下,随即又倒了下去,这次却没再爬起来。飞机又在他头上扫射了好久,然后盘旋了一周,嗷嗷嗥着,朝西边飞去了。

他还没起来。我把骡子拴在树杈上,想过去看他。还没出树下,就听他喊:“别动,飞机还要回来。”

果然,话音刚散,一架野马式飞机从我身后掠过来,又在开阔地的上方旋了一圈,这才飞走。

飞机消失后,他带着满身泥水走过来,正是那位同志。他简直完全变了一个人,眼窝和腮都深深地凹进去了,脸色蜡黄,嘴唇焦黑,吊着的那只手变成了黑紫色。

我拆了些树枝,把我俩和骡子都伪装起来,扶他骑上牲口,在青纱帐里走。走着走着,忽然,头顶上嗖嗖两枪,四周看去,糟了,五十米开外有十几个敌人,正往我们这儿跑。

他一下子就跳下来,伸手从我皮带上拉出手枪,夹在左胳膊弯里,右手抽出匕首,喊道:“快,上去!”

我说:“你先上!”

他说:“你上去拉我!”

我两手按住骡背,往上一窜,刚迈过一条腿,那骡子就像疯了似的,尖叫一声,撒腿飞跑。我喊“吁”,拉缰绳,揪棕毛,怎么也不能使它慢一步。

背后传来手榴弹的爆炸声。我的心紧紧缩成一团,勉强回头,才知道已跑出很远了,背后是一大片青纱帐,根本认不出刚才出事的地方。

又跑了一阵,看见连队了,我大声喊:“快拦住,快拦住……”

大家拦在路上,那骡子原地转了个圈,颓然倒下来,我看见它屁股上有一道匕首划过的血痕……

说到这里,顾彤长吁一声。

“可惜我没记住他的名字,不然,这次倒可以打听一下。”顾彤沉默了片刻,又叹气道:“不过若真打听出他还活着,我也没勇气去见他,这些年自己进步得不快啊!”

远处传来几声鸡啼。公路两旁稀稀落落地露出了白色的墙壁和蓝色的树丛。黎明悄悄地,悄悄地随在雨的身后飘来了。是那种沉静的,温暖的雨,落在地上连声音都没有。

到了岔路口,车停住了。我们感激着跳下车.赶车人咳了一声,沉闷地说:“你说的那人没死,在陈家后庄当农业社主任,叫陈宝田。”

“陈宝田!”我惊叫道,“我们要访问的就是陈宝田!”

顾彤问:“你怎么知道的?”

赶车人笑道:“我怎么不知道?”

顾彤定睛一看,怔住了。我也怔住了。可不是吗,长脸,高颧骨,大眼睛,左边的袖子空着……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顾彤和“我”来临沂采访,看到的“黑云”等景物与连队西进时相似,这促使他对“我”讲起陈宝田的故事。

B.从“狠命”拔出弹片等描写,可见陈宝田性格坚忍;从先送走战友、再独自轻松脱围等情节,可见其临危不乱。

C.顾彤觉得自己“进步得不快”而愧对陈宝田,这也是他开头说“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的原因。

D.开篇写“黑地里看不清脸相”,结尾写景物逐渐浮现,光线的变化既点明时间的流逝,又暗示着真相即将揭晓。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两次写到下雨均富有意味,第一次写夜晚大雨突出战争环境的艰苦,第二次写黎明的小雨象征着战争终于结束,和平终于到来。

B.顾彤是讲述者,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他也是故事的亲历者,他的所见所感能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伟大。

C.小说先写了吃黄豆、树下休息等相对平静的场景,接下来的飞机轰炸、陷入敌围等情节却令读者的情绪紧张起来,笔法上张弛有度。

D.小说开篇写到“赶车人个子魁梧”,而顾彤感慨“那人高大的身影”,先埋伏笔;结尾再点明二者同为一人,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8.“沂州道上”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上有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画线部分在刻画陈宝田形象时,既有不变之处又突出其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答案】6.D

7.A

8.①“沂州道上”作为两个故事的发生地,将共同战斗与久别重逢两个故事连接在一起,使情节更加连贯。

②“沂州道上”也是贯穿小说的地理背景,让所有情节在这一特定空间内展开,使结构更加紧凑。

9.①不变之处:“长脸,高颧骨,大眼睛”等外貌特征。加深读者对主人公印象,表现顾彤对主人公的念念不忘与感激之情,也增强多年后重逢故人的戏剧性。

②变化之处:面容变得更憔悴,受伤的手臂情况恶化,最后被截掉。突出陈宝田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以及解放后深藏功名、不改革命本色、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③变与不变,前后呼应,使得小说笔法更加灵动,情节更连贯,主题更深刻。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A.“这促使他对‘我’讲起陈宝田的故事”错误,根据“他说的是什么人呢?我禁不住要求他讲下去”可知,促使他对“我”讲起陈宝田的故事的是“我”的不断要求和追问。

B.“再独自轻松脱围”错误,根据“背后传来手榴弹的爆炸声。我的心紧紧缩成一团,勉强回头,才知道已跑出很远了,背后是一大片青纱帐,根本认不出刚才出事的地方”可知,他“送”走“我”后战争激烈,陈宝田艰难突围。

C.“这也是他开头说‘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的原因”错误,根据“十年前,我在这里认识了一个人,那人高大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我眼前,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可知,“他那火焰似的目光总烧得我浑身震动”是陈宝田给顾彤的精神震撼,与“顾彤觉得自己‘进步得不快’而愧对陈宝田”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A.“第二次写黎明的小雨象征着战争终于结束,和平终于到来”错误。根据“远处传来几声鸡啼。公路两旁稀稀落落地露出了白色的墙壁和蓝色的树丛。黎明悄悄地,悄悄地随在雨的身后飘来了。是那种沉静的,温暖的雨”可知,第二次描写下雨是现实中的雨,不是回忆中战争年代的雨,因此“战争终于结束,和平终于到来”错误。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解答本题只能答标题在文章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从文章的两个故事来看,在“沂州道上”顾彤回忆了战争年代自己与陈宝田结识和共同战斗并被陈宝田解救的故事,也是在“沂州道上”最终两人重逢,这两个故事都与“沂州道上”有关,因此标题“沂州道上”作为两个故事的发生地,将共同战斗与久别重逢两个故事连接在一起,使情节更加连贯。

现实中顾彤和“我”走在“沂州道上”,“沂州道上”“一团街黑云从沂蒙山顶往东南涌过来,一带山峦成了墨黑色。沂州道上,一片肃穆景象”,这是“我们”活动的空间背景;正是因为这一现实背景,让顾彤想起多年前的往事,即战争年代自己与陈宝田结识和共同战斗并被陈宝田解救的故事,这一旧事,也是以“沂州道上”为空间背景展开,不同时间,同一空间,“沂州道上”是贯穿小说的地理背景,让所有情节在这一特定空间内展开,使结构更加紧凑。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以及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先比对三处人物描写文字的异同,之后作答。

从不变之处分析,三处对陈宝田的描写都有“大眼睛”“左胳膊”,这样特写式的描写几次出现,使陈宝田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顾彤的回忆中陈宝田这几个特点记忆犹新,可见顾彤对主人公的念念不忘,表达了顾彤的感激之情;顾彤没有忘记陈宝田,多年后二人又在现实中重逢,“长脸,高颧骨,大眼睛,左边的袖子空着”这种不变的外貌,让顾彤与陈宝田相认,增强多年后重逢故人的戏剧性。

从变化之处分析,顾彤初见陈宝田时和第二次见陈宝田时他的外貌在不变中有了变化,从“一双大眼滚满了红丝”到“眼窝和腮都深深地凹进去了,脸色蜡黄,嘴唇焦黑”,从“左胳膊挂在胸前的一条草绳上,整个袖子全被血染成了深褐色”到“吊着的那只手变成了黑紫色”,这突出了突出陈宝田拼命作战、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再到现实中“左边的袖子空着”,可见当年陈宝田受伤的手臂情况恶化,最后被截掉,现在依然在陈家后庄当农业社主任,表现他解放后虽断一臂,却深藏功名、不改革命本色、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从对人物描写在文中整体作用角度分析,对人物的三次外貌描写不变中有变,贯穿了文章两个故事,也勾连起顾彤的回忆和现实,使文章前后呼应,使得小说笔法更加灵动,情节更连贯,主题更深刻。

(2022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信①

——井冈山往事

江子

“六妹爱鉴”。1926年4月14日,在广州黄埔军校的一张桌子上,湖南湘阴人、时年二十一岁的炮科学员陈毅安这样写道。刚才,他还是学习射击、测图和爆破的、在训练场上不顾一切的勇士,现在,他成了柔情万种的情人。

念着自己刚刚写下的这几个字,他感到胸腔里立即充满了比珠江水还要多的爱意;他似乎看到了他的六妹,坐在湖南第三师范学校某个教室里,老师叫着她的学名“李志强”;他似乎又回到了三年前他们刚刚认识的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