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一、简答题1、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哪些?答:⒈哲学对科学的作用: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⒉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对平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对自由意识的促进。2、宋明理学的重要特点是什么?答:宋明理学的重要特点: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二、论述题1、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答: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探索性活动。从哲学实践的角度看,维系着哲学的发展,并使哲学显现出它经久不衰生命力和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始终是那些在哲学范围以外的,对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起着支配作用的人类活动,或是那些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在深层上影响或支配着人类思想和人类活动的特定领域和特定概念。哲学家门孜孜以求的,就是对与人类生存境遇有关的种种问题,给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解释和说明。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性,一方面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此外哲学的思想性探索还表现为哲学自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康德说,人类理性有一种嗜好,即喜欢建造,以否认性特性但卣仪肯定性为目的的思想陈述,促进了哲学的发展。答:从距今大约252023前哲学在爱琴海岸的古希腊诞生以来,哲学家们孜孜以求的进引思想性的探索,活动,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为它涉级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和假定。这些原则或假定,既有平常生活意义上的,又有科学意义上的。平常生活中的信念是人的平常行为得以发生的前提和基点,对这些信念的合理性及其限度进引哲学上的分析或审定,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哲学存在价值的证明。人的行为是受他平常生活中形成的信牵引的,对这些信念的前提进引批判性的审阅,对人而言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说,哲学是一种思想探索性活动,论证各争辩是哲学的关键所在。由于在哲学看来,一切都必须受到质疑各批判。另一方面,哲学自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研究的前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在生物学领域中科学的进步表现为不仅作为基础的理论,并且作为形式的前题的提法自身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在哲学中,人们至今说论的仍是两千数年前支配看发明了最初的理性传统的古希腊哲学家们思想的那些基本问题,诸如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等问题。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给这些哲学范畴的数不清的定义,但至今尚说已后有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从更深层次看,哲学问题的不变性实际体现了哲学研究的艰深性及其进步表现的复杂性。哲学与科学的研究固然都况言题的解决为前提,但它们的结局及其所给予人的意义却是不可一概而论的。2、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答:科学主义思潮:在他们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可以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存在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足而有效的工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的哲学的重要流派,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结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人本主义思潮:认为哲学应当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发明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问题。答: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对康德哲学关于“科学与价值”二无分析的继承各发展,而形成的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重要思潮或理论倾向。科学主义思潮尽管有不同流派,诸如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实在论等,但从总的方面来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理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性。人本主义思潮尽管也有不同哲学流派,诸如: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但他们都是强调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把对“人”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最任务。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区别在于:一是在对待传统哲学的态度上两者有区别。科学主义思潮是要抠斥传统的“思潮空洞”各“凌驾子科学”之上的哲学方法来改造哲学。而人本主义思潮则是继承了传统哲学中对已认为是合理的思想方法来发展哲学。二是对哲学的发展趋势上定位不同。科学主义思潮认为,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科学(涉及数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改造哲学,使哲学真正成为“科学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则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发明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至想分不明的中心地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本质哲学。二、分析题1、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思考,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营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从逻辑上说,哲学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的那些主线性问题的好奇及其沉思。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哲学应以与存在自身有关的理念为研究对象,是对支配存在或形成存在的一般原理进行探讨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把这一内容称为第一原理。但从历史上看,最初的哲学所关注的对象并非人类自身的存在或人类生活的真正目的,而是人以外的世界和自然界,因而理所当然地,哲学与科学具有大体相同的对象和内容。而当后来哲学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外在的自然界转向人有关的存在,探讨关于人是什么以及人和社会的美好生活问题,或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存实践规定哲学家们对关于自然界和人的平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出具体化和专门化的解释的时候,哲学和科学的区分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答:哲学具有双重性的特性。一方面,哲学起始于人类为奇的本性,另一方面,哲学又表现为人类爱智慧的活动。从哲学的起源和形成来看,哲学虽然是宗教和艺术更为理性化和系统化的近寻和探索存在问题的思想形式和文化形式。从哲学的演变来看,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当它从原始的宗教和艺术中间分化出来,对自然和宇宙本质的探索的爱好的时候,哲学就凸现了一种线理论的开而上学的特性。晚期希腊和中世纪初期的伦理哲学,把道德,实践的生活规定开始上升为哲学的主流。以斯多葛学派,伊壁鸣鲁以及怀疑主义哲学家从各角度论证了对生活中美为事物的对的欣赏是人生的目的。近代哲学的结识论,实现了由神何人的复归,并重新寻求从科学的结论中获得解释世界的理论方式,并通过哲学结识说上的活论和唯理论之争,在此基础上达成了在两者之间关系上的更高层次上统一。尚有现代哲学的科学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他们都是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加深探索。通过对哲学的方法,形成和演变的回牟,可以看出古今哲学家们就是认取哲学为唯一的学术而加深探索,也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2、苏格拉底曾说“未经检查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你批准他的这一观点吗?什么叫“未经检查的生活”和已经检查过的生活“?请概括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答:我不批准他的说法。由于从一般意义上说,人与世界的关系即生活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常识、科学与哲学。相对于这三个不同的领域,存在着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即常识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和哲学性问题。常识性问题以意见的形式出现,意见表达是情绪、习惯或信念之类的东西,对于意见人们一般不需要加以证明或求证,对之表达的至多只是接受或拒绝的态度而已;科学性问题以知识难题的形式出现。知识难题规定的是逻辑、数学或其他技术性方面的求解,知识性难题的求解就是科学性问题的解决;哲学性问题以思想性问题出现。思想性问题表达的是人类面对自身存在问题时的思想性境界,思想性问题无所谓答案或技术上的求解,它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的一种矛盾性运动方式,由于思想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因而哲学性问题也不也许有所谓一劳永逸的证明或结局。答:基本批准。所谓“已经检查过的生活”是认为生活中的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这种生活是认可和认同对生活有价值的生活。所谓“未经检查过的生活”是认为个体或公众生活中不能判断正说或者说未有普通意义的生活。两者之间的区别:“已经检查过的生活”:一是生活中的实践者公认的;二是对社会有益还没有明晰,甚至是有害于社会的生活;三是私人生活,小团队生活缺少普通性。所以,假如将特殊性的生活进行普通性提倡和推广,甚至于未活检查是对是错的生活进进引普遍性格倡和推广好是毫我价值的。目前,我们现实中,不管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社会生活,有很多是“未活检查的生活”在经济生活中,我国各地的人们都在“模着石头过河”中有很多生活方式。假如将这些未活经验是对是错或者是局部生活,进行普遍性推广那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第二部分一.如何区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这两对范畴?(P122,P126)答:所谓决定论,意味着认可普遍的因果联系,认可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免予被决定的;非决定论认为并非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有所谓因素的。所谓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认为人既不也许超脱他的环境,也不也许控制他的遗传结构,而只能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和限度来行动、来活动,因而从主线上来说,人是不自由的,或者说自由但是是一种幻觉;所谓弱决定论,则是认可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认可事物的因果联系,同时也认可自由的也许性。二.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两者在结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作用?(P146-151)答:所谓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就是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结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重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是来自感觉经验的。经验大体可以分为感知、内省和直观等几种形式。人的感官是人用来感知外部世界的最重要的窗口,离开了感知,我们将无法了解世界;假如说感知是对外部对象的体验,那么内省则是对内部情感、思想、信念等的体验;直觉作为一种体验性结识,既不象逻辑那样复杂,也不象累积经验那样简朴,直觉可以发挥理性或感觉经验所不具有的结识作用,它可以突破感知和内省的限制形式形成对对象的直接的、即时的、灵敏的结识。理性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抽象或推理的结识活动,人们才干达成对真理的结识。理性使结识活动在经验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理性结识,并且通过逻辑等思维规则构建知识体系。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答:所谓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结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大体涉及感知,内省和直觉等几种形式。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重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两者在结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经验是结识事物本质的基础,是结识的初级阶段;理性是结识事物中通过对经验材料的分析,综合和思维加工,达成事物本质结识的高级阶段和过程。两者应互相储存、互相渗透,是不可缺少的两个结识过程或阶段。三.试比较“是”、“在”、“无”这三个概念的异同?(P103-117)答:(1)“是”、“在”、“无”这三个概念,都是哲学本体论的重要概念。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存在优先于非存在,因此西方哲学对“是”和“在”都比较重视;而比较而言,中国哲学特别重视非存在,因而对“无”有充足的研究。(2)“是”本是一个系词,在判断中充当逻辑连接词,通过“是”这个词的运用,人们可以在平常语言中进行顺利地表达和理解,并建立起纯形式的逻辑系统。语言和思想之所以有逻辑,正是由于有“是”作为连接词。也就是说,“是”是思想和语言的逻辑界线。通过“是”,人们可以运用思维,并建立起一套知识系统。(3)“在”强调事物的自身同一性,与人的思维判断和认知无关,不在人们的结识范围之内。事物之在是事物自身的事情,不待人的判断,即使人类思维不对之进行思维,事物仍然在那里。因此“在”与思维无关,与逻辑无关,不在逻辑范围之内。虽然如此,人们仍然可以谈论事物之“在”,由于事物之“在”虽然不依赖人类的判断而本然存在,但人仍然可以对“在”有一种理解。“在”是理解的对象。既然有对“在”的理解,当然也可以谈论“在”,因此,“在”还没有完全脱离语言。所以,可以说,“在”是语言的语言界线。“在”和“是”在词源上,本来都是“being”这一个词,假如从人类对事物的判断和结识来看,那么事物的“being”就是“是”;假如从事物本然的状态来看,那么事物的“being”就是“在”。“是”和“在”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事物作为结识对象进入人的思维逻辑系统的“being”,后者是事物作为自身本然存在的“being”。(4)“无”强调非存在。中国哲学对“无”有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老子的“道”,就是“无”的一种别名。在老子哲学里,“无(或者“道”)”是一种绝对的本体,是万物之母,既是存在的基础,也是存在的根据。总之,“是”和“在”强调存在,“是”是存在的判断本体,“在”是存在的价值本体;“无”强调非存在,是存在的根据和基础。(说明:这道题涉及的三个概念,对于哲学基础比较弱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的答案,基本交待清楚了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对此问题有爱好的同学,不妨认真阅读教材“本体论”部分,那里介绍得比较具体。)答:纵观古往今来各派哲学的观点,什么是存在的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这是从“是”、“在”、“无”三种不同的视角来界定存在而导致的结果。“是”,是语言的逻辑界线。从某种角度来说,所谓本论也可以叫做“是论”。“是”,是具有形式意义的逻辑联结词,它在平常语言中的作用,是使思想送循线形式的规定,在语言中保持其同一性。语言和思想之所以可以有逻辑,正是由于我们在用“是”来表达思想。从此意义来说,“是”是思想和语言的逻辑界线。“在”是语言的语言界线。对于一个事物,我们可以说它“在”,也可以说它“是”,当我们说这个事物“在”的时候,仅仅是指出了这个事物的自身同一性,除此以外就不再有别的意思。当我们说一个事物“是”的时候,情形就有所不同了,我们其实已经开始结识这个事物,哪能怕仅仅给主命名,就已经包含看对这个事物的一定结识了(说主“是什么”,也就是否认主“不是什么”)。而这样一来这个事物就不再是单纯的“在者”,而变成了“是者”。所以“在”不是逻辑经验性结识的对象,而是逻辑经验性理解的对象“无”也并非“真无”。无论是“是论”还是“在论”,都是以存在优于非存在前提的。但是在中国哲学中,非存在是优先于存在的。中国哲学习惯非存在叫做“无”作为研究对象的本体论,我们可以叫它“道论”。中国道家和佛家所谓有,固然一方面指的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但由于它并非“真有”,所以这种有存在的就不具有绝对性;所谓无固然一方面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先”和“缝隙”,但由于这种“缺先”和“缝隙”的重要性,所以非“真无”。在这里“有”和“无”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谓“有无相质”是也。四.比较分析抱负语言学派和平常语言学派的异同?(P176-178)答:抱负语言学派强调,所谓语言分析事实上就是逻辑分析。这不仅是由于哲学研究要自觉地以现代逻辑为基础,并且也是由于哲学只有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从形式方面分析平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中的命题,才干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抱负语言学派哲学家普遍认为,平常语言是很不完善的,是导致哲学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要彻底消除哲学研究的这个隐忧,就必须以现代逻辑为基础建立抱负的人工语言,从而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假如说抱负语言学派试图通过改造语言来实现其“语言批判”的任务的话,平常语言学派则是希望通过“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我们的平常语言”来达成“语言批判”的主线目的。平常语言学派哲学家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现实所赋予的,这表白平常生活自身就蕴含真理,平常语言应当受到重视,这是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意见的尊重。平常语言学派哲学家普遍反对抱负语言学派试图改造平常语言的做法,认为不仅是多此一举,并且由于抱负语言学派制定的经验实证的意义标准过于苛刻,还导致了结识论上的诸多困难。因此,平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强调通过对平常语言的分析建立新的意义理论。答:分析哲学的分类,指照“语言批判”所选择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分析哲学大体可分为抱负语言学派和平常语言学派两大类。抱负语言学派和平常语言学派的异表现为:抱负语言学派认为,语言分析实际就是逻辑的分析。这不仅由于哲学研究要自觉地以现肛逻辑的基础,并且也是由于哲学只有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从形式方面分析平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中的命题,才干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而平常语言学派则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生活赋予的,这表白平常生活自身就蕴含看真理。抱负语言学派与平常语言学派的同表现为:一是,两者都是围绕对传统哲学问题的反思和清理而展开的,其任务性明确,就是对传统哲学进行语言改造,实现其“语言批判”。二是,两者通过对“语言”的批判,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在一定限度上促进了哲学的发展,特别是分析哲学以对知识的解释和分析取代传统结识论有关问题的研究,适应了结识发展的实际,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极为重要的影响。三是,两者都并没有主最初希望那样,成为可以科学相提并论的学向。五.我们知道,西方语言属于拼音文字,汉语属于象形文字,试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是论”、“在论”和“道论”的区别,以及这三种本体论对于科学、宗教和艺术的不同作用?(P103-117)答:(1)“Ontology”(本体论)是研究希腊文“On”的学问,作为名次的“On”是从动词“toOn”(英文tobe)而来的,西文中“tobe”重要有“系词、存在、断真”三种用法,因而名词“being”只能从“tobe”中索解,可以有“是”、“在”、“等于”以及表达真理等多种意思,其中“是”是其原始含义。因此,所谓本体论,既可以是“是论”,也可以是“在论”。(2)人类思想是随语言而诞生的,思想没有逻辑,就不能进行,而“是”则是语言中的连接词,为逻辑判断提供了逻辑连接中介,因而思想逻辑的发展,从一开始就离不开“是”的作用。这也许正是西方哲学本体论从希腊哲学开始就十分重视“是论”的因素。“是”是语言的逻辑界线。任何事物,一旦进入人类的结识范围,成为结识的对象,就必然要通过概念得到表述,各概念之间,一方面需要“是”来连接,然后才干进行判断。因此,西方哲学在本体论研究中,不知不觉迈上这样一条道路:即把本来是对事物自身的研究,变成了对事物概念的研究,也就是变成了思想逻辑的研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是论”作为逻辑判断的基本内容,成为本体论的持久话题。而正是在“是论”的长期探讨中,西方逻辑系统得到空前发展。逻辑系统的发展,必然导致逻辑方法和科学方法的进步,从而导致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这是“是论”在哲学之外的重大成果。我们知道,“being”一词除了有“是”之意外,还具有“在”的意思。由于思想对语言的依赖,西方哲学在本体论中,对“being”的研究走上“是论”一端,而忽视了“在论”的理路。长期以来,由于过度重视“是”的研究,而导致了“在的遗忘”。直到20世纪前期,海德格尔写作了《存在与时间》等著作,指明本体论的“在”的方面,西方哲学才开始发生了存在论的转向。存在论抛开“是论”的一贯观点,强调对事物自身的研究。事物存在既可以作为结识的对象(是者),也可以作为理解的对象(在者)。从“在者”的角度研究事物,就是“在论”。“在论”强调把事物当作物自身来研究。我们可以对事物的存在进行理解。“在论”的这种研究指向,一方面可以强调了经验体验的重要,另一方面强调了事物的价值世界。它有两个实际作用:一是重新清理存在的地基,以“在者”超越“是者”,这对于建立更加完整的经验性知识体系具有某种间接的范导作用;二是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现实,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3)“道论”从中国哲学来看,重要突出了对“非存在”的强调和重视。“道”也叫做“无”。老子哲学强调“无”对于“有”的本体作用,赋予“道”宇宙本体和规律两重意义,并由此衍生出人的社会生存规则和精神境界。“道论”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推表演生态哲学,二是养成了中国人达观逍遥的心态,三是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在哺育中国人超越纷争和是非的达观境界方面有深远意义。答:“是”是语言的逻辑界线。人类的思想是随着语言一起诞生的,假如说没有语言,人类就不能思想,由于“语言是思想外壳。”但是人类的语言还要逻辑,假如没有逻辑,思想时是样不能进行。这是由于,只有依靠逻辑,人们才干在思想中,建立“抽象的同一性”。人们通过语言和逻辑进行思想,第一步指称的各种事物之间关系进行推理。但无论是命题还是推理,直到语言出现了,事物才变得也许。换句话说“语言中直到出现了不词“是”,语言才也许真正地有逻辑。”这是由于,只有不词“是”才干当具有形式意义上的逻辑联结词,在平常语言中纯形式地使思想通过语言保持其同一性。这对于科学,字教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教材P104“在”是语言的语言界线。由于西方语言的“是”与“在乃是同一词汇(being),人们往往忽略了“是”与“在”的作用。“是”作为语言的逻辑界线,当然涉及了“语言”的内涵。但是在语言的逻辑过程中,假如逻辑是对的,但语言不规范,甚至出现错误,这也是很难达成事物真理性的结识。由于语言有自身日等逻辑重要的规范规定。“在”强调的语言规范,不管是对科学,艺术和宗教的发展乃起看十份重要的作用。*“道”将非存在叫做“无”,并主张“非存在”先于“存在”。由于中国的字是象形文字,说存在就应当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存在。但是没有看得见摸着的地方就应当是“无”。并且是只有先无才干后有,而有“是”在“无”中生“有”起来的。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点的本体论思想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六.《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请你分析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见解?(P185-189)答:中国哲学强调对大道的结识,结识的途径是“穷理尽性”。穷理尽性事实上包含两种结识途径:穷理侧重于结识大道的自然方面,而尽性侧重于结识大道的道德方面。穷理就是“自明诚”,尽性就是“自诚明”。“诚”是所谓尽性之学所得到的道德,“明”是穷理之学得到的知识。按照《中庸》的说法,结识大道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道德修养“尽性”而知天(理),一是通过穷尽物理而知天(理),前者强调道德修养以获得对终极天理(道)的结识,后者强调通过知识积累达成对天理(道)的结识。一是顿悟的途径,一是渐修的途径。但是,路经虽然有异,而结果却是同样的。“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是说,道德修为达成最高境界,就自然会获得对真理的结识(明);同样,穷尽物理最后也必然达成道德圣境(诚)。儒家这种将道德修养和认知合二为一的主张,在西方哲学标准看来,是无法理解的。由于西方哲学强调知识论和伦理学的区分。但是,从中国哲学系统内部来看,事实上并不存在困难。由于,在儒家哲学看来,“道”也好,“理”也好,作为最高的本体,既是认知对象,又是道德境界。就是说,既是大智慧,又是至善,既是德性之天,又是自然之天,既是道德实践的准则,又是理性认知的对象,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把握了道德实践的准则,自然也就对它有了理性结识;从理智上把握了它,自然也就可以从实践上践履。《中庸》关于“诚”和“明”的界定,为后来哲学家“知行合一”说埋下了伏笔。(本题规定“谈谈自己的想法”,所以这里只是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简朴地谈了谈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理解。答案不必求同第三部分一.如何理解“是”与“应当”两者之间的关系?(P198-199)答:在伦理学涉及的各种问题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问题,就是“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由于别人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也可以这样做。”这是平常生活中人们用来为自己行为辩解的一种常见方式。其实,“别人是如何做的”与“我应当如何做”之间没有任何须然的联系。这就是“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是”和“应当”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或必然的联系,从事实性的“是”中,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规范性的“应当”来。人们实际做什么和他们应当做什么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一种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在有关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问题的判断上,重要的不是看人们实际做了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应当做些什么。答:所谓“是”,是指实际做什么;所谓“应当”,是指应当做什么。两者的关系是:由于人们实际做什么和他们应当做什么两者之间,并没有一种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所以,在有关人的行为的道德与否问题的判断上,重要的就不是看人的实际做了些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应当做什么。否则,我们就也许在一些主线性问题的理解上出现矛盾。而为了判断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我们有必须设立某种道德标准,这就是“是”与“应当”的关系二.义务论和圣谕论的共同点(P217)与不同点(P221)表现在哪里?答:共同点:两者都是非结果论道德理论。都认为一种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取决于实事而非取决于结果,都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天的、绝对的东西,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预先规定者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则。不同点:圣谕论把道德的根据移于人以外的精神存在,把道德看作是由某种超自然的至善之物决定的东西;而义务论则与此相反,它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答:其共同点:两者的行为都不计功利,不讲结果。其不同点:义务论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是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意行为,纯粹由一种义务感决定的善意行为。圣谕论强调,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应当做好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且是上帝旨意的行为,就是对的的行为。三.如何区分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P211)功利主义是以如何的论证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己主义而成为广泛被接受的结果论道德哲学理论的?(P212-213)功利主义自身又存在哪些基本的理论弱点?(P215-216)答:(1)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相信,假如人们想要达成道德,他们就必须假定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可以给自己带来益处的;后者则主张,假如我们想要达成道德,我们就应当假定自己的行为是可认为这种行为有关的各方带来益处的。(2)功利主义取代利己主义,一方面是由于利己主义具有三个弱点:一方面,从直接方面看,利己主义势必引起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从间接方面看,利己主义容易引起道德建议方面的混乱;最后,也是利己主义的最大弱点,它会从深层侵蚀多数人认可的、生活所依赖的共同道德观。利己主义的这三个弱点,使得它不也许成为主流道德价值观,它不得不让位于其他类型的道德论。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具有主线优势的功利主义就取而代之。(3)功利主义具有三个理论弱点:一是功利主义原则在实践中难以贯彻到底;二是功利主义对幸福、快乐、快乐等功利进行量化理解难以做出准确说明;三是功利主义在逻辑上缺少清楚性。(说明:本题是分析题,我这里给大家提供参考答案要点,请大家根据要点进行发挥)答:两者的区别是:利己主义表达出来的道德主张,可以归结到人的自我实现来理解。所谓利己,但是是希望达成自我的实现,即表现为所有人的欲生的各个方面得到良好的体现。功利主义是指,主坚持一种行为假如在道上是对的的,只有当,或仅仅当这种行为可认为所有那些爱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佳的结果时才是也许的,并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的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功利主义的论证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己主义而成为广泛被接受结果论道德哲学理论。一是按照行为功利主义的观点,任何人在行为前,都要问下自己:我们的这种行为的结果将会给我自己以及与我的这一行为有关人带来些什么:我们这种行为的结果将会给我自己以及与我的这一行为有关人带来些什么?假如一个人不在每一情况下搞清楚。他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的行为将会给与这一行为有关人员带来些什么。他就不也许做出对的的决定。这是先弄清楚结果给已其有关人员带来什么的情况下再决定行为的。二是从逻辑上,对的的行为并不是那种在实际中会产生最佳的结果的行为,甚至也不一定是带来最佳结果的行为,而是那种在实际中有也许带来最佳结果的行为。因此,这种行为是建立在当时所能得到的最佳证据支持的基础上的。三是就行为来谈行为,对于那些不懂得道德的一般原则的人来说,意味着他们将永远也不也许获得对的道德上的指导。因此,这种行为即使是对的的,但仍不能持之以久。功利主义自身还存在着不少的理论弱点。基本的有:一是,功利主义的原则是否有也许在实践中被贯彻到底。二是对幸福,快乐,快乐等功利进行量化是否科学,很有怀疑。三是理论逻辑上也有模糊不清处。四.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区别重要体现在哪里?你支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还是功利主义的理论观点?试用逻辑和论据说明之。(P210-225)答:义务论强调道德内在于人的理性观念之中,认为道德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记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所谓义务论,指的就是康德的“义务伦理学”。义务论看待行为的道德性,重要根据行为动机的善或恶来判断:动机是善的,行为就是善的;动机是恶的,行为就是恶的。功利主义坚持:一种行为假如在道德上是对的的,只有当,且仅当这种行为可认为所有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佳的结果时才是也许的;并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重要依据是行为的结果,根据功利主义的标准,一种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多数人有益时,该行为才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我觉得这两种主张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弱点。义务论的合理性在于它有助于形成一种社会正义和良心,有助于社会风俗的改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动机与行为的效果并不矛盾,多数情况下,善的动机会导致好的行为后果,不良动机会导致不好的后果,特别是在人们对行为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对事情发展趋向有较准确的估计时更是如此。当然,义务伦也有其困难,一方面是究竟哪些原则是善的,哪些原则是恶的,在不同的社群众还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另一方面是在不少的情况下,动机与行为结果也许发生矛盾。功利主义的合理性在于,一是避免了善恶标准的无休止讨论,直接根据行为效果对行为的道德性进行判断;二是根据行为的结果判断行为道德善恶,认定*作比较简朴。但是功利主义也有其弱点,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在做出一个行为时,并不是总能提前知道结果好坏的;另一方面是,仅仅根据结果判断善恶,会在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规定利益大小的精确计量问题,而对行为结果的利益大小进行计量,很难精确;三是功利主义容易导致利益争执,有也许会走向利己主义。答:义务论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驱使下决定做的善的行为。功利主义认为在道德上是对的的,只是当,或仅当这种行为能移为所有的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佳的结果才是也许的。[请学生选择二间自己的选择]本人谈了选择义务论的主张。支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理由:(教材page221)一是世界上惟一能称得上是善的东西。是我们的善良意志。由于,善良意志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假如善破与某种条件。结果,目的性联系起来,那就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善。二是善又表现行为,行为须体现无功的善,而这就是所谓的“义务”。对于道德行为来说,唯一合适的动机就是义务感。三是,把行善看作是人的义务,将给社会带来一种物的道德风尚。功利主义的弱点:一是选择功利的结果再做出行为判断。这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私行为。属于不道德行为。二是先选择结果再选择行为不一定能达成收的结果。导致行为偏移为不道德的轨迹。三是为了结果而选择行为会导致人人都从获得功利而去选择行为。使社会带来道德危机。当然,义务论也有缺陷。有三:一是刻板、僵化。二是把情感和个性看做是与个人的道德泽价完全无关的东西。三是现实生活道德是复杂的。五.一位男子有很长时间的家庭暴力史。在一次他于酒后滥施暴力的过程中,他的妻子为了保护自己和两个孩子不受到伤害,用随手抄起的一根擀面杖打击他的头部,导致他休克死亡。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吗?请说明你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理由。(P210-225,P233-235)答:事例中女士的行为的道德性,不能一概而论。这里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根据义务论的标准来衡量。义务论规定从行为人的动机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善恶。在以上事件中,该女士的动机有三种也许:(1)完全是为了自卫和保护孩子。假如真是这样,那么,根据义务论的主张,该女士的行为当然是善的。由于她的动机是善的。(2)出于报复。鉴于丈夫施暴不是偶尔的,妻子长时间遭受暴虐,难以排除她情急之中借机报复。假如真是如此,那么根据动机论主张,她的行为是恶的,由于她的动机是恶的。(3)既是为了自卫和保护孩子,也有借机报复的因素。这种情况就很复杂了。此时,仅仅根据义务论的主张,很难对该女士的行为做出道德判断。当然,一种行为,既有也许是纯善的,也有也许是纯恶的,至于是否有这样一种行为,既包含善又包含恶?这种问题还需探讨。由于假如一种行为在道德上可以善恶兼备的话,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善恶兼备的。但是“善恶兼备”这种说法恐怕在逻辑上难以立足,由于根据排中律,一种行为不也许既是善的,又是恶的。假如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只好求助于功利主义的道德主张来对这种行为进行判断了。二是根据功利主义的标准来衡量。功利主义规定从人的行为结果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善恶。在以上事件中,该女士的行为有两方面的结果:(1)保护了自己和孩子;(2)打死了丈夫。假如单纯从使孩子和自己得到保护来看,其行为自然是善的;假如单纯从其导致丈夫死亡来看,其行为自然是恶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简朴,由于她的行为是既保护了自己和孩子,又打死了人。根据功利主义,我们就应当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关键的问题是应当回答:假如她不打死丈夫,她自己和孩子是否就会遭受到这样一种伤害——她和孩子所受的伤害要比丈夫之死要大?这在事实没有发生的情况下,谁都无法预计这种关系:“女士和孩子遭受的伤害总量”与“丈夫之死”而这究竟哪一个更多。假如可以预测这种关系,我们似乎就能比较容易判断她的行为的道德性了。但是,事实上,在以上事件中,是很难进行准确计量的。这也就是教材上所介绍的功利主义的弱点之一。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对以上事件中女士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并不是一件简朴的事。但是,虽然我们没有得到一个拟定的答案,但是,通过这番分析,我们可以说我们对这类事件的道德性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这就是伦理学意义的一种表现。(说明:(1)本题答案根据个人自己的价值取向也许会有主线的不同,这个答案只是个人的一种分析,仅供参考;(2)哲学提出问题而不一定解决问题,但是提出问题自身仍有重要的意义,本处提供的答案就鲜明体现了这一特色)答:这位女士的行为是一种自己行为。这种自己行为假如是符合以下条件的话,我认为是符合道德的。起要点:一是自己的原则。二是自己的条件三是支持自己的理由。六.动物权利在当代越来越被认真地看待。真的有动物权利这种东西吗?你支持还是反对把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请具体说明你的理由。(伦理学整章内容)答:说到“动物权利”,一方面得讨论“权利”这个词。我们通过学习哲学这门课程知道,“权利”一词在西方哲学史中被广泛提到,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反对宗教神权过程中提出“天赋人权”概念,从而有了“人的权利”的概念。这表白“人的权利”这个词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存处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而提出来的。现在有人提出“动物权利”这个概念,也是由于自然环境遭到人类的破坏,使得动物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近代史上“人的权利”这个概念反映了人对自身的尊重,而现在“动物的权利”这个概念的提出则反映了人类对环境恶化的深刻忧虑。只有站在这样一个角度,我们才干对“动物权利”这个概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根据这种理解,“动物权利”这个概念,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该不该有的问题。生活中有些人对动物权利持有极端的理解,认为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力是平等的。这是一种及其肤浅的理解。我们知道,在中国哲学史上,历来都把人当作万物之灵。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太极图说》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权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认为万物之中,只有人汇集了大自然的精华,成为最优秀的种类(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不仅如此,还十分强调禽兽的区别。我们平常生活中骂人的时候,常用“畜牲”、“禽兽不如”等对对方进行苛责,就说明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历来都认为人是天下最可贵的。即使是在西方基督教的圣典《圣经》中,也强调了人畜的区别,《圣经》借上帝之口,告诉人们: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是人的衣食。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提出“动物的权利”,事实上是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关心,而关心自然,事实上就是对人类生存条件的关心,最终还是对人类生存的关心,是对人自身的尊重。并不真的就是提倡“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力平等。(说明:本题事实上是考察同学们学习哲学引论这门课程之后的分析能力。假如一定要扣教材,是难以找到答案的。但是从哲学课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看,应当说是没有超纲的。本处答案纯粹是个人的想法,各位同学斟酌参阅)答:不批准把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理由:一是从动物的本性来看,人性与动物本性是有质的区别的。人是有目的的,有动机地进行自觉活动;而动物则是进行的一种本能的盲目活动。因此,两者的权利不能相提并论。二是动物的生存是一种自然的形态表现的,而人的生存虽然有自然的因素,但更多的通过一种社会的形态表现出来,行为权利。则是特指协调社会人际关系所赋予社会中的人的,而动物无从谈起自己的权利。假如说动物享有某种权利的话,试向,哪一中动物能行使这种权利呢?只有人才可以既有享受权利,同时也可以自觉地使用社会所赋予的权利。三是为了生态平衡和尊重家养牲畜对有些动物进行保护。不能随意杀害,这不是动物本生的权利,而仍然属于人的权利的范畴。比如有人将家养的动物杀害了,这不是能犯了动物的生存权利,而是犯动物是人洋哪个动物的权利。第四部分一、简答题1、什么是客观论和主观论?请说明美与主观的关系。答:客观论是指这样一种观点,即它相信,从主线上说,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主观论则坚持美从主线上说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主观与美的关系:主观论证性——指美并不取决于物而取决于心,是人的知觉使一事物成为美;相对论证性——指审美判断从主线上说,是一个属于个人审美情趣和情感偏好的范畴,不也许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个人之间建立起共同的判断标准。非认知性论证——审美活动从主线上说是一种主体感受性的体验活动,不能等同于人类追求客观真理的认知活动。答:所谓美的客观论,从主线上说,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的属于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的东西。所谓美的主观论,主坚持美从主线上说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美不是起源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只有人对对象或客观自身存在美。在此基础上,是人如何去感知美,体味美。评价和美。具体说,在客观事物存在美的基础上,美是人的知觉使一庶务成为美;审美判断是属于个人审美趣味和情感片为有关,是一种主体感受性的体验活动。2、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什么?答:后现代哲学重要是以现代性哲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后现代哲学肇始于笛卡儿的现代性哲学,现代性哲学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等特点。而后现代哲学,通常采用以“否认性、非中心、不拟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性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持反对现代性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答: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二十世界六七十年在西方国家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思潮,它重要是作为所谓“现代哲学”的对立而而出现的。后现代注意哲学通常秉取以“否认性。非中心,不拟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性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决反对”现代性哲”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抱负主义,反对主体注意和人类中心主义等。后现代主义哲学之所以否认或超越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理性注意传统。试同道德的“晚期资本注意文化逻辑”,主女是前适应随看“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而发生社会转型的现时需要。所以,应当说两者的关系是颠覆被颠覆的关系。二、论述题1、述艺术表现与艺术表达的基本区别。答:艺术表现认为事物的美由客观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美与我们的感官无关,艺术表现论者认为艺术表现的形式有:模仿——诗歌、戏剧、绘画、雕塑、舞蹈和音乐被归结为同一类事物的因素是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即“模仿”;表现——现代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它不是按照传统的模仿原则创作出来的,它的意义是由作品向我们显示了的。艺术表达;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之交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把艺术哲学观测的视角转向主体自身,寻求对主体的审美体验作出新的探究和解释的趋势,艺术表达论者认为艺术表达的形式有:表达——一件东西是艺术品,当,且仅当它澄清了某种感情情况下才有也许,而与它是否打算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无关;指示——一个东西拥有此外一个东西的属性,并且它与此外一个东西发生联系时所起的象征作用;隐喻——用来指示隐藏在字面意思后面的艺术作品做具有的某种属人特性的概念。答:长期以来,表现一直被当作艺术的个无可争辩的重要特性来看待。到18世纪末到19世界之交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把哲学视角转向主体自身的近代浪漫主义,由此而开辟了艺术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从那时起,艺术哲学中使用最为的一个概念技术所谓的表现。所谓“表现”,是指一个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仅当它追过线条,形状,颜色声音,行为和语词等向观念自我传递了某种动机。意愿,情感,体验等的情况下,才有也许。严格意义上的“表达”概念的涉及“寓情”和“移情”这两个特点,而非严格意义的“表达”概念则只强调“寓情”的作用。前者是艺术哲学追求的抱负表达概念,而后者是一种偏重定义实效性的表达概念。以上就是两者的基本区别。2、试述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与“儒学三统说”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价值。答:儒学三期说:牟宗三将儒学的发展史分为三期,在他看来,儒学三期的划分特点是: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此一时期“孔子以人格之实践与天人合一而为大圣,其功效则为汉帝国之建构”,其特点是“积极的,丰富的,建设的,综合的”;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此则较为悲观的,分解的,空灵的,其功效见于移风易俗”;第三期指的是则是当代新儒学,“此特殊性之规定,大端可指目者,有二义。一,以往之儒学,乃纯以道德形式而表现,今则复其转进至以国家形式而表现。二,以往之道德形式与天下观念相应和,今则复需一形式与国家观念相应和。”儒学三统说: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对于三统的内涵,牟宗三曾有一个简短的说明:“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学统之开出,此即转出‘知性主体’以容纳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三,政统之继续,此即由结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三、分析题1、对于凡高的绘画《农鞋》,海德格尔曾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他从这双破旧的农鞋中看到了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请欣赏这幅画,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谈谈你自己的见解。答:在大多数情况下,关于艺术诠释问题的争论,往往都由对文学作品的诠释的不同理解所引起的,一般而言,在艺术哲学中,文本阅读所引起的诠释问题重要有两个:第一,作者的传记资料能否成为赞成或反对一种给定的诠释的合法证据?第二,当我们谈到某种诠释的时候,是否就应当把这种诠释看作是关于作品的唯一对的诠释?海德格尔认为是凡高本人赋予了那双“农鞋”的意义。虽然“农鞋”自身是很普通的,但是它一经和作者的回忆联系在一起,就挣脱了“鞋”的定义所赋予它的外壳,成为欢乐、痛苦、爱恨,一切一切的表征。凡高是一名世界级的伟大画家,他的画在他生前并不被重视,死后才得到世人的重视。《农鞋》一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反映了当时剥削阶级对农民阶级等社会下等阶层的剥削和压迫。《农鞋》一画又是凡高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极为强烈的控诉,也是作为社会低下阶层追求生活、不屈不挠永不妥协的生动体现。就这幅画作来说,作者凡高的感受,和海德格尔的解释肯定不完全一致,但这些解释不都是故意思的吗?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批准多元论的解释观的。2、新儒学作为中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潮,到底有哪些可以肯定的地方?它的发展空间有多大?为什么?答:新儒学所面临的是西风东渐、传统价值分崩离析的社会大变局,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诸先生怀着强烈而悲苦的民族危机意识和复兴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在尽力吸纳西洋哲学之精髓的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形上思辨工夫致力于传统儒学之精神价值的宏扬、发掘和重建工作,其成就一时成为当代哲学的一大亮点。①就历史影响来说,梁漱溟重要是一位儒学的实践家,或者说是一位实践意义上的儒家。面对欧风美雨的侵袭,正是梁漱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借鉴西方哲学(不要是伯格森的生命哲学)来阐释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并以接续“斯文”、担当“道统”的文化使命感首倡儒学的复兴,其预言和思想也许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这里所彰显的恰恰是中国儒学不竭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历史责任感。此外,梁漱溟还通过切实的行动(“乡村建设实验”)进行了复兴儒学的尝试,并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介入中国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陆全民性的批孔运动中,梁漱溟仍然坚持为孔子辩护且声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由此所体现的中国儒者的救世热情和人格典范,无疑应予充足的肯定和大力弘扬。②熊十力的哲学宗旨就是希望通过揭示本心、仁体即内在即超越、即存有即活动的特性,以打通天与人、知与行、存有与道德的界线,从而引导人们依靠内在本性之自我觉悟,重建人的生命本体,确立人性的至上尊严。这一点后来被熊氏的弟子牟宗三继承和发扬,并成为当代新儒学的一大特色。③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是以中国儒学的心性论和道德抱负主义为归宿的,但他赋予了其更为精致的理论形式,所以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④牟宗三虽然肯定科学与民主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他更强调科学与民主的发展不可以采用某些外在的“加添法”而必须通过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整,即从民族文化生命的内部开显出来。这也就是说,他认定学统和政统应由道统开出,具体来说,就是由儒家的内圣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押题部分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4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对的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1.宋明理学的主流形态涉及:().A.道学C.佛学D.气学2.以下属于清代实学的代表人物有:().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3.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有:().A.维特根斯坦C.罗素4.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属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有:().B.胡塞尔D.萨特5.在近代中国直接译介西方思想并以此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方面,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的人是:().D.严复6.中国现代哲学涉及哪三大思潮()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B.中国化的科学哲学C.现代保守主义哲学7.《哲学引论》教材认为,本体论的三种重要形态是:().A.是论B.在论D.道论8.本体论的原初形式是:().C.是论9.属于中国哲学传统的本体论形态是()道论10.在因果关系问题上,休谟认为:().B.因果关系是人们经验上的一种习惯11.一般认为,哲学所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结识论B.形而上学C.伦理学D.美学12.在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儒家哲学代表人物有:().A.孔子B.朱熹C.孟子13.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是:().D.泰勒斯14.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培根C.洛克D.休谟15.在古希腊哲学中,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16.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哲学家是:().A.康德17.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是:().C."语言论转向"18.大乘佛教所主张的"三谛说"是指:().C.空,假,中19.从属于"非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C.圣谕论D.义务论20.许多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标志是:().A.《后现代状况》的发表21.中国先秦哲学的最重要特性是"百家争鸣"."百家"是言其多,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22.建立了中世纪最大,最全面的经院哲学体系的是:().B.托马斯·阿奎那23.以下属于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笛卡尔B.斯宾诺莎D.莱布尼茨24.英文"being"的涵义涉及:().C.是D.在25.逻辑推理的类型有:().A.演绎推理B.归纳推理26.奎因提出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是指:().B.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区分的教条D.还原论的教条27.从属于"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A.个人主义B.功利主义28.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大体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A.先秦哲学C.宋明哲学D.当代新儒学29.康德的重要哲学著作涉及:().B.《纯粹理性批判》C.《实践理性批判》D.《判断力批判》30.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表现在:().B.对平常意识的反思C.对学科前提的批判D.对自由意识的促进31.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的区别是:().A.心理事件无公开的可观测性,物理事件有公开的可观测性D.心理事件无空间上的位置,物理事件有空间上的位置32.经验的重要形式有:().A.感知B.内省C.直觉33.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被称为"近代经验论之父的哲学家是:().D.洛克34.提出"白板说",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的哲学家是:().A.笛卡尔35.经验实在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涉及:().B.常识实在论C.新实在论D.批判实在论36.就对中国历史的实际影响来说,中国文化的主干涉及:()A.儒家B.佛家C.道家37.从伦理学家对道德本质所持的见解来看,伦理学又被区分为:().B.目的论伦理学和非结果论伦理学C.结果论伦理学和非结果论伦理学38.功利主义通常被划分为两种基本的形式,即:().C.行为功利主义D.规则功利主义39.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上,客观论认为:().A.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的属性决定的B.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有效性D.美是客体的一种可以感觉到的特质40.在艺术定义上提出"家庭相似论"的哲学家是:()B.维特根斯坦41.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是者"概念的哲学家是:().D.巴门尼德42.在古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思想是:().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43.在传统结识论中,最为基本的结识路线有:().B.经验论C.唯理论44.在中西哲学交流史上,做出奠基性的伟大奉献的人物是:().B.利玛窦45.在古希腊哲学中,伊奥尼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46.以下属于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杜威B.皮尔士C.詹姆士D.刘易斯47.在佛教看来,结识的成立所必备的三个因素是:().A.根B.境D.识48.儒家认为,结识的方法和途径涉及:().A."自诚明"B."自明诚"49.牟宗三提出的儒学"三统说"指的是:().A.道统C.学统D.政统50.以下属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利奥塔B.福柯C.德里达二,辨析题(请辨别以下概念的异同,并简述理由)1."哲学"与"科学"从历史发展上看,在古希腊,一般的或普遍的科学指的是哲学,而特殊的或具体的科学才是人们习惯意义上理解的科学,或者严格地说,是指自然科学.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哲学应以与存在自身有关的理念为研究对象,是对支配存在或形成存在的一般原理进行探讨的学问.至于科学,则只能是以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为研究对象,是对现存事物的个别领域进行研究和结识的学问.由于历史上存在的哲学和科学的这种特殊关系,使得两者之间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关联.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从哲学分割权利,再到两者分享权利.这是指,一方面,哲学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对自然界和人的平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权利让渡给科学;另一方面,哲学虽然必须与科学分享权利,但它对这种权利的让渡远不是自觉自愿的.二是既有人坚持哲学高于科学,也有人坚持哲学从属于科学.这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科学问题几乎是引起哲学爱好的唯一对象.并且只要一有也许,哲学家们总是试图把科学重新纳入哲学的范围.一旦哲学家的这种企图由于科学家的抵制,或哲学基于自身的局限而对它欲涉足的领域表现出无奈的时候,总是有那样一些哲学家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要么把哲学减少到只是为科学作方法论的辩护,以科学的语言代替哲学的语言的地步;要么拒绝一切对哲学的批评和非议,把这种批评和非议看作是对哲学的一种不能容忍的恶意诽谤和袭击.2."家庭相似论"与"惯例论"在当代艺术哲学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哲学家走向不可知论,否认有所谓合用于一切形式的普遍的艺术定义.其中,"家族相似论"和"惯例论"是两种典型的属于不可知论的艺术定义,它们都否认有统一的关于艺术作品的定义,而认为一件东西之所以被称作艺术作品,或者是由于它们具有某种家族相似性,或者是由于艺术家们的惯例所致."家族相似"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哲学研究》一书中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一个家族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相似之处,但它们决不会都在某一点上表现出完全相同.在维特根斯坦提出家族相似这一概念以后,哲学家们开始把它应用于对艺术定义的说明.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家族相似:尽管一些艺术作品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但它们并不共同享有某个可观测到的因而是无差别的特点,当然更不用说是起支配地位的特点了.这些哲学家由此得出结论,人们有希望达成的最佳的情况,至多就是制定出关于某一艺术形式,如小说,交响乐,恐怖电影等的定义,绝对普遍的艺术定义是不存在的.惯例论是迄今为止仍极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定义,其重要代表人物是当代美国美学家乔治·迪奇(GeorgeDickie).他认为,某些东西之所以被作为艺术作品来看待,是由于它们在一整套惯例或称制度系统的联系中占据了一定位置的缘故.其观点归纳起来就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些人或团队有能力通过一种简朴的命名性行为,即可以采用把某些东西叫做"艺术"的形式,来把它们从某种人工制作的东西转变为艺术作品,就像我们在出版,展览和表演等行业中经常看到的那样.3."观念论"与"实在论""观念论"和"实在论"都属于现代结识论的重要形态.所谓观念论是指把观念作为结识对象加以研究的结识论理论.它事实上是一种研究关于结识者与结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理论.概括地说,观念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没有关于存在或对象的意识就谈不上有所谓的存在或对象.而实在论则指关于"实在"的一般理论,在现代结识论中,它是作为观念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实在论所谓的实在,是指事物自身的真实存在性.在哲学上,实在既是相对于现象的概念,又是相对于观念的概念.在实在论看来,实在是独立于主体或主体知觉,观念而存在的东西;实在不能由现象决定;实在永远超过我们从现象出发所做的一切探究努力的范围.在结识论的意义上,实在论大体分为经验实在论和理性实在论两种.4."是"与"应当""是"与"应当"是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所谓"是",是指人们事实上做了什么;所谓"应当"是指人们应当做什么.显然,在人们实际做什么和他们应当做什么之间,也是在"是"和"应当"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描述性的"是"中,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规范性的"应当"来.就此而言,在有关人的行为的是否道德的问题的鉴定上,重要的就不是看人们实际做了些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应当做些什么.5."表现"与"表达""表现"与"表达"是艺术哲学的重要概念.所谓"表现",是指用一个东西来代表此外一个东西,而这种代表也得到了观者的认可.例如,一枚徽章代表着某个宫殿,但它却与它所代表的宫殿毫无相像之处.最广义的"表达",与"表现"一词的意思重合.但艺术哲学所说的表达,是一种狭义上的表达.与它联系在一起的,是某种属人的特性,而"寓情"和"移情"是它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仅当它通过线条,形状,颜色,声音,行为和语词等向观众传递了自我的某种动机,意愿,情感,体验等的情况下,才有也许.或者:一件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且仅当它澄清了某种情感的情况下才有也许,而与它是否打算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无关.在这两个定义中,前者同时包含了"寓情"和"移情"这两个特点,而后者则只强调"寓情"的作用.表达理论比之表现理论的优势之处,就是它看起来要比表现理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不仅更适合于容纳近代浪漫主义运动诞生以来新出现并获得巨大成功的现代派艺术风格,并且也可以涵盖传统艺术哲学理论涉及探讨的那些内容.6."宇宙论"与"本体论"宇宙论(Cosmology)原指这样一类互相关联的研究,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涉及整个世界.就其用途来说,宇宙论又可分为两类:属于哲学的和属于科学的.属于哲学的宇宙论又称"前本体论",在古希腊即自然哲学,在中国古代则指"本根论".本体论(Ontology)作为研究"一般存在者"(Being)的学问,经常被当作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根据对于什么是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本体具有"是论","在论","道论"三种不同形态.在理论形态上,本体论是宇宙论的一种深化.7."决定论"与"宿命论"所谓决定论,意味着认可普遍的因果联系,认可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免于被决定的.把决定论的观点推到极端,就成了宿命论.宿命论否认任何自由的存在,它把宇宙间发生的一切解释成某种神秘,迷信的力量预先决定的结果.8."是者之是"与"在者之在""是"与"在"是英文"being"的两种涵义,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本体论立场.在西方哲学看来,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是者"的世界,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一个是"在者"的世界,它以循环论证的或者艺术的形式探求存在的真谛.前者的悬设目的是存在的普遍必然性,借着工具理性,它导向了科学;后者的悬设目的是存在的自由自在性,借着价值理性和艺术实践,它导向了道德和审美.从"是"的角度来看"being",就形成了"是论"."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和传统形式,也是本体论之为本体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逻辑必然性是"是论"所演绎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性的依据,以"求是"为终极目的的概念论哲学,代表了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悠久的传统;在西方人看来,所谓"求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求是".从"在"的角度来看"being",则形成了"在论"."在论"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赋予本体论的新的形式.从"在"的角度来理解"存在"(Being),也就是主张"返回事物自身";由"在论"来看,"在者之在"乃是经验性知识的范导和内在推动力量,以"在者之在"超越"是者之是",就是回归真理和心灵的精神家园.9."有"与"无""有"与"无"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其讨论应当说始于老子.表面看来,"有"与"无"相称于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与"非存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道家和佛家所谓有固然一方面指的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但由于它并非"真有",所以这种存在就不具有绝对性;所谓无固然一方面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失"和"缝隙",但由于这种"缺失"和"缝隙"的重要性,所以也非"真无".换句话说,在这里有和无恰恰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此即"有无相生".究其因素,从存在的等级来说,中国哲学所谓存在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有三级,即它没有处在两头的绝对存在(上帝和理念型相)和绝对非存在(虚无),而只有处在中间的现实世界这一级(相称于西方哲学的中的现象界).这样一来,有也不是真有,无也不是真无,而人只有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才干达成人生的圆满境界.10."必然真理"与"因果关系"一般认为,必然真理之所以是必然真理,就在于它们是通过逻辑的或数学的方式而获得的.而通过逻辑的或数学的方式获得的真理,是在任何可以设想的情况下都成立的真理,否则它就是不也许的.按照大多数现代哲学家的观点,有关因果关系的陈述则是一种条件叙述.归根到底,它但是是描述一种已观测到的自然界规律性即"习惯"而已.因果关系不仅可以在逻辑上被证明是一种经验上的习惯,并且也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它的概念上的起源.所以,假如说必然真理是具有某种绝对普遍性的东西的话,那么,因果关系却并非如此,它通常是和人类的经验习惯联系在一起的.11."理解"与"结识"理解和结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是在语言的逻辑界线这外进行思想,而结识是在语言的逻辑界线之内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解无需定义具有抽象同一性的概念,而结识则必须使概念保持抽象同一性;理解可以通过不断地循环往返加深理解,而在结识中,概念的循环定义和循环推理却被认为是没故意义的;最重要的是,理解可以通过内心体验和现象直观来领略事情自身,而结识只能通过外在经验和逻辑推理去掌握是者之是(本质之是)."假如说,对于"是",我们可以结识;那么,对于"在"我们虽然不能结识,但却是可以理解和领略的.12."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决定论就其基本的倾向看,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所谓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按照这种观点,决定论排除一切形式的自由.所谓弱决定论,则是认可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它是一切哲学家在不愿放弃实际的自由,但又无法理解完全缺少决定如何也许做到责任的需要和愿望的统一的情况下,尝试把实际的自由和责任与决定论统一起来的一种解释.假如说,强决定论在理论形态上与宿命论表现出一定限度的相似性,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话;那么,弱决定论则在此外一个方向上表现得十分接近非决定论,但也同样不能归结为非决定论.13."物理事件"与"心理事件"就"身心关系"而言,总是涉及到这么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是物理的方面,或者叫"物理事件",它表现为是一个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过程;另一个是心理的方面,或者叫"心理事件",它表现为意识性的经验或体验.有公开的可观测性和没有公开的可观测性,是物理事件和心理事件之间的第一重要区别;心理事件之区别于物理事件的此外一个特点,是心理的东西不像物理的东西那样,能明确地测定它的空间位置.14."为道"与"为学"老子将人的认知活动区分为两种:"为道"与"为学"."为学"是指平常的认知方式,它的结识对象是现象界的一切事物."为道"和"为学"不同.它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减少知识,即减少一切主观的认知成分和情感因素,使主体积极地融于宇宙之中,与大道化为一体.在两者的关系上,总的说来,老子是主张用"为道"的方式来指导"为学",而"为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为道".15."自诚明"与"自明诚"这两种观点指的都是儒家哲学的结识论路线.《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在这里,所谓"诚"是指由尽性之学得到的道德,所谓"明"是指由穷理之学所得到的知识."自诚明"是说,一方面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知识;"自明诚"是说,一方面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此两者可以殊途而同归.三,简答题(请结合教材和自己的体会,简要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理解哲学是人类的一门思想探索性活动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性,一方面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性,还表现为哲学自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2.宋明理学的重要特点是什么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但从整体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1)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3.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水冷型高效空气冷却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数字音视频技术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对-特辛基苯酚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光刻设备行业报告:光刻机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小升初模拟(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四川省泸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质量测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河南省鹤壁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开学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电子竞技选手聘用合同
- 合租别墅租赁合同样本
- 生态园区绿色住宅租赁合同
- 骄傲的孔雀(1)
- 公路工程决算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4-507号)附表
- 汽车尾气排放检测操作标准
- 人教版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网络图
- 《中医基础理论肾》PPT课件.ppt
- 磨损及磨损理论
- CNAS-EC-017_2017《认证机构认可风险分级管理办法》
- 《永辉前台部标准制度与流程》
- 高压线迁移施工方案
- 中国移动分公司营业厅服务守则管理守则
- 铣床的调整与精度检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