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泓域/化妆品公司企业管理计划
化妆品公司
企业管理计划
目录
一、产业环境分析
2
二、亚太区女性美白诉求日渐刚需,美白剂市场百花齐放
3
三、必要性分析
5
四、基础设施的范围
6
五、基础设施的维护
6
六、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8
七、设备的改造与更新
11
八、清洁
13
九、整理
13
十、企业发展的方向
14
十一、企业变革的阻力
16
十二、权变组织理论考虑的影响因素
19
十三、有效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
22
十四、管理体系的标准化
24
十五、体系与管理体系
27
十六、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内涵
29
十七、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现要求
31
十八、基础设施的范围
34
十九、基础设施的维护
35
二十、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36
二十一、设备的改造与更新
39
二十二、清洁
42
二十三、整理
42
二十四、市场预测技术
43
二十五、抽样调查
47
二十六、市场促销策略概念
49
二十七、广告促销
50
二十八、公司概况
52
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
53
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
53
二十九、人力资源配置
53
劳动定员一览表
54
三十、发展规划
55
三十一、SWOT分析
61
产业环境分析
当前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也同样面临着有利条件和困难风险挑战。
从有利因素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拓展了对外合作新空间。
从不利因素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对我省重点行业发展形成约束传导。国内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治理以及投资增长放缓,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些行业发展,也对扩大投资产生影响。
亚太区女性美白诉求日渐刚需,美白剂市场百花齐放
决定肤色深浅主要因素是皮肤黑色素含量及其分布情况,而皮肤内的黑色素由黑色素细胞分泌形成。在人体皮肤中,黑色素细胞位于表皮的基底层,产生黑色素后传递给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在黑色素细胞内的形成机制为:细胞中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羟化为3,4-二羟基苯丙氨酸,即多巴,再经酪氨酸酶的氧化,形成多巴醌,从多巴醌开始,将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生成两种人体黑色素,根据是否溶于碱性溶剂分为真黑色素与褐黑色素。
黑色素在皮肤基底层黑色素细胞中形成以后,其生命周期还包括迁移、代谢、降解和排出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目前美白剂成分大多作用于黑色素生成、转运和代谢环节,具体作用机制可以分为:1)抑制酪氨酸酶和多巴色素互变酶的酶活性以减少黑色素生成;如熊果苷、烟酰胺、光甘草定、苯乙基间苯二酚等。2)通过强还原剂作用将黑色素转化成无色的前体物质减少色素沉着;如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等。3)加速角质细胞中黑色素向角质层方向转移,同时促进皮肤角质层的代谢,如水杨酸、果酸、羟基乙酸等促进表皮代谢,烟酰胺也可通过加快角质细胞的更新速度从而实现黑色素代谢加速。4)减少自由基、炎症因子、紫外线等外源性因素对黑色素形成过程的影响,如传明酸、甲氧基水杨酸钾、红没药醇等。
由于美白类产品风险程度相对较高,在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明确其属于特殊化妆品范畴并实行注册管理。我国美白剂清单目前正处于筹备起草阶段,根据国家药监局披露,在我国及日本、韩国化妆品中常用的美白剂包括: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包括抗坏血酸葡糖苷、维生素C乙基醚、抗坏血酸磷酸酯镁等)、熊果苷、烟酰胺、光甘草定、苯乙基间苯二酚、传明酸、甲氧基水杨酸钾、红没药醇等。
在女性消费者中,对肌肤白皙的追求也是使用化妆品的重要诉求之一,尤其对于亚太区女性消费者而言。根据Grandviewresearch数据,预计全球美白亮肤产品市场规模由18年的80亿美元增长至25年的137亿美元(19-25年CAGR为7.4%),其中预计亚太地区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
根据QYR数据,2021年全球皮肤美白剂市场规模大约为91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125亿美元,2022-2028年复合增速为4.6%。全球皮肤美白剂头部需求方主要包括第一梯队的L'Oreal、P&G、Shiseido、Unilever;第二梯队Beiersdorf、EsteeLauder、Clarins、AmorePacific等。
必要性分析
1、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
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
2、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
基础设施的范围
基础设施包括企业运作所必需的设施、设备和服务的体系,主要分为三大类:
(1)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例如,厂房、生产车间、储存和试验场所、办公室以及与其配套的设施。
(2)生产过程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例如,机床、生产线、工具和设备、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
(3)支持性服务装备,例如,企业的运输设备、供水、供电、供气和通信设施,也包括交付后活动的维护网点、咨询培训等支持性或辅助性服务设施。
对基础设施管理的重点在于依据企业运行的需求,对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保养,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或更换、增添必要的基础设施以满足发展需求。设备是基础设施最重要的项目,设备管理仍然是基础设施管理的重点。
基础设施的维护
在使用过程中,基础设施会磨损和消耗。因此,企业应对基础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基础设施持续满足组织的需求。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包括:
1.制定并实施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方法
不同的基础设施在运行中的磨损和消耗是不同的,对过程和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而需要采取不同的维护方法。如何维护和保养,什么时候维护保养,都应根据每个基础设施单元的重要性和用途,规定其维护保养和运行验证的类型与频率,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加工设备(包括工具)在使用过程中经过磨损,其性能、精度很可能衰退,难以继续保持产品质量或过程质量,因而应当是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重点。
2.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者和监督考核部门
在实践中,往往是不同的基础设施被分到不同的部门去管理。企业有必要对下列管理职责予以明确:①基础设施由谁进行管理;②基础设施由谁维护保养;③基础设施由谁负责维修;④基础设施何时进行一次大型检查或修理;5.基础设施管理由谁进行监督和考核。
为了做好基础设施的维护,必须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了解设备,知道其基本,原理和构造并学会操作;要求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操作,不得违章操作;要求其按规定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通过监督考核进行奖励和处罚。
必须注意到,首先;不可控制的自然界现象,如地震、洪水、台风等,会对基础设施产生影响。其次,还有其他相关的风险,如线路故障、环境污染等,会使基础设施失去作用。因此,基础设施的维护计划需要考虑识别和减轻可能的相关风险,并应包括保护相关方利益的应,对之策,如坚固设施,增加备用的设备等。
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1.设备的选择
设备的选择,是企业设备管理的首要环节,对于新建企业的设备配套,老企业新设备的购置和专用设备的设计、制造,以及关键技术装备的引进,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选择设备的目的在于为生产过程选择最佳技术装备。因此,设备选择的基本原则是要综合考虑企业近、远期发展规划,采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的设备。也就是说,设备选择必须全面考虑技术和经济的要求,是一项集技术与经济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这里涉及若干个基本概念。
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是选择和评价设备的重要经济指标。对于企业而言,在选购设备时,不能只考虑设备的价格,还要考虑使用期间的各种费用支出,即应从设备寿命周期的全部支出来评价和作出选择。
必须指出,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只是评价设备经济性的一个方面,设备的选择还需要对设备的费用效率与综合效率进行计算和评价。所谓的设备费用效率是通过设备的系统效率与其寿命周期费用对比来评价设备的一种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费用效率是设备单位寿命周期费用支出所取得的生产效果。设备的选择是追求在设备寿命周期内达到费用效率最高,而不是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低。
系统效率用来表示设备运行时的一系列因素效果的反映,这些因素包括生产性、可靠性、维修性、节能性、安全性、环保性、成套性以及灵活性。其中,生产性、节能性一般用数量表示;而维修性、可靠性等难以用数量表示,只能作定性分析。定性分析需按每个因素的情况给不同设备评分,综合得分最多的设备为最佳设备。
设备选择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收集和综合市场信息,包括设备的各类技术参数、价格、供应商背景等;其次,制定采购方案,并选择供应商;最后,谈判和确定供应商,并考虑其配套性、维修条件、运输与安装条件以及相关法规等。
2.设备的合理使用,
正确合理地使用设备,可以保持设备良好的工作性能和工作程度,充分发挥设备的生产,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为生产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设备的使用,一般指设备进厂后直到报废(或调出)为止的整个使用情况。设备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人一机工程”。其中,人是主导因素,但任何一个操作运行的行为都受到设备技术性能的制约,操作、维护人员的行为必须规范化。所以,在设备使用和维护阶段,要求操作人员和其他辅助人员、管理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设备的运行使用制度,才能保证设备系统正常地运行,维持企业各项活动的协调性。
合理地使用设备,企业要做好五件事情,而设备操作人员要达到“四项要求”,遵守“五项纪律”。
企业应做好的五项事情:①充分发挥操作人员的智慧和积极性。设备是由人操作和使用的,充分的岗位教育培训和积极有效的激励制度是很关键的。②合理地配备各种类型的设备,以适应企业生产活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需要。③有效的人机配备,并确保生产安全。④建立和健全设备的操作、安全技术、岗位责任等规章制度和程序。⑤为设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延长使用期限,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根据设备使用和维护的要求,安装必要的防锈、防潮、防尘、防震装置,配备必要的测量、保险用的仪器装备等。
设备操作人员要做到“四项要求”:整齐、清洁、润滑和安全。同时,还必须严格遵守设备操作的“五项纪律”:①凭操作证使用设备,遵守安全操作规程;②经常保持设备清洁,按时加油;③遵守交接班制度;④管好工具附件,不得遗失;⑤发现故障,立即停车,自己不能处理的应及时通知检查。
设备的改造与更新
在设备的自然寿命结束之前,其经济寿命即因无形磨损而无可挽回地要趋于结束。如果继续延长设备的役龄,设备系统由于过分老化将不再给企业带来利润。因此,必须对原设备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使它再焕发创利的生命力;或彻底更新,以全新的原型设备或新式设备取代旧设备。
1.设备的最佳更新期
设备寿命包括物质寿命、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等多种含义。物质寿命指设备从开始使,用直到不能再用而报废所经过的时间。一般随着设备使用时间的延长,支出的维修费用也日益提高。因此,延长设备的物质寿命在经济上不一定都是合理的。技术寿命是指从设备开始使用,到因技术落后而被淘汰所经过的时间,通过设备改造可以延长设备的技术寿命。经济寿命是指从设备开始使用到继续使用其经济效益显著下降所经过的时间,设备改造也可以延长设备的经济寿命。在技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设备的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往往短于设备的物质寿命。企业的一切工作必须符合经济的原则,进行设备更新的依据是其经济寿命。
2.设备的补偿与折旧
大修、改造和更新都是对磨损的补偿。大修主要是全面地补偿有形磨损,改造主要是局部或全面地补偿无形磨损,更新则是全面彻底地补偿综合磨损。三种补偿方式的后果不同,故需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各方案的经济合理性界限,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权衡比较大修、改造、更新时,经常会出现以下五种情况:①旧设备原封不动,继续使用;②旧设备大修理;③旧设备改造;④采用结构和性能相同的新设备;采用性能更好、结构更完善、效率更高的先进新设备。将以上五种方案逐一比较,便可选出比较合适的投资方案。除了考虑单台设备的经济效果外,还应比较由此而引起的整个生产系统的技术经济效益,即把局部效果纳入总体中去考察。总之,设备大修、改造和更新三种补偿方案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的条件,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条件合理决策。
设备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磨损部分价值将转移到由它生产的产品中去,而这一部分固定资产价值叫折旧。用货币表示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一部分固定资产的价值叫折旧费,设备折旧是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设备折旧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①折旧是社会补偿基金的组成部分,正确计提折旧可为社会总产品中合理划分补偿基金和国民收入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合理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②折旧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正确计提折旧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正确评价企业的经济效果。③折旧是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费用的主要来源,正确计提折旧有利于保证企业及时更新改造设备,提高企业技术水平。④折旧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影响设备折旧的基本因素包括:设备的原始价值、设备的残值、设备修理费、设备的折旧年限等。折旧方法很多,目前多数用直线折旧法。
清洁
企业开展清洁的目的是通过不断进行整理、整顿和清扫,以维持作业现场洁净的状态。
清洁的过程:第一,明确“清洁”的状态,要做到干净、高效、安全;第二,环境色彩化,指厂房、车间、设备、工作服都采用较为明亮的色彩,这样一旦产生污渍就很显眼,容易被发现;第三,制定专门的手册,在整理、整顿和清扫的基础上,将各项应做工作和应保持的状态汇集成文,形成专门的手册,从而达到确认的目的;第四,进行定期检查,不仅在日常的工作中有自我检查,还要定期重点检查现场的图表和指示牌设置的位置是否合适、提示的内容是否合、适、物品安置的位置和方法是否有利于现场高效率运作、现场的物品数量是否合适、是否存在不必要的物品,等等。
整理
企业开展整理的目的,是为了腾出空间和充分利用空间,同时防止误用无关的物品。在进行整理前,首先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整理以及如何整理;二是规定定期进行整理的日期和规则。整理前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是进行全面检查,对物品进行盘点,并做好相应记录。首先需要全面检查工作场所;尤其是制造现场、仓库等物品不能堆积较多的场所。还需要检查不容易看到的地方,例如设备的内部、角落、柜子的顶部和下部、较少使用的通道等。
开展整理活动主要是依据标准对物品进行“需要”与“不需要”的划分,确定需要的物品及其数量,并对不需要的物品进行处理。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有按种类分、按性能分、按数量分、按使用的频率分、按价值分等。但是,最重要的是按使用的频率来分类,可结合使用ABC分析法,即以使用频率的高低来区分,高的为A,依次为B和C,将使用频率高的物品放置在作业人员附近的地方,将使用频率不高的物品进行集中管理。
在日常整理时要注意:不多买多余的材料;不生产多余的产品;不生产不合格的产品;不污染作业场所和物品;不保留作业后残留的物品;不制作多余的备份材料和资料;不在现场放置私人物品。
企业发展的方向
现代企业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即注重节能环保和健康发展。节能环保不仅是企业努力的一个方面,而且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新兴产业。因此,在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进步进行改造以外,一些企业开始转向资源类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以及服务型产业。这些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技术虽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能够进一步提升资源的使用价值。为了在发展中获得财务的支持,一些企业开始向两极发展一从常规企业向集团型或微型化方向发展。前者有助于增强抗风险能力,在人力资源、金融、技术进步、市场和政策影响等方面获得优势;后者有助于分散和降低风险,提高专业化能力和运作效率。大型化、集团化的发展导致了企业的一系列兼并重组;在实践中部分企业实现了发展目标,但是也有一部分企业步履维艰,因企业环境的恶化而加快了失败的步伐。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遭到牵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微型化、小型化企业同样必须具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健康发展。除了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外,微小型企业必须关注以下几种特色的建设:
1.研发型
以自己特有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并进行新产品经营。这类企业虽然规模小,但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在某一领域的研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人力资源队伍年轻而精干,目标明确,全力以赴,为达到自己的目标敢于冒险。
2.智力型
企业主要从事智力劳动,把为别人提供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作为主要经营内容。这类企业的特点是人员少、智力高、资金占用少,主要在咨询服务、IT或具有特色的高技术领域。
3.专业型
在某些或某个零部件方面具有专业特色和优势。这类企业在现代微型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大,它们拥有固定生产场所和专用设备,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产品主要是为集团型大企业服务,因而它们对大企业有很大的依附性,但工艺先进,经营灵活,产品更新速度快,对市场有很好的适应力。
进入“大云平移”(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形式和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由于互联网的作用,企业呈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形态,其规模的界定和发展速度超越了传统的认识。当前,“大云平移”已经开始影响各行各业,改变了许多产业发展路径,促进了经济活动“跨界”发展,借助“大云平移”将是许多企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变革的阻力
变革是现代社会永恒的主题。但是,就生产关系变革、组织结构与制度的变革而言,由于其涉及面广、变革的时间较长且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变革存有顾虑,并由此产生变革的阻力。
1.来自个人方面的阻力
多数员工习惯于稳定的工作状态,对企业变革和发展的目标、重要性、紧迫性等缺乏充分的了解和准备,所以当企业的变革触及员工个人原有的观念、利益、专业、规范、传统、习惯,时,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会产生抵触,从而形成变革的阻力。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①变革导致的未知因素引起员工心理恐惧和抗拒感;②变革造成既得利益的减少和权力丧失,引起员工的反感和不满。表象如此,其实质是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通、交流不充分。
为了减少阻力、增强变革的动力和适应变革的要求,企业应该通过沟通、交流,尽量,让变革的信息对称,让企业员工了解变革的需求并参与变革计划的制定,使他们心中有底,认清变革的原因和影响。要形成不断进取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接受新观念的愿望,鼓励员工学习和接受改变的工作能力,树立刻苦、毅力、进取心、事业心、责任心和纪律性,等优秀品德。
个人适应变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年形成的职业习惯和思想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转变。要做到“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是相当困难的,即使愿意接受转变的人,转变的方向和程度也会各有不同。因此,在企业变革中消除或减少个人阻力的工作是很艰巨的,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持续改进的毅力。
2.来自组织方面的阻力
在多变的世界中,组织的变革是绝对的,而组织的稳定则是相对的,适当的和适时的变革不仅有利于组织的发展,也有利于组织的稳定。
企业变革形成的新的组织结构和新的行为规范、新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变革的障碍,原本稳定的制度、程序会因此支离破碎,对于变革的怀疑和恐惧将可能动摇管理团队的变革决心,削弱组织支持变革的力量。
消除来自组织方面的阻力需要的是战略的力量,从顶层设计开始就坚定变革的信心,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困难等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
3.克服变革阻力的具体方法
企业克服变革的阻力可采用如下方法:①说服并动员尽可能多的员工参加到变革中去,增加变革的认同感;②进行教育和加强沟通,提高对变革的认知并保持信息畅通;③变革要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有助于员工对变革的适应;④认真分析变革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争取得到绝大多数员工的拥护和支持。
企业变革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有些管理者考虑到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可能的变化,从变化与发展的眼光主动制定出对本身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战略计划,做到随着发展而逐步地变革组织结构。这种有计划的变革也可能因某些原因而加速或放缓进行。这种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预见性、前瞻性的积极变革,往往也会导致更大的阻力,并且其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战略意图不透明等问题,为化解阻力增加了难度。主动变革总是有计划地进行,这就要求了解变革的阻力并筹划出克服这些阻力的适宜方案。具有权变思维的宏观形势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它将有助于设计变革的战略路线图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提升变革的成功率。
权变组织理论考虑的影响因素
1.组织规模
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组织控制和组织协调变得更正规和更复杂了,结果会使组织结构更为规范、组织关系更具有指导性。
2.经营战略
美国经济管理史学家钱德勒在其历史性著作《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公司史》中通过对美国四个大企业的历史考察,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即企业的组织结构决定于战略,而战略又是对市场环境的反映。简化的因果链可表示为:市场一战略一结构,当然更准确地说还应有其他因素。组织模式是为组织目标和战略的实现服务的。不同的组织目标和战略,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当组织目标及其经营战略发生了变化,组织的模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些调整可以表现为组织中一些部门的重新划分、新增或撤销,以及一些权责关系的变动和工作内容的重新计划。
3.技术
企业组织需要采用某种技术进行生产和管理,企业采用不同类别的生产技术一般会选择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管理技术的改进也会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例如,IT技术的推广使得组织的管理幅度得到一定的增加,促使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减少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比例,并提升管理者快速反应的能力。
4.成员个性
有效的组织结构要同组织成员的个性和愿望相一致,因为不同的人对待组织的原则、政策、程序和控制方法的态度是不同的。比如,青年人希望组织为他们考虑较多的弹性,年长资深者则愿意接受严格的规章制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能很快熟悉工作,并且更自觉和有效,而缺乏教育的人往往需要有严格的指导,否则就会手足无措。一般讲,凡不希望参与和不依赖别人鼓励、有较强独立工作能力的人,喜欢比较正规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模式;而希望相互参与和依赖内在激励的人,则比较喜欢参与性的组织结构和比较轻松欢快的激励模式。随着“90后”员工的加盟,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已经明显,权变更为重要。
5.目标一致性
当组织目标与成员目标比较一致时,强调参与性是比较适宜的。但是,如果组织目标与成员目标有分歧,则必须更多地依靠外部控制和正规结构来保证适当的控制。针对组织与员工是否志同道合的评估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6.系统状态
当组织的状态不佳时,需要强调正规的结构和严格的指导,以纠正和挽救系统的不平衡状态。当组织的状态正常和稳定时,则可以较多地采用参与性的组织模式,以更好地发挥资源价值。
7.决策层次
不同性质的决策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有些决策可以放在基层制定,并强调参与性;而有些决策必须在上层制定,有时还必须强调“防火墙”,以摆脱“噪声”干扰。
8.环境稳定性
外部环境是组织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的重要外部条件。环境不稳定,组织结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都要相应变化,一切会变得复杂化。不同的工作内容,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也不同,从而使协调和沟通工作变得更加重要。为了保证组织效率和有效性,组织模式的稳定性和适变性都是不可缺少的。一般认为,在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下,组织结构可以更正规化、正式化;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组织结构应该是更为精干和灵活的。在互联网时代,规范组织结构将是一个艰巨任务,一切的规范都可能是相对的,而改变却是绝对的,由此提升了权变的重要性。
有效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
企业组织结构的权变性质使得人们难以从结构本身评价多个组织结构之间的优劣性。于是,管理研究人员从另外的角度突出了组织结构的评价标准。一般认为,为了提高组织效率,在组织管理中必须遵循下述十项基本原则。
1.目标一致
要保证组织上下目标一致,让组织目标为每个成员所了解,从而使组织的所有成员有一个共同的努力方向。
2.集权与分权
战略性的权力集中在最上层,战术性的权力尽量下放,以便发挥各层人员的自主性、灵活性和积极性。
3.命令统一
命令要统一,不能令出多门,造成下层无所适从。
4.职权相称
有职无权,无从尽职;有权无职,滥用权力;职高于权,难以尽职;权高于职,干涉他人。权职相称,才能以权尽职。所谓权,主要体现为资源配置方面的力量。
5.绝对责任
委权使得下级负有对上级的责任,但任何时候上级都负有绝对的责任。6.专业化
工作要精益求精,提高效率。所以,要提倡专业化与分工协作。
7.机构精简
在信息技术(IT)的支持下,组织设计可以复杂,但组织运作和表现形态必须简明,从而保证信息沟通(包括认知和共享)良好。
8.管理幅度合理
高层管理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不宜过多,基层则相反,以提升指挥和协调的效率为原则。
9.具有弹性
组织结构应具有弹性空间,以便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10.经济性
投入产出比是一个效率的量纲,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效果。
管理体系的标准化
(一)三对基本矛盾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企业的活动越来越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需要利用标准化的科学原理来解决或协调好因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带来的三对基本矛盾。
1.分工与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个性化、专业化、多样化特征日益明显。个体独立的思维习惯、性格、偏好,都有可能影响个体与组织中其他个体的分工合作关系,甚至产生矛盾,导致与组织目标相背离。因此,企业必须采用统一的目标取向、严格的纪律、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的合作程序和制度,以及明确、透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得分工合作关系协调有序。
2.规模与集约
规模化随之而来的是物流、人流、资金流的扩大,生产经营过程的细化和延伸,产品服务数量与种类的增加,整个企业管理体系的日益复杂,容易造成结构庞杂和各个关联环节的转换出现问题,这些都有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甚至陷入混乱。因此,必须设计明确的分工职能、科学的工作流程、严格的操作准则和统一的成果标准来简化管理过程,以保证企业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能够高效运转和相互承接,使企业活动按照统一的轨迹规范有序地进行,以维持扩大规模的效果。
3.开放与协调
全球化和信息化正在成为发展潮流,企业将身处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更多难以控制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协调问题。企业要协调开放化的系统,必须遵循社会通行规则,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与通行规则相适应的规则体系,协调彼此之间的矛盾,确保企业在均衡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发展。
(二)标准和标准化
既然标准化活动对于企业管理体系的运行和整个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标准”和“标准化”呢?根据ISO/IEC第2号导则(1991)的定义:
标准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须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
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研究分析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等管理体系标准,可以发现标准制定者的初衷是期望通过一套管理标准,指导建立管理体系,提出共同遵循和重复使用的规则,从而使各类管理活动有序化(最佳秩序),减少或避免无序的管理行为给组织带来的降低产品质量、破坏环境、增加安全事故风险和危害职工健康等重大影响。在管理体系标准化的过程,中,一般需要遵循以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原则。
(1)标准化的基本原理:简化、统一、协调和优化。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就是要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等手段,使管理体系的各个要素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均衡或有序状态。统一是管理体系标准化原理的实质,简化是标准化的形式要求,协调和优化原理则是保证管理)体系最佳运行的方法。
(2)标准化的设计原则:科学合理、动态化、强制性和人性化等。
总之,标准化原理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对管理体系进行标准化可促使企业从“人治”转向“法治”,保证企业各项活动有序高效地运行,从而能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经标准化之后形成的管理体系标准可以充当国际贸易活动中的推动器,有助于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促进参与国际贸易的各方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因此对国际贸易具有协调、保护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了减少和消除利用标准手段设立贸易壁垒的问题,经过多年的谈判,签署了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协议,所有WTO成员都必须承认和遵守这个协议,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际准则即是TBT协议的基本原则之一。
体系与管理体系
体系(系统)可以说无所不在,大到宇宙、太阳系、社会,小到企业、产品和过程,都可视为一个体系。人们总是通过体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有效的管理者也试图通过体系管理组织,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总体业绩。所谓体系,是指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构成整体的部分称为要素,是体系组成的基础。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能。对于管理体系,ISO9000族标准有如下界定:
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显然,管理体系具有三方面特征:第一,具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特征;第二,在建立和实现方针和目标方面,具有明确的目标特征;第三,具有体系的所有特征。
前两个特征在本书其他章节中已有详细阐述,在此从体系的角度归纳管理体系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1.整体性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意指尽管组成体系的各要素都具有自己特定的功能,但体系的整体功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各要素功能之和,而是可以大于组成体系各要素功能之和,或具有其要素所没有的总体功能。
2.关联性
组成体系的要素,既具独立性,又具相关性,而且各要素和体系之间同样存在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过程控制的任务之一就是识别、控制和利用“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或相互作用。
3.有序性
所谓有序性,通俗地讲,就是将实现体系目标的全过程按照严格的逻辑关系程序化。通常我们不能保证执行体系目标的每个人在认识上完全一致,但必须使他们的行为做到井然有序。体系功能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要素(内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有序化程度,而这种有序化程度又与组织的产品类别、过程复杂性和人员素质相关。为了做到有序性,可以编制一个经过优化的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一项活动的目的和范围,由谁来做,如何做,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做等。当然,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只要大家能习惯地遵循,也不一定通过编制文件来达到有序化。
4.动态性
所谓动态性,是指体系的状态和体系的结构在时间上的演化趋势。应当强调,体系的状态和结构(包括其管理职责)总是相对保守和稳定的因素,而外部环境则是相对活跃和变化的因素。一般而言,前者总是落后于后者,但又必须服从于或适应于后者。体系的动态性也并非是没有规律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例如,为了保持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动态平衡,就要求该企业不仅应当理解和满足顾客当前的需求,而且应当理解顾客未来的需求和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从而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能适应于市场和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内涵
企业进行管理体系一体化的结果是将各类管理体系整合成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即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根据前文对体系和管理体系的阐述以及各类管理体系标准对于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倾向性,“一体化管理体系”概念可归结为:建立综合的方针和目标,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管理体系的有机整合,从而形成使用共有要素以实现这些目标的单一的管理体系。同时,必须关注下述四点:
1.目的
综合的方针和目标是指将各个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综合成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旨在同时满足一个企业的多个不同相关方的期望或要求。
2.不分先后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管理体系可以是企业已经分别建立的,也可以是企业打算建立的,但这些管理体系应当分别具有专业性较强的管理目标,并致力于满足不同的相关方要求。
3.有机整合、
有机整合是指遵循系统化原则,形成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兼容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多种管理体系的简单相加。
4.共有要素
诸多管理体系本身就是针对同一个企业而言,因此各专业管理体系并不能相互独立,而应具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要素。这些要素自然可以为一体化之后的管理体系所使用,而且共有要素实际上也为IMS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平台。因此,IMS定义中强调共有要素,以防止共有要素因管理体系呈现形式不同而被人为地分开。
根据参与一体化的不同管理体系的数目,可以将IMS分为二元、三元和多元(三元以上)三种类型。而这样的分类实际上也反映了管理体系一体化的程度和演变阶段。一体化程度较低的是二元型IMS,典型的如质量管理体系(QMS)和环境管理体系(EMS)的一体化,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多元型IMS的一体化程度较高,它不仅涵盖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各个要素,而且还融合了其他管理体系(如财务、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卫生等)的要求,旨在形成整体的运行机制,以系统的方法落实多项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从而达到让顾客、员工、社会及其他相关方都满意的目的。按照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当今各类企业管理体系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对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久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现要求
企业实现一体化管理体系应该明确的关键要求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1.管理体系要求的一体化
IMS应覆盖所有参与一体化的各类管理体系的要求。比如,QMS的关注焦点是顾客,EMS的关注焦点是社会和相关方,而OHSMS的关注焦点是企业员工(内部顾客),因此,企业在建立IMS时,应确立以顾客、员工、社会等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为关注焦点,并对这些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协调一致并统一管理满足要求的过程。
2.方针、目标的统一化
企业在策划建立IMS时应该对以前建立的各类管理体系方针进行协调,制定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的一体化管理总方针,以统一IMS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各方面的综合要求和更有利于对IMS的理解和实施。在方针统一的前提下,企业还应制定涵盖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等内容的一体化管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同时落实到各管理层次和部门。
3.管理机构的精简化
企业建立IMS时,应实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的管理机制,根据职能管理的要求,对组织机构和职能进行适当重组和优化,并结合企业的特点,将各层次和各部门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方面的管理职责和权限进行统一,合理配置,以消除交叉管理和重复管理等现象。
4.资源管理的合理化
建立IMS,需要对企业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和管理。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应根据职责或所从事的工作特点和要求确定培训的全面需求,包括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方面的技能和意识;进行统筹安排、综合培训,以提供满足需要的人才结构。此外,对于企业生产和服务的设备设施以及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设备设施也应进行统一管理,以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
5.运行过程的协同化
企业应在产品实现的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和服务的提供等各阶段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方面的要求结合起来,统一规定作业规程和控制要求,并进行协调统一的实施和控制,以避免发生多头管理、重复控制的现象。此外,在策划项目计划时,应将质量计划与环境管理方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进行协调统一、合理规划,确定综合控制要求。
6.测量分析的同步化
为实现一体化管理的综合目标,对过程的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状况和业绩进行测量和分析是必要的。企业应制定统一的测量计划对过程进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同步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是QMS,EMS和OHSMS标准都规定的体系测量活动。IMS应将这三个体系对审核和评审的要求统一计划,进行同步审核,这样才有利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审核和评审的效率。
7.持续改进的综合化
在对已发生的和潜在的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开展管理评审时,企业应综合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和影响,分析和确定持续改进目标,并制定合乎各方要求的改进方案,以提高持续改进效果的全面性。
8.管理体系文件的一体化
IMS文件经过统一策划后,应覆盖以前各类管理体系的要求,并进行有机的组合,而不是将这些文件简单相加。编制的体系文件要避免重复、繁琐,要适合于实际运作需要,文件的接口要清晰,便于使用和控制。
9.全方位的PDCA循环化
在建立IMS时,要充分考虑组织各个方面都能实现PDCA循环,确保管理体系从各个角度都能致力于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
基础设施的范围
基础设施包括企业运作所必需的设施、设备和服务的体系,主要分为三大类:
(1)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例如,厂房、生产车间、储存和试验场所、办公室以及与其配套的设施。
(2)生产过程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例如,机床、生产线、工具和设备、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
(3)支持性服务装备,例如,企业的运输设备、供水、供电、供气和通信设施,也包括交付后活动的维护网点、咨询培训等支持性或辅助性服务设施。
对基础设施管理的重点在于依据企业运行的需求,对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保养,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或更换、增添必要的基础设施以满足发展需求。设备是基础设施最重要的项目,设备管理仍然是基础设施管理的重点。
基础设施的维护
在使用过程中,基础设施会磨损和消耗。因此,企业应对基础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基础设施持续满足组织的需求。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包括:
1.制定并实施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方法
不同的基础设施在运行中的磨损和消耗是不同的,对过程和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而需要采取不同的维护方法。如何维护和保养,什么时候维护保养,都应根据每个基础设施单元的重要性和用途,规定其维护保养和运行验证的类型与频率,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加工设备(包括工具)在使用过程中经过磨损,其性能、精度很可能衰退,难以继续保持产品质量或过程质量,因而应当是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重点。
2.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者和监督考核部门
在实践中,往往是不同的基础设施被分到不同的部门去管理。企业有必要对下列管理职责予以明确:①基础设施由谁进行管理;②基础设施由谁维护保养;③基础设施由谁负责维修;④基础设施何时进行一次大型检查或修理;5.基础设施管理由谁进行监督和考核。
为了做好基础设施的维护,必须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了解设备,知道其基本,原理和构造并学会操作;要求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操作,不得违章操作;要求其按规定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通过监督考核进行奖励和处罚。
必须注意到,首先;不可控制的自然界现象,如地震、洪水、台风等,会对基础设施产生影响。其次,还有其他相关的风险,如线路故障、环境污染等,会使基础设施失去作用。因此,基础设施的维护计划需要考虑识别和减轻可能的相关风险,并应包括保护相关方利益的应,对之策,如坚固设施,增加备用的设备等。
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1.设备的选择
设备的选择,是企业设备管理的首要环节,对于新建企业的设备配套,老企业新设备的购置和专用设备的设计、制造,以及关键技术装备的引进,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选择设备的目的在于为生产过程选择最佳技术装备。因此,设备选择的基本原则是要综合考虑企业近、远期发展规划,采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的设备。也就是说,设备选择必须全面考虑技术和经济的要求,是一项集技术与经济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这里涉及若干个基本概念。
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是选择和评价设备的重要经济指标。对于企业而言,在选购设备时,不能只考虑设备的价格,还要考虑使用期间的各种费用支出,即应从设备寿命周期的全部支出来评价和作出选择。
必须指出,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只是评价设备经济性的一个方面,设备的选择还需要对设备的费用效率与综合效率进行计算和评价。所谓的设备费用效率是通过设备的系统效率与其寿命周期费用对比来评价设备的一种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费用效率是设备单位寿命周期费用支出所取得的生产效果。设备的选择是追求在设备寿命周期内达到费用效率最高,而不是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低。
系统效率用来表示设备运行时的一系列因素效果的反映,这些因素包括生产性、可靠性、维修性、节能性、安全性、环保性、成套性以及灵活性。其中,生产性、节能性一般用数量表示;而维修性、可靠性等难以用数量表示,只能作定性分析。定性分析需按每个因素的情况给不同设备评分,综合得分最多的设备为最佳设备。
设备选择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收集和综合市场信息,包括设备的各类技术参数、价格、供应商背景等;其次,制定采购方案,并选择供应商;最后,谈判和确定供应商,并考虑其配套性、维修条件、运输与安装条件以及相关法规等。
2.设备的合理使用,
正确合理地使用设备,可以保持设备良好的工作性能和工作程度,充分发挥设备的生产,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为生产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设备的使用,一般指设备进厂后直到报废(或调出)为止的整个使用情况。设备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人一机工程”。其中,人是主导因素,但任何一个操作运行的行为都受到设备技术性能的制约,操作、维护人员的行为必须规范化。所以,在设备使用和维护阶段,要求操作人员和其他辅助人员、管理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设备的运行使用制度,才能保证设备系统正常地运行,维持企业各项活动的协调性。
合理地使用设备,企业要做好五件事情,而设备操作人员要达到“四项要求”,遵守“五项纪律”。
企业应做好的五项事情:①充分发挥操作人员的智慧和积极性。设备是由人操作和使用的,充分的岗位教育培训和积极有效的激励制度是很关键的。②合理地配备各种类型的设备,以适应企业生产活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需要。③有效的人机配备,并确保生产安全。④建立和健全设备的操作、安全技术、岗位责任等规章制度和程序。⑤为设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延长使用期限,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根据设备使用和维护的要求,安装必要的防锈、防潮、防尘、防震装置,配备必要的测量、保险用的仪器装备等。
设备操作人员要做到“四项要求”:整齐、清洁、润滑和安全。同时,还必须严格遵守设备操作的“五项纪律”:①凭操作证使用设备,遵守安全操作规程;②经常保持设备清洁,按时加油;③遵守交接班制度;④管好工具附件,不得遗失;⑤发现故障,立即停车,自己不能处理的应及时通知检查。
设备的改造与更新
在设备的自然寿命结束之前,其经济寿命即因无形磨损而无可挽回地要趋于结束。如果继续延长设备的役龄,设备系统由于过分老化将不再给企业带来利润。因此,必须对原设备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使它再焕发创利的生命力;或彻底更新,以全新的原型设备或新式设备取代旧设备。
1.设备的最佳更新期
设备寿命包括物质寿命、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等多种含义。物质寿命指设备从开始使,用直到不能再用而报废所经过的时间。一般随着设备使用时间的延长,支出的维修费用也日益提高。因此,延长设备的物质寿命在经济上不一定都是合理的。技术寿命是指从设备开始使用,到因技术落后而被淘汰所经过的时间,通过设备改造可以延长设备的技术寿命。经济寿命是指从设备开始使用到继续使用其经济效益显著下降所经过的时间,设备改造也可以延长设备的经济寿命。在技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设备的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往往短于设备的物质寿命。企业的一切工作必须符合经济的原则,进行设备更新的依据是其经济寿命。
2.设备的补偿与折旧
大修、改造和更新都是对磨损的补偿。大修主要是全面地补偿有形磨损,改造主要是局部或全面地补偿无形磨损,更新则是全面彻底地补偿综合磨损。三种补偿方式的后果不同,故需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各方案的经济合理性界限,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权衡比较大修、改造、更新时,经常会出现以下五种情况:①旧设备原封不动,继续使用;②旧设备大修理;③旧设备改造;④采用结构和性能相同的新设备;采用性能更好、结构更完善、效率更高的先进新设备。将以上五种方案逐一比较,便可选出比较合适的投资方案。除了考虑单台设备的经济效果外,还应比较由此而引起的整个生产系统的技术经济效益,即把局部效果纳入总体中去考察。总之,设备大修、改造和更新三种补偿方案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的条件,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条件合理决策。
设备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磨损部分价值将转移到由它生产的产品中去,而这一部分固定资产价值叫折旧。用货币表示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一部分固定资产的价值叫折旧费,设备折旧是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设备折旧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①折旧是社会补偿基金的组成部分,正确计提折旧可为社会总产品中合理划分补偿基金和国民收入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合理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②折旧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正确计提折旧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正确评价企业的经济效果。③折旧是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费用的主要来源,正确计提折旧有利于保证企业及时更新改造设备,提高企业技术水平。④折旧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影响设备折旧的基本因素包括:设备的原始价值、设备的残值、设备修理费、设备的折旧年限等。折旧方法很多,目前多数用直线折旧法。
清洁
企业开展清洁的目的是通过不断进行整理、整顿和清扫,以维持作业现场洁净的状态。
清洁的过程:第一,明确“清洁”的状态,要做到干净、高效、安全;第二,环境色彩化,指厂房、车间、设备、工作服都采用较为明亮的色彩,这样一旦产生污渍就很显眼,容易被发现;第三,制定专门的手册,在整理、整顿和清扫的基础上,将各项应做工作和应保持的状态汇集成文,形成专门的手册,从而达到确认的目的;第四,进行定期检查,不仅在日常的工作中有自我检查,还要定期重点检查现场的图表和指示牌设置的位置是否合适、提示的内容是否合、适、物品安置的位置和方法是否有利于现场高效率运作、现场的物品数量是否合适、是否存在不必要的物品,等等。
整理
企业开展整理的目的,是为了腾出空间和充分利用空间,同时防止误用无关的物品。在进行整理前,首先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整理以及如何整理;二是规定定期进行整理的日期和规则。整理前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是进行全面检查,对物品进行盘点,并做好相应记录。首先需要全面检查工作场所;尤其是制造现场、仓库等物品不能堆积较多的场所。还需要检查不容易看到的地方,例如设备的内部、角落、柜子的顶部和下部、较少使用的通道等。
开展整理活动主要是依据标准对物品进行“需要”与“不需要”的划分,确定需要的物品及其数量,并对不需要的物品进行处理。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有按种类分、按性能分、按数量分、按使用的频率分、按价值分等。但是,最重要的是按使用的频率来分类,可结合使用ABC分析法,即以使用频率的高低来区分,高的为A,依次为B和C,将使用频率高的物品放置在作业人员附近的地方,将使用频率不高的物品进行集中管理。
在日常整理时要注意:不多买多余的材料;不生产多余的产品;不生产不合格的产品;不污染作业场所和物品;不保留作业后残留的物品;不制作多余的备份材料和资料;不在现场放置私人物品。
市场预测技术
(一)市场预测的概念和类型
所谓市场预测,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诸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预见其发展趋势,掌握市场供求变化的规律,为市场营销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市场预测有许多类型。按时间划分,可以分为长期预测(5年、10年和20年以上)、中期预测(1~5年)、短期预测(半年、一个季度)和近期预测(一周至一两个月)。按对象划分,可以分为整个产业情况预测、产品群预测和个别预测。按方式划分,可以分为判断预测和统计预测。
(二)市场预测的内容
1.市场需求预测
市场需求预测是社会商品购买力及其投向的预测。在市场营销学中,市场需要量的预测,也称市场预测;市场占有率的预测,也称销售预测。
某个产品的市场需求是指一定的顾客,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市场营销环境和一定的市场营销方案下购买的总量。市场需求包括产品、总量、购买能力、顾客数量、地理范围、时期、市场营销环境和市场营销方案八个方面。
2.企业需求预测
企业需求是在市场总需求中企业所占的份额。对企业来说,预测企业需求和预测市场需求同等重要,企业需求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营销决策。
3.商品资源预测
商品资源预测是对商品资源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这关系到社会商品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的平衡问题,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对供不应求商品的销售预测,不仅要考虑市场需要,还要根据市场的可能情况来决定销售量。
4.商品饱和点预测
商品饱和点预测是企业在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的预测中的最重要的一环。饱和点有两种含义:一是原有产品社会需要量的饱和;二是支付能力的需求的暂时饱和。饱和点不是固定不变的。
此外,还有商品价格预测、经济效果预测和其他影响供求的主要因素预测等。
(三)市场预测方法
市场预测的方法很多,由粗略的估计,到比较精确的预测,有定性分析方法,也有定量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互有长短,也都有一定的适用场合,应用时应根据企业本身的具体条件、已经掌握的信息资料以及对预测所要求的准确度等来加以选择。
下面就介绍几种常用的市场预测方法。
1.购买者意向调查法
市场总是由潜在的购买者构成的,预测就是预先估计在给定条件下潜在购买者的可能行为,即要调查购买者。购买者意向调查法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购买者的购买意向是明确清晰的;这种意向会转化为顾客购买行为;购买者愿意把意向告诉调查者。一般说来,用这种方法预测非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可靠性较低,用在耐用消费品方面稍高,用在工业用品方面则更高。
2.销售人员综合意见法
在不能直接与顾客见面时,企业可以通过听取销售人员的意见估计市场需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销售人员对购买者意向的了解比较全面深刻;有信心完成上级下达的销售配额;可以获得各种销售预测。但这种方法也存在如下缺点:销售人员的判断总有偏差;销售人员可能对经济发展形势或公司的市场营销总体规划不了解;销售人员可能故意压低预测数字;销售人员也可能对这种预测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或兴趣。
3.德尔菲法
由各个专家对所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独立提出自己的估计和假设,经公司分析人员(调查主持者)审查、修改、提出意见,再回到各位专家手中,这时专家们根据综合的预测结果,参考他人意见修改自己的预测,再开始下一轮估计。如此往复,直到对未来的预测基本满意为止。这种方法进行预测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专家的专业知识和与此相关的科学知识基础,以及专家对市场变化情况的洞悉程度。因此,依靠的专家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
4.市场试验法
企业收集到的各种意见的价值,不管是购买者、销售人员的意见,还是专家的意见,都取决于获得各种意见的成本、意见可行性和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利用市场试验这种预测方法。
5.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是指按观察值的时间序列进行运算推断,具体的方法有简单平均数法、加权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
6.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一种数据统计方法,是建立在大量实际数据基础上,寻求随机性现象的统计规律的一种方法。通过对预测对象的数据分析,可以找出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关系叫相关关系。回归分析分为一元回归、二元回归、多元回归、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
抽样调查
调查资料可以用全面调查(也称普查)的方法取得,全面调查取得的资料较为准确、全面、可靠。但是,全面调查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花费较长的时间。因此,这种方法较少用于市场调查。一般工业企业的产品用户较多、用户分布面较广、市场上的情况又瞬息万变、影响市场变化的因素异常复杂,企业要以最少的时间、费用、手续掌握这些资料,显然不能求助于全面调查。因此,最合适的市场调查方法就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根据一定的原则,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也称母体)中抽取一部分对象(也称样本)进行调查,从而推断总体情况的方法。抽样调查的方法可以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随机抽样是按照随机原则,等可能地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样本统计测定值的误差可以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出来。非随机抽样是遵循某种人为的原则抽取样本,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不相等,从而不可能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估计样本统计预测的误差。
简单随机抽样法是随机抽样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调查者以纯粹偶然的方法在总体中抽样,任何个体都有相同的可能性被抽到,任何可能的样本都具有相同的被抽取的机会。例如,利用随机数表来完成简单随机抽样。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的样本估计总体的某些参数,一般需要估计的总体的参数有下述四种:平均值、总和、比率和总数。
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避免因随机性或样本小而出现的极端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还可用分层抽样法、分群抽样法、系统抽样法、任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和配额抽样法等方法。抽样调查的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企业调查的目的、调查对象的特点、调查人员的水平、被调查对象情况掌握程度等,合理地加以选择,做到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取得满意的调查结果。
市场促销策略概念
现代营销不仅要求企业开发优良产品,给予有吸引力的定价,还必须经济方便地满足顾客需要,与顾客进行沟通,扮演好信息传播者和促销者的角色。企业可以通过设置高的转换壁垒和提供高的顾客满意度来保持顾客,减少顾客流失率。
促销是促进销售的简称,是指企业运用各种手段,沟通生产者与顾客之间的生产和消费信息,掌握顾客的需求和偏好,激发其欲望和兴趣,满足顾客的需要,达到推销商品、劳务或品牌形象,促进顾客购买行为的一种营销活动。
促销组合就是企业把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和人员推销四种促销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配合起来,综合运用。促销组合决策就是选择各种对企业有利的促销手段,或者在某种,促销手段的组合中,确定更侧重使用哪一种促销手段。影响促销组合和促销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促销目标、市场范围和类型、产品性质、产品所处市场生命周期、促销策略和其他营销策略。
广告促销
(一)广告和广告媒体
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企业促销的重要策略之一。广告从本质上说是信息传播活动。根据现代广告的基本特征,广告是广告主支付一定的费用,通过特定的传播媒介,把商品和服务的有关信息传播到可能的用户中的信息传递形式,以激起用户的注意和兴趣,促进商品销售。
所谓广告媒体,就是传播广告信息的一种物质技术手段。它是企业与广告宣传对象之间起连接作用的媒介物,广告媒体的种类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报纸广告、杂志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等。
广告媒体还有交通媒体,利用人们乘坐的汽车、轮船、飞机等设置广告;销售点媒体,以商店、营业现场或橱窗作为布置广告的媒体;邮政媒体,以信函的方式直接向公众寄送广告物如样品、商品目录、说明书等;包装媒体,在包装物上附带制作企业或产品标志、图案,以宣传和推广商品等。
(二)广告决策
广告决策包括广告目标的确定、广告预算的编制、广告信息的选择、广告媒体的选择等。
1.广告目标的确定
广告活动的总目标是刺激用户的兴趣和购买欲望,促进销售,增加盈利。但是任何一个广告,都须有具体的目标。广告的具体目标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以介绍为目标、以提高产品和企业的信誉为目标、以提醒为目标等。
2.广告预算的编制
广告能促进销售量增加,但是做广告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由于广告的促销效果很难计算,因而无法直接定量计算出合理的广告费用。通常本着扩大销售,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费用开支的原则,在制定广告费用预算的时候,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力所能及法、销售额比例法、竞争对等法、目标任务法等。
3.广告信息的选择
信息即广告内容,与广告效果具有密切关系,是广告宣传中极为重要的方面。选择信息,即广告要向目标对象传递什么商品和劳务。这取决于商品本身的特征与企业在竞争中目标的确定。为了提高广告的效果,在选择信息时必须注意信息的真实性、针对性、生动性、独特性、理解性与激励性。
4.广告媒体的选择.
广告媒体的选择应根据广告目标的要求、广告费用和广告商品进行,在选择广告媒体时应考虑商品的性质与特征、媒体的性质、广告目标、商品购买者的特征、媒体的费用等。选择广告媒体,不一定费用越高越好,一方面企业选择广告媒体要根据自己预算的多少,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广告的相对费用,即广告费用支出与预计效果比较,从而用有限的广告费用达到理想的效果。
公司概况
(一)公司基本信息
1、公司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
2、法定代表人:石xx
3、注册资本:580万元
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
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
6、成立日期:2012-4-25
7、营业期限:2012-4-25至无固定期限
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
(二)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
项目
2020年12月
2019年12月
2018年12月
资产总额
11214.70
8971.76
8411.03
负债总额
6106.69
4885.35
4580.02
股东权益合计
5108.01
4086.41
3831.01
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
项目
2020年度
2019年度
2018年度
营业收入
32679.24
26143.39
24509.43
营业利润
4939.14
3951.31
3704.36
利润总额
4059.25
3247.40
3044.44
净利润
3044.44
2374.66
2192.00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3044.44
2374.66
2192.00
人力资源配置
(一)人力资源配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要求,本期工程项目劳动定员是以所需的基本生产工人为基数,按照生产岗位、劳动定额计算配备相关人员;依照生产工艺、供应保障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在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本期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招聘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生产车间管理工作人员按一班制配置,操作人员按照“四班三运转”配置定员,每班8小时,根据xxx集团有限公司规划,达产年劳动定员394人。
劳动定员一览表
序号
岗位名称
劳动定员(人)
备注
1
生产操作岗位
256
正常运营年份
2
技术指导岗位
39
〃
3
管理工作岗位
39
〃
4
质量检测岗位
59
〃
合计
394
〃
(二)员工技能培训
为使生产线顺利投产,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应组织公司技术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工作可分阶段进行。
1、生产骨干和技术人员应在设备安装初期进入施工现场,随同施工队伍共同进行设备安装工作,以达到边安装边深入熟悉设备结构,为后期的单机调试和试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应在试车前2个月左右时间内,组织主要生产岗位的操作人员分期分批进行理论培训工作,然后在到同类型、同规模工厂进行实习操作训练,以便于调试及生产之需要。
3、在设备调试前,给技术人员、操作工人详细介绍本生产线的工艺、设备的特点、操作要点、安全生产规程等。在调试过程中,要在安装调试人员和设计人员的指导监督下,熟练掌握各工艺工序的操作,了解掌握各工段设备的操作规程。
4、投产前,组织有关技术讲座,使公司技术人员了解生产工艺及技术装备,了解项目采用技术的发展情况。要对操作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操作。
发展规划
(一)公司发展规划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大学食堂承包合同范本
- 工业生产车间钢结构楼梯施工协议
- 企业国际化发展战
- 住宅小区批荡施工合同
- 餐饮业授权经营的管理办法
- 投标联合体合规协议
- 会计审计合同管理规则
- 零售连锁公司广告牌安装施工合同
- 医疗技术合作保险
- 2024年特种用途树木研发与销售合同范本3篇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招聘人员真题
-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软件测试汇报
-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〇八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政管线(道)数字化施工组”赛项考试题库
- 初中《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主题班会
- 5.5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 屠呦呦课件教学课件
- 阿斯伯格综合症自测题汇博教育员工自测题含答案
- 护理肝癌的疑难病例讨论
- 天津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