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连姐1_第1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连姐1_第2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连姐1_第3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连姐1_第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连姐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陆游——强调实践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2、实践有哪些特点?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学习指导:1.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事活动?2.这些活动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3.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探究活动农业生产电视机装配生产线“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归纳:什么是实践?1、实践的含义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注意3点: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直接现实性活动非纯主观思维活动两层基本含义:一:实践的主体是人(不是动物),对象是客观世界(不是主观世界),性质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二: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判断以下观点: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2、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3、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2、教师讲课。3、学生认真听课。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0、克隆羊“多利”问世。5、“神七”发射9、小行星撞击地球6、全国大学生辩论赛7、调整农村产业结构8、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2、讨论问题、研究学问11、建设三峡大坝245781011结论:实践是人的活动,但人的一切活动不一定都是实践,人的活动可以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才是实践活动。比如人学习,就是改造主观世界所以不属于实践活动。2、实践的基本形式(P)43专家点评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农民种庄稼B、变革社会的实践---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C、科学实验活动----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最基本的形式提示:基本形式不等于实践的形式,实践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其他的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探究二:第二组:“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发射“天宫一号”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第三组:1、“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事件具有什么特点?2、中国的航天战略还只走到第二步,没有完成第三步,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第一组:1、科学家研制发射“天宫一号”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2、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主体、对象、手段)(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生产工具、设备实践基本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为什么3、实践的特点:客观的(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实践主体的主动创造性改造自然中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社会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3、实践的特点: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分析: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正确意识做指导,从而导致失败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无论成功与否,都有人的意识的参与,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结论:没有意识参与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是缺乏正确意识指导的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判断: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的产物。社会性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③实践有社会性历史性3、实践的特点:(单选)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于是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A是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个人活动B不是实践活动,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现C是实践活动,也具有社会性,因为他制作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D不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自然C“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A(单选)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辨析: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结论:单个人的孤立活动(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单个人的活动是存在。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具有目的意识性即能动性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小结: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3、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2、实践有哪些特点?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学习回顾:探究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思考:

1、《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

2、《孙子兵法》的产生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军事上的需要●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产生的(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镜头一:走进军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名言评析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②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认识从哪里来?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

个人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取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认识获得的途径有两条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各抒己见启示: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镜头二:走进科学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实践①新问题遇到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促进③锻炼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提高名言评析吃一堑,长一智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用实践来检验

用客观事物自身检验用多数人的观点检验用权威人士观点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我们一般认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是由于其翅膀震动导致的。湖北省12岁的小学生聂利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翅膀,仍能听到蜜蜂的叫声,该项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声。进一步做实验研究,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从而证明了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这则事例给了我们认识论的什么哲学启示?镜头四:走进自然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什么?A、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C、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名言评析: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思考:人们获得对宇宙规律的认识的目的何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镜头四:走进社会

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科研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结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活动。(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活动。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名言评析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小结: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目的、归宿动力检验标准含义基本形式特点知识梳理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对亿万农民而言,“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义。某班组织学生对新世纪以来中央的7个“一号文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理性总结。第一个2004年集中强调了农民增收问题第二个20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个2006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四个2007年发展现代农业第五个2008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第六个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第七个2010年加大统筹城乡,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研究结论:历次“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总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一号文件”的发出,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请运用哲学实践的观点分析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综合探究: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七个“一号文件”的发出,体现了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是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

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

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方法论】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另一方面,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要重视和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总之,就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错误倾向:(1)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反作用的形而上学(2)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易错易混](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是不存在的。(4)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5)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或一个来源)。

(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人们获得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7)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就是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

(8)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9)是否对人类有用,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0)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事实。(11)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错误的认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C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③实践出真知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③④C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A5、关于认识来源正确的说法是()

A.客观事物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C6、“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