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必修(Ⅰ)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传说时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BC2070-BC1600)(BC1600-BC1046)(BC1046-BC771)(BC770-BC476)(BC475-BC221)中国朝代更迭图(黄帝尧舜)战国秦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
古代中国主要朝代的更替西晋西晋东晋北朝(439-581)南朝(420-581)(BC475-BC221)(BC221-BC207)(BC202-AD8)(AD25-AD220)(AD220-AD280)三国(AD265-AD316)(AD317-AD420)(581-618)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金南宋元明清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618-907)(907-979)五代十国(960-1127)(1127-1279)(1271-1368)(1368-1644)(1636-191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清朝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形成发展(汉唐宋元)顶峰以秦为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要求:基本要求: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通过对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发展要求: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先秦时期)高考真题1.(2010·广东文综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题解:A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2.(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题解:C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3.(2010·上海单科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题解:B此题考察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A项错在有效控制,因为因为分封制下受封者享有较强独立性;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B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C项。(2011年海南卷,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故B、D项错误;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C项。(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先秦时期)1、夏朝: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儒家经典把夏朝建立之前称为“大同之世”,把夏朝建立之后称为“小康之世”,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后者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礼乐.礼运》中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下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乐.礼运》又有:“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讨论回答:1、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变化?2、试结合历史原因及其影响简要评述这一变化。1、变化: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奴隶社会2、原因: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剩余产品的积累导致私有财产的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评述:阶级剥削的奴隶社会取代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考点复习
拓展: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
A、社会历史的倒退
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
C、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D2、商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雏形);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占卜)。3、周朝:宗法制(完备);分封制;礼乐制(课外阅读)⑴宗法制①时间A、夏商: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开始出现B、西周:作为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而兴盛②内容(特点)A、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
B、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C、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王。”
——《吕氏春秋ㆍ当务》注意:嫡长子不简单等于大儿子。上面这则材料就有助于我们对嫡长子的理解。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③原因A、历史原因:权力出现了集中和世袭的趋势(早期国家至夏商时期)B、现实原因:世袭弊端引出权力继承必须具有唯一性——嫡长子继承C、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④作用:对当时: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了政治权力,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政治);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后世:注重血缘家族关系,有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至今仍有影响(社会)。⑤局限性按血缘亲疏分配公共权力和财富,严重不公,最后导致了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封制的瓦解,最后形成战国七雄。实质是整个周王室的贵族家族的等级统治,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对于封国内的卿大夫而言是大宗。
①目的:②对象:③权利:④义务:⑤主要诸侯国:⑥评价巩固西周统治
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服从命令、贡献财物、提供赋役、随从作战鲁、齐、卫、燕、宋、晋A、积极作用:实行初期,对周王起到了拱卫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同时也扩大了疆域,使周成为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B、消极影响: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⑵分封制洛阳市区去老城区的路中央立有一座九龙石柱,名曰:九龙鼎。鼎是王者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的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史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的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封邦建国,以蕃屏周
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分封制主要在西周时期推行,但在西汉初年,明朝初年也推行过。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引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引自《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转引自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四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
材料五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引自《史记·周本纪》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材料一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地位的主要有哪些人?这些诸侯与周天子是怎样一种关系?“封功臣谋士”时为什么将尚父列为“首封”?(2)据材料二、三、四说明这些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3)材料五中“周室衰微,┅┅政由方伯”又说明了什么?(1)据材料一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地位的主要有哪些人?这些诸侯与周天子是怎样一种关系?“封功臣谋士”时为什么将尚父列为“首封”?A.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B.隶属关系;C.因为姜尚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使周发展为强国,也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⑵材料二、三、四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⑵服从周王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派兵随同周王作战;⑶材料五中“周室既衰……政由方伯”说明了什么?⑶周王室已经衰微,天子对诸侯国的支配权已转移到“方伯”手中;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内核.纽带政治体现有力工具有力工具⑶礼乐制A.用政治学常识有关生产关系的概念分析井田制: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4、知识延伸B.正确认识井田制、分封制及其关系(1)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这一制度曾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与其他制度一同推动西周走向强盛。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从而保证西周了的强盛。④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也就从根本上瓦解了。分封制宗法制
血缘纽带(里)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则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两者是相辅相成。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C、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夏朝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始创王位世袭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商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西周实行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实行宗法制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制度。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其年代距今约为4080-3609年之间。据此,“二里头”文化相当于()
A.原始社会晚期B.夏朝
C.商朝
D.西周西周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实质上是()
A.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的需要
B.西周的地方政权机构C.由中央直辖的地方行政单位
D.拱卫中央的藩属国《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CBC《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A、财产B、地域C、信仰 D、血缘D例题精选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C山东简称齐鲁,起源于A、远古传说B、西周分封C、甲骨文记载D、古代地名B(2011年浙江省高考名校名师新编“百校联盟”交流联考卷(二),12)孔氏族规中规定:“忤逆父母,凌辱尊长及纵容妻妾辱骂祖父母、父母,一经闻四祠,苔责三十。甚,革胙(祭品)除派。”对这些族规解释不正确的是A.合乎三纲五常B.体现了儒家道德规范C.体现宗法文化的延续性D.有利于分配政治权力【解析】从材料看,孔氏族规对“忤逆父母,凌辱尊长”等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约束,这合乎三纲五常,体现了儒家道德规范,故A、B正确;族规旨在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体现了宗法文化的延续,故C正确。该族规主要适用于孔氏宗族内部,并非分配政治权力的需要,故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2011年湖州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17)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①宗法观念②忠孝观念③等级观念④神道观念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关键句: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反映了宗法、忠孝和等级观念,神道观念无从体现。(2011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1)《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①皇帝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郡县制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大意是将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巩固辽阔的疆域,稳定政治秩序。联系所学,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皇帝制和郡县制建立于秦朝,与材料信息无关。本题选B项。(绍兴市2011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的本质特点之一是A.神权政治B.分权政治C.族权政治D.官僚政治【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兄弟之国、姬姓之国”说明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宁波市2011年高考模拟试卷文科综合试卷,12)《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解析】父子关系为宗法关系的关键,从材料可见,在秦汉之际宗法关系已绝对地服从于君权,天子被排除于宗法体系之外。就本质而言,宗法制是两条线拧成的绳索,一条线是氏族时代以来的血缘关系,一条线是自封建以来的政治需要。在宗法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前一条线虽然始终未曾断绝,但却逐渐削弱;后一条线则逐渐增强,渐次处于主导的地位。君统与宗统的合二而一,正是这两条线密切结合的西周时期;君统与宗统分离,天子、诸侯被排除在宗法体系之外,正是后一条线增强而居于主导地位的秦汉时期。君统与宗统关系的这种变迁,正是宗法制对于社会结构变化与政治格局变化的适应。D为主要干扰项,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不能全面概括材料的意思。A、C说法错误。此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主要考察了宗法制和君主制。【答案】B(2012年温州一模•12)古代中西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都出现过贵族政治逐渐削弱的现象。下列事件与这一现象无关的A.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B.“解负令”颁布
C.雅典陪审法庭设立D.《十二铜表法》颁布
解析:A。本题考察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度有利于强化“家天下”的专制制度,故选A。B、C均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十二铜表法》颁布有利于对贵族的权力进行了限制。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2年绍兴调研•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
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解析:B。考查西周分封制。西周分封的有王国和侯国,在地方有相当的独立。姬姓是西周王室的姓氏,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分封对象主要是与周王有血缘关系的王室子弟,选择B项。
(2012年浙江五校调研•1)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周朝)800年的统治中,影响之深远,常使历史学家难于区分,究竟某些特色是周朝的还是中国人的性格?”产生这一疑惑的原因是()
①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②宗法制使中国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长期受到压制
③分封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被取消,但其影响贯穿中国古代
④分封制有利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和分封制。西周时期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体现了亲情关系,也产生了压制平等权利的消极影响。在宗法关系下,形成了体现政权分配的分封制,但是随着血缘关系纽带的疏远,分封制被废除。
高考真题二、秦朝——清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题解: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2.(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题解:D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2010·福建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1.B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2010·海南单科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2.B考查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与本质的理解,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集权,分割宰相权力目的是君权的强化,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2010·江苏单科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C.理藩院 D.行中书省3.A此题考查的是对元朝中央机关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土番,时间是元朝,而且跟佛教有关,应该理解为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宣政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2010·江苏单科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汉C.南北朝 D.唐朝4.B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2010·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5.D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2010·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C(2010·全国Ⅱ卷文综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7.B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8.(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C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是注重门第高低,而不看中才能,所以应排除A、B和D。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2010·山东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2010·北京文综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 B.秦朝C.汉朝 D.唐朝9.C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1、特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皇帝个人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产生原因①经济上,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③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要点归纳透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秦朝——清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①战国和秦形成确立(法家理论和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②西汉巩固(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③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④宋朝加强(设置参知政事,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⑤元朝新发展(行省制度及加强边疆管理)⑥明清强化(废丞相,权分六部;清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4、作用:在我国这种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专制主义已经发展到极限,以消极作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因而只有消灭这种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5、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6、发展趋势:从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有三:①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A、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⑴郡县制①前提:秦的统一1.历史条件与原因2.统一步骤3.秦的疆域4、意义(教材第9页)一.秦朝的统一1.历史条件与原因1)局部性的统一2)经济联系加强
7)秦国实力优势3)人心渴望统一4)民族融合加强5)理论基础6)政治基础8)秦始皇个人的作用大规模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性的统一,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已成为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的趋势。战国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间、地域间联系加强,统一市场的形成,要求打破割据,为统一提供了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厌战渴望统一。农民是统一的最热忱的支持者,因为战乱对农民的伤害最深;而割据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者也迫切要求统一;地主阶级是统一的领导者,他们希望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保证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经过春秋战国事情各族接触和融合加强,华夏族形成了巩固的民族共同体,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能够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韩非子等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对秦朝统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国时期大多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中央集权,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商鞅变法,改革比较彻底,实现了国富兵强;关中富庶和地势险要;经过大国争霸和长期的兼并战争,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均势,使秦国成为统一的核心力量。这是由秦国统一的必然性。(主观条件):嬴政掌权后,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材,谋略正确(远交近攻、军事和外交并重),所以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因而统一是春秋战国历史发展与秦国力量积聚的必然。
主观一.秦朝的统一(结合选修四:第1课秦始皇)1.历史条件与原因2.统一步骤1)·消灭六国:人物赢政时间(BC230年至BC221年)策略远交近攻性质封建地主发动的兼并战争逐步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从而形成由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的历史特点六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最后形成中国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统一西南地区;统一东南和南方的越族;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匈奴:筑城、修直道越:统一岭南,修建灵渠,设置郡县西南夷:
修五尺道,任命官吏(上虞市2011年高三教学质量调测,12)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让我们领略了岭南文化的魅力,下列岭南地区史实表述正确的是①秦在此地区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使这一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②秦在此地区开辟“五尺道”,并任命官吏进行管理③唐太宗曾在这里设置安西都护府进行有效管辖④明清时期,西方近代文明已影响该地区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第②③项说法错误,第②项秦在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开辟五尺道;第③项唐太宗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管辖,设置安西都护府,本题选①④项,秦在此地区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使这一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明清时期,西方近代文明已影响该地区。一.秦朝的统一1.历史条件与原因2.统一步骤3.秦的疆域。都城:咸阳。对照《秦朝疆域》图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秦的疆域最大时,东到大海,西到陇西临临洮,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北向户),大大超过了前代。4、意义(教材第9页)《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大海陇西南海长城辽东(2011年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12)图7为秦朝疆域图(部分),图中方框应该填写的地名是A.陇西郡B.渔阳郡C.九原郡D.辽东郡【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陇西郡在今天甘肃省南部和东南部;渔阳郡故城在今北京密云县西南;九原郡在今包头市西;辽东郡在在今日的辽宁省;故根据地图所示位置应该渔阳郡。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4、意义(教材第9页)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⑴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⑵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⑶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⑷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平越族⑸法律上:颁布《秦律》;⑹建筑上:修筑长城、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直道,修建灵渠附: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③郡县制的内容:P10④郡县制实施的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避免或削弱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巩固,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⑴郡县制①前提:政治前提:秦的统一②原因:第一历史原因:分封制的弊端(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分裂割据);第二现实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李斯建议);第三实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母以填之。请立幸许。”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领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王绾主张的实质内容是什么?(2)材料二李斯反对王绾主张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指什么?(3)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何影响?例题:(1)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各自利弊的认识。
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而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的地区,有利于巩固帝国的统治。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原因是历史经验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分封制的益处:对于距离统治中心比较远的地区,分封皇子镇守便于控制。但其弊端是:分封诸侯随着时间的流逝,血缘关系疏远,诸侯混战,失去了原来巩固统治的作用。诸侯容易起异心,造成天下大乱。郡县制的益处:实行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地方官吏从朝廷领取丰厚的俸禄,便于中央控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但其弊端是:地方没有特权,缺少独立性,便利于最高统治者的专制,为秦朝的暴政创造了条件④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A、时代不同:前者盛行于西周;后者几乎盛行于整个古代社会。
B、基础不同:前者以血缘为纽带,与宗法制相联系;后者不以血缘为纽带,是按地域划分的。
C、权力不同:前者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并拥有封地;后者形成中央垂直管理(这是最主要的差别),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官位不能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D、作用不同:前者虽在一定程度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诸侯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后者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其积极作用后来愈加明显,且一直延于今。相似1、性质;2、目的
;3、结果分封制郡县制官员产生方式
世袭产生,有封地皇帝任免,无封地划分标准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影响
易形成分裂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D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图所反映的地方管理体制各是什么?(2)结合图一说明山东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3)对两图所反映的地方管理体制应该怎样评价?图一西周形势图图二秦朝疆域图例题:A、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⑴郡县制(秦)⑵郡国并行制度(汉)特点: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⑶设置节度使
(唐)特点: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A、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⑴郡县制(秦)⑵郡国并行制度(汉)⑶设置节度使
(唐)⑷北宋:
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影响:利: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特点:从军权入手A、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⑴郡县制(秦)⑵郡国并行制度(汉)⑶设置节度使
(唐)⑷北宋:
⑸行省制(元)实行原因:①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内容:P16影响:对当时: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疆域图宣政院(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腹里朝代地方行政体制秦汉郡、县二级制魏晋州、郡、县三级制唐朝道、州、县三级制宋朝路、州、县三级制元朝省、路(府)、州、县四级制(中书省、宣政院)明朝承宣布政司(省)、府、县三级制清朝省、道、府、县四级制民国省、行政区、县(市)三级制当今省(直辖市)、市(地)、县(市)地方行政制度A、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⑴郡县制(秦)⑵郡国并行制度(汉)⑶设置节度使
(唐)⑷北宋:
⑸行省制(元)⑹废行省设三司(明)原因:行中书省权力过大职能: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⑺改土归流(清)略讲总的趋势:……(2011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4)“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常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上述材料反映出①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又有一些变化②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③元朝在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④元朝推行的民族政策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台州市2011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12)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沿袭和完善,观察下图判断该图所反映的行政区划属于哪一朝代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B.唐朝(上虞市2011年高三教学质量调测,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宋绍兴府,属浙东路。至元十三年,改绍兴路总管府。……旧领会稽、山阴、嵊、诸暨、上虞、余姚、萧山、新昌八县。后升余姚、诸暨二县为州。
——《新元史》卷43第644—645页(1)材料一所指区域属哪一行省管辖?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依次写出元朝行省以下的地方行政区划并指出元朝中央如何节制行省权力的?(11分)(1)江浙行省(1分)路府州县(2分)节制权力的措施:各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修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必须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诏旨,行省长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长官要定期觐见皇上,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8分)材料二第十款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使用金银币以外的任何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货币……。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口货或出口货征收任何税款,但为执行本州检查法所绝对必需者除外。任何一州对进口货或出口货所征全部税款的纯收益供合众国国库使用;所有这类法律得由国会加以修正和控制。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征收任何船舶吨位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除非实际遭到入侵或遇刻不容缓的紧迫危险时不得进行战争。——美国制宪会议通过的政治文献(2)材料二所指的美国政治文献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归纳该文献使美国中央政府获得了哪些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此产生的积极影响。(11分)(2)文献:《1787年宪法》或者联邦宪法(1分)中央政府的权力:外交权、财政权、军事权、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4分)历史影响: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统治秩序,应对外来威胁,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6分)(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央集权的认识。(4分3)认识:集权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主流;各国中央集权的形式、程度是有差异的;适度的中央集权有利于推动一个国家的进步;在加强中央权力的同时要保持地方一定的自治权;(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4分)B、君主专制:君权与相权的斗争⑴秦朝:{“皇帝”制度}①内容: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与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一个独尊;皇位世袭制。②意义/目的: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③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A、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三公九卿制}①内容:P10②评价: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权独揽;减少决策失误B、君主专制:君权与相权的斗争{“皇帝”制度}⑴秦朝:⑵汉朝:⑴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⑵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①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②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⑶结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常以列侯为丞相”。
——《中国丞相制度》
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淫,妄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才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
——《中国丞相制度》
材料四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
——《汉书·刘辅传》例题:(3)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武帝以前常以列侯为相,位高权重,而且汉初所封列侯后代大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1)由秦朝的将相多为贵族变为汉朝的将相多出身布衣。刘邦起自布衣,辅佐刘邦得天下者也多为平民,刘邦建立政权后按功授爵封官,形成“布衣将相”局面。(2)丞相权力位高权重(4)中外朝制度。丞相权势危及皇权,由任用“布衣”为相到建立中外朝制度,进一步削弱相权,实质是加强皇权。
(1)材料一中所言“秦汉间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丞相所处的政治地位。
(3)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择丞相的渠道与汉初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4)材料四叙述的是什么制度?这一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⑶唐朝:三省六部制①内容皇帝政事堂中书尚书门下(草拟政令)(执行政令)(审核政令)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审核机构吏户礼兵刑工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②特点④作用1、封建官僚机构的建设
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2、中央集权力量的加强
A、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③原因
1、唐朝实现国家统一,疆域辽阔,需要加强中央对地方强有力的统治
2、唐吸取了隋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成功经验
3、为进一步加强皇权,分散相权,提高中央机关的办事效率B、君主专制:君权与相权的斗争⑴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⑵汉朝:中外朝制⑶唐朝:三省六部制⑷宋朝:“二府三司”①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②枢密院(军政)③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④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合称“二府”注: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⑸明朝: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原因)③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④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乱政。弊——①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③也易造成太监乱政。影响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职权:侍从顾问,不能制约皇权机构性质:非法定的内侍机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存庙宇,统理四海,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例题:(3)趋势:皇帝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2)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B思考题: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区别?它与西方的内阁制又有什么区别?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例题:源泉不同:明朝内阁制度是明太祖在废掉宰相为了加强皇权逐渐形成的。而西方内阁制度是在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一些政府要员在一个小阁楼里开会而逐渐演变来的。土壤不同:明朝内阁制度是在专制主义的土壤中产生的,其性质也只能是一种封建专制强化的政治制度。西方有历史悠久的民主传统,内阁制度具有浓重的民主色彩。身份和职责不同:明朝内阁是由皇帝任命的,阁员、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旨意的拟稿人,执行的是皇帝的命令。西方内阁是由议会选举而形成的,执行的是议会的决议,代表议会、国家元首行使行政权,受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制约,是三权分立的产物。植根之制度不同:明朝内阁制度植根于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制度和小农经济基础上,西方内阁制度是在新兴资本主义制度与传统民主政治双重作用下应运而生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分析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军机处的职能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3)综观以上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例题:(1)根据材料一,分析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军机处的职能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3)综观以上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①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②职能: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③特点: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典例】(2008·江苏卷)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解析唐太宗这句话表明他想通过宰相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减少皇帝决策失误。从材料“宰相筹划,于事稳便”可以看出。AB、君主专制:君权与相权的斗争⑴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⑵汉朝:中外朝制⑶唐朝:三省六部制⑷宋朝:“二府三司”⑸明朝: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⑹清朝:设军机处设置时间:雍正年间②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④作用: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③特点:①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但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地位);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亲臣、重臣),可随时被撤换(人员确定);③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承旨下达,不能决策)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职能);④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机构设置);⑤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决策)⑹清朝:军机处①原因:①用兵西北,为了保密(直接原因)
②为了加强专制皇权,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限制(根本原因)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B.唐尚书省C.元中书省D.清军机处D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肤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肤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材料二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材料四清高宗(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闯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十二朝东华录》请回答:(l)上述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是怎样的?有无本质的区别(12分)(2)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6分)例题:(l)上述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是怎样的?有无本质的区别(12分)(2)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6分)(l)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议决,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的局限性;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清高宗(乾隆帝)认为人君以天下治乱,付于宰相,自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不得的,而宰相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是更要不得的。(8分)没有本质的区别。重视宰相的作用和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统治考虑的。(4分)(2)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6分)
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示意图。
最能反映两者本质区别的是()A.唐朝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朝以分权得以集权C.唐朝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央制度变化规律的把握能力。图示为秦朝三公制和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中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既互相牵制,又互相配合,既方便皇帝总揽大权,又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因此达到了以分权得以集权的效果,因此选B。
答案
B
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一到图三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了什么确切信息?
答案“一统”等字眼说明明朝极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另一方面表现出皇权专制发展到顶峰。学习历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现实应用,包括提高思维能力和借鉴历史经验。历史遗址和文物是历史本来面目的直接反映,因此对历史遗址和文物资料的解读、分析、评价也就成了达成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示例3】
北京是著名的古都,它拥有众多的古代建筑。下列建筑能够充分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
A.太庙B.颐和园C.太和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剖腹探查术术中护理
- 2024前期物业管理合同简单范本
- 2024广告合同范本合同范文广告合同协议
- 2024装修合同附件范本
- 2024年软件开发、评测平台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计算机服务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3年布展装修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3年型材:异型钢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3年政府引导基金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3年GSM和CDMA制移动通信检测设备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青骄第二课堂高中生禁毒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108题)
- 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及重大事故隐患会议纪要(完整版)
- 2024年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断句+课件
- (高清版)TDT 1056-2019 县级国土资源调查生产成本定额
- 学校总务处行事历
- 五星级酒店开业筹备计划表
- 通信工程勘察设计费取费标准[整理版]
- 超声波探伤报告
- 墩身外观质量缺陷与防治
- XXX养生馆顾客和诊断管理表(doc3)
- 银行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