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政治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政治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政治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政治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政治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在古埃及,罂粟被人称之为“神花”。古希腊人为了表示对罂粟的赞美,让执掌农业的司谷女神手拿一枝罂粟花。为什么?因为青铜时代的人类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罂粟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已受到医师们的高度重视,他们用罂粟制造的生鸦片作为止痛、镇静和安眠药剂。但其因含有吗啡、可卡因等物质,过量食用后易致瘾,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而在19世纪,英国殖民者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居然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严重损害中国的利益,中华民族开始遭受毒害,不断受到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苦难的历史,从中吸取教训吧!1.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2.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1.阅读P24“国门洞开”。据第一、二段概括列强侵华的背景,掌握1840~1900年列强侵华战争的名称、大致时间。据第三段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阅读P25,据第二段归纳《马关条约》的内容,据第四段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据第五段归纳列强侵华的影响。2.阅读P26“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据第一段指出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原因。据第二段归纳瓜分狂潮的表现。3.阅读P27,据第二段归纳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背景;据第三段概括“门户开放”的内容、实质、影响。1.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鸦片战争B.中英战争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答案】B2.“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促使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C3.翻阅《中国近代史》,看到有关某不平等条约的一段文字:“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段文字应出自()。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1.探究一列强侵华的影响材料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有关史实,选取适当角度评述这种观点。【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理由:①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②鸦片战争的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③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2.探究二“门户开放”政策材料(1)漫画中“你来晚了”中的“你”指的是哪个国家?其“来晚”的原因是什么?“来晚”之后,该国提出了什么对策?(2)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提出的目的和实质分别是什么?这一政策对该国、列强和中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美国。原因: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其军事实力无法与其他列强抗衡。对策:美国向其他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2)核心内容:要求“利益均沾”“机会均等”。目的:企图利用“机会均等”的手段,防止其他列强瓜分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从而为美国利用其经济优势与其他列强争夺创造条件。实质: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影响:①“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进入新的阶段,此后,美国在列强对华侵略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开始更积极地谋取侵略中国的霸权地位。②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日趋激烈的矛盾,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妥协方案,使帝国主义势力之间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平衡。③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3.易错易混(1)中国落后是西方列强侵华的根本原因吗?【答案】不是。中国落后是西方列强侵华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侵华的根本原因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急于开辟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你是否同意以上观点?为什么?【答案】不同意。原因:①这一观点掩盖了战争的性质,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绝不是什么“通商战争”。②这一观点曲解了事实,鸦片战争并不是为了维护正常贸易,鸦片本身是毒品,中国禁烟是正当行为。③这一观点混淆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英国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掠夺原料就必定会对中国发动战争,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必然的,至于什么通商、维护正常贸易,只是一个借口而已。(3)《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在内容方面有何异同?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相比,《辛丑条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答案】同: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南京条约》中有协定关税的规定,而《马关条约》中有设厂的规定。突出特点:《辛丑条约》突出反映了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和奴役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压迫。1.“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答案】A2.1894年10月,西方列强报刊评说道:“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这句话揭露的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野蛮暴行是()。A.在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B.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在旅顺对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D.出兵镇压东学党起义【答案】C以两次鸦片战争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为主线,抓住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几大历史事件,从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以及对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等方面来归纳总结本课主要内容。预习检测1.《英军在华作战记》中写道:“中国已经俯伏在英国女王的脚下!”“中国被一个女子征服了!”导致此结果的直接原因是()。A.清政府军事装备的落后B.英国的殖民侵略扩张政策C.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落后D.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实行【解析】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军事装备的落后。【答案】A2.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缴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此条款侵害了中国的()。A.司法主权 B.关税自主权C.领土主权 D.内河航运权【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条款,它侵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答案】B3.蒋廷黻曾写道:“总而言之,外人简直无门可入。他们知道,要修改条约,只有战争一条路了。”英法想通过战争来修改条约的直接诱因是()。A.欲使清政府完全屈服 B.使外国公使能够进驻北京C.清政府拒绝了修约要求 D.英法欲抢劫中国的圆明园【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除战争外,英法根本无法实现修改条约的要求,直接导致此结果的是清政府拒绝了英法修约的要求。A项是主要原因;B、D两项是过程和结果。【答案】C4.“租借东洋驻重兵,保商何必要连营。可怜卧榻横陈夜,时听旁人鼾睡声。”这首近代汉口竹枝词《东洋兵房》反映了()。A.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出现B.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C.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解析】“租借东洋驻重兵”说明西方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它出现于甲午战争以后。【答案】C5.(选做)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说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C.资本输出,掠夺资源 D.扩大特权,拓展市场【解析】19世纪中期,所谓的“内部事务”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使其无力应对西方的挑战,因此这里的“挑战”是指西方要求扩大特权,拓展市场,在遭到拒绝后,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答案】D6.(选做)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其直接目的是()。A.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B.进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C.步他国后尘,攫取本国势力范围D.保持中国领土完整,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解析】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答案】B当堂检测1.鸦片战争爆发后,美国某报纸评论说:“中国人想象的是(中英)双方互射弓箭的假想战,而实际上这是16世纪与19世纪的冲突。”由此可知()。A.美国作者对中国并不了解B.中国人是富于想象的C.英国缺乏对中国的了解D.中国已长期落后于世界【解析】材料中中国人想象的战争方式已经落后于世界近百年,这说明中国已经长期落后于世界。【答案】D2.《南京条约》中明确规定:“今大皇帝准从嗣后不必依照向例(公行制度)……其随意雇觅跟随、买办、通事,均属合法,中国地方官毋庸经理。”这一规定()。A.标志着清朝公行制度最终被废除B.取消了英商在华贸易的限制C.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D.使普通民众与外商联系加强【解析】A项不正确,材料中没有谈及“公行制度”的废除;B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D项可以从材料中的“跟随、买办、通事”“均属合法”反映出来。【答案】D3.黄仁宇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这里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A.战争赔款太少 B.外国商品滞销C.清政府不听话 D.鸦片仍然不能输入【解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南京条约》虽打开了中国大门,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外国商品滞销,战胜国没能达到其主要目的。【答案】B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内容是()。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D.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解析】《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应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说明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至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C项正确。【答案】C5.1845年,福州将军向清政府报告说:“今有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此报告产生的背景是()。A.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厦门B.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为通商口岸C.清政府严禁厦门与夷通商D.清政府在厦门展开禁烟活动【解析】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只有广州一处,战后开放了五处口岸,厦门就是其中的一处,所以此报告产生的背景是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为通商口岸。答案是B项。【答案】B6.19世纪末,英国史学家伽丁纳在《英国史教科书》中写道:“巴麦尊(时任英国首相)的高压政策,使得他于1857年对中国挑起了战争,这场战争在国会的多数议员看来是没有理由的,因而对他加以攻击。”这表明()。A.当时英国人民强烈反对政府的战争政策B.鸦片战争的爆发导致英国的政治危机C.英国国会议员反对英商向中国走私鸦片D.英统治集团在对华战争问题上出现分歧【解析】材料中只是说国会议员反对巴麦尊的战争政策,并未提及英国人民,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1857年对中国挑起了战争”可知,材料所说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C两项。故选D项。【答案】D课后检测1.《南京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这从侧面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A.向中国倾销鸦片,扭转贸易逆差B.向中国输出资本,开矿设厂C.掠夺中国原料,打开中国市场D.把中国变成英国附属殖民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开放通商口岸是英国掠夺中国原料、打开中国市场要求的表现。【答案】C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是西方人自1514年到中国起,积300余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的古老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这场战争”是指鸦片战争②“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③“界碑”的含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英国对中国的胜利”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有效解读材料信息。据相关史实可以排除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①③④都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答案】C3.晚清一位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和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朝廷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都可以在长江自由通航,不受盘索,而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船为什么就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都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外国商船可以自由通航到汉口,主要是依据()。A.《南京条约》 B.《黄埔条约》C.《天津条约》 D.《望厦条约》【解析】《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并将通商口岸开放到了内地的汉口。所以答案是C项。【答案】C4.右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之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B.《北京条约》签订之后C.《马关条约》签订之后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解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与漫画的寓意吻合,故选C项。【答案】C5.美国史学家狄力普·巴素在《鸦片战争和世界贸易制度》中说:“多边世界贸易的必要条件,已将鸦片战争变为与生命攸关的必需品……如果说糖蜜或米对鸦片是有效的转变的话,这冲突可能被称为糖蜜或米战争。”此观点()。A.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B.是在为英国发动战争辩护C.揭示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D.反映了战争对中国的促进作用【解析】材料中的“多边世界贸易”体现了整体史观,而“冲突可能被称为糖蜜或米战争”反映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答案】C6.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以《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解析】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是中国主权丧失的开端,但清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这说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属于现象。故选A项。【答案】A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时间中国商品出口总额英国商品入口总额鸦片走私总额1821年14757132元13693213元225780元1833年17814260元10119655元12185100元材料二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轻易放过的。——《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针对此现象清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结合材料二,说明英国是如何不轻易放过这种机会的。借此机会英国获得了哪些利益?【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具体信息指明现象,再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所采取的禁烟措施。第(2)问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以此为契机发动了鸦片战争,再根据所学知识中《南京条约》的内容,说明英国获得了哪些权益。【答案】(1)现象:鸦片走私扭转了中英贸易的逆差。措施:清政府展开了禁烟运动。(2)借机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通过鸦片战争,英国不仅从中国割占了香港岛、取得关税自主权和巨额赔款,还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1.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和手段(1)政治上:侵占领土、破坏主权、干涉革命、扶植代理人、直接殖民统治。(2)经济上:勒索赔款、商品输出、资本输出。(3)文化上:宗教侵略、奴化教育。(4)军事上:武装侵略。2.两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的侵略特权及其影响(1)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关于16个通商口岸的规定,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货物包括鸦片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2)《南京条约》关于协定关税的规定,大大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使清政府不能有效地维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反而成了外国侵略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工具。(3)《南京条约》关于领事裁判权的规定,使外国不法分子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使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破坏。(4)《南京条约》关于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使中国享受不到对等的权利,同时由于利益均沾的规定,与中国鉴订不平等条约的任何国家都享有同等待遇,对中国的危害极大,使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5)《南京条约》关于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到各口岸自由航行的规定,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也加强了列强对中国内地的侵略。(6)《南京条约》关于建立教堂和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规定,使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传教士中的不法分子以宗教作为侵略中国的武器之一。3.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1)侵华方式发生变化:战前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狂潮。(2)列强关系发生变化:战前列强侵华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战后列强侵华争夺日益加剧,给中国带来更多灾难,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瓜分狂潮、门户开放等。(3)民族危机加剧:战前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和邻国;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4)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清政府对新式企业的垄断削弱,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接受列强的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5)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战前主要学习西方技术;战后为救亡图存不但学习西方技术,还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变革,相继出现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邓世昌殉国的事迹传到朝廷,光绪帝垂泪撰联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1996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想一想,邓世昌的牺牲为何会令人如此感动呢?1.概括三元里人民抗英、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抗日、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等事迹。2.通过学习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深刻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1.阅读P29“三元里抗英”,概括三元里抗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2.阅读P30“左宗棠收复新疆”。据第一、二、三段归纳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背景。据第四段了解收复新疆的过程。据第五、六段了解中俄《改订条约》、新疆设省的有关历史。3.阅读P31“黄河海战和反割台斗争”,了解黄海海战的背景、结果和北洋舰队的最终命运。阅读P32,了解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背景、概况。4.阅读P33“义和团反帝运动”。据第一段概括义和团兴起背景。据第二、三、四、五、六段了解义和团发展的概况。据P34第二段概括义和团运动的伟大意义。1.最能反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特点的是()。A.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B.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决心C.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D.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答案】D2.“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这首诗是歌颂()。A.左宗棠收复新疆B.三元里抗英C.反割台斗争 D.黄海海战【答案】A3.义和团的一张告示中说:“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这表明义和团运动()。A.是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 B.具有宗教战争的性质C.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D.因八国联军侵华而起【答案】A1.探究一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材料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邱逢甲《春愁》(1)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台湾人民除了“同一哭”以外还采取了什么行动?(2)面对日本割占台湾,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答案】(1)原因: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行动:自发地进行反割台斗争。(2)态度:全国人民坚决反对日本割占台湾;台湾人民悲痛万分,誓死保卫台湾;清政府逃离并拒绝援助台湾军民。2.探究二义和团反帝运动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虐同群。——《义和团档案史料》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三,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答案】(1)主要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又实行卖国政策,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历史功绩: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3.易错易混(1)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是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根本原因吗”?【答案】不是。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2)义和团运动是为了反抗八国联军侵华而发生的吗?【答案】不是。义和团运动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前,其发生的背景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八国联军侵华正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和瓜分中国。1.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答案】C2.近代史上,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抵抗,但最终均告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A.西方列强船坚炮利 B.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C.战略战术失误 D.社会制度落后【答案】D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哪些斗争?请你自拟一个知识体系图。预习检测1.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反侵略斗争发生在()。A.福建 B.广东 C.广西 D.浙江【解析】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反侵略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其发生在广东。【答案】B2.据说,光绪帝曾有诗写道:“城上神威炮万斤,枉资剧寇挫我军。后来天道终许我,致远深沉第一勋。”该诗中的“第一勋”赞扬的是()。A.刘步蟾 B.丁汝昌 C.邓世昌 D.叶祖珪【解析】材料中的“致远”是邓世昌任管带的北洋军舰的名称,C项正确;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答案】C3.1895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可能参加哪支队伍与日本侵略者作战?()。A.邓世昌的部队 B.义和团C.刘永福或徐骧的部队 D.李宗仁的部队【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1895年”“生活在台湾”“与日本侵略者作战”等信息可以做出判断,应该是刘永福或徐骧的部队。【答案】C4.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材料中的“鬼子”是()。A.英军 B.英法联军C.八国联军 D.日军【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判断出是八国联军。【答案】C5.(选做)义和团运动时期,当时的报纸评论说:“义和拳者,非国事之战争,乃党祸之战争也。”这一论断意在强调义和团运动()。A.是清朝内部权力斗争的产物B.没有与八国联军进行对抗C.具有明显的分散性、独立性D.具有明确的反帝反封的性质【解析】从“党祸”这一关键信息即可看出题干中的评论强调义和团运动是清朝中央内部权力斗争的产物,答案为A项。B、C、D三项尽管与义和团运动相吻合,但是与材料无关,故排除。【答案】A6.(选做)孙中山在回忆资产阶级革命之初的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这种现象得以改变是在()。A.鸦片战争后 B.太平天国运动后C.中日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解析】从材料中的“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等信息可知,采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因为当时人们还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人们认清了清政府的本质,中国人普遍感到应当推翻清政府,故选D项。【答案】D当堂检测1.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说:“凡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绌,则利钝悬殊。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平壤之败,因由寡众不敌,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这表明李鸿章()。A.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B.对掌握制海权没有足够的重视C.对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很无奈D.宣扬武器决定论、推卸失败的责任【解析】结合材料信息“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可知,李鸿章信奉“武器决定论”,而没有看到战争失败的本质——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故选D项。【解析】D2.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盟约书》”“不令倭得”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它反映的是反割台斗争。【答案】C3.日本佐原笃介讲述某次战争时,说中国人“信枪弹不伤之妄,遇有战事,竟冲头阵,联军御以洋枪,死者如风驱草。乃后队存区区之数,尚不畏死,倏忽间亦中弹而倒”。这次战争是指()。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B.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C.三元里抗英斗争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解析】从材料来看,这次战争中的中国人迷信“刀枪不入”,对付的敌人是“联军”,符合这两项条件的只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答案为B项。【答案】B4.近代某次战争过后北京街头出现了政府布告,“上谕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宰”。此布告的内容出自()。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根据布告内容可知,这是清政府发布的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此规定是《辛丑条约》的内容。【答案】D5.“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诗人邱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A.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B.对宰相擅权割地的谴责C.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D.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解析】邱逢甲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回首河山意黯然”表达了作者对割台的强烈不满。【答案】A6.右图是19世纪末美国PUCK刊物登载的一幅《拆毁中国长城》的漫画。此漫画反映了()。A.甲午战争使中国国防完全崩溃B.八国联军发动了集体侵华战争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中国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解析】据漫画中列强纷纷拆除中国的城墙,可知这是指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答案】C课后检测1.“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据材料可知,“此次战争”是指()。A.第一次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C.列强瓜分中国 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以小胜所谓强大的大清国,这给中国人的打击远过前几次战争,从而使中国民众开始觉醒,掀起了救亡图强的维新运动,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答案】B2.如果要再现邓世昌英勇杀敌、壮烈殉国的场景,我们选择的素材应该是()。A.黄海海战 B.台湾保卫战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解析】黄海海战中,“致远”号中炮后倾斜,清军弹药用尽,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撞去,最终全舰官兵壮烈殉国。故选A项。【答案】A3.一部手抄本中有这样几句话:“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这几句话()。A.反映了林则徐率清军抗击英国侵略的决心B.反映了邓世昌强烈要求消灭日本侵略者的斗志C.反映了维新志士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勇气D.印证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的反帝性和落后性【解析】由材料中的“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等信息,可知这些都是义和团愚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表现,故选D项。【答案】D4.近代史上,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抵抗,但最终均告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A.西方列强船坚炮利 B.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C.战略战术失误 D.社会制度落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本质的理解,应上升到社会制度的高度上来。【答案】D5.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决不可以开倒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是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材料认为义和团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C.材料否认义和团运动在近代中国的进步意义D.材料表明义和团失败的重要原因是违背历史潮流【解析】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A项所述不准确;B项所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C项所述不正确;由“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惨败是极自然的”“决不可以开倒车”可以判断,D项所述正确。【答案】D6.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了一幅《去北京》的漫画,漫画中一个全副武装的日本武士对身后的一群全副武装的西方骑士说“去北京”。此漫画说明()。A.日本是鸦片战争的鼓动者B.西方列强支持日本发动甲午战争C.日本诱导八国联军攻占北京D.列强瓜分中国是日本首先发动的【解析】漫画的登载时间“20世纪初”和“一群全副武装的西方骑士”,说明漫画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事件,而“日本武士”对“西方骑士”说“去北京”,说明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日本是冲在最前的,并诱导联军攻占北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错误,鸦片战争时日本也是被侵略者;B项错误,甲午战争爆发于19世纪末;D项错误,首先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是德国,而不是日本。【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方漫画下的近代中国材料二参与八国联军侵略的俄国陆军中将苏罗捷科夫说:“中国现在已经表明,它能够为种族斗争提供多么巨大的兵力、金钱和精力,所缺乏的只是组织和组织者,过早爆发的义和拳没有给暴力在上述方面以成熟的时间。”(1)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并说明各事件的主要影响。(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俄国陆军中将苏罗捷科夫为什么会有此观点。此观点又说明了什么?【解析】第(1)问据三幅漫画的特征分别说明,其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再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影响;第(2)问,材料中的“提供多么巨大”说明义和团运动对列强的打击,材料中的“缺乏”说明清政府在组织抵抗外来侵略中的无能。【答案】(1)事件:图1反映了英法发动了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图2反映了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胜了中国;图3反映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中国使民族危机空前加重,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2)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说明:清政府腐败无能,不能在斗争中进行有效的组织。1.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特点(1)斗争阶层的多样性。既有政府组织的军事斗争,如黄海海战、收复新疆等,又有人民自发组织的反抗行动,如三元里人民抗英,反割台斗争及义和团运动等。(2)斗争英勇顽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黄海海战、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等体现了中国人民舍生忘死、不怕牺牲、不畏强暴、同仇敌忾、坚决御侮、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奋进。(3)大多以失败告终。除左宗棠收复新疆,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主权之外,其余均以失败告终。2.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不断失败的原因(1)主观原因①制度落后: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统治腐朽,统治者又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②政策不利:战前不做认真的准备;战争爆发后,或战或片面求和,组织抵抗不力。③民众动员:清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不可能意识到人民的反侵略力量,因而不可能发动人民进行全面反侵略战争。(2)客观原因①西方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或第二工业革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②20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问题上的关系以勾结为主,中国人民面临列强的共同侵略。(3)根本原因: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调休放假的通知国发明电〔202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2023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使全国人民广泛参与中央及各地区各部门举行的纪念活动,2023年9月3日全国放假1天。为方便公众安排假日期间生产生活,特作如下调休:9月3日至5日调休放假,共3天。其中9月3日(星期四)放假,9月4日(星期五)调休,9月6日(星期日)上班。调休放假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有关纪念活动顺利进行。国务院2023年5月13日1.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历史地位。2.理解“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1.阅读P35第一段,概括日本侵华的政治、经济原因和有利条件,并思考日本侵华的根本原因。阅读P35第二段~P36,并结合P36的《知识链接》,完成P36的《学习思考》:日本在侵华期间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2.阅读P36~P38第一段,指出九一八事变后到全面抗战以前,中国军民是如何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3.阅读P38、P39第一段,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过程。阅读教材P39、P40,分别指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抗日战争的战况及其历史地位。4.阅读P40、P41,思考: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重大历史意义?1.20世纪30年代,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歌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南京大屠杀 D.淞沪会战【答案】A2.下图历史事件集中反映的时期是()。百团大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枣宜会战A.甲午战争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3.1945年,有人对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若要给它加一横批,下列选项中较为合适的是()。A.世界名城 B.抗战胜利C.美苏争锋 D.博采众长【答案】B1.探究一日本的侵华罪行材料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他们认为:“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支那战争是试图建设日满支(指日本和日本扶持傀儡在东北建立的伪满洲国政权与中国)一体的东亚新秩序的日本与美、英、苏结盟的蒋介石之间的一场斗争。”概括日本右翼分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有关史实加以批驳。【答案】主要观点:战争的目的是建立东亚新秩序,对抗蒋介石与美、英、苏结盟,没有掠夺中国领土的意图。批驳:①建立东亚新秩序,实质上是日本灭亡中国、称霸东亚的野心的体现。后来一系列的侵华史实证明了它是早有预谋的。②在侵华过程中,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进行试验,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③关于“蒋介石与美、英、苏结盟”这一问题,事实上,是先有德、意、日法西斯对世界的侵略,后才有中、美、英、苏等国共同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因此,以上观点是日本右翼势力掩盖其侵略的漂亮幌子,是否认其侵略的诡辩与谎言。2.探究二抗日战争的胜利材料谜语趣闻: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庆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庆氛围中时,某大报刊刊出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谜目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结果出现众多的谜底:屈原和苏武,还有人猜出是蒋干和毛遂。后来,有人读到这则旧谜时,又拟了一个新谜底:共工。(1)解释“屈原”“苏武”“蒋干”“毛遂”的准确含义。(2)应该怎样理解“共工”这一谜底?【答案】(1)“屈原”是指日本投降是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苏武”是指日本投降归功于苏联的对日宣战,“蒋干”是指日本投降得益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毛遂”是指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迫使日本投降。(2)“共工”指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3.易错易混(1)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连续溃败,是不是说明国民政府没有积极抗日,对抗日没有做出贡献?【答案】不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是抗战主力,并且积极抗日,抵抗了大部分的日军;抗战后期,共产党成为抗战主力。因此,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取得的。(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胜利吗?【答案】不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而不是第一次胜利,以前也有过胜利事件,例如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等。1.“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曲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1840~1842年间 B.1927~1936年间C.1937~1945年间 D.1946~1949年间【答案】C2.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A.揭示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答案】B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侵华过程中犯下了哪些罪行?中国人民是如何抗日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请你自拟一个知识体系图。预习检测1.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再现与再认的能力。通过材料把握历史特征,判断历史时间,关键信息:“西北小山村”“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日本已发动侵华战争,国共未实现合作、形成统一战线。【答案】C2.《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评述的历史事件是()。A.卢沟桥抗战 B.平型关大捷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解析】卢沟桥抗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与题干时间不一致;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时间也与题干不符;百团大战发生在抗战相持阶段,时间是在20世纪40年代,排除;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而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以上,粉碎了日本的狂妄计划,注意关键信息“1938年1月3日”“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答案】C3.仔细观察右图所示邮票。判断它的发行时间最可能是()。A.1931年B.1936年C.1938年D.1946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图片中的“晋察冀边区”“抗战”等字样,由此可判断发行时间应是1938年。【答案】C4.对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有这样一段描述:主席台上方有“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会场后面有“同心同德”四个大字。“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最早出现于()。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解析】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召开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由此判断只可能是C、D两项。依据题干限定词“最早”,可以排除D项。【答案】C5.(选做)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报道中写道:“南京马路上尸首累累。有时要先移动尸体,汽车才能通行。”此报道有助于人们直接研究()。A.淞沪抗战的惨烈情况 B.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情况C.国民政府的撤退情况 D.南京保卫战时将士的英勇【解析】根据材料所反映的时间“1937年12月18日”及描述的内容,可判断这是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的大屠杀。【答案】B6.(选做)20世纪40年代《解放日报》社论:“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热烈庆祝。”材料中的“大事”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A.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B.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事”是指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D项正确。【答案】D当堂检测1.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将军在给天皇的建议书中写道:“(日本)最好的政策在于采取积极措施,去获取日本在满洲和蒙古的权利和特权。”此建议书导致哪一事件的爆发?()。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C.西安事变 D.皖南事变【解析】“九一八事变”使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即材料中所说的“满洲”。【答案】A2.20世纪中期在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的一首军歌唱道:“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这首军歌()。①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②反映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③反映了民意倾向八路军、新四军④是敌后战场抗战路线的体现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这首军歌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广大青年学生报名从军的情景。但不能从军歌中判断出是国民党军队还是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故A项正确。【答案】A3.在一副对联中,一位国民党抗日将领的名字被嵌入其中,“国难当头能牺牲自我,碑林纪事当铭刻忠魂”。下列与这名将领有关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太原会议C.武汉会战 D.枣宜会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嵌名字为“(张)自忠”。1940年国民党将领张自忠率部在枣宜会战中奋勇杀敌,壮烈殉国。【答案】D4.1945年8月重庆的《新蜀报》刊登了一篇《东京王气惨然收一片降幡挂城头》的报道。此报道()。A.讴歌了台儿庄大捷 B.预测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C.赞扬了百团大战 D.庆祝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析】据材料时间“1945年8月”和“东京”“降幡”等信息,可知材料报道了日本无条件投降,所以此报道是庆祝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答案】D5.抗战初期,中共党员谢和庚写了《全民军事总动员纲领与展开全国游击战争之方案》。蒋介石阅后批示:“游击战重于正规战,政治战重于军事战。”这表明()。A.蒋介石认可中共的游击战思想B.国民政府采取了全面抗战路线C.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D.蒋介石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解析】蒋介石的批示“游击战重于正规战”表明中共的游击战思想被蒋介石接受,A项正确;全面抗战路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正确;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C项不正确;蒋介石的批示赞同的是中共的军事主张,政治主张没有体现,D项不正确。【答案】A6.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这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B.加速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C.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解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也没有壮大社会主义力量,故A、C两项错误;B项虽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影响,但不符合题意;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处于重要地位,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使中国取得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故选D项。【答案】D课后检测1.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称:“中国民族既已致觉醒,绝对团结,自必坚守不偏不倚之国策,集中整个民族之力量,自己自助,以抵抗暴敌,挽救危亡。”中国民族“已致觉醒”的具体表现为()。A.中共发表了《抗日通电》B.组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国内战争完全结束D.国共两党合并,共同抗战【解析】中国民族觉醒的表现是团结起来共同抗战,但国共两党并没有合并。所以答案是B项。【答案】B2.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工农红军力量遭受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中共迎来了一件“扭转乾坤”的大事。下列为“扭转乾坤”奠定基础的事件是()。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全面抗战路线的提出C.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成熟 D.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解析】西安事变是在中国工农红军刚刚完成长征、中共革命力量被严重削弱的情况下发生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国共两党的对峙局面,为中国共产党重新聚集和壮大革命力量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后,中国革命力量迅速发展。【答案】A3.“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解析】抓住“全国军民齐奋起”即可得出答案。【答案】D4.下图中数字标明的地点都是日本侵华期间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其中最能为正面战场的战役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正面战场的抗战主要是在七七事变后进行的,而①②发生在七七事变前,④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的首战大捷。台儿庄战役是国民政府组织的徐州会战中取得胜利的一场战役,故最可能成为第一手资料。【答案】C5.1940年9月,《大公报》载文说:“宜昌(枣宜会战)战后三个月,各线无大战事,战况的沉闷……就在这夹缝中间,传来了北方的捷音。”材料中所说的“捷音”指的是()。A.淞沪会战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B.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的胜利C.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华北日军D.徐州会战的胜利激励了抗战信心【解析】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在北方没有进行什么抗战,只有八路军在北方坚持抗战,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并取得了重大胜利,此文正反映了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华北日军,振奋了全国人心;A项时间和地点都不符合题意,淞沪会战是1937年8~12月在上海进行的;B项时间不符,平型关大捷虽是八路军在北方进行的,但时间是1937年9月;徐州会战虽也在北方,但其时间是1938年1月。【答案】C6.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时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败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A.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C.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D.正面战场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根据题干“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分析,台儿庄战役属于抗战时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体现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答案】D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的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和日本的失败而告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128万侵华日军向中国投降,日本侵华战犯受到了严正的审判。中国人民取得近百年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的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改变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历史,使中华民族重新找回了民族的自尊与自信。——人民网《抗日战争胜利:中华民族 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材料二新华社北京2023年2月27日电: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新华网(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政府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解析】第(1)问,先据所学知识“国共合作抗战”“广大军民的英勇抗战”等概括原因,再从材料一中的“完全的胜利”“民族的自尊与自信”等信息方面说明意义;第(2)问要从警示和缅怀的作用方面说明意义。【答案】(1)原因:国共两党合作后形成了全民族的抗战;中国广大军民的英勇抗战;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促进。意义: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2)可以警示国人时刻不忘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激励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让国人永远缅怀近代以来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人民英雄。1.如何认识抗日战争的特点?(1)它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是包括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是其显著特点之一。(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做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决定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2.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比较(1)区别敌后战场正面战场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作战方式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战略地位进入相持阶段后,逐渐成为主战场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2)联系:相互依存,相互配合,贯穿始终,共同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3.总体架构专题复习课把握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两条核心线索,联系世界历史大背景分析列强侵华的必然性。重点是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及其对中国的影响;难点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追求独立的历程。一、选择题1.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一些中国曾经听说过,或从没有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此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清政府采取了全面开放的对外政策B.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C.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成为被宰割的对象D.中国强大贸易市场的吸引【解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西方列强纷纷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包括像葡萄牙这样的小国也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答案】C2.《中国外交史》:“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朝政权,来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B.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梦想C.《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A项符合史实。B项错在“彻底”的表述上;C项错在《马关条约》,应该是《辛丑条约》;D项错在“完全沦为”“殖民地”,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A3.右图是1900年英国Punch上刊登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对应的历史事件是()。A.英法联军侵华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义和团运动【解析】根据漫画中手执盾牌和大刀的清政府军队人物与拿着现代枪械的各国军人的对抗场面,可知此漫画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4.某校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举办抗日战争专题展览。以下资料标题错误的是()。A.敌后军民的抗战 B.黑旗军抗日C.全民族的抗战 D.日军的暴行【解析】B项发生在甲午战争后,因此选B项。【答案】B5.英国《泰晤士报》对淞沪会战发表社论说:“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下列对材料中强调的淞沪会战对整个中国的“极大之影响”理解正确的是()。A.淞沪会战开启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局面B.淞沪会战显示了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坚定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C.淞沪会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D.淞沪会战扭转了中国抗战的不利局面【解析】开启全民族抗战局面的是“七七事变”,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是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讲话,C项错误;淞沪会战虽然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但仍然没有能够扭转中国抗战的不利局面,D项错误。故选B项。【答案】B6.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向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根本利益D.坚守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为了救中国,暂时向红军帽告别”可知,C项符合题意。【答案】C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泽民在《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数是侵华战争。”材料二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材料三据环球网2023年12月26日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当天上午参拜了位于东京九段北的靖国神社。这是自小泉纯一郎后,日本首相时隔7年再次参拜靖国神社。(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参加和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2)根据材料二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种战争罪,并各举一例说明。(3)材料三中提到的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是什么?对当今中日关系带来怎样的严重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中日两国持久和平友好关系的认识。【解析】解答第(1)问时,注意按时间顺序,列举要全面。第(2)问的关键是举例要恰当。第(3)问,日本首相的行为表明日本政府不承认其侵华战争为侵略行为,由此即可得出实质和影响。第(4)问是开放性的问题,应在前三问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着眼于对当今中日关系发展的借鉴作用。【答案】(1)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战争。(2)反和平罪:全面侵华战争。常规战争罪:南京大屠杀。反人道罪:细菌战、毒气战、用活人做实验。(3)实质:掩盖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罪行。影响: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4)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专题小结考纲目标课标要求目录教材内容精解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三个版本的共性三个版本的主要差异一八四O至一九OO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①背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②经过。③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①背景:鸦片战争后,白银外流;洋货涌入中国,手工业者破产;赔款导致官吏搜刮百姓;自然灾害。②经过。③结果:失败◎甲午中日战争:①经过:1894年日本挑起战争。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内容涉及割地、通商、投资设厂。②影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③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①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义和团运动兴起。②经过:1900年八国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内容涉及赔款、驻兵、设使馆、“惩凶”等方面。③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人教版和岳麓版都简要介绍了鸦片输入中国的危害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人教版和岳麓版介绍了鸦片战争的大致经过和影响,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影响◎人民版简要指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人民版较具体地介绍了三元里抗英、中法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人教版和岳麓版都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具体经过,人民版则具体介绍了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影响,人教版强调其“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人教版和岳麓版都指出其“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教版和岳麓版都较具体地介绍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抗日战争◎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②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团结抗战。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③著名战役有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④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军的罪行: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试验、杀人比赛等◎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①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②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民版与岳麓版都提到了日军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以华治华”,扶植傀儡政权,等等◎人教版介绍了潘家峪惨案、开辟国外战场等史实。岳麓版提及了国民党方面消极抗日◎人民版较为具体地介绍了日本方面的战争准备或部署(如东方会议)、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事件和主要方式、中国各族人民(如东北组织的抗日义勇军)和国共两党及其军队抗击日军侵略的主要史实或著名抗战将领(如张自忠),并介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的有关重大事件,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抗日战争的有关背景、经过、意义的介绍,人民版最为具体详细,人教版次之,岳麓版最为简略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期间,一位清朝将领想出一个打败英军的主意,建议在猴子的背后拴上鞭炮,然后跑到停泊在岸边的英国军舰的甲板上,这一主意竟然被批准实施。由此反映出的实质性问题是()。A.清政府无力抵抗侵略B.清政府视战争为儿戏C.双方力量对比悬殊D.清朝统治者愚昧腐朽【解析】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此时的中国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材料中清朝将领认为“在猴子的背后拴上鞭炮”即可打败英军,并“被批准实施”,充分揭示了清朝统治者的愚昧腐朽。【答案】D2.1906年美国人安德鲁发表文章说:“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西方列强这一愿望的实现是通过()。A.中英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从材料可以了解到西方列强希望获得“领事裁判权”,包庇本国人在中国胡作非为、从事违法活动等。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被迫给予西方国家“领事裁判权”是在鸦片战争后,1843年即《南京条约》签订后一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等特权。【答案】A3.1861年,《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幅具有强烈时代烙印的(北京)安定门版画,城门上插着英法联军的旗帜。下列对此版画理解正确的是()。A.它是英国画家臆造的想象画B.意在说明中国欢迎英国军队C.意在批判英国的侵略战争D.从侧面说明清政府的无能【解析】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清政府的都城北京,这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造成的恶果。尽管版画晚了一年,但反映了当时的史实,这并不是作者在批评英国的侵略,而是在赞扬取得胜利。答案是D项。【答案】D4.晚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载:“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下列对此段材料解释合理的是()。A.李慈铭否定了外国人对圆明园的侵略行为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C.作为日记,这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第一手资料D.该日记可能作于鸦片战争时期【解析】根据李慈铭的日记可知,他并没有否认外国人侵略行为的存在,但是他也很痛心地记录了中国一些“奸民”的趁火打劫,故A项错误,B项正确。这则材料不能算是记录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因为日记中清晰地表明了这则消息是“闻”,即听说的,C项错误;外国人劫掠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D项错误。【答案】B5.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材料信息“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要求进行资本输出。【答案】C6.清朝大臣张之洞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