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蟹类增养殖_第1页
第三章 蟹类增养殖_第2页
第三章 蟹类增养殖_第3页
第三章 蟹类增养殖_第4页
第三章 蟹类增养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蟹类增养殖一、蟹类外部形态蟹类体多样,形态各异,有圆型、方形、近方型、梨型和梭形等,但是不管体形如何,大体可分三部分:(1)头胸部(2)腹部(3)附肢。如图日本大眼蟹蜘蛛蟹馒头蟹梭子蟹盲眼穴居蟹头胸部:蟹类的头胸部背腹面覆以整片的头胸甲。形态各异,变化极大,头胸甲通常以其位于其下的内部器官位置划分为若干区,如前胃区、眼区、额区等……腹部:头胸甲在身体前部折向腹面与腹部相接,腹甲分为七节,一般第一至第三节愈合,第四至第七节分节明显,蟹类腹部扁平退化,折叠于头胸部腹面,俗称“蟹脐”,一般雄性腹部呈三角形,雌性则有宽大呈半圆形或椭有圆形。蟹类的外部性征可由腹部形态及腹肢来辨别。雄蟹腹部窄、呈长三角状,腹部退化,第一、二对腹肢特化为交接器。雌蟹成熟后腹部宽大,多为半圆形、卵圆形,第二至第五对腹肢双肢型,刚毛多,用以抱持卵群。附肢:复眼:额缘近两侧,具柄,平时倒卧于眼匡内,活动时则直立伸出。第一触角:位于额缘近中央尖处,其基部有平衡囊存在。第二触角:细小,位于两眼内侧,基部为排泄器官。大颚第一二小颚、第一至颚足共同组成口器。口框形状及第三颚足形状为某些类群的重要分类依据。胸足:在头部两侧第一对通常特别粗大,螯状,某些种类螯足大小不等。主要功能为取食、撅穴、防御与进攻。后四对步足为瓜状,其上生有各种突起刺、毛等结构,主要功能:爬行和游泳。某些种类未一对步足特化为浆片状游泳足如梭子蟹。蟹类的腹肢不发达。雄性腹肢逐化,仅存第一、二对腹肢,形成交接器,雌性第二至第五对腹肢存在,具内、外肢密生刚毛,用于附着并抱挂卵子。青蟹增养殖青蟹的分类地位青蟹的种类青蟹的生物学青蟹的人工繁育青蟹的养殖病害防治青蟹的分类地位青蟹属[Scylla(deHann,1883)]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短尾亚目(Brachyura)、梭子蟹科(Portunidae)。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南非等海域,在我国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沿岸水域。青蟹属的主要形态特征是头胸甲呈卵圆形,长度等于或略小于2/3宽度,背面圆突,有“H”形图案,表面光滑,胃心沟不甚明显。额具有4个齿,前侧缘具有大小相近的9个齿,比光滑的后侧缘长。小触角折叠几乎横断。螯足粗大,表面光滑,长度比步足长。螯足长节前缘有3个刺,后缘2刺,1个位于末端,1个位于中间;腕节内缘具尖锐的刺,外缘具或不具2个刺,刺的长度因种类不同而异。掌节在靠腕节边缘具强刺,在靠指节基部有1对刺,长度因种类不同而异,内侧紧挨腕节处有一结核状突起。座节不具刺,长方格状沟明显,前后具刷状毛边缘。第二至第四对步足相似。第五对步足末2节呈浆状,适于游泳。甲壳颜色因种类和生活环境不同,呈深绿色、黄绿色、橄榄绿色等,步足具或不具网格状图案。雄性腹部分为5节,第3~5节愈合,呈宽三角形;雌性腹部分7节,呈宽卵形,具或不具网格状图案。青蟹的种类青蟹属存在有

4个种,它们是: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紫螯青蟹(S.tranquebarica)、拟穴青蟹(S.paramamosain)、榄绿青蟹(S.olivacea)。拟穴青蟹(Scyllaparamamosain)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紫螯青蟹(Scyllatranquebarica)榄绿青蟹(Scyllaolivacea)一:分类及形态1.分类锯缘青蟹拉丁学名:Scyllaserrata英文学名:mangrovecrab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梭子蟹科——青蟹属2.形态

锯缘青蟹头胸甲略呈椭园形,表面光滑,中央稍隆起,分区不明显。甲面及附肢呈青色。背面胃区与心区之间有明显的"H"形凹痕,额具4个突出的三角形齿,较内眼窝突出,前侧缘有9枚中等大小的齿,末齿小而锐突出,指向前方。螯足壮大,两螯不对称。长节前缘具有3棘齿,后缘具2棘剌;腕节外末缘具2钝齿,内末角具1壮刺;掌节肿胀而光滑,雄性个体尤为肿胀,背面具有2条隆脊,其末端具1棘刺,指节的内外侧各具1线沟,两指间的空隙较大,内缘的齿大而钝。前三对步足指节的前、后缘具短毛,末对步足的前节与指节扁平浆状,适于游泳。雄性腹部呈宽三角形,第6节末缘内凹,其缘直,两侧缘直,末节末缘钝圆,雌性腹呈宽圆形。甲宽可达20厘米,体重有1.5千克。二.生态习性(一)生活习性1.栖息习性锯缘青蟹为滩栖游泳蟹类,生活在潮间带泥滩或泥沙质的滩涂上,喜停留在滩涂水洼及岩石缝等处。白天多穴居,夜间四处觅食。尤其是在涨潮的夜晚显得更为活跃,由于它的眼晴和触角感觉灵敏,故夜间活动自如;夏天青蟹活动更为频繁,低潮水浅时多潜伏泥底以避暑热,有时可见成群青蟹在干热时用步足撑起体躯离开温度高的滩面乘凉;冬季活动较少,天气寒冷时在低潮浅滩附近掘穴过冬,其穴洞大小深度随个体大小及潮区的增高而加深,高潮区穴洞有时可达1米以上。青蟹在水中依靠末对步足频频划动向左、右前方前进,但多数情况下随流而动,受惊或遇障碍可迅速后退,在滩面上则以步足爬行,感觉灵敏,行动自如。

2.种群分布广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包括中国东南沿海、日本、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夏威夷、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东南部与红海。在我国长江口以南的上海、浙江、广东、广西、海南岛沿海均有分布。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澳大利亚中国东南沿海日本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夏威夷新西兰非洲东南部红海锯缘青蟹的种群分布图3.对盐度的适应锯缘青蟹的生存盐度2.6‰~55‰,适应范围5‰~33‰,最适盐度12.8‰~26‰(比重1.010~1.021)。青蟹难以适应盐度的剧烈变动,盐度突变会引起"红芒"和"白芒"两种疾病,甚至死亡。因此,每年梅雨季节,由于短时间内突发大雨或连续的降雨,人工养殖池盐度突变,使青蟹死亡率增高。

4.对温度的适应锯缘青蟹是广温广盐海产蟹类,其生存水温5~39℃,适宜生长水温15~31℃,最适水温18~25℃,15℃以下时,生长明显减慢,水温降至7~8.5℃时,停止摄食与活动,进入休眠与穴居状态。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雌蟹开始产卵,幼蟹频频脱壳长大,水温升至37℃以上时,青蟹不摄食,水温升至39℃时,青蟹背甲出现灰红斑点,身体逐渐衰老死亡。5.对溶解氧的要求当饲育水中溶解氧大于2ppm时,锯缘青蟹就能大量摄食;小于1ppm时,反应迟钝,不摄食,并出现浮头现象以至死亡。蜕壳时对溶解氧的要求更高,否则不能顺利蜕壳生长,甚至死亡。6.食性锯缘青蟹的食性很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物组成中以软体动物和小型甲壳动物为主,胃含物中经常出现双壳类的壳缘,绞合部残片,腹足类的厣,残缺的螺轴,方蟹类的残肢和头胸甲碎片。青蟹也常以滩涂蠕虫为食,也食小鱼、小虾,有时在胃中也有发现植物的茎叶碎片。人工养殖的青蟹,对饵料无严格的选择,小杂鱼、虾、小型贝类(蓝蛤、寻氏肌蛤、河蚬、蛳螺等)、豆饼、花生饼均可为食,青蟹有同类互相残杀的习性,常捕食刚脱壳的软壳蟹。

(二)脱壳生长青蟹的生长是不连续的,脱壳是其生长的标志,只有在脱壳时才能生长,幼蟹平均约4天脱1次壳,以后脱壳时间逐渐延长,两个月之后,要间隔1个多月才脱1次壳,从第一期幼蟹到第10期幼蟹的生长需百余天。青蟹一生共脱壳13次(其中,幼体变态蜕壳6次,生长蜕壳6次,生殖蜕壳1次),最后一次(第13次)脱壳,与青蟹的交配,生殖密切相关,称"生殖脱壳"。刚脱壳的蟹体呈柔软状态,称"软壳蟹",横卧在水底大量吸收水分,使身体舒张开来,一般6~7小时开始变硬,在18~19小时内个体显著扩大,增重。脱壳后,壳长增加30%~40%,体重增加70%~100%。在正常情况下,经3~4天,新壳才完全硬化。

三、繁殖习性1、繁殖季节繁殖季节较长,但因地而异,广东为每年2~4月和8~9月,其中2~3月为盛期;福建厦门地区3~10月,浙江4~10月。5月下旬至6月和8月下旬至9月是繁殖盛期;上海9~10月,台湾几乎全年可以繁殖。

2.交配青蟹一般一年达性成熟。一般甲壳宽8厘米,体重150克以上的雌蟹就能进行交配。交配前,雌蟹先行生殖脱壳,在其新壳尚未硬化之前雄蟹与其交配,交配时间可持续1~2天。交配期间青蟹没有食欲,即使投饵也不进食。交配后精子贮存于雌蟹纳精囊内,存活达数月之久。3.产卵孵化雌蟹卵子成熟后经输卵管至纳精囊与精子结合,然后受精卵即由雌性生殖孔排出粘附于腹肢刚毛上。排出的卵初为黄色,此时的雌蟹就成为负卵累累的抱卵蟹。雌蟹的产卵量约为200万粒左右,但所抱之卵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雌蟹多在水面宽阔、水清流缓之处产卵,在河口生活的雌蟹要迁海中产卵,所以自然海区的青蟹在繁殖时常要离岸作短距离"迥游"到深处产卵。孵出的幼体随潮流到近岸,尔后在潮间带,沼泽地觅食生长。浙江沿海每年5月便可捉到甲宽为1-2厘米的幼蟹。海区幼蟹集中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梅蟹)和9月中旬至10月(秋蟹)。4.幼体发育幼体发育共分蚤状幼体(Ⅰ~Ⅴ期)和大眼幼体两个阶段,共需脱壳变态6次,始为第一期幼蟹,历时约23~24天。水温26~29℃时,需23~24天发育成幼蟹。在水温29~32℃下饲育,则需21天左右从第一期蚤状幼体发育变态为幼蟹,包括大眼幼体变态到幼蟹一次脱皮。溞状幼体大眼幼体第一期幼蟹养殖现状:近年来青蟹养殖在我国南方诸省蓬勃发展,养殖面积约3×104hm2,年产量为11.6×104t。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0年)青蟹养殖最主要的模式为池塘混养,例如蟹鱼混养、蟹虾混养、蟹贝混养、蟹藻混养等形式,可以单品种混养,也可以多品种混养。广东、浙江等地开展的坛养、围栏、围网、吊笼养殖方式,

尽管锯缘青蟹的人工育苗苗种整齐、纯正,但是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大规模生产性育苗技术尚未全面突破,不能充分满足养蟹生产所需苗种。因此,在青蟹繁殖季节里,人工采捕自然蟹苗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是主要苗种来源。1.采捕方法蟹苗采捕方法有二:一是用定置网采捕,即把定置网固定在海边滩涂上,让抵达岸边的大眼幼体随潮水流入网边,每天凌晨3、4点钟取苗;二是用罟网采捕,如果没有潮流,蟹苗不易入定置网中,所以采用罟网下海牵捕,方法是在傍晚退潮时,由两人下海牵拉罟网折、捕获量比前一种方法要大。

2.蟹苗鉴别采捕上来的大眼幼体,常混杂着其他短尾类的大眼幼体,除了较易分辨的海蜘蛛、海和尚、扁蟹、螃蜞(均属当地俗称)外,还有与青蟹大眼幼体形态相似的梭子蟹,其中以远海梭子蟹、底栖短浆蟹为最多。它们的区别为:(1)青蟹腹甲末端延长呈大角一对,其背面观约30微米×26微米,远海梭子蟹约10微米×26微米,底栖短浆蟹则无;(2)底栖短浆蟹第五步足指节不扁平,远海梭子蟹和青蟹则扁平,螃蜞则呈爪状,与其他步足一样细长,等大;(3)鳌足以青蟹为最大,尤其指节与掌节显得特别粗壮,螃蜞的则与其他步足一样细长,等大;(4)远海梭子蟹为黑色,底栖短浆蟹则透明,青蟹呈淡黄或粉红色且透明,螃蜞则较透明;(5)底栖浆蟹的头胸部呈三角形,其额部也略呈扁三角形,远海梭子蟹和青蟹则不呈三角形,螃蜞则近似正六边形。人工育苗技术青蟹的繁殖季节

青蟹繁殖季节各地不同,主要与水温有关。在水温

18℃以上,其摄食、活动正常,性腺开始逐渐发育。在广东沿海天然海区或者养蟹池中,周年可见到卵巢成熟的青蟹。但是,一般的繁殖旺季是3-6月和9-

10月。在天气炎热季节或低温,盐度变化大时,卵巢成熟的青蟹较少见,这可能是因水温高、盐度低而影响其卵巢发育。湛江沿海常年气温、水温较高,且较稳定,周年都可见抱卵的青蟹,但是,1-2月份水温较低,见到抱卵青蟹相对较少。

一、亲蟹培育

1.亲蟹来源

亲蟹为天然海区已交配的雌蟹,可以通过轻压腹脐上方愈合处进行鉴别,如果贮精囊内有黄豆粒大的乳白色精点,即为已交配的雌蟹。亲蟹肥满度好,肢体完整,无病害,活力强,个体大,平均体重为300g/只~500g/只。

培育雌蟹的饲料以混合投喂或间隔投喂鲜活贝类最好。青蟹不喜欢摄食冰冻的小鱼小虾摄食不好会造成营养不良或营养积累不够,对抱卵率和优质抱卵率大有影响。青蟹培育池水温15℃时,青蟹可以抱卵,25℃时抱卵情况最佳;盐度20.2时青蟹可抱卵,但优质抱卵率低,盐度升高会改善抱卵质量,25-30是青蟹抱卵的理想盐度。天然饲料为鱿鱼、贻贝肉和杂鱼;人工饲料为供斑节对虾用的、经改制的配合饲料。亲蟹产卵最多。

2.亲蟹栖息环境

亲蟹池5.0m×3.0m×1.3m,用经过消毒处理的细沙铺入池底,厚度约为15cm,出水口不铺沙,可作为饲料场。在沙面上搭建蟹穴,面积为15平方米的沙面上可以搭建蟹穴20个,基本上成为一蟹一穴。在放入亲蟹前,亲蟹池再进行1次彻底消毒,注水60cm,装入气石充气。亲蟹池上方用黑布遮阳,以保持黑暗、安静的环境,且在夜间操作时也不照明。注入的海水需要经过沉淀、净化、沙滤后,再用臭氧处理,以杀灭海水中的细菌、浮游生物,并降解有毒、有害物质,水体理化指标要求达到:氨态氮0.1327mg/L、COD8.565mg/L、亚硝酸盐0.1949mg/L、水温22.8℃~23.4℃、盐度28.6‰、pH8.3。

3.亲蟹的暂养促熟

按照亲蟹总体重的5%~15%进行投喂,并以每次投喂后饲料略有剩余为度,每天投喂鲜活沙蚕2次。每天彻底换水,清除残饵和污物,并检查亲蟹的活动和抱卵情况。每隔5天倒池1次,并对原池的沙粒进行翻洗,对蟹穴进行拆洗,然后全池泼洒氧化剂进行消毒,达到无异味、无黑迹。亲蟹摄食正常且稳定3天后,每天提高水温0.5℃,水温达到28℃以后,保持恒温,经过约10天的培育,大部分亲蟹体色由青变黄,不久开始抱卵,卵子外观颜色变化是由桔黄→浅黄→灰→黑。

二、青蟹的交配、产卵雄蟹体重110克,雌蟹体重130克以上就有交配能力。青蟹交配是在雌蟹蜕壳后,新壳还没有硬化以前进行的。当雌蟹将要生殖蜕壳之前,雄蟹伴随守卫在雌蟹身旁。在雌蟹蜕壳后1小时左右,雄蟹立即与其交配。雌蟹打开腹部,暴露出胸板上的一对生殖孔,雄蟹的交接器插入雌蟹的生殖孔中进行交配。交配时间通常持续2

-3天,交配完毕后,雄蟹还守候雌蟹一段时间,防止其他蟹侵害,直至雌蟹壳完全硬化才离开。通常青蟹交配一次精子可供产卵两次用。

雌雄青蟹是否交配,肉眼容易辨别。其主要区别是:已交配过的雌雄蟹腹部有很多裂伤痕,这是交配时拥抱磨损所致。已交配过的雌蟹,打开腹节周围刚毛密集,能看到生殖孔被输卵管的分泌物塞住。并可观察到头胸甲后缘与腹节交接处的中央,轻压可见到黄豆粒大小的乳白色圆点。交配过的雌蟹,解剖可见受精囊明显膨大,孔白色,镜检可见到精子青蟹的产卵

在南海沿海的青蟹养殖池,周年可以培育卵巢丰富的雌蟹,俗称膏蟹。这种膏蟹在饵料丰富,温、盐度适宜,经过摘除眼柄等措施催产,强化培育一周左右,青蟹会自行产卵,并将卵抱在腹节刚毛上。雌蟹抱卵量与其成熟度、体质、环境有关,正常情况下雌蟹在夜间产卵。也有部分在下午产卵,这属于不正常时间产卵,多数产卵量少,产卵后多数掉到池底,不易将卵粘附在腹肢刚毛上,似流产状态。雌蟹正常的产卵是伏在池底,腹节伸开成水平状,产卵后很快粘附在腹节刚毛上。

抱卵亲蟹的管理

从自然海区捕获的亲蟹,经过室内培育第一次抱卵,抱卵率为70%,抱卵量平均为200万粒/只~300万粒/只,卵子质量好,晶莹饱满。抱卵亲蟹基本不卧沙穴居,要求水质清新、稳定,要求环境黑暗、安静。当原溞状幼体的心跳达到150次/分钟~200次/分钟时,应对亲蟹进行消毒,挂笼放入培育池中孵化,1天~2天后排幼,排幼时间一般为5:00~8:30。

开始时,水质较清,水中浮游植物稀少,以扃藻、金藻为优势种;卵子发育正常,未发现亲蟹流产。当降雨过后,水温升高,水中浮游植物剧增,水体透明度为30cm~50cm,浮游植物生物量为82.8mg/L~165.2mg/L,裸藻始终为优势种,在这种水质条件下,发现亲蟹有流产现象,甚至抱卵亲蟹死亡;经过调换水源,并进一步进行水质净化处现,水体中浮游植物生物量为55.3mg/L,亲蟹流产和死亡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

青蟹的胚胎发育

胚胎发育速度与水温高低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积温问题,即在适温范围内,水温高孵化快,反之则慢,青蟹胚胎发育适宜的水温为20-30℃,最适水温为25-30℃。当水温超过32℃,胚胎发育受影响,往往死胚多,发育时间也延长,有滞育现象。

青蟹受精卵随着胚胎发育颜色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刚产的卵是桔黄色,其颜色变化过程如下:桔黄色→淡黄色→淡灰色→棕黑色→灰黑色→黑色→孵化。同时随着胚胎发育,胚体增大,腹节逐渐伸展(不易合拢),将要孵化时,抱卵好的雌蟹,腹节伸展接近水平状态。当胚胎发育至灰黑色时,胚体心脏每分钟博动100次以上,说明胚胎在1-2天内能孵化。

三、青蟹孵化与幼体发育

青蟹正常情况下,多数是在早晨06:

00-08:00孵化,个别的抱卵蟹也会在其他时间孵化,但其幼体质量较差。健壮的抱卵蟹常边游动边孵化。体弱的抱卵蟹,常伏在池底或池壁,附肢作摆动,便孵出幼体。孵化时间通常在20分钟左右结束。孵化速度快,时间短,说明胚胎发育同步,孵出的幼体较健壮。孵化后,健壮的幼体立即上浮,集群趋光,从趋光性的强弱,可以鉴别幼体健壮与否。人工育苗,要选择趋光性强、健壮的幼体,淘汰弱的幼体。

刚孵出的幼体为蚤状幼体Ⅰ期,经过蚤状幼体期蜕皮5次,分5期,然后变态为大眼幼体,再蜕皮后变态为幼蟹。其发育速度与水温成正比关系。在水温28-30℃孵化至大眼幼体发育时间为16-18天,发育至仔蟹要21-24天幼体培育技术青蟹育苗池,可用虾苗池或适当改建,最好是专门的蟹苗池,操作方便。青蟹出苗时会附着池底,最好池底坡度大一些,容易出苗。投放幼体的密度要适当疏些,一般是每立方米水体放蚤Ⅰ幼体5-10万尾。如果密度大了,不利提高成活率。因为前期饵料不易解决,也有人主张前期密养,到中后期再适当分疏。但分疏工作有时也会损伤幼体,对成活率有影响。青蟹刚孵化出的蚤状幼体Ⅰ期,便立即要摄食饵料,其开口的饵料是小型的浮游生物,通常是用小球藻、扁藻、轮虫、贝类的担轮幼体,或甲壳类的无节幼体。随着幼体的发育,逐渐转为以小型的浮游动物为主要饵料,如卤虫幼体、枝足类、挠足等。当幼体发育到大眼幼体,逐渐转为肉食性,可用鱼虾贝肉糜为主。此时要控制好投饵量,否则水质易败坏,使育苗失败。在人工育苗中有足够合适的活饵料,是育苗成功的关键问题溞状幼体锯缘青蟹第一期与第二期蚤状幼体(Z1和Z2)的饵料为轮虫,

Z3至大眼幼体(M)的饵料为卤虫无节幼虫、裸腹蚤。大眼幼体(M):以鱿鱼、贻贝肉、杂鱼、卤虫等作为饲料大眼幼体放养后至C1以前投喂卤虫幼体、活体桡足类以及小量冰冻桡足类;C1-C2期间投喂冰冻桡足类及活体小兰蛤;C2以后投喂活体小兰蛤;C2以后除投喂活体兰蛤外,补投少量鱼糜。幼蟹冰鲜鱼、贝肉糜育苗过程要充气,充气量与对虾育苗类似,前期充气量小,以后逐渐增大,使水中保持溶解氧5毫升/升以上。幼体培育的水质,pH值7.8-8.8。盐度25-32‰,幼体后期有趋淡的特性,到大眼幼体可以逐渐降低盐度,促使其更好生长。在培苗中前期可采用添水,中后期要适当换水,尤其投肉糜易污染水质,要加大换水量,每天换水量要50%以上。变态饵料的不同搭配投喂裸腹蚤时,大眼幼体蜕皮变态率最高。当单独投喂人工饵料,青蟹大眼幼体的发育期延长,变态率降低。含有卤虫的饵料搭配组的大眼幼体蜕皮变态率较高;尤其是以刚孵化的卤虫+蠕虫的饵料搭配组效果最好。青蟹大眼幼体的饵料以卤虫无节幼虫为主,并可辅以贝肉糜;浮游生物饵料是青蟹大眼幼体的适宜饵料一般认为潮流、光照周期、蟹类成体原栖息地的一些化学气息或海草会诱导大眼幼体的着底栖居及蜕皮变态,有人认为主要是来自同种或同属的成体分泌排泄物在起作用。徐晓群:水泥、沙质和海泥;海泥池底大眼幼体蜕皮变态率最高。丁理法等比较了室内水泥池和室外土池青蟹大眼幼体的蜕皮变态率,发现室内水泥池大眼幼体的蜕皮变态率较高密度6个不同密度组,分别为2、3、4、5、6和7尾/dm3不同培育密度对青蟹大眼幼体蜕皮变态率和残杀率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大眼幼体的培育密度为3尾/dm3时,其蜕皮变态率最高,而残杀率与大眼幼体培育密度的关系不明确。附着基附着基的作用自青蟹幼体发育至大眼幼体阶段,其腹肢发育成为发达的游泳器官,出现了钳状的鳌足,容易造成互相残杀现象,在此阶段多投附着基,可以为幼体提供良好的栖息和隐蔽场所,从而减少自残机率,提高大眼和幼蟹阶段的成活率。锯缘青蟹对不同附着基的需求网片、扇贝笼、牡砺壳、人造草皮附着基提前做好,经浸泡,曝晒,消毒后使用,网片以20目尼龙网片经剪裁成40cmx60cm规格后,一端系上石块以固定于水中。牡砺壳串用粗尼龙绳将6-8块牡砺串连而成,吊于池面胶丝上。扇贝笼为5层,每层为圆形带小孔塑料板(直径30cm)间隔组成,外围包有尼龙网,可直接吊于池面胶丝上。人造草皮规格为20cmx20cm,以绳子串连,垂直或平吊于池中。网片:大眼幼体或是幼蟹阶段,网片的附着效果都为最好,因其网孔适中,整体轻型,具有更大的接触面,是比较理想的一种附着基;扇贝笼更适合于幼蟹期投放,因其更容易保持固有的形状和较大的空隙,便于幼蟹的栖息运动;牡砺壳:质地坚硬,重量较大,附着效果一般;人造草皮:虽轻便柔软,但其塑料质地,较为光滑,幼体不易附着,因而效果不尽理想。在实际生产中,待青蟹幼体发育至Z5。后期则应及时投入网片附着基,当其过渡到幼蟹阶段可将网片和扇贝笼同时投入使用,青蟹的养殖按照养殖水域类型划分:分为塘养、网养、室内池养三种以养殖工具与载体来划分,有篓养、笼养和坛养三种。池塘养殖围栏:土池的池堤面内侧与堤身竖桩插竹围筑起来,以防蟹外逃;池堤周围用尼龙网围拦(网目1~2cm),沿底部埋置长50~70cm的竹片。在网栏上边缘加设塑料条或片(宽50cm),防止锯缘青蟹越栏。塘坡四周内侧及进排水口设置防逃设施,目前常用塑料片、水泥板、筛绢网、玻璃钢板等材料做围栏。防逃网采用40目的筛绢网,再用小木桩固定,木桩的间距为50厘米,距地面高度为40厘米,但必须把筛绢网的上沿朝内侧作平折,折处的宽度为20厘米,以免青蟹爬网逃跑。青蟹防逃墙采用塑料薄膜,墙高0.5m,并用竹杆或木桩支撑固定。遮蔽物:池内四周埋藏竹节或聚氯乙烯管(长50cm、口径15cm),作为锯缘青蟹的隐蔽场所。在池塘中部筑土墩或用旧轮胎作为隐蔽物,其高度要露出水面。池底:池底铲平,沿堤设环沟,既可作蟹的隐蔽场所和寻找食物的场所,又利于水的交换和在干池时让蟹入沟,便于集中捕捉。池子挖l-2条纵沟或横沟,沟宽2米左右,沟深0.5米,利于青蟹生存和放水收捕,池底应有坡度及露水浅滩(或堆土成人工“小岛”)以便在炎热天气或水质不适时。对套养缢蛏的滩面,划块开沟,整做蛏畦,畦面宽度为3m,其长度可根据地形而定,畦沟的宽度为40-50cm,沟深为20-30cm,向环沟倾斜,以利排水。蛙畦涂面躺平做成“马路形”,以保持涂面稳定。混养蟹、蛏混养如是新塘要在播苗前20天,翻耕建造蛏畦的浅滩,翻耕深度为20~30厘米,整埕建畦,畦长根据池塘条件而定,畦宽为每条2~3米,畦两侧留有浅沟,总面积占池塘面积的20%,翻过的泥土再碎整平后进水浸泡,在表层形成3~5厘米的沉积软泥。最后必须在畦上盖上21股尼龙有结网,网目为3.5~4.0厘米,要把畦四周的网边压严压实,以免青蟹进入挖食缢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清塘清塘除害彻底与否,关系到锯缘青蟹能否养殖成功,是获得高产高效的重要环节之一,务必认真做好。常用药物: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生石灰,它不仅能杀除杂鱼、杂虾、寄生虫、微生物,而且还可改良池塘底质,增加水体中的钙离子含量,促进锯缘青蟹顺利蜕壳成长,其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400g~500g;漂白粉,对原生动物、细菌有强烈的杀灭作用,故可预防疾病,还可杀死野杂鱼等敌害生物,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40g~50g,加水稀释调匀全池泼洒,1天~2天药性消失;茶籽饼,主要杀灭鱼类和贝类等,用量每立方米水体20g~25g,使用前先将茶籽饼粉碎加入淡水浸泡24小时,稀释均匀后连水带渣一起泼洒,2天~3天药性消失。一些案例在放养前25天,池塘进水30cm,用生石灰(150kg/亩)兑水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清除池塘内的野杂鱼及有害物。每亩用150kg左右生石灰清塘,并曝晒3d后进水20cm洗池塘,然后排掉,第4、5d进水60cm,进水时利用150目的筛网过滤,放苗前

7d蓄水进行药物消毒,消毒可采用茶籽饼(20kg/667m2)和漂白粉(10kg/667m2),池塘经清淤、去污、毒杀敌害后经

8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洗池严防各种敌害进入培水经过2d的进水,用3kg的尿素和1kg的磷肥拌水全池泼洒,第3d每亩施2kg的复合肥,当水色变成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达到40cm左右时停止施肥。放养前

10天,池塘注水

80cm,视池水肥度和浓度,施用生物肥(30kg/亩~50kg/亩),用以培育苗种的饵料生物,有利于提高虾、蟹的成活率。放苗前10天进水,水深20~30厘米,施用5克/米3尿素、1克/米3磷肥,使水色保持黄褐色或浅褐色。培水缢蛏播种后,应施足基肥培养浮游生物,每

667m2施鳗鱼配合饲料

5kg、经煮熟过滤后的小杂鱼浆汁

25kg、EM菌

5kg、尿素

5kg、过磷酸钙

1kg,当水色变成黄绿色或茶色,透明度达到

40cm左右时停止施肥。放苗试水:当水肥起来后,就进行虾苗“试水”,把少量虾苗放入小网箱中试养1d左右,观察虾的活动情况,如虾活动良好,说明水中的石灰毒性消失,这时可以投苗。蟹苗放入浓度为15%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5分钟放养前用20mg/L的福尔马林浸浴10分钟稚蟹放养入池前,先放在盆内用池水洒淋30min,或洒淋至稚蟹完全被水淹没为止,使之适应水温差。放养时将稚蟹分散于池塘四周,时间以清晨或傍晚凉快时为宜。(不能直接扔到水中,以防止“呛水”。)密度及时间:投虾苗量为每亩20000尾,规格为1cm左右。放养1个月左右,在当地收购蟹种,规格20-30只/kg,每亩放养15kg。(蟹虾混养——海南)先放养虾苗,约经过15天左右,当对虾体长长到3~4厘米,再放养蟹苗,应注意避免虾蟹苗种规格差异太大而相互残食。蟹苗大致可分为黑白苗(0.2~0.5厘米)、小五指(0.6~1厘米)、大五指(1~2厘米)、大苗(>2厘米)四种,具体放苗量每亩依次为1500只、1200只、750只、400只。(蟹虾混养——福建)亩放养南美白对虾苗30000尾,放养的虾苗规格最好在体长

1.2cm以上。当虾苗长到3cm时,开始放养锯缘青蟹,一般亩放养

2000只。规格为甲壳宽

1cm~3cm。青蟹蟹种规格100只/kg左右,放养密度为480只1亩,放养前用20mg/L的福尔马林浸浴10分钟。鲻鱼苗种规格为体长10cm左右,放养密度为200尾/亩,放养前用50g/L的食盐水浸浴8分钟一10分钟,放养选择晴天进行蛏苗放养时间一般在清明后,平均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0~350粒,放养面积不超过池塘总面积20%。虾苗放养体长在1.0~1.5厘米,每亩放苗量为1万~1.5万尾。青蟹苗甲壳宽1~3厘米不等,浙江三门县沿海一带的池塘每亩应不少于1000只。放苗时不应把蟹苗直接投入水中,应放在离水较近的岸边,让其自行下水以免呛水造成成活率下降。金鼓鱼、长毛对虾、锯缘青蟹、缢蛏混养:鱼、虾、贝、蟹混养蛏苗投放11月12日播种蛏苗96万粒,规格约12000粒/千克。2.虾苗投放12月1日放养日本对虾苗22万尾,规格1~2厘米;翌年4月1日投放斑节对虾苗9万尾、5月29日投放斑节对虾苗13万尾,规格1~2厘米;以后根据实际情况“挤”放2~3批苗,每次3.0万~4.5万尾/公顷,每公顷投苗量控制在15万尾内。9月4日放养刀额新对虾苗11万尾,规格1~2厘米。3.鱼苗投放2009年3月下旬放养黄鳍鲷苗3.5万尾,规格3~5厘米。4.锯缘青蟹苗投放4月6-15日放养锯缘青蟹苗1.8万只,8月20-23日放养锯缘青蟹苗0.5万只,规格30只/千克,以后根据苗种供应情况“挤”放2~3批次,每公顷投放量控制在2万只以内。水质管理养殖的前期每5-7d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量10cm左右,一直加深到1.5m左右水位,到后期每7-10d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根据天气、水质等情况约20-30cm。青蟹放养后半个月池塘开始换水,到中期,高温或水质变化时,一般每隔2天~3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30%~40%,水质好的大潮汛期尽量多换水,小潮汛期以添水为主。平常每15天排水一次,使蛏埕干水、本地俗称“回埕”以促使缢蛏活动,并清理蛏埕表面杂藻。养殖前期,每

3~5d添加水

10cm左右,至加到

1.5m左右,以后

5~7d换水

1次,每次换水量根据天气、水质等情况约

20~30cm,养殖中后期要加大换水量和换水次数。当透明度过低时应加大换水量,每次20%~40%,或用0.1克/米3二氧化氯杀灭部分浮游生物;饵料投放虾蟹混养,以虾为主:按常规对虾饲养方法投喂,饲养是以对虾的配合饲料为主,一般每d投喂二次,上午6:00-7:00投喂,占全天总量的40%,下午5:00-6:00投喂,投喂量占全天总量的60%。饲料洒在塘的四周离岸0.3-0.7m处,到收获前1个月,适当投喂一些熟山芋和杂鱼,使蟹育肥。虾蟹混养,以蟹为主混养前期(30天)日投饵量一般为每亩0.25~1.5千克的配合饲料和每亩3.5~7千克的贝类,分2次投喂,即早6:00和晚7:00,清晨投喂日投饵量的1/3,傍晚投喂2/3。中期(31~60天),每日投饵量一般每亩为1.5~3千克的配合饲料和每亩7~20千克的贝类,配合饲料分3次投喂,即早6:00、下午3:00和晚10:00,而贝类仍分2次投喂。后期(60天以上),日投饵量一般为每亩3~4千克的配合饲料和每亩20~30千克的贝类,配合饲料分4次投喂,即早晨6:00、中午11:00、下午为5:00和夜间10:00,虾蟹混养,以蟹为主一般以早晚各投饵

1次为宜,早晨投40%,傍晚投

60%。由于主养青蟹,南美白对虾就不单独投喂了。甲壳宽5cm~6cm,投喂量是体重的

20%;甲壳宽

9cm~10cm,投喂量为体重的

10%~12%;甲壳宽11cm以上,投喂量为

5%~8%。虾、蟹、贝混养在对虾、青蟹放养前,根据塘内水色情况不定期进行施肥,常采用肥水膏、益藻宝及光合细菌调节水质,保持水色为浅黄色,有利于贝类生长。对虾、青蟹放养后开始投喂新鲜的杂鱼虾,少量投喂南美白对虾配合饵料。投喂量根据虾蟹吃食状况调节,通常沿池塘四周投喂。鱼、虾、蟹、贝混养对虾以配合饲料为主,投饵量根据对虾体重按比例计算,混养黄鳍鲷、锯缘青蟹后,适当投放低值鲜活贝类,而且始终保持虾塘中有鲜活的低值贝类,这样既可以避免虾蟹蚕食,还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饵料生物和有机碎屑,净化水质,保持良好的水色。对虾、青蟹苗种下池后,按常规对虾、青蟹饲养方法投喂。饲料以对虾配分饲料为主,新鲜寻氏肌蛤、鸭嘴蛤等低值贝类和小杂鱼为辅。每日投喂

2次,为

5:00-6:00和

17:00-18:00进行,傍晚投饵量占日总投饵量的

70%。“七多七少”:大潮时多投,小潮时少投;养成中后期多投,前期少投;晴天和水质好多投,风雨天和水质恶化少投或不投;夜间多投,白天少投;适温时(20~30℃)多投,不适温时(30℃以上或18℃以下)少投;脱壳后多投,脱壳时少投;无病时多投,有病时少投。收获青蟹、鲻鱼混养产量青蟹总产量2160kg,每亩均产86kg,平均规格265g/只,成活率为68.8%。鲻鱼总产量2400kg,每亩均产96kg,平均规格580g/尾,成活率为82.5%。虾蟹混养经过

5个月的养殖,可亩产青蟹300kg,平均规格2只/500g,南美白对虾

150kg,平均规格

24尾

/500g,亩效益可达

9000元。网养:用旧废鱼网在滩涂潮间带或港叉口等较大水域进行围网、拦网、罩网养殖。拦网:即利用半封闭型水域,以截拦水面进行养殖,一般在港湾河口地段,拦养与围养的主要区别是网养为四面皆网,而拦养只有一方为网,其网目规格、毛竹、插桩等基本相似,相对而言,拦养利用地形,在节约生产成本上应该说略胜围网一筹。罩网:即用类似板增网状的网衣罩住青蟹放养的水面,远看酷似北疆的蒙古包,又如家庭的菜桌罩,四周固定,中间用毛竹杆支撑成弓形,每网罩约15平方米的水面,池成正方形,四周筑埂,埂内挖深,中间应留露出水面的“小山”,供青蟹栖息。

罩养池呈正方形,面积一般为10多平方米,池内开沟和垒土堆,池周筑埂,埂高0.5米左右。池的四角用4根毛竹交叉支撑成尖顶形,池中央的小土堆上插立1根毛竹柱,维持罩体的稳固。竹架外覆盖网目1厘米、网线规格为3厘米×3厘米的聚乙烯网片,网片四周边缘埋入土埂约0.5米,网罩一侧设有一活动口供投饵和管理之用。罩式养蟹除有围网养蟹的利用涨退潮自然换水的优点外,还因其有设施坚固、抗风浪能力强和面积小、适宜独家独户进行小规模养殖的特点。篓养用竹条编制成炭篓状,一般直径0.5米,长1米,每篓装4只幼蟹(也可缩小规格,每篓装一只),据欧海县灵昆乡徐日云篓养试验,规格为2mx0.8x0.6m,木条支架,底面及侧面用竹片密钉而成,上面以20目筛绢网封钉,留一个可启缺口供投饵。笼养

用硬塑料丝(片)编织成鼠笼状,规格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其养殖技术与工具的设计基本与篓养相似。瓦缸养殖养殖瓦缸制作要求:养殖瓦缸在陶瓷厂定制,瓦缸一般直径30cm~40cm、高50cm、口径35cm;缸身上中下分3排钻直径为1cm的孔,每排钻4-5个孔,便于海水流通;缸底部钻5个左右直径为1cm的孔;缸盖比缸身稍厚,中间钻1个直径为1cm的孔,四周钻4个直径为1cm的孔。罐式养蟹的特点是,可避免锯缘青蟹互相残杀,养殖成活率高;投饵易掌握,采取精管细养,锯缘青蟹生长快。但也有管理麻烦、费时费力之缺点,且容易被人盗蟹。养殖瓦缸设置:(1)清除红树林滩涂杂物、贝壳等,便于人在滩涂上行走;(2)在红树林中分好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尽量让青蟹有好的遮荫环境;(3)按照红树林从岸到海的方向排列设置养殖瓦缸,在每两棵红树林间设置1个养殖瓦缸,并计算好每排瓦缸数;(4)放瓦缸时先清除淤泥,形成小池,然后用红砖垫底,安放瓦缸,使缸里有水或湿润,同时确保瓦缸底孔不堵塞,能排出青蟹排泄物。蟹苗规格:应尽量选择个体大的蟹苗,一般要求选择壳宽3cm~5cm的青蟹苗。青蟹苗的放养1.养殖瓦缸设置好后,新缸要让海水浸泡10天~15天,消除异味;旧缸要消毒。2.蟹苗运输到达养殖地点后,要先进行挑选,清除病蟹、伤残蟹,按青蟹苗大小分好类。3.放养殖前先将蟹苗放入浓度为15%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5分钟,然后放进养殖瓦缸(按大小养殖区放),每个养殖瓦缸放养1只蟹苗。4.蟹苗放进瓦缸后盖好缸盖,用铁线或绳子把缸盖固定在缸上,并在盖上压上红砖,以免缸斜掉盖,蟹逃走。饵料及投喂饵料:青蟹是肉食性为主的动物,饵料应以新鲜的小杂鱼、虾、贝类、小蟹等为主,兼投红树林枝上的小牡蛎、螺蛳等甲壳类。饵料质量要求新鲜,没变质。投喂:日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青蟹体重的5%~10%。每次投饵前先检查青蟹活动及摄食等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病害防治青蟹纤毛虫及丝状藻附粉综合症青蟹蜕壳不遂病青蟹黄斑病白斑病毒病:烂鳃病纤毛虫病黄体病:甲壳溃疡病黑鳃病三疣梭子蟹P.trituberculatus

英文名:Swimmingcrab。

[形态特征]头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表面有3个显著的疣状隆起,1个在胃区,2个在心区。其体型似椭圆,两端尖尖如织布梭,故有三疣梭子蟹之名。生活在10-30米水深的泥沙质海底,4-7月产卵。三疣梭子蟹是我国的大型蟹类,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其适应力强,生长较快,适宜池塘养殖。

由于近些年的过度捕捞,梭子蟹自然资源也正日益减少。为适应市场需要和增殖保护资源,近年沿海有很多地方已开展人工养殖。一、三疣梭子蟹的人工育苗

育苗三要素:亲蟹、水质、饵料1.亲蟹选择亲蟹较易获得,从春季到秋季都能捕到成熟的亲蟹,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可以成熟和产卵。在室内越冬的亲蟹,一般温度控制在8℃左右,春季18-19℃即可产卵。亲蟹要经过静养,使用砂滤水,给予充足的氧气或流水,池底铺砂10-20cm,投喂鲜活贝类,及时清除残饵粪便,每天换水。刚产出的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