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_第1页
政治经济学: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_第2页
政治经济学: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_第3页
政治经济学: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_第4页
政治经济学: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运行篇人类社会经济不是静止的,从来都是在经济运行中不断发展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定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按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和发展。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可以实行不同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也可以选择同样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不仅表现人与物的关系,也体现人与物的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而经济运行仍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本篇各章主要分析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以利于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规律性。第八章市场经济体制8.1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8.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本章主要内容8.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选择8.1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8.1.1资源配置方式资源及其稀缺性资源是指人们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背景资料—有关稀缺性)

稀缺性瓦尔拉斯(Walras)认为:社会财富是稀缺的。因为一方面,它对人们有用,另一方面它可以供给人们的数量却是有限的。稀缺性所以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因为:(1)数量有限的有用之物是可以被占有的;(2)数量有限之物是具有价值和可以交换的;(3)数量有限之物是可以生产制造出来和成倍增加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中从经济学角度阐明稀缺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认为稀缺在经济生活中存在4种情况。第一类是有用、稀缺并且是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这类产品是商品,其交换价值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第二类是有用,但不稀缺,也不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它们的交换价值是零,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第三类是劳动生产出来但没有社会使用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品不能视为稀缺,因为没有社会需求;第四类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它所耗费的劳动也无效,因而不创造价值。资源配置的必要性社会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而社会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一切时代和社会,正是由于这种稀缺性,社会都必须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对资源的不同用途和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就是资源配置。如何把这些稀缺的资源利用好,配置适当,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稀缺资源配置与经济机制调节经济机制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组织或经济系统内部和外部各个构成要素、各部分、各环节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方式及其组织或系统运作的机理。按比例配置社会资源是一切社会化生产的共有的规律

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然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所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马克思:《致路·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是一个客观规律,是自发地由市场调节来实现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还是自觉地通过计划调节来实现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不过是这一客观规律借以实现的不同形式。资源配置的两种实现形式社会化生产要求社会总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历史上先后出现两种形式:计划和市场。1计划—计划机制(计划调节)2市场—市场机制(市场调节)计划机制与计划调节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觉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叫计划机制。计划机制包括计划的制定、计划的实现形式和宏观计划调节等。计划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即计划调节。计划机制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自觉运用,是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过程,是一种“看得见的手”的调节。市场机制与市场调节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客观联系,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发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叫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便是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实质就是价值规律调节。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调节社会劳动分配比例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恩格斯:《马克思和洛贝尔图(哲学的贫困)德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15页。)8.1.2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方式和市场经济体制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两者有联系,又存在区别。联系表现在:1.二者互相依存。不存在没有市场的商品经济,离开市场,商品经济无法运行。2.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但直到封建社会末期才有市场经济萌芽。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产品作为商品实行市场交易,而且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也作为商品实行市场交易。第二,市场调节要素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有商品市场,通过市场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而且存在要素市场,通过市场调节要素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第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不同层面的经济范畴。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言的,涉及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往方式,不属于体制范畴。市场经济则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涉及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属于体制范畴。市场配置资源方式适应于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实现其经济运行的。市场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的枢纽。市场配置资源的特征1.在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分工体系中,各个商品生产者要适应市场需求组织生产;2.生产要素资源市场化,按市场行情配置资源,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3.个量资源配置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的比例,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要通过市场竞争,经受市场检验;4.各个商品生产者分散经营,独立决策,自负盈亏,自担市场风险。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它通过一系列市场规则、制度规章,为各市场行为主体构建了制度框架或行为空间,其具体运行过程表现为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过程。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市场经济体制以分散的产权为基础,以平等的契约关系为规则,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是承认市场主体的自利性。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结果,市场经济体制中价格机制形成的公开信息及各市场行为主体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保证了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二是产权关系明晰。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除了形成一整套市场交易规则外,它的另一个重要结果是,产权关系清晰。分散的产权不仅是经济行为主体分散决策的基础,还是进行商品交换、要素资源配置的必要前提。

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在于,通过商品、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决定其价格,使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进而由于价格的变动引导着资源在各产业部门和企业之间流出流入,达到资源利用的节约及其在各部门的配置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市场能够进行资源配置的原因第一,各个市场活动主体受到利益的激励和约束。他们对自身经济利益的关切是市场发挥这种功能的内在动因。在经济利益的激励和约束下,各个市场活动主体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调节自己的生产和经营。一方面,各个市场活动主体必须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必须将生产要素由亏损的或获利少的部门转入获利的或获利多的部门。这样就促使资源利用的节约和供求结构的适应,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第二,市场主体的外部竞争压力。竞争以其强大的杠杆作用推动着企业优胜劣汰和资源配置优化。竞争越充分,市场调节的功效越大。在由竞争形成市场价格的情况下,那些商品或劳务成本低的市场主体将获得更多的收益;而那些商品或劳务成本高的市场主体则获利少甚至亏损,从而难以发展乃至破产。市场调节的作用市场调节的对象是市场主体,市场调节对搞活经济具有较强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存在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和局限,都是商品经济发展合乎规律的现象。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第一,

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效率提高;第二,

引导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第三,

发挥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增进商品生产经营能力。市场调节的缺陷和局限性第一,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第二,市场调节对垄断性产品的调节是乏力的;第三,市场调节会造成外部不经济;第四,市场调节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

;第五,市场调节不能解决收入不公平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外部不经济外部性是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中一个包括外在成本和外在收益的模糊性概念,指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的现象。外部性又分为负外部效应和正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指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将导致资源存量的浪费;或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将致使经济活动激励的失灵。因此,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格局的调整,意义在于将这些与外部效应相关的成本纳入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之中,使之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接近或相等,从而改变当事者的决策行为,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经济增长是在一定环境中实现的。环境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空间和物质基础,环境也是重要的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环境是一种特殊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由公共部门生产的,或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包括国家安全、警务、消防、道路、气象服务等。在西方经济学中,公共物品被定义为政府生产和提供的产品。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和不可分性。排他性是指不管人们是否付费,都不能排除他们对该物品的消费;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不可分性是指只能作为整体被使用,不能再分成细小部分。),使用它不用付出代价。正因如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极易产生“免费搭便车”(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其实,从全社会长期来看,使用环境资源不是没有代价的,如果无视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仅会导致资源枯竭,还会危及人类健康,经济无从发展。经济增长不仅能改造环境,还能破坏环境,这就是经济增长的外部性。8.1.3

国家宏观管理的现代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从最初的市场经济萌芽,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一般要经过发育、发展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经历长达三百余年的历史,先后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是经济运行的唯一的调节手段。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只是充当所谓的“守夜人”的角色,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市场为轴心,以市场价格为导向展开的。但是,事实证明市场机制也有其弱点和不足,即市场失灵、市场缺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局限性日益突出,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以至于不得不在国家的干预下通过自我扬弃的方式向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政府的适度干预和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机制的缺陷,使市场更稳定、更有效率地运行。

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变化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更不管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市场经济是在无政府状态下运行的。而在现代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及其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作为市场的组织者参与构造、干预和调节市场,参与市场的发育、整合和市场机制创新;第二,政府作为国家垄断代表介入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阶段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影响资源配置,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第三,政府作为经济运行的协调者,制定经济计划,实施经济政策,运用各种调节手段协调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调节产业结构,影响经济运行的周期。政府失效

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和调节,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反而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发生所谓的“政府失效”。目前,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都是既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也通过各种措施或手段对市场运行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节。现代市场经济既不是纯粹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也不是绝对地依靠政府干预,常常是在不同程度上把二者结合在一起。

现代市场经济——有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的特点

现代市场经济又叫有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第一,市场调节本身要受到政府的调控,使其自发作用和影响的程度相对减弱。在某些市场调节乏力的领域或部门,国家干预已经成为主要的调节手段。第二,国家干预的出现,改变了市场经济运行单纯依靠市场调节的传统方式,变一只手调节为两只手调节,使经济调节手段趋于多样化。第三,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国家干预主要侧重于宏观领域,目的在于调节和控制社会经济的均衡运行,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则作用于微观领域,目的在于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刺激经济发展的活力。同时,在促进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是一致的,市场机制是政府有效调控下的市场机制,而有效的宏观调控又都是建立在市场运行基础之上的。

我国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纯粹的、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是纯粹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

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重点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重点是,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具有独立的、不可相互替代的功能。国家计划明确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宏观调控权集中在中央,地方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地区性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调节地方经济活动。

形成有效宏观调控传导机制的重要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投资体制改革,也是形成有效宏观调控传导机制的重要前提。首先,切实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关键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

其次,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要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国家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性项目,其他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策;扩大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决策权,完善咨询论证制度;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国家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抑制无序竞争和盲目重复建设。

8.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选择8.2.1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也必须经过这个阶段。商品经济阶段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商品经济是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摆脱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达到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现代化,都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第一,只有经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才能在社会范围内发展社会分工,促进生产的社会化。

第二,只有经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才能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第三,只有经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才能在社会经济关系内部形成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经济机制。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史

对于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商品经济的问题,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对商品生产的预计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曾预计一旦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料。列宁与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十月革命后,俄国曾经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迅速消灭商品货币关系。但列宁很快就察觉到战时共产主义的错误的,1921年果断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并指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可惜列宁逝世过早,没有对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问题作出明确的结论。斯大林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由于两种不同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并存,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商品生产。但是,他把商品生产的存在范围仅仅局限于个人消费品,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不承认与商品生产相联系的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的调节作用,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尽管今天看来,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是很不彻底的,但是,从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到承认商品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毕竟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对后人进一步探讨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存在商品经济关系奠定了基础。(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48页~549页。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会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28页)中国的商品经济理论与实践理论源于实践并且受实践的检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否定商品经济,会使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不能充分和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不能持续地提高效率,从而逐步拉大同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和科技上的差距;否定国有企业的商品经济属性,会使国有企业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经营机制僵化,企业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邓小平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运用于中国实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商品经济,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他说:“判断一种理论正确与否,归根到底看这种理论所指导的实践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理论源于实践并且受实践的检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否定商品经济,会使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不能充分和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不能持续地提高效率,从而逐步拉大同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和科技上的差距;否定国有企业的商品经济属性,会使国有企业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经营机制僵化,企业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

客观必然性认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其难点在于如何认识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具有商品经济属性。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来看,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有两条: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关于私有制这个条件,可从一般意义上研究所有制关系不同所产生的物质利益差别,解释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原因。社会主义经济具备产生商品

经济的条件第一,社会分工这一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第二,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中普遍存在着物质利益差别。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两种经济组织之间尽管有利益的一致性,但毕竟是不同的所有者,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上的差别。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之间保持着商品经济关系。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与劳动者个人之间同样保持着商品经济关系。第三,现阶段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必然形成商品经济关系。探讨全民所有制内部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需要从物质利益的差别入手来研究。但是,这种物质利益上的差别,不是因所有制关系不同而产生的,而是因同一所有制内部多层次的复杂的产权关系产生的。1.全民所有制企业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2.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职工个体劳动差别引起的个人物质利益的差别仍然存在。8.2.2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在经济运行体制上要求选择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言的,涉及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往方式,不属于体制范畴。市场经济则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涉及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属于体制范畴。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手段的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则是以计划作为基础性调节手段的经济,计划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改革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

客观必然性(1)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第一,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证明:尽管传统体制在奠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方面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体制所存在的体制僵化、权力过于集中、抑制企业的活力和积极性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愈加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市场调节得以充分发挥的时期,生产发展得快,经济充满活力。市场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地区或企业,机制灵活,生产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快。而传统体制影响大的地区或企业,机制僵化,生产增长缓慢。人们从改革的实践中体会到,对传统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选择市场经济体制,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改革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

客观必然性(2)第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和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改革开放的过程,是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是摆脱传统观念和形成新认识的过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首先是从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反思开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利过于集中”。“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传统体制的弊端在于权利过于集中,不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便成为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传统理论和观念认为,社会主义是非商品经济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传统观念愈加不适应客观实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础上,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回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两大突破。一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突破了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不相容的传统观念,在理论认识上为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必要的前期准备;二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的传统观念。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理论认识上的深化和发展,都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展和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论述(资料)早在1985年,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公司总编辑格隆瓦尔德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少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些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视为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南巡与广东省委书记谈话中国改革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

客观必然性(3)第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据80年代末90年代初统计:市场调节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在某些领域甚至起到主导作用。在工业生产方面,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品种,由1984年的123种减少到1988年的50种,同期国务院各专业部门下达的工业生产指令性计划产品品种由1900多种减少到380多种。在工业品流通方面,计划分配的物资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如煤炭由1980年的57.9%下降到1988年的42.7%,钢材由1980年的769%下降到1990的49.2%

。在价格方面,到1990年,社会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额中,国家定价约占25%,其余75%为国家指导价和市场价。在农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占25%,国家指导价占23%,市场价占52%。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占30%,国家指导价占25%,市场价占45%。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作用日益扩大,极大地调动经济运行的活力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准备了实践条件。中国改革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

客观必然性(4)第四,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扩大开放的需要。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参与国际分工,参加国际竞争,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因为,我国走向世界市场所面对的是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国际市场体系和国际市场调节体系,在世界经济交往中所遵循的是以市场经济法则为基础的国际惯例、国际规范和国际准则。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难于同国际市场经济接轨,难于在国际竞争中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难于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加快国内的经济建设。8.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脱离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独立存在的,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之下并同该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关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不同理解(资料)20世纪以来,西方各种经济学派、经济学家对“制度”的定义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概念大多不同。新制度经济学中通常使用的制度(institution)一词是指行为规则的意思。比较经济制度研究的著作中讲的经济制度,被看作是有关制定和实施生产、收入与消费的决策的机制和组织机构。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康芒斯认为,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著名经济学家T.W.舒尔茨认为,制度是用来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新经济史学派代表人物诺思在他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在西方比较经济学文献中,对经济体制也有不同的定义。最初,比较经济学家把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相混淆,随着比较经济学的发展,几种不同定义开始出现。一些经济学家主张把经济体制定义为“经济组织”或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组织安排”。也有经济学家把经济体制看作是对有关生产、消费和分配的经济现象做出决策的机制。(引自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基本制度的结合同市场一样,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方式没有姓“社”姓“资”的社会制度属性的区别。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或一般性。这不意味着市场经济所服务的社会制度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也不意味着市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市场经济体制总是与其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例如,美国就曾明确规定,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必须以美国宪法第5次和第14次修正案中关于保护私人财产的原则为指南,这就从根本上限定了美国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运行的目标和作用范围。市场经济是否属于社会制度范畴的

两种观点(资料)西方学者对市场经济是否属于社会制度范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制度范畴,是资本主义的制度规定。市场经济的体制要素可归纳为:1.保证经济主体活动自由的生产资料私有制;2.分权式经济决策;3.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生产过程。(见野尻武敏、百百合等著《经济政策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另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属于资源配置组织范畴,可以与不同社会制度相结合。《麦克米兰现代经济学辞典》对市场经济的解释是:“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价格为基础来做出关于资源配置和生产决策的经济体制,而价格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自愿形成的。市场经济可以发生于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作用于社会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指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从中表现出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资料)

对社会主义经济究竟是什么形式的经济的认识,我国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1978年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1978年后,理论界针对计划经济的弊端,先后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要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提以计划经济为主;1992年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所谓社会主义性质就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说市场经济还有一个姓“资”姓“社”问题,而恰恰是为了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应该而且能够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它们不但不是对立的,双方还可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各自优越性,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经济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等,超过资本主义制度,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或者称之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而不再是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引自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个性特征第一,

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上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所有制结构,一方面,使不同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在市场上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同时促进国有企业效率的提高和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在微观基础上的主体地位又会反过来影响其他经济成分的市场行为,进而影响和制约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健康发展。第二,市场经济体制同按劳分配相结合。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的分配环节上已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这种分配结构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使市场经济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本资源、非人力资本资源和提高效率的同时,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约束下兼顾社会公平和防止贫富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三,

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我国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已形成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调节体系。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经济环境下发挥作用的。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因而国有经济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控制力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国家可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在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搞好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以及调节收入分配、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等方面,具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8.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8.3.1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框架与早期和近代的市场经济不同,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成熟发达的形态。它是以现代工业文明为基础的高度社会化、现代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市场经济。

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的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1.规范的市场主体;2.健全的市场体系;3.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4.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前两个要素或环节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后两个要素或环节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条件。

市场主体1.市场主体的概念: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人和群体就是市场主体。2.市场主体的权利:第一,市场主体必须具有对交换客体的直接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第二,

必须具备自主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利。第三,

必须具有获取收益和承担风险的权利。第四,

市场主体之间相互让渡对占有物的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是在等价交换原则下进行的。无论在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都必须享有上述权利,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3.市场主体必须遵守的

“游戏规则”:现代市场经济是成熟和发达的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要求很高。因而要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除了享有现代市场经济赋予的权利外,还必须严格遵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给出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从市场行为内容划分可分为三类:一是进入规则:规定公民或法人在具备什么条件下方可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二是交易规则:规定市场主体之间应该怎样进行交易;三是竞争规则:规定市场主体之间应该怎样展开竞争。从行为规范划分,也可分为三类:一是禁止性规则:回答市场主体不能做什么;二是义务性规则:回答市场主体应该做什么;三是授权性规则:回答市场主体可以做什么。4.规范市场主体的各种法规:◆规范市场主体组织形式的法规条例:主要有国有企业法、私营企业法、股份有限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合资企业法等。◆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法规条例:主要有反垄断法、反对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证券交易法、产权交易法、民商法、市场进入和退出规则等。◆规范市场主体交易方式和手段的法规条例主要有经济合同法、票据法、票据贴现法、会计法、审计法、统计法等◆维护生产者正当权益的法规条例主要有专利法、商标法、知识产权法等。◆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的法规条例主要有消费者权益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和药品管理法等。市场体系1.市场体系的概念:

市场体系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市场体系是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

2.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整体性、联系性和开放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类市场相互联系成为完整的市场体系;二是地方市场与国内大市场融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大市场相接轨,融入国际市场体系。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于补充市场调节的不足,在于对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和后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引导,而不是取代或取消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管理。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能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维护市场功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提供有关信息,对企业和个人的微观行为和决策予以指导和诱导,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承担公共部门和公共产业的资源配置,克服市场失灵;调控社会分配和经济总量,提供社会保障,创造稳定的社会条件,等等。收入分配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筑在现代文明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因而在分配上强调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在近代社会,追逐利润最大化是经济行为人唯一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单纯追求效率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唯一目标。从社会来看,不管经济人的行为方式和行动是否损害他人利益或社会公众的利益,也不管效率的提高是否破坏和影响社会公平,只要经济行为人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资源配置能够体现高效率,就是合理的、文明的。然而,当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阶段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以及资源配置既要受提高效率和经济增长等经济因素的引导,也要受社会公平等人文价值因素的约束。在一次分配领域,完善市场机制和规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在二次分配领域,政府调整个人收入和地区收入分配关系,实现社会公平。社会保障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权利给予社会性保障的制度。资料: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兴起资料: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兴起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兴起,是与工业化分不开的。为了迎接工业化浪潮的冲击,减少小企业和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中的震荡,缓和阶级矛盾,平稳实现经济转型,西方国家在20世纪初先后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11年,瑞典社会民主党制定了人道主义与改良主义纲领,促成议会于1913年通过了《全国养老金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保障计划。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1.保障事业社会化。政府普遍承担起社会保障的责任,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对社会保障实行了社会化的组织、规划和管理。2.保障对象普遍化。例如,德国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几乎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法国建立起包括个体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在内的全民社会保障网;在新加坡280万人当中有200万人成为中央公积金成员,纳入由政府支持的国家社会保障储蓄体系。3.保障资金基金化。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保险税。如果有关税收收入不足以满足支付要求时,由国家用一般财政经费来弥补。此外,发达国家公共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还是调整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支出和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相配合,在社会范围内进行收入再分配,保障低收入者的最基本生活水准。4.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发达国家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雇主和雇员,实行“三方付款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社会保险┈┈┈┈┈核心部分社会福利┈┈┈┈┈最高要求社会救济┈┈┈┈┈最低要求社会保险的含义及特点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以立法形式,对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去工作机会的劳动者,按照权利与义务在劳动上对等的原则,实现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制度。其特点是:第一,

社会保险是以社会立法形式出现的,具有强制性;第二,社会保险是按照权利和义务在劳动上的对等原则实行的,具有福利性;第三,社会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企业及国家的财政补贴;第四,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全体社会劳动者,职能在于保障他们在老、病、伤、残、失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福利的含义及特点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对盲、聋、残和鳏寡孤独等社会成员的扶弱济困的活动。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所提供的福利项目。社会福利的特点在于人们所享受的各种利益不是直接从个人工作报酬中获取,而是通过某种有组织的社会途径获得。社会救济的含义社会救济是低层次的保障,是指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幸事故的受害者以及不是主观因素引起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困难户提供的物质帮助和赈济性活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要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及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确定“十五”期间劳动保障事业目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城市:

改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扩大失业保险范围,通过建立专项基金的方式,使暂时失去工作的职工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

积极开展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工程,通过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手段为下岗工人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

改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服务业,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扶持福利生产,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