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问题、范式与内容_第1页
第1讲 问题、范式与内容_第2页
第1讲 问题、范式与内容_第3页
第1讲 问题、范式与内容_第4页
第1讲 问题、范式与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制度经济学

12级,2015/3-2015/5钟惠波huibo@.c/p>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系

2课程目的:

--了解经济社会运行的制度基础

--理解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及相关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

--了解经济学关于制度研究脉络,基于制度视角解释经济现象课程安排:

--授课方式:讲解+讨论+作业+课外阅读--考试资格:请假少于四次,旷课少于3次,不接受事后请假--考试成绩:作业30%,期末考60%,课堂10%(旷课1次扣5分/奖励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同学)--选题新颖、逻辑清晰、分析深入、文献经典、体现专业的作业,一旦被作为范例与同学分享,考试成绩+5分关于本课程

3作业说明

从课程中的问题及每节课布置的思考题中选2道题提炼2个题目,做2份作业,每份作业15分作业必须按照论文的方式写,格式参考《经济研究》论文,要求每篇作业必须有不少于5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内容与作业主题紧密关联作业交每班班长汇总上交,不接受同学单独提交第一次交作业时间4月12日,第二次交作业时间5月10日,逾期不接受补交,也不接受提前交作业4课程计划

周主题1缘起、范式与内容2产权理论3交易费用理论4企业理论5契约理论6企业家理论7制度变迁理论8国企改制9中国农村的产权改革10中国的金融制度改革11国家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12经济学的明天第1讲缘起、范式与内容1.要素禀赋VS制度5.理论脉络4.研究范式3.新制度经济学缘起2.制度为什么重要6.基本概念6从有效市场假说说起

有效市场假说路无遗财现实经济是否真的实现了增长潜力?谈判桌上亦无遗财7经济发展的结果(2005)In2005,世界191个国家中,只有56个国家为高收入国家,wherehighincomeOECD=24countries,

OECD人均GDP为$28,741

(pppUS$in2002).1970年以来,只有七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了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葡萄牙、西班牙、希腊、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64个低收入国家的人均GDP(pppUS$in2002)为2,149美元;(Source:HumanDevelopmentReport2004,Table1:Humandevelopmentindex,p142.)增长潜力实现了吗

8什么是增长的源泉

是什么因素导致有的国家贫穷有的富有?资源、技术或其他?是什么因素导致有的国家贫穷有的富有?资源、技术或其他?9移民潮的后果

传统理论如果资源禀赋是国别贫富差距的原因资源边际收益递减从穷国向富国移民可降低资源/人口比率,进而降低人均收入国际差距,最终使各自均等化现实情况1821爱尔兰人口540万,英国1420万,人口密度高于英国;1986年爱尔兰人口350万,英国5510万,人口密度为英国的1/51986年爱尔兰人均收入为英国5/8,移民仍在继续10人口密度证据

土地/劳动比率不能解释人均了收入差距阿根廷11人/平方公里、巴西16人、肯尼亚25人、印度233人、西德246人、日本325人、荷兰357人、新加坡4185人、香港5000人新加坡、香港的人均收入是最穷国的10多倍资源人口比率不能解释人均收入差距,以及日本、香港、新加坡等资源占有量低却在出口上取得惊人成功11边际资本收益递减

如果所有国家都处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边界上,低收入国家的边际资本产出将远高于高收入国家Lucas(1990)如果每位印度和美国的工人都提供相同数量与质量的劳动,前者的边际产出将是后者的58倍实际情况全球绝大部分资本存量都“挤”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高收入国家12人力资本

不同群体文化和技术特征的人力资本差异是否可以解释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呢?可售人力资本或个人文化:个人可在市场上出售的、影响生产性投入的技能、倾向或文化特征公益人力资本或公民文化:个人拥有的关于投资以及何种公共政策将获得成功等方面的知识可售人力资本在给定制度和公共政策下增加个人收入,公益人力资本通常只能通过影响公共政策和制度影响收入可售人力资本能够解释国别间人均收入差距吗?13移民试验

新移民的可售人力资本大致不变,但决定他们所面对机会的公共政策和制度却是东道国的Clague(1991):来自穷国移民在迁入美国以后尽管在不同语言和条件下适应新环境有些困难,和同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的本土美国人相比,仍挣得后者的55%之多文化特征相似的地域却展现出经济绩效的巨大差距:大陆-台湾、东德-西德、朝鲜-韩国等是否是技术能力的差异?14获取生产性知识

所有国家通常都可以无偿或以极小的成本获取全世界的生产性知识Bohn-Young-Koo(1982):1973-1979年,韩国版税及技术引进费用不足同期GDP的千分之一,即使将所有外国直接投资利润视为为获取知识支付的费用,加上办税也小于同期GDP增量的1.5%。生产性知识的海外所有者从韩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得益不超过1/50。15典型例子

俄罗斯石油资源土地资源(国土面积中国的两倍多)人力资源(高等教育入学率68.2%,中国19.1)资源诅咒16小结

国家间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不能用资源禀赋、获取世界知识存量或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能力的差距来解释,也不能归因于可售人力资本或个人文化的品质差异对于经济绩效而言,制度和经济政策具有决定性作用思考:中国为什么走市场化改革?为什么“制度红利”是当下中国经济增长关键的推动力?第1讲缘起、范式与内容1.要素禀赋VS制度5.理论脉络4.研究范式3.新制度经济学缘起2.制度为什么重要6.基本概念18故事与思考

思考: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是“人口红利”重要还是制度红利重要?为什么?故事1:分粥的故事——游戏规则改变解决了什么问题故事2:英国的犯人运送——改变游戏规则为什么能够解决问题思考:为什么制度有“红利”?19制度魅力

不偷懒-激励机制说真话-信息机制激励机制和信息机制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搞对激励和让市场发挥作用是改革的两大精髓?20制度-政策-增长

经济政策——激励结构——经济绩效激励结构——专业化与贸易——获取增长好处个人理性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理性——激励结构以实现社会目标产生有效率社会的科斯式谈判并不会自动进行——政治制度决定经济成败?第1讲缘起、范式与内容1.要素禀赋VS制度5.理论脉络4.研究范式3.新制度经济学缘起2.制度为什么重要6.基本概念22经济研究能力要求

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问题意识23理论的缘起

一个核心概念在各个向度上的充分展开,就是全部理论

——黑格尔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总结规律提炼概念理论体系实证检验问题决定了研究工作的价值,决定了研究工作开展的路径及其效率,问题意识是研究功力的展示24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眼光基准好奇问题意识怎么培养25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

视角基准/参照系分析工具分析框架26研究的问题

I、开山之问题如果说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那为什么企业内部不通过交易方式而是权威方式配置资源?或者说为何存在组织这种方式?边界?II、新制度经济学解决的问题行为的制度约束(制度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信息问题与激励问题)协调大规模分工和市场交易活动的规则性条件制度是如何形成?如何变迁?27小结

I、制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国家间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不能用资源禀赋、获取世界知识存量或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能力的差距来解释,也不能归因于可售人力资本或个人文化的品质差异对于经济绩效而言制度和经济政策具有决定性作用II、制度如何发挥作用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Ⅲ、新制度经济学如何产生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新制度经济学之问28小练习

选一个可观察的现象用1元人民币可以买到一支铅笔思考:这个不起眼的铅笔,究竟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要经过多少不同的工序和流程、经由多少不同的生产者之间的合作?再思考:为什么它们如此地”便宜“?——要是严格限制一个人完全不依赖与他人的合作,作为一位北京理工大学的本科生,要你独立生产一支铅笔,估计要花多大的代价?29思考铅笔

铅笔的所有相关生产者,大部分互相不认识,也不知道各自产品的最终目的,又没有统一的指挥,怎样就源源不断地制造出铅笔来?使用铅笔者对铅笔的知识为什么可以如此之少?凭借如此之少的知识,花费如此之低的代价,就可以得到铅笔,道理何在? (“理性的无知”)如何协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以上生产秩序的基础是什么?猜猜答案吧第1讲缘起、范式与内容1.要素禀赋VS制度5.理论脉络4.研究范式3.新制度经济学缘起2.制度为什么重要6.基本概念31研究始于观察

从可观察的现象出发,以《国富论》开篇为例:“扣针制造业是极微小的,…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那么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的经营方法,…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又)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工人专门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佣十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像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必要的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以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这十个工人每日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郭大力、王亚南译本,1972版,第6页)32科学之路

从观察现象开始,然后向哪里进发?归纳,但可能遇到“归纳悖论”“统计相关”,不等于就是“因果关系”例证:雄鸡一唱天下白“用现象不能解释现象”(马歇尔)“假说”重要假说是一个清楚的、待检验的因果联系的推测(prediction)或猜测,基本的思维形式:若A则B(IfA,andthenB)命题具有可证伪性,即可以被观察到的现象检验传统、想象力与假说理论的唯一命运就是接受检验经济学的经验科学之路:观察—假设—验证—科学理论33理论的发展

范式,一种“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保护带:外围/假说/不稳定/可变内核:核心/基本理论/稳定的/不变

范式的演进有两类:一是范式进步;其二是范式革命。34新古典经济学范式

I、内核:理性经济人最优决策模型稳定性偏好、理性最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构II、保护带:三个假说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完全竞争35与主流的区别

I、内核:是否存在最优解存在:契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不存在: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II、保护带:修正完全理性-有限理性充分信息-知识不完备完全竞争-存在交易成本-竞争不充分

Ⅲ、研究重点主流经济学:交换-价格-由供求决定制度经济学:供给和需求如何由家庭和企业内部制度的影响制度演进-降低生产交易成本的努力,技术进步-降低生产直接成本的努力第1讲缘起、范式与内容1.要素禀赋VS制度5.理论脉络4.研究范式3.新制度经济学缘起2.制度为什么重要6.基本概念37研究起点

理论(假说)需要一个支撑点从“公理”(axiom)出发前提性假设(assumption)理解人的经济行为的逻辑起点?动机?自利(理性)?利他?稀缺?你选哪样?38“稀缺”定义

Walras,1926财富=经济物品=稀缺=(1)有用+(2)不足Robbins,1932多重目的与可选择的有限手段之间的关系Alchian,1970稀缺=欲望超过了可能39怎样观察“稀缺”

理解:“稀缺”(Scarcity)是一个与人的心理状况有关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仅仅与人有关的概念;物理世界没有“稀缺”这回事。思考:经济增长能不能降低“稀缺性”?稀缺与有用有关吗?如果选“稀缺”作为理解人的经济行为的逻辑起点,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观察呢?“稀缺”涉及“欲望”,难道那是可观察的吗?我们究竟从哪里可以“看到”稀缺性的存在????40“稀缺”的表现

人们为获取任何经济物品都必须付出代价(“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人们不得不做出选择(“熊掌和鱼不可兼得”)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竞争(“竞争无处不在”)问题:这些证据是可观察的吗?41代价(Sacrifice)

“凡是人愿意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来争取多一点的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那就是经济物品了”(张五常,《经济解释》)。非货币表现的代价货币表现的代价:price“代价”与“成本(cost)”所欲、所弃与所求42竞争(Competition)

由从未得到完全满足的个人组成的社会,面临什么问题?如果每个个人选择以较少的代价获取较多稀缺物品,结果是什么?竞争:多人需求同一种经济物品。讲到底,“稀缺”与“竞争”是一回事代价:诸多收益与代价之间的“竞争”选择即竞争43稀缺与竞争

稀缺意味着供应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要(张五常,2002)未来得到经济物品不得不在各种情况下做出选择(机会成本)为了满足某种欲望而竞争有限物品竞争稀缺与竞争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44形形色色的竞争

Ifyouaren'tdead,youmustbecompeting.How?资源争用,得手必有一凭凭暴力(Violence)凭权威分配(AllocationsbyAuthorities)先到先得(FirstCome,FirstServed)让最需要者得(MostDeserving)论资排辈凭考试成绩交易(CompetitiveCooperationByExchanges)价高者得45为竞争设限

人类何以成社会?为竞争设限习俗/道德训诫/禁忌帮会规矩体育竞赛规则战争的“规矩”:两军相交、不斩来使“丛林法则”(一切人反对一切人)可行吗?竞争与合作并不绝对冲突约束/局限条件(constraints)决定竞争的类型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竞争、争胜负46竞争的准则

人类从来就不能“取消、减少竞争”,只能“改变竞争的类型与竞争的规则”竞争准则与人的行为体育和棋牌比赛“非诚勿扰”课程的考试规则干部选拔:从以老为贵,到年轻化;市场里的讨价还价:英式拍卖与荷兰式拍卖公司请客谁付帐大到联合国,小到公司、家庭和宿舍的组织章法把“好不好”、“应该不应该”暂时放到一旁,集中于“是什么”、“为什么”?47研究门径

给定无所不在的竞争,让我们研究行为:第一,发现行为的真实约束第二,分析约束条件里包含的竞争准则第三,推测在特定竞争规则下的行为逻辑第四,分析行为结果进一步研究规则的变化、怎样引起行为的变化,以及竞争规则怎样形成和变化约束条件永远是经济研究的重点,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规则性的约束条件48理论框架

第1讲缘起、范式与内容1.要素禀赋VS制度5.理论脉络4.研究范式3.新制度经济学缘起2.制度为什么重要6.基本概念50制度

制度: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们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社会财富的创造。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拥有,并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正式规则界定在人们“分工”中责任的规则—给出行动目标界定可以及不可以干什么—给出选择空间边界关于惩罚的规则—违反规则的代价“度量衡”规则习惯或非正式规则所有在正式规则无定义的场合起着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的惯例或作为“标准”的行为51不确定性

人类生活在一个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不确定性根源于知识的不完备性,指人们缺乏对事件基本性质的知识,对事件可能的结果知之甚少,难以通过现有理论或经验进行预见和定量分析不确定性——预期差异——行为选择差异——形成个体(企业)间收益差异——多样化世界不确定性——风险——银行52有限理性

西蒙(1961):人在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做到这一点面临环境的复杂和不确定性,所获得的信息也就不完全;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由于理性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正视为此付出的各种成本,如信息收集处理费用、计划及适应成本、交易实施的监督成本等,由此才存在交易成本53信息不完备不对称

信息不完备指人们未能准确掌握关于事物的一切情况,总有不确知的方面;信息不对称分布指每个人掌握着私人信息,从而占有某方面的信息优势地位,但也正处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劣势地位如果信息是完备的,而且是对称分布的,那么人们进行交易时的成本必定为零,人的行为的外部性也会被内部化,人们也就无法搭便车,而关于产权的初始制度安排也就无关紧要了,激励与约束问题也就不存在了54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指人们借助于欺诈等不正当手段谋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倾向(Williamson,1975)假设前提:有限理性、信息不完备与不对称分布、行为的外部性事前机会主义行为(逆向选择):指交易各方在签约时利用签约之前的信息不对称而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